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分析 第一场戏 她和炮友这场戏的目的是展现女主死水一样的生活、内心情感的缺失。
拍的好的地方是,不经意间流露的失意与失望。
拍摄了两人做爱之后,穿很多衣服,里三层外三层,非常琐碎。
女人穿上袜子后,失望空虚地躺在床上,(画外)男人进屋(声音),女人看向男人,谄媚性地笑, 笑容很快被失落代替(观众读到的信息:男人没看她),但她又立刻更热烈的笑。
镜头切过去,男人正在穿一件套头衫, 看起来好像是满意的,没有多的表情,也没有多亲密。
如果奔着这女人对做爱的炮友非常失望拍,可能是:两人做爱之后,男人提起裤子,吹口哨,很得意,女人看着他干着急,使劲贴,这件衣服,你扣子扣错了,但男人不理她,随便问她几个问题打发,走人,女人独自在床上难过。
问题在于:太直白了,也许有会做这样反应的女人,但是太直白了,拍的不委婉,结果就是观众读到的只是信息:这个女人date了一个渣男,难过。
不委婉的结果就是情节化,情节化的问题是,观众觉得是因为某个具体情节(ex.男人不理女人)女人才对生活失望,但我们的真实生活是,女人每天早上一醒来,看着家里的东西,就已经感到很失望,她的失望是她的生活,是来自很多电影情节之外的事情累积而成,而非某个情节导致。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情节下拍出人物的心理,却又不显得是情节剧呢?
将关键信息藏在细节里,而非用一场戏奔着主题拍,藏,才会不经意流露,才是电影。
分析一下这场戏展示了什么,藏了什么。
男人和女人的关系表面上看仿佛是不亲密但是友好的。
藏的第一个点,第一个镜头,两人的疏离,藏在构图里,第一个镜头,女人在床上穿衣服,男人在卫生间穿衣服,两人完事儿后的匆匆、琐碎、没什么感情已经定调,没有任何情节任何台词,只靠他们穿衣服的动作(表演)、中间大面积的墙(构图)。
2,女人对男人是讨好的,对自己的生活是疲惫的,藏在了一个女人看男人时表情的细节变化。
3女人对亲密有渴望,她的脚入画去勾男人的后背(女人不入画是重点,如果多给一个女人的表情镜头就多了,就变成直给的情节剧)只用了一双进入画面的袜子,一个细节的动作 4 男人没有回头,径直起身,对女人不在意 不搭理 ,他无动于衷的“没有反应”,构成了反应,这里就有分寸,国产剧男人也许就不耐烦了,不耐烦就过了,意图太明显,整个段落男人对女人没有明显的不耐烦,甚至是疏离、友好的,轻微的用“土褐色”就表示了对女人的贬损。
启示1:用小细节揭示人物内心。
国产电影揭示人物内心的方法:台词(我说)、哭喊、特写挤眉弄眼、极端的情绪、极强戏剧假定的台词、做作的表演。
极度生活化,极度贴近人的情感。
经常听人说细腻的情感,一直很恼火,因为从来没有人解释过他所谓细腻情感是指什么情感。
看完第一场戏,首先是分寸的把握(表面是什么,里子是什么),第二是揭示情感的方式(暗示,明示)。
(困了,未完)
看完了《某些女人》,第一个女人,聪明睿智,善良富有同情心,没有听从警察的话,没有用男人的方式告诉那人一些虚假的话,而是真诚的坦诚的没有任何技巧的义无反馈的劝说了那个男人,拯救了他,当这个男的入狱后还去看望,我觉的她很勇敢。
第二个女人坚持自己的乌托邦,在平凡无聊的生活中有着自己对大自然的浪漫,坚持己见的把老人的石头搬到了自己家门口,女儿和丈夫都无法理解她为何如此坚持把一堆破石头整回来,当大家最后享受着女人用坚持换来的浪漫午后时,谁曾去想过这个女人多么深刻的想让干冷荒凉的冬天变得浪漫,而她又是怎样执着甚至刻薄的去一个老人家里索要哪些石头的。
第三个女人在我看来仍是浪漫的女人,喂马,骑马,而克里斯汀扮演的律师女教师在意的是实在的舒适的生活,骑马的女人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除了会骑马之外,并不能让克里斯汀放弃现有的生活,这没有什么,情理之中,没有其他电影中的出乎意料的爱情,反而是生活中的常态,并不是谁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所以才珍贵,能遇见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没有几个幸运的人能得到这么珍贵的东西,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吧,相互吸引的外貌,聊得来的灵魂,能够在一起的可能性,多么小概率的事件,呵呵。
影片最后的吉他很好听。
一部无比漫长的电影,通过对三个女人日常生活的描摹,其间发生的事件仿佛都被时间的延长所冲淡了,她们之中的两个对律师的工作没有多少正当的热情可言,女人在被客户挟持甚至成为人质之后亦无惊恐的反应,一切都是平静的无望,前两个故事透出弥散的萧索,后一个故事是孤单灵魂的欲言又止。
当男人面对来看望他的女律师并说起给人写信时的感受时,我的头脑中确实出现了一种错觉,他绝不是在向她或者特定的人说话,而是远离俗尘烦扰而进行着某种理智的漫游,如果我们的所言所写本身就已述尽人生,我们还将有什么遗憾呢?
Teresa是我认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蒙大拿女人。
即使在美国这种不查户口,大家来自天南海北的社会里,要遇到一个蒙大拿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因很简单——蒙大拿人太少了。
我估计没有多少人能说出哪怕是一个蒙大拿的城市名字,而我对它的印象,只有逃犯的乐园,加拿大边境,寒冷而荒凉的冰川戈壁,以及黄石公园北门的入口。
而我在认识Teresa之后不久,就发现她是一个典型的蒙大拿女人。
她几乎有着美国女人身上粗韧而朴素的那一面的全部性格——她化不好妆,身材高大,买中产阶级最常买的那几个牌子;她穿凉鞋的时候不往脚上涂指甲油,这在我们这个奢侈品公司是很罕见的;她有两个孩子,住在离蒙大拿最近的大城市;她性格直爽而亲切,并不咋咋呼呼;我和她组面试panel的时候她很诚恳地告诉我她对候选人的意见,而且基本上见一个喜欢一个。
最后,她回到了蒙大拿,买了农场那么大的房子,让她的两个孩子有了一个彻底自由的成长空间。
这是我认识的蒙大拿女人。
她们最大的优点是从不向生活抱怨什么,并且真心地觉得一切都可以忍受。
在Certain Women里面,三位女主均是如此:她们的手里是斧子和猎枪,她们的身上是防弹衣,身下是骏马;她们默默无言地忍受着生活的一切苦难和郁结,并认为这是必须忍受的。
从来没有一个女人离开她的岗位,或者说她的生活;她们的欲望是如此含蓄,以至还未出口就已经完结。
大城市女人身上的“嗲”和“作”,在她们的身上则完全不见踪影。
她们是美国女人身上从殖民时代继承下来的,最原初的那一面。
电影由三个女人的故事剪辑而成,一位女律师,一个女主人,还有一个农场的冬季牧马人。
她们之间除了一些偶然并无太多联系。
我几乎是立刻爱上了电影中这种“蒙大拿”式的叙述方式:粗粝、朴素、不加修饰,极少背景音乐,所有镜头都像加了一层灰一样黯淡。
女主人公们全都穿着中性颜色的衣服(Kristen Stewart除外,可是她并不是女主),电影语言是缓和的,像没有旋律的音乐,沉重的鼓点一下一下,敲在你的心上。
近景、脸部特写,让人感觉她们的生活无比真实。
这让这部电影与众不同,正如这些蒙大拿女人一样。
人生想想真无趣我看电影《某种女人》(Certain Women 2016),只犯困,因为这部电影太没波澜了。
但可以想象那些有经验、经历和期望者是不会困着的,因为片中的几个女主角的其人其事会让他们产生代入或联想。
如果你经验不足、经历不丰富,天生又缺乏某种情感,那么,想想如下问题或许可以避免“困”境:“某种女人”是以三位女性来呈现的,她们具有哪些“同类项”可以让她们被放在同一部电影里,而这些同类项又到底想表明“女性”的哪“种”特质?
不同的观影者当然会归纳出不同的同类项,比如有人认为片中满满的都是“失意”,这就很有启发,只是影片并不重点展示她们的追求、梦想或渴望,“失意”似乎也无从谈起。
不过,最后一位初付情感便遇挫折,的确算是一种“失落”,再想想前面两位女性的行为和经历,至少站在她们的角度看,“失落”似乎是主旋律,但让我们串起来看,更多地想到的是人生的无趣,因为不仅是她们,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这样。
第一位女性可以说是“仅有事业者”。
她现在生活状态是:单身,有性无爱;有子但无监护权;有家却惟有狗相伴。
对于一个女性来讲,这些就显得很不正常了,可是,她仅有的律师职业,也没能让她为自己多争些分。
一位当事人,虽然难缠,但她8个月的努力竟然抵不上一位男律师的几句解释,多少会让她产生性别上的挫败感:在法律事务上,女性更不容易取得当事人的信任。
当这个当事人一时头脑发热,劫持了一个人质时,她作为当事人的律师被要求去做安抚工作,她劝当事人自首,结果本想自首的当事人却将她撂到一边,不仅自己先出后门向警方自首,而且还将她置于不守信义的尴尬地位。
这哥们好像根本就不信任她,事实也证明她根本就不可信。
可见,她在法律事务之外也没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最后,她去看望那个蹲监的当事人,她好像连朋友也不知道如何当。
我们不知道她在上述列举的事情上是否有所失落,但作为旁观者,我们是不是都替她觉得很无趣?
第二位女性应当是个“兼顾家庭者”。
她应当事业有成,连他丈夫都替她工作;她并非“仅有事业者”,她还兼顾家庭,朋友聚餐,她能亲自下厨,可就这样一个家里家外一把手的能人,却跟自己女儿关系势同水火,虽然对丈夫谈不上礼遇有加,即便不满也只温柔指责而无恶言相向,然而丈夫对她却早已不忠。
虽然她愿意忙碌,但条件可能是她的绝对权威,比如聚餐时,她能容忍丈夫饭来张口,但绝不允许丈夫将她当下人来指使,所以,我们才看到,她丈夫拿了汉堡又想要啤酒时,慌忙改口说“只是玩笑”,这种施舍的态度应当是导致丈夫背叛她、女儿反感她的主要原因。
我们不知道她能否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但她聚餐时的失落感是非常明显的,快乐似乎是别人的,问候她“How are you”的只有那些野地里的鹌鹑。
她的温柔强势,虽然让外人无法拒绝,比如她要买邻居的沙岩,但她那种目的明确,根本不给别人考虑余地的态度,应当是她挥手致意而邻居老人无动于衷的主要原因。
纵有千般强势万般温柔,为了一点私利却得到如此“礼遇”,那个场景真的够无趣的了。
第三位女性应当是个“情感孤寂者”。
初付情感便遭挫折,这种事虽不能说都是无趣的,但造成心理上的失落感是不言而喻的,毕竟她和她在一起时享受过、为她离开时不舍过。
她连夜开车四小时只为再见她一面,可称得上痴情,但当我们看到她面对她的举动却不肯有任何表示时,我们是不是觉得这事太没劲了,是不是又一幕“付出的爱收不回”?
人生是不是就这样,不仅针对这几位女性,换成男性,可能也一样,充满着失落与无趣。
然而,再失落、再无趣,生活还得照样过。
(文/石板栽花 2016年10月19日星期三)Ps. 感谢V游网字幕组成员Jane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正好有朋友刚爬上卓傲友峰,听他说算拿到攀珠峰的门票。
卓奥友海拔8201米,在峰顶他遥望60公里开外的珠峰顶,两个高度还相差600米的山峰之间,有我不懂的关于登山的一切。
不过,当我问他这次登山的感触,他归纳的其中一句话让我一时半会不得要领,他说的是:珍惜日常。
我可以想象的是在登山途中即使想放弃,那上下两难都笼罩着煎熬,煎熬着漫长的苦境,更是煎熬着对生命的安全感,行走的每一步都特别的缓慢,也许就是在那漫长中迥异日常的体验,让他远离着舒适,想回到舒适,是这样吗?
看《某种女人》的过程中,也许正因为有朋友这句话打底,很耐心的看,越耐心的看越能咀嚼出某种日常的味道来,那种与舒适与否无关的普通的过活。
几个女人的故事不像是故事,像时间的流水账,当生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是穿衣服的晞晞嗦嗦的声音,一盘快餐从送餐口递送到餐桌上在几个人手中的流转,电影的镜头对这些细节并没有特写,但会让人注意到它,看到时间的慢,看到人们的语言藏在表情之下的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日常就是这样,她们发生的故事,总是好像怀着某种希望,又一时会平静的熄灭希望,好像每个人都期待着与世界的他人连接,但又不能很好的连接。
我忽然被这些电影的语言淋湿了,我也不知道这种日子该珍惜吗,我只知道电影的艺术力量揭示那近乎于无援的生活,也同时想让观众产生爱惜每一个生命的情感闪光,这是应该珍惜的,无论怎样,日常里都是生活着的人们,即使是普通人,他们与世界的连接里有真诚,有善良,有对于美好的向往,正如电影里其中一名女人和丈夫向一户老头索取他拥有的一堆石头,也是想给自己盖房子时有漂亮的一堵墙,这都是该珍惜的。
看这电影的画面时,我忽然觉得像把自己恢复用心的去看我周围世界的体温,那种温度就像是自己肌肤的温度,被自己特地的用心的察觉了一样。
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看这样的电影,眼里聚焦了这些普通的事,感受到电影画面传出的丝丝寒气的时候,内心也会是感悟到温暖的美好的。
这时候,聚焦我们周围日常的事物,特别是人。
从那些行动,语言,表情想想某个熟悉的人,会发现自己并不是真正熟悉他。
甚至是一个无名之人,都充满了想象不到的故事能打动你的心从未打开的地方。
也许这能让自己好好的,耐心的,安静的,把世界真的进入自己的内心流动起来一样,这就是看这部电影的感觉,那种发现可以珍惜的日常,其实就是重新的发现自己和他人。
正如某一天我看见的一个人,他在洗手间花了不小的时间去关一个细细滴水的水龙头开关,他一次次的尝试去把水阀调整,试图关到不滴水的位置,他做着那些重复的手部动作,他一脸严肃的表情,盯住流水怀着希望的样子,我忽然感到看到的这些场景,好像展现了一面很宽广的世界。
电影名叫某种女人,不被重视,不被看好,注定是一个孤独的开始,从电影名称就大致可以推断出是一部讲述三位女性孤独感的故事。
第一位,律师。
她受控于她的雇主,雇主的每件事情、每隔一段时间的动态她都了然如胸,自然失去了她的自由,她受控于雇主的无理取闹,没有人尊重她的想法和感受,不论是她给雇主的建议没有接受,还是雇主无理取闹,提前要让她去超市接(不知是否存在偶然,但是从之后的剧情可以看出来,她到超市依旧没有什么目的性,所以大致推断是预先的通知),当在雇主持枪抢劫档案室的剧段中,她被套上防弹衣,到案发现场处理雇主的事情,没有人问过她是否愿意,最终也只是被动的接受,无疑将孤独的意识推进到了高潮,压抑感由此而来,电影很好的将那份加杂着害怕、有留存一丝的善良中的孤独感全方位的表现了出来,此为律师无奈的孤独,最终在电影最后,雇主被捕,她获得了精神上的解放。
也只是烦恼生活结束后片刻的自由,最后可以想到孤僻感依旧会寻她而来。
当然,忘了一点,电影的开头,应该是说她是第三者,出轨的是家庭主妇的丈夫,尽管在肉体上获得了一定条件的放纵,但是之后依旧是一个人要面对无尽的孤独,这本就是空空、黝黑破旧房间的最后写照,当然这也为电影开篇奠定了一定程度的压迫感。
失去意识自由忙碌结束后无处发泄的孤独感!!!
第二位,家庭主妇。
太强的自我,让她失去了对一切事物的同理心,或许是丈夫的懦弱,被动导致她必须独自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从而失去了本该由有的感情,这一篇的故事主要是围绕这石砖展开的,没有人在乎他们内心的需求和期待,她想依靠某个人,不论是女儿还是老公,都让她不知该如何去做到更好,失去了良好交流的能力,她被迫的成为了家里的坏人,最终无法改变。
具体表现在到老人屋里谈论石砖的交易,这个时候老人表现了很强的交流欲望,可能她在和丈夫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中,被迫习得结果更为重要的道理,所以在和老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她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过度功利性的认知让老人也失去了想要表达情感的欲望需求。
老人站在窗口,孤独的观望着窗外发生的一切,虽然她感受到了老人的感受,但依旧不知如何安抚他人,当然也间接的有影响到女儿。
(猜测的,勿喷!!!
)电影最后,她看着石头笑了,却没有与人交流分享的欲望,这无疑是危险的!
失去情感表达的孤独感,无疑藏在心里的、无法解决的是很危险的思维过程!!!
第三位,马厩女工。
长时间和不会说话的动物生活,让她失去了与人交流的能力,处在思维边缘的她在听到哪里有餐馆的引路邀请后,都将法学生认为成了亲密的朋友,尽管可能会有人认为是爱情,但是我觉得是爱情开始前的一段亲密关系的建立过程,并不完全属于爱情,只是一个精神上的依靠对象,她渴望与人的交流,尽管她将一切做的很糟!
电影最后给的for luck,大概是觉得太过压抑才给观众一点对未来的期望吧!
失去与人交流能力的孤独感,人本就是群居动物,失去雁群的雁注定在寒冬中等待死亡!!!
-与人交流很重要,不论是多么小的小事,当你发现无数的小事累计到一定数目的时候,你可能会变成“律师”,或是“家庭主妇”,亦或是“马厩女工”。
如何缓解内心的压力,是每个自强女性要克服的第一道难关,思维的深渊越走越黑,向着光明出发,怎么走路都不会太黑。
《某种女人》后劲蛮大,尤其是第三个故事。
乍看起来第三个故事是最隐忍的,几乎没有什么戏剧冲突,就是一个城市女律师到小镇与牧场女工的偶然邂逅而牵扯一段隐晦无疾而终的暗恋的故事,但实际上人物弧光是完整的,内心冲突是热烈的。
结局女工与女律师在停车场的几句像客套话一样的对白,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只有观众的上帝视角才知道女工之前是多么疯狂而出格的跑到城里四处打听只为能见她一面,从而深刻体会到她那无声的深深的失落与悲伤。
一度很不理解导演这样建制三个故事,三个人物基本上是互相独立的,事件与风格也差别很大。
特别第二个故事,中年夫妻的一段生活小插曲,充其量只能算一段人物剪影。
重新捋一遍,猜测导演的意图是这三个人物高度集中代表了独立女性于爱情、婚姻、家庭的各种可能环境与呈现。
第一个故事的中年女律师不知出于何种原因选择了独身,情人似乎只是排解寂寞的;第二个故事一位典型女强人努力在自己的梦想、家庭和夫妻、妇女关系上寻找平衡;第三个故事则是孤独的年轻女工在面对爱而不能时所做的选择。
如果有一条线来贯穿三个故事,我的感受是“孤独”。
女律师关闭心扉的孤独;女老板努力求沟通、理解而不得的孤独;女工爱而不能且不可言说的孤独,蒙大拿地广人稀的人文调调来做背景板倒也恰如其分。
的确,无论是文学还是电影作品,女性的声音相比起来少之又少。
当我惊讶于电影也可以这样拍时,有没有一种可能,现有的电影理论基础就是基于男性视角和偏理性思维建构的?
毕竟语言即思想。
随笔
一年前看完Clouds of Sils Maria,第一次在公众号里提到Kristen Stewart.一年后,看过几部不尽人意的电影后,我终于想起来她参演的这部片子——Certain Woman.觉得这部电影很好,于是想写点什么。
微博上提到这部片子时大多译成“某种女人”,这样的译法很容易让人认为,电影里出现的女性是一个类型的,是“一种女人”的代表。
但实际上,这部电影是由三个不同的故事构成的,每个故事围绕一名女性展开,而这三名女性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共同特点。
因此我认为翻译成“某位女人”“某个女人”更好一些——这三位女性只是几十亿女性中的极为普通的三人,她们都是个例,各自面对不同的生活境遇。
事实上,这部影片很妙的一个地方就在于,虽说它是由三个不同的小故事组成的,但其着眼点其实已经细化到某一具体的剖面上了,比起“故事”,更接近于“片段”。
这样的片段在我们的生活中虽不能说是处处可见,却也十分普通,并不具有一般戏剧作品所必须的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更为隐晦,因而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律师Laura向因工致残的客户Fuller解释了八个月,告诉他无权再起诉该公司,Fuller却一再坚持;而Laura找来的某男律师,只是说了与Laura一模一样的话,Fuller就同意说Okay。
律师在美国属于高收入的工作,因此竞争也十分激烈。
在这样的行业中,女性“理所当然”般受到一贯的歧视。
一样的法律条文,女律师说出来的效力就仿佛要差些。
终于接受现实的Fuller挟持了大楼保安,打电话叫来Laura的警察不假思索就让Laura进去和他交涉——工作的时候,他们看你是个女性,于是就认为你不行;而到了这种时候,却没想过你身为一名女性,力气还不如大楼保安,自然是极为危险的。
而Laura也不好拒绝,听话地穿防弹背心,听话地进去,再听话地出来——如果是男性呢,或许更容易反抗些,至少可以质疑,警察也不会如此强势吧。
被逮捕后的Fuller,妻离子散,只能不断给Laura写信。
而Laura一封都没有回过。
对于Fuller来说,无所谓内容,哪怕只是说说天气,只要能够从某个人那里得到一点点的信息,就足够证明自己与外面世界的联系,证明自己不是完全孤独的。
而Laura刚好成为了这样一个人。
从一开始接手这个工作,相信Laura一直都处于这种无可奈何之中。
我们可以做出合理的猜想——因为这个人难缠,辗转很多(男)律师,都无人愿意接手,最终落到Laura手中,她身为女律师,本就难得到工作,因此迫不得已成为了Fuller的律师。
几天前还是Fuller挟持的人质,几天后却成为他唯一可以依赖的人。
想一想都觉得火大——凭什么呢?
如果说被你纠缠八个月是我的工作,好不容易你决定放弃,眼看着我的工作就要结束了,却又被当做人质挟持——有几个律师会遇到这种事呢?
又是好不容易从你的枪口底下逃脱,却还是无法摆脱你——因工致残妻离子散的Fuller的确值得人同情,但不代表他可以一味的向Laura索取。
还是说,女性律师这个时候就必须扮演圣母玛利亚一般善良而宽容的角色。
如果从一开始拒绝就好了——可是自问,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说不的时候真的不多。
Gina很想要Albert门口的乱石来造房子,于是和丈夫一起去拜访他。
可丈夫总是在无意间让Gina“play the bad guy”,无论是在与女儿的关系上,还是在商量买石头的事情上,丈夫似乎总是不能与自己达成一致,甚至还向反方向推动。
Gina或许过于强势了,虽然只是买石头这一个片段,但从其计划与行事上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她最终的确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石头——这让我不禁猜测,也许迄今为止,凡是她想做的事,就没有做不成的。
最后她望着那一堆石头,独自一人——或许就是因为她能力很强又意志坚定,这样的女性常常被描述成一意孤行或不择手段,这样的母亲与妻子,或许真的不招人喜欢。
但这样的丈夫与父亲,似乎会让家人觉得更有安全感更幸福。
对于Beth来说,那个走错教室的姑娘不过是个“当地人”。
因为是“当地人”,所以可以带她去附近的餐厅。
她们之间的交往仅仅是每天晚上吃饭那三十分钟,这三十分钟里,Beth随口向姑娘抱怨两句行程之远,生活艰辛,而姑娘乐意听,这就足够了。
她甚至从未问过姑娘的名字。
可显然,这个姑娘是很喜欢Beth的。
她特意牵了马过来,为的是给两人仅有的这一点点的交往尽其可能地增添些乐趣。
这个姑娘是有点孩子气的,或许与她的成长环境有关。
每日早起喂马,养狗,与动物打交道,渐渐变得与它们一般单纯直接。
直到某日,Beth再也受不了来回八个小时的车程,辞职不干。
得知这个消息的姑娘立刻走出教室——原本也没有选这节课。
她凭着从Beth那里听来的模糊地址,一路开去她所在的城。
四个小时,到达那里已是深夜。
又等了五个小时,等到早晨律师事务所上班,终于打听到Beth上班的地方。
只是从后视镜里看了一眼,便认出Beth的车。
Beth见到姑娘,只说了一句,我还以为来错了地方。
又问,你开车过来的?
姑娘说,我什么都没想,只是觉得如果不来找你,就再也见不到你了。
Beth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她觉得自己应该说点什么,但真的无话可说。
你看,你有冲动的情感需要表达,但不代表我就需要接受。
这样的行为从某种角度来看,真的是够浪漫也够感动的。
但对于Beth来说,则是完全无意义的,你完全不需要跑来找我,我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
我完全无法回应你这样的感情。
姑娘说,你辞职了?
Beth再一次感到尴尬,她说,我原本打算告诉你的,但路程实在是太远了。
实际上,Beth一定认为,她没有任何义务要告诉这个姑娘——我们之间没有任何约定,我们连朋友都算不上。
如同Laura,Beth在无意之中似乎“伤害”了别人,不知不觉就“伤害”了别人。
只是像往常一样做着自己,像往常一样一个人生活,为了生存而努力着,却因为某种仿佛可有可无的“联系”而“伤害”了完全无关的,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个人。
喜欢一个人从来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从喜欢上这个人开始,就不能要求他对你的喜欢做出回应。
得到回应是幸运,得不到是正常。
姑娘尽可能对Beth好,尽可能延长两人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做的很好。
但她所能做的就只有去见Beth一面了,这一面之后的事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不是她一个人就可以说了算的。
那么其实只要她努力过了,争取过了,见到了,就应该满足了。
就好像,我喜欢你,我一定一定要告诉你,告诉你之后,我这边就完成了。
Kristen很擅长演这种有点awkward,有点欲言又止,有点害羞,又有点矛盾的角色。
年轻的女教师总是被成人夜校的学生以各种问题刁难——就算不是故意刁难,他们却总是不信你的,你很难让这些年纪比你更大的群体相信你有能力教给他们什么东西。
当然,如果是男教师就不是这样一回事儿了,他们似乎自带一种威严,就算讲错了,你也不得不屈服。
Beth很担心自己将来最好的出路不过是卖鞋,姑娘问她为什么会担心找不到好工作,Beth说,我妈妈在学校食堂工作,我姐姐在医院洗衣房工作,卖鞋是我家里的女孩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了。
女性在找工作的时候的确要吃亏很多,这一点在各个国家都差不多的。
对了,这个电影是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小说中走错教室而对Beth一见钟情的是个男人。
电影将这个角色改为女性,从而让这份情感更加难言和委婉,也让Beth的拒绝更加无法干脆。
海报上的四位女性都演的很好,这部小制作、低成本的电影,在刚刚结束的NYFCC与Sight&Sound评选中,均获得了奖项。
总的来说,虽然我的生活与这里的三个片段看上去毫无关联,但从每一位女性身上,我都看到了自己过去或现在的样子。
顺便一提,这部影片的导演,果然也是位女性。
最后,过了一年,我对Kristen Stewart的爱有增不减(捂脸2016年有四部她参演的影片上映,除了Certain Woman,还有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Café Society和Personal Shopper.其中既有小成本,也有大制作。
我去年过于忙了,所以到现在只看了这一部,但也没什么遗憾的,因为以她的发展,今后在大荧幕上见她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多。
最后的最后,如果你看到一部低成本小制作的电影中出现了Kristen Stewart的名字,那么请不要怀疑,它绝对值得一看。
F70:《某种女人》~导演:凯莉,雷查德~这部电影,应该也是诠释孤独的,在我看来,它不单诠释了孤独,在电影里面,同样诠释着孤独的原因~一部电影,三个小故事,看完电影,就是让你思考的,导演做到了,而且,应该给予了每个人思考的宽度,影片里很多的细节,捕捉多少,都可以有你自己的见解,那些问题: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还有,人与动物之间,捕捉越多,越清晰?
还是,越模糊?!
~故事地点:利文斯顿,这个美国中西部的城市,曾经到过,怀念一下~
就是装逼!不喜欢!
6.5/10。平淡如水,三段故事展现美国内陆女性的事业、家庭和爱情。似纪录片又不是,太慢太真实也蛮折磨人的。
电影拍得和那里的天气一样冷,我喜欢又不喜欢里头那种压抑的格调,当然,它最后还是暖暖内含光。
有个情节印象深刻,有一次女律师汽车坏了,牧场女工拉了一匹她喂养的骏马过来,让女律师骑上来,抱着她,然后一起在深夜的小镇上,慢悠悠地去餐馆吃饭。年度暗恋情节!甚为美妙。电影里,米歇尔-威廉姆斯也有难言的独特气质。
??????????
沉默甚至比对话更重要,没有戏剧性的悲剧,只有日常生活中的安静,那种女性身体和精神上的孤独。
林奕华课上曾看过一遍莫名其妙的机翻中字,重看好感度倍增,且要反驳他说“里面的女人都在以无用/盲目的行为填补生活的虚空(疲于同一人的案件,抽空做爱;买石头又弃置;彻夜驾车往返)”。正是由于将她们先视作女人,才会否定掉这些日常时刻的意义,从而将其定义为填补关系,再评价她们是孤独,可怜,盲目。如若对照到导演前作Old Joy的男性,恐怕很容易便能认定行为即生活本身,行为本身也具意义。如三段都出现的驾车便是与周围景观共享时间流逝,也是随着驾驶,三个故事将地域空间由城镇到郊区,再到偏远社区,逐步扩大。从而在不同的空间维度里,一同探索单个时刻的意义。
完全沉浸在连续的、时刻处于滚动中的细碎情绪中,三段故事被这股贯穿始终的力量完整地连结。开始理解“好的剪辑不是让你觉得厉害,而是舒服”。生活中事件、行为的意义不是标签化的、被赋予的,而是自然流逝在时间缝隙中,成为完全私密的记忆。
women driving their cars
三人的次序逻辑在于“递进”,让我们在递进的主动性中看见起于性别的悲伤。最后的光亮几乎完全绝缘于“好转”,而更像一种日常的精神自足。
First love 1
戳中現代生活的盲區,也是痛點。你究竟要什麼
这电影节奏令人窒息
生活即影像,镜头不障目,前两个故事不如弃之……Lily Gladstone 那条线下,我K依旧雌雄双禧!!!
像门罗的《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在了无生气的冬天里,看到一点光就会去追——那个对女律师毫无戒心的疯男人是,那个一心想着新房子的女人是,那个突然想再看喜欢的人一眼的女孩也是,在一个缺乏尊严的角落里,互相温柔地交叠着生活。
???????这也叫“女性电影”?豆瓣“好看”的女性电影我能随口说出十个,这个绝对是我看过的里面垫底的。唯一的可取之处是牧马女孩的演技。还有,想当编剧的可以看看这片子,会发现只要你敢写,写得多无聊说不定都有被拍出来的机会。加油(ง •̀_•́)ง看完只有一个想法:我和伴侣的故事那么荡气回肠,我怎么都不写,哼,今晚马上写!
镜头很喜欢,适合夜晚看;第一段其实挺不到位的,对比中前8个月全都是通过Laura的语言间接引出,片面且无实感,弄得我第一反应这根本不是性别的问题啊,Laura本身就气场不如“资深男律师”再加上个人用词和语气,有的人本就是更有说服力啊不是嘛?再说他终于OK也是你8个月努力+今天的这最后一根稻草啊
7.5 / 第三个故事真的特别有代入感谁懂啊😭🤧另外三位女性的表演都是那么朴实自然又打动人~
细腻但是没有共情 而且室内戏都偏暗是怎么回事?尤其是第一个劳拉邓恩谈判一段
无论哪种美学风潮在流行,情感和影像双重精确的电影,都会永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