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宗

The New Pope,新教皇,新生教宗,年轻的教宗续集

主演:裘德·洛,约翰·马尔科维奇,西尔维奥·奥兰多,塞西尔·德·弗朗斯,哈维尔·卡马拉,露德温·塞尼耶,毛里齐奥·隆巴迪,马克·伊瓦涅,安东尼奥·彼得塞利,基

类型:电视地区: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美国,英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年份:2020

《新教宗》剧照

新教宗 剧照 NO.1新教宗 剧照 NO.2新教宗 剧照 NO.3新教宗 剧照 NO.4新教宗 剧照 NO.5新教宗 剧照 NO.6新教宗 剧照 NO.13新教宗 剧照 NO.14新教宗 剧照 NO.15新教宗 剧照 NO.16新教宗 剧照 NO.17新教宗 剧照 NO.18新教宗 剧照 NO.19新教宗 剧照 NO.20

《新教宗》长篇影评

 1 ) 剧中的那些不健全的角色都是真的么

宗教确实应该保持冷静理智又强大,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和平吧,这一季确实更多探讨现实和人性以及人在面对脆弱打击时候怎么走出来吧。

关于莱尼的神性,究竟是好还是坏真的没有绝对的说法,对于少数人,渴望的得救的少数人有用的,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只会激起狂热引发战争,其实很不能理解,艾斯特有财富了,但是她的心却不能定下来,没有坚定生活的信念,如果剧中反复出现的莱尼的灵魂不是众人的想象的话,那莱尼其实真的无所不知,这样的话,为什么后面还会因为一个孩子被绑架没有调查就想宣战这么冲动呢?

宗教哲学人性原生家庭都是那么的复杂,其中的理解和感悟痛苦不可说。

 2 ) Will Napoli win?

Pleasure leads to pain.Love is an abstract concept but a necessary one, like happiness, intelligence and God.Even if he doesn’t exist, we desperately need to believe He is there.A piece of fragile porcelain, but consequently without sin. I am not a piece of porcelain, I am a man of steel laden with sins. But I also possess unimaginable powers of persuasion.Flowers are vain.Sick loves can not be treated. You can treat cancer, but not love. One possibility, then, is to shift the object of love.Sex has no value, it only exists and vanishes in the present. Love is dangerous, it looks to the future.Makeup is not about looking better. It’s about starting anew.Growth is the only evidence of life.

 3 ) 教宗游戏的悖论,“永恒的头衔”是过去对未来的胜利

你我皆凡人!

当有一日,你发现你是这世界上最成功的故事“宗教”的主角,那么你就不会满足于文学、电影、音乐等这些“不重要”的娱乐消遣中。

如何叙述这个故事的主角?

作为凡人,这个奥义是:宗教即“人的本相”。

——Sir John Brannox (约翰爵士)

唱诗班的虚无空灵,配上《2° Coro Delle Lavandaie》脚踏实地的动感,众神肃穆,如厕的音效又让你回到人间(开篇即把观众留在座位上) 保罗·索伦蒂诺的作品总不会让人失望,不仅编剧和台词一流,其摄影和配乐更让人惊艳。

于是《新教宗》开篇,被他过于大胆表达所刺激了,时刻在华丽恢弘与世俗粗鄙,敬神与渎神之间切换,肃然起敬之后又不禁嗤鼻。

对“宗教”这样严肃厚重的题材,导演的表达看起来过于激情冲动、肆无忌惮,在我看来,是种隐喻的探讨,让两个世界、新&旧文明予以碰撞,理所当然要你感受其中被撕扯的“痛感”。

开场画面始于“年轻的教宗-莱尼(庇护十三世)”的病床前,这位“频死”的偶像已经因心脏病昏迷一年之久。

却时不时以“圣人”的姿态,出现在粉丝们的臆想和媒体宣传中,狂热的粉丝们席地而坐,明为祈祷,实则震慑着病房里的“阴谋”。

于是,选举“新教宗"是教会当前最重要的课题:“教宗不新立,教众不凝聚”。

但是选谁呢,这是个问题?

故事开始对新教宗,即本剧“人设”的探讨。

主教们奉献自己的同时,又要为自己的利益祈祷,使得“新教宗”是自己的父、代言人或傀儡,要平衡这一切很不容易,需要阵营间要对峙、平衡及妥协。

导演用一个有趣的、可视化的方式来表达“第一次选举“的局面:两大候选人“赫尔南德斯(Hernandez)和瓦埃洛(Voiello)长得几乎一模一样,除了脸上的“痣”(这被瓦埃洛笑称另一个大脑)由此可见他们谁也不会成功获选!

第一任教宗选举,隐形候选人-维利耶蒂渔翁得利,成为方济各二世。

显然,他本人并未意识到自己胜出的原因在于赤身裸体、无所仰仗。

如果诚惶诚恐的接过权棒也就罢了,可惜在鸟(隐喻天意)叼走了他的《演讲稿》逼他自己说话后,触发了他对“权利”的觉察。

魔盒一旦打开便再难关上,维利耶蒂站在教会所有人及人性的对立面。

(要求所有主教奉献金银饰品,赤裸裸的掠夺和控制)

方济各二世出身贫穷,将其视为圣洁,要求所有主教奉献金银饰品,接过权棒后即开始掠夺 不明所以就为所欲为,方济各二世注定活不过一集。

在他猝死前两大阵营已就继任候选人(约翰爵士)达成一致,可见是“枉死”。

鉴于任何人都有作案动机,他死谁手将永远是谜。

| 权利即重罪!

有些人兴高采烈,自欺欺人的以为可以打破牢不可破的联系,那是上帝悄悄布设,许多人尝试,最终都过时了...——瓦埃洛(Voiello)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反观贵族出身的第二任新教宗约翰·保罗三世很清楚自己要面临什么。

诚如主教Cardinal Gutierrez所言“新教宗作为(伟大的)庇护十三世和(枉死的)方济各二的后继者,要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危险,堪同殉道”。

约翰爵士知道不了解全局的信息,注定会以悲剧收场,在成为候选人的那刻起,就开始了各方观察与试探,背调势力派系,为自己的决策输入信息。

“你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是我?

)”这是他的第一个问题。

初见约翰他还是个画着烟熏妆,玩世不恭的歪卧着(不能正视) 这个问题透漏出至少两个信息:一方面是梵蒂冈预期和定位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透漏出深深的自我怀疑。

对外而言,约翰爵士的出身及成就堪称卓越,家中庄园的面积是梵蒂冈的20倍,发展大批圣公会教众改信天主教,畅销书《中庸之道》簇拥者众多。

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可能只是源于出身、人脉、挥霍、享乐和盗窃(《中庸之道》实为胞弟亚当的著作)“躺赢”的人总是对“拥有”持有深刻的怀疑。

通过自问:我想成长吗?

我想活着吗?

通过调研另一阵营主脑赫尔南德斯也是贵族出身,更正重要的问题:“你觉得父母会在电视里看我吗?

”最终,他接受了邀请。

毕竟当前处境也好不到哪去,英国脱欧(去基督化)让他倍感焦虑,终日忙碌于俗世琐碎让他倍感无趣(英国皇室数小时穿衣指导电话可窥一斑)。

“方济各二世是怎么去世的?

”约翰又又又问, 梵蒂冈肆无忌惮的过分简化让他很是担忧。

纵使梵蒂冈四面楚歌,内有淫乱丑闻和修女罢工,外有意大利的《千分之八》减税法案财务危机和恐怖主义,他依然拿出心力亲自前往方济各二世的墓地调查死因。

约翰·保罗三世在继任后无法解决任何具象化的问题。

当人问“你对这教廷接下来的规划是什么”他反问“你认为教廷接下来要做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 。

除了诗情画意的宽慰自己,他最明智的决策莫过于推迟决意到这届政府垮塌,亦或啃家族财阀的老本。

面对恐怖分子的挑衅和攻击,他的方案是喊口号:“NO!

”用一个单词,来对抗暴行美曰其名为“平衡宗教和人性”,其实是另一种妥协与退让。

也许,他真的就像是“瓷器”。

你知道这无尽权力斗争的可怕之处吗?

就是一点诗意也没有——瓦埃洛(Voiello)庇护十三世苏醒在即,所有人都在屏息听着庇护三十教宗的“呼吸声”。

人们高呼的“希望”对约翰·保罗三世而言说同“末日“,脆弱如他将在“永恒的头衔”较量中败下阵来。

于是不再接见明星和偶像们,他选择去滑雪度假,说是”避世”,不如说“溯源”。

他去见迷失的自我,回忆胞弟亚当之死并袒露心声:我一辈子背负着深深的孤独感,已是一具躯壳。

(对Sofia说的话,是为了与自己和解)。

“世界因扭曲的爱而蒙受苦难”——约翰·保罗三世

约翰再也不用抱着亚当的宠物盒睡觉了 既然“光有上帝是不够的”所以再次入世就显得理所当然。

他终意识到:“我的脆弱就是最大的力量,我决定实现人生最大的抱负:就是被遗忘”!

教宗约翰·保罗三世辞职了,他看似逃避,实则是对自由的自愿抽离,免受了这场教宗偶像游戏的悖论“假设圣人复活,则代表着过去对未来的胜利,不会有任何惊奇。

回归自我后,素颜对镜,敢于直面 很多粉丝都在因古典美丽的“裘·德洛”戏份太少而感到遗憾,我也是!

然而就本剧所传递的内核来说又再合适不过,原本庇护十三世也不是“新”教宗的一员,他像是一个楔子为下文故事情节做铺垫,他代表了“过去”,就在他被众人以“圣人”相称时人们的注意力便放在了他已终结的“神迹”即过去上。

所以,赢得头衔获得“永恒”的人早已离场。

(对该人设应结合《年轻的教宗》整体来探讨)分别的时刻来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我去死, 而你们继续活着, 哪一条路更好, 只有神才知道。

——《申辩》柏拉图

上帝视角,俯瞰众生 Ps.宗教偶像化让教众的狂热及由此导致的后果,在本剧中已充分表达了,如果大家觉得不够充分请移步:如何看待韩国民众不顾疫情禁令举行大型集会,首尔市长劝市民解散遭围攻?

新冠肺炎在海外为何难以引起重视?

梵蒂冈的影子杀手Bauer正在路上 最后,第三任新教宗——瓦埃洛(Voiello)由于他不是 “为永生的头衔而战”的游戏参赛者,所以他的名号并不重要!

我们姑且称瓦埃洛为某某某教宗,他唯一的目的即阻止宗教游戏的结束,让参与者一直参加,避开任何结果并对未来保持开放。

(参考《有限与无线的游戏》)下面请看瓦埃洛(Voiello)的述职报告:

好矮 【第一次述职】:身体健康《体检报告》-(减分 ; 原因参考历届教宗选举现实案例)空降提拔助手-减分;主打循规蹈矩和平庸,拒绝离经叛道-减分。

鸟粪浇身暗喻天意如此,结果是失败!

其中有一个重大转折点“ 吉罗拉莫之死”, 预示了瓦埃洛从虔诚的“侍奉者”变身独裁“主父”。

他对吉罗拉莫的悼词让人动容:他(吉罗拉莫)是受苦的世界,是善良和美德,是道德指南,是我们无法成为的一切。

我们想成为他,因为他知道如何真正的爱,怎么当一个真正的朋友,他是苦难之痛苦,是牺牲之美;

更矮了【第二述职报告】:以史为鉴教会需要“平庸”+加分;我虔诚的服侍你们,解决无数请求,平衡各方势力,让这个故事永远是最成功的 +加分结果:成功!

俯视“小朋友”的某某某教宗

 4 ) Idolize

看了第二季一直觉得剧情不连贯,重新看了第一季,突然想到,第二季里国务卿一直担心的就是大众偶像化了教皇。

那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大众是不是也偶像化了裘花饰演的教皇?

所以这一季里裘花一直昏迷,也是去偶像化的过程。

第二季里少了裘花,凸显了国务卿的角色,精彩,机关算尽为了教会,真是幕后的男人。

特别是离职之前的各种安排,真是精彩又温馨。

看完了最后一集,真的是emmmm感觉导演是想表达无效沟通的后果??

John说要回归自我,于是辞职回家,结果他父母终于见他了。

猜测一下,父母一辈子不理他是觉得当神父是Adam的梦想,所以生John的气???

那就不能好好沟通吗???

一辈子互不搭理最后老了白发苍苍了终于和解了……那一辈子是不是都蹉跎了。

Ester 也是想见Lenny见不到,最后误入极端组织下狱。

Voielle还是看的明白,why people have to fall in love (大意)。

穿白衣得Voielle很违和。

感觉九集看完就回到原点。

那早点voielle动用手段当上pope,那真是半集就完。

 5 ) To be or Not to be:天使,魔鬼,基督

写这一部的影评显然比第一部容易。

如果说the young pope的关键词是loss,那么the new pope的关键词是No. Lenny和John都有father issue. Lenny问题在于Loss:他是孤儿,嬉皮士父母为了去梵蒂冈遗弃了他,尽管他们爱他。

John的问题在于No:他是弃子,父母宁可整日守在他双胞胎兄弟的墓前,也不愿看他一眼。

所以,Lenny的终极目标是追溯根源,而John的首要目的是寻求认可。

天使,魔鬼?

谁是天使呢?

我们的Lenny看起来是最接近天使的。

虔诚: all he cares about is church; 神圣:让垂死之人复活;智慧:能够玩转Voiello的,全剧其实只有Lenny了。

当然,还有英俊,就像Voiello恭维的那样:Holy father, you are as handsome as Jesus.

那我们的Lenny怎么回答的呢?

纵观新约旧约,只有一个人会说自己比圣子基督更英俊:长天使Lucifer.

Lucifer长天使Lucifer正义完美,因为不能与圣子平起平坐,愤而率领三分之一的天使坠落。

从此以后有了新的名字:撒旦。

Lenny对Tommaso说:I don't believe God can save me from myself. 这点隐喻就很明显了:Lenny无比自信,乃至于自信到不相信上帝。

Lenny是个彻头彻尾的教旨主义者。

他反对堕胎,反对同性恋。

这些刚愎自用的举措造成了一系列的悲剧:无辜男孩自杀,好友横尸荒野。

基督未完待续,以下是昨天写的:第一集,第二集笑话一样的弗朗西斯二世,或是墓地一样的公爵府邸,都无关紧要。

前两集的内容无非是布景。

唯一重要的信息是,梵蒂冈想复制Lenny的神话,并将其解读为middle way. 于是,英国贵族John便成了这条middle way的最佳人选。

第三集,第四集,第五集所以,John Sir是否符合这个要求呢?

看起来是的。

请看他对大主教们的演讲,正是middle way的体现:How are we to love? With tenderness, without passion. Christian humility is frugal. love is an abstraction like intelligence. Our judgement is beclouded by the ardent passion that consume us. We give love a dangerous concreteness, which calls pains for ourselves and for others. Replace that concrete love with tenderness. avoid passionBeautiful Words. 但至少于我而言,这有些本末倒置:将目的扭曲为手段。

tenderness,或者说,middle way(中庸),应该是智者的终点,是理智透视的必然结果:“一切都会在透视的眼睛下消融:激情、不懈的执著、狂热,通通都是头脑简单的人所具有的特色,他们对他人和自己都保持着一贯的忠诚。

” 而不是原则。

不应成为清规戒律。

任何清规戒律,都是精神生活衰老的起点。

老贵族John的华服之下,是一颗脆弱的心。

John相信诗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并不了解肮脏的神力。

为此,John任命了功利得毫不掩饰的主教做助手。

Holy spirit 在该主教的嘴里无非是perfume of spirit: 香水的诞生,总是为了掩盖恶臭,但却不能改变任何本质。

可怜的John,真的是尚未长大。

他想取悦所有人,去掩饰自我的缺失(I've missed myself)这一季多次强调family,大概是因为:children can fill that void. 而John本身,当然是优美的。

这种优美在我看来正是来自于fragile. 善良是表象,fragile才可靠的。

John的weakness正是他的强大之处。

他了解,他不行动,他承认接受,一切。

And if you were reading, my dear, my friend, you may understand why I treat your confession, your doubt towards your soul, as treasure, as gift. 一点笑话一位高贵的女士访问John. 提出对教会反对同性婚姻的质疑:can the bible be upgraded?

John回答:no. bible is not a iphone. 但事实上,John本身就是这样的upgrade: a door opened to all possible love. easter生活窘迫,peter离开以后,钟表修理师成了新的可能。

然而希望很快就破灭了。

她希望他是天使,可事实证明,他是毒蛇,他给她带来新的sin:出卖自己的肉体。

对象是富有的卡西莫多。

15000欧元一次。

当easter爱上了卡西莫多,哪怕不再收一分钱,也愿意继续来看他,卡西莫多的母亲却立即制止了她:sex lives and dies at present, but love looks into future. 因为母亲并不想除了自己以外,有别人去爱她的儿子。

easter突然像着了魔一样想掐死卡西莫多的母亲,唯有向Lenny祈祷才能阻止她。

那么,如果Lenny不在了呢?

我是说,当她再也看不见他的时候呢?

第六集到第九集很快,这一幕发生了。

Lenny醒了,但跪在广场上的人群却以为他死了,因为Easter说:They killed him, I can feel it. 又让我想到在费城博物馆看到的那句话:Blessed are the pure in heart, for they shall see God. 他没有死,只是她不再能感受到他。

当Easter失去了bless,牧师和孩子遭到了绑架,全世界都以为是穆斯林干的。

但实际上,却是Lenny最忠实的拥护者,包括Easter. 我花了三个小时看完了这几集,没有太多想法。

印象深刻的,是Lenny最后演讲的头两句:Our mouth is filled with word “love”, but I, before anyone else, don’t know how to define it. Our mouth is filled with word “beauty”, but I, before anyone else, don’t know how to receive it. Of course, it is touching. Because they are my words. John终于得到了幸福,作为人。

Lenny终于回到了天堂,作为神。

Where is the middle way, where is the way, for me?To be OR not to be?

 6 ) 教宗从来都是与时俱进

大胆,庄重,古老严肃,激进现代。

似乎从来没有一个剧让我们对现在的宗教如此亲近。

这位意大利导演和裘德洛还有约翰马尔科维奇一起联手创作了一件无可厚非的艺术品。

是的,电视剧拍成了艺术品,语言,宗教,爱,秘密,秩序,探索古老与现代之争。

我们怎么去看待爱,当把性本能绑在十字架上时,我们如何去承认它,而使任何一种热爱都不会变的畸形。

只有你否认爱,爱才会变的畸形。

现在是个复杂的社会,我们还是需要宗教,需要圣人,需要信仰。

为什么?

因为在精神的藏污纳垢里我们无处可躲。

钱,我们理解的很多,而,爱,理解的却越来越浅薄。

 7 ) 梵蒂冈版“权力的游戏”,如此离经叛道

我们总以为,2020年会有一个美好的开局,而事实却让所有人都大失所望。

但生活终究还是要继续下去,既然满心期待的春节档彻底泡汤、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也尚未到来,那就不妨看看新出资源的电影或者美剧吧!

开年以来,北美电视剧市场便迎来了不少高分佳作。

首推的电视平台便是HBO,这家业内当之无愧的楷模在上个月分别开播两档新剧,一部是HBO拿手的悬疑罪案剧《局外人》,另一部是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意大利著名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执导的《新教宗》。

我们今天要聊的新剧便是《新教宗》。

这部作品是保罗·索伦蒂诺在2016年与美国HBO、英国sky、法国CANAL+三家平台联合打造的《年轻的教宗》的续集。

截至目前,《新教宗》累积获得了豆瓣9.0、IMDb 8.3的观众打分,烂番茄则达到了87%的媒体新鲜度和90%的观众好评率,媒体好评相较于前作不相上下,口碑在近期开播的新剧中表现较为突出。

在缺少天主教氛围的中国内地,普通观众对“教宗”这一宗教概念普遍模糊不清。

简单来讲,教宗指的便是“罗马教皇”,也就是世界范围内天主教的最高统领者。

继承“教宗”这一身份,便意味着成为梵蒂冈这个独立主权国家的第一领袖。

与此同时,“教宗”也是西方影视剧中较为常见的形象。

比如去年上线的颇受关注的网飞冲奥之作《教宗的承继》,以及著名导演南尼·莫莱蒂的《教皇诞生》,便都是关于梵蒂冈教宗的不乏史料价值的电影佳作。

《教宗的承继》

《教皇诞生》在展开介绍《新教宗》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前作《年轻的教宗》。

《年轻的教宗》的主人公是身为美国人的年轻主教莱尼·伯纳德,他在梵蒂冈教宗选举会上意外胜出,成为梵蒂冈新任的教宗,称号是庇护十三世。

莱尼的意外胜出并不是天意所为,而是梵蒂冈高层政治的折中结果,高层内部集中投票给莱尼的主教们打算将这个异邦人当作傀儡来利用。

但主教们的如意算盘显然打错了,莱尼不仅不受摆布,还是一个手段高深且强硬的年轻人。

莱尼是个固守天主教原教旨主义的保守派,他上位后以一系列的强硬手段迅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不仅全力打压掌握实权的主教们,还打算制定与整个社会诉求相反的宗教决策,反对同性恋、反对堕胎……这个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年轻教宗在主教和信徒之间引起的争议不断。

莱尼成为教宗后,对上帝的信念开始产生动摇,身世之谜对他的困扰、不孕女子的出现……这些接连不断的意外情况,渐渐扭转了他原有的观念。

他收起了自己的固执,开始向外界展示出教宗应有的那份慈悲胸怀。

但不幸的是,在面见教徒们的最后一刻,莱尼因心脏问题而倒地不醒。

续集《新教宗》是紧接着《年轻的教宗》的这段背景展开,诚如剧名所示,续集的主人公不再是裘德·洛所饰演的庇护十三世,这位年轻的教宗因为心脏疾病而持续昏迷,即便换了一颗健康的心脏,也未能苏醒过来。

教宗位置的空缺使得梵蒂冈陷入一片混乱和悲伤之中,为稳定局势,主教们必须推举新的教宗出来。

和莱尼的情况一样,经过不同阵营多番博弈后,弗耶罗一派的主教们折中推举年迈平庸的维列蒂为新任教宗,称为方济各二世。

而这个角色显然是对现实中在任的梵蒂冈教宗方济各形象的放大和讽刺。

看似老实巴交的维列蒂同样不是省油的灯,他秉持着的是开放包容的盲目主张,继位后立即宣布梵蒂冈接收贫困移民的政策,赢得教徒们的呼声,却也惹怒了弗耶罗这一派的主教。

但维列蒂到底只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庸人,上台不久便因为“突发疾病”去世了。

教宗的位置再度出现了空缺,外界对梵蒂冈的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人对上任教宗的死因存在质疑。

为了再次稳定梵蒂冈的混乱局面,弗耶罗考虑再三,决定推举对自己伤害最小的中间派布兰诺克斯为下一任教宗。

然而,远离梵蒂冈的布兰诺克斯却并非等闲之辈,这位隐居不出的低调派成为新任教宗后,注定为梵蒂冈带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保罗·索伦蒂诺打造的《教宗》系列是一套显得有些离经叛道的作品。

首先,它并不是纯粹的写实主义,在这套虚构的电视作品中,索伦蒂诺加入了不可知论的宗教神迹显灵情节,譬如裘德·洛所饰演的莱尼以神力治愈了重病在床的妇人、让不孕女子成功怀上了孩子……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部承认天主教神话世界观的作品。

与此同时,《教宗》系列却又打破了宗教高层的神秘面目,索伦蒂诺主要以戏谑的角度塑造角色形象,主教身上都充满现实的滑稽势利之感。

整个故事的核心并不是展现宗教文化,而是讲述梵蒂冈宗教高层内部的政治博弈。

宗教高层人物对宗教的不纯洁目的,使得宗教的存在本身也成为了一种讽刺。

作为意大利导演,索伦蒂诺拍摄这样一部带有宗教自反色彩的作品本就离经叛道。

通常来说,拍摄涉宗教、涉权谋题材的影视剧,难度系数是极大的,阅历和学识不足的电影人的肤浅创作很容易就被观众看穿,而讲得太深奥观众又会看得吃力和乏味。

《教宗》系列之所以能够获得普罗大众和专业媒体的纷纷赞许,正是与从小对意大利文化耳濡目染的索伦蒂诺息息相关。

在意大利的文化结构里,宗教和黑手党是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

在包围着“圣城”梵蒂冈的意大利土壤上,宗教与意大利历史始终相辅相成。

而黑帮文化则是在好莱坞电影的介入下得以发扬光大,科波拉的《教父》更是让全世界无数观众对这个国度憧憬不已。

生长在意大利的索伦蒂诺早已吃透了宗教和黑帮文化,这两种要素贯穿其电影创作历程,《教宗》系列的成功实际上是一次必然。

这部电视作品既有对宗教精神的深刻见解,也有对宗教高层系统内部的政治斗争的精彩诠释。

某种意义上,宗教高层与意大利黑手党家族是共通的、相似的。

对于观众来说,裘德·洛的演出毫无疑问是《年轻的教宗》的重要卖点,但《新教宗》播出至今,裘德·洛却始终以“昏迷”的状态出现。

第二季的主人公被布兰诺克斯取而代之,这个新角色由好莱坞著名的个性演员约翰·马尔科维奇出演。

约翰·马尔科维奇是好莱坞戏骨级的演员,曾经出演过《空中监狱》《换子疑云》《太阳帝国》《危险关系》等佳作。

而那部以其名字命名的奇幻经典神作《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更是让观众们见识到马尔科维奇不拘于外形印象的强大可塑性。

马尔科维奇的加入必定能够补偿裘德·洛暂时“缺席”的遗憾。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作为索伦蒂诺倾尽全力打造的电视作品,《教宗》系列所延续的是索伦蒂诺拍摄电影时的规格,影像同《绝美之城》和《年轻气盛》那样一丝不苟,叙事层面也足够高级细腻。

与此同时,整个故事在不失主题深度和隐喻趣味的基础上,做到了让大多数观众都能看得懂,甚至为之着迷。

观看这样的作品本身就是一次难能可贵的享受。

《绝美之城》

《年轻气盛》在当下流媒体疾速发展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投身到电视阵营,除了索伦蒂诺的《教宗》系列、大卫·芬奇的《心灵猎人》等这些已播电视剧集外,未来两年内,我们还将看到科恩兄弟、阿方索·卡隆等著名导演的电视处女秀。

在这些顶尖电影导演的引导下,电视剧集的质感必然会越来越向着电影靠拢,电影美学也会逐渐地渗透到电视作品的制作理念当中,从而弥补电视作品相对欠缺艺术性的一大短板。

但愿未来像索伦蒂诺的《年轻的教宗》《新教宗》这样既富有艺术审美价值,又不乏文本深度的荧幕作品会越来越多。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8 ) 偶像必死

好吧。

生了几个小时的闷气之后,我还是要与它和解。

画面美到极致。

配乐首首惊艳。

在敬神与渎神的两极间游走自如,将你的不知所措玩弄于股掌之间。

7、8集是一个小小的高潮,第9集几乎成了纯思想的宣泄,你已经无法和它要求什么情节的流畅性、故事的完整性之类了。

这,就是它的风格,风格即是它的一切。

《年轻的教宗》中,庇护十三世已经成为了圣人般的存在,他的昏迷—苏醒可以被看作“死而复生”,这是宗教传说的现实上演。

“他是基督再临吗?

”这样的问题本身就足够引起信徒的狂热,Lenny就是狂热的焦点。

然而,偶像崇拜是极端危险的,它“是战争的前奏”。

没有人想要战争——伊斯兰也好、天主教也罢。

所以Lenny的“复活”,与其说是神迹,不如说是个bug。

这个世界不需要Lenny这样的“精神领袖”,天主教不需要庇护十三世这样的圣人,教徒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包容性的教会而已。

Voiello是最适合成为教宗的人选。

他平庸却精明、百折不挠又没有软肋。

他会是一个虽然存在却可以让人感受不到他存在的教宗,一个现代宗教需要的教宗。

而偶像必死。

世上没有活着的圣人。

(这个题材还是不要再拍了。

真没必要。

 9 ) Idolatry is the prelude to war

《新教宗》延续了《年轻的教宗》的风格,意识流的对话、前卫的曲风以及艺术品般的调色,每一帧都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名画。

我想很多人都因裘花再次参演《新教宗》而很期待,但是看完《新教宗》后又觉得自己仿佛被骗了,裘花躺了六集,时隔两年的回归竟然只出现了三集?

但我觉得这样安排是有道理的,《新教宗》其实是《年轻的教宗》的延续,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深意都在《新教宗》里给了答案,并且为每位人物都安排了合理的结局。

裘花的参演也只是为剧情服务,来表达这部作品真正的内核。

《新教宗》中的很多台词都有深意都值得思考,但看完全集之后我印象最深的是“Idolatry is the prelude to war”,这句台词出现在第一集。

是罗马教廷大使向梵蒂冈教会枢机卿沃伊洛建议重新选举一名新教宗代替昏迷的教宗庇护十三世时说的一句台词。

我觉得从这句话开始索伦蒂诺导演就开始铺陈整个剧情直到最后情节发展到高潮在最后一集落下帷幕。

“偶像崇拜是战争的前奏。

”崇拜其实也是一种爱,一种狂热而极端的爱。

以红衣女为首的狂热信徒便是庇护十三世的超级崇拜者。

他们一直待在威尼斯医院外面寸步不离等待庇护十三世的苏醒。

在他们眼中信仰就是信奉庇护十三世,因为他带来神迹他是真正的圣人。

他们为何开始追随庇护十三世又为何如此狂热极端,索伦蒂诺导演没有交代,但是他用埃斯特的经历展现了狂热信徒可能的人生轨迹以及心理变化历程。

在《年轻的教宗》中导演也用了大量的情节来塑造埃斯特这一人物。

埃斯特是一名虔诚的信徒,在莱尼刚当上教宗向教徒们发表讲话而不被理解时只有埃斯特追随他。

埃斯特的虔诚打动了庇护十三世,他为这个可怜的不能生育的女人祈祷,最后神迹降临,埃斯特竟然真的怀孕生下一个健康漂亮的男婴。

《年轻的教宗》中的埃斯特还不是庇护十三世狂热的信徒,她只是虔诚的信徒。

但在《新教宗》中埃斯特一段段经历改变了她的信仰与爱的方式。

埃斯特被自己的丈夫抛弃、被新认识的男人拉皮条,为了生计出卖自己的身体去抚慰有钱律师的残疾儿子,可悲的是最后埃斯特还爱上了那个身有残疾的儿子,却被律师残忍拆散。

那位律师对埃斯特说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话“性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它即生即灭,而爱却不会,爱很危险,因为它面向未来。

” 是啊,无论是狂热的爱还是温柔的爱,极端的爱还是克制的爱它们都面向未来,但这未来却背道而驰。

温柔克制的爱有光明长远的未来,而狂热极端的爱带来的却是伤害与毁灭的未来。

埃斯特认为她被所有人抛弃了,就连曾赐予她神迹的庇护十三世也抛弃了她,所以她的爱开始变质而走向极端。

她加入那些狂热信徒中,他们为了让庇护十三世重新登上圣坛不惜策划了一场恐怖事件,更讽刺的是这场恐怖事件伤害的还是庇护十三世最爱的孩子。

在孩子的问题上庇护十三世从不妥协退让,所以他的爱也影响了他的判断,最终造成一名神父的丧生。

《新教宗》从第一集开始就引入了伊斯兰教恐怖组织哈里发,但最后却是自己教徒的偶像崇拜造成了这次流血事件,偶像崇拜果然是场战争啊,而且这场战争的敌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

从《年轻的教宗》到《新教宗》我觉得更像是庇护十三世的成长史,当上教宗的莱尼其实也在不断探索什么才是对的教会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好的教宗。

折中之道。

对教会和教宗来说都适用。

其实《年轻的教宗》与《新教宗》还有一处对比。

在《年轻的教宗》中庇护十三世向圣母祈祷,神迹降临赐给埃丝特一个孩子,但在《新教宗》里这次神迹没有再次降临到医生一家。

可是医生及他夫人为莱尼跪在那个可怜的孩子床前为他祈祷体会他的痛苦而动容。

在那一刻他虔诚的祈祷以及与医生一家共同承担苦难的心被医生一家接收到,医生一家不在沉溺在那个受病痛折磨的孩子苦痛中,他们又生了一个健康美丽的孩子。

故事一样有了好的结局。

如果仅依靠神迹来维持信仰会使信仰变得虚无缥缈和极端。

就像圣子耶稣,他的神圣不是他有能带来神迹的能力而是因为他愿意与那些受苦的人一起承担苦难。

所以莱尼的苏醒是为了给那些被自己的神迹误导的狂热信徒的爱一个未来,也是为了解答自己作为教宗一直困惑的问题,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宗。

最后,莱尼和John都不再是教宗。

莱尼是个神性很强的人,他的个人色彩太过浓厚甚至超过整个教会的作用,这种教宗注定会带来偶像崇拜不利于整个教会的发展,最后他圣洁唯美又艺术性的退场真的很令人动容,那个长大的莱尼终于又回归了圣母的怀抱。

而John是个脆弱的人,即便他深谙教会的折中之道但是不能正确处理个人苦痛的人是很难成为一个好教宗的,他在世俗中找到了爱与归宿,也不失为一个好结局。

最后就是庇护十三世在梵蒂冈广场的最后一次演讲全剧至此落下帷幕。

“我们总是把爱挂在嘴边,但和其他人比起来我更不知该如何定义爱,我们总是把美丽挂在嘴边,但和其他人比起来,我更不知该如何接受美丽,为此,我要寻求你们的原谅,求你们,原谅我。

当我们把爱和疯狂、美丽和狂喜混为一谈时,历史就会重演,疯狂和狂喜被再次证明是不可抗拒的诱惑,但它们的结局总会像在文托泰内一样导致不义的死亡,这次是名正直无辜的牧师在温顺、仁慈、温和以及爱的包围中要去寻找一段幸福的人生,我们要学着在世界上立足教会必须深思熟虑敞开胸怀接受合理的爱来击退畸形的爱,这些被约翰保罗三世谦卑地称作折中之道过去几天我才明白这不是折中之道这是唯一可行之道。

”无论前面的定语是好是坏,爱的内核都是爱。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不要让爱成为别人控制自己情绪的武器,因为那注定会带来一个悲惨的未来。

其实除去大的发展线索,这部剧还有很多值得思索的地方。

我最感兴趣的是圣经是否需要更新这一问题的讨论。

 10 ) 让人迷糊的第九集其实并不迷糊。

约翰保罗三世的隐退很多人不能理解觉得莫名其妙,其实我觉得一点也不突然,因为他本来就是个脆弱的人,因为采访出丑就直接拍屁股跑到雪山了,还是索菲亚去找他,直击他的柔弱,给他勇气回到梵蒂冈。

索菲亚出发之前找了国务卿,也是国务卿暗示她才能让约翰保罗三世回归。

只不过让人意外的是索菲亚自己也爱上了约翰保罗三世,所以她不能在呆到梵蒂冈,毕竟和教皇相爱是不可能的,约翰保罗三世刚开始之所以答应上位教宗其实也是也有索菲亚的原因,国务卿最后在他家给他激将了,两个人的爱情线贯穿第二季。

所以索菲亚第九集刚开始的离开,以及莱尼对他的操控,约翰保罗三世再次陷入了脆弱,在那个银盒子面前叹气,其实就是想吸毒。

反观莱尼,因为孩子被绑架,刚开始误认为是哈里发的人实施的恐怖主义,目的是为了威胁他向他宣战,此时他已经失去理智(莱尼在孩子的问题上失去理智不是第一回了),立刻让约翰保罗三世同样回应宣战,结果导致恐怖分子直接枪杀牧师,莱尼此时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这个错误让约翰保罗三世背了锅,所以出现他态度的转换,从刚开始第九集见面的不屑一顾到给约翰保罗三世时跪下来亲吻手指,从这里可以看出莱尼还是第一季那样,既有孩子一样的脾性也有年轻政治家该有的手段,但是他也会犯错,两个人最后的对话背景图,莱尼对应的是孩子,而约翰保罗三世是教宗,此时我觉得约翰保罗三世已经超越了莱尼。

约翰保罗三世说的话,其实我很有感触,让我们崩溃脆弱的东西可能恰恰是让我们不能割舍支撑我们活下去的东西,这些东西伴随久了成了我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本就是如此,如果不接受这样的自己,又怎么能接受别人的爱,人矫情的源头就是不接受自己的本性。

光头男这个角色一直都很神秘,似乎是梵蒂冈国家安全机关的头头,负责配合国务卿清除异己,辅佐国务卿。

第九集,光头男带着哈里发的核心人物见国务卿,两个人的对话并没有翻译,我只能大胆猜测一下仅仅和大家讨论。

哈里发的人来见国务卿应该是表明不是我们的人绑架了孩子,你们不应该向我们宣战,哈里发并不想和天主教开战,所以莱尼宣战以后他派人过来言和,莱尼对哈里发的预测还是比较准确的,他断定哈里发害怕自己死而复生露面后引起新的一波天主教热,所以他刚开始宣战哈里发就怂了派人来言和,只是莱尼想错了,绑架孩子的人不是恐怖分子,只是喜欢自己的天主教狂热分子。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哈里发的人言和的同时向梵蒂冈透露一个和平协议,就是只要不让莱尼上位教宗,他们两家宗教以后可以和平相处,至于怎么不让莱尼上位,那就是不留证据的做掉莱尼,所以光头男最后又说了那句台词,你找不到证据就是没证据。

因为没有两人对话的翻译,哪个大神听得懂两个人的对话可以告诉大家。

莱尼最后一次布道,也是他再次升华成熟的表现,他开始信奉中庸之道,也就是用包容的爱容纳一切,就是大家说的存在既合理,这主要是因为大家对他畸形的爱发生了不必要的流血让莱尼彻底想明白了。

他最后放下了自己最开始一直追捧的信念——宗教需要保持自己的神秘性,让人们不要在思索自己的神性,在人群中拥抱大家,褪去自己的神性。

新教宗三个字说的是约翰保罗三世,其实也说的是最后全新的莱尼。

莱尼的死我觉得是铁板钉钉了,应该不会在活过来了,要不然又成了死而复生,外国编剧不会干这样的事。

(希望打我脸,我也想他复活)。

这个剧看的人不多,我从第一季追到第二季,作为一个无神论者看的津津有味,信仰的意义本来就不应该是上帝或者其他神袛救赎人的灵魂,不是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莱尼信奉神秘最后也放下了神秘,人终究需要自救,但是信仰给大家带来的是灵魂的安宁和不知道由头的力量。

以上仅仅是我自己猜测,第一次写欢迎大家讨论,批评指正。

《新教宗》短评

我太爱这个导演了,他的故事永远带着一种不明确,大部分表述都像在比喻其他的可能,非常独特,而且非常美。希望别再拍下一季了,我还以为这一季是想解决lenny对父母的寻找和固执啥的,结果又另起炉灶讲了其他的,十分勉强,能体现出导演想比较神之子和人间之子什么的,但是延伸出来的内容并没有让之前的故事更完善。再拍估计就更不完整了,我看就到这儿就挺好。另外吐槽一下梵蒂冈都靠互相敲诈维持运转吗,怎么跟黑手党一样。

10分钟前
  • 何丽丽
  • 推荐

没活硬整

13分钟前
  • Crodo
  • 较差

比YOUNG POPE 形式感更强的摄影构图。他慌张地屈膝吻手的样子,还是那个LENNY。当他终于在圣彼得广场面向教众,一阵晚风掀动他白色的丝绸披肩,他抚过去就好像得到了上帝的回应。裘德洛的教宗形象会留名荧屏,也许增强这种个人崇拜行为本身就是剧作的目的。(get tired about 露德温的裸体)

15分钟前
  • 時錐
  • 推荐

这个剧来无影去无踪,距离上一季(准确来说应该是上一部)已经过去将近4年了,离经叛道的教宗死而复生,为的只是证明爱可以包容一切,然后为整个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是吗?)。保罗·索伦蒂诺的意大利依然美的让人心碎,只是希望谈情说爱的间隙能不能多给一点剧情?那么问题来了,还会有第三季(准确说是第三部)吗?

17分钟前
  • 安短
  • 推荐

莫名其妙。

20分钟前
  • 散柴人
  • 还行

逼良为娼梵蒂冈🇻🇦

21分钟前
  • 佳虎
  • 较差

导演你拍这么个玩意儿到底图个啥呢?

23分钟前
  • 算我一个吧
  • 很差

拿波里 还是respect

24分钟前
  • saturdaylou
  • 力荐

“我的脆弱正是我的力量,不是我的诅咒。”

26分钟前
  • 樱桃之远
  • 推荐

换了片头,第一集直接垮掉,直到Sir John的出现。马尔科维奇的业务能力可以算是化腐朽为神奇了,没想到可以把英语说得这么posh。第七集换回了原来的片头,Lenny回归,全剧剧情就开始不连贯了。Sir John选择了To be forgotten, Lenny选择Middle way, 每个人都学着让自己去接受成长。

27分钟前
  • 盔酱兮
  • 推荐

???

29分钟前
  • shibuya emiri
  • 很差

台词太牛了。

30分钟前
  • Estricina
  • 力荐

just love john malkovich even more 就为他的台词可能会二刷

33分钟前
  • Nin
  • 还行

摄影,构图,氛围绝佳。但是,宗教和剧情依旧像两张皮 一点不挨着

37分钟前
  • 纸壳郎
  • 还行

没有裘大爷,S3看个球

39分钟前
  • D E S E
  • 力荐

我只能说:混乱不堪,胡乱表达!太让人失望了!!!!!

41分钟前
  • Anson_Xi
  • 很差

就看个出其不意,最难的地方就在于,越来越没有新鲜感的世界里,如何打入一针high兴奋剂

44分钟前
  • 小石匠
  • 推荐

第一季是牛逼。这一季是装逼。

46分钟前
  • Newjeans Hanni
  • 较差

第二部裘花变身了海尔兄弟。有时候还能穿上衣服带上子弹帽,但大部分就是一小块遮羞布,甚至还要光着…最后穿着白内裤走向了大海,为了抗议剧里不给衣服穿

51分钟前
  • 龚小米饭
  • 还行

看了两集,强装出的神性啊

55分钟前
  • Kaspa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