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翻到这电影,差点被电影的老土名字给骗了,黑色幽默充斥整个影片,简直不能更逗。
虽然是低成本小制作电影,还有鬼子来了的影子,但仍旧是惊艳到我。
电影很好看!
黑白色调有一种看三毛从军记的感觉,幽默也很到位。
恰到好处地揭露人性,还原真实。
王大治的演技真心不错,刚开始以为是喜剧,结局太惨,抗日战争期间的爱情是无比可怜的。
拍的真好,愿更多人看到他们的表演!
我是好久没有看到了。
北京卫视影视频道是抗日神剧专业户,一部接一部,无穷匮也,所以我也有幸见识了各色各样的神剧,雷剧,眼睛辣得睁不开。
今天,有一部电影,把我从神剧的毒害中暂时解救出来,让我对抗日题材的作品,稍稍恢复了一点信心。
就是这部王大治主演,其他的主演,不看演员表根本叫不出名字。
导演倒是得提一下:赵小溪。
之前的作品实在是上不得台面。
可是他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赵葆华,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最著名的事迹是宁浩的《无人区》因为他的评价,拖了四年才上映,还是经过删减的版本。
影迷对这个人的情绪倒是很简单:讨厌。
他儿子做了导演,爱屋及乌的传统告诉我们,他也拍不出什么像样的作品,之前的履历也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我不是王毛》能达到这种水平,几乎算一个小小的奇迹。
首先是人物塑造的好。
王大治演得非常好。
我们对王大治的印象主要是两部分:一是他神似一著名过气网络歌手。
二是他是董洁疑似的出轨对象。
太刺激了,这简直就是日本爱情动作片里面的标准配置啊。
可是,从士兵突击里的二哥开始,我就觉得他有演技,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对小人物的感觉拿捏精准,是个合格的演员。
在本片里,王大治饰演一名河南农民狗剩儿,一心要娶干爹家的漂亮女儿杏儿。
为此不惜屡次参军,再从战场逃跑。
因为每次参军都给四块大洋,只要攒够了二十块大洋,就够盖房娶杏儿了。
所以,他不像那些神剧里的男主角,天天高喊“打鬼子!
”自带英雄光环儿。
他参军,是为了挣钱。
第二次参军,加入的是皇协军,打新四军,他在战场上故意打偏,不是觉悟有多高,而是因为对面新四军的指导员喊话说的“有道理”。
第三次参军,参加的是新四军,不给钱,但他不跑了,同志们的舍生忘死让他燃起了保家卫国的热情,但从战场上醒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搜死人身上的财物。
所以,这个人物很真实,虽然他也逃不出共产党的手掌心,但是他的小人物性格很典型,导演并没有去塑造一个天生仇恨鬼子,向往共产主义,还能飞檐走壁的英雄。
片中最出彩的人物是郭金杰饰演的杨三儿。
他是狗剩的发小,也爱慕杏儿,经常用些小伎俩陷害狗剩,还仗势要挟杏儿的父母。
作为当地伪军的头儿,他不出意外地做了汉奸。
可是,导演也没有完全把他放到主角的对立面上,让他坏的那么彻底。
他心心念的,还是要娶杏儿。
他的那些小伎俩,大多被狗剩一一化解。
他知道自己竞争不过狗剩,就怂恿狗剩加入新四军,因为听说新四军对待逃兵很严厉,狗剩加入了新四军就回不来了。
最后,他带着鬼子去了狗剩家,当鬼子军官大开杀戒时,他也会说“他们一家都是好人啊……”他也奋勇拦住了鬼子的屠刀,最后被杀害。
我认为,他最大的失误在于对侵略者的残酷性估计不足,他没想到日本人不是他和狗剩之间那种打打闹闹,找日本人帮忙无异于与虎谋皮。
郭金杰的表演非常精彩,承担了片中几乎所有的笑点。
反观我们的抗日神剧,那些低级错误就不说了,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不像人。
主角要么就是出身显贵,整天花天酒地,突然就想打鬼子了;要么就是出身贫寒,家里人全被杀光,想要报仇而杀鬼子。
不论是哪种,全都天生神力,不怕流血,不怕牺牲。
开玩笑,哪里有人天生就能杀鬼子,天生就不怕死,没有令人信服的经历,就没有令人信服的品质,抗日神剧里主角的性格,不过是编剧偷懒意淫出来的符号罢了。
其次是故事接地气。
整部电影主要表现的就是狗剩勇斗恶霸杨三儿迎娶杏儿的故事,为此他不惜在战场上装死,从伪军军营逃脱。
最后替死去的家人报仇时,本以为主角时刻到了,他应该一人血洗日军大本营,结果他只打死了三个鬼子便被鬼子军官偷袭,最后用上自己在少林寺挑水十年练就的臂力,一掌拍死军官,最后一心求死的时候被从天而降的新四军救下。
都知道如果结局是狗剩被日本人杀死就结束,会更加合理一些,这个片也就彻底牛逼了。
可是导演作为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著名委员的儿子,是不能那么拍的。
共产党是一定要出现的。
同样,《我不是潘金莲》如果没有结尾张嘉译那一大段台词,和李雪莲与前县长的相遇,影片会更好一些。
去年的神片《心迷宫》如果没有结尾处的字幕,就是一部彻底的经典。
曹保平前些年的作品《光荣的愤怒》如果沿用导演剪辑版的结尾,而不是公安干警从天而降,将坏人绳之以法,就完美了,这些“如果”如果统统成为现实,我们就将拥有一大批没有遗憾和瑕疵的经典作品。
可是为了审查,导演们不得不低头,妥协,强行加入那些连外行人都能一眼看出的画蛇添足,言不由衷。
这也成为影迷们大骂“赵葆华”们的理由,认为他们是阻碍中国电影发展的黑手,是罪人。
可是,导演们能把拍不出好作品的责任全推到审查制度上吗?
要知道,《我不是王毛》,包括前面说到的《我不是潘金莲》《心迷宫》《光荣的愤怒》,即使有了妥协的结尾,它们依然是优秀的作品。
一点点瑕疵掩盖不了它们的光芒,而这些妥协,反而成了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心照不宣,成了一句大家心知肚明的“你懂的”,我们在得知了创作者的无奈以后,对他们的期待更盛。
因为在严格的审查制度下都能拍出好作品的创作者,才是真的艺术家。
反观被我们诟病已久的抗日神剧,它们的问题90%都还达不到怪罪审查制度的程度。
它们连最基本的常识都弄错,连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最基础的故事、人物、场景都敷衍,糊弄,批量生产污染屏幕的文化垃圾,然后以一副受害者的腔调高喊“中国电影的环境不好”,我倒是希望有一天审查制度取消,实行电影分级,不为别的,主要想看看这些人,在自由的环境中到底能拍出什么样的好作品来。
最后说几句,抗日战争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沉重的回忆,也是最光荣的经历,这使它成为了艺术作品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
由此诞生的影视作品,应该是佳作频出,因为对于这样的民族历史,我们的创作者应该抱有敬畏之心,生怕辜负了那些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的先辈。
而历史从来都是复杂的,没有简单的二元对立,善恶分明,对于历史,如果不能深入其中,探究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理清其中的因果关系,只是粗暴的选择立场,然后想当然地创造一些脸谱化的人物,再高喊几句口号,号称表现我们的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
这是不负责任的。
先辈们不需要我们无节制的吹捧。
在那些抗日神剧里,日本侵略者大多愚蠢的令人发指,连人类最基本的行为逻辑都不遵守,战胜这样的敌人,我们有什么值得自豪的?
而且,现在的抗日剧一味地渲染仇日情绪,没有就战争本身做一丁点深入的思考(《鬼子来了》倒是思考了一些,被禁了)。
忘了谁说过:一个民族最危险的就是两种思想,一是全世界我最牛逼,二是全世界我最委屈,也就是非理性的自豪感和非理性的仇恨。
很有道理。
二战前的德国和日本不就是这样的思维吗?
现在我们的抗日剧拼命给观众灌输的就是这两个思维,真的不知道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所以,抗日神剧真的不仅是文化垃圾那么简单,它们的毒性要比想象的大得多。
多看些《我不是王毛》这种电影,能让我们保持独立理性的思维,而不至于在盲目的民族情绪中成为蠢货。
其实想给四星,但是觉得也许评分高了,看的人就多些。
这剧也许还有瑕疵,可是真的值得鼓励,先说演员,四年前看请你原谅我,暂不提爱上吴秀波,片子至今还在电脑里存着。
要说的是,大眼睛的天爸罗京民和绕着天哥跑的机关子弟王大治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没想到这部剧里又见到了他两合作。
因为董洁,因为外貌,被黑的很惨的王大治,演技真的是没的说,也有可能是人物形象符合他,小眼睛小嘴,演出了人物的那股子倔劲儿。
罗京民就更不用说了,儿子被日本人打死时,听到枪响,不敢抬头,怀着侥幸和不可置信,恐慌的双眼不能再有戏。
全剧黑白,镜头摇晃,气氛压抑,前半段有一些细小的笑点,会心一笑的同时心里总是在不安,后半段直接把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美好撕裂给观众看,傻子王毛戏份不多,但他死的时候,眼泪跟着就下来了。
杏儿话不多,大部分是个有点忧伤的羞涩少女,在决定要嫁给狗剩之后,两人坐着聊天,说的话又让人觉得淳朴可爱,很真实,一点都不跳戏。
杨三也让人恨不起来,像他对狗剩说的,你和我一起长大,相信我的人品。
他蛮横又软弱,大部分时间都在憋坏水但善良也曾一闪而现。
作为悲剧的引信,他错在太无知,没有认识到日军的残暴,浑浑噩噩,死到临头才醒悟。
最后有个问题,狗剩是因为借挑灯笼去送情报才延误回村,导致一家惨死吗?
我非常喜欢《士兵突击》,其中许三多的的爹许百顺(罗京民)和二哥(王大治)这两个角色给我印象很深,没想到他们两个在这个电影里面又饰演父子,让我觉得很是惊喜,尤其是王大治饰演的许二和。
在《士兵突击》里面,王大治饰演的许二和是个不折不扣的农村二流子,花花衣裳,吊儿郎当,啥都看不上,一直要外出闯荡。
在许三多参军前,二和是个二流子,对父亲的话满不在乎,踢拉着鞋叉着腰抽烟,对史今毫不客气满脸的不耐烦,不屑一顾地晃悠着走回屋里,那神情、那动作,直令人叫绝。
但他同时也有温情在。
在许三多被成才率众围打的时候,许二和举着锄头就冲过来了。
二和对许三多的爱护,还是很有哥哥样的。
最喜欢的是哥俩在水边草坡上的谈话,那时候的二和跟那一汪秋水和那一抹夕阳一样柔和。
家庭剧变后的二和是个作困兽斗的男人,父亲在牢,大哥出逃,三弟遥杳,在炸成一片黑灰瓦砾的家的废墟里风餐露宿,面对这一切需要何等的勇气!
买烟的二和落魄中仍带足了流氓气,独有那一句“我现在只能硬,不能软”暴露了他的内心,那个红了眼眶强忍泪水故作硬气的二和,值得赞叹。
后来主动要和三多一起还债,“两个人一起还得快”,这句话,看似平和,却足以令人泪下。
这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在《我不是王毛》里面,王大治饰演的是狗剩,他自小被收留在王毛家,从校暗恋青梅竹马的杏儿,但穷二代 的他遭到岳丈(罗京民 饰)嫌弃。
少林寺学武归来后,一没家产继承,二没手艺创业的狗剩只能顶替兄弟从军,以舍身卖命的方式赚取军饷,攒钱提亲。
在战场上,狗剩意识到自己天生是个神枪手,并结交了一些战友,与他们经常在生死线徘徊。
每次日本人压上来了,他为了活命都会装死,等日本军队走后,再爬起来跑回家里。
就这么装死,逃跑,再参军,再装死,再逃跑,来来回回参了三次军。
最后一次参军,他跟着八路去打仗,指导员看出了他的心事,准许他回老家料理好自己的私事。
狗剩在经历这么多生死考验之后,终于能高兴地回家准备娶杏儿,却没想到悲剧马上就发生了。
原以为结局会好一些,没想到最后还是让人那么的悲伤,喜剧变成了悲剧。
但是王大治的演技演的是真好!
王大治长得很普通,也就是这种普通,造就了许二和和狗剩,显得十分真实。
从那小小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眼神,有玩世不恭,有淡漠,有温情,也有愤怒和绝望。
就凭这两个角色,我觉得他是个好演员。
《我不是王毛》尽管有着许多瑕疵,但仍不应该被观众忽视。
这样的影片更有资格作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作,即便它没有那么像我们所熟知的主旋律,却是最贴合那段历史的主旋律。
如果无法抛开影片相关人员的履历,像对国内现今审查制度不满的人们,难免在观看前便对该片有一定的偏见。
这部作品的导演赵小溪是赵葆华的儿子,赵葆华是广电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
在一些资深影迷心中,可能对赵葆华有很多意见,源于他对宁浩的作品《无人区》的评价。
以他的言论为代表,《无人区》被枪毙了四年,最终以一个妥协的面貌问世。
这回,由他儿子导演的《我不是王毛》中,我们也能看出很多妥协的成分。
而赵小溪本人之前的作品,叫得上名字的仅仅有《枕边那张脸》和《咒丝》两部素质不高的惊悚片。
如果以这些来评价《我不是王毛》,包括我在内绝大多数人都会对这部片提不起兴趣。
然而观影过后,我意识到这部作品注定是一颗遗珠。
在我的心目中,国产电影有三座大山至今难以逾越:《霸王别姬》,《活着》和《鬼子来了》。
三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即是用辩证的角度表达特殊时代的国民性。
这三部电影是独一无二的,是国外创作者无法模仿的,是真真正正只能扎根于中国土地上的伟大作品。
其余的国产电影,或者囊括整个华语电影,很少再有作品水平接近于这三部的,更别提持平和超越了。
然而《我不是王毛》难得的接近了这三座大山,至少,它站在了山脚下。
它与《鬼子来了》太像了。
一样的悲喜剧风格,一样的后半段突然残忍,一样的黑白影像,一样的彩色结尾点睛。
不同的是,它最终妥协于环境,没有绝望到底。
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敌人终于没有好下场,而非像姜文那样,在战争已经结束之后,还被自己的同胞借日本人的手砍了头。
即便如此,这部电影在其余方面仍旧做得相当出色。
即便如此,这部2014年便已完成的影片至今也没有正式面世。
这就是可悲所在:它注定会被忽视。
主创阵容从里到外没一个是大众熟知的。
主演王大治,关注小荧幕的观众可能会眼熟,但他没有俊俏的脸庞,也没什么显耀的作品经历。
而葛晓凤、郭金杰、罗京民放在其他剧里,要么是群演,要么是出场数少得可怜的配角中的配角。
当然,导演赵小溪也不为人所知。
整部影片没有华丽的特效,甚至连画面都是黑白的,零星的几场战争戏,规模也都小的不行。
但这几场戏还比较可圈可点,男主人公狗剩狙击日本兵的几个镜头,剪辑相当流畅,音效做得也是非常的到位,还是把气氛烘托起来了。
除此之外,连剪出一段瞬时间能吸引眼球的预告片都很困难。
影片完成后,参加了一些电影节,也拿到了一些奖,但这些电影节的名气实在太小,这奖在观众眼中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总之,这部电影没有明星、没有卖点、没有话题性,纯粹的“三无”产品。
即使登陆院线,顶多也就能在大厅看到一张不起眼的海报,每天能在七八十人的小厅里排一两场就谢天谢地了。
所以我认为推荐它比推荐其他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更有意义,让尽可能多点的人看到这部电影终归是件好事。
它是继《鬼子来了》之后,拍的最真实最辛辣的战争电影。
与《鬼子来了》相同,影片的主人公狗剩也是一个小破村子里的卑微百姓,他自小被收留在王毛家,王毛是个傻子,他的爸妈和他的姐姐杏儿以酿酒为生,狗剩则一直喜欢杏儿。
抗日战争爆发,王毛要被强迫参军,他爹王大举自然不乐意,傻儿子在战场上怎么活得了?
另一边,狗剩儿为了娶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就必须满足盖三间大瓦房的条件,而征兵可以拿到大洋,于是他自然就冒充王毛去参军,为了瞒天过海,也不得不请求村里的权贵杨三的帮忙,而杨三自己也早已看上杏儿,因此尽一切努力阻止狗剩达成目标,于是满心期盼他死在战场。
在战场上,狗剩意识到自己天生是个神枪手,并结交了一些战友,与他们经常在生死线徘徊。
每次日本人压上来了,他为了活命都会装死,等日本军队走后,再爬起来跑回家里。
就这么装死,逃跑,再参军,再装死,再逃跑,来来回回参了三次军。
最后一次参军,他跟着八路去打仗,指导员看出了他的心事,准许他回老家料理好自己的私事。
狗剩在经历这么多生死考验之后,终于能高兴地回家准备娶杏儿,却没想到悲剧马上就发生了……《我不是王毛》将镜头聚焦在抗战时期豫东地区的小人物身上,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和种种或荒诞、或自私、或善良的行为,表现那个时期中国贫苦百姓在战火中挣扎生存的状态,以彰显人性与国民性。
片中我们很难看到每个抗日战士都是那么英勇无畏的,更多的是为了自己活命而负隅顽抗。
其中的喜剧包袱设置也比较合理,人物夸张化的表演与影像风格融为一体。
虽然有些桥段的设置不免无聊做作,但整体的立意是相当独特的。
如《鬼子来了》一样,当悲惨的命运突然降临到这群小人物身上时,感染力瞬间爆发,会给观者措不及防目瞪口呆之感,故事张力也达到顶峰,观众自然随之移情。
如果要用约翰•特鲁比的理论的话,片中的主角狗剩即是完成了从玩世不恭到积极奉献的转变,这也是该片有主旋律风格的最大要素。
然而一切的努力最终化为徒劳,这是叙事层面对观众最大的、也是最残忍的挑战。
影片在这方面没有畏首畏尾,因此形成了非常有价值的反思。
当电影市场上充斥着如此多或甜腻、或清新、或隔靴搔痒的作品时,仅凭这一点,《我不是王毛》就太不应该被我们所忽视。
原文:http://zhuanlan.zhihu.com/garage/20285332
电影从不止电影本身而已!
刻意模仿姜文《鬼子来了》,无论是从电影立意,还是从黑白画面,还是结局的设置,都巧妙地雷同。
同样是大历史中小人物的命运飘零,同样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去阐释战争的残酷无情,但那个时代《鬼子来了》就是成功的,甚至享誉世界(第54届戛纳电影节法国文化奖-年度外国电影人:姜文;第5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姜文第5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姜文),遗憾的是当年因为未经审核便拿去参加戛纳电影节而被内地禁播,那是在16年前。
今天的战争片尤其是抗日剧跟16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更不可一概而论。
这15年里,抗日神剧层出不穷:GCD是领导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这是主旋律,随着中日在历史与领土争端不断,国民们开始用种种抗日神剧的精神胜利法来自我麻醉:抗日大侠神功盖世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各种虾兵蟹将嘎子二蛋厨子戏子痞子都是抗日英雄,连鸭子都能给GCD放哨送信……但随着徒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荒唐至极的神剧出现的时候,似乎审美疲劳的观众都不买账了,舆论媒体纷纷谴责与反思。
当下提起抗日剧便是笑柄,这是一个承受过战争灾难民族的不幸!
战争,何以书,何以讲,何以拍,何以正历史!
王毛不是抗日神剧,但王毛选择了抗日战争这个题材,本已经失败了一半。
不是说这个题材碰不得,而是这个题材真的不要轻易再去碰了,无论用黑色幽默,还是庄严肃穆,都无法让这个题材复活,即便王毛真的很真实!
在这里真的不得不提一下韩国对历史的反思与认知,对战争题材电影的态度,真的很值得我们去效仿甚至模仿都不为过,绝非妄自菲薄,厚此薄彼。
从2013年的《辩护人》,2014年的《鸣梁海战》,2015年的《暗杀》,2016年的《鬼乡》,韩国人在政治、历史、社会类题材的影片中无不彰显自己民族的深重反思与感悟,战争是痛的,是悲惨的,是血腥的,是冰冷的,一个民族的伤痛真的不是又笑又哀叹便可以体悟的。
我们缺乏一种很深刻的反思与觉醒,而止于战争表面,动辄喊打喊杀,一个民族对战争的浅薄理解,在影视作品中暴露无疑即便王毛没有错,小成本制作,很合格的一部片子,故事性很强,尤其是人性的描写刻画很真实,但最后还是落入俗套中去了:政治辅导员扶正了人性,从而激发了小人物的民族大义!
很多细节上过度得略显粗糙,没有《鬼子来了》细致与宏大。
本想表达王毛在国民党军队、亲日汉奸、共产党军队、日本军队等势力下的辗转来刻画战争年代里的动荡不安,又拉出一条村里围绕杏儿的婚事而纠缠为线索,但导演都没有表达好,90分钟真的很勉强。
王毛真的不是鬼子来了而已!
电影真的不止电影本身,要承载反思历史与人文关怀的重任,才是好电影!
不应流于表面,不应止于形式!
狗剩做了一个很长的梦,只因为青春年华看了一眼她,就不愿醒。
有了她便有了一切,月亮上、太阳上都是她。
人的欲望就是如此朴素,满足他,他就愿意拼命。
对他来说这是爱情故事,而对老爹一家来说这是生存故事。
政权几番轮替,老爹要在夹缝里生存,酿酒是生意、领养儿子是生意、卖儿子是生意、卖女儿也是生意,但这些生意都是为了一家人能活下来,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也会偷偷藏个镰刀,愤怒藏不住的时候也会拿着镰刀想反抗,即使他知道会没命。
老妈讲的是个母爱故事。
每每看到狗剩回来都喜不自胜,拿出好吃的,安顿好他,满眼的慈母温柔,平淡却幸福。
对杨三来说,这是一个蝇营狗苟、左右逢源的故事。
他得意洋洋于自己所长的身份,对村民巧取豪夺,不把所有人放在眼里,坏事做尽,尖酸狡猾,但最后也展示了人性的微光。
他们其实只是想活下去,而已。
但对新四军指导员来说这是一个唤醒国人的故事。
指导员一直在用真情实意唤醒人们的家国情怀,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国人一起重整破碎河山,让每个普通人可以过上属于自己的好日子。
难得的一部好剧。
电影绝大部分是黑白色,只有最后的结局是彩色,而黑白的是现实,彩色为虚幻。
狗剩为了四块大洋连续参兵三次,目的是盖三间瓦房娶杏儿,但最后一次加入的是新四军,没有大洋。
在新四军的带领下,他逐渐懂得了民族意识。
之后他接受命令回家探明敌情,同时也解决自己的心事。
于是,狗剩为了杏儿拉响手榴弹的那一刻,杏儿终于爱上了他,幸亏手榴弹是假货,狗剩没死成。
柳三一直想把杏儿占为己有,他撺掇日本人搜寻作为新四军的狗剩,却没想到害死了狗剩一家人,杏儿也被凌辱至死,虽然最后柳三也因为救杏儿而死,但他也是罪魁祸首。
狗剩报告新四军后挑着灯笼想要回来娶媳妇,发现惨剧后,神色麻木,一个人去日本鬼子的根据地报仇,虽然最后一巴掌拍死了军官,新四军姗姗来迟收拾残局,但狗剩死了。
电影前面是喜剧,后面是悲剧,我想如果导演想要拍的更真实一些,那么狗剩去报仇甚至一个人也杀不了就被乱抢打死,那这样就太悲伤了。
彩色的结局里,狗剩牵了牵杏儿的手,跑向了新四军的队伍,虽然是虚幻,但是充满了希望。
这部战争喜剧刷新了我对抗战题材的认识,我发现原来抗战题材也能拍出来好的,上一部令我喜欢的还是《鬼子来了》。
这部电影据说成本是二百多万,真的可以称之为小成本了,不像别的电影几千万几个亿的成本。
所以里面的演员我认识的很少,一个和董洁有绯闻的王大治,这个演员我也是因为潘粤明和董洁,不过现在和董洁分手了。
另一个就是特别出演的林永健,就出现了一会儿。
不过王大治在整个电影中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的,眼神什么的都很到位。
整个影片几乎为黑白电影,镜头拍摄后期剪辑中规中矩,演员们的演技也尚可,电影的台词到时特别幽默诙谐令人刮目相看,毕竟我一个90后可以从头笑到尾,也是没谁了。
除了最后狗剩冲进日本军营杀鬼子那一段,有点“神剧”的意思外,其他都挺好,但是主角光环是大部分电影都会有的,所以也无伤大雅。
而就是这部电影质量中规中矩,演员演技尚可,剧情台词搞笑的电影为什么叫好不叫座呢?可能就是因为导演差个姜文,主演差个黄渤吧,这就是小成本电影最大的缺陷,知名度。
他们的钱都用来拍摄了,哪还有钱来请知名演员和后期宣传。
这我不禁想到另外一部电影《大象席地而坐》,里面的演员有当时还没有因为《我不是药神》而出名的章宇,娱乐圈人缘很好的彭昱畅,他们拿到的片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最后因为导演自杀,让这部长达将近4个小时的电影彻底火了。
那部电影我我耐下性子看了,本片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让习惯了快餐文化的我非常的不适,但耐下性子看完后却令人深思。
所以小成本电影在现在这个电影环境,真的是很挣扎,没有名气和宣传,代表排片量少。
排片量少,代表人看的少。
人看的少,最后就逐渐消失在大家的视线里。
最后,也只能靠b站的up主,抖音的剪辑君们,将那些高质量但是却鲜为人知的电影,推到人们的眼前。
小成本高质量电影逐渐脱离院线开始转向网大我觉得是一个无奈却很好的现象,不仅节省了成本,还能在短视频app中增加影响力度,从点击率播放量收回成本,而且收获好评。
回归电影,《我不是王毛》是一部很好看的战争喜剧,推荐。
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总说读史可以明智,亦有勿忘国耻。
原来对于日本侵略死伤人数仅有数字的概念,不对....连数字的概念也是模模糊糊。
本听过南京大屠杀人数不应报出一个总的数字,而应该是:一个人,一个人,又一个人......但感触或者那种愤恨并没有在心里面刻下痕迹,仅是浮于表面罢了。
这部电影深深震撼到了我,那不是简单的死亡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脆弱的生命,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个个勤劳朴实的中华儿女......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虽看似偏颇,但大致该是对的吧!
心疼狗剩,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庭破碎了,自己的杏儿就这样走了;又很欣慰,至少他能手刃仇人。
当他给杏儿报完仇后,即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依然笑了。
有大仇得报的笑,有将去陪杏儿的笑吧!
不知不觉总会将自己带入到狗剩的位置,那个村庄使自己的家乡,村里是自己的乡亲,有淳朴的、有奸滑的、有虚荣的、也有可爱的。
家里有父母,有姐姐。
我深深爱着他们,我想我会跟狗剩一样,拼尽性命保护他们。
如果真是电影里的情况,我希望我跟敌人同归于尽,我的家庭能保全。
我也不知道自己说了啥,想到就说了。
这部电影真的好看,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
分两次看完,看后真的觉得震撼人心,至少触动了我。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不饶人。
不要等到别人对你的土地、你的家人动手了的时候,才知道还击,那时候怕是晚了。
或许这就是古人说的:读史使人明智吧!
再说一句,看看这部好电影吧!
相当可以!!!
不是主旋律的主旋律,前半段笑的喷饭,后半段的后半段画风突变。小人物大时代,讲了很多,但围绕着人性总是可圈可点的。所以,不需要开挂,不需要生死为国的大道理。总有那一丝丝的觉悟,会散发
黑白滤镜,抗日时期,方言黑色幽默。两星半。
无聊
喜剧感流于表面,和鬼子来了差距明显
河南坠子用得好,其他配乐真不行
日本侵略者面前,戕杀同胞者有之,苟且偷生者有之,奋不顾身者有之,振臂一呼者有之。有的人就喜欢看阴暗绝望的电影,也没啥,仁者见仁,淫者见淫,想法反映出的无非是个人的内心深处。可有人非要把这一面说成“民族劣根性”,非要用这一面去否认别人“英雄伟大”的存在,就很可疑了。我不得不怀疑这种人是拿了美分或者受了美式教育,内心怕是认为自己是高等华人了吧。恶心
能看
不喜欢的幽默风格
这片子真看不了
我!就!日!了!八一厂出了一个这么牛逼的抗战片!!!
笑笑得了。
非常意外,赵葆华究竟在家里上了几柱香。台词有意思,还有一些八一厂老片梗,黑白影像、方言诨话两杆大旗舞得猎猎响。月亮上有嫦娥,就是缺了三间瓦房。
黑色幽默慢慢变成红色幽默。
三星半。三月院线小片,挺有意思,做工不差,小成本战争题材,黑白,河南话,晃动跟拍镜头,拍出了不太一样的反战味道,荒诞诙谐,粗咧咧的野草精神,打不死的小强,屡屡服役,屡屡逃跑,只为赚几个银元盖房结婚。王大治的屌丝气质,刚刚符合片子本身,如果请杨臣刚、孙楠来演,也是成立的。
镜头晃得我想吐,是谍影重重导演拍的吗?
还蛮惊讶故事讲得有滋有味,非常惊喜,跟六十多的老人儿聊起导演,确然能够引发共鸣,这样的低概率事件,不得不高看赵导,期待良心新作,而不是为还人情债搞一些鸡飞狗跳的垃圾
这对红电影来说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主打搞笑,虽然有你党你军内容,不过没那么撑的慌,还算优秀的
显得粗糙但处理还是很得当的小成本电影。
鬼子来了之后中国最好看的黑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