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了泰国电影《时光机》,这部泰国片拍出了日式感,虽然低成本,拍摄难度也不大,可是探讨的问题让人深思:有时候在跟对方说对不起的时候,其实反而有点自私,因为道歉后好像就不用负责了,将罪恶感附加在了受害者的身上。
之前有看过这个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的《亿万少年的顶级机密》,讲的是小老板紫菜的创业史,而女主角茱蒂蒙·琼查容苏因靠《天才枪手》里精湛演技也让我一开始十分期待本片,不过现在觉得女主这种模特面瘫脸还是不太适合这种情感细腻的戏份…… 个人认为影片还行,无功无过,虽然导演讲故事能力一般般,不过这个拍摄构思也挺有意思的。
纳瓦彭真是人畜无害啊,轻飘飘地就探讨了附着在媒介上的情感和媒介自身的变化。
生活物品的所属权反映了日常关系的构成,改变日常关系先从断舍离开始。
电影章节切换的形式就像女主翻书,断舍离就要快准狠。
当一页杂志一个物件变成一张照片,人们便以另一种形式占有它们,这无关物欲,仅是数字时代“囤积癖”向信息化的转变。
断舍离不是简简单单扔掉就行了,因为旧物的时光机(媒介)属性,人们总是不可避免地被回忆在找上门来,企图去抚平时间的褶皱,最终却有些怅然若失。
断了,还是没断,这还是个问题。
这个片子的质感也像时光机,坐在电影院里仿佛回到了我的2019,那时候也买了女主同款OPPO Reno、天天和朋友们玩梗灭霸的响指、还期待着2020能有新的开始,现在看来这些都是时间的痕迹,可以说是有点即时性的时间痕迹。
我忽然想到这两年有个流行的语汇“爷青回”,指的也是通过媒介偶然拾获的回忆。
它以一种重回往日时光的方式,回应了当下被推着迅速前进的时代情绪。
时间是不回头的,但是我们可以在某些事物面前停下来想一想,整理好自己与生活。
媒介承载了一些重要的感情,无论是否要舍弃,愿我们都能在当时当下重获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勇气。
去两年曾经泰国电影有过一阵小火,上映了好几部影片,不过如同昙花一现。
前几日,一部叫做《就爱断离舍》的泰国电影上映了,算是泰国电影再一次走上中国的大荧幕。
广义上说,这是一部讲述情感的片子。
这里的情感,不限于亲情或者爱情,而是混合着亲情、友情以及爱情。
电影一开始,大约是从友情入手,然后切入亲情,中间有插入爱情,最后又用亲情收尾。
整部影片描写的是,女主在追求所谓“极简风格”的老屋装修过程中,面对一大堆所谓“无用的”,“没有感觉”的老物件,本想着一丢了事,却最后不得不一一去面对,去处理。
在此过程中,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思考亲情友情以及爱情。
这是一部文艺性的电影,技法上没有什么特别的,也没有什么悬念。
不过就是在叩问心灵。
至于观众是否会被这样的叩问所感动,或者说是被触动,这就是个人的自己感觉了。
前几年的泰国电影热,主打的是悬疑。
这次换成了讲心灵鸡汤,改变是很大的。
总的来说,这部观众对这部电影并不买账。
我个人也认为这部电影评分大致不会超过7分。
俗话说,忘记过去等于背叛。
确实,没有过去的自己,就不会有现在的自己。
过去是那么容易就断得了的吗?
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总是藕断丝连的。
是去年看的了,平时很少看泰剧,大部分还是看韩剧,就是无聊时候随便看的,因为这个剧的名字有点有趣吧,Jean要改造自己的家,多年旧物相继被清理出来。
整理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属于前男友Aim的东西。
虽然这些物件对自己毫无作用,但每一件所承载着那些往事,不禁令Jean思绪万千。
为了找寻这些东西的出路,她做出了一个决定。
有时候不能释怀的是被伤害的人,而不是伤害别人的人。
有些伤害别人的人,早就忘却。
只不过他更早懂得利己。
有很多细节 展示的画面还可以 。
这部影片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痛苦回忆”。
发现自己内心的丑恶才是真正的痛苦,当你痛苦到反胃痉挛时,是什么话都说不出的。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背负着多少罪恶感,让这部电影告诉你……
打开这首片尾曲再看吧
看完的那一刻,回想起导演在影片开头开的巨大玩笑,诺大的讽刺。
如果你已经认真看完并想听听我对几个人物情感纠葛的分析,那请继续阅读下去吧。
⭐根据每个人经历不同,也许我们的看法会有很大出入,既然点进来了,只希望你能包容我的想法。
毕竟你眼中的可能是时光机,我眼中的却是拖拉机🚜,都没错啊都没错。
开头本篇必看:首先,我觉得,这不是一部自私的女主经过旧物的救赎、好友的原谅而涅槃重生、放下一切的故事。
女主小琴一直都是一个自私的形象,结尾也可以看出她并没有得到救赎,诸位不要把它看成一部教大家断舍离的电影,如果你真的这样断舍离了,和女主一样,那些痛苦的东西不会消失。
影片的本意是让那些自私、健忘的人承受她们该承受的痛苦。
有些人觉得影片把角色刻画的太真实了,没有魔幻,没有反省,没有升华。
但如果这部电影就如此云淡风轻地掀起你自己的回忆,没有旁白的滥情,没有歇斯底里的嘶吼(因为我们最后可以发现,女主痛哭的时候导演没有选择放出她的声音,但却比听到她的声音还让我们心痛),这部电影为什么算不上一部佳作?
没有人生来就是前来治愈你的,这部影片亦然,它只会席卷你的过去。
这里还有一点,它的确会让你陷入回忆,但有些人没有相似的回忆,导演可以说放弃了大众化,选择私人化处理,这一点就让我很欣赏!
绕回开头发现太多细节本片以收拾家里的旧物为线索,展现的是友情、亲情、爱情里的遗忘与记忆,自私与愧疚。
简概: 留学回国的学生小琴因工作需要,打算把自己家改造成极简主义办公室,她把属于别人的物件归还,其中也包括前男友安哥的相机……一段段回忆就此揭晓.女主小琴极简主义的外壳下其实是父亲不辞而别、自私自利的映射。
极简主义教会她把最有用的东西留下,其他的都是无用的、羁绊的,应该丢掉。
她把父亲的钢琴卖掉,嘴上的理由是没人弹、不想母亲继续拘泥于回忆,但最终还是为了抹掉自己的痛苦回忆、建成自己的办公室。
她一边想摆脱父亲的影响一边又快马加鞭地变成他,她丢弃那些“珍贵回忆”就像父亲丢弃她们那么果断,不顾及别人的感情。
小琴拆掉了母亲的客厅、卖掉了父亲的钢琴、归还了亏欠的人情,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洗白自己的过去。
她允许自己有过去,与前男友的过去让她能够名正言顺地再次出现,被父亲伤害的过去让她能够名正言顺例行极简主义。
但她不允许母亲有过去,母亲与父亲最后的回忆,最终殉葬于女儿的自私,殉葬于女儿的极简主义。
这本身就是一场轮回,受伤最深的往往是最深情的人。
母亲这个角色很出彩
小琴的软肋我这里不是说极简主义都是无情的,影片也不是针对这整个群体,既然把镜头全怼向了女主,我们就要从女主的行为出发,她明显是借着极简主义的幌子想方设法地逃避,就好像世界上美的丑的都有,她却因为有丑陋的东西选择永远闭上了眼睛。
不要较真于此,把目光放在影片本身最好。
断舍离六步走:
……
这也是我觉得设计非常巧妙的地方,小琴只坚持到第三条,后面的剧情完全是朝着与小字相反的方向发展的。
极简主义不允许添加东西,小琴就马上拿回了自己的旧物,极简主义不允许她留恋,她打通了父亲的电话。
可是真的有人那么擅长遗忘🐴,也许他们只是过了眼睛这道坎,心里这道坎过不过得去,只有自己知道。
安哥有人说这条爱情线很碍眼,我觉得不然,通过安哥和小琴的故事,也是父亲在小琴身上产生射影的体现。
前半段女主去归还相机,宣泄了自己压抑已久的愧疚,她给安哥煮汤,和他的现任女友小密认识,她回来了,她想补救。
这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如此合乎情理,我们真的以为他们重归于好了,但事实不是这样的。
为了自己的利益,小琴曾像扔垃圾一样把安哥甩掉,拥抱自己的未来。
为了自己的利益,小琴主动上门认错,哪怕安哥让她不要说了。
为了自己的利益,消除愧疚,她劝安哥和小蜜复合两个小时下来,小琴总共说了不下十遍的抱歉,可是几声抱歉真的管用吗?
自我感动中
占据道德制高点
(发泄够了吗?
)
看似无事,其实非常生气安哥和小蜜分手时,她知道这是自己的出现造成的,但她还天真地认为安哥已经被自己感动不计前嫌,甚至想要亲自劝安哥和小蜜复合。
这都是小琴的内疚在作祟,看到安哥幸福才能真正抚平自己的愧疚,自己给不了他真正的陪伴,只能希望别人给他。
但这些早就被安哥看穿了,当安哥质问她为什么不自己去承受罪恶感的时候,小琴开始手足无措,她的秘密被戳中了,她疯狂解释到自己是因为在乎他,反而质问安哥为什么不愿意释怀。
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自私……她认为自己和父亲不一样。
放P
不能还有一个很有心机的点是小蜜告别的最后一段话,她说“这件上衣是你留在他家的最后一件东西,他把所有东西都还给你了。
”看到这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想必安哥一定和小蜜讲过小琴的事,前面小蜜说自己拒签了快递,能看出她是真的在乎安哥。
这放在一个想要赎罪的人身上,无疑是最致命的伤害,所以如果你此时把自己想象成小琴,就很容易与角色取得共鸣。
小蜜微笑离开抛弃与被抛弃:其实我们换位思考过后会感觉更加深刻体会到两对抛弃与被抛弃者的心理。
母亲和安哥都是被抛弃的人,在母亲身上我们能更加直观的体会到她的感情:小琴给父亲打完电话后想要转告给母亲内容,但母亲是十分抗拒的,她已经适应了一个人的生活,丈夫不告而别逼她要靠自己,这时候告诉他丈夫的消息无疑是往伤口上撒盐,母亲疯狂尖叫,捶桌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最起码父亲没有嘘寒问暖,没有想方设法排解自己的罪恶感。
安哥再一次见到小琴也是相似的感觉,只不过小琴的目的是单纯的为了消除愧疚,重新在家乡站住脚根,她忘记了自己对安哥造成过多大的阴影,她出现在安哥身边,就像父亲出现在母亲身边一样。
是啊“有些事只是你自己忘记了凭什么要别人也忘记?
”尾声:说到头了这就是一个关于记忆的电影,那些记忆有些是有形状的,有些是有画面的,有些是记忆中飘忽不定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管理自己记忆的权利。
你可以爱他,也可以恨他,可以选择单方面的忘记他,但是,就像小萍说的那样:“有些事只因为你自己遗忘了,不代表会就此消失,双方都要释怀才算真正结束。
”我们都做过错事,都有无法触及的历史,总有人会在当中受伤,承受那份痛苦。
所以不要逃避了,我们每个人都做过不好的事情的,去过你的生活吧。
回忆是影子,只要明天还在,它就不会消失。
它永远都在哪里,那些记忆的存在可以让我更好地对待别人,不让悲剧重演,没人想再经历一遍那样的痛苦,我们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不是吗?
善待回忆,该缅怀的缅怀,该不过问的,就再也不要过问。
……
小琴说
好友说
意难平啊意难平。
(我的第一篇影评,如果你喜欢的话请帮帮忙点一下有用,这会成为我写下去的动力!
)——The End
教你“超度”旧时光母亲喜欢留着旧东西,鞋柜、衣橱、壁橱……家里任何储物的地方总是塞得满满的。
那些旧东西谈不上老,几年的、十几年的、几十年的混杂,现在看来大多毫无用处。
曾多次试图说服母亲扔掉它们,但母亲一旦祭出回忆杀,我都会注定失败。
即便侥幸动摇了母亲,一旁的父亲总是会轻描淡写的说上一句——你妈想留就留着吧。
这灭霸响指般BUG的存在能瞬间湮灭我的小心思,时刻守护着躺在宇宙行星某处的旧东西。
过去留着旧东西是穷,所谓破家值万贯,延续到现在还留着是情,所谓念物思人。
一段旧时光尘封在旧物里,不动它堆放一处是遗忘、是垃圾,翻出来展开要去丢时,尘土飞扬却激活了记忆,像一台不需要任何科学原理的时光机,轻易就能够让人们体会到生活在体内穿流的离合悲喜。
倘若你硬要抗拒这时光流逝的痕迹,撇清附着在旧东西上的独特讯息,只视它们为垃圾,那你或许能够在下面这部讲“垃圾分类处理”的电影里找到与时间、记忆、情感割舍的方法和答案。
《时光机》是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自编自导的最新长片电影,讲述了学习设计的小琴从瑞典归国,为追求生活方式的改变,用“断舍离”的6步方法,将与母亲、弟弟同住的堆满旧物的家,改装成极简主义风格的故事。
如果说电影是导演的孩子,《时光机》无疑沿袭了其他兄弟姐妹的精髓。
《36》里一张照片、一刻定格背后的情感与故事,《恋爱诊疗中》里设计师的小私情、小生活、小内心以及职业生活方式。
《死于明日》里对死亡带有禅意的阐释,这些导演前作中的特质无论形式风格、演员表演乃至情绪内核在本片中都有所展现,可以说这是一部处处散发着纳瓦彭家族气息的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小琴的饰演者茱蒂蒙·琼查容苏因因出演《天才枪手》被内地影迷广泛熟知,在作为大女主电影的《时光机》里,她穿梭在友人、爱人、亲人间游刃有余的表演层次和情绪转换都颇具看点。
而拥有忧郁自哀气质的男主桑尼·苏瓦美塔农则是泰国当红影视一哥,同在上升期的两人都曾与纳瓦彭导演多次合作,应该说早已与“彭氏”电影风格高度契合,拿捏剧情人物同样驾轻就熟。
电影伊始,小琴对弟弟说,垃圾袋就像黑洞,(垃圾)丢进去之后就消失了,眼不见为净。
在她看来,避免感情用事要干脆率性一点,垃圾处理似乎会很简单容易。
但导演用出色的电影语言外化了情感,一个个装满的黑色垃圾袋与装不进袋里的旧物堆积在小琴周围形成吞噬之势,是空间的压迫也是情感的讨伐,迫使她不得不重新审视旧物的处理方法及其背后的羁绊。
小琴为了完成人与情感的真正告别,决心找回已被贱卖的旧物,整理清单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一一物归原主。
导演用干净利落的方式在确立故事主线的同时完成了激励事件。
但随着旧物处理的难度升级,诸多故事情节、矛盾冲突随之浮出水面,与前男友安哥的B故事以及父母家庭的C故事、私人感情以及父女亲情也就此展开。
有趣的是,家装改造所需的资金和期限等真正的物质困境,反而被导演设置成了消解小琴情感困境的“帮凶”,促使她快速处理前任旧物和父亲钢琴,顺利解决情感困境,完成分支故事回归主线。
电影的至暗时刻是小琴从家中“逃离”,在曼谷酒店独自度过的新年夜,她对着唯一的全家福进行了最终的灵魂抉择。
电影结尾,克服重重情愫完成了“垃圾分类处理”的小琴看着空荡荡的将要被改造的家,复杂情绪涌上心头,眼泪止不住落下。
这既是女主的高光时刻也是剧情高潮,同时人物也完成了与旧人、旧情、旧事和解与释怀的弧光。
从剧作上看,《时光机》属于完全按照经典剧作法框架进行素材组织的完成度较高的剧情片。
但仍有较多问题可以谈及,比如现女友怎么会穿前女友的衣服?
再比如旧物收藏家的设置严重顺拐。
这两个影响B故事和故事主线的点,其实经不起推敲,只是巧妙的被导演用高效的叙事和紧实的节奏化解了。
而纳瓦彭导演聪明的地方还就在于,总是能用自己特有的影像风格和电影语言,给普世的情感套上一层清新文艺的外壳,从而营造出一种高级感。
《时光机》就是凭借极简主义的概念、断舍离的禅意以及6段式章节这三招做到的,虽然表层的独树一帜只是诱饵,难掩通俗剧情内核,但也确实深得一众影迷的喜爱。
抛开以上剧情解析、章节结构以及个人观点,我看到的《时光机》亦如导演前作《死于明日》由几段物归原主的短片构成,不同的是它们不是散装的仅服务于影片主题的独立个体,而是相互交织服务于主线串联真正起到情节推进、调节情绪之用。
本质上这些被清晰标记了的短片就是一份“垃圾分类处理”清单。
恰巧,垃圾分类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在一部泰国小资影片中找到了契合社会主义新风尚和新时代环保新主题的点,我也颇感意外和惊喜。
但《时光机》也再次告诫人们仅仅处理掉垃圾的躯壳而它们的灵魂注定会困扰我们。
下面我将以个人视角梳理出一份泰国姑娘小琴的“垃圾分类处理”清单,以供小伙伴们处理旧情感,“超度”旧时光之选。
一、闺蜜送的CD,情感指数:-5
扔这张CD的时候,阿萍一眼认出并十分生气。
阿萍说,有些事情只因为你自己遗忘了,不代表就会消失,双方都要释怀才算真正的结束。
她说的很对,虽然释怀很困难,但直面问题,将它们物归原主,才能真正达到情感层面的断舍离。
二、女同学的耳环,情感指数:2
归还的很顺利,看着她戴上耳环高兴的样子,我的心情还蛮好的。
三、男同学的黑胶,情感指数:2
当时帮他买的却忘了交给他,我这脑子也是奇葩,多年以后给同学带来了别样的惊喜,很开心。
四、修好的大提琴,情感指数:1
送还时她很生气,责备当时放鸽子的我不可原谅。
我忘记了当时的情形但心生愧疚,暗中观察,最终她还是收下了大提琴,默默说声抱歉吧。
五、前男友的照相机,情感指数:-8
出国前,安哥送的胶片相机,我不但没带去而且还与他断绝了联系,这很难直面还是邮寄给他吧。
拒收?
不原谅我?
怎么办?
硬着头皮也要将极简主义进行到底,断舍离。
归还相机的时候,与安哥在他家门口相遇,空气凝滞。
多年未见他更文艺了,邀我去家里做汤时,心里甚至出现了小波动,直至他的新女友穿着我的T恤出现的那刻。
勉强绷住情绪,极力用安哥窗台上那颗我的盆景撑住场面。
最后在安哥送我出门,四下无人的时候,我彻底垮塌了,但相机终究还是处理掉了。
六、前男友的前女友的东西,情感指数:-4
意外,安哥约晚饭。
他们不会轻易“放过”我的,按我的方法对付我?
当翻看我的两箱属于他的垃圾时,崩坏的心又遭当头一棒,这种方法换到自己身上真的很伤。
由于我的“抛弃”,安哥这几年的生活一团糟,他的“报复”是有道理的,我活该。
七、新婚同学的初次合照,情感指数:5
花了几天时间,照片终于在安哥的硬盘里找到了。
没想到他俩会结婚,他们的初次合照居然是我照的,交付照片的时候,他们幸福的哭了,我被暖到了。
八、硬盘里的老照片,情感指数:-4
与此同时,很多我和安哥的旧照片也再次引发回忆,但我不能影响安哥的新感情,虽然感觉已经在影响了。
由我愚蠢的行为引发的效应显现了,很多事情也明朗了,是他女友拒收了邮件,他和女友分手了,他会一个人离开,他更不会谅解我。
那就让互相伤害达到一种平衡,一切就那样吧。
对不起所有人。
九、父亲的旧钢琴,情感指数:-8
处理旧钢琴是最难的,这关乎妈妈与爸爸的旧感情,但妈妈偏偏比抛弃我们的父亲更在乎这架钢琴。
我让弟弟带妈妈出去玩后快速处理掉钢琴,但只能将自己关在屋里来应对妈妈回家时的指责。
妈妈疯狂地敲打着屋门,我不去看她,戴上降噪耳机闭上眼装睡,眼泪却怎么也止不住。
十、唯一的全家福,情感指数:0
我选择逃避,剩下所有的“垃圾”统统交由弟弟处理。
在曼谷的酒店里,看着那张我儿时生日拍的全家福,新年的气氛与绚烂的礼花盖不住我内心的挫败失落,真正的断舍离或许就需要撕烂过去的一切……全部归零。
十一、空空荡荡的家,情感指数:怀念
这就是即将改造的家的模样,空空荡荡。
我知道镜头在拍,我在看着它,你们在看着流着泪的我,你们都学会垃圾分类了吗?
这份打着极简主义幌子的清单,表层是丢弃无用物品,实质是拾起又放下情感,完成与过往时光的对望以求释怀。
其实真的能释怀吗?
算来算去情感指数都不可能归零。
这种做法或许自私不妥,甚至伤及他人,但也不失为一种人们勇敢看向未来的选择,毕竟我们手头上的这台时光机不能穿梭时空,只能带我们回到过去。
-END-
首发于公众号:辣评社(lapingshe),标题有所改动。
《时光机》是84年出生的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执导的第七部电影长片,在过去几年中他的创作在商业作品和独立艺术之间游刃有余,尝试了剧情片和纪录片的各种类型。
在前作《死于明日》闲聊死亡降至,在《恋爱诊疗中》探讨工作和健康生活,在《36》中定格摄影和记忆,无论话题轻重、艺术与否,其实坦荣瓜塔纳利电影的内核都离不开对于当下年轻人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的一种关注,这部《时光机》也是如此。
审美上拥抱极简主义、将“断舍离”奉为行动哲学成为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标签。
《时光机》以“断舍离”的六步法则为章节,打开一个女孩告别过去开启新生活的故事。
瑞典深造归来的Jean回到泰国,她不仅准备开启自己的家居设计事业,同时立志于将北欧的极简主义哲学贯彻于生活中。
新的工作要求她必须有一个独立的工作空间,于是Jean决定以断舍离的方式来彻底清理她和哥哥以及母亲共同工作生活的旧宅(过去曾是一间音乐教室),把它改造成一个符合极简主义美学的工作室。
Jean很快就说服了在家开服装电商小店的哥哥,拉拢了好朋友一起帮她寻找设计参考。
但这项工程执行起来并不只是扔东西那么简单,她遇到的第一个阻力来自于母亲。
经营音乐教室和乐器修理的父亲很早以前就离开家庭,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在父亲留下的一堆旧物的包围中原地生活数十年。
即使大多东西都不用,只是热衷于在家唱卡拉OK,母亲依然极力反对Jean的计划:“家里空成这样,你疯了吗?
”Jean依然不屈不挠从自己和哥哥的房间里收拾出来积攒多年的物品:课本、唱片、旧杂志、老款手机、磁带机,这些物件就好像打开了尘封的时光之匣,追溯回与之息息相关的过去的生活方式,而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这一切都成了笨重的无用之物。
尽管时代生产力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使他们被赋予的功能性逐渐消失,这些物品身上有更多过去的经历和与人相关的回忆,Jean似乎并不能无情地将这部分都割舍给废品回收站。
于是她决定将这部分物品还给赠予她的人,由此与多年不联系的朋友有了交集。
胶片相机和旧胶卷是来自于前男友Aim的物品,这成为她清理计划中最大的情感阻碍。
回国之后一直步履不停朝着事业和生活的未来往前冲的Jean为难地停顿了下来,在归还物品的过程中不得不去面对自己没有好好告别的感情,去向当年自己不辞而别的那个人说抱歉,并且审视自己并不完美的一面:自私、冷漠、功利和逃避。
坦荣瓜塔纳利冷静简洁的镜头精准地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瞬间,慢慢构筑起围绕Jean这个人物展开的故事,在她身上有很多我们自己和身边人的熟悉的影子,那些决心要完成目标时的野心勃勃、那些重拾遗忘在角落里的物品时排山倒海的回忆、那些迟迟不肯面对自己错误时的逃避和懦弱、那些旧照片中定格的画面所唤醒的记忆温存。
同时电影通过Jean这个人物的故事,也对时下流行的“断舍离”行动哲学进行了反思。
在“断舍离”精神的背后,其实是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焦虑。
在物欲横流、消费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注意力和精力越来越容易被海量的信息和品类繁多的物品所吞没,进而却发现自己失掉了时间和行动力。
“断舍离”主张将物品减到最少,可支配的时间会增多,丢掉不必要的杂物,这样才能夺回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力。
“断舍离”固然可以帮我们更好地整理空间、工作生活,但却并不能完全解决我们对生活的焦虑和无力感。
就像片中Jean的好朋友说得那样:“扔掉一件东西很容易,但忘掉一个人却很难。
”毕竟我们的生活并不完全是由物件和信息组成,更是由家人、朋友、伴侣等等人际关系所构成的复杂生态。
只是生产力空前的强盛和信息化浪潮的到来,让我们每一个个体都过于容易地被包裹在繁多物品和信息之中,让物品成为自我的延伸,而过多的自我凝视阻隔了与外界更多的关联,放大了我们的焦虑和迷茫,也让我们变得更加自私冷漠和麻木不仁。
在Jean身上,我们并没有看到“断舍离整理术”所带来的魔术般的人生改造,事实上在这部电影里,比幸福的未来蓝图更重要的是关于过去的回忆,或者说是我们如何处理与过去的关系。
Jean试图践行极简主义来开展设计师事业,同时则借此机会切断与过去的联系,与不好的回忆说再见。
这些回忆中有父亲离开家庭所带来的伤痛,也有对前任的感情羁绊以及对自己突然消失所心怀的愧疚。
人类的心理防御机制总是会筛选那些有用的经历,为了更好的生存而暂时压抑那些负面的回忆。
所以我们始终都生活在不断遗忘、迭代更新的状态中,在当下的判断中产生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主观看法。
但人类终究不是完美无缺的机器人,并不能像电脑一样从硬盘驱动中卸载一段数据一般却删除记忆,某段记忆可能会被淡忘,却被时光悄悄地雕刻在物件上,单单一张照片、一条围巾或者一封书信就可以把过去的色彩和温度还原在我们的脑海中。
曾经经历过物资匮乏的我们的父母一辈就像Jean的母亲一样无法接受“断舍离”,电影由空间整理的话题引入,将两代人在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上产生的代际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Jean近乎于冷酷无情地清理掉一切父亲所留下的物品,包括那台没有人弹的钢琴,而因此与母亲发生激烈的争吵,母亲不愿意放手的执念被Jean认为是一种错误的方式,而母亲把Jean强加于别人的计划斥为自私:“难道我就不可以有自己的念想吗”。
但自认为完美的焕新计划,依然剪不断过去情感的错综复杂,让Jean迈开步伐大步前进。
她不能摆脱父亲不告而别的阴影,独坐在钢琴前痛哭流涕。
她夹在过去恋情的点滴记忆和前男友Aim也在move on的现实中怅然若失,在酒店空荡房间度过新年,被孤独和空虚的回响所击中。
“Don’t Look Back”(永不回头)是电影中断舍离整理法的最后一个步骤,对于实现个人成就达成进步来说,这也许是最理性也最优化的做法。
但作为复杂而感性的人类,我们可能永远都做不到这一点。
坦荣瓜塔纳利将理想化的自我实现和情感的复杂性糅和在故事线索中,在电影的前半段以干净利落的轻喜剧方式呈现,清新小品但不甜腻。
但后半段花了更多篇幅在爱情线索,太多的告别对白和哭戏场景让节奏明显拖赘了下来,有些落入感伤主义的俗套。
《时光机》也叫《无痛断舍离》,是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在2020年的一部作品,该作品入围了第15届大阪亚洲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看完之后我不觉得本片中断舍离的过程是没有痛苦的,相反,我觉得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在揭伤疤的过程,直到最后我依然觉得小琴的内心是痛苦的,当然可能更多的是解脱。
片的基调是缓慢且悲伤的,通过诉说主人公小琴断舍离的过程,来展现小琴逃避情感维持的现实,一步步解脱,一步步成长。
1·友情·做一个好人阿萍是来帮助小琴设计改造工作室的好朋友,支持小琴的断舍离行为。
直到她发现小琴扔掉了她送的礼物,生气的对她说:“你要是实在不想要,你可以鼓起勇气给我,我可能觉得难过,但我不会生气。
”当小琴如无其事的邀请阿萍去吃饭时,阿萍只要求小琴对她说声对不起,这是小琴说的第一声对不起。
看到这里,导演的意图仿佛更深了一层;小琴是一个不会表达自己的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小琴一样的人,我们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总以为自己没有错,却在无形之中伤害到别人。
阿萍教会了小琴面对自己的不足,要勇敢说对不起。
后小琴学会了将朋友的东西物归原主,并且收获了朋友的理解与赞赏。
这是她处理关系的第一步,也开始有了人情味。
2·爱情·说不清原因小琴与安哥的回忆从一部相机开始,这是三年前小琴去瑞典学习时安哥送给他的礼物,但她们分别之后小琴就与他断了联系。
但是小琴的理由却让大部分人无法理解,这里看来小琴的人设还是一种极端,极度自私到常人无法理解。
电影将人物性格极端化,来体现蜕变的过程。
相对于小琴自私的极端,安哥的表现却又让人心疼的不满。
一开始可能无法理解,但是当我们知道安哥一直对小琴念念不忘时也理解了他的做法。
相比于小琴的冷酷无情,安哥的善解人意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小蜜的出场让人出乎意料,,安哥对小琴的感情也变得扑朔迷离。
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不难看出小蜜只是小琴的替代品,而安哥对小琴的情感也是超乎寻常的深情,相比于努力忘记过去的小琴,安哥对回忆的依恋程度真的很深。
然而,个人对小蜜的结局感到惋惜,但也是意料之中。
一个人的替代品往往是没有好的下场的,走进一个住着人的心里,就像是拼命挤进超重了的电梯,哪怕是踏进一只脚,最后也会被刺耳的叮叮声给挤出来。
但是现实中拼命试探的人倒真的不在少数啊!
3·亲情·要学会放弃家庭中,父亲的形象只出现在一张全家福当中,而钢琴成为了全家人的情感寄托。
母亲对丈夫的情感是卑微的,即使被狠心抛弃,也始终对丈夫能回来抱有幻想,阻止小琴扔掉钢琴。
钢琴是母亲对丈夫的唯一念想,她不想扔掉,不想忘记,更怕忘记。
然后就是小琴和哥哥对父亲的情感,打完电话的小琴后悔自己把钢琴留到现在,这样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我个人认为结果可以不用说出来,以最后卖掉钢琴来告诉观众结局,可能会更有悬念。
除了那些可以自己亲手丢掉的东西之外,还有不能丢的东西,那么解决方法就是,放在那里让别人帮你丢掉。
真正的断舍离实际上是和回忆的一场告别,那些承载着回忆的旧物,会占据自己的内心,那些没有处理掉的感情更会纷扰你的思绪,逃避问题只会让心里更乱,不如理清自己的内心,勇敢的说抱歉,勇敢的说爱,勇敢的面对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此刻窗外正是一片晚霞,可惜有防盗窗挡着,我冲下三楼,拍下了这一刻,因为稍作犹豫,它很快就过去了。
这是我这半年里的第二次搬家,搬家是劳身劳心的工程,特别是随着年纪渐长,随身的物品越来越多,往往打包这一项,就足够让人身心俱疲。
3月的时候,我看了《就爱断舍离》,这是有点傻的电影名字。
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2019年的影片,它还有一个翻译的名字-《时光机》。
我不懂泰语,不知原名更像哪一个,电影内容呢,隐隐有与两个译名都有点关系。
我很喜欢这个导演讲事情的方式,摄影的风格和人物的设定。
上一个让我着迷的是他2017年的《死于明日》。
与之相比,《就爱断舍离》有了简单的故事梗概,剧情不复杂,看了开头,便知结局如何,也是,普通人的生活,走向一直都很明晰。
长大,离家,租房子,买房子 ,离开一座城市,继续租房子,换房子,漂泊的人,始终不安稳的心。
身边的熟悉的人,窗边相似的晚霞,会在某个瞬间让人觉得,始终没有远去,还在那个你长大的地方,仿佛一转身,叫一声妈,她就能从门外进来。
更多的时候,思念其实是附着在那些一直带在身边的物品上面。
几件衣服、几双鞋子、一张照片,一件电子产品,一条手链,甚至一床被子。
大学毕业的时候,是两千年刚刚走过第一个十年。
母亲给我做的褥子,我从湖南带到贵阳,又回到西安,用了好几年,直到她又做了一床新的,我不舍得丢掉旧的东西,是因为它们依旧完好,因为它们在是重要的人给予我的,因为它们是我努力换来的,因为它们,一直陪伴着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电影里,女主觉得旧物会牵绊人的生活,让人沉浸在旧日已经不复存在的美好时光里。
幼时坐在旧钢琴前弹奏的父亲,已经完全听不出电话里女儿的声音,儿子的工作间依然贴着全家往日开心的合照。
女主离开家乡,觉得思念一种负担,便生硬的掐断了和前男友的所有联系。
回来之后,她粗暴的以扔掉所有旧日物品的方式,与自己的过去切割,却发现一切都没有像扔掉旧物那样简单,于是以和解的方式规划那些无用的物品,给自己疗愈的同时也帮助别人。
可人的感情最难捉摸和揣度,换句话说就是,不是人人都领你的情,你想和解的时候,别人未必肯释怀。
你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并不会因为你的放下而结束,有的时候,怨恨比爱更持久。
物品可以扔掉和归还,感情却不可以。
电影似人生,人生仿若电影。
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我们无数种生活态度中的其中一种,有人因此而放下过去,但不是人人能做到如此,感情是复杂的,悲伤里也有欢喜,此时的欢喜谁能料到彼时却成了悲伤的过往,甜蜜往昔不复存在,不代表她没有存在过。
割舍--本身就是残酷的,如果心底仍有缱绻滋生,人生即使切割成碎片,情愫依然流淌在血液里。
我的抽屉里保存着好几条手链,有爱人和朋友送的,也有我自己买的,它们有的伴随了我很久,纵使我很少戴上,可是依然保存着,它们并没有成为我感情的负担,看到它们时,并不只是有离别的伤心,更多的是那些人,那些把酒言欢人生几何的场景。
想想,也许对于有些难以释怀的过去,并不需要去关闭它们,这是人生的一部分,在我们浩瀚的心宇宙中,总能找一个小小的空间和角落,就让那些往昔静静的待在那里,既然存在过,何必抹掉呢。
1. 女主角真好看,從衣服到臉到慵懶的神態都好喜歡,原來是模特出身。
2. 這是個與自己的過去和解,put your shits together 的故事。
心中未解決的包袱和問題需要正視和解決,然後才能輕身上陣。
3. 我覺得女主角的確是自私,如果是我,我不會去打擾前男友的生活(當然我一開始就不會容許自己不告而別)。
當然也許這對前男友也是一個解脫,因為很明顯他還沒有放下。
但是這樣走過去透過把別人正在愈合的傷口挖開而去治癒自己的傷口然後走掉的行為我還是不認同。
4. 扔掉舊物真的是很重要的療癒和move on方法吧。
人的記憶很難消失,但可以淡出。
如果能放下,那就最好了,如果放不下,那起碼別讓它每天在眼前晃悠,不斷提醒自己以前的事。
5. 家庭方面我永遠都會哭得很兇。
前男友母親死前最想和女主角的玉米湯那裡簡直是,心碎。
其实不太行,女主演技是很好吗?为什么疯狂怼脸俩小时,就那几个表情看得很出戏,最后还看镜头,我真的尴尬到别过脸。剧情也没感觉出来啥实诚的情感。
他没说错,她就是婊
表面上说的是整理房间,其实讲的是一个国家的代际断裂。
Boring
【Netflix】继《死于明日》后,纳瓦彭又一部保持独特风格的佳作。从熟悉的采访体倒叙入手,以“断舍离”的概念为出发点,照片元素为转折,历经自私与被自私、抛弃与被抛弃的坎坷曲折的心路历程,完成友情、爱情、亲情的自我救赎与被救赎,兜兜转转回到原点,沧桑内心已平静不再。边看边感慨于那教科书般的编剧技巧,女主角从发现相机至卖掉钢琴的这段剧情,如上了发条的齿轮环环相扣、水到渠成。也正因这种过度精准而显得略刻意雕琢,还好结尾不落窠臼。由内到外贯彻极简主义,情绪细腻的重头戏份无一例外采用冷静克制的长镜头处理,放大演员表演状态增加张力,情感力量充沛饱满感动人心。保留每一件礼物每一张照片的我,无法不喜欢这部电影,并深陷其中。四星半//20200727上海电影节大银幕二刷
好难看……老唐评价:吃饱了没事干
过于概念化的故事,看开头就知道结尾,不如看泰国鬼片有趣。
如果有人不经过我同意丢掉我的东西,还美名其曰让你遗忘才能拥抱未来,我可去他妈的吧。妈妈可太苦了,女主才是真自私
空间 时间(谢谢刀赠票
4.5。1.内地总票房才5万多,市场繁荣、影迷众多,都是假象。2.纳瓦彭导演《死于明日》是人的宿命,《时光机》是物的处置来表达人的情感,反复不断的慢推镜,还有极简主义的构图诉求,企图让情感逐层化开。3.道歉以求宽恕,缓解了自我的心理负担,却加重对方,这不过是一种自私的自我保护行为。
前后经历了三次被催眠的过程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茱蒂蒙的《#时光机 》,一部文艺片。节奏非常的慢!以至于看的过程中,我三次被催眠。一部讲述断舍离态度的片子,无关正确与否,只是导演自己的概念,真正的断舍离是要经历大疼痛的,想要完完全全地放下往前走不一定只有断舍离这一条路,而断舍离并非真正放下。否则影片的最后,当女主回到已经空空如也的房子里时,面对此情此景,她不该哭泣,为什么哭了呢?也许因为她那刻突然理解了她妈妈和前男友吧,理解的瞬间,内心有了缺口仿佛这个空空如也的房子一样。
整个电影的感觉有些许日本,淡淡的,慢慢的,小的情绪,包括断舍离这个主题。抛弃过去那些旧的物件,其实也是对曾有的回忆的重寻与放弃,最终告别过去,重新开始,都是小情绪与小伤感。
什么断舍离,实际上还是讲回忆与情感。家里用极简风格还是太冷清,结尾撕碎的照片也太冷酷。我大概是永远做不到断舍离了,毕竟珍藏回忆小能手。另外,电影不太好看,可以断舍离掉。
【奥斯汀】和女主茱蒂蒙·琼查容苏因真的太像了,真的有种看自己朋友演戏的感觉。只是即便如此,我还是不大能接受电影传递的这个所谓【断舍离】的观念,电影始终没有交代她非如此不可的真正原因,只是借这次装修设计通过不同物件的处理来展现她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态度和选择,但是背后的整体逻辑是完全架空的,没有交代真正的深层次原因。而且这么做也似乎只能存在电影中的理想主义,生活中,谁要是擅自把我的东西都丢了,我不得和他拼命?当然,我也提倡【整理】,即日本5S管理中的第一个S,就是把有用的留下,没用的丢弃。
沙漏疗养院:底层的珍珠。
總是無法投入,很多位置我知道導演想做什麼,但都很刻意。
啰嗦拖沓,适合年轻人看看怀念下初恋吧……断舍离真是植入的牵强
每个物件都托付着一段感情,何时释怀,何时就可以坦然面对,留下或者舍弃也就不再重要。
很像一个自私的人进行的自我感动仪式
7。清新温暖都市真实。女主是《天才枪手》女主,有点泰版苍井优,锁骨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