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他带来带去的那个紫色ML体位垫啦,是Liberator牌的,哈哈:http://www.liberatorshapes.com/products.php?id=32&title=RampP.S., 其实Clooney做了不止一个广告,还有一个是不经意的刀具广告,他在枪杀Chad之后慌乱中拉开Osie家厨房的抽屉找自卫工具,那满抽屉的双立人啊。。。
不过地球人都知道这个品牌,我就不说了
《阅后即焚》是2008年美国喜剧,由伊桑·科恩]导演,布拉德·皮特主演。
电影讲述的是一名特工卷进敲诈事件的故事。
影片根据曾任职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斯坦菲尔德·特纳的小说《高度机密:总统、中情局局长和特工》改编而成。
《阅后即焚》是由世界著名导演组合科恩兄弟执导的一部黑色喜剧电影,讲述的是中情局特工奥斯本(约翰·马尔科维奇饰)因为酗酒被开除,为了报复他开始撰写丑事回忆录。
早就想跟他离婚的老婆卡蒂(蒂尔达·斯文顿饰)因为律师事务所的财务调查,女秘书不小心将财务调查光盘落在了健身房里。
傻头傻脑的健身教练查德(布拉德·皮特饰)与健身房雇员琳达(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捡到了光盘,并想借此敲诈奥斯本。
与此同时,和奥斯本老婆卡蒂有婚外情的联邦探员哈里(乔治·克鲁尼饰),一向喜欢拈花惹草,因为他在一个交友网站上认识了健身房雇员琳达,于是也卷进了这场敲诈事件。
几个人围绕着这张光盘展开了一番复杂的纠缠。
电影不长,步步紧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备忘录般点到即止,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看似单薄,在印象里却很丰满。
几个也许称不上小人物的小人物,一出称不上喜剧的闹剧,或可以称作严肃的喜剧、戏谑的悲剧。
生命终结的如此戏剧化,仿若Game Over,让观众不自觉地幻想可以重来一次。
当Pitt扮演的白痴被一枪击毙,我就以为是导演的一个玩笑,兴许可以退回重来,但它毕竟不是《疾走罗拉》,这一点上,更接近于《低俗小说》,出人意料的死亡,死的莫名其妙,死的一文不值,令人捧腹,又令人感慨。
剧情因此衍生出更多的荒唐,而伴随荒唐,反衬出的是人世悲凉——自以为光鲜的,却是被算计的最惨的一个。
我最爱的Brad Pitt,在本片中的表现令人惊喜,带给我许多大笑的桥段。
甚至在他被爆头、George Clooney检查他身份的时候,我还能暂时忘记帅哥阵亡的痛,没心没肺地大笑不已。
片子没有把悲情的内容展开和烘托,而是用现实中可笑的细节来反讽这些悲情,这让悲情更加真实,让人看得很郁闷。
我本来只想给一个推荐,但是看到豆瓣评分的分布后,感到力荐的数量和这部片子带给我的感受不能成比例,所以给了力荐。
这部片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人是Gym的老板,他一直以来是个如此软弱而谨慎的人,他深爱着Linda却不敢表白,在光碟刚出现的时候就一直躲着,他是标准的社会里的老实人。
当Linda找到他希望能够帮她找到BP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报警,然而却遭到了Linda无情的鄙视。
在主线情节最后的镜头一个场景中,Cox一手拿着酒杯一手拿着枪慢慢走下楼去,老板的背影缓缓进入镜头,他是所有人里我最没有想到可能会出现在那个位置的一个人。
他转过身来,接收愤怒而强权的Cox的审判,此时他必然是极度恐惧的,但他勇敢的说了一句话,“I'm not here representing hardbodies”, hardbodies是他经营的健身房,他面对着枪口想到的是公司的名誉;当然hardbodies在这里无疑是一个双关的讽刺,因为他的body被枪击中,被斧头砍剁,How hard can it be? 最后街头那个劈砍的镜头是直勾勾的,残忍而写实的,不论这个画面里有多少喜剧的符号(穿着睡袍拖鞋的光头男人提着斧头追健身房老板),这个画面是令人震撼的。
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勇敢的声明:原意里,它传达了老板希望个人揽过责任,维护他苦心经营的Gym;引申义里,和Body相对的自然是mind,是精神,是courage,他如此一个胆小的人,敢于突破了他自己长久坚守的界限,只是为了他向心爱的女人证明。
此时,一句话可以非常自然的接在他的台词后面“But, I am here representing my determination.”这一切的背景只有上帝(在影片外就是观众)了解,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实际上是盲目而自大的破坏者,酒杯代表着冲动和欲望,手枪代表着暴力。
Cox自以为老板是某个企图诈骗他的团伙中的一员,他在命运的虐待下终于爆发了,在最后的镜头里,老板被斧头砍中并且流血的镜头,被毫不夸张保留下来,那些低沉的呻吟和音效却带来了钝刀子割肉般的痛楚。
这只是无数悲剧其中的一处,但被作为情报头子点评前的最后镜头,也可以视作是一种总结。
或许就是人们的愚昧无知和自相残杀。
还有冷血,主要是情报机关所表现的,片子里情报机关的人们除了被Cox发现过一次外基本上没有在故事里出现,相反他们是叙述者和点评者,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就像是God,他们让死去的人死了白死(Brat Pitt 和老板),他们让凡人的梦想轻易实现(Linda的手术),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除了监视和存在以外不发生主要影响。
他们也是不可理喻的,从头至尾,影片没有说明Cox为什么被解雇(而这貌似是一切事情的起源)。
而且这种不可理喻不单是剧情里的人无法理解,他们自己也无法理解。
“I guess we learn not to do it again”,可头子自己又说"I'm fucked if I know what we did"。
情报头子在最后的点评中两次说到 Jesus fucking Christ, Linda在最后被抓到前说了一句For pete's sake(pete是圣彼得,更为常见的说法是For god's sake),从这些地方我们不难看出编导实际上有意在暗示我们他们在探索一些宗教问题,而且结论是消极讽刺的。
我的猜测是他们在讽刺上帝,就像是近乎全知的情报头子,每每听汇报时,都是一副不耐烦和郁闷的样子,所有事都毫无道理“Talk to me when it makes sense”,全知全能的情报机构面对这样愚昧冲动的人们他能做什么?
他也无从下手只是每每擦擦屁股,也许在这样的人间,上帝能做到的也不过如此。
文中后半部分引申中的解释可能有Over interpretation之嫌,但影片涉及到这个问题却是事实。
只是希望人们能注意的这一点,在观看中再寻找自己的理解。
我没有后悔去看这部电影,因为很搞,很无厘头,让人很无奈,让人很悲哀却又是笑着看完的电影。
Brad异常的搞笑, 发现他完全可以靠他那可爱的面庞来扮演20岁的小孩,甚至可以娘娘腔。
也不否认,都是演技拍的演员精湛的演出,很真实的感觉,可就是这电影太搞了。
整个就是个乱了套的社会,你怎么也想不到结局,除非是个疯子,我现在怀疑编剧就是疯了。
人人都离婚,明明就是很无辜的人就这么死了???!!
看电影时,我有心理准备这不是部特别好的电影。
可是,前面的locals 笑得也太招摇了吧,虽然我笑得也很招摇。。
WHAT'S FUCKING PERSON FOR SUCH FUCK THING!! FUCK,FUCK,FUCK...这是里面出现的最多的单词,FUCK!
真的是太异想天开了
(大事件专用图片)科恩兄弟是女权主义者吗?
但凡涉及女性的片子,大概都是处于强势的男性在疲于奔命,最后还落得不得好死,比如这部《Burn After Reading》。
《Burn After Reading》的故事是围绕一个刻有前中情局分析员回忆录的光盘泄密事件展开,三男三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
单看简介,有一种置身大事件,即将开展一场惊心动魄之旅的兴奋。
但科恩兄弟从来不按常理出牌,我们能想到的他们一定不会拍。
第一个男主:奥兹(约翰马尔科维奇)出场还没帅到三秒,就被东家中情局给fire了。
What?
一定有阴谋,我想着大概是大家的第一次反应。
奥兹也确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小悬念,推着父亲出海,说了一些神秘莫测的话。
(其实后来印证这都是些废话。
)
出场就被fire
第一位女主:奥兹blingbling的老婆大人卡蒂(蒂尔达斯文顿),看起来是一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精明女性,外型优势好的爆,和第二位男主哈利有婚外情。
第二位男主:风度翩翩的哈利(乔治克鲁尼),他带着第二位女主也就是他的老婆桑迪参加了奥兹夫妇的party,他是一个联邦执法官员,老婆是一位畅销的儿童小说家。
哈利夫妇第三位女主:中年单身的丽兹(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她是身体的局部先出场,在一家整形医院讨论整形手术,肚子、胳膊、胸和脸,她想整的太多了,这是一笔巨大的费用。
而第三位男主:愣头青查德(布拉德皮特)正在健身中心辅导客人健身,他的出场是这场乌龙事件的引子。
所有的主角都已登场,目前看来丽兹和查德的智商有点稍稍不在线,一个钟情于交友网站和整容,另一个则是忠实的同事兼无脑追随者。
发现光盘——勒索——失败而紧随其后的奥兹也辜负了大家期望,他不是我们常规思维里的中情局精英,不是在家闲的发呆,就是在录他的中情局回忆录(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的自传会让中情局坐立不安),要不就是在酗酒逃避现实。
奥兹躺接着破功的是哈利,一个看似风流倜傥、酷爱健身的魅力男,实则把肤浅都写在了脸上,他拥有的仅仅只是一副好看的皮囊,热衷于在交友网站上滥交!
而就是这样一群人,卷入了奥兹的回忆录光盘泄密事件!
但紧张的气氛只持续了不到几分钟,原来奥兹的机密等级只是3而已,这个无关紧要的nobody的回忆录,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剧情的重点不是如何追回光盘,及时止损,而是中情局无厘头的官僚主义,浪费资源,派人“善后”,拼命地为光盘泄密事件“擦根本不存在的屁股”。
送哈利去了国外
把奥兹打成了脑死亡
丽兹成了大赢家最终,光盘泄密事件作为机密档案被封存!
你以为事事有真相的中情局,不过是个江湖算命的,专业、机密、精英都是蒙蔽世人的幌子。
他们的官僚、腐败超乎你想象,不过以我们的智商都看懂了他们这么低智的行为,难道他们自己不知道吗?
他们当然知道,但这一切源于什么动机呢?
想想,其实很简单,只是单纯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凸显无中生有的重要性,即便再荒唐,这都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但可悲的是,这个颠覆我们三观的生存法则放眼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且经常使用。
最后男士都遭殃,女士乐陶陶,想离婚的梦想成真,想整形的中情局买单,三观这么正,就冲这点,大爱科恩兄弟!
高冷的蒂尔达斯文顿、冷峻的约翰马尔科维奇、迷人的乔治克鲁尼、偶像布拉德皮特和硬汉科恩嫂,也为大家奉献了颠覆式的演技。
你见过这么多超一线演员演这么蠢的角色吗?
而且还集中在一部片子里,所以也注定《阅后即焚》在影史的经典地位,无论是戏里还是戏外。
《Burn After Reading》看起来不过几个中年男女的鸡毛琐碎,但背后刀子下的却又准又狠,毫不留情。
观众没有所谓的上帝视角,结尾虽无腥风血雨,但更让人不寒而栗,本片堪称美国版的《醒世恒言》!
Osbourne(约翰·马尔科维奇 饰).一个因嗜酒如命引发性冷淡导致夫妻长年同床异梦加上很不善于控制自已情绪的CIA分析员,狂骂完cia高层后辞职回家后厌世嫉俗撰写回忆录,最后误将认作的第三者其实是一个布道十四年后下海干起键身房行业的理性老实的生意人暴打为植物人...Katie(蒂尔达·斯文顿 饰).Osbourne之妻.一个面如冰霜孤芳自赏导致脸部失去表情机能的儿童科医生,与Osbourne的同事加好友Harry通奸,在预谋私吞老公的个人财产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际,最后万万没有料到Harry竟是一个名符其实水性杨花逢场作戏之花心大萝卜...Harry(乔治·克鲁尼 饰).Osbourne之CIA同事,一个表面正人君子内心男盗女娼性欲望超强结婚后仍同时脚踏N只船又喜欢DIY鼓捣些情趣玩具的财政部保镖,最后正在从自已失手打死误认为的CIA探员Chad后的低潮期恢复过来时,突然被其中一只船Linda的一句话吓飞到九霄云外的委内瑞拉,一个总统公然敢和小布什叫板的南美洲国家...Chad(布拉德·皮特 饰).一个看似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实则内心脆弱穿西服骑山地车但是见钱开眼有一些懂电脑的狐朋狗友的喜欢pop music的健身房教练,最后在一次对Osbourne家周围环境进行调研时,恰巧遇上Katie的老姘头Harry回家以致躲在衣橱中但恰巧遇到其打开衣橱找枪套不幸被Harry生平的第一枚走火子弹爆头十分不冥目地当场呜呼...Linda(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饰).Chad之同事加死党.一个对自已容貌身材没有自信加上点庸俗笑声像男人并喜欢在虚拟网络世界中找寻真爱的从事健身房文职工作的老女人,为了一次整容手术的费用和Chad同仇敌忾不惜出卖自已的伟大国家,正在山重水复之际突然的柳暗花明,最后却没想到自已寻寻觅觅兜兜转转大半辈子的真爱就在自家后院的健身房老板却不幸的被Osbourne暴打成植物人...这些男男女女的错综复杂,其实只不过是一张Chad误认作是CIA情报实为Katie窃取Osbourne财政情况的一张被阴差阳错的送到俄罗斯大使馆有可能引发美俄二次冷战的PC光盘引发的血案...科恩兄弟(本片导演),就是这样的将造化弄人的故事不断放大...再放大...演奏出了这样一部荡气回肠的命运交响曲...放下电影不说,我们不正也活在那所谓安排我们命运的上帝的股掌之中...最可悲的是...存在了这么久久的芸芸众生...目前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存在?我们现在做得每一件事,做每件事的态度在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命运.也不是像化学实验那样简单地可以先知先觉...以致于回过头来后知后觉但又到最后百思不解抓狂之际,我们也不常常像CIA局长那样对耶稣骂三字经吗?Jesus.fucking Christ!当曲终人散,当随着科恩兄弟的镜头拉向远方,当站在另一个角度观看养育我们的蔚蓝色星球之时,我感觉到仿佛所有又变成了星尘,回到了那最初的形态...PS:情节透露太严重...嘿嘿...但是这句话太晚了...
1. 没有人可以扮酷。
看《老无所依》时,我就觉得怪怪的。
《阅后即焚》还是给人怪怪的感觉。
虽然两部电影完全两个主题,但那种奇怪的感觉是一样的:以前没有人这么拍电影的。
单就美国电影说,我高中时把《阿甘正传》奉若圣经,看过不下二十遍。
后来到大学里,跟别人说《阿甘正传》,被人喷了一脸的不肖那是美国在推销他们的价值观念呢!
仔细一寻思的确是这样,就转而去追棒与《阿甘正传》同一年出品的《刺激1995》,《刺激1995》说的是啥事啊?
两个概念---自由与希望。
其实搞半天,这还是老美在说自己的价值观呢。
阿甘是一个标杆,安迪也是一个标杆,阿甘旁边站着Jenny,安迪旁边站着Redman,这都是个明显的对比,导演指着这样的对比说,嘿,阿甘是正确的/安迪是正确的。
然后这样,就起到了教化民众的目的(广电总局好好学着吧!
)其实不管电影还是小说,一贯的处理方法是先要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物,这个人物身上有着“无比正确”的价值观,而他四周为他配戏的,则要显出不足,甚至是丑恶来。
就像《唐伯虎点秋香》里面,你要光看巩俐,那她是不美的,你得配着其他的侍女一起看,你才会觉得巩俐简直貌若天仙。
(当然,还有不树正主儿,全以反角来验证自己价值观的,比如说金庸的《连诚决》,连狄云这个所谓的正主儿都不那么正,满篇写的都是人心险恶,最后金庸把这些人写到在江陵城南天宁寺吞食金身佛像,这才是金庸价值观浓墨重彩的点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觉得柯恩兄弟的东西很怪了。
因为他们的电影的主旨并不是树立一个价值观,也没有一个代表着价值观的正主儿。
《老无所依》中就没个正主儿(更别说代表什么价值观了),电影就是说说警察,说说悍匪,说说牛仔,谁也不是主角。
《阅后即焚》也如此,而且比起《老无所依》来,《阅后即焚》更是毁人。
《老无所依》中还在探讨美好的可能性,人性还是被习惯性地分成了善与恶两面,有棱有角,Javier Bardem恶到极还可以戴牛仔帽扮酷,但《阅后即焚》里已然没有善恶的分界了,也没有人可以扮酷(马尔科维奇穿着红色睡衣露着腿毛拿着斧头在落日的余辉中气势汹汹地从游艇上下来,理论上是一个很酷的镜头,但为什么那么好笑呢?!
)每个人都成了可大可小的球状,滑稽可笑,就算BP有张帅到无与伦比的英雄面孔,在柯恩这里,也只是个被爆头的健身馆教练,而不是击退外星不明生物,拯救世界人民于水火的美国英雄。
哦,原来,没有人可以扮酷。
其实这句话应该这么说:在这部fuck柯恩兄弟的fuck电影里面没有fuck人是fuck英雄。
2. 不结婚是一个问题,结了婚是千千万万个问题(我要承认这句话抄自朱天文)我跟七月讨论过这事,我一向认为自我意识太浓厚,无法为别人做出牺牲的人,最好不要结婚。
我也一直在想,要怎么向我妈坦诚这件事(我妈会用手绢抹着眼泪说,女儿啊,你不会是同性恋吧。
我囧个先.)However,这部《阅后即焚》让我看得后背发凉。
我也不用引证什么事例来说美国人的自我意识有多么强大,而且有赖于美国电影电视剧进入中国,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也日渐觉醒。
我父母那一辈尚认为“家庭”重于“自我”,但我已经觉得“自我幸福”要重于“维持家庭的形式”。
个人的快乐与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远远比维持一个“和谐”家庭更重要。
两对夫妻,女人们忙着偷情和对付老公,男人们忙着猎艳和理想破灭。
乔治·克鲁尼基本是男人的典型,努力晨练,保持体型和体力,微笑,懂得说情话。
他买钢材回家,敲敲打打,镜头里出现了一个类似虎头铡的器具,我心里一惊,还以为他要杀妻,结果没想到就是一女性自慰工具你看,就是这么没用。
女人强势地追求自己的利益,男人怯懦地面对生活(酗酒,偷欢)。
女人心里总渴望的是一个“盖世英雄”(这是紫霞仙子说的),但到头来是个只懂以真实姓名买机票逃往委内瑞拉的逃亡者。
而很不幸,这部电影与真实生活已经很近很近了,没有人是英雄,没有人真的酷,没有人是完美的。
就像Linda一个个检阅网络上男人的照片,他们都是loser,就算型如克鲁尼,也是个loser。
既然都是loser,你让我跟谁结婚去?!
好吧,其实loser这个词用得有点绝了。
大家都只不过正常人而已,你要是被国安局盯上,保不准你也屁滚尿流了。
如果你想离婚,也肯定是做好充足准备先分抢财产,哪管对方死活。
这事放电影里只是好笑而已,转入真实生活中,那就是人人都得承受之残酷。
3. 柯恩兄弟的笑容这部电影里有个镜头着实让我好好笑了一场Linda带着光碟去俄罗斯大使馆谈判,那个俄国官员身后的墙上挂了张笑容诡异的普京像。
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笑,但就是觉得好笑。
我知道这个镜头必有政治内容,是柯恩兄弟的政治取向。
但我们谁也不认识柯恩啊,鬼知道单单出现这么个镜头是什么意思啊(肯定是嘲笑啦,但嘲笑什么呢?
)当然,我也没必要去考证这单一个的镜头。
而其实,这部电影本身都不值得去考证,因为柯恩兄弟没有放任何一点“中心思想”或“意义”在里面。
“文以载道”---这是从小受的教育。
电影也自是一样,好像规定每部电影都要中心思想,都要有教育或启发意义才是好(所以有了电影解读派)。
但“文以载道”的“文”是指“文章”,而在这个词语诞生之时,文章指的是八股文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小说,曲艺是下品,不在“文章”之列。
所以写小说的,写剧本的,是不用顾及要不要“载道”的。
如《肉蒲团》,满眼春情,最后结尾,非常简陋地写了个“色与空”的道理,这个结尾可要,可不要,都不影响小说主体的内容。
小说可以不载道,电影也可以不载道。
《老无所依》和《阅后即焚》都不载道,所以,想要总结这两部电影是非常困难的。
这两部电影都是牛逼的,牛逼在哪里?
仔细去看电影吧。
我没办法告诉你。
柯恩兄弟什么都没告诉我,他们只是在笑。
关于科恩兄弟的电影,最经典的说法就是:一部典型的他们的影片,不会像你看过的任何影片。
去年在各大颁奖礼上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老无所依》如此,今年同样好评如潮的《阅后即焚》也是如此。
多少有点吊诡的是,这两部电影的片名凑成一对的话,看上去还挺协调的,甚至可以加个横批,叫做“不靠谱”。
老实说,如果以一个科恩兄弟的故事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就个人喜好来说,《阅后即焚》算不上出色,不够出奇不意,不够匪夷所思,莫如说是莫名其妙或者还更确切一些。
但是,如果以“不靠谱”而论的话,这次科恩兄弟委实玩得绝到不能再绝了。
当年那部让我瞠目结舌的《巴顿•芬克》,也不过就是让那个刚出场时浑身汗渍耳朵还流脓的巴顿•芬克的胖邻居,最后时刻在火舌中登场,枪击侦探徒手拉断铁栏杆,然后挥手自兹去而已;去年的《老无所依》,也不过就是让一个有勇有谋、怎么看本来都该往最后一分钟时险中求胜然后浑身染血的回到妻子身边那种方向去的“现代牛仔”,结果却在数次化险为夷后忽然就不声不响毫无征兆的被“杀人狂魔”轻易干掉,然后又让够精明够冷酷、俨然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痕那种级别的“杀人狂魔”,理论上说是应该杀人放火后萧萧斑马鸣的,可是结果却被莫名其妙跑出来的一辆车撞了个鲜血淋漓骨肉错位。
而到了《阅后即焚》,科恩兄弟简直就“不靠谱”到了老家,约翰•马尔科维奇,乔治•克鲁尼,布拉德•皮特,一个比一个大牌的名角,生生被他们玩成了一个比一个傻逼的白痴。
尤其是布拉德•皮特。
传说中,当年在《燃情岁月》中出场时,其人一亮相即颠倒了天下几乎所有女子。
此等人物,以常理而言,即便不去扮演那种击退外星不明生物、拯救世界人民于水火的孤胆英雄,也该去扮演天天自恋得无忧无虑,没事就去去泡泡安妮斯顿或者朱莉那样的尤物的万人迷。
可是科恩兄弟偏偏把一个时刻不忘喝运动饮料为自己娇嫩的肌肤补补水的二逼健身教练的角色摊到了皮特的头上,还说是为伊“量身定做”的,据说皮特看完剧本后,有点搞不清是对他的恭维还是侮辱,他对科恩兄弟说“不知道怎么演,因为这个角色是个大傻冒”,科恩兄弟回答说“你没问题的”。
事实证明,这对兄弟的眼光果然非同凡响,皮特的表现简直让人惊为天人。
当然,乔治•克鲁尼也不遑多让,他在电影里手工制作的那张“自慰椅”,雷得我五个身体趴在了地板上。
很多人都说,科恩兄弟的电影中从来都没有什么价值观,我的看法却恰恰相反,因为怀疑一切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相信。
《老无所依》想讲述的,说到底无非就是一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阅后即焚》则似乎有意无意的在印证朱天文那句“不结婚是一个问题,结了婚是千千万万个问题”:两对夫妻,女人们都在忙着偷情和对付老公,男人们都在忙着猎艳和理想破灭:没有人是英雄,也没有人是美人,整个世界不外如此,人人都不过是废物。
我们可以选择相信这对兄弟的话,相信世上本无一个靠谱之人,然后看他们的电影看得脊背发凉;当然也可以选择嘲笑他们,这对疑似患有“对人恐惧症”的兄弟,照如今的架势发展下去,不定哪天就跟曾经的沃卓斯基兄弟后来成了沃卓斯基兄妹似的,从科恩兄弟变成科恩伉俪了吧。
据说,科恩兄弟是为各个大牌量身打造了这部电影。
当布拉德皮特哥还在怀疑自己能否胜任那么傻的角色时,导演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你肯定行。
虽然皮特哥听到这句话未必高兴,但是,似乎这部电影为他赢得了更多粉丝,或者说很多人因为这个傻傻的健身教练而对几乎都是帅哥猛男形象出现的皮特来电,哈哈哈,也包括我。
只是,搞的不只布拉德皮特,乔治克鲁尼,约翰马尔科维奇,整部电影就是个笑话。
看完后,很自然地想起了很黄很暴力,三个俯卧撑的发布会,以及房子不准备降价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等等一系列的中国式笑话。
不是我联想丰富,而是二者真的很像。
片中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想法一定能行得通,于是,敲诈被暴头,偷情被迫逃亡,就连写个自传也最后变成脑瘫。
当初,他们实行自己的计划时,肯定没有想到最后竟是如此结局,就像那次俯卧撑发布会,写稿的人一定得意自己能在短短的一两天(大约?
)时间内写出这么一篇拉风的稿子来,就连现场的细节都还原到第三个俯卧撑的程度了,全国人民一定会被这个故事说服,领导们一定会被这个故事感动,我想,他的确应该感动了部分领导(我就不相信这么重要的稿子不需要一个更上级的上级过目),哪知,结果竟会这样。
我想,这些公关人员们,无论俯卧撑还是很黄很暴力,都很少关心中国的电影产业,否则,怎么会不知道,一般试映时被捧上天的片子最终的结局都很惨。
一如情场老手乔治克鲁尼,自以为偷情偷的天衣无缝,哪知老婆早就另有打算。
计划不如变化,想象和现实总有一定差别,所以,大家切记谨记加铭记,不要把未来当想象,否则,你的不开心真能让大家开心一下了!
九十年代初,西安开了一家艺术影院,名叫阿房宫。
打头炮的是《荒唐的贝克兄弟》,西安的艺术青年一下子被那种影调和蜜雪儿菲佛迷住了。
我也是其中之一,以至于后来听说科恩兄弟的时候,还执拗地认为,不就是贝克兄弟嘛,真够荒唐的。
后来看了Fargo(又被翻译成《冰风暴》),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加上李安有一部Ice Storm,也被翻译成《冰风暴》,科恩兄弟的名头又被混淆了一次。
第三次当然是《老无所依》。
因为之前被周围人捧得太高,看来看去也没看出来到底有多高。
这才是:看官我三弃科恩兄弟。
等到这部《阅后即焚》,终于知道这兄弟俩的厉害了。
原来他俩是要挖美国资本主义的墙脚啊!
牛仔精神苍白孱弱,中产阶级冷酷疯狂。
如此绝望到底的寓意,就这么在百无聊赖地辛辣嘲讽中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这个方式似乎是现实世界中唯一能被接受的,你不能好大喜功,也不能雕虫小技,大片不要做太大,小品不要做太小,制作要精良,要有娱乐精神,还要有深刻寓意。
印象最深的当然是那些闲笔。
《老无所依》里枪击铁桥的嗡嗡余响,《阅后即焚》里的那句PC or Mac?
如此聪明顽皮的兄弟,最终还是让我混淆了。
仍然找不到烟枪曾经的感觉
乔治-克鲁尼 为什么总是演的不三不四。
角色真是为BP量身定做的。。
皮特好有喜感、哈哈。
这个电影重大的逻辑漏洞是:当你和布拉德皮特是闺蜜,和乔治克鲁尼多次约炮,你还想整容?想啥呢。
根据老师的说法这是很牛逼的电影,但是肯定很多人看不懂也看不出笑点,包括我。
美国版疯狂的石头,没想到布拉德·皮特还有演喜剧的天赋,表情太丰富了
Coen的老一套,阅后即删
有点看得不清晰~
这片子,太失望,看了半天也没明白说什么,一颗星是给皮特的,演的不错,很搞笑。
美国式的黑色幽默就是不停地funk
there is all the fucking thing
皮特的造型不去说了,结果这开瓢的死法,哈哈
虽然大腕儿不少,但故事很一般。而且近距离一看发现Pitt真的老了~~演青春小伙子看着有点别扭了~
虽说导演的导戏功力没见进步,但是250的角色Pitt果然是本色出演,再有就是McDormand大姐,从Coen第一部到这部真是纷繁姿态
里面的黑色幽默,确实笑不起来。为什么要让皮特死啊。为什么。就不能活着么
很蠢很荒诞,讽刺CIA(随意杀人毁尸灭迹、浪费人力及资源、纳税人的钱缴了老女人的整容手术费)、律师、医生、婚姻、中年危机、健身业、交友网站、阴盛阳衰(3个女人最后都成了赢家,4个男人死了3个逃了1个)等。最大的笑点竟是BradPitt躲在柜子里偷看GC洗澡,至死都没能“出柜”
搞搞阵 what do we learn 情节太突兀看起来又不太像是在搞笑 以致一瞬无法相信这个情节 又因为太多这样的一瞬总觉得这片 不知道该怎么说 看完了也无法理解grounds for divorce这首歌 (;¬_¬)チッ 气死偶勒
冷得不那么有爱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