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克雷斯。
其实这两天我看了几部纪录片,《最大的小小农场》和《大象女王》。
前者讲述了约翰,茉莉和艾伦,众多志愿者一起建设一个生物多样性农场的故事,他们爱护动物,和动物和谐相处,收获果实。
后者讲述了一个50岁的叫雅典娜的大象族长,带领成员在干旱的非洲大草原寻找水源食物挽救种族的故事。
最后,《镜头背后》,讲述了我们的星球这个纪录片摄影团队幕后的艰辛。
摄影师躲在隐蔽小屋忍受极度的孤独,就为了等待拍摄西伯利亚虎的踪迹。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的摄影师搬着三脚架,摄影机🎥,淹没在围腰的沼泽地里冒险跟拍红色猩猩使用简单工具的画面。。。。。
致敬这些勇敢,执着,坚持,忍耐艰苦的工作者们,让各位再次目睹伟大的动物世界!
三部影片都关于动物,恰恰在镜头背后影片观影过程中,心中浮现最显著的一个感受,,动物的生存空间太少了,他们也有繁殖的欲望,这是他们的天性,但是我们人类,借用智慧的大脑,近几百年来,凶狠冷血的杀害他们的生命,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
但这是不对的,上帝在创造亚当夏娃之前,稳定繁荣的动物王国早已存在。
我们却替上帝做主了,剥夺了他们的生育权,给他们修建栅栏,规定他们能在哪里生存。
人类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电子信息革命,使自己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破坏环境,改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每一个旅游的人都知道,自己更喜欢迷人的自然风景,而不是圈起来的公园。
地球环境的恶化,却未能阻止人类的繁衍,但人类有进步的科技,医学,甚至延长了人类的寿命。
可是,动物这个亲爱的朋友不行,他们的雨林,海洋,冰川,草原,树林,河流,平原受到理所当然的剥夺,他们活在角落,环境越是恶化,他们死亡的越早。
他们不会呐喊,我想替他们呐喊,可是我力量太薄弱,无法把声音让更多有怜悯心的人知道。
人类还在肆无忌惮的繁衍,生怕基因无法延续,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是多么愚蠢,这个星球已经足够多的人口。
甚至某些群体还在每天恐惧找不到老婆,繁殖不了后代,唯一合理的理由就是:现在女性比男性多三千万人,我的父母要抱孙子。
亲爱的朋友,你并不孤独。
纪录片哪家拍的好?
行家都说就是BBC。
由BBC纪录片小组在2006年打造的《地球脉动 第一季》,豆瓣最终评分9.7。
时隔十年之后,全新打造的《地球脉动 第二季》豆瓣评分,更是拿下前所未有的9.9。
其他BBC旗下的纪录片,像《蓝色星球》、《冰冻星球》、《王朝》……评分无一不在9.5之上的。
BBC纪录片的名号凭借着稳定高质量的输出,成为全球纪录片的领军者。
同时,BBC纪录片御用配音戴维·阿滕伯勒也被全球观众所熟知。
而今年已经93岁高龄的戴维·阿滕伯勒再度出山,与BBC、网飞(NETFLIX)合作带来系列完结篇——《我们的星球》
它将和《地球脉动 第二季》以及《蓝色星球 第二季》组成BBC自然纪录片蓝光4K复刻计划。
4月5日更新之后,豆瓣开画9.7。
每一帧都美的不像话!
50年前,人类首次登陆月球。
从而可以回望自己的星球……这一次在感叹自然奇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告诉人类,什么是我们必须保护的。
每一集都会带我们来到一个生态系统。
有天空▼
有深海▼
有极地▼
有雨林▼
有草原▼
也有沙漠▼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着自己的生存规则。
有的残忍冷酷,有的充满智慧;有的团结协作,有的满满温情。
北极冰面消失的速度已经是以往时候的两倍,这也导致很多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地方。
海象每年夏季都会在海冰上栖息,但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他们的栖息地越来越小。
于是他们来到了临捕食区最近的海滩,十万头密密麻麻挤在一起成为奇观。
而同族的争斗也因为栖息地原因愈发的激烈,战败的海象不得不爬上悬崖寻求安生之地。
等到饥饿冲昏头脑,绝望之下的海象就会纷纷从80米的悬崖跳下……海边一头头的尸体又成了这一生态系统的“奇观”。
在相隔几千公里的亚马孙雨林,动物们同样面临着挑战。
成千上万的切叶蚁,可以在24小时内将一棵树扒光,和一头大象没有差别。
然而在复杂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之中,没有一个生物是占上风的。
切叶蚁就被别的生物利用,做了“别人的嫁衣”。
一种生物的数量越多,就越容易找到致命真菌冬虫夏草的侵袭。
但正因为这样的制衡,才保证了雨林难以置信的生物多样性。
然而由于人类的介入,热带雨林的面积正在疯狂的缩减之中。
只种植对人类有力的油棕,导致了多数生物失去家园,生物多样性正在锐减之中。
和人类祖先最为接近的红猩猩,是唯一被发现会用工具捕食的灵长类动物。
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极近濒危。
热带雨林正在以每年1500万顷的速度消失。
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片片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更是这个星球上多样性珍贵的宝库。
随着人类探索步伐的开展,对于地球以外的世界也越发的熟悉。
然而,其实地球存在着未知还有很多,等待着人类去发现。
海洋面积占到了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但这只是表面积。
在深不见底的海洋底部,那是一块等待被发现的未知空间。
这一次BBC团队采用最新技术,拍摄到了海底将近十公里的珍贵画面。
深海生物占全球生物总数的95%,然而大部分我们还叫不上来名字。
十米长、自己会发光的皇带鱼;完全透明、可以隐形的异形虾;长着恶齿的巨口鱼;无数条须的深海安鱼……
在没有光的深海,这是一个充满奇形异物的世界。
而当摄像机到达底部的时候,所拍到的画面所有人还是被震惊了。
深海的珊瑚叫做欧兰薇娅,有着将近四万年的历史。
虽然长在深海,但却同样遭到了人类的破坏。
深海渔网会拖过海底,将脆弱的珊瑚礁变成瓦砾。
一半的深海珊瑚已经被摧毁,而恢复却要几个世纪的时间。
作为海底生物赖以生存的居所,对于海底生态平衡的影响可想而知。
就像每一集开头,戴维·阿滕伯勒老爷子都会问大家的一样。
介绍完了生态系统里的奇观现状,更重要的是想告诉人类应该做什么。
以往的纪录片中,常常反映人类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很多动物濒危绝种。
《我们的星球》中当然也会提及这一部分,毕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新鲜的地方,就是把人类意识到问题后的补救措施同样拍摄放出。
很多地方都设立的保护区,禁止猎杀捕捞濒危珍稀动物。
慢慢的印度虎的数量、美洲豹的数量、蓝鲸的数量……都在趋于缓慢增长中。
这说明,我们这么做确实是有用的。
而且我们也必须这么做,不是吗?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乐观的看待这一切。
《我们的星球》中提到的每一种生态系统面积基本上都在减少。
这不仅让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离我们还去,同时也在改变着全球的气候。
从深海到陆地,从草原到沙漠,从冰川到沼泽……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不夸张的说,每一个生态系统中最不起眼的生物,可能将是影响人类生存最直接的原因。
牵一发而动全身,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而生存的。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到底有多么的渺小?
1986年,切尔若贝利核电站爆炸。
让这座城市瞬间变成了“鬼城”。
超过十万人撤离,将近两万年不宜人类居住。
然而仅仅十年,这座城市已经恢复成一片茂密的森林,有虫鸣鸟叫有猎食繁衍……所以,人类还要以“地球主人”的身份自居吗?
多一分了解,少一分伤害,这是《我们的星球》带给我们最大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一个永远在消失,却同时永远再重生的星球。
这部八部分的剧集将探索自然世界的独特又宝贵的奇迹,由屡获奖项的剧集《地球脉动》的创剧人倾情打造。
通过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我们的星球》采用了令人惊艳的摄影和技术,并以前所未有的拍摄方式探寻了地球上尚存的野生区域和那里的动物居民。
这档耗时 4 年的大制作节目在遍布全球各个大洲的 50 个国家/地区进行过拍摄,600 多名工作人员共计花费超过 3500 个拍摄日,从偏远的北极荒野和神秘的深海到广袤的非洲地貌和南美多样化的热带雨林,全面关注全世界生境多样性的广度。
五步开始拯救地球 Five Steps to Help Save Our Planethttps://www.ourplanet.com/en/what-can-i-do1. 尽可能素食 Make Your Diet as Plant-based as Possible2. 购买可持续水产和肉类 Shop for Sustainable Fish and Meat3. 使用清洁能源 Switch to a Clean Energy Provider4. 选择不危害森林的棕榈油 Choose Deforestation-free Palm Oil Products5. 购买产自可持续发展管理森林的纸木制品 Buy Wood and Paper Products from Well-managed Forests为什么?
(以下内容是自己查资料来的)1. 尽可能素食 Make Your Diet as Plant-based as Possible联合国“可持续资源管理国际小组”于2010年6月2日发表的一份报告,甚至发出具有争议性的呼吁:人们的膳食结构应该做出显著的改变:从以动物蛋白为基础向更加素食的方向转变,以减少环境压力。
根据联合国的报告和科学的证据,就全球暖化而言,甲烷的有害性比二氧化碳强21倍,氧化亚氮比二氧化碳约强300倍。
牲畜是产生甲烷的首要肇因,氧化亚氮也是牲畜产生的副产品。
食用肉类需要饲养许多家畜动物,而家畜会排放出甲烷,例如,一头牛一天最高可制造出60升的甲烷。
大气中的甲烷约有25%由畜牧业饲养之家畜排放。
如果能控制甲烷的主要来源,就可调节气候,预防水灾,也是对付土壤流失之最佳方法。
美国超过半数以上之用水,直接用来灌溉牧场以饲养牲畜,还有大量的水被用来冲洗牲畜的栏茏。
生产一磅的肉平均会消耗掉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用水量。
生产一单位肉类食物所用的水,要远高于生产同一单位植物类食物所用的水。
这样的用水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方面的影响。
研究指出,大量用水威胁到美国西部十七州之经济发展,并使可用于发电用的水剧减,降低了该区电力生产量,造成电费价格上涨。
吃肉浪费大量的水,剩下的水也可能被污染,美国牲畜所生产的总排泄物是全国人总的排泄物之二十倍。
然而,现今人们很少用动物的排泄物来给田地施肥,大多排放进水道。
由于未处理的排泄物气化成氨和硝酸盐,使愈来愈多的水含有硝酸盐,可能造成婴儿脑部受损,甚至死亡。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2. 购买可持续水产和肉类 Shop for Sustainable Fish and Meat可持续海鲜,亦作永续海鲜、环保海鲜,是指一种依从可持续发展策略而捕捞或养殖的海鲜。
可持续海鲜透过从来源作出保证,使无论是从捕捞或养殖而得来的海鲜,其产量都可以维持而不会影响其来源地的生态系统。
可持续海鲜运动现时在欧洲及北美已有相当的影响力,这是因为愈来愈多人认识到过度捕渔及危害环境的捕渔手法对环境的恶劣影响。
现时,在两地均有不少可持续海洋的认证机构,为可持续渔鲜的生产及发售提供认证服务。
不过在亚洲,相关运动经过多年努力,其成果依然有限。
而世界自然基金会从2001年发起“海鲜选择大行动”,香港分会亦迟至2007年才开始参与,教育大众认识到“无止境的食欲对鱼类和海洋生态造成什么影响”。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在这个网站上可以搜索某种鱼类的可持续性:http://www.ifishonline.org/#/3. 使用清洁能源 Switch to a Clean Energy Provider清洁能源、洁净能源或绿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
在美国,许多州采取了鼓励从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能源生产清洁能源的计划。
特别是核能仍然是许多寻求清洁能源政策的国家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因为它能够在不产生任何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下发电。
类同的定义是可再生能源,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沼气)、地热能、海潮能、海水温差发电等,目前两者几乎是同意词,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因此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水力发电、太阳能并不是绿色能源,因为兴建水库以及制造太阳能板过程会污染甚至破坏环境。
应审慎评估后再使用。
核能发电消耗铀燃料,蕴藏量大,能用上百年,且技术成熟,但尽管技术再成熟,几乎所有的国家,包括技术和管理最先进的国家,都不能保证发电站绝对安全(当然,任何能源站都并非绝对安全,甚至水库都有崩塌之危险。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4. 选择不危害森林的棕榈油 Choose Deforestation-free Palm Oil Products棕榈油近年来饱受环保运动人士抨击,光是今年,包括雀巢、玛莎百货、General Mills等企业均对使用棕榈油表达立场,例如不再与不符永续原则的供应商合作,或是强调反对摧毁东南亚原始雨林及生物多样性。
东南亚许多国家均以棕榈油做为农业收入来源,尤其以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为最,相关争议最近源于一段YouTube影片,嘲讽雀巢公司 KitKat产品广告,这段影片由「绿色和平组织」制作,其中一名员工打开KitKat巧克力包装,希望能「放松一下」,但一口咬下的不是巧克力饼干,而 是猩猩的手指。
以下影片同样由该组织拍摄,反对雀巢公司使用非永续工法生产的印度尼西亚棕榈油。
资料来自 GlobalVoice5. 购买产自可持续发展管理森林的纸木制品 Buy Wood and Paper Products from Well-managed Forests受控木材是指产自符合可持续发展标准管理森林的木材。
由第三方认证、监管,符合独立机构定义的规范管理森林标准的森林。
Certified wood and paper products come from responsibly managed forests – as defined by a particular standard. With third-party forest certification, an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develops standards of good forest management, and independent auditors issue certificates to forest operations that comply with those standards.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我会珍惜每部完整看完的纪录片。
质感伟大。
one planet显露时的震撼感确实无法被翻译投射出,仅此唯一的天地。
是目前看过的BBC自然类纪录片中最喜欢的一部,对比、转变——失衡。
因果在人身上,叩问灵魂的美景与撼动心魄的生命,更强大的是自我拷问的沉默遗留。
螺旋式发展的风把土地龟裂成寸草难生的黑白灰,人类是没有被凝固的盐锁住脚步的幸存者,但停留在干涸、崩裂、残墟的牺牲者,本生同源。
是人类剥夺了更多生命追逐奔跑的未来 ,淘汰适应变化,不意味着速率强行扭转。
如果万物有灵,那么平衡有定。
或许失去海冰的北极熊,跌落数百米岩壁的海象,从斑斓褪色为荒墟的珊瑚,会成为人类的先兆。
过度繁殖的水母在海水投影,竟然像摄魂怪的幽灵,毛骨悚然。
From Deserts to Grasslands, From Grasslands to Deserts. Recover. “是沙漠让海洋变得富饶。
”色彩的画笔其实始终握在手中,火焰孕育生命,潮水催化力量,极与极的存在意味着,重生没有不可能。
切尔诺贝利的结尾太震撼,辐射划出人类两万年无法踏足的废墟禁区,却让自然回归时间空间的森林复苏停憩处。
落点是希望与回归,比起悲愤更令人深省。
在惊叹于冰雪美景和完全与纪录片融合的音乐的同时,我看到了很多很揪心的画面。
海象被压缩的生存空间,犹豫去到自己不熟悉的悬崖而失足翻滚掉下海边的情景都非常触目惊心。
这一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全球变暖,而造成现在局面的就是工业社会无节制的发展。
可能因为我们真实生活中离北极南极和真实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太过于遥远,我们看自然世界纪录片的观感不亚于看科幻片。
因为人类很难对没有亲自踏足亲自感受过的地方产生同理心,我们对于真实的动物世界太过于陌生,但我们对他们影响又太过于深刻。
人类自诩为地球上最高等智能的生物,但到现在只是自私自利不管其他生物死活的miser 和懦夫。
Paris' Notre Dame is on fire. People seem to rattle over the righteousness of each other's opinion. With the holy sword granted by civilization in hand, the majority is flaunting an ostentatious superiority: you petty partisan, barbarian, philistine rats are all unlettered riffraffs! These comments have ironically depicted our peasant ravishment to nature.Nothing was heard or saw here, not a damn ripple when Greta Thunberg struck in her scowl last month. Is it because news were blocked or because we the people are simply strike paralyzed. No, there is no excuse for our weakness. Amidst this energetic online flak, I am once again stupified by the sapient riot, surprised by the power of collective publicity, and above all, saddened or even irritated by their ignorance over the true fire around us all. We take it all for granted when amends could be made, but mourn like cowards for her lost beauty when doom comes.This weakness applies to every single one of us living on this land. Not to mention the feeble stance on political disempowerment. We shall all fear.
第一集:每年有20亿吨灰尘被大风刮走,其中四分之一会落入海洋,给微生物提供所需营养,而微生物又是海洋生物的基础。
雄蜜蜂会寻着兰花的香水而来,香水可以用来吸引雌蜜蜂,而兰花提供香水的同时,也会设置陷阱,留唯一的出口,在雄蜜蜂艰难爬出来后,身上就会带有兰花的花粉。
第三集:西七线天堂鸟雄性的求偶表演真的经验,羽毛展开成圆形,身体的某个部位还可以变颜色,神奇的大自然。
第五集:毛毛虫发出一种类似于蚂蚁幼虫的气味,蚂蚁因此会把他们带到巢穴,它们将毛毛虫存放于栖息地的卵室中,紫色毛毛虫躺在蚂蚁的白色幼虫中,护士蚂蚁赶忙来喂食。
而且,毛毛虫开始模仿蚁后发出的声音,结果蚂蚁将其当皇室对待,如果事物短缺,蚂蚁会优先喂毛毛虫,而不是它们的幼虫。
直到有一天,不再需要蚂蚁来喂食。
第六集,信天翁可以嗅出20公里外的气味,是南极的清道夫。
第七集:一种淡水鱼,一只雄鱼在努力的收集贝壳,收集的越多越会吸引雌鱼的注意。
同事另一只鱼趁不注意,偷拿贝壳。
还有一种生活在缺氧环境的泰国斗鱼,雄鱼日复一日的在水面吐小泡泡,储存氧气,雌鱼过来视察气泡后,完成受精,雄鱼会一个个收集鱼卵,然后一个个把它们吐到气泡中,保证生长中有充足的氧气。
在B站看完了第一集,画面美的依旧感人。
《我们的星球》从画面到BGM再到剧情,完全不输给在我心目中排名第一的《地球脉动》,只是这次打动我们的不是BBC,而是网飞,但不变的还是我最爱的老爵爷为独白和《地球脉动》同一制作组。
果然没让我失望。
我一直担心自然纪录片已经很多,好多新出的纪录片都有重复的镜头出现在其他纪录片内,并且讲的故事也大同小异,这次网飞还能给我带来多大的新鲜感?
事实证明绝对有九成以上,强硬的制作团队果然厉害。
自然纪录片很多,但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内容上大家也应该有共鸣,保护地球,真的刻不容缓,每次看到北极熊出场我都想跳过……
和以往看别的纪录片不同,《我们的星球》给我留下更多的不再是世界多壮丽,人类多渺小,而是一种无力感。
小学的时候,我学完《只有一个地球》那一篇课文后,心中就有一个理想,我长大以后我要成为环保局局长,我将不使用机动车和空调,而是践行环保到底。
我想会有很多观众看完《我们的星球》,就像小学时的我一样,心底生发出一份对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家园的责任。
我觉得那时的我就像《这条小鱼在乎》中的小男孩,哪怕知道自己的行为微不足道,哪怕最后没有用,还是会坚持环保主张,因为这条小鱼在乎。
但多年以后,我却成长为旁观的大人,我得到了太多相悖的信息,变成了虚无主义者,我依旧相信环保的正确性,但是不相信人类可以达成一致。
补标。最后说如果人类灭绝的话,自然很快就会重新蓬勃起来,然后第二年就新冠了……
一边惊叹于地球和动植物的美好,一边感伤于美好的逐渐消逝——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雨林倒退轮流步,四鸟枝头合作舞。谁说众生无语言,且看万类衷情吐。
大部分素材都太陈旧了,狮虎狩猎和三文鱼洄游什么的,看得翻白眼。而且诸如鲸鱼围猎什么的还在不同集反复出现。没这么多好素材就少拍几集嘛,网飞真以为自己是BBC。
这分高了
最喜欢第三集天堂鸟的求爱舞和第四集的海底世界,最后一集片尾还去了切尔诺贝利也让人惊喜。不过总体而言还是中规中矩,也许是最近看了太多部自然纪录片有些审美疲劳了。ps,片尾曲也很好听:)
感觉这种纪录片BBC就是信手拈来了,比起心中无法被超越的BBC早年的《人类星球》和《生命》,这部更像是创作团队用了四年时间去到50个国家游山玩水,顺便采集点视频素材回来,剪辑配音,再安个保护环境的主题……就是这种感觉。尽管画面很美,但主题太弱了,看得拽瞌睡
动物世界升级了
太壮美了…人类在地球上是多余…BGM强势……这么美的星球为什么会有人类。
自杀呗
不论看多少遍,还是会为大自然的美好而惊叹不已。但其内容浅尝辄止,几无重点。
有一些NF自己的视角 就呈现效果上来说 海>水>冰>地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时代不变的全球性问题
在美得令人窒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尊重。另外此片虽然为NETFLIX出品,但仍由BBC团队制作,真的给BBC跪了……
画外之意太多,已经到影响观感的程度了。
有点不敢相信这是人均排碳量全球第一和不承认温室效应的美国人拍出来的纪录片。技术和画面上实际比地球动脉更强,跟地球动脉相比可以说这是一部完完全全对全球变暖森林覆盖率锐减的负能量警示片。70%以上的解说都是负能量的报数字,什么时候北极冰川消失,什么时候野生红毛猩猩灭绝。这不是一部展示地球之美的纪录片,这是一部告诉你再不做点什么大家马上就全部玩完儿了的警告片!!
每一帧都是屏保!阿滕野爷一定要健康活力到永远!ps,虽然一些段落和其他纪录片略有重复,但是自然界上演的各种平凡或神奇的戏码真的从来都看不腻!所以,如果想要我们的星球永远蔚蓝和生机勃勃,爱护她吧!
讲生态保护不带中国,反倒是夸奖了蒙古和印度,就挺讽刺的。
要么智人早日灭绝,要么就该把这种片子刻入人类基因,从受精卵发育就开始警醒学习。
大家一起看 Les也很喜歡 哎 真好
你们美国人是怎么好意思管地球叫我们的星球呢?不怕你们那些缺心眼儿寻找存在感的各种主义者拿这名字诟病啊?叫The Planet We Live On多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