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盜愛之家(at Home アットホー,2015)和小偷家族(万引き家族,2018)是不一樣的電影,不會有人說有愛情元素的電影都是一樣的吧?
整體來說,後者更為合理,這不僅指劇情細節的承接上,更在人物價值觀與性格的深刻發展上:前者,竹野內豐住得舒適外,再偷富人的財產給孩子上私立學校,讓人難以移情理解,他既非俠盜義賊,又非迫不得已,為什麼不能正經工作;況且,當兒子說將來要和爸爸一樣當小偷時,做爸爸的都難為情了。
2、金基德在空屋情人(빈집,2004)中設計了一個橋段,讓男主角白天在郵箱投遞傳單,以夜晚或隔天沒有收件的住宅為侵入標的——空屋,這一點比盜愛之家所揭露了成年男子與小男孩相遇的緣由,更有說服力——竹野內豐在白天行竊,未免太過冒險!
3、當小男孩朗讀作文「我的家庭」時,父親站在後方,身後的布告欄上寫滿了「美」(圖1)。
當小男孩被男人所照顧時,他身上的衣服寫著「TRUST YOUR ABILITY, POWER, SKILLS」(圖2)。
這些精密的襯托,牽引觀眾的情緒。
父親身後的布告欄上寫滿了「美」。
(圖1)
小男孩身上的衣服寫著「TRUST YOUR ABILITY, POWER, SKILLS」。
(圖2)4、女主角去戲院看電影的時候,看電影的兩個人背景海報出現兩檔戲的海報:沒有過去的男人(Mies vailla menneisyyttä,2002)以及砂之謎(Sous le sable,2000),這裡有襯托劇情與主人身分的目的。
这个世界总是那么公平,好人终生幸福,坏人必定也会受到处罚。
这是一个几乎不会变的道理,这个世界无奇不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
你去努力就会有耕耘,你不择手段,那么你总将会落入深渊。
这不简单的剧,足够令人去反思自己,去反思社会,去反思整一个人性的变化。
这部日本家庭剧与昨天看的一部《步伐不停》相比,总会有那么一丝温情和悲哀的相同之处。
因为这两部电影在某个层面上来看,都有凸显了人性的张扬与变化。
这个社会会逐渐改变着我们,甚至会慢慢地吞噬着我们原本纯洁的心灵,社会的冷漠,家庭的残暴,是我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的想表达的东西。
这部电影的催泪点可能就是最后一段的爸爸为了整个家庭,愿意再次进入监狱洗手。
接下来到结局,没有太多的台词,却能深深地牵动着我的心(我的泪没有被催)。
爸爸之所以不顾一切去追求,去发现,去冒险,是生活所迫,是社会冷漠。
这个爸爸的形象在剧中树立得非常的完美,他有好的一面,既有坏的一面。
他富有同情心,及其善良,勇于承担责任,是一个有担当,有志气的父亲。
也许正是这一点,感染着整一个社会,感染着整一个家庭,感染着每一个人由此深思。
一个公平的世界,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需要你对它的真诚,需要你的努力和奋斗。
要知道,欺骗这个世界,最后受苦的只会是自己。
光看这个中文翻译,大家就已经可以闻到重重的好莱坞模式的商业片了吧。
《欺诈计划》……那也许是讲一个犯罪的诈骗计划吗?
简介:故事讲述了一个五口之家,父亲是小偷,母亲是结婚欺诈师,另外还有收养的3个孩子。
某天,母亲在与目标男外出吃饭准备欺诈之时,不料被对方识破“欺诈计划”,随即将母亲绑架索要赎金,为了救出母亲,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想尽了各种办法……在没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们脑子里大概可以出现这样的故事了。
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为了救出“婚姻诈骗师”妈妈,会各种大显神通,因为妈妈的“欺诈计划”来设计一个更大的“欺诈计划”来拯救家人。
各种好莱坞枪战和特工画面出现,再不然就像香港片里的犯罪喜剧一般,出现很夸张的喜剧效果。
最后片子肯定就是一本家庭犯罪电影吧,就像《怪盗夫妇》那样?
然而并没有。
日本电影之所以可以和好莱坞影片区分开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电影类型,就是因为它不同于好莱坞式的叙事方式。
就像大家以为《百元之恋》和《百万宝贝》一样,都应该是讲一个女子从拳击里赢得人生的故事。
但其实《百元之恋》的女主角一塌糊涂,并没有赢得比赛,生活还是一样糟糕,可是在这个生无可恋的人生里,却找到了看似廉价的,却又无比珍贵的情感。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它已经脱离了商业电影的范畴。
所以我们应该撇开这个撇脚的中文片名和简介,重新给这部《at home》来定义。
这是一部,讲诉了几个没有血缘关系、各自拥有苦难过去的人组成一个家庭的故事。
/这是一部,以“坏人”为主角的日本家庭伦理剧。
/这是一部,反社会反道德底线的社会类讽刺电影。
虽然影片利用了插叙倒叙等叙事方式把电影弄得很“复杂”,但我们仍可以把这个电影分三幕来解析。
引子:爸爸在一个浴室里发现了被家人虐待囚禁如狗的小男孩。
这个引子不仅让观众对爸爸这个小偷的身份开始不讨厌,而且奠定了整部片子的基调。
第一幕:片子一开始是很普通的家人出场。
晚上了,妈妈在准备晚饭,妹妹穿着校服放学回来还顺带买了鸡肉,爸爸下班回来了坐在桌子上看小儿子玩电子游戏,哥哥在玩电脑。
看似很普通的出场其实却不普通,没错,他们过于和睦了。
第二幕:通过小儿子写自己家人的一篇作文做为全篇线索把散落的故事情节串在一起。
小儿子在作文中介绍自己的家人,把第一幕营造的“普通幸福的一家人”拆散重装,让观众认识到原来这并不是普通的一家人。
爸爸的工作是小偷,妈妈是婚姻欺诈师到处骗男人钱,哥哥造假证(妹妹和弟弟虽然还没干什么坏事,但后面会有机会的科科)。
他们虽然看起来都不算什么好人,家庭中也存在金钱问题,但对彼此十分关系爱护(不禁让我想起现实中为了钱吵得不可开交的夫妇,很讽刺吧)。
进一步推进,妈妈诈骗失败,对方是个社会上很体面、但其实很变态的房地产商,为了惩罚欺骗自己的妈妈,对“坏人”家庭进行了反勒索。
妈妈陷入危险。
再插叙,进一步深入人物内心。
我们发现了,爸爸原来之前也是做小偷并且因此失去了一个原本可以幸福的家庭,坐牢出来以后几度求职却无法找到工作(有时候不是我们选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永远只能被生活选择);妈妈遭受家暴,对上司表现得很体面的丈夫却是一个暴力狂。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什么样的婚姻,才算是欺诈呢;哥哥出生在上流社会的家庭,但是家人却毫无家人的感情,对于内向不会表达自己的儿子给予冷暴力,最后促使了哥哥企图杀掉父母最后离家出走;妹妹遭受父亲的猥亵却开不了口,一度想自杀解脱被同样想死的妈妈救下了;而弟弟,回到开场的引子那里,他就是一个父母虐待的孩子。
就这样,几个没有一个“好”的家庭却向往一个好家庭的人,聚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好”的家庭。
电影在这里已经很清楚地表达出要告诉观众的东西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是自我选择,我选择你做我的父母,我选择你做我的儿子,我选择留在这个家;一个幸福的家庭,不是只有钱就可以,不是在外人看来又稳定的收入就可以,不是闭上窗帘看不到污秽的一面就可以,不是没有爱能成的;一个幸福的家庭,是我们各自有苦难,却相互理解,是我们总是惹麻烦却不会抛弃放弃,是我们爱彼此。
这里又重复了一下第一幕的镜头,一家子在晚上回到家里,妈妈在做咖喱,妹妹放学回家带了很便宜的鸡肉,爸爸也下班回家了……然而我们再次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已经用了心里的眼睛。
第二幕的结尾,为了深化主题,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难题。
弟弟拿着枪跑来杀了房地产商,而爸爸只是告诉大家说,只是打中了腿而已,这么容易戳破的谎言,只是为了保护家人。
也有人在这里问说爸爸为什么要留下来担罪,让小儿子来担也没事,反正有少年犯保护,很快就出来了,但是爸爸不够聪明,大家好像都不够聪明,对于犯罪现场的处理和反应都过于迟钝和愚蠢,却显得真实。
是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人在面对这种情况还能把自己想象成特工进行反侦察处理的。
而没有血缘关系的爸爸,作为顶梁柱,出于本能上保护了小儿子,担了罪,坐了牢。
深化主题的第三幕。
那个孤独话少的小偷——爸爸出狱了,他默默地坐在公交车站的椅子上,看着公交车上下的人,却没有要上车的意思,却也没有离开的意思,他默默等着。
然后看到马路面对穿着西装略显成熟的“大儿子”,没有多少表情,波澜不惊,没有其他人(好像在问观众,这个本来就是相互没关系的组合家庭,是否不堪一击?
)。
儿子告诉爸爸说自己找到了一份在印刷厂的正经工作,儿子带爸爸回到之前他们的家,家里的房子很破,没有人住的痕迹。
好像是他坐牢以后,家人都散了,他再一抬头,发现妈妈、妹妹和长大不少的小儿子(他怎么变丑的!
)在楼上阳台。
“欢迎回家,爸爸。
”家人说。
“我回来了。
”爸爸说。
一句日本生活里最常见的问候语,成了最打动人心的美好语句。
内心相似的人,总能找到彼此,作为此生的依靠。
那么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你可以重新定义了没?
《at home》
日本人很特别,痛骂他们的时候又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脑洞奇大。
剧情很简单,一个白领小偷不经意遇到了形形色色受伤害的人,把他们组成了一个奇怪的家。
这个家的其他人还保留了本来的属性,于是,奇葩的事就发生了。
作为一个善良的人,是不会轻易剧透的。
故事奇葩,三观超正:如果你一心向善,就有好的因缘。
作为一个小偷的父亲,到处捡人,遭受父母溺爱偏向的淳哥哥,遭受亲生父亲性骚扰的清日姐姐,遭母亲长期禁闭的弟弟,还有遭受家庭暴力的妈妈,他们本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五家人,因为同样渴望一个温馨的家,走在了一起,心里都有着这一家人,深深佩服11区人民,这种家庭剧的表现手法,利用倒叙插叙的表现手法,本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让人看后能深刻思考!
大儿子已经升上学院,离家到外自己生活。
有时候我会设身处地,想象他有没有想家;毕竟这是他第一次独立生活(虽然金钱上还是脱不了脐带!
)。
家,对他此刻的心情,是什么概念呢?
不仅是永远准备好的饭菜而已吧?
幸好他叔叔住得近,婶婶时常在周末邀他过去吃顿家常菜,一解思乡之愁。
这种血缘关系的关心,支撑起的安全网,让一个人稳稳地抓住土地,安心地拔高,开枝散叶,另长成一株覆盖宽广的大树,继续呵护树荫下脆弱的幼苗,让他们也有机会慢慢茁壮长大。
对那些不幸的,没有大树遮阳挡雨的弱苗,家又是什么概念?
生病的大树,自顾不暇,甚至有可能把病菌传染给幼苗,一起败坏。
昨天一口气看了两部日本电影,《海街diary》和《欺诈计划》。
日本的某些电影,细腻得近乎沉闷,节奏缓慢,你一直在等,该发生高潮了吧?
结果只是轻轻的交代而已,叫人泄气。
日本民族,真是个太会隐忍的种族啊!
从前看过跟据真实新闻改编的电影《无人知晓》,一个激烈的故事,拍得徐徐缓缓,不需抢地呼天来控诉社会的残酷。
日本的style就是不跟你来凶的,轻轻刺你一下,却直中死穴叫你血流不停。
三部都是围绕在‘家’的故事,不完整的家,怎么尽力过着小确幸的日子。
没有家长的孩子,自力更生。
《海街日记》的女生们还好,奶奶陪着,长大了之后,爱屋及鸟,慷慨地把同父异母又丧父丧母的小妹接过来住,即使小妹的妈妈是破坏她们家庭的第三者。
《无人知晓》里的四个孩子,招母亲遗弃后,无电无水无收入无上学无户籍的日子里,在一间小屋里互相依靠,挨着活下去,特别心酸的故事。
他们匿藏在小镇云云众生里,谁也不知道。
若不是小妹意外死亡,哥哥偷偷把小妹塞在旅行箱,带到飞机场挖洞掩埋,否则也不会曝露他们的踪迹。
《欺诈计划》开始,男童在课堂上发表作文“家庭介绍”,爸爸站在课室后面紧张聆听。
叙述的画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产阶级,收拾得整整齐齐的小房子,女主人愉快地煮饭,女儿放学回家,顺道买到很划算的鸡肉,占到便宜,两个女的特别激动开心。
儿子们坐到餐桌等开饭,爸爸下班回家了,加入饭局。
妈妈女儿端上晚餐,大伙要验收爸爸一天的收入,当爸爸把一些现金和信用卡摊在桌上,气氛不对了。
戏里还是若无其事的,是观者觉得被耍了。
因为,爸爸的所得,原来是偷来的。
他白天穿好西装皮鞋,带着公事包开车出去,到处去寻找空置的房子,破窗行窃。
他的职业是小偷,他的妻子也有工作,是爱情骗子,大儿子到一间小印刷厂上班,制作假护照。
这一个离经叛道的家庭,像最普通的日本家庭,有着他们日常的快乐和忧心的事,如女儿儿子上高中大学的经费。
撇开他们的职业,活脱脱就是你我一样的家庭。
大人在外干的事,小的什么都知道,家人之间没有隐瞒,每个人都知道本分和禁忌,知道要互相保护。
互相保护,导演用迂回的叙事手法,交代为什么孩子们死心塌地,维护这个家,即使根本不是亲生家长。
坦白说来,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凑合,爸爸把两个被亲父母虐待的男孩偷走,妈妈自己是家暴的受害者,想自杀的当儿,却救回被亲父性侵,也要自杀的女孩。
他们之间,没一人是之前认识的。
即使如此,凑合的一家子,日子过得满足和谐,各自找到归属,平安快乐。
小弟在课堂里用他那个年纪的童语,天衣无缝地创造美好生活的描写。
要不是妈妈工作的时候出了事,他们那家或者就无忧无虑地长长久久生活下去。
“我的家庭真可爱, 整洁美满又安康。。。
”小时候老师教导的儿歌,我们都记得。
家的意义是什么呢?
家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
有人替你送终?
生几个孩子让你差使?
或家是互相取暖,唇齿相依?
也想起某个家庭,某日摸上我家偷窃的空空儿。
或许我们的估计是对的,哈比人自圆其说,认为他手头正紧需要钱。
现实中,有没有如电影故事一样平和婉约呢?
我无法设想太多,身为受害者,我们才该悲愤填膺。
在这样一个长假的末尾,能发现这样一部小众电影,真是让人觉得惊喜。
故事的设定另人颇感意外,作为小偷的父亲,不仅偷财物,还偷人.............好吧别误会,这里说的是纯正字面意义上的“偷人”。
他偷出了整个家庭。
就是这样一个用谎言编织起来的家庭,却意外的温馨感人。
女儿体贴父母不去上昂贵的私立学校,大儿子为了能供妹妹和弟弟读书外出打工,而父亲母亲在外忙到傍晚赚钱养家。
很难想象这是群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在一起生活的模样。
这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着不堪回首的往事。
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在这个自己组成的家庭中,积极扮演着自己所属的角色,直到自己都认为这个谎言是真实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某些羁绊才能维持,其中最司空见惯也最看似天经地义的是血缘。
但我时常在想有没有比血缘更深的羁绊呢?
这部电影给出的答案是赎罪和互补,一群彼此却爱的人互相依偎,却使得彼此都找回了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
人的感情就是那么的让人难以琢磨,单纯的喜欢,仰慕等另人愉悦的情感。
通常都变质的很快。
而愧疚,内疚自我放逐能所谓的负面情绪却都绵延的很长,甚至成为彼此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纽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所谓的“相爱相杀”吧。
当然这部电影里没有相杀 只有家庭成员间必须的相爱,故事的逻辑现实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人与人间关系的可能。
如果可以的话我还真希望这个世界上能真的有这样的一个家庭存在,不需要在意他人的目光,只为自己和自己关心的人而存在 。
又名《at home》,真是赚尽眼泪的一部电影。
导演简直是个心机boy,讨厌死了,总是在想尽一切办法地赚取我们的泪水(事实也证明他成功了),电影采用倒叙、插叙、补叙等各种手法,就是不好好正常地叙述。
看见第一幕,我以为是个反映虐待儿童的电影(虽然的确也存在,但显然很次要),看见第二幕,我以为这讲的是一个幸福家庭的故事(然而远没有这么简单),看到第三幕,我有点气愤和不解,这么温馨和谐的家庭,爸爸是个骗子,妈妈是个欺诈犯,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居然还都清楚地明了这些事,且不但不为爸爸妈妈的所作所为不耻,反而因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的钱而感到开心。
可怜的孩子们也因为父母的缘故不敢与人交朋友,自然也没有朋友。
为什么明明身体健全非要干这些不正当的勾当?
他们想过这种行为对孩子们成长造成的影响、对他们身心上造成的伤害吗?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他们是犯罪者,他们更是不被社会关照的人群。
难道犯过一次错,得到应有的惩罚后,还不能被原谅吗?
一时糊涂的男人不是没有想过重新找一份合法的工作重新来过,可他怎么能得到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的人们的认可?
为什么法律允诺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却未曾保障他们以后的正常生活,真正给予他们一条生路?
尽管不被生活所待见,尽管为了活着还只能这样偷偷摸摸地,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比普通人还要澄澈水晶般的心。
他是小偷,他偷过最宝贵的东西是从死神手中偷回的四条濒临死亡的生命;他生活上、感情上都饱受打击,却从未放弃爱与被爱的权利,努力地活着,为了世上仅在乎他的一家人努力地活着,并在为这个脆弱易碎却又坚强团结的家的奉献中一步步地实现了自我救赎。
再说剧中的五个主人公,如果他们不曾相遇,他们就是五段可怜不幸的命运,可是他们聚到一起,相互取暖就成为了世上最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爱是可以感化一切的,爱才是可以夯固一个家庭的真正力量。
谁说他是个小偷,他明明是一个家的顶梁柱,是四条可怜的生命的拯救者,他是超人;谁说她是个欺诈犯,她明明是一个温柔善良、贤淑慈爱的母亲,是天使;谁说他懦弱无能胆小不成事,他明明是个敢担责勇敢地保护着他所珍视的这个家中的每个人的男子汉。
有些人的相遇是萍水相逢,有些人的相遇是今生好友,有些人的相遇是知心爱人,但剧中五个主人公的相遇却是彼此救赎,生命相融的。
真的,相遇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不管是在影片中还是生活中。
相遇的全部内涵可能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感知。
在澳洲看的这部片,这组合够诡异吧。
一张宣传单上二十多部电影,看到这部介绍不知怎么挺感兴趣,当然闭幕片百元之恋很不错,虽然看过,毕竟A站B站很好用……这次又重看了一遍。
忘了说,正好是一个日本电影节的志愿者,所以没有工作安排的时候就是看电影了。
听起来貌似很牛的样子,电影节……其实就是三天排片,没有明星没有媒体,只有电影,同时也有个中澳国际电影节在举办,黄教主以及很多明星都来了,各种接机各种见面会各种捧场,唯独不见人们说起电影,觉得挺可惜的,希望有更多能在影院里看到更多的中国电影。
真心不觉得中国电影怎么差了,这部电影没什么名导没什么宣传观影人数可比当时看盖里奇新片多得多,毕竟还是有很多影迷不介意那些虚的只看故事来的……不废话,说回电影。
前半部基本就是安安静静的一个长镜头展开,传统的日式房屋,五口之家,父母为了小朋友的教育很是头疼,因为没有合法身份,父亲为了支付学费以盗窃为生,母亲从事的是差不多的婚骗行业,这个不平凡的组合平凡地过着小日子,小朋友们都很清楚家庭处境父母工作但是理所当然,偶尔还拿母亲行骗时装嫩的尖声细语开玩笑,我的心声是……你大爷的……这家人到底经历了什么……转折在母亲一不小心遇到了个不省心的主,婚没骗成把自己搭进去了,那男人绑架虐待了母亲并开口一千万赎金不然就撕票。
好在长子对印刷很精通,印了足量的假钞去和绑匪会面。
本来事情可以顺利结束了,但是小儿子takashi看到母亲满身是血的样子,掏出偷偷带着的手枪打中了绑匪,此处只听见bang的一声,黑屏,继而掌声,屏幕慢慢一片光亮,切到小儿子的家长会上,他正在读他的作文介绍他的一家。
对于家里五人的介绍是从这里开始的……背景的稚嫩童声描述着生活幸福的家人们,屏幕上的画面却是相反的残酷……小儿子口中的父亲是家庭支柱,他的作文水平也仅限于一系列缺乏细节的大词描述,同时镜头对准的是有犯罪前科的父亲,正在工作正在行窃的父亲,说到父亲总是帮助我时,镜头里出现了生母把这小孩当狗一样囚禁在浴室并久出不归,父亲在行窃时发现了他于是犹豫过后还是把他带回家,这里有个细节,父亲说你好臭啊,那小孩打开了旁边的淋浴龙头并不停地抱歉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不救这小孩才怪哩……小孩在龙头还只能出泥水的新家里发出了成为一家人的邀请,父亲送给了他一个水晶球,虽然也是偷来的……漂亮吧,父亲扬起了眉毛……然后说到姐姐,小儿子说姐姐学习成绩很好,镜头里姐姐的生父对正在做作业的姐姐说你妈妈不会知道的然后一直在后面用腰顶她的椅背捏她的脸和耳朵……之后的镜头姐姐失魂落魄地在站台向一辆疾驰而来的火车走去,一只手拽住了她,这就是后来的母亲……小儿子继续读着作文,开始介绍母亲,画面上的母亲因为味增汤做得咸被丈夫拳打脚踢,下一秒丈夫接起领导打来的电话嘻嘻笑笑:嗨,是是是。
母亲也是来自尽的,然而……遇到了同样要找死的姑娘,竟然有人要和我抢着死?!
如此缘分,都别死了吧……小儿子继续读到哥哥的部分,哥哥喜欢讲笑话,有时候拥有超能力,讽刺的是,哥哥原本成长在一个冷漠虚伪的拜金家族,父母很宠弟弟却当他空气,于是离家出走,给刚行窃完的父亲指了逃路,于是一起上路了……父亲和母亲在宠物店遇到了,然后就直接在家约会了,这里缺乏细节诶,可能编剧也觉得有点难圆吧……总之事成……回到小儿子开枪,我觉得这里长子立马去抱小儿子太好评了,话说上午看了一部女主失格男二也是坂口不过无感,这部里很棒感觉是演艺界新星在冉冉升起,目测要火哈哈。
爸爸让他们都走,骗小儿子说只是打中腿没事的,僵持了一会儿,终于决定回家,长子折返要做出长子的样子来,和父亲共进退,于是打中了父亲的腿假装正当防卫,长子找回了做大哥的感觉撒腿就跑,感觉这里处理得仓促了点……然后回忆到开始为这个家取名字的时候,说说笑笑,突然醒悟为什么开头的长镜头会定在家门口的名牌上了,有点心酸。
话说看竹野内丰最早是在悠长假期了同样无感,这部里很有味道啊。
最后父亲刑满释放,大儿子来接他,大家都在原来的家里等他,此时配乐雄壮浮夸过度,但是大叔都哭了,算应景吧。
这么说可能很变态,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很羡慕他们,他们可以选择父母选择家人,彼此无话不说,小日子过得非常温馨。
个人也一直很反感老拿血缘说事儿,孝是应该的,但顺……很多时候做不到也没必要勉强。
算是部披着一层犯罪故事外皮的情感片,啧啧啧,还是忍不住跳着看完的,日本片儿要么节奏太快(嘿),要么节奏太慢。
此片不用说了必须属于后者,当然了,这种闪回的拍摄手法还是满足了导演交代故事的需要的。
竹野内丰依旧帅,依旧帅,依旧帅。
其实没啥好说的,无非就是现代社会人性负面因素而产生出的几个流浪者凑在一起拥抱着取暖的温馨故事,仿佛在告诉我们亲爹亲妈有时候不如碰上的/捡来的蜀黍阿姨。
片中涉及到的家暴、虐儿、猥亵其实在天朝也一样存在,只是太少人敢于脱离自己已经适应的环境了吧。
让人想起是枝的《小偷家族》。主题还是不错的。竹野内丰完全认不出来了。
异类家庭爱。小感人。丰哥还是那么帅,演技还是没进步,只会本色。
for my 池田优斗
人性的残忍与伟大。
日本人这个脑洞大开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煽情處還挺多的,但新組合式家庭的想像, 也是未來世代的社會構圖之一吧 。
比想象的要好看很多!煽情的部分很自然!
竹野内丰片中将小偷溜门撬锁时的专业干练和身为人父时的邋遢慈爱,都拿捏得当,演绎得很到位。
是挺温情,但是三观不正,其他被偷的,被骗的,被杀死的,又当如何呢?
坂口居然会演这真是天大的发现,黑会长不怎么样可能年龄小
老了的竹野内丰也好喜欢啊。坂口健太郎这种清淡系的也喜欢。家这个东西,本来就不应该是血缘维系的啊。对于那些只有血缘没有亲情的家庭绝对打脸。
妈的,at home这样的英文片名,是哪个脑子进水的翻译成《欺诈计划》的呀?我靠,还特么以为是悬疑片,结果是流水账温情片,所有的设定都牵强,所有的人物都拧巴。
2.5,比较失望。主线剧情过于简单导致感染力缺失,于是只能靠给每个人物安插一段痛苦不堪的黑历史为各种煽情提供依据,虽然配合优质的摄影画面和淡雅的BGM倒也不算十分违和,甚至应该说煽情效果还算不错了。然而还是因为人物塑造上的分配不均整个故事呈现出相当的脸谱化。
翻译什么鬼?前半生走过家暴、性侵、亲子虐待,后半部分也算是圆满了。
其實越看到最後越感動 邊緣人物們組合成一個家 各自都有自己的憂傷故事 不能說同情只是感覺會特別理解所有人對家庭溫暖的嚮往 雖然掙錢方式不光彩但又特別為這一家假家人的真感情開心 健太郎演繹地不錯呢豐叔果然老戲骨就不說了咩
还可以的剧情 都是被遗弃的人 组成了一个家庭 相互照顾依靠
这故事什么三观啊。。。。。。。。tag居然还有温情我也是醉了
这评分比电影还欺诈
(酒店电视免费电影) 导演似乎没明白文学怎么转电影,演员看起来内心都非常充沛视听却帮不上忙
剧情比较理想化,导演功力不错,对全片拿捏很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