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为中国第一鬼片!
很小的时候看过,只记得电梯和走廊惊魂,大眼妹李心洁的厉害演技,其他全忘了。
这次重看,等于重新认识一部好片子。
终于想起来为什么不记得情节,因为当时对泰国和泰语很抗拒,视觉和听感都很差。
在小孩的认知里,感觉泰国越南都差不多,语言难听,遍地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难民。
现在重看,发现这根本就是熟悉的泰恐:因果,轮回,放下。
《见鬼》监制是陈可辛,彭兄弟其实跟陈可辛一样是港人+泰华,从小在泰国读书长大,泰语流利,诸位明白了吧。
在九七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陈可辛解散了UFO电影人公司,远赴好莱坞拍摄了《情书》,但影片票房与口碑都不算如意。
返回香港后陈可辛与陈德森、冯意清等合作创办了Applause电影制作公司,并将投资视野放到亚洲本土电影尤其是具备商业头脑的艺术片导演,其中以新崛起的泰国、韩国、日本等为主,由许秦豪导演的《春逝》是其代表作(与韩国的Sidus Pictures、日本的松竹映画联合投资),赢得了不俗的口碑。
随后又制作了泰国情色电影《晚娘》,也取得票房上的成功。
但真正让该公司让人瞩目的还是香港、新加坡、泰国合拍的《见鬼》,以及随后推出的三段式恐怖片《三更》和《三更2》系列,集中了金知云、陈可辛、陈果、三池崇史,朗斯.毕美等知名导演。
陈可辛2005年北上拍摄《如果爱》以后,就专攻大陆市场,放弃之前的“泛亚路线”。
但彭兄弟坚持下来,直到迄今最后一部大制作《逃出生天》都坚持在影片中加入泰国外景和泰国元素。
无他,因为彭对泰国熟悉,也因为泰国浓重的宗教神秘氛围,是天然的恐怖片惊悚片场景。
优秀的恐怖片,必须有完整的世界观和圆满的逻辑,要张驰有度和识惊恐演技的美人,这些都在《见鬼》完全体现,就本片而言,完全担当得了中国恐怖片类型教科书。
李心洁原本是盲人,盲了二十几年,早已习惯。
现代医学却让她得到亡人眼角膜而复明,却带来了附加物:见鬼。
频繁见鬼让李心洁郁闷至极,干脆自闭。
医生男友无计可施,只好动用私权获得亡人资料。
原来是个泰国美眉。
“见鬼并预知死亡”这个本事来自泰妹的眼角膜。
于是李心洁在她医生男友陪伴下去泰国追根溯源。
可怜的泰妹,生前因为这个本事,而被村人视为怪胎,被排斥被辱骂,她的宿命。
最后一次,她“看”到村民即将全被烧死,善良如她挨家挨户去告知一定要撤离,依然被众人拒。
于是不可挽回地全村死于火灾。
惨剧摧毁了泰妹,目睹所有的泰妹在重压之下上吊自尽。
可是爱女心切的母亲,无法原谅女儿的自杀行为。
这让原本就自杀造孽的亡魂,更不得安生。
同样善良的李心洁,只好直播“亡魂吊颈”现身给母亲看,就是要亲耳听到母亲说出原谅才安息。
亡魂安息了,两人要回程。
路上被堵车。
这时李心洁又看到那幕:众鬼。
也就是预知众路人死亡。
泰妹临终那幕又诡异上演……这不都是最熟悉的泰恐元素吗:因果,轮回,放下,安息!
影片好就好在完成度极佳,每一个角色每一条线都完美闭环!
可惜,中国恐怖片大环境太差,市场不允许“见鬼”,彭兄弟昙花一现就后继乏力。
彭《见鬼》23和《鬼域》等鬼片也都不错,最经典还属最早的这部《见鬼》!
十九年前拍的片子 第一回看。
虽然后面见过这些梗(一直重复生前某件事的鬼、电梯鬼、鬼差带走病患 然后医生宣布病患死亡) 但还是十分恐怖...·...接近结尾时 女主和男主在长途车上 庆幸关于眼角膜主人的一切都被化解了。
此时进度条还有十几分钟 就觉得并不简单,果然...接下来女主像她眼角膜的主人一样 预见了"死神来了"(事故尚未发生 就看见了很多ghost),于是她劝解众人离开。
接下来爆炸发生 男主扑倒女主。
结尾 女主因爆炸伤害而眼盲了...·高光时刻之一。
女主见到达的电梯里有一"人"而监视器里却是无人 于是等下一趟,下一趟电梯到达 女主进入电梯关门按下15层后发现那个"人"也在这里...在密闭的电梯中 ghost逼近女主,女主按下14层 逃出... 之二。
女主在楼道里多次偶遇鬼男孩 男孩一直问"见没见到我的成绩单",最后一次他跳下...之三。
女主和男主在地下铁 女主拿出英英给她的画,发现画的并不是自己...此时地下铁的玻璃上有鬼影...有图片 慎入...
算起来,今年香港恐怖片真正的代表人物应该是以《见鬼》系列声名鹊起的彭氏兄弟了。
其实,无论《见鬼》、《见鬼2》还是《见鬼10》,共同之处都在于讲述的都是“见鬼”这一故事母题。
按照影片编导的解释,原来“见鬼”亦需特定条件,《见鬼》中的盲女李心洁由于换上了自杀而死的泰国少女“阴阳眼角膜”才频频见鬼;《见鬼2》里的舒淇则因为自杀和怀孕变成可以“见鬼”的阴阳眼。
至于《见鬼10》,则一口气讲了10种可以见鬼的方法,但这部频有游戏风格和幽默元素的“鬼片”,显然不及前两部纯以恐怖取胜的《见鬼》来的讨巧受欢迎。
谈到香港的恐怖片,发展到2000年之后,还能有什么变化心意?
或许罗志良的《异度空间》和郑保瑞的《热血青年》还能给观众带来些希望。
这两位在当时的新锐导演中,都以惊悚片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青年导演奖的提名,结果罗志良凭借《异度空间》得奖。
然而到了最近两年,罗志良和郑保瑞开始辗转风格,基本也脱离开来以鬼怪取巧的帽子。
曾有一段时间,彭氏兄弟打算暂时分开,暂时远离鬼片。
于是,彭顺拍了《死亡写真》,彭发拍了《阿孖有难》,可惜反响不尽人意,而且恐怖片《死亡写真》明显又比喜剧片《阿孖有难》的口碑要好一些。
正因如此,虽然彭氏兄弟相当不满别人评价“还是拍恐怖片有前途”的忠告,却依旧回到老路,又合拍了一部《鬼蜮》,虽然涉及元素更加多元,又有现实社会惨状的展现,但是和之间相比,确实从故事层面上比不上前作了。
有这样一个现状,就是到了2008年之后,香港出产的恐怖片愈来愈少。
所坚持的人仅仅邱礼涛和彭氏兄弟几人,寥寥几部。
彭氏兄弟紧张完成了《风云2》,然后就转战悬疑片《C+侦探》和《B+侦探》,重回恐怖片阵营怕是尚需时日。
现在彭氏兄弟可以算是拍鬼片自有一套体系,并且也得心应手,但是相较之近几年港片市场来看,尽管有彭氏兄弟的“鬼气”,但是当下市场已经没有这方面的人气了。
电影类型多元化发展是电影产业振兴的一个标志,仅仅靠彭氏兄弟来维系恐怖片市场,是很难得到长足发展的,这个片种也急需新鲜血液的补充……
见鬼影评:这世界美丽到让人灼伤眼睛在看见鬼之前,我从来不看国产片,但是这部片子改变了我对国产片的偏见,也让我爱上了香港KB片。
故事的剧情一开始很老套,就是一个女生换了眼角膜复明以后不断见鬼的故事,不过凭借灯光和音效把恐怖场面刻画的恰到好处,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由一开始的恐惧到慢慢接受,甚至感谢自己的阴阳眼。
我总是想起女主角说的一句话【这样也挺好的,至少可以看见自己想见的人。
】在别的片子里我从未见过这种观点,这让我觉得很新奇,也很感动,这也算的上是比较新颖的恐怖元素了。
如果说前面一部分是恐怖的登峰造极的话,那么后面就是故事性的强大了。
当时女主角照镜子看到不是自己的脸的那一幕让我记忆犹新,见鬼总是有因,在中国香港KB片里,总是会有为了寻找“因”而来到某个破旧的小山村的场景,这部片子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导演把场景选在了泰国,那里一样的落后,一样的蔽塞,一样有歧视,一样有压迫,其愚昧的本质是一样的。
当我越来越靠近事实的真相,我只能感到难过和哀伤。
如果说知道了却不被人相信,那是不是还不如当个傻子?
出乎我意料的,女鬼冤魂不散的原因不是因为那场大火,而是因为得不到母亲的原谅,当最后母亲将孩子从吊绳上抱下来的时候,她们的灵魂同时得到救赎。
故事至此告一段落,此刻我们的心情和女主一样变得平和无比,车窗外一幕幕鲜活的生活场景,让我们和女主都感觉到世界的美丽。
然而我们都没有预料到,故事剧情会在最后五分钟峰回路转,当女主看着一个个黑衣人从车窗飘过时,当女主绝望的拍着别人的车窗时,她感受到了和小丽一样的痛苦,那种明知道结局却无法改变结局撕心裂肺的痛。
所以女主最后双目失明,实属必然,她已经没有办法再承受第二次这样的痛了。
故事的结局无比美好,当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却只是想落泪,我时常想起茵茵说过的话“姐姐,这世界真的好美啊!
”这世界很美,美到灼伤人的眼睛,所以女主双目失明也许是最好的结局,因为她看见了这世界的美好,也看见了这世界的丑陋,她曾经得到过整个世界。
看不见也没关系,我们可以用心去感受,去爱。
如果可以接受这类题材的话,还是推荐看这部.真的很精彩!李心洁摘得金马影后的作品,为华人鬼片中极出色的一部,时时惊心,步步惊魂,尤其片头医院走廊和后来电梯这两段,拍的手法很新奇,着实考验你的心理承受力.
当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把它奉为经典,这一奉,就是十几年。
期间偶有重温,前天又再仔细看了一遍。
我仍然觉得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鬼片,无论是从视觉还是听觉效果上,都很符合我们亚洲人对鬼的想象。
故事的完整性很高,以至于好多看过的网友都说后面多余,可是我觉得它是女主人格完善的关键,她由一个害怕鬼甚至逃避的状态,转而去探索求知,乃至帮助别人的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医院阿婆、电梯老头、饭店女鬼,几段有鬼的桥段都很经典,还有被别的电影借鉴过的丢成绩单的小孩。
无论是从编剧还是演技,以及后来的爆炸效果经费燃烧,各角度来看都是很不错的。
我承认它是有缺点,比如一些人物对话环节很尬,偶有不同分镜之间的衔接略有生硬,但瑕不掩瑜。
在当时我认为它是经典,时至今日我仍然把它作为一个香港鬼片的代表作来推荐。
一个实至名归的巅峰。
有网友说它抄袭《第六感》,恕我眼拙,我根本没看出哪里有什么抄袭。
主角以及故事的走向、反转都不一样好吗。
《第六感》的评分比这里要高很多,我弱弱的质疑一下打分的网友是有一部分“对欧美作品崇尚、对自家作品不够自信”的因素的。
这是一部被低评分埋没的电影。
特别是有些一句话都没说完整的水1星评分,看的心痛。
总之,看它!
它值得。
十几年后,看了很多恐怖片的我,仍然觉得它是一部很经典的作品。
尤其是在当时那个年代。
放在现在来看更是无法复刻了,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了。
以前华语恐怖片还能指望香港台湾,现在香港也不行了,只能看湾湾的了。
《见鬼》是彭氏兄弟的恐怖片成名作,也是李心洁饰演恐怖片主人公的最成功作品。
香港的恐怖电影比起国内大陆的徒有其表的恐怖片不知道要高出来多少档次,李心洁的演技很好,而《见鬼》中,李心洁和其男医生乘坐地铁时,窗外突兀的出现一个人脸,也经常有人讨论此为“灵异事件”。
不过这个镜头后经笔者采访彭氏兄弟证实,这只是后期导演添加的小彩蛋。
电影后半部的火灾和车祸事件,拍摄的角度宏大而充满了人性美。
最后李心洁恢复了以往的样子,虽可见光明,却满眼黑暗,这样的眼角膜,不要也罢。
别人的东西总该是别人的,有了一双见鬼的眼睛,就会有诸多的责任(莫名想到蜘蛛侠……)。
有时候也可以把这部片子当作指喻一些其他东西的电影,如“97回归如同换眼”(大雾)。
不过,大部分人可能不会想那么多,大家看《见鬼》,只是为了鬼。
在恐怖这一层面,彭氏兄弟要故事有故事,要角色有角色,有里有面,足够称霸华语鬼片界几十年了。
有点为这个分数打抱不平。
好像只要电影打上了恐怖的标签,很多人的评分标准就是够不够吓人。
招魂有8分,而个人认为剧作水平丝毫不落下风的遗传厄运只有7.2分。
招魂的吓人桥段让我十分惊艳,但故事还是个标准的驱魔故事,恶灵的设定更像是为了方便发挥主创天马行空的吓人本领而存在。
这部《见鬼》,有新奇的设定,饱满的故事,流畅的起承转合,摄影风格也很对我胃口;对人性,生死,宿命的描绘,散发着悲天悯人的胸怀。
讲阴间的鬼,是为了讽阳间的人和事。
缺点也是有的,有些角色的表演和台词功底略出戏,最后泰国小屋部分的编排我觉得情感宣泄可以再透彻一些。
另外书法教室和电梯里的两位的背景故事没有交代。
瑕不掩瑜,五星推荐。
也希望很多朋友们不要单靠感官刺激评价恐怖片。
久仰大名但到今天才看完...沒有想像中的恐怖但情節性強與普通恐怖片比確實有過人之處....更喜歡電影后面在泰國拍攝的部分...畫面很漂亮 有菲林的感覺不管怎麽說彭氏兄弟還是非常不錯的導演
整个故事可以算做老天的捉弄。
BLIND那么久了,好不容易重见天日,却让她看见的比别人多,这种补偿方法,让人抓狂。
不错,李心洁最后也疯了,情缘BLIND一辈子,也不愿意看见游离的灵魂。
李心洁的大眼睛,能演出惊讶和恐慌。
相比当下很多大眼无神的演员,我们应该珍惜她的大眼睛。
故事的后半部分还是很揪心的,港产的鬼片,希望可以如见鬼,拍的顺理成章。
古宅心慌了没,没有,有的是可笑。
李心洁的独角戏,情绪完全跟着她走,前半段怪象频发可谓高潮迭起,中间抖的包袱也很巧妙,在泰国追本溯源的经过反而平淡,街头引爆的那场戏蕴含巨大的悲情力量。除了命运的玄妙,生命的脆弱,在某方面身为异类而深受其苦,还不被周遭人理解接纳的郁结也是导演想呈现的。
气氛挺好啦,大爱李心洁~
用电影这种视觉媒介来表达“看不见”的概念多一点点设计就会很让人印象深刻,视觉回复过程中的恍惚见鬼由其与生活体验的近似而格外有效;应该用更多的主观镜头,视线变明晰与恐怖景象愈发清晰的过程若更细腻刻画会更添彩;以及触觉在其中的发挥也很出彩。见鬼后看到的各色人生,马路上茫然的孩童鬼,舔叉烧的母子鬼,融入了很多柔情。观影过程中不断联想起《无间道》,那种熟悉的破碎剪辑和滥用气氛乐过渡,看后才知道彭发就是《无间道》的剪辑,果然一见难忘,虽自成风格但并非我喜欢,有些廉价MV感。最后的泰国戏像是为了合作资金特设的跨国段落,实在有点生硬。大灾难前乌泱泱的鬼差缓缓赶来,已经预先写好的死亡,强烈有力的宿命感;但汽油车爆炸整段剧本的设计都很缺乏信服度,没能更有效实现。
后来李心洁就和导演结婚了
🌕🌕🌕 氣氛還不錯,這種鬼鬼祟祟的亞洲鬼片沒有刺激
没觉得特别好,有时候恐怖片非要执着一个来龙去脉反而就不吓人了,不过,恐怖片的唯一目的就是吓人么?
怎么说呢,感觉这种无法帮到别人,又无法让自己生活过得开心的能力,真的不要也罢……完成度很高的鬼片,不管是鬼怪的表现手法,还是伤患及尸体的表现手法都很棒,完全不像2002年的作品!
真没意思~~果然还是不要对港产鬼片抱有什么希望的好!
不能算得上多么出色,但却是不太多的不是为了吓人而吓人的、有意义的恐怖片
不能因为两岁就瞎了,就虐待耳朵拉音色那么丑的琴啊?!编到最后完全又变成了个爱情故事嘛,剧情不重要但主角必须要脱单,真是……
蛮无聊的。从情节到表演到服道化,都透着廉价的塑料感。
颇为无聊
就是阴阳眼题材的片子,很一般啊。故事没什么悬疑性,直来直去的。说是恐怖片也没什么恐怖的,恐怖桥段基本都是套路,只是稍微有点温情吧。总之没什么意思,6.0/10分。国人包括港澳台,真的不会拍恐怖片。
五毛视效、配乐、镜头的搭配很突出,在气氛营造上可以说很到位,拉小提琴伴着道士跳大神那段真的绝了,本片也属于我常说的东亚“教化”类型的恐怕片,反有寻常事发生处必有不公与执念,本片的最大执念就是自杀者对家人的愧疚,这点不要宗教元素大家也能有所体会。电影另外一大特点就是人情味,电影没有坏人和邪恶,都是普通人的善和恶,庸俗和同情,这也是港片的特点,拍鬼片也会和鬼拉拉家常,让观众感觉亲切。另外本片最值得肯定的是没有多余、不合逻辑的情节,故事完整饱满,行善举展示同情的主题鲜明,值得一看。
作為一部港恐,色彩依舊的綠油油的,節奏掌握的不錯,整體來說很緊湊並且層層推進。我想假如是年齡很小的時候觀看效果一定不錯,可惜如今年事已高,對心理層面的扭曲更喜聞樂見,因而本片如此純潔無暇的劇情就稍顯單薄。
彭氏兄弟对此题材可谓驾轻就熟,其惊悚效果确实对得起片名。对李心洁的鬼马精神表示欣赏。
吓死老夫了。身为鬼节生人,竟然这么容易就被这么一部鬼片吓到了,真是无尚的耻辱啊,见鬼!其实,恐怖片就如同毒品,胆子越小越想看,越看胆子越小,胆子更小更想看,再看......
妈的看得我困死了,去泰国之后整部电影就变味了。如果能保持医院和小区的清冷感的话还是能3星的。知道彭氏兄弟俩有想法,但是你拍的也太扁平了吧。大佬,这是鬼片!不是那种很空的文艺片啊我日。
李心洁的眼睛挺入戏的
换眼角膜见鬼的设定不错,可惜视听上的吓人桥段,容易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