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车2,3分总体一般,片段好评,概念迎合性很大,好像就是为了让up主去剪辑的那种素材一样,让人很不喜欢。
情节大多是在贩卖情怀回忆,影片中存在着大量《猜火车1》的原生镜头,用现在的话说是在致敬,只不过是致敬的过去的自己。
这部电影如果是单纯的作为观后感来分析的话有挺多的点都可以去雕琢琢磨的,比如【妥协】【中年危机】【怀旧】等等。
还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观后感,如《二十年后,当小混混成了老混混,当他们不再年轻》《美人色衰英雄迟暮过去一切终不复焉》《想要妥协,却也在叛逆中挣扎的他们》之类的标题或文章不过作为电影来说,他所表达的这些仅仅是符号化的个性而已,加上喊口号什么的让人感觉怪怪的,表达时代变迁不复从前和自已做过的事情终归要负责这种温情话题方向是对的,只不过操作的太过于迎合就不好了,在某种意义上讲算是高配版的《新喜剧之王》ps: 前作《猜火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二十年后还把这些人拎出来让他们卖力一波多少让人有些于心不忍,好像上个世纪的拳皇没办法了又得出来跟新人打一波一样,不能说是,也不能说不是,影片就是给人这种感觉
继续猜火车魏晓波十多年前,我处在比较反叛的年龄段,毫无理由的向往着一切看上去很离经叛道的东西。
那时候的摇滚杂志经常列出一些影响很坏的电影的榜单,比如《发条橙》、《天生杀人狂》、《德州电锯杀人狂》……《猜火车》也经常出现在这样的榜单里。
我到处找这些电影的DVD,每找到一盘,就觉得自己离朋克又近了一步。
第一部《猜火车》拍摄于1996年,它的成本只有两百多万美元,谁都不会想到,这部极具实验色彩的反主流电影在那一年变成了主流,不但取得了很高的票房,而且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猜火车》改编自写于1993年的同名小说,小说比电影更加粗俗,除了电影中有的毒品、暴力、滥交这些大的坏元素,它的每句话几乎都充斥着愤怒又无助的情绪、大量的粗话土话。
这与我们对英国人绅士形象的刻板印象有很大出入,这个小说和电影更像美国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那帮人的作品。
但垮掉的一代的作品像《嚎叫》、《在路上》之类好像还有着社会批判或者一些理想主义色彩,而《猜火车》里的几个哥们从头到尾都是从吸毒到吸毒,从滥交到滥交,从酗酒到酗酒,从打架到打架,堕落、迷茫、脆弱、无可救药,他们从来就没想过有什么希望、救赎或者人生意义,义无反顾的消耗着自己。
二十年过去了,导演丹尼·博伊尔不再拍小成本电影,甚至拍出了一部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
世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人不会觉得《猜火车》里钻马桶的镜头有多震撼,不会去听老摇滚,他们更看不起《猜火车》里无产混混到处小偷小摸的生活方式。
在这样一种尴尬的氛围里,导演又拍了《猜火车2》。
据说他本来打算十年前拍,但发现演员们没怎么变老,只好又等了十年。
预料之中,《猜火车2》不如前作好看,但看过前作的必须要看一下这部新的。
《猜火车2》里的混混们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他们的心态也发生太大的变化。
导演没有去刻意的表现他们的中年危机,也没有表现忏悔、“老炮”这些其实很廉价的中老年主题,而是让他们继续折腾。
正常的观众应该都会期望能够从影片中看到某种前后对比、完整一点的故事情节、人生启迪,但丹尼·博伊尔好像要继续和观众作对,他还是丢出一堆故事碎片,比第一集更碎。
这些碎片可以拼凑出二十年前的混混们今天的生活状态,隐约还有一丝怀旧的气息。
土豆还靠20年前雷顿留给他的四千英镑活着,他经历了婚姻破灭,而且一直吸毒,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套上塑料袋自杀,被从阿姆斯特丹回来的雷顿救了。
携款潜逃的雷顿在阿姆斯特丹过得也不好,他经历了婚姻破裂,失业。
病孩经营着一家没生意的酒吧,为了赚钱,他让小女友接客并拍摄视频,他们用视频去敲诈客人,但这个生意也不好做。
贝格比在监狱里,想找雷顿复仇,他想办法越了狱,回家之后发现自己阳痿了,儿子学酒店管理专业,完全和父亲不是一路人。
他们能做的,似乎还是二十年前的老本行。
当然也有混的好的,白天扮作乖乖女,晚上去酒吧混的黛安二十年后变成了一个体面的律师,雷顿去找她,她好像显得很骄傲,有着中产阶级的自信和势利。
混混们当然也想过体面的生活,但生活的关键词已经从大电视机、洗衣机、汽车、CD播放机、电动开罐器、低胆固醇、牙医保险变成了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和直播,没法伪造支票搞到钱,连信用卡都快要被淘汰了,按摩店也被垄断了……唯一能让他们不感到痛苦、空虚和无聊的,就是他们不能停下来,要继续以前那种生活。
以前他们反对的是社会和父母强加给他们的价值观、道德和生活方式,以一种消极的、放浪形骸的方式。
现在这些假想敌没了,人生的残酷才刚刚开始显露。
我自己也能隐约觉察到某种危机感,应该有很多人会从影片中找到一些共鸣,中国市面甚至还出现了一本也叫《猜火车》的书,作者,郭敬明。
原载《晨报周刊》405期
剪辑节奏就年轻,就不能代入中年优雅缓慢的节奏吗,和deepseek聊了一个小时。
Flight)。
---马克的逃离:作为“游牧主体”的实践与困境**1地理逃离与解域化尝试在《猜火车》结尾,马克携款逃离爱丁堡,表面上是对犯罪后果的逃避,实则是**对多重“辖域”的挣脱阶级辖域逃离工人阶级社区的贫困循环; -道德辖域背叛朋友、抛弃社会伦理; - 地域辖域:摆脱苏格兰作为“边缘”的身份焦虑。
这种逃离符合德勒兹所说的“解域化”——试图从社会编码的牢笼中抽离。
(2)游牧的未完成性-续集《猜火车2》的悖论 马克在荷兰度过20年后重返爱丁堡,发现自己依然被旧友、记忆和债务缠绕。
这暴露了游牧主体的困境——解域化往往伴随再生 他试图通过逃跑创造新生活(生成-新主体),但资本主义全球化早已将“逃逸线”收编为消费主义的一部分(如他投资的健身房生意)。
3)“块茎式”生存的失败- 德勒兹的“块茎”理想强调多元、非中心的连接,但马克的逃离本质上是**单向度的线性逃逸 - 他的行动仍受资本逻辑驱动(偷钱是为了启动新生活); - 与旧友的纠葛表明他无法切断过去的“根茎”(Root)。
这种矛盾揭示了后现代主体在体制中的无力——即便试图游牧,仍被系统捕获。
---3. 游牧主体与后现代生存的隐喻- 反成长叙事的终极体现 传统叙事中的“成长”要求主体通过磨难实现升华,但马克的游牧是反升华的-他拒绝承担责任、拒绝固定身份,最终陷入中年虚无(《猜火车2》)。
这映射了后现代社会中对“稳定意义”的消解。
-作为生存策略的游牧 对马克而言,游牧并非哲学选择,而是被结构性压迫逼出的本能反应。
他的逃离是对撒切尔主义摧毁工人阶级社区的直接回应,是“废弃生命”在体制缝隙中的挣扎。
- 游牧的悲壮性与荒诞性 德勒兹理论中的游牧充满解放潜能,但马克的实践却显得苍白。
他的游牧最终沦为“无目的地的漂泊”,恰如齐泽克所批判的——后现代主体在自由中体验到的不是解放,而是眩晕”。
---4. 为什么马克不是真正的“游牧主体”?
- 资本的幽灵**: Flight)。
---#### **2. 马克的逃离:作为“游牧主体”的实践与困境****(1)地理逃离与解域化尝试** - 在《猜火车》结尾,马克携款逃离爱丁堡,表面上是对犯罪后果的逃避,实则是**对多重“辖域”的挣脱**: - **阶级辖域**:逃离工人阶级社区的贫困循环; - **道德辖域**:背叛朋友、抛弃社会伦理; - **地域辖域**:摆脱苏格兰作为“边缘”的身份焦虑。
这种逃离符合德勒兹所说的“解域化”——试图从社会编码的牢笼中抽离。
**(2)游牧的未完成性** - **续集《猜火车2》的悖论**: 马克在荷兰度过20年后重返爱丁堡,发现自己依然被旧友、记忆和债务缠绕。
这暴露了游牧主体的困境——**解域化往往伴随再域化(Reterritorialization)**。
他试图通过逃跑创造新生活(生成-新主体),但资本主义全球化早已将“逃逸线”收编为消费主义的一部分(如他投资的健身房生意)。
**(3)“块茎式”生存的失败** - 德勒兹的“块茎”理想强调多元、非中心的连接,但马克的逃离本质上是**单向度的线性逃逸**: - 他的行动仍受资本逻辑驱动(偷钱是为了启动新生活); - 与旧友的纠葛表明他无法切断过去的“根茎”(Root)。
这种矛盾揭示了后现代主体在体制中的无力——即便试图游牧,仍被系统捕获。
---#### **3. 游牧主体与后现代生存的隐喻
- **反成长叙事的终极体现**: 传统叙事中的“成长”要求主体通过磨难实现升华,但马克的游牧是**反升华的**——他拒绝承担责任、拒绝固定身份,最终陷入中年虚无(《猜火车2》)。
这映射了后现代社会中对“稳定意义”的消解。
- **作为生存策略的游牧**: 对马克而言,游牧并非哲学选择,而是**被结构性压迫逼出的本能反应**。
他的逃离是对撒切尔主义摧毁工人阶级社区的直接回应,是“废弃生命”在体制缝隙中的挣扎。
- **游牧的悲壮性与荒诞性**: 德勒兹理论中的游牧充满解放潜能,但马克的实践却显得苍白。
他的游牧最终沦为“无目的地的漂泊”,恰如齐泽克所批判的——**“后现代主体在自由中体验到的不是解放,而是眩晕”**。
---#### **4. 为什么马克不是真正的“游牧主体”?
**- **资本的幽灵**: 马克的逃离始终被金钱驱动(偷钱、投资生意),他的“自由”建立在资本主义逻辑之上,而非彻底脱离体制。
- **情感的重负**: 游牧主体需切断情感羁绊,但马克对病仔(Spud)的愧疚、对西蒙(Sick Boy)的复杂情感,证明他仍被困在“俄狄浦斯式”的主体关系中(德勒兹批判的精神分析范式)。
- **缺乏“生成”的创造性**: 真正的游牧应创造新的联结与可能性,而马克的逃离仅是重复性逃避(从毒品到金钱再到怀旧),未能打开新的“生成”维度。
---### **结语:游牧作为一种症状**马克的“游牧”并非德勒兹笔下的革命性实践,而是后现代社会中**主体危机的症状**。
他的逃离揭示了两个真相: 1. **系统性压迫的顽固**:资本主义与阶级固化如影随形,个体逃逸难以突破结构; 2. **后现代自由的虚妄**: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烟消云散,所谓的“自由选择”不过是另一种囚笼。
德勒兹的理论为解读马克提供了激进视角,但《猜火车》的悲剧性恰恰在于——它证明了游牧主体在现实中的不可能性。
或许,真正的反抗不在于“逃离”,而如病仔的写作所示:**在废墟中以艺术重新编码创伤**,这才是德勒兹式“生成”的微弱希望。
马克的逃离始终被金钱驱动(偷钱、投资生意),他的“自由”建立在资本主义逻辑之上,而非彻底脱离体制。
- **情感的重负**: 游牧主体需切断情感羁绊,但马克对病仔(Spud)的愧疚、对西蒙(Sick Boy)的复杂情感,证明他仍被困在“俄狄浦斯式”的主体关系中(德勒兹批判的精神分析范式)。
- **缺乏“生成”的创造性**: 真正的游牧应创造新的联结与可能性,而马克的逃离仅是重复性逃避(从毒品到金钱再到怀旧),未能打开新的“生成”维度。
---### **结语:游牧作为一种症状**马克的“游牧”并非德勒兹笔下的革命性实践,而是后现代社会中**主体危机的症状**。
他的逃离揭示了两个真相: 1. **系统性压迫的顽固**:资本主义与阶级固化如影随形,个体逃逸难以突破结构; 2. **后现代自由的虚妄**: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烟消云散,所谓的“自由选择”不过是另一种囚笼。
德勒兹的理论为解读马克提供了激进视角,但《猜火车》的悲剧性恰恰在于——它证明了游牧主体在现实中的不可能性。
或许,真正的反抗不在于“逃离”,而如病仔的写作所示:**在废墟中以艺术重新编码创伤**,这才是德勒兹式“生成”的微弱希望。
看完T2後的第一感覺就是,世界每天都在變,但總有些傢伙狗改不了吃屎(笑)。
闊別20年的續集,憑藉《一百萬零一夜》《127小時》等佳作名成利就的英國導演Danny Boyle齊聚原班人馬,再次為翹首以待的影迷們貢獻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極富節奏感的剪接,帶有黑色調侃的傾斜鏡頭以及不走尋常路的構圖技巧,搭配光怪陸離的英倫搖滾,令續集維持系列一貫的迷幻激情風格。
搶眼的色調組合依舊承擔起渲染環境氣氛,表現各式人物情緒心理的重責。
續集與第一部最大的不同在於社交媒介與網絡資訊的飛速發展,1996年,手機功能還只停留於簡單的接撥功能,時下卻成為人們片刻不離身的新玩具,行屍走肉的低頭族也引來Boyle不得不借馬克的全新"choose life"論來對虛偽的現代文明作一番嘲弄: "Choose life. Choose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and hope that someone , somewhere cares. Choose looking up old flames, wishing you'd done it all differently. And choose watching history repeat itself. Choose your future. Choose reality TV, slut shaming, revenge porn. Choose a zero hour contract, a two hour journey to work. And choose the same for your kids, only worse, and smother the pain with an unknown dose of an unknown drug made in somebody's kitchen. And then...take a deep breath. You're an addict, so be addicted. Just be addicted to something else. Choose the ones you love. Choose your future. Choose life. " 電視屏幕尺寸不斷擴大,顯示的圖像也越發清晰;多功能的社交網絡逐漸主宰人類的日常生產和生活,我們彷彿陷於科技硬件所搭建的虛擬世界之中無法自拔。
但與此同時,偌大的投影卻也倒映出都市人內在精神之空洞無物,西蒙家中扭曲畸形的電視畫面明確暗示Danny Boyle已經找到替代可卡因、海洛因的"新致幻毒品"。
《迷幻列車2》的劇情緊接第一部的20年後,昔日挾帶巨款私逃的"青頭"馬克重返家鄉參加母親的喪禮,並與老朋友"薯嘜"丹尼、"色仔"西蒙以及逃獄的"巴閉"法蘭克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情仇。
回到文章開頭第一句所述,世界在變,受經濟全球化、歐盟友好互助等局勢影響,大量外來務工人員湧入蘇格蘭首府愛丁堡,讓該城市的民族構成更加複雜,說的英文也常常伴隨各式口音,如馬克剛下飛機便遇見口音不純的旅遊大使,一問之下才知道是來自斯洛文尼亞;西蒙女友(Amy Manson 飾演)的家鄉是保加利亞。
電影中段,馬克與西蒙為籌錢搞雞竇大賺一筆,不惜編造謊言向歐盟申請十萬英鎊的貸款。
再看看如今,呃錢已經唔同玩法,必須費盡心機編個振興地區發展的漂亮謊言;一樣係偷竊,臨走時仲要滿足一下蘇格蘭中產階級的民族榮譽感。
Danny Boyle在T2中安排馬克四人為生活所逼,重返迷途,再經歷一次20年前經歷過的瘋狂行為,無奈屬於他們的青春早已死去,昔日的童稚、叛逆與張狂只能化作泛黃的家庭錄像、街道監視器畫面等,以投影、閃回等形式供四位中年大叔仔細回憶品嚐。
四位大叔耽溺於記憶的海洋之中,若沒有回憶,他們毫無疑問是現實世界裡的標準失敗者,自怨自艾,絮絮叨叨。
逃獄後的法蘭克依舊一根筋,重操盜竊舊業,還想慫恿自己的兒子參與其中,卻被現實給予當頭棒喝,一如他那無論吃多少偉哥也不能勃起的陽具(遇見仇人馬克後卻奇蹟般康復);西蒙繼續做著坑蒙拐騙的勾當,卻反遭對方控告,還有那間永遠開不成的雞竇;丹尼和馬克均遭遇離婚與失業的雙重打擊。
無論是馬克抑或丹尼,不是沒有嘗試過改變自己,選擇了大多數人過的平凡生活,但命運告訴他們,要想安穩並非易事,於是馬克離婚返鄉,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而丹尼也依舊是那個瘦骨嶙峋的癮君子。
我想在這裡再次引用《原野奇俠》結局Shane對Joey說的話: "A man has to be what he is,Joey. Can't break the mould. I tried it and it didn't work for me. Right or wrong,it's a brand. A brand sticks. There is not going back ..."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天性不可改,馬克四人的生活看起來確實一團糟,但除了當事人自己,誰又能輕易下斷言他們改變以後一切就會變好呢?
馬克和丹尼就像Shane,他們都曾努力去"choose normal life",卻以失敗收場。
回到原點後,雖然吸毒的繼續吸毒,打架的繼續打架,或許就這樣維持現狀,只要兄弟還在,我想其實也不錯。
結尾的決鬥是馬克、丹尼、西蒙和法蘭克四人對青春作下的最後告別,隨著法蘭克重新回到監獄服刑,其餘三人回歸正常的生活之中,時間的列車繼續飛速地向前前行,終於把欠了20年的債給還清,馬克打開唱片機,跟隨音樂跳起了第一集中的銷魂舞步,這樣的生活或許才是馬克真正想要的。
离开南京先锋书店的时候天色已经有些暗了,打车到李志经营的欧拉live house,却发现那里锁着门,欧拉周围是紫金山荒凉的现代建筑群与偌大的停车场,杂草丛生的工地中央有三两个人在放风筝。
这里连一家像样的酒吧也没有,我们只能乘地铁离开。
晚上回到旅馆,我点了一整只孜然炸鸡,吃着吃着就看完了《猜火车2》,深夜无比寂静,一晃就过了二十年。
1.长大成人如果在中国大陆找一部96年的《猜火车》式的电影,那么它可能是特别温柔的95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可能是格外锋利的97年的《长大成人》——一部真正属于八、九十年代地下摇滚的理想主义电影。
《长大成人》戏里戏外都弥漫着乍现的绚烂以及长久的疼痛空虚,处处彰显着朋克与迷幻。
女主演朱洁还没等到影片公映就因过量吸毒而死。
男主演朱洪茂是早年摇滚界的名角儿,他是郑钧首张专辑《赤裸裸》的吉他手,还与郑钧共同编曲,结果十年时间他迅速消声觅迹,人世蒸发,生死不明。
影片的主人公希望寻找某种力量,代表正义、代表未来、代表绝对的正确与高尚,但在这个过程中却经历了偶像崩塌、恶棍横行、信仰被践踏、秩序被摧毁。
没有方向感,也就没有定位;没有归属感,也就没有安全。
不知所措,被情绪蛊惑,这就是成长中极端黑暗的一面。
《猜火车》和《长大成人》中的主角最后都选择打破成长带来的这种卑劣循环,只不过《长大成人》来的更暴力更夸张,镜片结尾,他将仇人的双眼刺穿,留给观众一片血红镜头。
2.昨天的贾宏声朱洪茂只出演过两部电影,除了《长大成人》外,另一部是关于贾宏声的传记电影《昨天》。
其实我很早就想写贾宏声,每当夏天走在北京的柏油马路上,望着远处高层公寓阳台,就会想起他,但始终不知道该如何动笔。
他深受第六代导演的热爱,他是娄烨《苏州河》、王小帅《极度寒冷》和张扬《昨天》的男主角,他也曾是周迅最迷恋的人,他是中戏的天才。
同时,他的B面则被吸毒、孤僻、躁狂、人格分裂和坠楼自杀等潦草的文字写满。
毕竟他身上有太多光芒与阴郁,迷惘与洞悉,他本可以安安分分的做个偶像,但却把自己关在北京公寓的小黑屋中。
诸多的矛盾集中在他的躯壳里,最终爆裂开,炸成粉末。
王小帅找他在《极度深寒》中饰演通过行为艺术自杀的青年艺术家齐雷,齐雷的原型是自缢身亡的中戏88级学生齐立。
很多年后人们再提起这部电影时,总会喃喃的说,贾宏声简直就是另一个齐立。
我看的第一部孟京辉的话剧不是流传甚广的《恋爱的犀牛》,而是不太出名的《思凡》,后来我偶然读到史航写的《名剧的儿女们》才知道,原来《思凡》最初是齐立策划的作品,后来才交由孟京辉来导演,最终演变成了今天国家话剧院的经典保留节目,内心不由的一颤。
贾宏声作为那个时代中戏最闪耀的标记,史航在《名剧的儿女们》中也自然讲到了他。
现在回想起来,他是八十年代那一拨人中最接近《嚎叫》的人(“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拖着自己走过黎明时分的黑人街巷……”),不是因为他有多帅,而是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在持久付出代价的人,为了自己相信的音乐,相信的生活方式——就像许鞍华的影片《千言万语》中那些信仰左翼思想而默默陨灭的身影。
via《名剧的儿女们》2010年7月5日下午6时,贾宏声跳楼自杀。
3.热天正午,最是空虚《门徒》说人们是因为空虚而吸毒,那到底是毒品可怕还是空虚更可怕?
从空虚的角度来说,黄觉与贾宏声,这两个人太TM像了。
除此以外,他们的出道的第一部戏都是在李少红导演的电影中担任主演,都与周迅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都曾将自己琐碎的时光挥霍在北京的高层公寓中,都对摇滚和电子音乐疯狂的迷恋,也都有着特殊的浪子气质。
但黄觉没有贾宏声那么极端和敏感,他在每个维度上都比贾宏声弱那么一点点。
于是黄觉颓废着,度过了炙烤着自己二十几岁的荒诞,却误打误撞成为了著名人民艺术家。
南京先锋书店在五台山下,绿荫环绕之中,端午节书店门口最醒目的架子上摆着理想国的非虚构类文学丛书的第四本——《正午4:我的黎明骊歌》。
这本书的副标题取自书内的文章《黄觉:我的黎明骊歌》,是黄觉口述的关于自己出名前人生中最茫然的几年光景,作者是叶三。
《正午4》里的首篇文章也是叶三写的,是关于南京另一个当代文艺标志的,题目是《李志:如果没有人看着我》。
那个年代有一部电影叫《猜火车》,所有的文艺青年就把自己的生活往那种形式上去套。
如果回头再选的话,我觉得,青春必须得这么过吧。
不这么过的话不亏得慌?
该青春的时候青春,该中产的时候就中产,我觉得最好的安排就是这样的。
到现在,我也会想念过去那段生活,至少它是我人生中最喜欢的一个阶段。
我会想念里面好的部分,就像一个酒鬼肯定会想念酒精。
但是我知道那种生活,酒精会让我灭亡。
via《黄觉:我的黎明骊歌》颓废在黄觉内心,变成一种与压抑对抗的武器,当你走出颓废,再回头看它时,竟然有种积极的感觉。
没能摧毁你的,终究会让你变得更完美。
而《我的黎明骊歌》本是“垮掉派”之父金斯堡吸毒后写下的《嚎叫》之外的另一首诗。
我二十几岁的青春在市场待价而沽在办公室里昏厥在打字机上痛哭via《我的黎明骊歌》不过相较于《正午4》,我更喜欢《正午3》。
《正午3》中写了老狼、徐浩峰、周云蓬、直播女孩、四平艺人(贾宏声正是诞生于四平艺人之中)和机核网等等,这些都是我最感兴趣的人或人群。
5月初,买了两本周云蓬的书,一本是散文集《绿皮火车》,一本是诗集《夜听起来寂静》。
5月底,参加了机核网7周年的线下聚会——核聚变7th。
4.热爱聚合又离散的鸟群现在的年轻人其实不像八、九十年代那样需要毒品来麻痹自己,毒品不再时髦,我们有互联网,有社交网络和在线购物平台。
在各种网红餐饮店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喜茶、丧茶或宇治抹茶,然后再挑一家健身馆减肥增肌,将生活变成无数张手机里的照片,吃牛油果和小龙虾,挑选IKEA、ZARA和MUJI,过着宁滥勿缺的生活,我们称之为富足。
但无论做了什么,盲目的孤独者,内心总会充满不安和偏执。
比如机核网的核聚变7th将人们聚拢起来,一样的表情,一样的感知,意味着枯燥,但也意味着亚文化同类。
大多数时候人们不害怕枯燥,宁愿毫无意义的热闹与漫谈,也不愿精神丰富的独处。
任何科学、文化和制度的变革,本质上都是对人——作为劳动者、消费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等身份的重新聚合和离散,以新的需求和目的将人反复归类,一步步从旧有组织中诞生出新的组织。
互联网也一样,它改变了人们的分类方式,也将人们重新分类。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
选择一个他妈的大电视。
选择洗衣机,汽车,激光唱机,电动开罐机。
选择健康,低胆固醇,低糖。
选择固定利率房贷。
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
选择一套他妈的三件套西装……选择DIY,在星期天早上,他妈的搞不清自己是谁。
选择在沙发上看无聊透顶的节目,往口里塞垃圾食物。
选择腐朽至死,只剩下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
选择你的未来,你的生活。
但我干嘛要这么做?
你选择什么,我选择不选择。
via《猜火车》你以为是你在选择生活,选择人生?
不不不,更多时候,是你按部就班的被选择。
5.猜火车我在先锋书店翻到一本儿《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青年亚文化》,书中收录了保罗•威利斯写的《吸毒的文化意义》。
实际上,毒品的重要性不在于它们直接产生的心理效应(physical effects),而在于它们提供了一种途径,帮助吸食者去穿越一个在“正统的”社会正对面矗立的、极具象征的屏障(symbolic barrier)。
via《吸毒的文化意义》《猜火车2》的第一幕是个过分直白的隐喻,中年雷登从健身房跑步机上滑倒,被狠狠地甩向了身后,撞在巨大的玻璃立柱上。
这个世界从未变得友善,即便你妥协了,讲和了,改邪归正了,嬉皮化身雅痞了,但生活还是充满了问题与坎坷,你还是会一不留神把尾椎摔的粉碎,跌出中产阶级行列。
正统社会从未真心实意的接纳每个人,除非你有足够的资本来换一张限时入场券,然而大部分人连它的大门在哪里都不知道。
当你的身体机已经跟不上年轻人了,你的消费欲也越来越低,甚至卖给你毒品的毒虫都比你要小十几岁时,你才明白,你还没有成熟,就快要老了。
衰老的感觉就是与年轻时相比,连反抗的气力都丧失殆尽,你只能回到那间花掉自己和父辈毕生积蓄换来的房子里,漫无目的的,度过余下半生。
那时,你可能会回忆起年少的某些片段,阳光温柔灿烂,你也风华正茂,一个选择摆在面前,有些诱人,却十足的危险。
但最终你退缩了,让它从自己手中流走。
真正的颓废,是放任自己走向大众的喧嚣和庸常。
我的公众号【诚实生活】
《猜火车2》终于来啦!
喜大普奔,奔走相告。
11月3日,影迷期待已久的《猜火车2》发布正式预告片这是一部迟到太久的续作Choose life. Choose a job. Choose a career.Choose a family. Choose a fucking big television. Choose washing machines, cars, compact disc players, and electrical tin can openers. Choose good health, low cholesterol and dental insurance.——《猜火车》台词1996年上映的《猜火车》被誉为对当代青年产生巨大影响的十大影片之一,它以时尚、另类、前卫的姿态赢得了评论界的广泛赞誉。
影片描述了爱丁堡的一群青年糜烂、颓废的垃圾式生活,极具特色的镜头语言与令人神迷的英伦摇滚,加之贯穿始终的黑色幽默使之成为一部关于青春,关于成长的另类经典。
20世纪末的英国与欧洲,年轻一代出现了又一次的精神塌陷,颓废,堕落,失去方向,无数年轻人迷失在时代之中,《猜火车》呈现给观众的正是当时苏格兰爱丁堡文化的一个最真实的面貌。
电影中马克的伙伴在空寂无声的铁道边大喊着:“苏格兰,苏格兰,这是全世界最丑陋的地方。
”其他人则对他大肆嘲笑。
——这就是后现代的“愤怒青年”们,他们在梦魇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在各式各样的毒品中疯狂迷醉,不再树立任何意义上的精神之父,迷失了自我,也失去了世界。
当年凭借《猜火车》而声名鹊起的新锐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如今也早已是获得数次奥斯卡提名,并凭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捧得小金人的电影大师。
在博伊尔的电影中,他始终围绕边缘人、小人物和中产阶级三种人物类型,刻画他们的典型特征,分析黑色人物产生的根源;荒诞戏谑的人声阐释、极具文化特色的音乐、流畅快速的时空交叉剪辑、声音效果的平行剪辑、极具表现性的镜头等,都是伊博尔的惯用手法,直观地呈现出其电影的黑色喜剧效果。
关注现代社会都市文明的发展和城市青年的精神状态,以及彰显人性本质,审视非主流文化和社会体制,是伊博尔电影的几大主题。
20年前的《猜火车》中,伊博尔让我们见到了堕落的快感,自我放逐的有趣,以及自我毁灭的恐怖,肆意与颓丧的青春之后,平静安稳的生活才最令人向往。
《猜火车2》或许不会再像其前作一样能够影响无数人的青春,有着“青春圣经”一般的地位,但原班人马悉数到齐,原著作者亲自操刀剧本,无不说明主创人员对这部续作的珍视,相信这是一部真正的诚意之作,在预告中也出现了许多致敬前作的场景,同样让人期待。
“20年前”&“20年后”
《猜火车》把摇滚、毒品、颓废和青春绑在一起,成了当之无愧的青春片邪典神作。
如今由原班人马重新集结打造的《猜火车2》在21年后终于来了。
在续集里,经典四人组瑞顿、变态男、屎霸和卑比再次重逢。
故事延续着《猜火车1》的结局,瑞顿在拿走其他三人的钱之后一走了之,销声匿迹二十年之后回到了爱丁堡,寻找昔日的伙伴。
曾经梳着“胭脂鱼”发型的卑比蹲了20年监狱,越狱后甚至要挟儿子和他一起入室抢劫;曾经傻乎乎当瑞顿小跟班的屎霸变成了一个眼神闪烁、抑郁的中年大叔,远离妻儿,沉溺毒瘾;曾经是个金发瘦削邪魅美少年的变态男开着一个门庭冷落的小酒吧,联合自己的小女友一起开展变态色情敲诈业务,讽刺的是还经常一丝不苟地穿着西装;而瑞顿一出场,哗,厉害了:体面,健康,看起来仿佛美国大片的英雄男主,他敦促屎霸戒毒,拉着他跑步;他跟变态男和解,还给他钱……差点就让人以为这是一个“叛逆少年浪子回头,功成名就后提携失足旧友”的故事了。
其实才不是呢。
瑞顿迅速拉着变态男和屎霸重操旧业,在一个老年人club里偷光了所有顾客的信用卡,恶意提现;他们还找到了用色情行业做生意的方式……偷钱,狂欢,抽海洛因,一切仿佛和21年前没有什么差别。
然而一切都不一样了。
越狱之后的卑比愈发阴戾暴躁,提着刀追着瑞顿十几条街,还想所有人同归于尽;屎霸在自杀濒死的时候被瑞顿救起,大喊“你毁了我的人生还要毁掉我的死亡”;而变态男则对着小女友失态大喊:“他还给我的钱,难道能让我买一个时光机回到过去吗?
”年轻时候原以为是和其他“恶作剧”一样的一次胡闹,结结实实地改变了四个人的人生,在中年的时候,回首曾经肆意妄为的少年时期,每个人都要为曾经的行为付出代价。
于是瑞顿发出了新一篇“choose life宣言”,里面与时俱进的提到了当下年轻人的流行:“我们每天选择唇膏,选择高跟鞋,选择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还是Snapchat上向全世界广而告之我们的人生……”选择你的生活,同样的主题,21年前是少年在街头骄傲放纵的青春宣言,21年后是中年人在高级餐厅里,面对小姑娘色厉内荏的自我安慰:要选择你的生活,那就意味着要接受你的选择。
到最后,小姑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骗走了瑞顿和变态男的创业投资资金,而四人组也各安其所:卑比回到了监狱,变态男守着小酒馆,瑞顿和父母达成了迟到的和解,在家里伴随着一开始不敢听的Iggy Pop,跳起了过时的舞蹈。
最后屎霸在妻子的安慰下,把大家的故事写成书,至此,《猜火车》和《猜火车2》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在《猜火车2》里,其实四人组每个人都能引起后青春期的观众的共鸣:卑比是留恋过去,恐惧成人世界的现实的那个自己,瑞顿是最理想化的那个少年,胡作非为,然后被所有人宽容原谅;变态男是我们心里最后一点孩子气,不按套路出牌,总是干坏事,但是爱恨永远都直接纯粹;屎霸则是最贴近现实中我们的那个人,天生不是瑞顿那样的团体核心,傻乎乎地犯过错,后来被生活压得畏缩,然而依旧可以接受过去,努力去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电影没有让他们真正意义上“改过自新”,而是依旧“丧”且“颓“着。
然而谁有能说,这不是一种生活的选择呢?
不知道你们看完电影,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虽然这是几个无可救药的人渣,但是我羡慕他们。
羡慕他们能够记得过去喜欢的的音乐,足球,气味甚至平时开的玩笑,干的荒唐事 (虽然里面充斥着毒品甚至死亡这样难忘的痕迹)。
羡慕他们有值得被写下来的故事,一个20年前的结局,一个新的结局(虽然大多数情节我们不想经历)。
羡慕他们时隔20年后还是朋友,还能一起聊天,追忆,一起做点什么(虽然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家都混的不咋的)。
但是最羡慕的,是他们可以把自己不满的生活,责怪到一个人身上。
他,那个人,我们最好的朋友,背叛了我们,带走了所有钱。
如果不是他,我不会有今天。
钱可以还给我,但是20年的时光呢,我的希望呢?
而我们呢?
我们大部分人,面对现状,只能责怪自己过去的选择。
选择不好好读书,选择差劲的朋友,选择沉迷网络游戏,选择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选择离开自己喜欢的人,但是又选择和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人结婚。。
也许你也有自己的对象去责怪,你的家庭,遇到的坏人,社会,但是我们都清楚,电影里面的那三个人,即使没有mark的背叛,他们还是会走到今天。
就像spud说的,mark害了他,他能拿他留下来的钱做什么?
还不就是买毒品。
这样羡慕的想法让我难过,但是也让我试着去正视自己。
虽然做选择不太酷,但是要知道,每一步都是你自己选的,即使你的选择是“不选”。
20年前男主马克雷登偷窃了本来四个人应该平分的贩毒款,独自跑了。
20年后他回到故乡,还了其中2个人各4000英镑,第三个人越狱后看到他想杀他。
最后谁也没死,但是除了最后那个想杀人的之外三个人被与他们接触的一个保加利亚妓女把10万英镑骗走了,重新上演了背叛的桥段。
剧情没有任何可圈可点之处,个人也没感到任何共鸣或回忆起青春激荡,只让我看到了国外的苟且。
原文载于深焦DeepFocus微信公众号1996年,丹尼·博伊尔拍出了他这一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电影——《猜火车》。
这部自诞生之初就让英国电影界吃惊的电影。
用一种从内容到形式,从表演到旁白都散发出新青年反叛气质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一群用毒品等社会各种否定的方式来玩乐过活的生活态度。
而其中那种只能依靠毒品才能让自己兴奋起来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看到了在不同的世界中,依旧有相似的青年迷茫境地。
而这部电影在20年后也终于推出了他的续集。
(《猜火车》1.2正式海报)《猜火车2》的时间设制在第一部的几十年后。
当雷登又回到这个可以成为家的地方时,在与昔日好友的相处中,又发生了一场英伦范的故事。
而当年的那群闷骚少年转变为当今的中年大叔时,时间上的跨越,使得他们的经历变化让人唏嘘。
而也也是在这种情怀的包裹下,我们又看到了这四个苏格兰男人的魅力和风采。
在电影技法的相似与不同中,电影用紧紧围绕主角四人的方式来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而在时光的磨炼下“英雄迟暮”也就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事情。
而又在“中年危机”的背景下,电影通过对四人20年后境遇的描写,也让我们看到了浪荡青春及中年危机的种种不同,看到了在反叛堕落掩盖下的不同时间段及环境中的失败事实,在这些的前提中,我们又可以在主角的生活经历中看到友情、爱情以及亲情的美好和心酸,还有描绘事实,反应社会的毒品、性和摇滚乐的“魅力”。
从浪荡青春到中年危机《猜火车》当年的成功很大一部分的功劳来自于,在普通人看似糜烂的生活环境下,男主们在消磨时光和过活度日的情况下,依然有着更多年轻人相似的焦躁不安,内心空虚以及不愿意面对现实。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能看到青春的另一个好处,即我本来就是一个坏胚子,在讲出这是最后一次后,我还能说出有最后最后一次。
在这种打脸无赖的自欺欺人中,男主的形象也逐步确立了起来,他们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讲,《猜火车》是男主雷登的一次成长史,从开始的偷、抢、掠。
再到后来艰难的戒毒,而后的改邪归正新生活,又到背叛兄弟的结尾。
在这样一个堕落、成长、改良又重新堕落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的是大部分青年人误入歧途后的浑浑噩噩的事实和自我改良过程的困难,以及每次再犯时的自欺欺人。
这种在极致的环境下讲述的故事,反倒还有点让人羡慕那种,青春年少我还有机会的幸运以及路途遥远也还有时间的悠闲。
这种坏感、痞劲都让观众看到了他们浪荡青春的不羁。
这种情况的极端出现在库布里克的《发条橙》中(《猜火车》也致敬了这部电影,而《猜火车2》致敬了库布里克的《闪灵》)。
但电影男主的那种不甘于现状及上进,让这部电影难得的展现出一个失足少年的艰辛改过史。
正是这种极大的改变和又堕落,才让观众有了青春代入感,才使得全球的影迷为之疯狂。
而在《猜火车2》中,当年的混蛋小伙转化为现在的中年大叔(惊讶的是他们四个没有一个变得大腹便便)时,看似他们依旧还是当年的那种过活、吸毒、打架、偷盗。
但面对时间带来的成长,他们不得不褪去青春中的不负责任,面对成人世界种种需要背负的东西时,那种中年危机的乏力感遍席卷了他们全身。
在境地上,由于当时的年轻和家人照顾,使得他们不需要想更多的事情。
但这种境地也嫁接到中年后,那产生的便是一系列的问题了。
而在生活上,他们各自依旧失败,雷登和病仔无子,土豆有孩子却不能抚养,而贝格比直接想让他儿子继承他的偷盗手艺。
在潦倒的生活环境及粗糙的家庭状况的双重打击下,男主四人又各自寻找目前生活的突破口。
但可悲的是,在现实的夹击下,他们的结果依旧是失败的。
而《猜火车2》也就变成了当年那群不羁少年的中年境遇的描写史。
即便是当年那群与我们普通人迥异万分的人,也最终变成了在人到中年时与普通平常人面对相似的巨大压力和苦逼生活时的迷茫和不知所措。
这也使得当年的那群异样团体故事转化为现在的中年集体写照。
这样的发展,即让我们从时间对比上看到他们的不同,也让我们看到当打败不同人的生活去压迫他们时,他们会怎样的面对及反抗。
永远的失败者不管是当青春年少,还是现在的中年时光。
在看起来用各种行为方式来抵抗正统社会规则及寻求各种歪门邪道来发财的背景下,其实都掩盖一个事实,就是他们永远都是一个失败者,而且沉浸在一种失败者的环境中。
在艰难的奋斗后,又被现实和本就不持久的自制力打回原形。
《猜火车》中开头和结尾那段关于“选择生活”且相互呼应的台词,到第二部中升级版台词。
其实在看似潇洒的情景下,不得不说的是,男主们没有面对现实的能力,自己不敢去尝试,不敢用自我拼搏的做法来换取那份看似无聊但切实的生活。
而男主雷登也说了,他们吸毒只是为了逃避过上这种生活所要付出努力的种种烦恼。
(第一部中开头和结尾的台词,反映了男主在经历成长后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我反思,第二部中的台词则是阐述了中年生活的无力和无可反抗。
而第一部中伴随这段台词的手持摄影即体现了追逐戏的紧张感又体现了男主们的活力。
第二部中“选择生活”的台词则是穿插了新青年小偷偷东西的场景以及雷登自己的生活回忆,这里暗示着雷登自己的落伍和生活上的反思,还有就是他依旧保有自己青春中与普通人不同的生活观念。
)在第一部中,由于非正常的生活以及年少的掩饰,我们并未发现他们是失败者的事实。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其实只是单纯的依靠社会福利救济金和家庭帮扶来生活的人,而且为了轻松的生活以及不失去领取救济金的资格,所以他们不得不有技巧的搞砸自己的工作面试。
这一点在土豆的面试过程中交代的极为清楚。
而在情感生活上,他们虽然都有女友,但都在爱情的挣扎中。
当年雷登的女友是未成年人,在《猜火车2》中他的女友又成了病仔的女朋友。
而在第一部中的汤米,因为自己拍摄的情趣录影被带雷登拿走而被女友认为丢失而分手,因此他走上了吸毒的道路,用毒品来逃避现实,最终身染艾滋病,因为一只猫而死去。
土豆和贝格比则与儿子存在着现实和情感之间的巨大鸿沟。
而电影中出现的他们的家庭,无论是自己的还是父母的也无一不是存在问题的。
这种情感和家庭的失败,使他们彻底的成为了一个无用之人。
而在寻求改变和突破的过程中,他们也都是以失败来告终的。
在第一部中,本来已经步入正轨的雷登,因为自己的欲望和对金钱的喜欢,使得他参与了用贩毒的方式来谋取利益的办法。
而最后雷登把钱偷走,也是土豆、病仔以及贝格比在现实中的失败,是雷登在情义上的失败。
在《猜火车2》中,雷登与病仔所计划的桑拿房,在遭遇第一个挫折,即他们对手的威胁后,便直接放弃了,即便后来他们忽悠来的资金到位。
而在那段剧情之后,雷登说他没有求饶,即便因此不穿衣服回家,但他保住了尊严。
其实他不明白,自打在青春开始到中年结束,他的失败一直让他没有保有尊严。
(在这个场景中,雷登职责病仔害死了自己的孩子,病仔指责雷登让汤米沉迷于吸毒。
谈话时的正反打应对了他们两人的相互责备,切加深感情渲染,而最后的处于同一画面也意味这他们两人的和解。
)而在第一部中雷登说自己因为吸毒带来的快感让他已经感受不到其他的刺激时,也表明了他们只是沉浸在一种虚幻的快感中,用此来逃避那些外界的责任和压力。
用那些看起来炫酷但易做的事情来证明自己,但还是不能否认他们是一群失败者的既定事实。
在《猜火车2》中,土豆的自杀,贝格比需要用伟哥来勃起,更直白的说明了另一个问题,他们已经不能用别的方式来麻痹自己了,他们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悲惨的一生及这种悲惨的延续。
但不同的是土豆用自杀的方式来逃避,贝格比寻求别的东西来继续掩盖自己悲惨中年生活的事实。
友情、爱情和亲情电影在展示不同人的青春物语时,也用毒品、性以及背叛这些不好的东西来烘托感情的珍贵。
而也在这二十年的跨度中,两部电影用不同但又统一的感情内核感动写我们。
而且《猜火车》的主体构架本来就是以友情来构建的。
若是抛开题材与叙事内容上的看点,友情、爱情以及亲情也是这部电影的感人之处。
在《猜火车2》中,电影引入了男主们的儿时视角。
这种做法,使男主之间的友情脉络在时间上形成了童年、青年、中年的一次统一。
在加入的儿时影像中,我们看到了病仔和雷登共同泡酒吧的场景,以及贝格比和雷登初次见面的画面。
这些都为本部电影的主线,雷登和病仔开桑拿房,贝格比追杀雷登赋予了不同的感情意义。
再加上前一部的内容,我们看到的就是接近一生的友情。
《猜火车》的团体构成本来就是因为友谊,再前一部中,即便是贝格比脾气暴躁,喜欢暴力,但汤米却不止一次的说:那又能怎么办,我们是朋友啊。
正是在这种友谊下,他们之间的相处也囊括了人生友谊的所有问题,关爱、容忍以及背叛。
而最后雷登的背叛和这一部中贝格比被其他三人送去警局都让人看到了友情的脆弱以及过度过分后丧失感情的结果。
(用闪回方式加入的儿时影像)而电影中的亲情则就隐秘的多了。
但即便描写不多,但每次体现都是给了观众致命的一击。
在前一部中出现的家人只有土豆对母亲及雷登的父母。
而在这其中,土豆母亲在土豆入狱后的不舍和懊恼,雷登父母在他戒毒时的自责和心痛,都很直接的让我们感动。
而这种关爱加到这些无所事事、抢掠无能的混混身上时,父母脸上那种恨铁不成钢及深深责怪自己的神情也让观众深思。
在前一部中病仔儿子的死及本部中贝格尔对自己儿子的独白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种的现象。
即失败父母下不幸的孩子生活。
当初他们几人在吸毒过头后,进入了一种失去意志的状态,致使孩子没人管被饿死后,众人的神态满是惊讶和不知所措。
这样对他们没能力又不负责的描写直接指出了当时年轻人的养育观念。
而贝格尔对儿子说:自己不知道父亲怎么做,是因为他父亲从来没有做过什么时的深情忏悔,也是在有了足够时间沉淀以及自我认知确立的情况下才能发生的。
而不幸的是,贝格尔已经错过了正确的时间,以及走上了不可回头的路。
(父子冲突中的镜头变化,贝格比指责儿子时,摄像机在进行外正反打时,始终是贝格比在讲话,指明了贝格比占据了主动权,略带俯拍的摄影也显示了贝格比对于儿子的威严,左右移动的镜头则加大了这种戏剧冲突。
)电影中的爱情元素虽然一直存在且贯穿剧情,到很明显这是为了塑造人物及推动情节所设立的。
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爱情在贴合人物的前提下也道出了许多人谈恋爱的共性。
第一部中病仔对女友的不负责,土豆女友为了惩罚土豆的行为以及汤米对女友的思念都无一不让忍看到不同情侣的普遍问题。
而在这部中,失败的男主们依旧有着不完美的爱情。
雷登甚至编造谎言来掩盖自己的悲惨生活。
在与女主的的发展中,他们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失败。
或许这群从小就与所有社会阴暗面接触,生长直到中年的人,一直以失败的方式过着自己的爱情生活。
毒品、性与摇滚乐在这样一个具有残酷色彩的电影中,导演用毒品和性来体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用摇滚乐来构筑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依托。
在《猜火车2》中,导演又通过土豆展现摆脱毒品生活的奋斗形象,用性来分离和发展雷登和病仔的友情,以及用摇滚乐来怀念他们的过去。
而另一种意义在于,这些让青年人或着迷或堕落或给予支持的东西。
在现实中都是有着广大的与男主们相似的人群的。
他们沉迷于毒品和摇滚乐的影响中,没有信仰,没有希望,用享乐至上的方式来生活。
而展现出事实和历史也是《猜火车》电影的现实意义。
而这部号称“毒品百科全书”的电影总一种接近现实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或现在的毒品、性和摇滚乐对英国青年们的影响和意义。
(《猜火车》原著作者欧文·威尔士在电影中扮演的是买毒品的。
而《猜火车2》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续集《色情电影》,且电影中土豆所写的书中的话,则是现实书中的原话。
)80.90年代,随着毒品供应量的提高,使得毒品价格下降,变成了不只是贵族或者有钱人才能使用的东西。
这样的现象,一是造成了政府大范围对毒品的检查和打击,再是让更多的普通青年人接触到了这件物品。
最终变成了各种年轻人不惜一切代价来吸食、制造虚幻场景和逃避现实生活的物品。
而《猜火车》中那句著名的为吸食毒品辩解的台词:“大家都认为吸毒就是不幸与绝望,到他们都忘了他的乐趣,否则,我们就不会这么做了。
”也体现了吸毒年轻人的想法。
再欧洲那种人文环境下,没有东方的这种含蓄和抒情的感受。
爱的定义也比我们更加“宏大”和“广泛”。
为了满足自我欲望和刺激。
每个青年都有着不同的性行为。
而《猜火车》中的性却给了我们一个看底层失足少年的特殊视角。
滥交,甚至用性来敲诈。
这种在东方文化中除了不自爱等字眼还有更下流的词可以来描述的行为。
除了堕落和腐朽下流,还有一种背后的意义。
即这种行为又是没有安全感,教育不足,缺乏依靠及正常家庭的逃避方式。
当抛去电影噱头和自我快感及旁人的眼光后,展现的也是他们各自的悲惨。
摇滚乐在电影中是一种无比贴合度方式融入电影的。
从第一部中《Lust For Life》的开场,到超级经典钻马桶的《Deep Blue Dug》(这两首都是布莱 思诺伊的作品),以及病仔口中念叨的摇滚明星。
再到第二部中经典作品的延续和全摇滚配乐。
使得摇滚乐这项英国最为著名的乐种,早已成为全世界年轻人的所属音乐。
而离开电影来说,摇滚乐作为激昂有节奏的音乐分类,无比贴合的诠释了青年人的那种焦躁与无所顾忌的心态。
这种音乐也成为了英国电影的标配,以及英国人民尤其青年人的喜爱和代名词。
(这个场景中,那些不可描述的东西全为巧克力。
)这些贴近符合主角生活,又为电影增加趣味个观赏性的元素。
在为我们讲述故事的同时,也为我们展开了那段关于毒品、性及摇滚乐的现实面貌。
而结合现实再来看电影也更能让我们体会但其中的意义及内涵。
也让我们有了对与英国底层青年面貌的初步认识。
电影手法的相似和不同作为一部跨过20年的续集电影,导演用统一的影像风格、拍摄特色及音乐选择,让这两部电影在视觉效果和欣赏体验上达到了一脉相承。
这种电影手法的特色即为电影增色不少,也在另一层面上增加了电影的吸引力。
(电影还加入了黑白影像,致敬《愤怒的公牛》。
以此来表达土豆听从雷登的建议后戒毒,重新生活的信心。
)在以摄影及后期所创造的影像风格中,作为电影的基础,我们可以看出与电影主题匹配的意味。
在第一部中偏冷色系的色调也暗含着他们残酷青春的意义。
而第二部中的色温升高及色彩更艳丽,一方面是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技术升级,另一方面我是用缤纷的色彩来反衬无情的事实。
而且色调的设置也让电影充满了怀旧的色彩。
在意识流和蒙太奇的运用上,导演丹尼·博伊尔很巧妙的即体现了主角吸毒时所带来的迷幻感,又以此来描绘个体的心理挣扎和实际反抗。
在前一部中,最经典的戏份莫过于雷登钻进厕所的戏,在这一场景中,英格兰最污秽的厕所下却是最清澈的水即说明了,雷登他们一群人虽然是十足的坏胚子,但内心却拥有着那份纯洁。
也说明了吸毒时,那怕是掉了厕所的栓剂也像明静湖中闪亮的物品。
这两种看似相反的意味,导演却用同一个场景直接表达了出来,其中对比的意味也更加深刻了。
更精彩的则是雷登戒毒的场景,这时导演把雷登戒毒痛苦的姿态和他幻觉中父母心酸的面孔,土豆穿狱服坐在他的门上,因为他们吸毒而死的婴儿以及充满隐喻的电视节目交叉剪接,十分鲜明的表达了雷登戒毒的痛苦和父母殷切的心情和他自己自责懊恼的想法。
(本部电影中唯一把毒品融入到剧情中的场景,在祭拜完汤米后,雷登和病仔继续逃避生活,但土豆却切切实实的戒毒了。
这也是本片最好的蒙太奇)但这种电影表达手法的娴熟应用却在第二部中极大的减少弱化了。
印象深刻的有两处,一是土豆死时用从顶楼坠落来体现他死亡的过程,再是他们三人祭拜完汤米后,三人在土豆家中,雷登和病仔吸毒,而土豆则在外面等候的画面。
这样的场景只是在交代剧情的基础上,表达了主角的想法,却没有了第一部中背后的意味的体现,这也是电影的一种退步。
在电影的叙事结构上,首部是用一种渐进的方法。
先用他们生活的描绘来体现人物特点,再用事件转换来改变人物性格,雷登开始新生活后,转去第二阶段。
贝格比的出现引入最后的贩毒,而结尾又与开头相呼应,且拔高了电影主题。
这种鲜明的叙事分割和结构清晰让电影有很好的青年团体变化及转变的代表性和深刻意味。
而在第二部中,导演则采用了多线共同叙事的手法。
主线是雷登归乡解决与病仔的羁绊并共同开桑拿房的故事,辅以土豆戒毒并写作,贝格比越狱后与儿子的和解及向雷登复仇的线索。
导演这种把团体拆解伟个体独自面对麻烦的手段,也暗含了中年危机及个人的失败的主题。
(在这两处的致敬中,出现的是一种内容变化,开头体现的是从青春中的无所顾忌转化为了中年的力不从心。
结尾处则是由吸毒带来的快感成为了对自我生活及以往的一种认清和凭吊。
而那第二部结尾中充满壁纸的火车和飞逝的镜头都暗示了《猜火车》这部电影飞逝的时光。
而场景的转换也说明了雷登过上了他曾经鄙视但后来羡慕的生活,也终于回归了家庭。
)因为是原班人马,但改变的内容和叙事方式,让部分观众看起感觉是在炒作情怀,这一点在开头和结尾的向前作致敬就可以看出。
但不同的是这种致敬,描绘了本部无力的生活及自我反思的内容。
或许形式相似,但《猜火车2》是给予了我们一个青春混混的中年生活的描写,而我们硬不起来的原因也只是他们现状失败的事实。
《猜火车》自打上映就让全世界的影迷们看到了完全不同的英国青年形象,而在与平常人迥异的生活中,堕落的日子中也隐藏了许多青春的伤痛。
生活方式所展现的他们也给予了我们另一个看英国的视角。
电影元素的取舍也让更多人明知了那些违禁物品的“魅力”。
即承载了现实,又表现了主题,在内容和技巧上的娴熟,也是这部电影的完美之处。
可能作为英国最著名的青春片,《猜火车》在第二部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方面的继承和不同的感悟。
即便影片的主体内容有所更换和不足,但也让影迷在不同的时间段下体会到了别的感受。
而这种感觉不管多么苦涩或者无奈都是一种事实,但在我们想起第一部种雷登那满怀笑容的结尾后,感觉这部中的中年大叔依旧那么的迷人和感动。
大家都会像生活一样难过无力。很多重现的情景,最好笑的就是嘲讽苏格兰了。
幸好没看
甭管质量怎么样,这TM就是赤裸裸的卖情怀圈钱好吗?丹尼我对你太失望了!
到现在也无法理解这么一个非主流文化的片子怎么就成为主流文化一代人的记忆了。。。。
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去哪里呀
Choose life, choose facebook, twitter and instagram and hope that someone, somewhere cares.Choose looking up old flames, wishing.... you'd done it aYou're an addict, so be addicted, just be addicted to something else..Choose the ones you love.Choose your future.Choose life
2023.8.25,目前8.0分。1:56:52,百度。即便露鸟又怎样,还是和第一部一样不好看。
不喜欢,像电视不像电影。
为什么。。这么。。俗。。。。
快剪 强力度的BGM还有小特效 燃!像偷卡唱歌 Mark对选择人生的说辞 还有最后房间变成了车厢等 结合1的部分闪回 仿佛20年前那毒品叫嚣的声音仍犹在耳 太精彩了!虽然他们老了 秃的秃皱的皱阳痿的阳痿 但是他们心还年轻啊 还畅想着奔跑渴望着钱憧憬着未来 凭什么说失败呢 啊啊 真想大喊一声 朋克不死!
恣意妄为的男孩长成了男人,遭遇了中年危机,无论如何,有种情怀还是打动了我。
他们的少年,他们的中年
看得出来导演更新了一些拍摄思路,但是依旧改变不了混乱不堪意味不明的表达,不喜欢第一部,自然也不喜欢第二部
完全是粉丝向的电影,没看过1的观众肯定会觉得烂死了;而作为1的影迷也觉得狗尾续貂。故意取景爱丁堡各地标简直俗气,莫名其妙的定格令人出戏,特效用得突兀又扫兴,启用新女主角缺乏认同感(为什么几个老男人都不换就换戴安),基情卖腐居心叵测,配乐完全对不起1的珠玉在前……
和他们一起看的 有点走神
摄影依旧很花哨,剪辑依旧很快,配乐依旧很摇滚,花花绿绿的色彩,大量不规则的构图,但一切就是躁动不起来。如今导演的影像风格没有当年的震撼,反而还让人觉得他江郎才尽了。这一部的意义就是回忆杀,20年可以让所有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怀旧一番,聊聊情怀和改变,俩小时的故事就是上一部的尾声。
坦率地讲, 顶多2星了。豆瓣评分高得太吓人, 韩国观众的笑点也低得吓人。2017JIFF 전주CGV与盼
时间是怎样作用于人的?同样的当年被翻出来,原来是质问背叛与救赎的故事。那群挥霍青春的瘾君子20年后过得怎么样,又将怎样面对未来?这么拍就对了!有几场戏真是怎么有趣怎么来!剪辑也很新颖呐,穿插电视、过去等素材,作为黑色幽默的剪辑参考绝对不可错过!
贼无聊,两个阳痿男被妓女遛着玩,世界阳痿了,傻蛋倒是20年没变,主角和第一部比简直是个民工,妈的刑满释放人员,bb半天夸夸其谈只是为了和妓女干一炮。对比一下还是越狱靠谱,怪不得Whip那么招人喜欢,原来是T-bag的孬种,但是戏剧冲突不太够,而且要收官了...sad
还是那么扯淡 扯犊子才是真人生 好好生活都是遵循王八蛋设定的规则而已 依旧是大型的毒品宣传片 经典就让经典着吧 千万别特么拍2 脑子有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