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第一遍的时候,感到的是舒适的管弦乐,懒洋洋的阿根廷夏日的感觉,急得能让人恨不得跑进电影里按头的暧昧。
导演把暧昧,试探,各种暗恋的小心思表现得淋漓尽致,似乎让人回到了初恋的美好。
但是导演马可·伯格真的是只讲了一个半小时的暧昧吗?
电影为什么叫夏威夷呢?
阿根廷的夏日不是更合主题?
跟夏威夷什么关系呢?
(剧透警告!
)怀着这些疑问,我又看了一遍然后发现,导演讲的是一个不同阶级的人相爱的故事,他甚至淡化了同性的边界,同性只是让暧昧变得更加模棱两可,更加令人心痒。
而主题则是冲破阶级的爱恋,也是导演对社会问题的探讨首先,大环境不了解的话,可能感觉不到所谓的阶级差距。
因为很多欧美国家,所谓’工人阶级’可能赚得比所谓中产阶级小白领还要多。
阿根廷是贫富悬殊非常严重的一个国家,国民收入30%在十分之一手里,而最穷10%的人,仅拥有总财富的1-2%,温饱都解决不了。
为什么穷?
很多祖上就是各种穷国家的移民,经济不好,没有工作,通货膨胀,房屋短缺,很多孩子学都上不起,一代穷,代代穷,所以形成了阶级。
而一个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上班的中产阶级小白领,一年赚个5万美元没有问题,如果祖上有房,那么就更是衣食无忧了。
导演把他想表达的社会问题思考,在眼镜哥小说的描述里传达了。
平头狗狗眼马丁小哥,俄罗斯移民,母亲开报摊的,后来妈妈死了,跟奶奶住,后来奶奶也死了,被继叔叔扫地出门。。。
妥妥得灰姑娘人设啊!
体会深刻一点,他问眼镜哥要干一天活,几十 peso的报酬,什么概念?
阿根廷通货膨胀大起大落世界闻明,13年可能好一点,20 peso 可能2块美元,18年我去的时候,20 peso就不到1块澳币了。。
可以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富人区,连个面包都买不起看看另外一个男主人设,眼镜哥,各种细节拼拼凑凑起来,父亲是个善良的中产阶级,愿意帮助贫困人群,也没有特别排挤人家,自己孩子跟穷人孩子玩得也很好,父亲去世后,舅舅帮他买下了父亲的房,自己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报社工作,暑假来父母老屋度假,写写小说。
虽然他房子破破烂烂的,但是对比马丁而言,这是个富帅人设啊!
(而且就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最富人区雷科莱塔的房子,也是破破烂烂的感觉,亲身体验)跑题了。。。
说了好多废话。。。
回到主题终极问题:为什么叫夏威夷?
他们俩到底谁先暗恋谁?
初见: 一开始马丁要工作,眼镜哥的态度是有礼有保留得应付打发的(房子是我舅舅的,你去问我舅舅吧),后来马丁坚持后,回答是要问舅舅明天再答复,可能觉得小哥长得眼熟或者单纯帅,不忍心直接拒绝。
他认出对方是发小后,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邀请人家进来坐坐,模棱两可的回答,也变成了’没问题’第二天眼镜等马丁:从前一天的光着上身穿着裤衩,变成了换了一身比较正式的衣服,非常紧张焦虑,不停得盯着窗户看。
第一次看完全不明所以!
感觉这人干嘛这样子,有什么阴谋吗?
见色起意也不用这么夸张吧,真得非常害怕对方不来 (一个在gay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工作的小白领,就算他性格内向又闷骚,用得着这么没见过男人的样子吗?
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吧)眼镜哥给洗澡的对方找衣服,捡掉线头,抚平衣服上的褶皱,不让人尴尬得赠送(不用麻烦把衣服拿来拿去了,其实知道对方就没有多少衣服吧)小细节做得很让人感动了眼镜哥主动试探:1.车太热了,脱衣服,我们小时候是玩伴,脱衣服很正常吧,哈哈哈,故作无辜 狗狗眼马丁的反应:想看,非常想看,不能看啊,人家是不居小节的直男 哈哈哈哈2. 让对方下水,换泳裤,自己忍不住偷看3. 泳池戏是最大的转折跟伏笔,马丁是真得非常非常开心啊,兴高采烈的,因为那个泳池满满得是他们小时候的回忆啊!
努力得讲着什么,拿着潜水镜笔画着 (后来明白,他比划的就是眼镜哥最后挽回他留给他的那个玩具啊)。
当时眼镜男在干嘛?
走神!
被帅哥裸体搞得神志不清了吧,直观得感受到了自己不仅仅是想帮助穷困发小那么简单,脑子里在天人交战,内心戏满满:不可以,人家可能就不是gay,是也不可以,这种身份怎么说都出不口,还是发小!
不行我要去码字安定下!
他的闷骚纠结大戏开始了 狗狗眼马丁视角:我们小时候什么blah blah blah,有个什么玩具blah blah, 里面俩只菠萝。。。
对方一言不发走掉了。。。
懵逼,难道说错了什么吗?
等了半天,找对方,看到对方在码字,落魄的眼神,也许我在他眼里无关紧要吧,他都不记得我们小时候的事了,我们只是雇主跟雇工关系。。。
虐!
4. 然后后面眼镜的各种撩,各种试探,各种假装无辜,扮演直男外加发小的身份,非常适合掩护,什么肢体接触都可以划分为’友情’,这哥真得太闷骚了马丁暗恋视角:明的只有两个,一是藏了对方的照片,二是对方出门他偷穿人家衣服但是还有比较隐晦的,刚见面不久他们吃饭:眼镜哥:上下打量对方狼吞虎咽,几天没怎么吃饭的样子,然后问,你住在哪里?
可能已经怀疑他无家可归了马丁的回答是:住姨妈家。
为什么骗对方?
可以理解为男人的自尊心。
但是对比之前给老太太干活,人家给他个干面包他都感激收下拿回家了,似乎并没有隐藏自己穷困的处境。
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才更不愿意让对方看出自己的潦倒吧还有,马丁对他们小时候的事情记得简直细无巨细!
自己小时候穿着写着对方名字的毛衣都记得。。。
但是对人家哥哥姐姐完全不记得了!
眼镜的解释是,因为他比对方大两岁,哥哥姐姐大5,6岁吧。。。
真得仅仅是这样子吗?
如果不是关系非常好的,想想我们的小学同学,如果毕业了就再没见过了,真得还能记住人家吗?
还能记得这么细无巨细吗?
能把人暧昧得急死的剧的最大高潮:马丁主动勾引不成,主动出击吻了对方,被眼镜推开了,眼镜问了一句,是那些画吗?
结果把马丁给气走了分析下导致他们暧昧的不同纠结点:对于马丁,他想法比较单纯,就是怕对方不是gay,或者身份阶级差距,人家看不上他。
看到那些画之后,很明显对方就是好基友,结合对方之前种种暧昧表现,他的纠结点已经没有了,所以他选择了主动出击。
对于眼镜,作为一个闷骚纠结小资的作家,他纠结点就太多了,首先他是在乎对方的,尊重在乎这个小时候的朋友,怕因为身份差距表白给对方压迫感,甚至对方主动了,也认为对方是投其所好想报答他!
甚至他的纠结点还有在一起以后怎么办,就是他哥哥问他的那些问题。。。
简直内心戏太多了!
但是他问的这个问题,正好戳在了对方的痛处上,因为他们的身份差异,对方的表白也被当成了有目的的献媚。。。
联想马丁小时候可能就一直对对方有好感,那么这个点就更虐这种情况如何挽回?
夏威夷就成了电影的最大主题。
眼镜用心找到了小时候的幻灯片,上面写着 Honolulu Hawaii…一张一张看去,最后是对方在游泳池里兴高采烈描述的他们的童年记忆,两颗菠萝。
电影配文,如果你是一颗菠萝,我也是,那么不需要试探,只要在一起,就足够。
夏威夷之所以是主题,首先,是小时候的回忆,让眼镜哥留下了马丁,如果这不是他发小,他说不定就像打发其他那么多流浪汉一样把人家打发了。
是他们小时候的回忆,让眼镜克服了内心的种种纠结,他懂了对方的心意,也懂了自己的心意,所以他最后选择了用童年的共同回忆去挽回对方。
夏威夷,是小时候懵懂的他们,纯真的他们种下的一颗种子,那时候的他们没有阶级,没有试探,没有猜疑,只要在一起,就足够了
晚上睡觉前看的,第二天一整天都没走出情绪。
(眼镜男什么的最有爱了)第一:真实。
没有其他同志片那种干柴烈火,一夜激情,却多了几分生活的平淡。
慢慢的揣测一份感情,若即若离的亲密,让人欲罢不能的爱,想必每个人都经历过。
由陌生到熟知,亲密却因为对感情的不相信,乃至对方一个不经意的怠慢而让恋人的玻璃心破碎带来的疏远,这个过程相比大多数人都经历过。
但感谢导演全家,破镜重圆,了了我的心愿。
第二:温暖。
能和自己爱的人在无人打扰的世外桃源独处,相信任何人都喜欢,尤其是渴望平等与光明正大恋爱的同志。
本片圆了这第二个心愿。
游游泳,吃吃饭,阳光下赛跑。
没有刻意渲染的悲剧同志情节,让这断背之爱和很多唯美的异性恋故事无异。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第三:超越。
地位金钱带来的自尊或自卑多多少少阻止了一些人追寻爱的脚步。
屌丝追上白富美的故事太少,纯粹理想化的爱情越来越不太可能,但感谢夏威夷,圆了第三个心愿。
片尾一吻,一切都圆满了。
无法完全静下心来欣赏这部影片,总是会不自觉联想到自己。
自己如欧亨尼奥一般的懦弱,又如他一般的小心翼翼,小心得爱,偷偷地封存,再悄悄地绽放,像爱过,却又不曾得到。
夏威夷,那并不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只是片中一个重要线索的短片的名字,这样的命名,也许是因为那个像夏威夷的夏天,燥热的天气,却异常的宁静,平静中又暗藏了风暴。
高富帅遇见了流浪汉,很巧,他们又是童年的玩伴。
导演将这一切都理想化,看似朴实简单的画面,却是那么的梦幻。
高富帅和流浪汉的设定,在我看来,片中一直刻意模糊这样的概念,展现的就是两个在炎夏快乐生活着的大男孩。
不得不说,整部片子在细节上把握的很好,两个人感情的发展,互相的窥探和猜想,让我很不自觉地去联系到自己。
假借送衣服,送浴巾去偷看洗澡换衣,偷看后又满足,又好笑的神情;穿对方的衣服,闻衣服上的味道;偷藏对方的照片。
彼此的打闹,暧昧的关系,没事一起傻笑,是那么的简单快乐。
但是快乐之后的猜疑也正是整部片对情感最真实的表达,“我这样做对不对?
”,“他是不是喜欢男人?
”,“会不会喜欢我?
”等等,正因为快乐才相爱,因为爱才带来烦恼。
是因为爱才去诱惑,还是因为诱惑得到了爱,很高兴,双方不成功的诱惑,证明导演选择了前者,也许是后者的俗气不适合这部片子小清新的基调!
“一会儿,就一会儿。
”欧亨尼奥终于在酒精的作用下,爬上了马丁的床,依偎在了他的身旁。
我们又有多少次天真的以为酒精就能给我们勇气,醉酒后对自己说“一会儿,就一会儿。
”放纵自己的情感,放弃自己的理智。
这一刻的满足就好像是足以安慰自己一辈子!
自己偷看马丁能够满足,可是当马丁当着自己面主动要换衣服洗澡时,欧亨尼奥却退缩,一直幻想着能和马丁在一起,可是当马丁主动吻了自己的时候,欧亨尼奥却说了无数个“不”。
也许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亦或者是自己还没有做好接受心里那个马丁改变的事实,还是爱本来就值得怀疑。
欧亨尼奥是懦弱的,对自身的质疑,对爱的质疑,对身边一切事物的质疑,都让我们失去了爱的机会。
“是因为那些画吗?
”马丁面对欧亨尼奥可笑的质疑,选择了离开。
这部片子把爱情拍得太真实,又把结果拍得太梦幻。
阳光下的菠萝,就像阳光下的他们,两个人无忧无虑,相互依偎着,那么简单,那么快乐。
马丁回来了,带着欧亨尼奥修好的“放映眼镜?
”,相视,微笑,接吻,全剧终!
片中这些爱情的片段仿佛就是自己的故事,谢谢你们,给了这段爱情这样美好的结局。
看完整部的电影的最大感受就是:像是一阵清风拂过。
我想欧亨利奥在第一次见到马丁心中的情愫就开始生长吧,以至于第二天略显焦急的在等待马丁的出现。
而马丁对欧亨利奥的感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相信马丁一开始绝对是标准的直男一个。
有着不是很幸福的童年生活,以及一袋可怜的行李随身,当他进到欧亨利奥的家的时候,对于欧亨利奥一开始的感觉应该是感激之情。
但是很奇怪的一点是他在影片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表露出对奥亨利奥的在意出来。
这种在意是很浅的,比如说两人在游完泳之后,奥亨利奥盯着马丁,耳边嗡嗡一片根本就听不见任何的声音,而马丁说的兴致勃勃。
而当马丁问你还记得,两个菠萝么?
欧亨利奥说什么。
此时马丁的嘴角就有微微的变化,他重复了一遍:两个菠萝。
随后欧亨利奥自顾自的走开了,留下马丁一脸的茫然,马丁似乎不放心,还特意在房外等了一会奥亨利奥,没等到,又特地绕房子一圈走到窗户前去看他在屋子里的情况,当看到他在自顾自的打字,又走开了,坐在一根枯木上自顾自的神伤。
像一只小狗一样陷入莫名的哀伤中,不知所措,似乎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又难以解释奥亨利奥为什么不发一语走掉。
直男哪里会有这么细腻的情绪会在心里翻腾?
并且又孤孤零零的在角落里神伤?
至少对于一般朋友一声不响的离去,会生气会大吼或则急切询问,大部分直男会把这种光明磊落的情绪向外表露而不会暗藏心底的。
我能说这就是马丁喜欢欧亨利奥的开始么?
马丁在丢垃圾的时候发现了那本暂且可以认为是奥亨利奥和前女友合影的相册。
他躲在自己栖身的地方翻看相册满脸的笑意。
哎,这是在看你喜欢的人和他爱人的亲密合影啊,你干嘛还笑的这么开心?
这时候还不觉的马丁喜欢欧亨利奥,看电影的人也太白目了吧。
但是马丁也有自己的顾虑。
自己最落魄的样子全被欧亨利奥看见了。
尤其是在欧亨利奥为他铺床的时候更是一脸的手足无措的表情,而当欧亨利奥问他三月后是否真的可以找到工作后,又是一阵黯然神伤,心里肯定是在想欧亨利奥应该是在担心自己三月后会赖在这里不走吧。
当然这些顾虑并不能阻止马丁对欧亨利奥的感情继续发酵。
欧亨利奥给他书后的自己一个人傻笑以及有意无意的瞥欧亨利奥撒尿,都足以说明马丁真的喜欢上欧亨利奥了。
以至于在发现欧亨利奥的画的当晚,马丁就有意的在欧亨利奥的面前脱裤子,赤裸裸的勾引不成功,第二天就按耐不住强吻了欧亨利奥。
可惜欧亨利奥沉浸在自己对马丁的感情当中,完全没有发现马丁对自己情感的变化。
两个人都深爱这彼此,却又无视对方对自己表露爱的痕迹。
欧亨利奥一边推开马丁一边说no,并残酷的问道:是因为那些画么?
他以为马丁是看到那些图画知道自己同志的身份带着感激的心而亲吻他。
马丁摇头不语径直走掉。
(如果我喜欢的人给我一个吻,我一定百倍的热情回应他)欧亨利奥开始到各个地方寻找马丁,知道他在那本《海底两万里》的书里发现了自己的照片才明白马丁对自己的感觉。
于是他开始修补这段感情,将小时候的幻灯片找出来,修复后重新看到了马丁曾说过的那两个菠萝。
原来爱情的种子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经埋下。
他将那个小型的幻灯片放在马丁原来的住处。
马丁看到了,带着它回到了欧亨利奥的身边。
两个人见面后就只是一脸笑意,在电影的最后依旧没有一个我盼望已久的热吻,就只有止于暧昧的嘴唇轻触。
Oh,god,I really want to be in a relationship.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电影拍得真安静,可以用“宁静”来形容。
交代角色背景、性格,可以不用台词,拍角色的日常,搭配背景音乐就能表现角色。
电影的台词很少,却一点都不稀缺,只显得宁静,尤其是背景音乐,很活泼,但是经常是以婉转悦耳的鸟鸣来搭配乡村绿野的风景。
演员很自然,不是什么演技不演技的感观,也许是不熟悉演员的原因,不像看熟悉的演员演电影,经常因为一部电影,对这个演员形成了某一种认知定义,也局限了演员的表现。
无论什么演员,你第一次看他的表演,总是最惊艳的,当然不是说ta的首演,而是观众的首看。
白纸是最有表现力的。
导演跟李安拍《断臂山》一样,特别注重细节,但又有点太注意细节了。
尼奥有点神经叨叨的,比如找机会偷窥马丁换衣服的戏,虽然是一种内心的反馈、表达,并可以像马丁暗示,带有试探的情愫,但是镜头给的有点偏门了,非得用脸部特写来表述这种内心的跳动吗。
表示他的怦然心动,但是把全片宁静的画面感有点略破坏了。
这电影拍的太安静了,让人看得非常舒服。
马丁跟尼奥的社会地位有差别,但各自又没有阶级的对立感,马丁从头到尾都没表现出自卑,他安于他自己的社会地位,无远大的抱负,只是希望通过劳动养活自己,很佩服他的生活态度,对比之下,我们太急躁了。
我们只习惯追求成功,而他们都能追求生活,扯远了。
马丁第一次主动亲吻了尼奥,尼奥略排斥的拒绝了,他以为马丁是看见了他的画,以为马丁是为了感激,是一种献身,这不是他要的,他要的是爱,是平等的爱。
从一开始,尼奥就表现了他的好感,但也表现了他的节制,他略微暧昧的不断试探马丁,但又坚决不捅破这一层纸,这种暗恋,甜蜜有酸苦。
他努力付出,用他自己的行为表达自己的内心,但又是一种克制的表达。
而马丁呢,其实也感觉到了,但是因为尼奥并未捅破这一层纸,也就一起暧昧着,但克制。
剧情发展的很冷静,没什么起伏,来休假的舅舅跟尼奥直白的对话,揭露了他内心的纠结,爱着却更担心着。
尼奥跟马丁比赛射击,没有输赢的打赌,但要输的时候,尼奥却装作打电话来逃避结果。
第二次打赌赛跑,又装作担心心肌梗塞来避免自己的失败,这种在心爱人面前要强耍酷不服输的小小自尊心,让他以为马丁是为了报答他而亲吻他时,直接拒绝了。
但是仔细回想自己跟马丁的相处之后,他也能感受到马丁对他的感觉,其实直白而毫不节制,这种节制只是试探对方,明明是目标一致,却非得绕一大圈才行,这本来就是爱情的甜蜜之一,不分男女的。
在爱面前,生命是对等的。
阶级、地位、财富都不是问题,只分敢于不敢,程度深浅,冷静与克制与否。
习惯了英剧里各种直接推到的肉欲即视感,看这种宁静的电影,会感到踏实。
爱恨情仇的江湖,是众人造就了规则、禁锢,但是众人都是个人与个人一起组成的,而爱,博爱先是爱,有爱才有博爱,有人就有爱,个人的爱是不应该由团体来定义的。
只要负责任,就有资格爱。
物质能给我们宁静吗?
也许能。
但是爱能让我们静而安,所谓安,才是我们生活的踏实感。
物质能拘束爱的,会担心物质让对方的爱不纯洁,会担心对方的感受是不是只是因为对自己的爱慕等等。
但是爱是可以化解这些疑惑的,爱,感受到了,爱就是爱,爱是能让人踏实,让人不再疑惑。
今天是第四遍了,以后我要每年夏天都看一次。
关掉空调,室内温度骤升,假装去感受一下他们那一份炎热,这是我自己研发的沉浸式观影哈哈哈。
这要命的暧昧真是勾人心弦啊,比G片还上头。
两次试泳裤/内裤,Eugenio暗戳戳的在边上偷看;Eugenio在车里脱掉上衣拨动jj,勾的Martin眼睛都直了;Martin受伤后,Eugenio的贴脸包扎,不得不佩服导演这个受伤的位置真是妙啊;赛跑眼看要输,Eugenio耍赖,还把Martin的手抓到自己胸上,而另一只手扶在腰上,那该死的距离,暧昧的氛围,Eugenio跑了之后,我同martin一起咽了口水;以及落叶迷眼,充满欲望的对视,全片暧昧累积到顶点的一吻(我认为这远胜过结尾的吻),然而只有一秒,压抑了这么久就给我这一秒,抓心挠肝不?
这就是导演对高明的手段,每次暧昧升温到一定程度,他就会干净利落的转景,让你求而不得。
这也是我这次看后的新发现,经常一转景,Martin或者Eugenio就在发呆,想些什么。
他俩第一次打过招呼Eugenio含糊说要问问舅舅,结果一转景他就在窗前发呆,等得很是焦急哈哈哈;前一秒还在吃饭,下一秒转景俩人一起发呆,莫名有些好笑;还有几次是Eugenio在浴室门口发呆,这很明显知道他在盘算什么哦~还有某些身体部位的镜头(嘿嘿),Martin想看的,Eugenio想看的,观众想看的,有些直白有些隐晦。
总体来说,这些就是让我嘴角上扬,呼吸急促,深陷其中的关键了。
可能我描述出来有点情色,但我想起来却是满满的清新与美好,还有炎炎的夏日,以及皮肤上粘粘的触感。
2021/07/10 夏日午后
当初看这部电影纯粹因为某种偶然机会,但这份偶然中却包含了一部分不可避免的必然;而今天来写这篇影评也是像是某种偶然中包含了一些必然。
首先说一下片名吧,可能大家一开始听到Hawaii想到的是阳光,沙滩,美女,热情,奔放。
的确,这是它给人大体的印象,但如果你换一个角度去看她,或许能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想象一下茫茫无际的太平洋上,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群岛,一个离陆地最远的群岛,就那样漂浮在北回归线那种黄金地带。
若隐去一些杂物(或许在这个信息全球化的社会中这似乎不太现实,但若你心中还有几丝静寂,你可以做到),这座岛就如同隐蔽于喧嚣嘈杂尘世之外的一片净土,这世外天堂与那些密不透光的原始森林有些不同,这里似乎更能给人一些温暖甚至燥热的感觉,除此之外,相对于那种略带野性的原始森林这里便是一个滋生感情的绝佳之地吧。
而电影所设置的场景也正是如此,在夏威夷某片寂静但却燥热的土地上,他们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或许久别重逢更为确切。
这里的时光流淌很慢,天地很静,暧昧却弥漫在整个空间之中,但导演似乎并不急于要将那种流动的情感赤裸裸的展现的观众面前,他只是任由他们在暗处积蓄,任由那些情感挑动每一位观众。
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多次在不经意之中笑了起来,或许只是因为马丁和欧亨尼奥之间一个小小的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这一切都在那片时间静静流淌的天地中进行。
当时我是说不上来我为什么会笑,但我就是那样不由自主且内心荡漾的笑了,而且不止一次。
在我的脑海里,我觉得这与《诗经》里面那种纯洁且不掺杂物的爱情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
若我们转而看现在社会中的爱情,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很难找到那样的纯美的爱情了,现在网络发达,信息爆炸,我们的世界里面充满了太多以前从未在我们世界里面出现过的东西,我们与太多的事物有了联系。
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数量的上升在某种程度上便意味着质量的下降。
因此现在很少有东西能给我那种向往的感觉。
他们那种相互爱慕,试探确实让观众看得心痒痒,其实爱意早已溢出屏幕,但他们却不明确地说出来。
相对于现在某些直白的告白这种被含蓄所罩住的强烈爱意是令人心之向往的。
这种爱无关物质,无关承诺,无关尘世琐事,如果真的要说这部影片中一些“现实”的东西,那大概是欧亨尼奥的撩汉技巧吧~ 额(⊙o⊙)… 这是我第一次看同性题材的电影上面大概就是我的一些感受,写得有些乱😂,文笔不好没有很好的表现出电影的那种感觉。
上面说了我看这部电影的缘由,这种感觉也是我心之所向的。
我不是同性,但我知道在当前的中国同性若要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或许有一段比我更长更加艰难的路要走,我能感到你的努力,我也知道你的优秀。
你想要的时间都会给你,或许多年之后你会笑着和我谈论那些当年让你苦恼不已的事情。
很多同志电影常常是两个男人以性开始相恋。
夏威夷这部电影却是一部表现两个男人在不清楚对方的性取向的情况下,逐渐相恋的故事。
这部电影拍得非常的细腻,整部电影对话极少,人物主要就两人,影片通过看似平淡的情节,不断互相的试探和微妙的表示,最终由两棵菠萝的连接达到了心灵的相通。
两人的相遇是马丁到欧亨尼奥家找临活,马丁先认出了欧亨尼奥,当欧亨尼奥认出马丁时,脸上马上漾起了笑容。
在泳池边,欧亨尼奥恍惚出神像在回忆,而马丁在那里不停的说着,但是电影这时却没有声音,这里让人禁不住会想象他们小时的情景。
直到马丁说到两颗菠萝,才有声音,才突然把欧亨尼奥唤醒。
影片在这里很巧妙的埋下了一个以菠萝作为童年情愫的象征。
两人已分别最少十几年,再度相逢时,一个是作家,一个是居无定所的临时工。
时间的隔离以及身份的差异,使两人有着很大的生分和距离,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止欧亨尼奥对马丁的日渐好感。
趁马丁换衣服时偷看,借喝醉躺在马丁身边,而马丁也趁欧亨尼奥不在,偷穿欧亨尼奥的衣服,躺在欧亨尼奥的床上。
当马丁腿上被铁丝划破时,欧亨尼奥极度的关心,并仔细的给马丁上药包扎带他去打针。
在跟马丁比赛跑步时,欧亨尼奥故意让马丁摸他急促跳动的心脏。
借口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办事,实际是去给马丁买了很多衣服,其中应该还有情侣短裤。
这一系列的情节都让马丁明白,欧亨尼奥关心他,喜欢他。
但是欧亨尼奥一直犹豫,因为他不能确定马丁是否也是同志,另一个原因就像他对他哥哥说的,他不能给了马丁一个工作就要马丁委身于自己。
所以当马丁主动吻了他时,他拒绝了,他怕马丁是知道他是同志而讨好他,因为马丁看到了欧亨尼奥画的很多男性裸体画。
当马丁生气离开后,欧亨尼奥却受不了了,他懂得了马丁的真心。
他坐卧不安,没法工作,到处去寻找,不知该怎样找回马丁。
突然耳边回响起马丁说的两颗菠萝,他才醒悟了,他立马翻箱倒柜地找出小时候的幻灯片,含有两颗菠萝的幻灯片把马丁召唤了回来,他们两人都明白了,他们要做一颗菠萝相伴在对方身边。
这一刻,他们才微笑着亲吻在一起。
这部电影非常耐看,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情也是这样的磨叽,充满柔情。
每看一遍都会被那些小细节感动。
其实同性之爱跟异性之爱没有什么差别,都是爱,都是那么美好。
[cp]有点call me by your name的意味,甚至可以说是call借鉴了它。
影片克制得让人心疼。
其实故事非常简单,就是讲两个人双向暗恋却不捅破的故事。
影片几乎都是这俩个主角,再无其他人物,场景也只是局限在房子的四周。
每一帧都是唯美的,故事发生在夏威夷,柔和的光线,恰到好处的自然光,各种新翠的植物,半裸的上身,清澈的池水,都是夏威夷的夏天。
我喜欢这部片的原因是因为它很含蓄,不露骨,之前喜欢call 但现在我觉得它在我心中地位更高,它比call更要克制。
很多人拍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好像都在往激情方面靠拢,这部片子没有激情戏,连最后俩人之间的接吻也透着一股羞涩与纯洁。
但俩个男主几乎都是裸着上半身来完成这部电影的,还有个别的全裸镜头。
本来都是互相身体裸露,感觉下一秒就要上床,但两个人硬生生各自试探了很久很久,这就是导演的小心思,一直在挠你的心,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受来渲染暧昧的情绪。
还有两个人有意无意的动作,都在挑拨着这种暧昧。
导演总是直直地将镜头对准俩人,很缓和很安静,有时候都是直接肉体怼到镜头上,强化这种暧昧感。
影片的暧昧情绪还有一部分来源于背景音乐,这种飘渺的音乐营造出一种似梦非梦的感觉,背景音乐很少,但每次出现都恰到好处。
背景音乐出现人声就会消失,即使俩人是在对话也只是看到口型,这种处理也给影片带去了一层若有若无的感觉。
影片故事性很弱,俩人之间的对话也挺少的,戏剧冲突为0,俩人之间都没出现过矛盾,有不舒服的地方也是以逃走结束,所以整个影片很平和缓慢,前面甚至有种让人昏昏欲睡的感觉。
但看到最后,俩人坦诚吻上对方时,前面所有的细节都会浮现,这恰到好处的感觉真的是绝妙极了。
影片有一个点,就是马丁所提到的菠萝。
后面幻灯片出来时导演也明说了“如果我是一颗菠萝,恰巧你也是一颗菠萝,只要静静站在一起,无需试探,就已足够”。
这个完后导演又切到一个俩人躺在草坪上的回忆,好像这俩人就是俩颗菠萝,就静静躺在对方身边,不干什么,但又彼此靠近。
————《夏威夷》马可.伯格[/cp]
《Hawaii》即便藏入“海底两万里”,爱仍汹涌澎湃。
一栋老房子住着两个男人,暗生情愫;一株菠萝树结出两颗菠萝,心系一处。
却都只承认我们来自同一片土地,成长轨迹越长越分叉,身份地位越来越悬殊,从而逐渐忘记了彼此甜蜜涩口的心意,至始至终一模一样。
于是,都只好默契地,无声地,用偷瞄肉体的窃喜疏解郁结于心的中意,用悄无声息的贴近按捺喷薄而出的心动,只是燥热夏季对暧昧的加温,使得对你气味每一口贪婪的吮吸都会催熟藏在心里的爱,对你眼神每一次直接的碰触都会放大难以抑制的情,幸福弥漫开来,吻的冲动变得愈发难耐,爱的想象变得愈发真切。
就在这二人世界里,我那可笑的试探,你那拙劣的袒露,交汇成爱,含蓄而浪漫,克制而浓烈。
五星怒赞!!!大半夜的看的我一会踢被子一会儿盖被子
好美,全片的克制,相互试探,使得最后一刻的结局爆发的无比醉人,这个世界上还有你你喜欢的人也喜欢你,并且你们已经相互知道了更美妙的事情吗? 演员的眼神杀太诱人!
说这片儿清新不黄的推荐看看《有答案的男子》,都怼着拍了都,性暗示可不是暧昧,刚开始不确定男主是直是弯时做的那些试探,那不都是性骚扰吗?还有这诡异的配乐…想拉黑导演。
最爱看拉美钙片了,长的象SPN男主那位短发小哥居然这么公主脾气~情感倒是细腻而饱满。
艾玛,萌死爹了!
这是啥诡计多端的零?
一天到晚教唆别人脱衣服 偷看别人裸体 足足憋了一小时二十分钟别人终于主动来亲他了 他却把人推开!!!!!什么鬼东西啊!!!!!
换成一部普通的爱情片,就是非常嚼蜡了。
马可伯格不愧是阿根廷最会拍同志片的导演,一个直弯暧昧题材被他反复拍了这么多遍居然还没失去新意。节奏一如既往的缓慢,但中间若有若无的爱欲却让人各种浮想联翩。感觉就像两只手隔着薄薄的一层纸玩味抚摩,最后轻轻一指捅破——好带感~
心机大叔勾引纯良小鹿的故事,恶俗的结尾哦,王子和王子亲吻着结束了片子
色
好讨厌这个摄影
爱欲缭绕,信物牵引,和cmbyn的诗意相比,我更喜欢片中两人暧昧的缠绵悱恻,尤其看着两人躺在一起午睡时,真是好安心、舒服。他们的肉体没有刻意雕琢的线条,也没有引经据典大谈诗歌或名人,做一对凡尘快乐人才最重要。影片中的夏日显得氤氲、绵长,不需要刻骨铭心,只要相依相偎
3.5星,两位男性的试探与拉扯,如同初恋般纯粹与动人。
说句实话真有那么难?苍白的文学脚本、干瘪的叙事技巧、扁平的表现手法、刻奇的镜头视角,整个电影无处不暴露编导无论在剧本架构还是电影表达层面能力的匮乏:抒情大于叙事不是问题,电影原可以传递哪怕只是一个情绪、一种态度——问题在于,Marco Berger试图用处理短片的意识与方法应对一个多小时的大电影并通过短片的自我复刻间以毫无戏剧张力的对白来填满空洞的情绪线,哪怕配乐和画面再营造田园交响诗的氛围也不能自足:更别说Martín餐风宿露居然还能纤尘不染的髭须俨然……对一切欧洲影展捧出的非欧美导演小众向电影,只需要摒弃获奖光环、刨除小众因素、代入国产语境就能知道成色:设若无奖导演的男×女向国产文艺电影拍成这样,大概率被喷的一无是处(笑)……讲真,编导任何维度甚至还不如——郭・敬・明。也许从此与Marco Berger绝缘了。
这俩人没什么CP感啊,倒是很向往阿根廷的夏天…
其实感觉马丁更勇敢,很早之前就已经表明了态度,可是由于对方一直闪躲又让他不敢确定对方是不是喜欢自己,有没有那个意思,所以两个人一直在“误以为”。爱情最好的样子可能就是“你懂我的情深.意切”~看到两个“菠萝”和那两句话的时候真的很好哭!~
开头与结尾大段的配乐无台词,让人还以为是马立克式的电影。中段许多暧昧气氛把握得不错,导演还是很仁慈地给了这么个结尾,要我的话直接就往开放结局去了……
两个人的夏季时光,两个人的世界。一个长得像青年JT,一个像中年JT。中年JT先开始的吧,后来人家上钩了你反倒不愿意。不过也是,年轻的那个总会觉得有亏欠。看片名还以为是夏威夷风光片,以后照着这个套路可以拍遍全世界了。
用Gay片运镜拍了一个小清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