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爱情》感觉全片贯穿的冷幽默,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喜剧”魅力!
整个故事线也很流畅而不失张力,让人全程沉浸在主角的故事发展中,随着角色的情绪起伏而起伏,主线的叠被竞技也相对冷门,更容易勾起看官的好奇心,让人知道简单的运动也有不一样的“激情”。
男女主的爱情线也不拘泥于以往的爱情结局,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对人的改变和另一种美好。
最后影片中对《寄生虫》进行了恶搞,给了一个与之不一样的结局,也是让我们看到了亲情及友情的美好力量,有点泪目。
看完会很爱的一部电影!
真不觉得是喜剧片,好笑在哪里了?
从男的说觉得自己家不安静影响练习要买房,两个人各承担一半房贷我就开始觉得RNM了。
女的给你解决一切问题,给你的事业打辅助,但是花费上要一人一半,最后你有的荣誉还是你自己的。
去你的奥。
后面很多个节点我都在想 不会要包饺子搞HE吧,还好没有。
PS,他选择把那房子自己买下来,其实就还是懒,不想买新房懒得重新装修重新适应,没别的。
PS2:中国人神话故事经常是黄粱一梦,内地影视剧讲究个建国后不能成精所以恐怖片快结束的时候也是一场梦境。
本片很多个节点我倒希望最后是一场梦境,他俩只是从来没有聊过天的普通同学。
有句话叫 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于他俩来说,从来没有聊过天就是最合适的。
从他俩第一次聊天的时候女的就提出来不要叫她外国佬,吵架的时候这男的还外国佬外国佬叫个不停。
全片从头到尾,这男的气人的地方不计其数,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怕麻烦,不想解决问题,不敢面对问题的人。
就哪怕不以男友的角度来要求他,以社畜的角度来看他都是非常不合格的。
卖房的时候,佣人主动介绍他家里的智能应用,能连接智能应用去交水费电费买基金什么的。
你女友跟你摊牌的时候你没听进去,要卖房的时候佣人比你还清楚,那佣人说这些的时候你也不带耳朵听不带脑子么,他明明说过房子里的智能应用可以干这些事情的,结果后来欠费停电了要买基金了你还是跑来跑去,不记得你可以利用高科技交么?
当时佣人给他们讲的时候你明明在旁边的,你当时就是个家具么?
带耳朵带脑子的话正常应该问问怎么用啊,就算当时没好好学但是耳朵听过就应该有印象的事儿就那么快就忘了?
尼玛真是想到单位的不长脑子脑回路清奇的同事了。
在当代,追求自由是大家几乎默认达成共识的事情,似乎只有自由才是一个人最应该的追求,实际上自由是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如同其他的生活状态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过多的将自己的自由作为最高追求的话,那么我们错过的可不止是时间,这个世界上需要去做的事情有很多,个人的自由只是其中一个。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速度与爱情》讲述的就是自我跟集体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化解这种矛盾的方式。
叠杯选手阿高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却有一个叠杯冠军的梦,在遇见女友小洁之前,阿高不被任何人看好,在遇见女友小洁之后,阿高仿佛找到了目标,他努力的练习,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世界纪录的保持者,最终,阿高叠杯的速度越来越快,然而他与小洁之间却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难以弥合,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洁在阿高这里看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阿高沉迷于叠杯,渐渐的忘记了生活中的日常,阿高的精力全部集中在叠杯上,对于女友小洁却忽视了,小洁除了要照顾阿高的生活之外,还要像带孩子一样保障着阿高的方方面面,这样的生活小洁厌倦了。
在阿高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出了问题的时候,小洁离开了他。
开始,阿高很崩溃,后来他渐渐的适应了没有小洁的生活,但是到最后,阿高依旧是没有办法在自己一个人的条件下完成突破,在辗转反侧了很久之后,阿高决心改变。
《速度与爱情》看上去是讲述速度与爱情,实际上这种爱情可以是亲情,可以是友情,可以是任何人类的情感,而速度也不局限于叠杯的速度,而是可以代指人类社会任何一个为了追求效率而对于人性进行抹杀的行为。
阿高是一个天才,但通常情况下,天才面对的世界远比普通人要单纯的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小洁可以对于阿高进行无微不至的照料的原因。
然而任何天才都是人作为基准的,因此,阿高不论是对于生活有多么的笨拙,最终他依旧是一个人,人在这个时代被赋予了太多的使命,然而任何使命的回归,最终都是需要找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应该是普通人身上,如果一个人与外界环境脱节太多,那么他最终就会落得个阿高的结果。
我们在情感上需要支撑,我们在生活上需要证明,然而我们真实的自己究竟需要的呃是什么?
是一览众山小的成就,还是依托于一个又一个普通的人以及加载他们身上的感情。
为了证明阿高作为成年人应该有一种责任,本片设定了一个对比项,那就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小孩,小孩是一个比阿高更加厉害的选手,但是他是一个小孩,他没有成年人世界的各种各样的无奈,他也不需要理解任何发生在身边与自己有关或者无关的事情。
但是阿高做不过这样,他必须要处理自己的所有的人际关系,因为一方面,阿高想要赢得冠军,另一方面,阿高不过是一个正常人。
我们当然可以说一个天才不需要处理这些琐事,但是我们却忽视了天才不是工具,天才依旧是一个人,只要是人,他就会需要跟外界接触,跟外界接触的时候,他交流的对象并不是机器,而是另外一些人。
这样一来,天才似乎也需要很多情感来支撑着自己,因为他也是人。
当阿高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正常人,自己也需要成为一个正常人的时候,他距离成功已经走过了一半,执着于自己的事业自然是好的,但是当一个人身处这个社会上的时候,需要做的并不仅仅是顾及到自己的事业,同时也是要顾及到更多人的“事业”,因为人毕竟不是独居的动物,现代社会的体系是整体,而不是部分。
当然,阿高明白的这个道理,并不被更多人接受,人们只有在自己失去的时候才会懂得珍惜,甚至有的人失去了之后也不会懂得珍惜。
没有人会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会因为什么发生变化,我们天真的以为只要自己站在了某一个顶端之后,就可以完全脱离别人而生存,实际上这个想法是幼稚的。
人没有办法靠着自己独居而完全不依靠任何人。
哪怕你想要享受一些便利,哪怕这些便利是用钱买来的,那么提供这些便利的人们依旧是跟你脱不开干系。
我们可以在这个时代崇尚自由,然而自由并不是完全脱离别人,完全将别人的生活放在自己的生活之下,或者是完全忽视别人的诉求,只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这不叫自由,这叫自私。
当一个人意识到生活中除了自己还有别人的时候,或许,他才会真正长大。
阿高并不孤独,小洁才是多数。
……你好,再见
纯粹就是觉得自己就像那个害怕生活的男主,想记录下此刻的感受。
导演以喜剧的形式讲述一部悲剧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动三秒就破涕为笑,观感至少不沉重哈哈一部很完整的成长类故事,太能理解男主那个“我不成功都是因为我麻烦事太多,别人那么厉害肯定是他们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心理了,因为曾经的我也是这样,把自己的每一次失利都怪罪在我没有拥有很好的资源这件事上,总觉得这也麻烦那也麻烦,其实最大的麻烦就是自己。
给别人造成麻烦的也是自己。
女主看上房子的时候,是因为看中了那一间儿童房冲动想购买,就跟她无意间走进母婴店买了一堆玩具一样,潜意识里表现出她想要一个家庭。
而入住后男主一眼相中儿童房,想让它作为自己的训练室,从这里就能体现他们走的路不同了,直到后面为了他的梦想,其实他一直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要让别人打点一切事情。
而剧中两位高手儿童,一个告诉男主,成功的路上不是一路平坦,也可能因为有很多坎坷才能激发自己的斗志,助力了男主心态上“成长”。
一个因为母亲告诉他,比赛成功就是要去世界巡演,就会离开母亲,为了想继续跟母亲生活选择不要上传比赛视频,反观男主嘴上总说“你要是有麻烦就来找我”,最后依然选择自己的梦想而不是选择留下来,其实就注定了悲剧了。
看似开放性的结局,其实在女主的独白“我有时候也很想知道他在干嘛,但是再也没有踏入过那间房子”就告诉了我们答案。
分开才是最好的结局,因为真正的爱情是不需要有一方委屈求全的。
全剧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在那一句“对不起,我浪费了你很多时间”,“没关系,那段时间我也很开心”,我想很多人应该都缺了那句对不起,让自己释怀,也缺那句对自己说的“没关系,这段经历我也很开心”吧
【原载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当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在我们这一代人之中变得耳熟能详的时候,俨然,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取代灰姑娘和白雪公主,成为了新的理想、新的童话。
我们期望自己拥有超能力,能用自己的力量战胜生活中不正义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可以让人生变得更加容易。
我们或多或少忽略了他们在获得超能力之前所历经的苦难——父母双亡、疾病缠身、被做人体实验……一方面,是好莱坞并不擅长将苦难示人,另一方面,制造幻梦本是此类电影的使命,使得我们能够沉浸在获得力量、享用力量的快感之中。
然而,我们之所以可以沉浸、选择“相信”,有着一个根本的原因,即: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最初也同我们一样平平无奇。
他们的“咸鱼翻身”,让我们看到了改变的希望。
这是“童话”的魅力,叫我们对未知的明天充满期待。
可与此同时,由于片中所传达的人生教益都建立在超能力的获得之上,我们难免产生一种错觉,似乎顺心的生活只与超能力划上等号,而不是创作者做期望的、将“超能力”视为一种象征(如果有的话)。
于是,到头来,超英电影终究关于英雄的,而非普通的凡人、银幕前的我们。
我们为英雄们呐喊助威,不愿灯亮,因为走出影院,将有一堆琐事等着我们去处理。
我们会幻想:如果自己有超能力该有多好,那么这些琐事将不再是问题。
可是,我们当然明白,超能力永不会降临在自己身上,那不过是一场精心制造的美梦。
因此,当我们面对问题时,便觉得烦躁又多了几分——这确是“童话”的诅咒。
也就是在这时候,泰国电影《速度与爱情》横空出世,博得众彩。
它所做的事情,就是让“童话”回归凡间。
故事很简单,甚至有些过于简单了:一个竞技叠杯运动员为了提高手速刻苦训练,却忽视了给予女友应有的关心与爱,在两人分手后,他必须学习如何独立生活——一个放在当下的电影市场里,可谓无甚卖点的故事。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移向海报,就会注意到这部影片散发着一股浓厚的“戏仿”味道:从片名到字体设计再到人物站位,无不叫人想到著名的《速度与激情》系列,可细看每位人物的形象和他们手里的道具,却发现《速激》正剧的严肃性与(越发离奇的)个人英雄主义都被统统解构,滑稽效果呼之欲出。
对超英电影乃至一切英雄行为的解构所产生的笑点,是本片最大的特色,也是它得以后欢迎的原因之一。
片中,出现了大量的史诗般的恢弘配乐,这在超英电影里屡见不鲜,可在这里,与其相配的动作往往显得过于“鸡毛蒜皮”了:比如主人公练习叠杯,刷新了纪录,背景中的音乐却仿佛是他拯救了全人类。
利用音乐的主观感受和观众的观影经验,通过声画之间的强烈反差,数量众多的笑点就被制造了出来,且屡试不爽。
与之类似,超英电影必备的、具有机械感的字幕也时常出现在画面左下角,用以标识地点和时间,这种做法,一般都出于使复杂叙事变得更简练的考虑,而且也能够增加影片的史诗气质,但在本片中,我们看不到任何有必要如此运用的原因——除了制造笑料以外。
人物设计同样全盘参考了超英电影,却也全然实现了对它的解构,“反派”、“大师”、“帮手”的角色无一例外不是出乎意料的,可他们的表演与功能,加上镜头语言的运用又都在把观众向超英电影的思维上靠拢,就连主人公也在镜头前戏谑地疑惑道:“天呐,这真的是一部讲竞技叠杯的电影吗?
”好的形式拥有自己的生命,但更要服务于内容。
创作者在形式上对超英电影进行解构,目的仅仅是为了搞笑吗?
可以肯定,绝非如此。
正如上文所说,本片是一次让“‘童话’回到凡间”的成功尝试,也就是说,它旨在让观众看到,超级英雄的故事并不只会发生在那些不存在的“幸运儿”或“倒霉蛋”的身上,相反,他们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超级英雄的潜质。
面对繁杂的家务活,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主人公必须从头学起,直面一项又一项挑战。
超英电影中的挑战,是事关生死的决斗,而在这里,则是换床单、洗衣服、擦百叶窗、修抽水泵,这些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麻烦。
戏仿的手法成为一座沟通两种电影的桥梁,让二者的精神变得互通、意义变得浮动,在这个过程里,新的阐释应运而生,主人公的行动竟也如超级英雄一般帅气。
从他的身上,我们惊觉,原来生活中的麻烦,其实并不比超级英雄们遭遇的“低级”;顺利解决这些麻烦,就是我们的超能力。
可以说,这是一首献给平凡人的赞歌。
由此延伸,片中还涉及到关于梦想的讨论。
总有一些梦想被视为对人生的浪费,就像开片的那位老师,要对其加以“纠正”。
超英电影讨喜的一点在于,它给予了观众对自身“不平凡”的畅想,可是,纵使我们平凡,那又如何呢?
对于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创作者有意让一位从事一项鲜有人听说的冷门运动,另一位只想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意图极致地呈现出两个“最平凡的”梦想。
尽管他们最终没能一起走到最后,但拆散他们的,并不是梦想本身,而是实现梦想的人,因为太执着于将梦想“变现”而忽视了对身边人应尽的爱。
暂且不论如何平衡事业与生活的问题,影片至少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梦想的大小,只要能在一方领域中不断努力,就可以活出价值。
超级英雄拯救了地球,主人公买下了房屋,两者体会的快乐,大抵相似。
平凡不等于平庸。
做一个平凡人,挺好。
看完《速度与爱情》让我了解到一项新的竞技比赛“叠杯”,全程笑点挺多的,男主用自己的演技很自然的表达出了笑点,也让我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美好,女主为了男主可以专心练习,一次次的提高0.01的时间,默默的一个人做着生活中所有琐碎的一切,但最终还是没有抵过现实,最后虽然分开了,却也觉得是另一种美好。
猛一看影名以为是《速度与激情》,心想泰国也准备拍速激系列吗,再仔细一看是《速度与爱情》,笑死自己的眼神了😝。
点映场看了,真的还不错。
之前看过许多泰国的广告视频,觉得挺好玩也挺有创意的。
这部电影里就有泰国这种梗和笑料,影厅里笑声此起彼伏。
听说男主是人气演员,演的不错,而且叠杯都是自己亲自完成,厉害。
准备在家练练这个老少皆宜的游戏,哈哈。
平时泰国的电影我们这里真的不太多,这部电影值得看一下。
这样的节奏,这样的风格的片子,我注定是无法客观评价的,因为这几乎可以算的上我最喜欢的一种风格,大量的奇思妙想,大量的莫名其妙。
整个片子的风格尽管和就爱断舍离完全不一样,但还是可以看出就爱断舍离的影子,以至于,我其实本来不知道这个导演和就爱断舍离是同一个,但看到最后告别的那场戏,脑子里冒出的就是就爱断舍离。
整部片子的小脑洞太多了,无论是韩国的司机和家教,黑帮片去七杀爱德华般的脑补,好莱坞超级英雄片般的购物,所有推销员都是同一张脸,甚至于那个佣人说其实我是维修女王那段,都特别好,特别有想法。
我上回看到那么彻底的中二可能还是歪小子斯科特。
其中我最喜欢还是顶着类似佛教的音乐被教家务那段,连着几个那么酸正不正常的回答,都是正常,戏虐,但又极具思考,联系女主前十年日复一日的这么做的画面。
打破第四面墙的设定是非常不错,也非常符合整个片子整体戏虐的风格的设定。
我还特别喜欢的是两个小孩一个没有想着提交成绩,一个在最后一刻放弃了提交成绩,这个设定非常妙,非常值得思考,再联系到大人总是有很多麻烦那点,就更耐人回味了。
结尾当然也非常棒,各奔东西,没有刻意去营造一种快乐结局,而且颇为有趣的是整个片子开始的时候好像有家制片方的画面就是一行字“happy ending”。
整个片子所思考的内容也很有趣,仿佛是在突出说那些英雄背后的柴米油盐的那种感觉。
但其实故事和主题在我这儿都没那么重要,能把这种类似恶搞的风格贯穿整部影片,在结尾的告别却还能让人一丝动容,实在是厉害。
2023-10–13看
你一定看过那种搞笑的泰国广告。
前一秒还一本正经,后一秒画风突变,来个神转折。
让你措手不及,差点喷饭,惊叹于泰国人无厘头的脑洞。
在喜剧方面,泰国人的天赋当然不止于广告,电影方面,也有许多出色的作品。
比如,今年最让人惊艳的泰国喜剧《速度与爱情》。
看片名,你就能猜到,它是在恶搞好莱坞大片《速度与激情》。
但它其实还是完美展现了这部电影的两大主题:速度和爱情。
速度——男主大高是一个竞技叠杯的世界冠军。
竞技叠杯,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这是一项要求以最快的时间,把杯子按规律叠高后还原的运动。
具体来说,整个过程是这样的:
别看它看起来好像很无聊,但其实是一项在全世界都很流行的运动。
在2007年,全球就有超过2万间学校,把竞技叠杯列入它们的体育课程。
而且,这项运动,还发展出了国际性的赛事,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同台竞技。
这个片子中的男主,就是来自泰国的一位选手。
从高中开始,他就痴迷于这项运动。
老师问他,你成绩这么差,以后靠什么谋生?
他回答:我会玩竞技叠杯。
老师嘲笑他:大学里有竞技叠杯专业吗?
手速快,能当饭吃吗?
除了当一辈子流水线工人,还能做什么?
讽刺的是,镜头一转,没多久,男主就得到了这项运动的世界冠军,获得了相当丰厚的奖金,买了别墅,走上人生巅峰。
打脸来得这么快,果真是泰国电影的节奏了。
不仅如此,靠着这项独特的运动,男主还获得了自己的爱情——这部电影的第二个主题。
女主小婕,是个美丽、善良的女生。
高中时,她看到大高,一个人孤独地玩叠杯,没有朋友,还被班主任嘲笑,就主动找他搭话,最终成了他女朋友。
在生活方面,大高完全是一个白痴,连自己喝牛奶过敏这种小事都不知道,全靠小婕全心全意地照顾他,才能一门心思扑到竞技叠杯上。
因为这项运动,是一个以0.001秒为计时单位的比赛,输赢往往只在一瞬之间。
所以,它要求选手以极高的专注力,反复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手速。
这一对恋人,也发展出了自己的相处模式。
大高只负责提高手速,赢得比赛,获得奖金,满足两人的生活需求。
小婕作为家庭主妇,负责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顾大高。
从做饭、洗衣、修水泵等所有家务,到交税、理财、买房等所有一切和社会打交道的事项,小婕几乎包揽了所有。
刚开始,这样的分工似乎没什么问题。
因为小婕自认为是一个没有什么高远理想的“普通人”,所以能够拥有自己的家庭,帮丈夫实现他的理想追求,是一件幸福的事。
尽管这个追求可能不为一般人所理解,但同样帮他们获得了富足的生活。
但是,慢慢地,两人之间开始出现裂痕。
这种典型的“男人负责事业,女人负责家庭”的分工,让两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大高为了专心练习,不允许家里发出任何声音,连洗澡、洗菜、洗手,都得静音,更别提有时间和小婕谈心了。
另一方面,大高一心扑在比赛上,生活上似乎从未前进。
而小婕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希望进入新的人生阶段,她想要有自己的孩子。
但自己还像一个“巨婴”,事事都需要人照顾的大高,似乎从没想过,人生还有这种可能。
这导致了两人在人生方向上,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最终,小婕决定离开大高。
而大高,一方面需要再提高自己的成绩,战胜挑战者,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难题,学会照顾自己,从一个巨婴,成长为独立的大人。
在这过程中,大高的种种尝试笑料百出。
生活中的各种琐碎小事,在他这里,仿佛都变成了007面对的敌人般危险。
煎个鸡蛋,差点把自己烫死;清理一下洗手间,就够把自己恶心死。
电影用无厘头的方式,给所有这些小事,配上恢弘的BGM,再加上如《叶问》一般高深却中二的台词,让这一切都显得无比滑稽。
最好笑的是,大高甚至直接打破第四堵墙,向观众吐槽:电影都过半了,我都还没怎么练习竞技叠杯,怎么跟观众和制片公司交代?
电影里,导演用这种“伪崇高“的方式,来解构崇高。
但是又在不经意之间,让我们感到一丝温馨。
比如,必须要学会照顾自己的大高,终于体会到了,“只要做家务就好”这件小事,原来有多么不容易。
也只有真正做到换位思考后,大高才理解了小婕,并且认真考虑,除了自己的“理想”之外,小婕的人生有什么样的规划。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能感受到,导演要讲的,其实根本不是这项运动,而是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想想看,如果把电影中的“竞技叠杯”这件事,替换成更常见的字眼——“事业”,是不是一切都会更加清晰?
整部电影其实都在讲,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造成了多么严重的性别不平等。
导演非常尖锐,同时又幽默地把人们口中的“事业”,替换成了“竞技叠杯”,这项看上去很滑稽,很没有意义的运动。
把这一严肃的社会问题,用非常轻松幽默,同时又不失深度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大高没日没夜地投入到所谓的“事业”之中,好像生活中的其他一切事情,都不用自己负责:衣服自己会被洗好,地板自己会变得一尘不染,早中晚餐自己都会做好送到面前,浴室里的头发会自己消失。
大高因为拥有“事业”这张挡箭牌,好像对家庭负更少的责任,也变得理所当然。
但这其实只是小婕在背后默默承担了一切,才换来的生活上的一切正常。
一旦小婕开始在家庭中罢工,大高追求的那个事业,也变得难以支撑下去。
虽然此类话题在《82年的金智英》《坡道上的家》的等多部影片中都不同程度地呈现过,但《速度与爱情》显然是其中最无厘头且最不压抑的。
它用喜剧的方式解构社会问题,告诉我们:原来谈论严肃的社会话题,不一定非得用一本正经的方式,来激烈地呈现矛盾。
尤其是在一些社会分歧很大的问题面前,如果我们能多一点幽默和轻松,同时,多一点经得起调侃的大度,那么一切会变得容易很多。
不论是在电影里,还是在生活中,可能都是如此。
作者:Alexandra Bentzien译者:覃天校对:易二三来源:nyaff.org(2022年7月15日)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带着自己的最新作品《速度与爱情》来到纽约,为第20届纽约亚洲电影节开幕。
这部影片融合了动作、爱情、喜剧等多重元素,讲述了竞技叠杯高手阿高(纳特·奇查理饰)在和女友小洁(乌拉萨斯·斯帕邦德饰)分开后,在琐碎的生活中继续追求梦想的故事。
即便他们已经分开,但小洁一直在默默关心和照顾着阿高。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的影迷着迷于他作品中古怪、出格的叙事,以及那些一本正经去搞笑的人物。
纳瓦彭2013年的电影《玛丽真快乐》灵感来自于一个少女写的410条推特动态,她在这些动态里随意记录着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渴望成长的心情。
在《就爱断舍离》(2019)中,纳瓦彭一窥主人公简的极简主义生活,电影的故事由「如何抛弃」手册的章节组成,简准备清空家中的旧物——尽管每件物品都代表了一段难以割舍的过去。
这两部电影都很好地平衡了怪异感和怀旧感,形成了一种优雅的叙述方式,让人苦乐参半,如同逝去的时间般难以描述。
在《速度与爱情》中,导演勇敢地跨入了一个新的叙事世界,淡化了自然主义的 「慢热感」,通过快速的动作场面加快了影片的节奏,同时强调了滑稽感。
在《速度与爱情》国际首映之前,纽约亚洲电影节与导演坐下来讨论了这部电影背后的灵感(剧透:尽管他以前的电影可能属于文艺片的范畴,但他是超级英雄大片的超级粉丝),以及如何在一种新的电影制作风格中进行实验的挑战。
从回忆、语言等这些常常出现在他作品的叙事主题中,观众可以看到,纳瓦彭一直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对其他地方的渴望。
在访谈中,导演还谈到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度,以及在任何时代下有关青春成长的话题,因为成长的地方以及人际关系会塑造我们现在的样子。
问:我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你对谈,几年前我看了《玛丽真快乐》,我被你用推特的方式来讲述这两个女孩的友谊所打动,这很有趣,也相当感人。
我最近又去看了《就爱断舍离》,现在刚刚看了《速度与爱情》,所以今天很高兴能和你谈谈这部电影。
首先想问,你为什么要选择竞技叠杯这个主题?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我在这部电影中主要想探讨这样的话题,那就是探索正在成长或需要成长的超级英雄的日常生活。
对我来说,「超级英雄」的含义是一个非常擅长做某事的普通人。
所以我必须为影片的主角设计一份特长/职业,他们生活中的超能力是什么。
一开始我想到的是运动员,比如跑得最快的人。
随着我想得越来越多,我发现了叠杯竞技运动,我看了很多选手的视频,他们的手速非常快,很多选手能在4秒内完成所有动作!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超能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太厉害了。
我觉得这个运动很适合电影,所以就选了它。
问:你之前接触过竞技叠杯选手吗?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没有。
问:你只是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他们的视频?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是的,但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美国的一项运动,我以为泰国没有人玩。
但后来我搜了一下,发现在泰国也有一个竞技叠杯俱乐部。
所以我就联系了他们,想多研究一下。
然后我想我可以把这个角色设计成一个泰国选手。
问:你在研究的过程中有没有去过一些竞技叠杯学校,或者和那些玩家接触过?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有接触。
当我联系泰国的那家俱乐部时,他们给我派了一个专业的老师,告诉我这项运动怎么玩,以及玩家之间是怎么互相接触的,也给我讲了一些玩家圈的故事。
问: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叠杯了?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我只会一点,而且我玩得特别慢,哈哈。
随着我对这个游戏、选手和规则了解的越来越多,我开始意识到,他们不光是在追求更快的成绩,实际上也是在处理自己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问:你刚才提到,你想拍一部以普通人为主角的超级英雄电影。
你能谈谈这个想法背后的灵感,以及它的来源吗?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也许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搬进了自己刚买的房子里。
其实我是一个只会拍电影的人,所以买房子对我来说是没有接触过的体验。
关于房子的一些问题,可能很多人很快就能轻松地解决,但对我却很难。
所以我之所以产生拍这部电影的想法,是觉得有的人只擅长做某类、甚至一件事,但生活无法自理。
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他们都处理不好。
我开始想,要是管家阿尔弗雷德身边没有蝙蝠侠布鲁斯·韦恩,他还会做什么呢?
这些想法构成了这部电影。
问:是的,主角阿高没法独立完成生活中的事,他总是需要小洁的帮助。
我注意到,你之前的电影经常关注年轻人或成长的主题。
你为什么总是对成长的主题感兴趣?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我之前的作品的主角大多都是青少年,所以这次我想让主角的年龄稍微大一点,大概三十多岁。
这不仅是我,也是泰国电影中的一次新的尝试,因为大多数泰国主流电影关注的都是少男少女的故事,主角顶多也才二十多岁。
我觉得在三十多岁来讲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很有意思。
就像我刚说的,拍这部电影是一次新颖的经历,因为我已经38岁了。
从30岁到38岁,我经历、学到了很多。
现在的生活和我二十多岁时的生活已经截然不同,我听了一些人的故事,他们经历的情感或者人际关系,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
我也有机会和一些处于离婚边缘、四十多岁的人交谈,他们只是在等着孩子从大学毕业,然后才能坦然地离婚。
这和青春期的爱一点儿也不一样,因为十几岁的情侣从来不会考虑生活,他们只会去爱。
但是三十岁的爱,是依附在物质条件上的。
在这个年纪一谈到爱,就是在讨论生活:两个人的习惯、处事方式、经济基础等等。
我也觉得人是在变的,二十多岁是一个样子,三十多岁又变成了另一个人。
所以情侣们才会见面、聊天来挽救一段关系,或者找到自己在情感中的位置。
问:《就爱断舍离》里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简意识到自己有着过去的种种记忆,而且电影里的每个人也都他们无法恢复的过去。
但在《速度与爱情》中很有意思的是,主角阿高就是个大孩子。
他唯一的过去就是竞技叠杯。
正是因为这一点,他好像又比身边的成年人更年轻更有趣。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他的心里好像有个长不大的孩子,这也是我想通过影片表达的。
问:是的。
而且我觉得在很多方面,你之前作品中的很多角色似乎比他成熟得多。
即便阿高连料理自己生活和做家务的能力都没有,但他也和小洁一起度过了十年的时光。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虽然看上去这部电影的叙事和内容都和阿高有关,但小洁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这是一部关于她的电影。
在写剧本的时候,我会问自己,这到底是他还是她的故事?
但也许在潜意识里,我觉得这是她的故事。
小洁必须在生活中做出一个有关未来的决定。
这样一来,才能够有更多现实的素材和依据来支撑我把剧本写完。
不过光看故事梗概,观众大概也会觉得这是一部关于阿高的电影。
问:所以小洁好像才是真正的超级英雄。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是的。
她最后做出了离开的决定。
但我也不知道该不该把她看成一个超级英雄。
虽然我把阿高设计成了一个大孩子,但他也得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生活的风力把他变成了一个成熟的成年人。
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也是这样:他们的父母一直会在生活里给他们各种帮助,但有一天,父母终将死去,他们必须学会承担和成长。
我觉得这些都是成熟的表现。
问:是的。
尽管影片中的人物已经三十多岁,但他们也在面临着一些困扰着青少年的问题,只是问题的大小不一样。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风格和调性也和你之前的很多作品很不一样,有很多动作片的元素。
你在片中恶搞了《飓风营救》《疾速追杀》《星球大战》和《寄生虫》,你为什么想到要这么设计?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 如果你看了我之前的电影,你会感受到其中自然、慢热的风格。
我拍电影已经十年了,做《速度与爱情》的时候,我只是想拍一些新东西,想做一点实验,为电影找到新的想法,或者找到一种新的风格,也是在找自己未来的方向。
熟悉我作品的观众总是说,《速度与爱情》显得有些不一样。
因为有很多人喜欢《就爱断舍离》,看过《速度与爱情》之后,他们既惊讶又困惑。
但就我个人而言,就像我刚说的,我想做一点改变。
《速度与爱情》其实和我之前拍的那些商业片很像。
那些商业片的风格可以是喜剧风,也可以是荒诞的,因为商业片里恰恰可以做很多尝试;简短的信息量可以让我更多专注于风格,玩弄一些电影技巧。
我可以试一些梗,或者尝试新的主题。
我之前还没有把这些放进过电影故事里,这次正是一个好机会。
问:你一开始就想要尝试一些带有动作感的设计吗?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是的,实际上我看了很多动作片。
但有时当我作为观众看这类动作片时,怎么说呢,我并不入戏,但我喜欢动作大片中角色相互之间的反应。
每个人看起来都很严肃,但是......(笑)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我很享受;作为一个电影人,我觉得动作片有点像喜剧——从头到尾每个人看起来都很严肃,因为这是一部动作片,所以我知道,如果我想拍一部恶搞或戏仿的动作片,那一定得是一部喜剧。
在《速度与爱情》中,有很多恶搞电影的段落,这有点像一封写给大片的情书,因为影片中所有的参考片都是我喜欢的电影;因为我足够喜欢,我才能完全记住那些片段中的节奏和分镜。
问:你写剧本的时候,脑海里最先冒出来的是哪部电影?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也许是《飓风营救》,因为如果你要写一部动作片,里面肯定会有打电话的场景。
这部电影里有很多接打电话的场景,所以我自然地想到了《飓风营救》里面标志性的电话戏。
问:这次在尝试新类型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困难?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我觉得还是挺难的。
当我写剧本时,我不会感受到这些困难。
开拍之后,我才感觉到这是和我以前的作品完全不同的一部片子。
我之前的作品都很慢热,有很多长镜头,摄影机移动地很缓慢。
但这部电影里的一切都很快。
它不光和演技有关,而是摄影机和演员之间的节奏问题。
演员的动作得跟上摄影机的移动。
这种拍摄方法我有点不习惯。
但是我很享受尝试的过程,因为作为一个导演,享受现场拍摄很重要。
《速度与爱情》中有一些戏份保留了我之前作品的风格,特别是小洁的部分,它是一种慢热的家庭剧,很写实。
我拍这些戏的时候觉得很安心,因为我很熟悉布景,很熟悉摄影机移动的方式。
而拍阿高的戏对我来说就难很多,因为我不知道有没有拍出那种速度感,还是太慢了?
会不会慢得无法剪出来?
但如果太快了,就会丢失很多信息量。
拍摄的过程非常有趣,我在片场也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会拍出一部怎样的电影。
所以我不得不在剪辑台上再冒一次险,看看会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觉得自己好像在剪辑台上重写了一遍剧本。
这是一部喜剧片,所以通过剪辑,很多剧本中没有的素材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问:影片中有很多小的把戏。
而且在一些时刻,人物提到他们实际上是在一部电影中。
阿高坐在地上想,哦,我不知道这一刻会不会出现在预告片中。
你为什么要加入这种心理旁白?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这是一部认真搞笑的喜剧!
(笑)我想为观众解释一些人物的动机,但我想说,这是我自己想拍的梗。
是在片场想出来的即兴创作。
剧本把所有的戏份都写好了,所以我和演员说,你们可以说一些想说的话,心理旁白。
当我在监视器上看的时候,我觉得太好笑了,所以在剪辑阶段就加了进去。
我也很喜欢那些打破第四堵墙的电影,比如伍迪·艾伦的作品或者《死侍》这样的漫威电影。
可能是因为我就是一个导演,所以很喜欢那些关于电影的影片。
我不知道能不能把这种做法叫做「内部梗」,属于电影人的「内部梗」。
所以我有点担心观众会不会理解这些旁白。
但如果想做新的尝试,就需要打开各种可能性。
有机会,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也许观众会喜欢呢?
如果他们能接受,这就是一种新的喜剧手法。
这就是我的想法。
问:我个人很喜欢这种幽默感,还有人物的内心活动。
我也很好奇,为什么乌拉萨斯·斯帕邦德扮演的小洁在整部影片中都说英语。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我觉得这来源于我们的内部讨论。
我之前没有见过乌拉萨斯·斯帕邦德,只是打电话邀请她来演这个角色。
在开拍前,我和她聊天的时候,我发现对方很喜欢在句子里蹦英语,一会儿说泰语,一会儿说英语,用双语交流。
我之前没有这么想过小洁这个人物,所以在试演的时候我也让乌拉萨斯在泰语和英语之间切换,我在看录像的时候觉得很有趣。
首先这样说台词的方式很美,另外我觉得语言也和边界有关,而《速度与爱情》想表达的正是,现在的人们是没有边界感的。
问:没有边界感?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是的,没有边界感。
如果你是一个泰国人,也许适合你的地方恰恰是美国。
我觉得这很有趣。
小洁是一个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泰国人,但她没有出国的想法。
而阿高是一个梦想去美国比赛的泰国人。
这也是我想通过故事强调的影片主题。
问:所以,好像最终这种边界在影片中不再存在,但电影仍然在表达:去美国是一种解决方案。
美国作为一个梦想的目的地,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到了那里,也许就能成为一个著名的竞技叠杯选手。
你接触的那些玩家或者说在泰国生活的人,他们会这么想吗?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很多泰国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都想去别的地方。
他们想离开这个国家。
因为实际上泰国有很多问题,不是每个人的梦想都能得到支持。
有时候,喜欢动画的人——或者有特殊才能的人——不得不从泰国飞往美国工作。
而如果你留在泰国,你可能有一份工作,但你必须搬到欧洲的某个国家,才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所以。
我认为这部电影中的泰国很真实。
问:你觉得影片中的人物可以在泰国为自己找到一席之地吗?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未来可能会吧。
实际上,我想在这部影片中讨论的是,人们必须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其实也没关系。
因为如果你真心地爱对方,地域也不是问题。
他们不光要考虑在一起的问题,还会相互支持彼此。
影片最后,阿高和小洁还是分手了,我想通过这个结尾强调我的想法。
有些观众问我,他们会不会和解或者复合呢?
我想说,在未来可能会吧,因为他们之间还是有爱意的。
结尾不是一个正确时间和场景。
也许阿高来到了美国,但他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地方,他还是想在泰国和小洁生活在一起。
问: 我对你如何在你的电影中讨论记忆和时间的主题非常感兴趣。
我想问你的最后一个问题也和它有关。
在《速度与爱情》中,时间似乎是一种可以窃取的商品,阿高对小洁说,「很抱歉,我偷走了你的时间。
」各种角色也说,「我浪费了这么多时间。
」你与时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讲述关于时间和记忆的故事的灵感来自哪里?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这个问题有点难(笑)。
对我来说,过去和时间都非常珍贵。
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会来到我身边。
我总是喜欢回去看那些老照片。
我喜欢在每一个新年到来的时候整理我的房间,我总是在我的房间里找到一个老物件,当我看到它时,很多场景会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无论我拍什么样的电影,我在电影中总是有这个主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
当你提到它,我才意识到:是的,我总是会关注关于记忆和时间的主题。
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即使你用泰语问我,这个问题也很难,因为我从不考虑这个问题。
但是,我认为时间就像一个不断更迭的生命系统。
我对这个系统很着迷。
现在我在写一个新的剧本,刚写了一点,它也有关于时间的(笑)。
但这次更进一步——这是关于老年人的一部电影。
是的。
也许是因为时间对我来说是关于一切的系统。
如果我理解时间,也许我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
每当我拍电影时,当我从电影中得到一些信息时,这些信息也是在和观众交流。
而当角色在电影中得到答案时,我也得到了我对时间的理解。
因为影片中的一切,每一个故事都来自我的生活片段,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电影是一种复述:每部电影都讲了我在那个时期遇到的生活问题。
也许我的问题总是围绕着时间:我怎样才能控制时间,我怎么能找回过去?
而答案是:不可能。
你只能放任时间的流逝。
有时,你必须舍弃一些事物和一些人,和一些情感告别。
因为有些东西你再也找不回来了。
也许这就是答案。
This interview took place on Friday, July 15, 2022 with Alexandra Bentzien and 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来源:https://www.nyaff.org/blog/interview-with-nawapol-thamrongrattanarit
人物的设定和行为都显得突兀,速叠杯的独立性、重要性也没有被体现,主人公的各种情感亦没有太动人的地方。两星。
后悔为烂片贡献了票房。莫名其妙的剧本莫名其妙的故事走向莫名其妙的独白长对话莫名其妙的情绪莫名其妙的音效,前列腺炎一样尿频尿不尽的结尾。
不只是爱情片,运镜致敬都很有想法,梗实在太多。好的爱情,就是陪伴对方成长,成为人生路上重要的一部分。
纳瓦彭在形式上仍在突破,且不得不感叹,他对自己的“目标受众”掌握得蛮清晰的。所有元素的使用,都是文青最容易吃的那一套。先是搭建大量帽子戏法式的戏仿商业电影及《寄生虫》等热门话题电影的底子,接着插入大量“泰国小清新式开心麻花”的反转错位的小段子,藏匿其中的则是关于“放弃与追寻”一体两面的情感选择。片中所有的致敬戏仿,都能感受到纳瓦彭身上那种游刃有余的温柔,就像陀螺在《水形物语》里做到的那样,也是难得的特质。
3.5小众运动员和“外国人”的恋爱故事。其实男主生活的无能好像也是女主培养出来的。恶搞的电影不少,《寄生虫》,DC,漫威,叶问等等。能在大荧幕看到泰国片还是挺难得
朴素丹震怒!
笑点的设置(致敬/恶搞 电影梗、打破第四面墙等)特别有趣;爱情线的处理也别有一番风味,男女主人公莫名其妙却又理所当然地在一起,相处十年,没有争吵,却也没有任何激情,只有一方的付出,一方非刻意的忽视,最后女主在某一天下定决心结束这段感情,从相遇-相处-结束,爱或者不爱,观众难以判断,各种反爱情片的情节。就是一部不落窠臼、充满巧思的作品。
总体挺好笑,以为女主也是这项运动的看海报,这种男宝故事多少还是似曾相识有点看累。
言情片的小小螺蛳壳,再度被泰国新导演做成类型超级叠化的道场。或许你看到最终也无法解释寄生虫式配置的意义,但任一维度的放大都在它出现的当下充满意义——一种主创自娱外更娱乐观众的趣味,及对亲密关系细微溃烂放大的警示。
跟妈的全宇宙一样,宅男准备上台一边幽默一边讲个大议题,结果眼高手低,讲了一些咋咋呼呼的烂梗就下台了。观众咋办,只好掌声鼓励一下自己居然坚持看完了。
看了两小时的巨婴成长记,唯一能让我坚持下去的是独立影片常见的镜头运用方法和情节解构。
影片一开始觉得是男孩利用了女孩对他的爱来让自己可以沉浸在比赛无休止的训练中,女孩是被PUA而不自知,看到后来又觉得其实是女孩利用男孩来满足自己喜欢照顾人的天性,女孩对被别人需要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无论是照顾男孩还是后来让男孩学习自己照顾自己都是为了让自己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着的,等男孩学会了平衡比赛与家庭生活,并以买下二人的房子留下二人的珍贵回忆来挽留女孩时,女孩便头也不回的走了再也不来了。看完觉得就像影片开头老师问大家我的志愿的时候,志愿可以务实如医生、律师,当然也可以天马行空如在泰国做冰雕,唱rap,环游世界,玩竞技叠杯等等等等……,更可以平凡简单如相夫教子,做你真正想做的,没有谁比谁更优秀、更高尚一说。
戏谑掩面吐露真情,每场节拍都反节奏反高潮。通篇这么玩,观感就不顺。
这部电影讲成年人的烦恼,讲分秒必争的速度,将合作式的婚姻,讲像妈妈与儿子的情侣,全都是爱情的反面,最后分手,却为他们的成熟而觉得有爱,爱情不一定是要在一起,还是曾经过去的和留下的。影迷梗都玩得让人舒服,大玩特玩的寄生虫之类都把握得很好,没有偏离叙事,导演会讲故事,带视角的摄影让人很融入,还有剪辑,比如保姆配妈妈积德行善那场戏,男主角三句话,保姆三个表情特写,剪在一起,很有风格,但仍然是服务于人物和叙事,不像有些电影只是为了告诉你我有很多样剪辑。美中不足的是,有些戏我觉得还是没拍到位,所以用了恢弘的配乐撑起来,多少有些偷懒,而叠杯运动也不好拍,男主也已经打破第四面墙吐槽,可谓是一种小聪明的方式。价值观给得很准确,从一开始男主总结的叠杯特点,一个人和速度,到小女孩说集体和压力,都是总结分析而出。
失望到不敢相信是出自Nawapol之手。虽然还是熟悉的迷影配方,但解构类型片的部分,单调的手法完全无法撑起长片的体量。还沾染上了泰国喜剧片的“陋习”,尴尬的笑料不断拖垮着叙事节奏。唯有那场真挚的争吵戏,还能看到Nawapol一贯的敏感纤细。
【3.5】
巨婴成长,思路清奇。With lawyer
叠杯?爱情?什么乱七八糟的元素。虽然看完了,但不喜欢。
妙趣橫生的反類型小規模作品,導演顯然也是資深的影迷,對類型片的敘述模式、創作邏輯和風格氣質都十分熟絡(包括懸疑片、驚悚片、體育片、好萊塢動作片,也包括《寄生蟲》——四捨五入它終究還是在大陸銀幕“上映”了),因而戲擬和玩弄起來也可謂得心應手、信手拈來。影片“舉輕若重”地觸及了都市生活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繁雜細瑣的日常生活,正是一場比突破世界紀錄還要艱困的私人戰爭;儘管“情緒價值”和家務勞動通常並不標價,實際上它們異常昂貴——在50箱的搬家戰役尚未完結之際觀看此片,實在同感頗深。影片結尾也未令男女主角俗套地破鏡重圓,而是讓他們在各自獲得作為獨立個體正常生活的能力後,繼續奔赴各自並無高下之分的夢想。我國電影界如不用功,那可真是“再下去要輸泰國了”,當然或許也從未贏過?︳再度遷居北京後銀幕所觀首部電影。
每增加一毫秒,男孩的叠叠乐记录都会被打破。每减少一小时,女孩的卵巢都会有卵子在消亡。时间对有的人是擦不完的百叶窗,对有的人是去庙里求来的功德。感情的地毯烧了个洞,却还嫌信任的水泵有噪音。学着换床单,煎鸡蛋,给植物浇水,当发现一个人没办法贴膏药的时候,才懂得豪取来的时间,来自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