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并不是正经严肃的本格,而是以莎婆经典舞台剧《捕鼠夹》为基底的一部带有伍迪艾伦话痨气质、韦斯安德森风格的美式英伦侦探吐槽片。
看了一分四十五秒就想打五星了:但凡吐槽了老式推理剧的cliche,都值得五星 ——偏僻的暴风雪山庄,冗长无聊的开头,逐一介绍人物,然后杀掉其中最讨人厌的一位。
这回是一部适合大多数人的商业娱乐电影:很多很多很多的固定镜头、分屏、大牌的演员,会让人觉得导演是韦斯安德森——满足了没看够《法兰西特派》的观众;沙夏罗南带一点爱尔兰口音的可爱少妇菜鸟警官形象担任吐槽役——满足了伍迪艾伦粉丝、罗南粉丝;他们本可以让查案双人组都是男人,但是好心把助手换成女生,提供了对男子汉气概的揶揄和男性凝视的批判,以及充满刻板印象可有可无的黑人选角——满足了zzzq群体(我乱编的);你可以带中意的妹子去看,在开场半小时猜中凶手,享受怀中的妹子的赞叹;你可以让男神带你去看,装作小鸟依人蹭进怀里,稍微忍受一下废话、赞叹几句就能极大满足男神自尊心,让他自我感觉良好。
唯一不大适合的可能就是老派的本格推理爱好者吧。
毕竟都2022了,勿言推理,只有推理爱好者受伤的世界达成哩
不知道夸这部片的人是否跟我看的是同样的东西,既然还有人拿这个跟韦斯安德森比?
管这部电影叫虎头蛇尾都是在夸它了。
想拍讽刺片可以,《难道不浪漫》跟这部片的构造就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这部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线,不如说是由所谓彩蛋堆砌成的幻灯片。
对于阿加莎的人物刻画更为可笑,全片零散无趣的笑料让人感到厌烦,凶手的背景故事和最后的处理方式让我不禁思考编剧是否拥有人格分裂。
给还没看这部“电影”的人一个忠告:睡个九十分钟的觉都比看这个有意义。
看完想起那部台湾恐怖片,一样的挑战观众。
死去的导演开场就已吐槽:观众只记得最后20分钟,枪战、大火、奇情都要堆在这里。
与结尾分毫不差。
导演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调侃,同时即埋伏笔,也达成闭环密闭的环境、不为人知的苦衷、大堆的人物素描、以及干扰项:死者房中的丝袜、裸背女素描、警探不忠的前妻、捉奸的制片人老婆
最后,一切都毫无意义;有点可惜的是剧情推进太过套路,导演的挑战成了幽默
先说悬疑部分,悬念不大是因为凶手好猜,但猜到凶手不必沾沾自喜的原因是,这并不是基于案情分析,而是电影的表达手法。
也就是凶手一定是“如果他不是凶手,就没必要把他拍出来”里嫌疑较轻的。
所有嫌疑人里只有两个人是这样的,一个是编剧的意大利外甥,一个就是领位员。
而前者的几次戏份都是明显加重嫌疑的,所以凶手必是后者。
这种戏谑喜剧的表达方式并不需要太精湛的演技,将角色某一方面特质放大,不需要内心戏,表演完全外化,而且基本上人物性格单一,不需变化。
Adrien Brody的花花公子驾轻就熟,Sam Rockwell也基本上就像剧中角色一样喝完酒演应该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这些角色都缺乏魅力,看过即忘,会让人目不转睛的也就还是Saoirse Ronan。
Ronan有一股清丽的美感,像一股带有茉莉花香气的清风拂过面庞。
英式幽默还是更对胃口一些,Sheila说“是我”后,Stalker马上上前,“我要以谋杀Leo Kopernick的罪名逮捕你”,被Stoppard一把拽住。
这是撂地的摊子常使的活。
看到豆瓣6.4分犹豫了很久,下午没事干顺手就看了,西线无战事等有空了再好好看吧。
就电影其实是很戳我的,我超喜欢英伦范的电影,在我这绝对是加星的存在,所以直到结局以前,我的评分一直是7.5分。
然而 演到一半,阿加莎的名字出来的时候我还很诧异,真的是那个阿加莎?
又是阿加莎的作品改编?
还行啊,比新尼罗河好多了啊,怎么评分这么低??
然后最后20分钟,好吧,我懂了。
幼稚的剧情且不论,疫情期间我对电影都是宽松态度的。
你把阿加莎奶奶本人拉出来什么意思?
蹭热度?
还有什么最后20分钟枪战,你还真来啊?
你不都开篇说了蠢x观众只记得最后20分钟,然后你最后20分钟来了个一模一样的???
你在侮辱观众吗???
绝了。
我人傻了。
所以真的要不是女主和地道伦敦腔,我绝对是1星拉黑的。
求求了,你们去嚯嚯福尔摩斯吧,别再来乱拍阿加莎的作品了,我也不是阿加莎的粉丝,路人而已,但这几年搞的我都看不下去了,我要是粉丝早给导演寄刀片了。
另外,水瓶座特色,说两个跟电影无关的事。
1.现在女拳真是魔怔了,哪都能带节奏,我都怀疑是不是所有短评热评都有这些人啊?
大本营是吧,深井冰啊?
你们去嚯嚯国产电视剧不就得了吗,非要搞得跟美国一样,lgbtabcd是吧,你说原来晋江圈地自萌挺好的,现在gay,cp粉,饭圈满天飞,恶心死了,就等哪一天反噬吧。
又不是没有大女主的片子,非要搞些300斤的黑人人鱼是吧?
2.就电影里男主的话我还觉得挺好玩的,身边这三十几年,真出过两个妹子,嘿,还就没有男的。
这俩妹子就是,完全看不懂电影,逻辑非常怪,我也不知道是看电影不认真,还是真就有点问题,无法理解电影里的情节,就好像你俩坐那看的不是一部电影。
你说一个一本历史系硕士,一个二本理科生,不可能智商存在问题啊,怎么就看不懂电影,真是困扰了我许久。
嘛,后来我也不跟她俩约电影了,就这样吧。
至于网上,至今碰到不下十几个了,当然不知道男女,也是,匪夷所思的导演都明牌告诉你凶手是a了,他们非要说是x,哪跟哪啊都。
又不是未麻的部屋,穆赫兰道之类的,看个类似这个片的,生怕你看不懂全是明牌的,所谓侦探悬疑片还搞不清剧情,实在是离谱。
本片是一部在服化道上颇为老派的英式侦探电影,全篇基本都在对话中度过,男女主的互动是亮点,而且女主的话痨属性和语速之快也是让人印象深刻,喜欢看此类侦探电影的影迷们可以试试。
剧情讲的是阿加莎以现实中的虐童案件为灵感所写的《捕鼠器》非常热销,被改编成了戏剧,吸引了无数市民前来观看,所以即将被改编成电影来上映,但一个剧院的引座员其实就是当年虐童案件里的哥哥,他每天都要看着自己的过去一遍遍的在剧院重复后,心态逐渐扭曲,而后他又听说要被改编成电影,怒火中烧,找了个机会把电影选定的导演宰了,后来又把想改剧本继续拍摄的黑哥也宰了。
但他发现这样做也阻止不了影片继续拍摄,便写了封信给电影的各个制片人,邀请他们到阿加莎的家里去做客,准备一锅端,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在经过男主警察和女主警察的协力配合下,已经摸索到了真凶身份,并顺藤摸瓜来到了这里,最后主角团成功击毙了凶手,但一个无辜群众因为误喝了阿加莎有毒的水而身亡,到这里影片就结束了。
在剧情介绍部分,我个人如果有理解错误的地方欢迎各位友邻在评论区指正!
与其说这个片子是为了破案了,不如说是为了吐槽好莱坞的固定讨论。
比如,导演兴致勃勃地给编剧和制片介绍他那套非常经典的好莱坞结局。
还越讲越兴奋,手舞足蹈了起来。
而编剧显然不同意,而编剧的想法呢?
也非常老套——老套的英式。
而最为有趣的一点事,本片不仅仅在吐槽好莱坞,也在吐槽自己,为了达到反讽的效果,给了编剧他自己构想的结局。
——毕竟谁能逃得出自己的社会背景呢?
最后观众也被吐槽了一遍,毕竟谁记得最深的不是最后20分钟呢?
公共台的破案题材的美剧,都有一种叫做开场杀的开头,就是开场2分钟之内并不关注主角在做什么,而是出现第一个死者,我没有想到这个电影也会用这个套路。
不过死者以第一人称旁白的出现还是比较意外的。
短评有人说,此片是典型的“没头脑”和“不开心”,我却觉得所有人都不太聪明的样子。
比如“不开心”的男主侦探其实也没有很聪明,得知真相的速度和“没头脑”也没啥区别。
不过话又说话来了,“没头脑”的女主只是经验不足,处于上升期,还是挺聪明的。
全片就见她拿着小本子到处跑,积极向上,勤劳勇敢像极了新时代新手打工人的样子总体不错,作为一般观众的我看着还是挺有趣的,给我带来了欢乐,给四颗星。
减掉一颗是因为阿婆,本片在阿婆的塑造上有些丑化扭曲阿婆的形象。
如果只是为了喜剧效果,着实没有必要。
作为一个对影视作品有兴趣的传媒学生来讲,电影开场不到十分钟直接破案(小小自夸)没有看过阿婆的作品,单就这部电影来讲剪辑手法我还挺喜欢的,很多暗示镜头让我看到导演玩乐子,好像穿过镜头看到抓耳挠腮后嘴角扬起排版的导演,仔细看其实暗示很多,很佩服导演的场面调度,但是应该大部分人会被主题吸引忽略细节,但是只要认真看镜头语言无一不在揭露凶手。
破案等等并不重要,电影在中段就直接整个故事展现给你了,与其说是围绕破案这条线,不如说是围绕影视制作的解析,用破案串联的主体是影视制作的各个主体,导演、编剧、制片等等等。
属于Get到的会觉得找乐子的戏剧,有意思的是整部作品的戏剧性,结尾的结束用模板打破模板,以及艺术是为什么的解释,导演做到了“艺术应该揭露事实”,整个电影看下来很像找导演藏起来的一个个礼物,对我来讲可以看懂并且觉得很有意思,虽然都猜得到但是导演手法很棒,场面调度很绝,非常有意义的片子。
有点Wes Anderson的影子,又有着drama的表演方式,很取巧,也很有趣。
但是看这片名See How They Run,一开始以为是主角是凶手的电影,但是电影后半段就把这个猜测终结了。
于是我又猜其实主角是神经病,他就是那个连环杀人犯。
这一切都是他臆想的。
但是我又错了,凶手居然就是最人畜无害的那个。
但在我以为电影还有什么高明的反转的时候,影片结束了。
也是,一部90分钟的片子,不能塞下很多东西。
对于一部电影,看之前期待过高本是不理智的。
但这毕竟是改编The Mousetrap这部经典话剧的电影,所以期待高一点,我认为是合理的。
电影中把话剧的内容再翻拍的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原创内容。
不论是把凶手往主角身上误导,还是最后跳出剧集的创作,把凶手安放在"现实"中的阿加莎一行人身上。
让凶手和作家对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这样的原创内容不仅让电影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更好的趣味性,也给了电影讽刺很多以前和当今的影视行业的许多问题的机会。
影视圈内的潜规则,编剧和导演的自负,以及改编创作的不顾后果。
结尾部分也很讽刺,似乎现在所有悬疑,动作电影的结尾都要大干一场。
不论是枪战还是爆炸,这或许把人情绪调到最高潮。
但是那些平淡的结尾和有缺憾的结尾也很美好。
正所谓Silence is good.最后,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如今的新版翻拍都变成了一团污泥。
或许真的需要希区柯克再复活一次,因为即使是他再老派的电影手法,也可以拍出它们的精髓。
看他们如何逃之夭夭 (2022)6.42022 / 美国 英国 / 喜剧 悬疑 / 汤姆·乔治 / 山姆·洛克威尔 西尔莎·罗南
把电影里的角色描绘的淋漓尽致,把剧场上的一部戏描绘成一个电影,真的是特别经典,我觉得这样的题材确实好看,相当于把一个电影搬到现实里面,真的谋杀了两个人,但是最终成功把真正的凶手干掉了,所以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之处,再加上有西尔莎罗南这位新生代的好莱坞!这部电影相当于锦上添花,相对来说可以真的是一部很好看的喜剧!
试想如果洛克威尔=没头脑 / 罗南=不高兴也许会稍微带感一点,但架不住这真的是阿婆黑粉绑架了韦斯·安德森的服化道搞出来的东西,可惜了卡司们
没啥惊喜
没头脑和不高兴 轻松愉悦的侦探电影 ps阿婆真的这么狂暴嘛哈哈哈哈哈
无聊透顶
3.5吧,不难看,中间甚至没怎么快进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搭档组合
虽然打分不高 但是依然很爱看这种犯罪喜剧 不烂就行 求推荐
boring *
小品,分画面还好
根据合同条款,阿婆的舞台剧《捕鼠器》在永久停演前是不能被翻拍成电影的。鉴于《捕》的久演不衰,电影版《捕鼠器》几乎是奢望。所以本片是一次很聪明的“迂回”。剧本还是很巧妙的:戏里的编剧、导演吐槽什么,电影就用什么,玩得好一手“元戏谑”。警察局长前脚说自己是支持女权的现代人,反手就让罗南给他递茶,类似的幽默讽刺比比皆是。以及罗南和洛克威尔的奇趣组合——有意思的不是最终揭秘,而是调查过程。
「捕鼠器」套壳《捕鼠器》,笑鼠我惹!不过作为商业电影还算合格,复古味道较浓,中规中矩。诸多段落亦算有趣,包括罗南与山姆的CP感也很得体。虽然凶手不难猜(中段起便有苗头),但设计感与悬疑性依然会较吸引人。缺点是剧本厚度过于单薄,故事与表演都乏善可陈,期待值有些高了,所以难免有点落差。(Dick弟好帅,阿婆杀人脑洞也蛮大的)
卡司也算豪華,表演可圈可點,攝影精緻如Wes Anderson,結構上也看得出花了心思,喜劇部分帶著些許笨拙的可愛,然而作為一部致敬阿婆且埋了無數阿婆梗的作品,偏偏在懸疑部分糟糕如柯南,欺騙性線索沒有欺騙效果,關鍵線索藏著掖著到兇手自爆,不是前面的幾句台詞就算作伏筆的,完全不顧及觀眾的推理樂趣,最核心的部分出了錯,其他一切的出色都只是屎上雕花。
其实是想说虽然推理小说那几个模式烂大街但乱改还是会扑街吧!
预言家被刀了的故事。剧院老板娘、阿加莎老太的两位扮演者都曾参演过阿加莎的作品,前者是马普尔的复仇女神,后者没记错的话是大侦探波洛。
就,当演员基本都是好感的熟面孔,很难打低分
曼城飞武汉的国际航班上看的,颇有些致敬和解构玩味气质,带着点韦斯安德森的美学风格,披着内外悬疑题材的薄外套,内核是很有风格轻喜剧片。
3.5 多加一星给美术风格和两位主演画面风格卡司都真的完全Wes Anderson既视感,超级喜欢这种复古风格(就是部分片段分屏过多未免感觉太烦琐设定非常有意思,但是情节是真的味同嚼蜡,节奏也很稀烂,特别结尾揭示凶手那里… 就没看过那么尴尬的表演和台词…
互文但不是特别有趣
这讲了个啥啊???
能开头第一句就说阿婆的捕鼠器是二流作品并且大肆吐槽古典推理的人,我还以为能多才华横溢呢,结果就是个不入流的碰瓷低端黑),在头尾都吐槽了一次阿婆,作品不入流阿婆本人也冷漠,然后阿婆还得杀人,想杀还杀错对象,就这样的剧情你还想要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