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跳过洪尚秀的上一部作品——实际上很容易这样做,因为本片和上一部电影的联系不紧密——直接看《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下称《独自》),它可以被当作洪再上一部电影《这时对,那时错》(下称《这时那时》)的续篇。
同一位主演,延续的故事线,只不过女主的身份略有改变,从美术工作者变成了电影演员,但,也都在艺术这个大门类下。
《独自》换了叙事角度,从《这时那时》的主要是男方的视角,变成了女方视角。
电影分为两部分,一短一长。
第二部分的开头,十足要你记起《这时那时》。
(《这时那时》近结尾剧照)
(《独自》第二部分开头剧照)第一视觉印象,人变消沉,严肃了。
这部电影里角色没有了《这时那时》的你推我搪,他们或心直口快,或在追问下坦承。
相对于《这时那时》的狡黠和戏谑,对磨磨唧唧的猥琐男人的洪式自嘲,《独自》显得严肃认真。
人一严肃认真,就不太去搞技巧了,心思都花在了直抒胸臆上。
洪氏标志性的结构魔术,这次并没有出现。
几乎是平铺直叙,除了空降那个面目模糊的黑衣男子的寓意可推敲,也许会令习惯洪氏电影的观众略感失望,哦,没有要二刷三刷解锁的机关了。
人要郑而重之,返璞归真,也是一片心。
故事线——与其说故事线,不如说感情线——非常简单,一位女演员爱上已婚导演,处境艰难,她远赴德国想厘清思路,对这感情究竟怎样抉择。
第一部分在冷清的德国汉堡,第二部分在韩国江陵,女主与不同的朋友对话、喝酒、谈人生与爱情。
啊,真是典型的考验耐心的(无)情节,不能忍话痨电影的人可以pass了。
接受这种形式的人继续看。
女主在汉堡与女性友人的对话,回到江陵与旧时的伙伴们,包括可能的前男友,叙旧喝酒,讨论爱情的资格,并且在梦中与相恋的导演有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诘问,以及表白。
这次洪老师不在结构上创新,采用了以对白层层递进的方式,在四段主要的谈话场景中,让女主的言谈一次比一次激烈,一次比一次袒露心迹,简单地说就是:我爱了,我有资格,纵使艰难,无怨无悔。
对白不乏金句,比如,美丽的风景让人更孤独;比如,(儿歌)初看简单,其实弹下去有深意;比如,我要优雅地死去。
金敏喜对女主的演绎怎样?
很称职,有细腻层次,也有爆发力,毋庸置疑导演功不可没。
洪老师做了一件事,就是把看似柔弱,内心刚烈的女主写得呼之欲出。
记得读过一篇文章,写美国电影如何分为拿最佳男女主奖的电影,和最佳电影的电影。
以人物性格塑造为重心的,即是前一类,如《米尔克》之于西恩·潘,《铁娘子》之于梅姨。
那么《独自》令金敏喜在柏林拿下最佳女主,也不意外——这确是一部以人物性格刻画中心的影片。
配角们同样令人欣喜,熟悉的卡司如郑在咏,权海骁,一个是隐约的前情已逝,安于生活,一个是典型直男,都配合得恰到好处;而徐咏嬅和宋宣美分别饰演的远走德国的性冷感知性女友人,和离开首尔返回江陵的颜值担当闺密,都不错,尤其徐咏嬅,信手拈来的短短几段,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他们各自不同的爱情与生活观,衬托了女主的特立独行与决绝。
洪氏电影的开头,总有标志性的手写字幕和配乐,短短的钢琴段落,短小的主题。
这次用上了弦乐,一段舒伯特,取自C大调弦乐五重奏D956的第二部分,慢板。
我觉得很贴切,把女主角的心一曲说尽。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 主题与洪导演的其它影片相比,这不算顶尖之作,三星半吧。
它的意义在于坦率,在于求真,在于出色的性格塑造。
从另一维度看,其创作时间的特殊,带来了电影和生活的互文,那不是我要谈论的维度,我只说,让电影归于电影。
如果你喜欢洪尚秀作品的风格,或欣赏这个卡司,那么,电影值得去看。
2017.04.15
韩国导演洪尚秀的电影新作《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将成为我在2017年里观看的最后一部电影。
昨天晚上,当人们忙于归家征程和跨年之乐的时候,仍然有20位影迷,聚集在温暖而静谧的万象书坊,一起观看这部安静而动人的电影。
这样的观影体验,势必会成为大家在2017年的重要记忆之一,久久值得回味。
关于这部电影,万象之前的宣传推文,跟众多媒体一样,是围绕其中描述的出轨故事来做文章。
影片讲述的已婚导演跟单身女演员发生不伦恋情的故事,几乎跟现实生活当中,洪尚秀与片中女主角金敏喜相爱的故事如出一辙,所不同的仅仅是,片中的二人迫于社会压力而分手,而在现实当中,他们却真正走到了一起。
处理这样自传式的题材作品,自然有着相当大的难度,然而让人欣慰的是,洪尚秀的表达,并没有絮絮叨叨地停留在再现现实这个环节上。
跟现实不同的是,影片中的真正主角并不是洪尚秀和金敏喜两个人,自始至终,金敏喜都是唯一的真正主角。
在影片当中,金敏喜饰演的永熙是一个拥有多年国外经历,天性热爱自由,对于情感生活有着比较高要求的年轻女性。
导演一再采用大段大段的冗长对白的方式,来展现金敏喜的性格。
这些对白看似平淡无奇,甚至有些无聊,但仔细玩味的话,能品味出很多信息。
比如永熙在朋友聚会时,戏说自己交往过很多外国男人,“他们身体都很好”,只是内心跟韩国男人并无二异。
由此可见,肉体上的快感,远远无法满足永熙的需要,她更渴望精神层面的平等对话和交流。
然而这一点,无论在德国,还是在韩国,都很难得到很好的满足。
在影片第一段当中,永熙当着外国友人的面,连续重复了三次“我饿极了”,后来的影片中, 又多次出现她喊饿的场景,这里的“饿”当然不只是指食欲层面的饥饿,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欲望丰富和难以满足。
可是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片中出现的几位男人,在跟她的交流当中,要么对于她偷情的往事,有着一种本能的猎奇与窥秘,要么也是出于对自己当下感情生活的不满,对永熙投射出潜在的欲望。
这些显然都不是永熙需要的东西。
即便是曾经让她深深迷恋的导演,二人重逢时,当导演说出“我爱你是因为你长得太漂亮”之时,永熙也淡淡地以“不怎么感谢这句话”来回应。
正如在影片之前她对姐姐所说的“已经不怎么在意男人的外表”那样,她渴望的相爱,并不只是基于对肉体、对相貌的欲望,而是在平等基础之上,两颗心之间的碰撞与互动。
对于这样的爱情理想,永熙越执着,就会越失望。
对于永熙这种内心极度孤独的状态,导演采用了多样化的影像语言来加以展现。
无论是永熙偶然间的弹琴,还是在酒吧门口边抽烟边唱情歌,所有这些音乐,都从画内音逐步转变成了画外音,或许是暗示永熙除了一颗多情善感的内心之外,其余一切都不是真正属于她自己。
影片的镜头推拉方式也极为大胆,从远景到近景,往往是瞬间推拉完成,如此这般的镜头推拉方式,也可能暗含现实瞬息万变,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无所适从之意。
尽管在片中,永熙先后跟两位姐姐非常投缘,但当她面向象征自由的大海之时,她却总是独自一人。
而她一身黑衣,侧卧在海边沙滩上沉睡的场景,也成为整部影片里最写意,也最唯美的镜头。
为了突出展现永熙在精神上的强烈欲望与高要求,影片再三展现其他伴侣之间生活的庸常和无趣。
明洙跟她的伴侣之间,明显是一种相互需要的结合,在有了这位伴侣之间,明洙在他人眼中苍老了许多,明洙第一次出现在影片中,就连喊“太冷了”的场景,自然跟永熙的“饿极了”相比,暗示他在情感生活当中的不如意。
当永熙跟女友热情相吻之时,明洙的女友也要求跟明洙相吻,可两人的接吻却是无比勉强,让人尴尬。
而在影片的第一段里,永熙的姐姐也是结束了自己长达十年的婚姻,重新单身的她一身释然。
对于上述伴侣生活不尽如人意的展现,固然有导演为自己的出轨寻找辩护理由的嫌疑,但也更加暗示了纯粹基于精神层面的恋爱,某种程度上来说,跟基于日常生活的相处之间的不太相容。
既然如此,永熙所渴望的完美伴侣生活,是不是永远只能是镜花水月,永远只能如片末出现的契诃夫作品里描述的那样,充满激情,却难以圆满终结呢?
答案,在每位观众的心里飘荡。
就此搁笔。
2017.12.30下午作于竹林斋(附)《独自在夜晚的海边》观影笔记:画外音画内音同时响起,突然跪下祈祷,我究竟想要什么,画内音再次变成画外音,善于观察细节,重复三次饿极了,独自在海边作画,交往过很多帅哥,黑暗中的女主角,韩国江陵,无趣而平常的对话,我说不定也要走了,唱思念情歌,困在这座心牢,窗中的一根枯苗,说伴侣只是朋友,男人的日常家务,敷衍式的日常生活,捧花吻花,变得很有魅力,身体是很好,那里也很大,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优雅地死去,无法去爱,气氛陷入沉默和尴尬,说谎言,做龌龊的事情,失态,女人接吻,明洙勉强接吻,多次表示饿,电影女明星,导演组的又一对恋情,感谢你那么爱我,因为你漂亮,不怎么感谢这话,之前永熙说不怎么在意男人外表,感觉自己逐步变成怪物,很痛,很悔恨,又觉得很甜蜜,镜头类似之前的海边,契诃夫小说。
金敏喜太美了太美了。
第一次看她是《小姐》的海报,当时只觉得这个女主角一点都不好看呀,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夸她美呢。
后来看她柏林电影节的照片,才觉得,哇,她真的好美。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上片节奏很慢(其实整片都很慢),讲了英熙在国外时散步、吃饭、拜访人家、去海边等等的日常生活,几乎没有剧情。
我就只沉浸在英熙的美貌里,她长长的黑发,她小小的耳环,她弯弯略上挑的眉毛,她亮亮的眼睛,她笑起来时的卧蚕,她短而上翘的鼻子,她温柔的声音,她的毛衣大衣白色的裤子 。
印象最深的是她吃意面的一段,吃得好香,像小孩子一样,哇,太可爱了吧。
几乎是素颜,明明是很女人的长相,却有这样的神态,真的好生动。
下片个人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是在咖啡馆里,英熙问明洙他和咖啡馆女主人的关系,明洙很小声地说就只是朋友,被女主人听见,生气地质问他我们就只是朋友吗,然后又叫他干活,明洙头痛了起来。
真的好精彩,又尴尬又好笑又难过。
最喜欢的两个片段:英熙在咖啡馆外抽烟,一边小声地唱歌,“风吹来了 在天黑的时候 想念你的样子的时候 风吹来了 在孤单的时候 想念美丽的你 过得好吗 生活得好吗 看得到我的心意吗 知道我为什么会抱着这种心情生活吗 ”;还有一个就是英熙蹲着嗅咖啡馆外的菜花。
我老是在想在德国时的最后一段,英熙说我真的玩了很久呢,欧尼说我也很想玩一次,英熙说那就去啊,在生命结束之前。
不知道之后的我会怎么想。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APP,转载请联系巴塞电影微信(MovieBase)《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刚刚才在柏林电影节上展映结束不久,洪尚秀的新片《之后》又入围了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不得不感叹洪叔叔拍片的速度之快,从1996年处女作《猪堕井的那天》开始,他基本上保持着每年一部的节奏,持续高效高质量地产出。
“每年一部”这样的词眼还经常被用在伍迪艾伦身上,可能这也正是洪尚秀被成为“韩国伍迪艾伦”的原因之一。
但事实上对比两位导演的话,大家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出他们何以能够拍片速度如此之快。
因为他们永远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和题材内,不断地重复自己。
伍迪艾伦的爱情轻喜剧始终如出一辙,一刻不停地嘲讽中产阶级,每一个故事都大同小异。
不过伍迪艾伦至少在电影的展现形式上下足了功夫,层出不穷的奇妙段子和台词剧本,每一次也依旧能够给人惊喜。
但是洪尚秀则明显更加偷懒了。
首先他便孤注一掷般地告诉世人我的电影就是没有完整故事情节的。
所谓电影源自生活,在洪尚秀这里电影甚至就是生活,是你身边切实发生的一切生活。
其次他的主题也非常简单,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讲述那些略带闷骚,又有些压抑的文艺中年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故事。
这些人的背景也大多相似,导演、演员、作家、画家、编剧、咖啡店老板等。
总之都是带有知识分子气质,却始终不得志的男女。
至于场景,不,不应该说是场景。
洪尚秀的电影根本没有场景可言,无非就是随便找个角落怼着拍而已。
这些角落大多都是咖啡馆、小酒馆、小旅店、街边、公园、海边。
这些人在这些地方干过的事情也非常有限。
喝酒、抽烟、扯淡;然后换个地方喝酒、抽烟、扯淡;最多再换个人喝酒、抽烟、扯淡。
早期的电影里还有点床戏来调节一下,比如《猪堕井的那天》里的床戏还蛮精彩的;但是在近来的作品中就连接吻的戏份都没有了。
当然,这一切都不是我所说的讨厌洪尚秀的原因。
毕竟,当你接受这一切的设定之后,你会突然发现洪尚秀的电影竟然“无师自通”般地融合成一个宇宙了。
比如漫威和DC这样的公司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才把他们的故事串成一个宇宙,但洪尚秀得之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
所以常常在想,如果能够拿到洪尚秀的授权的话,完全可以把他所有的电影剪接到一起,成为一部漫长无比的电影。
那部电影大概可以叫做《文艺青年的一个又一个梦》。
在电影《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之前,我都非常享受洪尚秀的电影世界。
雷同又如何,毕竟生活就是不断的重复。
你昨天的日子和今天的日子又什么区别吗?
无非是从麦当劳的外卖换到了肯德基的外卖而已。
但是《独自在夜晚的海边》这部电影让我突然觉得,洪尚秀竟然有些讨厌起来。
但这也并不是因为八卦新闻中大家津津乐道的“不伦恋”之事。
毕竟谁爱上谁,谁出轨,谁愿意跟谁在一起是他们的私人生活,作为影迷无权干涉,也无权指责,甚至就我看来,连关注必要都没有。
真正让人心生厌烦的是,《独自在海边的夜晚》这是一部绝对私人化的电影。
说它像是一封洪尚秀写给金敏喜的情书是不恰当的,它应该更像是对广大吃瓜群众妄议他的私人生活的一次回击。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分成了两部分。
金敏喜饰演英熙,一个和已婚导演发生婚外情的女演员,她来到汉堡拜访当地朋友,当时她不确定和这位未提及的导演之间的恋情是否能持续,也不知道他会不会跟踪她而来。
影片的第二部分中,我们看到她回到了韩国,和一帮以前的朋友重聚。
他们喝了特别多酒,开始讨论爱情的本质。
英熙和导演的恋情结束了,她脆弱又愤怒,充满怨恨。
然而整部电影的潜台词就像是:我就是爱上导演了,导演就是爱上我了,我后不后悔,导演后不后悔,那都是我们的事。
所以电影从头到尾真正重要的人似乎只有金敏喜饰演的女演员一个人而已,其他所有角色可有可无,甚至就连导演这个角色还是出现在她的一场梦境而已。
这一点洪尚秀做出了足够明显的暗示。
比如路边突然出现的那位询问时间的男人,后来又一次毫无意义地出现;又比如在汉堡那个外国人家中,极其尴尬的一顿饭,本该是主人的两位似乎毫无存在的必要;还比如在韩国酒店外始终有那么一个人站在,要么在擦玻璃,要么在无所事事。
这些人本该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但他们的存在又是如此“铁证如山”,甚至直接闯入女演员的生活当中,从而引起了一些片段式的尴尬和不和谐。
也就说,洪尚秀电影的对象从所有人变成了自己,而他也丝毫没有隐藏这件事。
比如当记者询问导演这部电影有多少“自传”的成分时,洪尚秀直言不讳地说“用的关于自己的材料蛮多的”,并且表示在拍片时部分吸取了自己的生活经历。
洪尚秀以往电影中的所有故事都是具有普遍性的,多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一个男人爱上多个女人。
很常见,很具有普世性,电影中的这些男人和女人如此平凡,很多时候就像是你我的故事一样。
而《独自在海边的夜晚》就是指洪尚秀一个人而已。
当然,也并不是说讨厌这种绝对个人意义的电影,而是讨厌洪尚秀在这部电影中“急于求成”的样子,就像一个小男孩被人欺负了,马上跑回家练沙包,急于报复一样。
这些“急”表现在这部电影的剧作结构异常简单,台词写得非常散乱,甚至就连“保留节目”镜头的推拉都少用了很多。
这样的洪尚秀我是不能满意的。
这根本就是一个用自己的电影向世人发牢骚的小男孩而已。
看《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几个老友在一起聚餐,其中一个小姐姐说,金变得更有魅力了,“那种因为内心备受煎熬,继而从内心深处散发出什么东西似的”。
继而另一个朋友的妻子说,“我内心也很受煎熬,怎么没变漂亮”,还说因为“他让我备受煎熬,就变得更老了”这两段对话和两个人之间的比对,让我突然惊觉——是诶,这世界上有几个人不受煎熬的,为什么有些人变得美了,有些人却变得老了?
接着,他们继续聊天、说笑,我看着金敏喜的神情,却似乎突然明白了其中的缘故。
桌上的其余几人都像是彻底成熟了的大人,他们眉间萦绕着的是具体的现实和鸡毛蒜皮滋养出的烦扰;你可以轻而易举地想象,跟他们说爱,说理想,定然会被皱着眉头叹着气数落幼稚甚至可笑。
而她,神态间却还葆有着孩子般的童真和稚气,似乎和具体的现实丝毫扯不上关系,似乎她毕生关怀和追求的都只会是爱或者理想这些形而上的东西,而永远不会被现实磨光。
而正是这些和成人世界、和社会割裂的孩子气,和复杂的经历结合在一起,才能成就她特殊、美丽、引人注目的气质。
甚至,紧接着说起来性相关的话题时,她也没有丝毫的羞耻或者忸怩,而是像个孩子说到好玩的事情一样饶有趣味,甚至带着一点点的顽皮和小坏。
我想她最吸引人的,绝非任何单独的破碎感或者故事感,而必须辅有她身上那种茁壮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根植的土壤绝不是坚实的现实,而必定是空中楼阁般虚无缥缈的形而上。
现实是残酷而尖锐的。
太多的孩子在进入社会后,被一点点敲打、磨平了棱角、天真、对爱和理想的追求。
因而你就知道,能够长久地葆有这些不容于现实的东西,要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心脏。
你看着她,就似乎能看到,她心里有一座小小的城堡,现实中的人只能进去或者出来——不管他在现实中再厉害再残酷,也没办法摧毁那座城堡;拼尽全力也顶多在城堡的墙上留下一道浅浅的划痕,而这些划痕却形成了这座城堡独一无二的墙纸图纹。
而那座城堡,永远会坚实地守护着她内心的纯净和天真。
这种东西,对一个个世故而成熟的成年人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
尤其是,当你在外界兜兜转转,你能遇到的情感永远都是掺杂着算计、道德、利益,但是她那里,永远像个美丽童话一样,与现实毫无关联,只有纯粹而浓烈的爱和相信。
因为金敏喜在柏林颁奖台上说的那句话:“导演,我尊敬你,爱你”,以及这句话激起的轩然大波,让《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以下称《独》)成了有史以来最受关注的洪尚秀电影。
尽管这种关注是以导演和女演员的私生活为代价,满足更多人的窥视癖。
尽管这种关注没有像《懂得又如何》里主角刷牙时对镜子发的那个誓言,“下部电影一定要达到200万人观影”。
但粉丝还是感到欣慰,看洪尚秀的人,确实越来越多了。
片名来自惠特曼的诗。
诗歌的内容,导演说忘记了,只记得这个意象,就拿来用作电影的标题。
“想象在夜色深沉的海边,与宇宙间没有任何妨碍之物的时候,一般的人情、规则、理辩都消失了,能够感受到原本的自我。
”影片就是从这样简单的、孤独的意象开始的。
故事发生在两个海边的城市,分别是汉堡和江陵。
影片的结构既不像《这时对那时错》、《处女心经》那样工整得严丝合缝,也不像《自由之丘》那样打乱时间顺序的拼贴。
它让人想起《夜与日》(以下简称《夜》),讲一个男人因为丑闻逃往巴黎,白天和两个女人纠缠,夜晚和首尔的老婆通电话的故事。
影片后段是男人回到首尔,抱着老婆做了一个梦。
《独》的故事则是一个女人因为丑闻逃往汉堡,后来回到滨海小城江陵,躺在沙滩上做了一个梦。
二者都是分为两段,一个前长后短,一个前短后长。
相比两部电影,导演显然是更懂男人。
《夜》充满了对男人的讽刺、戏谑和嘲笑。
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幕,是男主角面对前女友在床上的诱惑,他竟然拿起了手边的《圣经》,开始胡说八道起来,令前女友哭笑不得。
而不久后,他却在向另外一个女人示爱,把那套《圣经》的理论抛诸脑后。
在《夜》里,导演把男人那点虚伪的小心思、小伎俩揭得一干二净,就像影片的海报:一双性感的女人腿款款走下楼梯,正蹲着擦楼梯的男主情不自禁地抬起头,目光直盯视着那双腿。
这一幕在影片只是一闪而过,腿的主人甚至连脸都没有露,却被单独剪出来做成海报,成为影片的题眼。
《独》的海报,是在沙滩上醒来的英熙(金敏喜饰),略有惊惶地向右边的一位没露脸的男人说话,表情半是抱歉、半是感谢。
刚刚从梦中回到现实的她,从原本的自我中社会规则的羁绊之中,大梦初醒,反应都要慢上半拍。
导演对女性向来比对男人温柔,不只是因为镜头中的人是金敏喜,而是怀着怜惜的心态。
他讲述女人的心机,也比对男人宽容。
《我们善熙》里一个女人玩转三个男人的感情,《你自己与你所有》里女人用撞脸为借口骗倒了三个男人,导演没有进行辛辣的讽刺,而是温和地调侃。
近几年来,也许是年龄的缘故,也许是人的自然变化,洪尚秀电影里的男人经历了很大的转变。
他们可能仍然落魄,仍然失意,仍然不合时宜,但他们不再猥琐,也不再伪饰自我。
他们开始变得大胆、忠诚,敢于在众人面前坦荡荡地直抒胸臆,结局也更明亮一些。
像《自由之丘》里加濑亮饰演的日本男人寻回了心爱的女人,《这时对那时错》的导演勇于向女主角剖白心迹,《你自己与你所有》的画家英秀忠贞不贰、一心想着女主,相比之前《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那个懦弱地不敢承认师生恋的教授,这些新的洪氏电影男主简直是勇敢。
《独》里没有真正的男主角,金敏喜饰演的英熙一人贯穿了整部电影。
在她片尾的梦境里,出现了文成根饰演的导演,可以看作洪尚秀本人在片中的倒影和本片隐藏的男主角。
导演在片中借着酒劲,也说了一番非常大胆的剖白,说起婚外恋的困扰,仿佛“心里有一个怪物,想要挣脱出来……一直后悔,快要窒息……”,这响亮的爱的宣言来得如此猛烈,在座人的尴尬几乎要满溢出银幕,唯有导演对面的英熙如释重负地笑了。
要么是某个真相被拆穿,要么是某个角色爆发“突然的自我”,洪氏电影里常常出现的尴尬,不外乎这两种。
洪氏电影令人百看不厌的魅力,正在于这种尴尬:好比皇帝穿着新衣,被童真的孩子戳穿,皇帝尴尬,围观群众全部尴尬。
这个戏剧性的时刻被洪尚秀放大、缩小、变形,遍布了他的每部电影。
受到人情规则束缚的人们,显然是带着面具生存更容易些,一旦放下伪装坦诚相对,难免端着酒杯怔立当场,笑也不是,哭也不是。
影片最后,导演念了一段来自契诃夫小说《关于爱情》的话:“当时才发现,阻碍我们相爱的那一切多么不必要”。
这句胆大异常的告白尽管出自男人之口,却来自女人的梦。
洪尚秀继续玩着那套虚虚实实的把戏,但我们发现,他电影里的男人正在长大——虽然他们还是不如女人,但情有可原,毕竟男人的未来是女人。
在这个让人成天昏昏欲睡的春天的尾巴,我们终又迎来了苦苦等待的文艺老司机洪尚秀,新片《独自在夜晚的海边》自去年斩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女主角以来,一直不乏追捧,有了洪尚秀与女主角的出轨绯闻,更是吊足了影迷胃口。
事实证明,洪大师依然是那个生活哲学家,那些日常产生的碎片式对白依然拥有强大的冲击力与感染力,喝着小酒聊着人生,俨然复制你我的生存状态。
第一场酒局,女人用强势的气场撑住了局面,发表着自己对爱情的感悟和看法,有人附和有人反对,这样的局面是让人舒心的。
第二场酒局,女人与导演座落长桌中心,互相说着只有对方能听懂的语言,直接无视身边角色,光环戴在头顶,却异常心酸。
导演把一段优美而伤感的文字献给她,悲伤,哭泣,无法回应。
“在美丽的景色里,会让人更加寂寞啊。
”“我想要的,不过是可以活得像我自己,不会动摇。
”“爱情在哪里,根本看不见。
”“都卑鄙,都满足于谎言,都做龌龊的事,都没有被爱的资格。
”
望着你海边的背影,只获无力之感。
好想学钢琴,一家小书店一家钢琴一把没有靠背的椅子垫一个坐垫,再加上冬天蓬蓬的衣服,太美好了。
但想到学羽毛球付出的那些时间精力就放弃了那个书店老板弹的自己写的曲子像是不断重复前两段的怪异版平均律镜头四平八稳的拉近和平摇好像韦斯安德森email,苹果,电脑等现代元素,导演是完全不care,都可以放进影片里。
但有的人就不愿意。
草叶集里那个苹果甚至有点像广告“死前把想做的都做一遍啊,别虚度年华”“你命真好”爱情 v 优雅的死去“人不是因为想要活下去的想法才活着的”“没有被爱的资格,我们却在这歌颂爱”,会饮现场酒桌上三人对谈,金敏喜以人身上的低处,即兽性去否定人(“你们整天活在谎言之中却在这里谈爱,你们都没有爱与被爱的资格”)。
老板娘骂金敏喜是因为她就在爱着咖啡店老板,“想爱就去爱,哪需要什么资格”,如果谁都像金敏喜一样当老法官或哲学神或哲学系男生,那人都别活了,因为没人能剥离自己身上的兽性,没人能走到城邦之外当神。
咖啡店老板被老板娘爱着却浑然不知或充满了钝感(“我们只是朋友”),所以觉得“人不是因为想要活下去的想法才活着的”,人是先活着然后才有想法,爱同理。
他太傻,对于爱和死太过于懵懂,不解其中意,语文考试估计阅读理解要拿0分。
“虽然我没有资格爱你,但我还是会爱你的”“不是的,姐姐可以去爱”,姐姐先爱了一切人,姐姐拯救了世界。
如果这个世界上每位女性都是infp,都愿意试着走出异性恋的习俗,那大概异性恋就不存在了,只会有女同。
(“所有女生天生都是同性恋”)第一幕开头兀自上前问时间的人和第一幕结尾在海边劫走金敏喜的人和第二幕在酒店里擦玻璃的人,应该是同一人,是另一个金敏喜,心底的自己(类似假面里的女病人之于女护士)。
金敏喜在不同的场合都看向他,似乎在犹豫要不要跟着他逃走。
第一幕结尾她被心底的自己带走了,逃离了这个只会攻击背德的她而不愿意去理解她的爱的世界。
第二幕她总算没有逃走,因为出现了一个愿意“和她做一辈子朋友”、kisskiss的姐姐(与第一幕那个不愿意留自己住下、比起亲妹妹反倒与外国人更熟的姐姐形成对比)。
第三幕是她的梦,在梦里她梦到那个男人终于借着写书对她说“不应当以一个具体行为的好坏去判定,而应该以更为『高尚』的东西,问问自己当初为什么,如果问不到答案,那你就应该明白,一切都结束了”。
梦用『高尚』治愈她对人之低劣的怨恨,告诉她爱里的琐碎的磨损、细微之处生出的怨恨虽然折磨,但依然可以试着去忍耐,前提是你还对得起开始这段关系之时的你。
如果再去问当时的那个你,你已经听不到回答,听不到继续的理由,那就体面的结束,让人生翻页。
独自一人的海滩,一次她逃走,这次她终于留下。
觉得海滩是个很妙的空间,这里一面是陆地,是角色的所来之处,另一面是无尽的海面,是角色的死路,不能再逃。
海滩是一个是逃无可逃之处,是终点,“天涯海角”。
本片的金敏喜逃到这里,四百击的小男主不停地奔跑跑到这里,肖申克的救赎的两个男主逃出监狱在这里相见。
金敏喜这个角色跟在草叶集里也没有很大区别,“ur misery and hate will kill us all”。
倒是开始觉得有一点像尼采的大众印象了。
不觉得这片子是导演在拍自己跟金敏喜的事以及为他们的爱情辩护,他只是把自己生活的经历当做素材放进电影里,但拍出来的东西其实完全与己无关,是为真正的喜剧。
不懂电影制作的细节,这样的话剧式的片子,导演能发挥什么呢?
更多的是创作剧本吧。
可那又是编剧而非导演了。
送给洪常秀镜头下的金敏喜一句词儿:你笑着说我所拥有的一切/也都是虚伪/你笑着说我所有的谎言/活不过明天洪常秀把古典乐用出了一种在真实与虚幻之间走钢索的摇摆慌乱,以及一种很现代性的包含爱欲、怨恨、争吵的神经衰弱的恐慌。
对比绿光或伯格曼的话,那些片儿是角色哭的太突然,这片儿是金敏喜发作的太突然。
不过倒是能感受到这种导演操作的极简所塑造的片子的宁静的风格(就像名字独自在海边的夜晚,就像海报那种感觉)。
但也太简了,跟现代艺术画一个方块说这是作品有的一比。
边看边骂导演的大师病的时候慢慢意识到自己写的东西可能也一样。
还需要再想一想。
那些元创作的村上式的意识流的段落,如何就被观众看成是无病呻吟和矫情。
或者还是说不用那么在意观众。
这是对的,但真正的问题是,那些段落如何对于创作者自己来说是无病呻吟和矫情。
不如走一步看一步吧,三十岁再烧诗也不迟。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把噗(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505296/《独自在夜晚的海边/On the Beach at Night Alone》的片名,以及金敏喜饰演的英熙几次独自一人躺卧在海边的场景,至少让我们想起了费里尼的名作《大路/La Starada》。
在《大路》的最后,流浪到异乡小镇的藏巴诺通过传来的乐曲得知了杰索米娜客死他乡的消息,因而不能自己。
在夜深的海边,他独自躺在沙滩上,陷入了无尽的悔恨和悲痛中。
这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关于一个男人如何不懂得一个女人对他的爱,待至他醒悟过来,往事已逝。
英熙独自躺在夜晚的海边,是否也指向了这种爱不能(/被)理解的困境。
在这里,男女两性间的主导权获得了置换。
如果说杰索米娜的悲剧是由藏巴诺的无知与鲁莽酿成,单纯的杰索米娜相信着爱情,却对此没有进行过任何深入地思考,那么对于英熙来说,她所陷入的困难接连引发了她对爱情的思索,并从中获得感悟。
虽然电影一开始她也因为婚外情遭致的道德指责逃跑到了国外,但这给予了她进一步思考的机会:对于这样一位具有自我意识的女性来说,她要找到的正是“确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以及“找到自己”。
爱情与道德的矛盾,这正是侯麦电影的主题之一。
在直接以“六个道德故事”命名的电影中,侯麦就探讨了各种关诸道德的反常恋爱行为(不忠、出轨、洛丽塔之爱等)。
在侯麦的电影中,道德之所以并没有沉重地束缚爱情,是因为侯麦将游戏的形式纳入了两性关系中,同时借助于人物对自我心理的评析,来消解这份批判意识。
因而影片并不显得沉重,反而幽默又意蕴盎然。
相似的是,《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的英熙同样具有思考与分析的能力,她指责别人“没有被爱的资格”,不能算“真正去爱”,只能是活着,他们做的都是龌蹉的事,“满足于谎言”,“会玩爱情游戏”;而对于她自己来说,是想“真正地爱与活着”,“只想享受人生”“死,也要美丽地死去”。
可是这种“真正”的生命状态却需要建立在一段千夫所指的婚外情的基础上。
而这正是她所困惑的。
但洪尚秀用来消解道德沉置于爱情之上的方式,却又与侯麦电影中介入游戏的成分不同,是与现实产生的互文,是自我的嘲讽。
即便洪尚秀声明了《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不是他的自传,但女演员与男导演的婚外情如果不是指向他自身,还能是什么呢?
这个被闹得沸沸扬扬的丑闻一定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洪尚秀的艺术神经,并将其转换成了一部电影。
虽然比起其他影片,这部电影显得粗糙、简陋,就像是一副快速完成的自画像。
但于其中,我们还是能看到洪尚秀自己解嘲的态度。
当英熙在酒桌上放出豪言“所有男人都一个样”,指责导演“拍自己所爱的人干什么”“是为了解恨吗”……其中满是对男性懦弱的指责。
安东尼奥尼看待“爱情与道德”的态度是迥异的。
在安东尼奥尼的“现代爱情”三部曲中,已经发现了道德与科学发展的不同步导致的人类精神困境。
现代人类所携带的道德束缚仍然是久远之前的东西,未发生根本变化,而科技的发展却让我们能够体验到更丰富的生活状态,这两者间便产生了矛盾。
在一个任何一次相遇都可能产生性冲动的时代,我们只能通过压抑来让自己看起来正常。
英熙的困境难道不正是如此?
电影最后与导演在酒桌上的对谈已经完全是一种梦境了。
因为社会的不允许,英熙所能获得的真正的爱情实则已经消失。
在电影最后,导演痛哭流涕地说着“爱让他变得不正常了”,“自己变成了怪物”,“不能再挣脱出来”,“让他窒息”……这看似是洪尚秀对自己的忏悔,实则是对其他男人的挖苦。
我们都知道,现实中的洪尚秀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勇敢地拥抱了金敏喜,他正是英熙口中的“真正地爱与活着”的人。
因而当洪尚秀说自己不会拍自传,也是确实的。
他确实没有拍自己,而是借由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对普天下的男性发出通缉,并对勇敢的女性进行了赞颂。
被陌生人问时间、去餐馆却发现不营业、在长椅上想起对方、买书、和外国友人吃饭、在海边想起对方、和经营咖啡馆的朋友下午聊天晚上吃饭、在酒桌上想起对方、和朋友在酒店房间吃东西、独自去海边、终于见到对方、发现只是个梦(在最接近中心之际再次偏离出去),这是一种有规律的节奏。
每次与中心的偏离,和对不直接相关者的表达,步步强化这种节奏的节制性。
如果说恋情是故事中心,这节奏是一种在中心周边环绕的运动。
(中心与非中心只是就故事创作而言,不是说英熙把她生活中的什么看作中心又把什么看作非中心,因为她显然并没在买书、和外国友人吃饭等这些事情里也沉浸在自我情绪中。
)除却两次酒桌上的宣泄,整个故事并不寻求对中心的精确表达、或对中心非常强烈的暗示和投射,只寻求一种微弱的相关,环绕中心而已。
把现实某物化为可欣赏的艺术,就在于进行这种在中心周边环绕的运动。
因为在把情爱作为故事中心的时候,这个中心包含了情爱本身的苦涩、粗砺、空虚,就像两次酒桌宣泄已经揭示这个中心里有什么:不配、欺骗、后悔、卑微,不过如此。
所以整个故事没有完全埋在这个中心里,很取巧。
安安静静又像白开水一样的文艺片 金敏喜真的是我从心往外都爱的韩国女演员 真的只有她这一个 那几场吃饭喝酒的戏 看得我五味杂陈 爱情始终都是一个人的事 纠结 高兴 痛苦 难过 到最后也始终是一个人独自在海边 意外的发现安宰弘 无法形容这部电影讲的内容 说出来必然枯燥 但是真的看完 又会惊起浪花
海报比电影好看
文艺中年的矫情让人想拍砖
金敏喜回来吧
四倍速嫌慢,剧情:一个失爱的女人看到以前的情人混得差,各自伤心,没了
还是观察他者更易,一旦陷入自我辩解的陷阱中,就显得既无趣又啰嗦无比。
本片延续了洪尚秀惯有的风格,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来展现生活——琐碎,平庸,去戏剧化,去中心化,消解意义。但结尾金敏喜独自待在海边的镜头,又让人感到这部片子是有绝对主角的,全片都是围绕女主角一个人铺陈出来的一封情书。爱情啊,就是需要主角独自做梦,独自承受折磨。
当一个国家的文化输出太成功,你就会忘记那里也遍地都是伤心无助的人啊。金敏喜真真是“美得让人心疼”。
感觉我用摄像机的技能都比这个电影的摄像要强。。。。。。I don't like this level of pretentiousness. 导演用来自慰的东西这么多人捧臭脚。
金敏喜的戏份太多了,完全打破了洪尚秀电影的结构,拿影后几乎是必然的事情,因为这就是为她打造的电影,但是我觉得她这里的表演并不如前几部,因为洪的电影真的不适合全部倾向一个角色……
想必叫醒她的人,是那个在海边把她背走,在家里帮她擦玻璃的人吧。是她心里的寻求与愤懑,是她心里的波涛。身体成了守护大海的山脉,梦境离开后,那个人还在吗。
可能是我最不喜欢的一部洪尚秀作品了,努力说服自己不要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电影的好坏,但看见如此直白自我的爱情宣言内心还是忍不住非常失望。
emmmmm 对洪尚秀的理解 没开好头
韩语听起来很适合撒娇、安慰,也很适合哀嚎和吵架。
洪尚秀非常狡猾,把玩欲擒故。把现实里不能理直气壮的话改编到剧本里,这就是他和情人对现实舆论的反击。论点:爱情是要有资格的;我们相爱并饱受痛苦;你们不懂。联系到映射现实的影响,我觉得本片要表达的东西简直矫揉造作到了一定的境界。PS.柏林评委说“你无法忽视她的美”,那“不美”的演员呢?
“我的爱情电影是我爱情的一部分” 服了(音乐章节与电影章节、擦玻璃的人、对话编排的娴熟)
22.03.27 振华楼被访谈对象鸽了之后有了机会来看金敏喜,进振华楼独立楼前一脚踏空差点摔一跤。不停推进的镜头近乎强迫般地在我眼中强调了拍摄者的在场,作为第一部完完全全看完的洪常秀我只能理解为“情书”。如果让我理解这个故事,我会概括成男人的意淫与女人的战书,梦中尖叫的金敏喜与海边醒来的金敏喜是我心角落的一缕幽魂——倘若我也会爱或是爱过的话,我可能反而就看不到它了。ps.谁能拒绝金敏喜的“姐姐”呢/对话竟然比滨口龙介更让我可接受。
韩国人讲话好吵
洪导演把搞对象这块拿捏得死死的,整了老多大师的风格来衬托金演员
自恋,做作,这样拍电影是对观众的一种挑衅。过分具体的真实削弱了真实的力量,不加选择的细节分散大量的注意力。不打算解释的潜台词属于一种故弄玄虚,并不是每个人都对导演的私生活那么感兴趣。当然可以说这部片子不是拍给普通观众看的,那么我也只能按我对粉丝电影的看法给它打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