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看了《茉莉花开》,被影片中的宿命观给悲怆倒。
看着很压抑,里面凡是好女人都标配了一个坏男人,好不容易等到好男人邹杰(陆毅饰演)出场,却被一个不怎么好的女人给毁掉了一生。
除了悲凉还是悲凉。
能带给人们以希望的只有片尾花的一个持久的悲欣交集的表情。
最后茉和她的《良友》,一起老了。
也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或者应该有,一本《良友》。
那是多么悠长的一个梦啊。
有人说这部『茉莉花开』基本上就是象征了中国女性的血泪史,倒是不假。
我是觉得,章子怡在这部片子中的表现,远远超过当初的『卧虎藏龙』和『2046』。
尽管之前就有过徐静蕾自导自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但我认为这部『茉莉花开』较之会更为出色。
故事跨越了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有很多历史的沧桑,以及老上海特有的阴柔。
我看见网上有人对此片进行批判,对很多细节不理解——比如会有一些90后不明白为什么片中陆毅饰演的男配角仅仅因为被老婆怀疑就要跑去卧轨——他们没有经历过文革,不晓得人生的惨烈,更没有融入社会的经验。
相信年轻的小孩子们是看不懂此片的,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隐喻。
茉莉花开。
章子怡和陈冲用她们精湛的演技向大家证明,这部戏不需要第三个女人。
--http://www.leeforce.com
这两者实是没有关系,只因我的联想,她们并排到了一起。
出自非上海裔作家笔下,由另一位非上海人导演拍成电影,其效果却远非同样讲上海的《长恨歌》可比。
也许,两者不同在于,《茉莉花开》借着上海为背景,讲述的是人,电影落眼点也是人;《长恨歌》里的人,却是上海这个特定物的代言,那里面的人眉目看似清晰实则朦胧,偏偏电影逃避了城市,只看到特定的人,于是此人便眉目全无。
关于章子怡,评价褒贬各自极端,难得有中立态度,我却一向谈不上对她特别喜欢或者厌恶。
优点缺点凸显一身,竟因此惹起他人强烈爱憎。
然而她便是如此一个人,丝毫不掩饰锋芒,也或许不愿意。
偏执时疯狂,温柔亦且坚韧,看她与陈冲对手戏,后者内敛阴柔,两相交锋,于是益发显出各自风骚,却是恰到好处。
也是导演选角独到,换了别人,未必有这样的酣畅淋漓。
四代女人,同一间老房子,小小空间里,勾勒出世事变迁。
世事变迁不可阻挡,人是一代一代延绵下来。
这世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人还是那两个人,换了服饰;楼还是那座楼,匆匆忙忙变换门牌。
这些细节,油然画出沧桑色彩。
沧桑是阳台外飘过的人来人往,而女人,宿命般相似的遭遇,才是导演的重点。
这几位女人,与男人相遇,命运产生了转折,一辈子最重大的转折。
不能说因为有了男人,她们命运变坏。
重要的是,当一个人开始按自己的想法活着时,才真正独立。
这种独立,到了“花”,终于有个了结。
但是付出了多大代价。
作者用一种爱怜目光,贯注着茉莉花一生。
爱怜是一种胸怀,当作姿态便矫情了。
爱怜还是一种爱莫能助的无措。
你看茉一辈子只记着一位小高,新年代里,依然旧时装扮,唱机,黑胶唱片,构成一幅无可挽回的画像。
在王安忆那里,这些完全是一种符号,尽管描述得精致无端,顽强抵御时间侵袭,然而在她,是高姿态,是对现时的高度优越感,仅此而已。
眼光的不同,带来两种结果。
于是讲到这里,我的目的得以清楚表露:藉着《茉莉花开》,我终于明白,一直以来,读王安忆小说总难免产生的缺憾心情。
我总是觉着,王安忆的笔触,冷静细腻,精确再现了一出出悲喜世事,然而她的眼光也一般冷静,甚至有时刻薄。
一个人的生活、命运充满了荒谬,我以为这不是个人原因造成。
然而在这种眼光下,荒谬感完全客观化,正常化,无可惊诧。
精准的“再现”,不带情感的观察,使我们感受不到直指内心的关注(最明显的,可以在《我爱比尔》及《白茅岭纪事》中感受到)。
所以,不无遗憾地,王安忆苦心经营的每个形象,无一令我感到刻骨。
而我所最喜欢的王安忆小说,却是也许不算起眼的《桃之夭夭》。
郁晓秋与姐夫相依为命,平实地开花结果。
我不相信人真可以相依,人本质上是趋向独立的。
然而因为不信,就尤为期待看到。
桃之结果,是在最绚丽的花落之后。
花开,这绚丽属于旁人。
结了果,“外部平息了灿烂的景象,流于平常,内部则在充满,充满,充满,再以一种另外的,肉眼不可见的形式,向外散布,惠及她的周围。
”惠及,才是真的相依。
我承认我的悲观,我看不到这种惠及。
所以,我更相信《茉莉花开》的结局。
茉莉花三代女人的生命历程,茉莉花代表三种性格天真 疯狂和坚强一首歌,这么唱着,时光缓缓游走,从二十年代,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
爬满青藤的小洋楼,在街角默立。
只是门前的招牌从汇隆照相馆,红旗照相馆,到薇娜婚纱影搂。
守着小楼的女人从茉,莉到花。
片尾,花带着女儿来到了自己买的住宅前,回望来径,恍惚间看见养父母带着自我的女儿在打滑梯,童年的自我伏在梯子旁回过头来冲她会心一笑,生活绕了一圈,最后完满了。
在花的新宅里,花的女儿会渐渐长大,一朵茉莉花会在花期里如期开放,她又会有自我的故事了,女人的故事真是讲也讲不完。
昨晚和一个朋友去看了这片。
片子看到第三部,刘烨演的那个男的要离开的时候,我都还觉得没有看懂片子到底有什么意思。
难道导演编剧想告诉人们的是,女性为了追求爱情是一种悲剧这样一个主题?
等看到花在雨夜挺着个大肚子在街上奔跑的时候,我在想,这下子,祖孙三代的悲剧总算结束了。
我猜测,花会在街上难产而死,所有的再也不会延续了吧。
结局让我稍微有点意外。
她竟然坚强地自己一个人生下了小孩,并抚养她。
看起来她似乎在走她的外婆、她母亲的老路,但其实却不然。
她的外婆,一个上海滩的女明星,在怀孕剩下莉后,一直到老,还活在对过去的回忆中,电影画报、香水、旗袍、老式的阁楼、老式的床......她的母亲,似乎想摆脱她外婆的过去,成为一个新时代女性。
但是,最终,她没能摆脱对小资生活的依恋,跑回了家。
对于她的死,我总觉得只是导演的一个处理。
她与生活的冲突结局,大可以把她处理成疯了或者其他的。
花最后似乎把她外婆、母亲对爱情和婚姻的依恋、对过去的回忆完全摆脱了。
她成了一个自立的女人。
她不要男人的钱,不用人照顾自己生养女儿。
最后,她换了房子。
注意,这里有很多细节,让你看到花和茉、莉的区别。
再往深里思考,片子里虽然有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主角,其实却只有一个人。
或者说,是一个女性如何从依赖到尝试改变,再最终达到内心的自强、独立的过程。
告诉我们,一个女人该如何对待爱情,该如何看待新生命,该如何面对生活的波折,如何站起来。
关于演员的演技我不懂。
对于章子怡我也一向不感冒。
同去的朋友似乎对章子怡比较喜欢,据说看过她所有的片子。
回来的路上这朋友说了一句话:“我很奇怪章子怡怎么接这部片,侯勇又不是什么大导演?
”按我的看法,她这部片接的不错。
第一,有陈冲,以及姜武、陆毅、刘烨这么多大明星给她配戏。
第二,她在这部片子里,一人饰演三个角色,而且三个角色刚好跨越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解放后和改革开放三个重要的时代,行为、心态都反差很大,是很不容易的角色。
此外,还有一个饰演怀孕的大肚婆的机会。
这样的演出,为什么要放弃呢?
最近翻了几部以前的老片,无意中看到章子怡和陆毅主演的《茉莉花开》让我对章子怡的演技有了重新的认识。
《茉莉花开》是章子怡2004年的作品其中表现的人性更加扭曲,女主角章子怡精神上的光彩也比较少一点,是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角色。
最开始,确实觉得女主角身上屌丝味道浓浓,说话感觉大呼小叫的,不象小资家庭的孩子不过,看到子怡雨中产子那一幕,我真的被感动,但是不是被这牵强的情节(实在不真实啊,亲爱的编剧同志……),而是被章的表演。
我觉得她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章子怡确实不是一个天才,但是她十分优秀,她的成功是坚实的努力换来的。
我很佩服她,章子怡从心理和精神上来说是一个强者,是尼采意义上的“超人”。
2016年就标记为“想看”的电影,2022年的今日终于看完了。
整个色调非常“墨绿感”的电影,也许因为绿色旗袍,也许因为花露水,也许因为绿色毛线球。
从“茉”到“莉”再到“花”,在想象着“花”的女儿的未来的同时,不仅也好奇“茉”的母亲是否也是轮回中的一环。
明线上,“茉”的人生轨迹偏航始于意外怀孕并生下了女儿,她应该是不想生的,当时不想(只是因为害怕而未进行打胎手术),即便过了很多年,回望往事时也仍对孙女“花”说着“如果没有你妈,我会过着多么好的日子”。
而其女“莉”却是无比想要一个孩子却因为输卵管不通而无法孕育,成为母亲。
即便仅观此母女二人际遇,也不由叹道,命运竟如此捉弄人。
数年前,在一个下雨天里,坐在窗边看完一本《苏童文集》并且得知他是一位男性作家后,忽而感到骤然的恐惧。
他的文字中萦绕着柔媚晦涩的雌性气息,冷艳张扬的文字和妖魅般飘忽不定的行文风格让我惊异于他无比的洞察力,那些哥特式的神秘的描述甚至让我感到自己的内心像被掀开一角,有着难以言明的被人驻足观看的尴尬感。
爱屋及乌的心态让我深深地喜欢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女性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红粉》,《大鸿米店》,当然还有这部《茉莉花开》。
《茉莉花开》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女性电影,仿佛在苏童笔下,女性的命运都充满了不可逆转的悲剧性,对于女性自我流放的态度,他总是无奈冷冷地旁观,貌似看不到感情倾向的文字下却隐隐有着悲悯的情怀。
这部电影亦如此,只是它改编了原作那没给人留下一点希望的结尾,而这种改变又是巧妙而恰到好处的,将电影的主题一下子升华到了更为光明的层面,不至于使观众太过绝望。
“一转身,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茉莉花开》如同一个花中抹着胭脂的戏子,流光浮华,色彩鲜明的画面,既活灵活现的演绎着世俗的烟火之气,藏不住的却是深入骨髓的悲凉。
在《苏童王宏图对话录》中,王蒙曾说过 “对女性的伤害已经不仅仅是社会体制的问题,而且是人本身、女性自身的问题。
这里深藏着人性深处的许多奥秘。
”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说:我就是不明白女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女人到底算个什么东西,就像狗、像猫、像金鱼、像老鼠、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
《红粉》中,秋仪说,外面的人心都被狗吃了么?
《茉莉花开》中,茉临终前说,像我有什么好,我命不好。
一个又一个的女性,在男人和自己的欲望下被碾压成肉泥,爱情和幸福最终皆成虚空,幻化成风。
回到《茉莉花开》这部电影中,一个家族三代女性的命运仿佛是被提线设计好的木偶戏,如此寂寞而哀婉,悲剧代代相传:贪恋浮华的茉,怪异敏感的莉,忍辱负重的花。
也许没有茉开始错走的第一步,亦没有后来的种种,但是狭路相逢,生活中见不得太多如果。
女人之初,都是单纯洁白的茉莉花,和所有女孩一样,茉留着厚刘海,在百无聊赖的岁月里玩着纸飞机伤春悲秋。
在孟老板推开照相馆门的一刹那,她的人生由此改变。
试问有几个女孩没有明星梦,又有几个女孩能不被物质所诱,但在浮华背后,究竟什么才是她真正想要的呢?
也许她自己也不知道,或许若干年后当她抱着私生子在阴暗的阁楼上变成市侩时,她还是没弄懂生活的意义。
生活的瑰丽于她,恰如烟花一般转瞬即逝,余下的漫漫时光,十里洋场的迷梦成为她永恒的梦境。
一面是市侩的母亲,一面是母亲各色的情夫,莉从小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
为了爱情她义无反顾,像只飞蛾一样投入寒微丈夫的怀抱,却无法适应他的家庭。
她放佛一直是个冷面冷心的女人,炽烈的感情犹如埋在死火山下的泉眼,汩汩细流绵延而出却听不到水声。
敏感的她像一只刺猬,渴望别人抱着她给她温暖,但是无论谁接近她他都会刺伤别人,最后,伤了自己也伤了爱她的人。
花,这个家族第三代的女子。
在承受了爱情的无情背叛和亲人的逝去后,怀孕时也曾想鱼死网破与负心人同归于尽过,但最终淡定下来的她化为一池静水,抛却了仇恨,一份大爱稠浓于血,尽付与腹中的小生命。
花在滂沱大雨中咬着毛巾产子的场面,令我深为撼动,母性之伟大,可见一斑,女人的身体就是生命的通道,花抱起孩子用嘴唇亲吻孩子的一刻,她是最美的。
因为孩子,女人不再怕苍老。
《茉莉花开》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女性电影,以上海为背景,讲的是大时代下洪流下的普通小人物,茉,莉,花三个人的命运,看似孤立,却系统缜密,互有呼应,构成了完整的女性人生。
而每一个人物的命运又伴随着中国巨大的时代变迁,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主角的不同命运:因之有十里洋场的莺莺燕燕,靡靡之音,才有了一心憧憬浮华的茉;因之有了文革的思想禁锢,人性压榨,才有了神经质的莉;因之有了改革开放后相对轻松的环境,才有了恬淡独立的花。
当女性的生活从没有自我,没有阳光,永远被动到最终女性意识的觉醒,导演的良苦用心,作为一个观众,我感觉得到,毕竟,原著太过残酷,原著的最后一句是苏童在文中所写的:“1987年的深秋,这一年许多青年妇女在打离婚,箫只是其中一个。
”影片中亦使用了许多互为关联的道具和隐喻:比如那栋老屋,是整个故事发生的伦理空间,是构筑三代女性命运的舞台,幽幽带出时代的变革和沧桑 ,古旧暗沉的老屋里藏着女人们大同小异的命运,当最后花搬离老屋时,我感觉到,另一个崭新的故事要开始了;又比如那首贯彻全片的歌曲《茉莉花》,在三个章节中出现,前两次都是不完整的,每当主人公唱到“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时就戛然而止,仿佛隐喻着茉和莉凄苦而不完整的人生,而这首曲子在花这里完整出现,也表明了花与前两辈迥然的人生和自我的完成。
它们被反复的使用,具有了可以不断解读的象征意蕴。
在这部影片中,老戏骨陈冲和新生代明星章子怡的组合无疑是亮眼的,聚集了我所有的注意力,我甚至完全忽略了痞气的姜文,帅帅的陆毅,和略带忧郁的刘烨,男星是这部电影里的过客,视角使然。
陈冲身着旗袍的高雅,临窗而视的眼神,演活了一个上海女人骨子里的小资和傲娇;章子怡一人分饰三角的挑战,也不可谓不巨大,好在她成功地拿下,尤其是花这个角色,片尾的飚戏打动人心。
所谓看戏听戏,人生也如戏,莫成痴,莫如戏,如此而已。
三颗星是给章子怡的,两颗星不给是因为导演做的不好。
影片改编自苏童的小说,个人以为99%的改变作品都没有原著好,缺乏张力和饱满度,本片更甚,完全没有把原著的感觉拍出来,仅仅是着急讲故事,用一个故事的空壳来感染观众是不可取的,本来是很沉重的人生悲剧,但是导演却仅仅流于表面,叙事层面做到了,情感层面却相差甚远。
与其说是三个女人的悲剧,不如说是三个时代的悲剧更确切,抗日,文革,改革开放,极端的历史时期,为三个故事的产生铺垫了很多客观因素,时代感在影片里面表现的也别厚重,但是人生的故事却像记流水账,唯一来弥补的是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自我“意淫”。
个人觉得,导演问题是片子的最大败笔。
首先,《茉莉花开》特别伤章子怡,不能让她这么干演,不能让她搁在镜头面前,一个戏哭就10多分钟。
电影是好多综合手段帮你完成的东西,你让她干演一定给演白了。
大家都把她当一个明星来用,有点竭泽而渔,有点把人小姑娘彻底给暴露了,她的能力就这么多,你让她超能力发挥肯定不行。
导演叶京曾经说过:电影追求的就两个字:震撼!
震撼来自与影片的感觉和氛围,而这部片子唯一震撼我的就是看到章子怡玩儿命似的表演,完全看的我都不忍心了,用章子怡完全用的过分了,干巴巴的,好像就靠演员在撑场子了,其余部分完全被表演给盖住了,或者其余部分的火候差了太多,总结了一下章子怡的哭戏:1:阿茉头在得知自己被孟老板欺骗之后大哭一场,时长45秒钟2:莉莉带着对卧轨自杀的邹杰的愧疚在铁轨旁大哭,时长一分钟3:阿花在逝去的外婆旁边大哭,时长一分25秒钟4:阿花在雨夜大街上生孩子的一段戏,仅仅一个场景,整整五分钟5:最后章子怡的一个特写镜头,整整一分钟怎么可能这么演电影呢,完全是一个人的表演秀,就光靠着明星的名气干演是绝对不行的,况且一个人的情绪怎么可能那么深刻的打动观众呢,感染观众需要的是震撼人心的情结和氛围,需要的是能引起共鸣的节奏和情感,而导演只用这硬生生的表情来煽情就太差劲了,完全不能撩拨观众的情绪。
个人认为三个女人其实上演的是一个故事,情窦初开的懵懂加上年少冲动,感情的一点点剥离,理想与现实的撞击,走不出情感的挫折,郁郁而终,就像一根油条被导演截成三段,我觉得这三段味道一样,只是导演把哪段是开头哪段是中间哪段是结尾分的很清楚罢了。
三个倔强的女人,三个不肯听妈妈话的女儿,三个没有男人爱的女人。
还好,一个比一个坚强,一个比一个独立。
似乎,是一个人用了三世才学会了这些。
茉是天真的,因为一场电影就爱上一个男人,因为这个男人,之后在她看来所有男人都和这个男人相似,都是是“小高”。
莉是偏执的,曾经她离幸福那么近,可惜,性格决定命运。
花是坚强的,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爱,固执地延续自己的爱。
在雨中,靠着消防栓生孩子那段真够吓人的,模拟叫车去医院那段其实就足够了。
人,有时候不该太坚持些什么吧,不然,用三世也学不会放弃。
三段式,围绕陈冲和章子怡矛盾冲突的两代人,片名拆解,人名顺延,无一例外每一代都是女性,上一代谆谆告诫,新一代总在重蹈覆辙,这是设计上的悲剧,历史的参与度较低,章子怡演了三代,就算抱养也不换演员,造成视觉上的混淆,突出女性不变的宿命。
摄影不错,剧情一般,bug不少,这么长的时间跨度竟不觉得女性多么坚韧只觉这家女人不是遇人不淑就是喜欢瞎污搞。
2.5分/全片太拖沓,有陈冲和章子怡分饰三对母女,实在有些审美疲劳。莉这个章节中女儿和母亲的矛盾起因不明确;有些点很朴实,很感人,但有些点很恐怖,很吓人。这电影,更像是导演候咏写给章子怡的一封情书,也为后来的《上阳赋》埋下了合作的种子。至于本片的摄影,一般般吧。
苏童两部讲女人的作品都改成了好本子,如果说《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个鲜艳、深入而惨烈的视角,那么这部《茉莉花开》就是一个更具推广价值的宽口径传记。将近五代人血淋淋的爱恨纠葛被滚滚历史大潮推着向前,“不要靠近烂男人会带来不幸”的主题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反复互文,强化了中国女性长久以来作为被剥削者的地位。演员方面,章子怡刻苦,以75分以上的表现拿下这个极度困难的项目;陈冲老练,几场戏接得浑然天成,绝对称得上黄金绿叶;剩下几个男性角色各有各的可恶,最有色彩和记忆点的还是姜文。
片子还是我没喜欢章子怡的时候拍的,那时候我是能看不待见,现在是想看看不着。话说那时子怡状态真不错,这三个女人虽然对爱情都很盲目冲动,很执念,但细节上是很不同的,她处理得相当到位,演出了时间造成的代沟,弥补了剧情的很多缺陷。但真不该把地点设在上海,章的个性太刚烈,演上海姑娘硬伤了。
整部电影根本就是两个小时超长版的人流广告。感觉连小时代都不如!逻辑断链多到令人震惊的程度。和苏童原作一样,看似是表达一种对女性的理解和关怀,其实是男性角度对女性condescending的同情,把女性stereotype化,反而宣扬了歧视。除了姜文这个性感大叔之外,实在找不到任何看点。
2006.5.17 网吧紫嘉宏
章子怡没被抢太多戏,但是陈冲实在演得好啊
只因生为女人......
陈冲演得很很好,章子怡第一次让我感动了。
苏童的小说可能就不适合拍
还算不错的片子,有苏童的风格在里面,女性电影和国际章的巅峰之作,但是男性角色感觉都太平面,陆毅的演技不错,可结束得太突然有些不能接受,刘烨和姜文的两端都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介入感,太过平淡
三代女性的成长就是造人机器终于学会了自己生孩子,囧……
缱绻迷蒙,光怪陆离的沪上风情卷,伴着不时而起的萨克斯风。接过鞋子的刹那,泪水一下子涌进茉的眼中;看着信件的一刻,忍不住要泪流。五代女人,一世浮沉,泪眼涔涔。外婆走了,画报烧了,花露水落了,雕花床塌了,最美好的华年再也回不来了。带阁楼的照相馆,几代人的窠臼,也再也不能容身。茉莉花开,是母亲在守候。文艺的东方的格调,这里的演员、音乐、影调,是那种浸透者缱绻、又坚强到骨子里的情感。陈冲的风韵是那沪上旗袍上的一抹刺绣,章子怡的万种由衷赞叹,陆毅的俊朗当之无愧。
爱就要轰轰烈烈的爱,但永远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寄托在别人身上,更不要傻乎乎的去付出。她们这么几代人,都没有走出这个命,哪怕是收养的孩子。社会发展到现在,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看着别人压抑的一生,也是一种自我疗愈的力量。只给三星,因为前面基本跟原著没有出入,包括台词,除了阿花的故事,但是瞎改也太扯了,什么样的人能在大雨中不找一个躲雨的地方躺地上就生孩子?深井冰一样的,再加上背景的大合唱,这个结局把前面的故事都毁了,荒谬至极
b站上章子怡雨夜生孩子那段很有名,但是我更喜欢她片尾最后的表演,泪目,她凭此片拿到金鸡影后真的毋庸置疑。
章子怡陈冲演技都好。但影片拍得腥气太重。
这个电影告诉我们,在结婚和生孩子这件事儿上,不听老妈的一定会后悔!!
三个片段,都是同样的演员,看的发腻。
很久以前在水校租房的时候看的 好几段女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