但就是:剧情简单老套。
好莱坞式的大结局渲染,事件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客观意义上对受害者造成的生理心理伤害一点也没说。
太MV式。
一堆无用的渲染镜头,男主EMO微表情特写,一堆矫揉造作的哭戏。
低估了观众的理解能力,台词过于直白。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宣传片,可以。
缺乏批判。
太过个人英雄主义。
前段时间有关所谓“梅姨”的传闻不胫而走,之所以会有很高的关注度,是因为这个“梅姨”从事的是贩卖人口的非法勾当。
与之从事同样罪恶勾当的张维平和周容平两人,因为罪不容恕,已经被强制执行死刑,可谓是大快人心。
有关贩卖人口这个罪恶的勾当,自古有之,并且从古至今也是律法严厉打击的,很让人恼火的是,总会有一部分人泯灭人性,铤而走险。
在2014年的时候,陈可辛就执导过一部该题材的打拐影片《亲爱的》,该片就以被拐孩子的家长为视角,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罪恶人贩子制造的人间残像。
对于被贩卖的儿童的遭遇也是不尽相同,有的被卖到无子女家庭,有的则会受到虐待,重则性命不保。
于今年7月份上映的《自由之声》也是一部以贩卖人口为故事背景的打拐影片,影片由阿莱杭德罗·戈麦兹·蒙特维多自编自导,吉姆·卡维泽主演。
其实对比看来,这部影片要比《亲爱的》更加震撼,因为该片讲述的是有关人贩子虐待儿童的故事。
片中吉姆·卡维泽出演一名政府特工蒂姆,在一次接触到贩卖儿童的案件时,他被深深触动,并立志要去解救一名被贩卖的小女孩。
这名小女孩被一个自称是可以为她实现演艺梦想的女人所骗,历经辗转,最终她落到了哥伦比亚丛林中叛军的手中。
蒂姆破除艰险,深入叛军之中,最终击杀叛军首领,成功把小女孩解救。
吉姆·卡维泽出演的蒂姆在现实中的原型就是蒂姆·巴拉德,拥有特工出身的身份的他,多次潜入儿童贩卖团伙组织,执行拯救被贩卖儿童的任务,并成功解救上千名受害者。
影片的拍摄方法近乎写实,片中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非常到位,像是人贩子的冷酷无情,又像是孩子们的惊恐失措,又或者像是蒂姆的坚毅刚强等。
虽然影片从始至终就是在执行解救任务,但是全片并未有明显的动作戏,甚至于影片后半段的一段打斗戏也是草草收场,这也导致全片文戏占据了主导。
当然由于影片题材的特殊性,类似片中这种人神共愤的罪恶行径,非常容易引起观众们的共鸣,由此引发的就是好口碑的传播。
所以即便是这部影片辗转5年才得以上映,也不会耽搁影片能量的发挥,最终这部成本1500万美元的影片,全球票房高达2.38亿美元,近16倍的翻番,属于是妥妥的高回报。
不过对于这样一部黑马级的影片来说,主题本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高票房了。
【END】
五星推荐的佳作!
很多年没有在美国看这么舒服的一部电影了,进了电影院才发现男主是我的男神之一,詹姆斯卡维泽,疑犯追踪里的李四叔,简直惊喜!
故事并不复杂,星号部分为剧透,虽然我不觉得这个片子剧透会有影响,不过介意的可以跳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男主在打击人口拐卖过程中解救了一个小男孩,得知这个小男孩还有一个被拐的姐姐,于是千里追踪,跨越国境线先后深入哥伦比亚黑帮,毒枭种植园,终于解救出了小女孩*** 全片没有虚头巴脑的政治正确,两个小时剧情紧凑,节奏明快,南美风情的配乐恰到好处,色彩明艳,山川丛林河流海岛街市风景各异,完全看不出来制作成本居然只有1400万美元。
神来之笔是,这居然是个公益片,等彩蛋等到了男主灌的一通鸡汤,说解救被拐的孩子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然后贴了个二维码,让大家扫码给买不起票的朋友分享一张免费的票,于是全场鼓掌。
这真的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在电影院见识到鼓掌,不过应该不是给电影的,而是给这个二维码的,当然也没人扫码,毕竟一张电影票也不贵,才两个汉堡的钱。
另外,国内真的应该考虑引进这部,票房不会差,拐卖妇女儿童真是全世界的痛点,必然引起全社会家长的共鸣,我没孩子,但有几段看的时候心里面都绞的疼,忍不住骂了几句畜牲。
难得的是,这个片子虽然主题很沉重,但是拍的很积极很励志,泪点有,紧张刺激的点也有,还搞了点枪战追车的戏码,人物传记生生拍出了商业大片的爽感。
那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2023年的人口贩卖比奴隶买卖的时代还要严重、日本核废水、巴以冲突。
都说小孩是未来、是希望,但在绝对的利益与性yu望面前,小孩是彼此手中的筹码,是随时可以丢弃的棋子。
这个世界远比小说要来的魔幻,艺术来自生活,但生活比艺术里的悲惨世界更加残忍。
感谢祖国足够强大,让我们能够平安长大。
自由之声 (2023)7.72023 / 美国 / 动作 传记 犯罪 / 亚历杭德罗·戈麦斯·蒙特维尔德 / 吉姆·卡维泽 比尔·坎普《自由之声》—真实事件改编,在所有真实题材之中,也许没有比拐卖虐待儿童更让人悲愤和揪心的了。
影片的开头非常抓眼球,镜头配合着悠扬的乐声慢慢从窗外飘入室内,背景音渐弱,小女主的歌声渐强,这个开头无论创意和艺术表现力都堪称完美。
一位靓丽女士上门找到女孩及其父亲,表示对方应该去参加娱乐选秀,如此有天赋不去太可惜了,当父亲按照约定时间去接孩子时发现已人去楼空。
接着画面切到许多现实中人贩子犯罪的监控画面,以这种方式来告诉观众刚刚发生了什么,这个手法比直接说出来,确实更有冲击力,此时,影片才过去几分钟。
导演在影片的前半段用了许多大面积场景里塞小角色的拍摄手法,比如父亲慌急寻找孩子时,这种手法非常能表现小人物的绝望感,搭配上悲伤且沉重的 bgm,使得观影感受很压抑。
男主作为一名探员跨国帮助这位父亲,这份工作需要他在平时观看太多非人的材料,在心灵即将崩溃之际,似乎这个案子是自己精神的救命稻草,当然他也是这个破碎家庭最后的救命稻草。
影片的后半段风格突然变化,加入了一些传统英雄片的桥段,画面和配乐也轻松了些许,不过这样也把本来的主题表现拉低了。
老实说角色刻画是不够的,真实世界的男主顶着辞去公职和远离家庭的压力,组建团队在南美救出了一百多名被拐孩童,地点不乏极危险的战乱和毒贩区域,如此伟大。
而片中男主在同样的场景里煎熬时和面对危险时的心境没有很好地让观众感受到,尤其总喜欢眼泪汪汪地看着对面角色说话,这样的场面太多了,坚毅感缺乏。
《自由之声》(Sound of Freedom)是最新一部关于性奴故事的基督教影片。
《自由之声》的灵感来源于“地下铁路运动”创始人蒂姆·巴拉德(Tim Ballard)的真实故事。
它讲述了一位政府特工如何转变为人权活动家,将儿童从性贩卖中解救出来的故事。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肮脏的话题,它的基调非常符合我之前所说的“‘疙疙瘩瘩的圣洁’——探索人类的堕落,而不将其简单化或神圣化”。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一部娱乐电影,但它令人信服,令人心碎。
性剥削不是拍不出来的正如《自由之声》中的主人公蒂姆·巴拉德(吉姆·卡维泽 [Jim Caviezel] 饰)所说:“普通人不愿意听到(性交易)。
这话题太丑陋了,不适合大家客客气气的聊天氛围”。
然而,这种丑陋在本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胆小者不宜观看。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本片陷入了我前面描述的陷阱之中?
它是否包含了任何不必要的性奴役场面?
影片的确更倾向强调性犯罪的影响,而不是罗列出所有肮脏的细节。
通过暗示,《自由之声》让观众自行脑补,而避免了让儿童演员受到伤害:比如说,我们看到罪犯走进卧室,托起孩子的头来看他,然后拉上房间里唯一一扇窗户的窗帘,我们就知道所有需要知道的一切。
罪犯对孩子犯下的罪恶昭然若揭——通过女孩恐惧的眼神,这一切都令人毛骨悚然——然而同时,儿童演员的天真和尊严毫发未损。
这部影片没有描绘出种种邪恶场面,却依然机智巧妙地谴责了淫秽。
因为这种克制,影片反而更具震撼力。
译:变奏曲;校:JFX。
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网站:Is 'Sound of Freedom' the Next 'Uncle Tom's Cabin'?
要不被禁,要不就成佳作。
看时间的推移。
难怪很少人来点评,都怕隔山打牛!
侧面体现出的政治色彩过于多,涉及到人文和社会问题,还有等等一系列不好描述的问题。
表面看是光鲜亮丽,其实把皮撕开,都是些猪狗不如的东西。
为啥:因为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知道就行了,但说出来就不对。
说10个100个可以。
说给全球怎么多人听。
岂不是事情闹大了!
因为,拥有光鲜亮丽躯壳的少数人就会想多了,会对号入座,然后通过莫须有的一些手段,使之欲仙欲死。
欲罢不能!
观影归观影,看了就看了!
哪里看哪里丢,悄悄的打个分就可以。
谈电影,不谈政治!
自由百般珍贵,为何还要丢失它,因为世间险恶,生不由己,也声不由己。
虽然本片正如许多人所说,过于平铺直叙,过于单薄,只展现了主角至高无上的正义感,对于其他角色刻画少之又少,但是看到正义战胜邪恶,生命再次发光,我依然会感觉活着正好。
我们为什么渴望看到拯救,我们为什么希望英雄降临,因为这个世界展现了越来越多的阴暗面。
尽管现实有诸多残酷,但能够在电影里看到一丝希望,哪怕显得虚假,也足以抚慰人心。
男主的正义精神,我暂且接受,毕竟,谁不喜欢在面对邪恶人贩子的时候高声呐喊——你因侵害儿童罪被捕了!
《自由之声》 一部探讨人口贩卖和恋童癖的问题,话题既禁忌也沉重,属于敢拍中的敢拍了。
男主是《疑犯追踪》里的四叔,感觉老了很多啊,当初那个帅气的特工今天变成邋遢的孤胆英雄。
从儿童贩卖到恋童癖性交易,看的心情异常沉重,恋童癖放在所有性犯罪里都是被踩到泥里那种鄙视链最底端的,但世界上有那么一部分“畜生”却把这种事当成一种“娱乐”,几年前的“萝莉岛”事件,还有近几年神父性侵儿童事件等等,了解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我们真庆幸有人在现实里行动,有人在电影里帮我们圆梦。
最近几年随着短视频网站热闹起来,更多人喜欢把自己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就拿国内WB,DY平台来说,突然出现了一批XX酱,XX娘的账号,无不是以“萝莉”打扮,尽力装扮为未成年模样;甚至今年有段时间网路流行成人试穿童装的风气,一时间迫使童装店不得不打出“成人勿试童装”的警告语;更甚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些为人父母为了博取流量,不惜让自己几岁的女儿,儿子穿着暴露的衣服,摆着“性感”的造型,还大言不惭吹嘘自己孩子的优秀,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愚蠢啊?
世界上的“恋童癖”们不会站在你面前告诉你他就是,我们至少别营造,迎逢这种滋生邪恶的环境,别给自己和他人制造困难,别人犯罪制造温床,最起码保护好身边的人吧。
一部电影能带给社会一点深思的东西,本就超越电影本身的意义,想起当时看《素媛》全程那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世界黑暗的角落里总有一些人此刻在经历着痛苦,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身边的他们,愿恋童癖原地猝死。
一句话推荐:偏社会话题,小成本制作,纪实风格,适合值得思考的下午和晚上观看。
FBI探员拯救被拐卖儿童的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
现实意义远大于电影本身,题材本身已经值得一看。
故事节奏略偏慢,对于习惯看动作片类型的人来说,可能会略显疲乏。
看完影片后,朋友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Tim一定要救到那个姐姐,只是因为影片中爸爸的一句话吗?
我思索片刻,想了想这个答案既是也不是。
影片用了一个概念“上帝的指引”,它是Vampiro从帮助黑帮洗钱到救助被绑架儿童转变的原因,而Vampiro也是这样理解Tim的。
其实这个概念用一个简单的词汇理解,我想也可以是——良知。
Tim本身就是一个拯救儿童的英雄,他抓过288个恋童癖。
对Tim来说,这些被拐卖的儿童,就像是站在路边想要过马路却摔倒的老人。
这一条长长的路上,他走了一个又一个路口,每次看到这些老人,他都只是把闯红灯的车赶走,却从来没有扶起过这些老人,每一次他都用各种借口说服自己,也许是今天时间赶,来不及了;也许是闯红灯的已经被自己拦住,老人自己也许会过去;也许是害怕扶起老人的自己也会摔倒,家人担心;也许是有太多这样的老人,他帮不过来。
他用这些借口给自己营造了一种表面的心安,但是内心深处他把愧疚不安良知隐藏了起来,从不敢去正视,他知道他应该去扶起摔倒的老人。
他维持着假面的心理平衡,直到同事的一句话———同事:你抓过多少恋童癖?
Tim:288个,还不错吧。
这时候的Tim还可以认为自己算是个英雄,但接下来的问题,他就无法面对了。
同事:那你找到过多少个孩子?
当这个问题出来,Tim沉默了片刻,这停顿之间是他在拷问自己,但是他依然惯性地试图掩饰,于是有了下面的回答。
Tim:那些孩子可能大部分都流落国外,找不回来了。
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抓住娈童犯,这样就可以了。
Tim虽然这么说,但是真的可以吗?
他心里也在一次又一次问这个问题,他真的还能逃避吗?
当他再次看到那些孩子被伤害的视频的时候,他再也不能欺骗自己了,他要把这个孩子救回来。
他本以为只要救回这个孩子他就可以坦然面对自己,可是当孩子的父亲拿起Tim的家庭合照,问出那个问题的时候,Tim的内心里所有的不安累积成的大坝瞬间被击溃。
这种感觉也许就像是他终于在路边扶起了一个摔倒的老人,本以为已经做得很好了,却发现自己的至亲也摔倒了,无人搀扶,只能躺在冰冷的地上。
他再也无法装作看不见这些老人了,他必须要回去,他要去救这个女孩,要去救这些孩子。
整部影片在处理上对非暴力影迷很友好,被侵犯的画面都并未直接展现。
视频中的相关画面是通过Tim的反应,侧脸眼中的一滴泪来表达。
而在哥伦比亚叛军的森林里,暴力的画面也选择了通过镜头语言,以女孩的视角,在睁眼和闭眼之间的黑屏来表现,一方面做到了让观众有更多想象力,一方面展现了Tim对女孩子的保护和温柔。
关于影片名——自由之声,片中有四次表达,第一次是开头女孩在自己的家中拍着手鼓,唱着歌。
这时候的她还未经历未来的侵害,正处于无忧无虑之际,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第二次是女孩在被侵害之后,她躺在浴缸之中绝望地唱歌,她的歌声依然动听,但是她的心却已经被黑暗吞噬。
这时的音乐如同是深渊之下唯一的支柱,仅仅变成她还能活下去的支撑。
第三次是在大规模的拯救成功之后,平静的海边,孩子们一起在拍着手鼓放声歌唱,他们终于再次沐浴在阳光之下,海浪一次又一次地洗涤着海滩,让这些孩子也似乎得以重生,所以他们放声歌唱,唱出心中久违的自由。
第四次是在影片的结尾女孩被救回家后,再次坐在床上,她迟疑片刻,放声歌唱,一切看起来和开篇未经历悲惨之前一样,但一切都不一样了,她如同风雨后的玫瑰依然自由,但已经长了刺。
这些自由之声是导演和编剧的设计,它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希冀。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真正经历过伤害的人如何能轻易放下,如同伍尔芙,如同房思琪,多少受害人一生被其囚困。
但是我很喜欢影片中的这种希冀,愿每个人都能幸运度过一生,不会遇到这样的事;万一不幸遭遇这样的痛苦,也能坚持走出阴霾,重新拥抱阳光,歌出自由之声。
莫非想要拍成拐卖儿童版本的拯救大兵瑞恩?实际成片却一言难尽。。1星给故事题材1星给真实事件
查了下Timoteo是上帝的荣耀的意思,男主像降临的天使一般,不辱没这个好名字。
在如此凶险的真实故事背景面前,电影的改编显得太四平八稳了。
戏外比戏里有意思。
人类有多脏,世界就有多脏。现存的恋童癖不做评论——前提ta没有伤害任何一个儿童。但未来人类出生前能不能做过孕检,把有这种基因的人直接打掉行不行?或者真的不要让这样的人繁殖。从生物学上说毁灭人类就算了还这么恶心,现在连动物都人道死……想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个恋童癖,你还会想生自己的孩子吗?美版《孤注一掷》感觉,中国叫人不要去东南亚,那美国那边肯定是不能去南美洲了(但是末尾色情行业又在美)全都是权力的压迫、贪欲、不把人当人。人最难战胜是自己的心智,片中主角一样。当他经历过一些事,如果他不做出另一些事,他也没有办法平和地活下去——有些举动必须被做出。有时就是不太喜欢女性被男性伤害后又要被男性拯救的思路。我会在想如果警察没有同龄的孩子,他还会这么做吗?有谁会目光长远到彻底为全人类着想呢?
这个质量,美国电影有它自己的战狼受众
美国佬终于拍出了属于自己的“孤注一掷”,但相比于诈骗犯罪奇观化展现的胆战心惊,这部电影更像是一场理想国式的救援。每一场文戏要么像是发生在教堂的告解亭,要么像是经典里面神迹降临的文字;煽情的音乐,说教的话术,一段接着一段,仿佛是学到了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精髓。武戏则是机械降神一般的“碾压局”,人贩子基本来不及反抗就要屈服于男主的怒火。之前看到有人说《碟中谍7》是“文物级剧情”,殊不知这个词用来形容这部《自由之声》更加贴切。McQ起码是在用一种美学拍电影,而且“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剧情模板也就只有四五十年的历史,而这部里“神拯救世界”这一套都是可以与美国文学史同岁的老古董了。有些电影是好电影,有些电影是糟糕的电影,有些压根就算不上是电影,您猜您是那一类?最讽刺的是,在现实里,可没有神来惩罚人贩子。
不关心左派右派的争吵,只说影片本身。题材很吊,贩卖、性侵儿童在哪个国家被拍出来都是值得被尊重的,更别说这肮脏事和灯塔国联系起来。然而看得还是不爽,虽然美国制作,但实际上片中罪犯和受害者绝大部分都不是美国人,只有正义善良的警察主角是美国人,事件发生地也大多在拉美,批判力度还是不够。制作也差,各方面都很平,这个故事应该可以讲出更好地效果。
。。。我看事能成最重要是那个“立地成佛”的地头蛇。
这部电影没有太多华丽的技巧,稳扎稳打用镜头和台词平静地讲述了一个故事。
原型挺不错怎么拍的这么烂 我早八起床都没男主救人容易
蒂华纳的霓虹灯 麦德林的集装箱 卡塔赫纳的神秘岛 AKA游击队的隐秘欲望 白左的愤怒 红脖的热泪 懂王的点赞 Q阿侬的遗作
拍得稀碎,配乐诡异,如果不是真实事件改编撑着完全看不下去
无趣
拍的太烂,只是原型故事太屌
这剧情没有100年脑血栓是写不出来的
实在是太样板戏了,人物刻板,故事平淡,除了题材,一无是处,所有人都心不在焉,赶紧拍完收工的样子。吉姆卡维泽那一副深情款款的样子啊,好像随时要被自己的大爱无疆感动得热泪盈眶似的。
对银幕外的纷争不感兴趣,就电影论电影,拍得属实不怎么样。像是对好莱坞商业动作片的蹩脚模仿,由于技术和经费有限,连行活儿也只是学了个皮毛。剧本薄弱、缺乏真正的反思:结尾字幕说美国是人口贩卖的最大市场,然而80%篇幅讲的是在哥伦比亚营救女孩?如果没有互联网上左右掐架,这也就是个无人在意的小成本类型片罢了。
5星,准备再看一次!!!
为了商业最后去了一座岛上,现代启示录么?为了主题,让女孩被强奸完唱歌,得救后唱歌…挺过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