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在变态电影中向来如此,本片够味道,刺激扣人心悬,很多人争论女主到底死还是活真是愚蠢到家,明显是活着被害死的,哎,导演明摆着想给女主和观众洗脑,觉得女主死了的观众肯定是被导演玩了,这片跟神秘失踪差不多套路,都是被活埋,都很棒!
这个片明显结尾留有余地,为后面几部留了铺垫,就是不知道还有没有续集!
首先女主角没死,那个殡仪师eliot也没杀人。
其中的逻辑是变态的态逻辑……从小男孩说起剧中有一幕是那个小男孩说那只鸭子是死的。
而那个女主角说它是活的,只是害怕。
在我看来那只鸭子确实没死。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断定鸭子是normaly alive 。
但小男孩不那么认为,他把动物行为中的某种表征看做死亡(女主角说那只鸭子害怕,在此猜测,他把害怕的鸭子当作死的鸭子)。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小男孩子在对生死的区分上有严重的障碍!
小男孩埋葬鸭子的逻辑可能是这样的,害怕就是死,随后要被埋葬。
于是最后他埋葬了它,然后就证明了害怕就是死。
逻辑很乱?
这个逻辑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存在,我们经常用。
比如概率的产生,数学家为什么研究概率?
因为他们觉得物理学家会用到。
物理学家为什么要用概率?
因为他们觉得数学家研究它是有用的。
在比如上学的问题,为什么要上学?
因为别人都上,为什么别人都上?
因为上学是有用的,为什么有用……alive 和is live有生命力的和活着的是两个概念。
植物人也是活着的,但很明显不具有生命力。
而小男孩的母亲显然不具备生命力……小男孩为了搞清什么是死(再次证明了我认为小男孩分不清生死的推论),特意去了殡仪馆,当看到被化了妆的死尸,他得到了,鸭子已死的结论(可能是不能说话,动作缓慢被他认作为死)。
母亲在人类的成长中其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小男孩的认知性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
小男孩和eliot有人说小男孩这条线索没有给出什么有用的东西,但我不这么认为。
eliot的成长过程我们不知道,但小男孩对死的认知过程我们是了解的,而小男孩和eliot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小男孩是对eliot了解的突破口。
从小男孩和eliot对话中我们知道,eliot杀的第一个人,是他的母亲,而小男孩的母亲是半死不活的。
女主角死的过程中,被eliot使用各种方法呈现出一种半死的状态,我在此推断,eliot不杀鲜活的人(男猪脚由于女主角的死,生命也开始枯萎)。
那么,eliot的母亲同小南孩的母亲是类似的……小男孩的成长是对eliot的映射。
反正就是两者很相似(似乎同样是用那个荒谬的逻辑证明的)…………………………eliot没有杀人在他看来,他没有杀人。
eliot在葬礼上,第一次看到女主角的时候,女主角是没有生气的,Eliot认为女主角已经死了(后来他说什么能看到尸体走,也是这个原因),之后,当女主角出车祸后,eliot一直试图让女主角认为自己死了,从而通过女主角的表现(身体冰冷,心态等),断定女主角死了(还是那个看似荒谬的逻辑,但很遗憾,这个逻辑在现实中经常出现),最后再通过埋葬(被买的人对于eliot 和小男孩来说意味着死)证明,女主角之前就死了。
Eliot还是给了女主角机会的,但女主角选择了放弃,某种程度上是认为自己死了,某种程度上不敢去面对。
对eliot 来说,他像小男孩一样,帮助了一个要死的人去死而已。
或者说,杀死了一个死人。
也就是说,他没杀人……文章到此可以结束了,后面是些无聊的唠叨了生和有生命力的,死和死气沉沉的刺激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刺激,面对这种刺激人是不需要做出回应的。
比如简单恐怖片(画面恐怖,声音恐怖,内容部恐怖的)。
第二种是需要人们去回应的,比如欣赏诗歌,需要人的思考和参与。
第一种刺激对人来讲是不变的,第二种是永远变化,永远不会让人感到疲倦的。
比如当人们读真正好的诗歌,可以读很多很多遍,随着人阅历知识的增长会有不同的体会,古典音乐更是如此。
这样刺激永远都是新鲜的。
习惯于第一种刺激的人,往往缺乏创造力(读诗歌,听音乐,需要自己的参与,需要动脑,第一种不用,比如感到疼痛)。
他们必须要被人给他们司机,比如你看了一部恐怖片,你必须看新的才会让你感到刺激,但像肖恩克的救赎之类的你可以看很多遍。
这种人往往会在潜意识中,对生活产生厌倦(很难察觉)。
深度的厌倦可能会导致,破坏性,虐待,被虐,恋尸癖等等严重的心理疾病……但么就是说,死气沉沉和死,生命力和生产生了某种联系……当然我不是证明eliot观点是正确的……ps:我一直在考虑要把天天向上这类的节目归为哪种刺激。
素我直言,豆瓣除了一大堆喜欢搞逻辑推理和细节挖掘的人外,鲜有大局观的高手。
说明大部分豆友纯停留在娱乐阶层,而没有达到更高的层次。
我是个菜鸟,发表下我对这部电影的拙见:1、这不是一部逻辑严密的悬疑片,你不能把他错以为是一步悬疑片,然后错上加错的找一堆细节和论证来贬低或者褒奖它。
2、这不是一步通灵的鬼片,你不能把它错以为是一步鬼片,然后错上加错的找一些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说法来贬低或者褒奖它。
3、有时候某个生命对于某个物体的认识是不同的,一千人一千哈姆雷特。
就算你是对的,也只是你人为是对的,你没有必要要强加于其他人。
比如,你看到一块肉,觉得好吃。
但有人看到却反胃。
还有人看到是一个尸体的碎片。
4、导演的所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一种生死无关的境界,他就是要你看完电影后感到困惑。
他给了很多的有力的镜头让智商正常的人都能通过正常逻辑判定女主角是活着的,但是期间又安排了一些让人迷惑的神秘元素,让你的意志不能仅仅依靠智商判断出的逻辑那么坚定,这是一种表现手法,让我们每一个在看电影的人都被导演的表现手法所影响,我们是一边呼吸一边看电影的活人,但是我们真的活着么,或者我们活着的意义何在?
我们每天上班下班洗澡上网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处于这种状态。
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我们更多的表现为只是一具肉体,而精神却很少很少。
个人人为导演的终极想法就是,这个物质的世界很是繁荣,而灵魂或者精神却太少太少,以至于大部分人都仅仅是以肉体的形式存在于这个世界。
5、片里直接给出的情节有女主角说的上班下班洗澡睡觉,然后又上班下班洗澡睡觉这一段台词。
还有男主角在墓地下面量大小时和小孩的那段对话,这是本片的核心所在。
《身后事》。
8分。
阿格尼兹卡·沃特维兹-沃斯洛编剧、导演,连姆·尼森、克里斯蒂娜·里奇主演作品。
我个人认为这是连姆·尼森个人表演最好的一部!
故事十分奇特,比奇幻更诡异,惊悚而不恐怖。
连姆·尼森饰演的殡仪馆葬礼主管艾略特,日常工作就是负责给死人化妆并安排下葬。
克里斯蒂娜·里奇饰演的英语老师安娜和未婚夫十分相爱但经常吵架。
一个暴雨的晚上,安娜吵完架后驾车回家,不幸路上遭遇车祸,撞上了一辆装满钢管的货车。
被法医宣布死亡的安娜被送进了殡仪馆,由艾略特负责化妆,并根据神父的指示,三日后安排下葬。
但安娜“醒”了过来。
艾略特面对“复活”的安娜似乎既习以为常又略显惊讶,安娜在得知自己死亡后觉得匪夷所思坚持要回家,而艾略特则声称自己可以通灵与介于生死间的灵魂对话。
在等待被安葬的三天里,安娜的表现令人十分迷惑——把殡仪馆化妆间砸得稀巴烂、面对玻璃呵出热气等等。
除了仪容像个死人,其他方面实在像复活了的样子。
而艾略特的表现也很迷惑——他非常自信的告诉安娜她只是灵魂还没死,同时又防备着安娜生怕她真的出门惹出事来。
这给了观众非常多的想象空间,也让人产生了非常多的误解——安娜到底死了没有?
而影片结尾的反转和递进,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I love primal fears, and I think there’s no bigger primal fear than death, being scared of death, being buried alive.脑残翻译:我喜欢原始的恐惧,我认为没有比死亡更大的原始恐惧,害怕死亡,被活埋。
实际意思:我喜欢“童年恐惧”这类题材,我认为没有一种比“童年恐惧”还可怕的死亡,一种活着时就死亡,活着时就已经被埋葬的恐惧(被活埋的恐惧)。
当然本渣不懂英文,只是根据剧情推测导演的话。
大意应该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活着浪费空气死了浪费土地埋葬还要搞个形式主义来警戒你。
人家够义气了。
辅助解释:primal adj. 原始的;主要的;最初的;童年的n. 被压抑童年情绪的释放vt. 释放(被压抑的童年情绪)这样不用再纠结主人公生死和本片立意了吧?
人家是讲一个人活着却像死人一样活着不被关心不被爱没有存在感却一直生活在被欺压和控制里,无异于活埋的那种恐惧好吧!!!
童年恐惧和压抑导致很多人活着,但也不过是活死人或活精神残废只是不是低级精分罢了。
而且从来对我们输入暴力和羞辱的是父亲,输入焦虑和歇死底里的控制与抱怨的是母亲(童年监护人),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变成活死人的。
看不来《身后事》就直接看《一级恐惧》( Primal Fear)吧,省下脑子节约点六个核桃。
打三星是因为剧情推进实在是太坑了。
这部剧的最后小孩子埋活鸭其实已经表明了导演编剧的中心思想,埋葬所有的活物,所有的活物终将被埋葬,只可惜人都是贪生的,阴暗心理明确无疑,女猪脚最后问入殓师为什么骗她,其实入殓师在擦镜子上的水汽时象征了死神打消贪生之念的意思,为什么不是恐怖剧,因为编剧留下的生死悬念太多,有些明显的漏洞其实是阴暗心理逻辑这样就不是漏洞了,因为漏洞也是逻辑一部分,简单点说活埋和幻想埋都是中心逻辑,它最终的逻辑终点都是死亡,被安排死或者真死幻想贪生的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入殓师是超级智商变态杀人狂或者是有点变态的职业病或者真有特异功能女猪脚的死都是无法避免的,犯罪逻辑故事是入殓师欺骗杀害了一个复活的女孩祸害了一个小孩然后附带把女孩的男朋友给弄死了,特异逻辑则是一个深爱女朋友的男人无法接受现实在特异功能又有些神经质的入殓师的教唆下快车撞死了,回想起来女猪脚其实早已身患疾病在入殓室醒来的时候依然贪生,这部剧可以说满是漏洞也可以说没有漏洞,从死人角度拍摄体现了编者高明,悬疑从头至尾没有证据的杀人谈何问罪,杀掉已经死掉的人也找不到证据啊,国人生死观不仅贪生而且怕死,这里的怕死而且更阴暗简直是不顾他人死活,最好他人死自己活,编剧至少让女猪脚是为爱而贪生的,其实还是避免了更阴暗的人性一面,已算笔下留情
鬼佬这辈子也玩不明白什么叫“身后事”可以理解 就算是《神曲》也没说明白过所以 根深地步 西方哲学对“灵魂”之说太苍白了如果这是一部狮门小品 那么他还是可以的可惜不是 花了钱 没讲明白事 导演脑瘸如果 Christina Ricci还是11岁 那么这部片子还是可以的可惜她长大了 再化回小时候 也是徒伤悲可惜啊 我以为她会扳回一城
估计很多人看完后,都被女主到底是死失活而吸引了,其实看完我的说明就会很快明白其中的妙处。
1、电影开始女主表现为身体不适,一直服用药物。
2、女主参加钢琴老师的葬礼,当此2人面对面的时候突然钢琴老师嘴张开了一下,有可能是真的嘴动了一下,也有可能是因女主长期服用药物产生的幻觉,但是这些举动已经被杀手Eliot发现,从此布下了后续的变态杀人线索。
3、后续杀手Eliot对女主进行跟踪,并在女主与男友争吵后情绪失控的当晚下手,请大家注意女主的车祸是如何产生的,是女主为躲避杀手Eliot白色货车才导致的意外,并且事故现场第一个能接触到女主的人正是杀手Eliot,通过给女主注射镇静药物,从而误导小镇那些二流警察认为女主已经死亡,并且送往杀手Eliot负责的殡仪馆。
4、种种迹象表明女主没有死亡,在此不做一一阐述,相关的帖子已经很多。
5、最后杀手Eliot不仅找到了徒弟,并且用同样的手法杀死了女主的男友。
整部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大家可以品味、分析的,总之片子不错,对得起这个分数
开始时以为是乱来的鬼片,死了有实体还能自由活动,但不能穿墙被禁闭,还能被药物控制,如果这样也算死那谁还怕死?
但那些幻觉、梦境等精神病症状给了我误导,使我一直以为这真是鬼片,只不过这是一种新的鬼,处于人和活死人之间。
这时我想的是这种死人也有生存的权利,不应该劝他死,这行为跟协助自杀一样。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编剧就太失败了。
我看下去的动力就是要看他怎样自圆其说。
但后三分一就峰回路转,之前不合理的都变得合理。
葬礼师是一个有童年阴影和医学背景并且信耶稣的变态连环杀手,报复像死人般不理他的母亲和之后和母亲相似的人。
这点跟电锯惊魂的竖锯相似,区别是竖锯会给目标人物留有一线生机和改正的机会,这葬礼师则一定要你死,而且是要你以为自己死了但还有感觉地等死,就算期间后悔了或者有怀疑都会用各种方法证明你死了。
为什么那么容易被骗?
凶手先调查你的背景,剧中的凶手还了解城里的多数人,确定目标,要是那种活着也像死的,比较容易死的,例如有病或者经常乱开车,关键是没有医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让你看到那种镇静剂还得了?
最后一点是所有人都相同的,我们都没有死过,谁知死了是什么感觉?
万一遇到有科学精神的不肯死咋办?
插死你!
男主角就是被插成开放性气胸死的。
这杀手神通广大之处在于和医院医生很熟,死亡证明和尸检报告都可以草草了事,具体怎样做到的?
这个真要试验一下才知道,因为没有这种案例,不过现在这个医疗纠纷盛行的社会,医生都没人信了,所以这种杀人计划不可行,在剧中也只是局限在一个城里。
怎样令目标人物保持假死状态?
一个是镇静剂hydronium bromide,水合氢溴化物,这种药还特意在警局让一位警察说出来,这种提示已经够明显了,只不过我们看不懂英文才没有第一时间反应到那瓶子的药名。
另一个因素是冷冻,那化妆室是可以调节温度的,平时调低,杀手进去前再调高,那螺旋调扭有好几次特写。
如果这时还看不出他是杀手的话,那就只能说之前的鬼片暗示太过强烈,或者导演高估了观众的洞察力了。
当然,这种杀手电影的中心还是在精神心理描写上,表达了对活着像死了的不满,杀手本身的心理历程表现在那后来的小男孩身上,一个只会看电视的母亲,从杀手和小男孩的对话里可以看出,有一个这样的母亲是他们的共同点,而不是什么有阴阳眼。
在多次交流后,无辜的小男孩也走上杀手的道路,埋了那只不活泼的小鸡。
其实文化背景会对理解能力有影响,美国人就会对这种现象感同身受,应该很早就知道这不是鬼片了。
怎样解释恐怖的幻觉和梦境?
首先镇静剂是精神类药物,会产生幻觉,其次,作为目标人物的人都是有心理障碍的人,例如女主角就是被母亲弄到不敢爱的,这种人本身就会做恶梦。
为什么会做那样的梦?
这很难说,去看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吧,这理论是目前最主流的。
不过那杀手说的一句很对,你们不是怕死,而是怕生存下去。
所以受害者到最后多数已经接受了自己死亡,不想活了。
去年就曾经留意过《After.Life》,但当时的国际电影业市场实在是太繁荣兴盛了,这么个另类的作品很快被我所遗忘,直至最近朋友向我提起,我才重新拾回这颗不大不小的遗珠……真不知道国内一些翻译是怎么来的,单看电影海报那幽深灵异就知道是惊悚或是恐怖片,什么《生命之旅》、《来世》、《身后事》的中文翻译真是不着边际,就《灵异生死线》这个俗得掉渣的名字还有点个想吸引观众入场看戏的港台味道。
电影的两个主角克里斯蒂娜.里奇和连姆.尼森都是我喜欢的演员,当时留意到该部作品也是因为他们的关系。
克里斯蒂娜从来就不凑商业市场的热闹,一副小巧地如轻碰易碎的身材,不太标准的瓜子面,宽挺的额头下一双圆凸且永远不知看向何方的猫眼,配搭小挺鼻子下略带诡异的一字型露齿笑容,这样天生另类的美人胚子真是该类片子的绝配,近年来她主演的片子更是剑走偏锋,做出牺牲可谓不小。
尼森嘛,不用多说了,老戏骨,演啥都有味道,高人!
这部戏你开始看时会感觉是一部讲述灵魂留恋人间的悲剧,看着看着才发现原来导演一路在打埋伏设陷阱,在讲述一出女主人翁——安娜到底有没有被谋杀的侦探戏,真种感觉让我想起《C+侦探》,一直都以为自己在看侦探片,到最后才发现原来是一部鬼片。
当然了,好莱坞编剧的功力是摆在那的,电影里层层设套,让你云山募海,不知道安娜到底死没死。
也就是为了这,我观看了两回,希望能接近答案。
1、迪肯很早就对安娜说:“别人看见的只是躺在板上的尸体,只有我能看见真正的你。
”,那就是说安娜是灵魂之类,但从始至终安娜只能在镜子前看见自己的样子,这跟一般灵魂出窍可看见自己身体的情节不相同;2、四天时间里,安娜所停留的化妆室还有另外两具尸体,为什么同属灵魂的安娜就遇不到他们的灵魂呢?
3、东西方人都普遍认为,人死后的灵魂是会一直保持死时的状态,可安娜她自己所染的棕发却被迪肯洗掉,她的灵魂和肉体都重新恢复为原本的黑发;4、迪肯一直用注射剂给安娜注射药物,开始没看清是什么,后来特写慢镜注意到,那药瓶上标注为“hydronium bromide”,网上查了下,翻译为“氢溴化物镇静剂”,是给活人用的,应该是后来保罗到警局要求汤米帮其检查尸体时旁边一警察所提到的:“水合安眠药,能让人瞬间全身瘫痪,心跳慢到几乎停止。
”5、作为灵魂的安娜来说,她的能力未免太强大了,她可以翻乱打翻整个房间里的器具设备,也可以偷走迪肯的钥匙并且在开锁时弄断钥匙,可我所接受的教育是,一个灵魂要想实现上述所说的能力那得苦练个几百上千年才行,安娜如此生猛,难怪迪肯发现钥匙被偷后急忙赶回去,估计是他怕安娜“法力”太高,被别人看见……6、安娜在镜子前叹气的时候能在镜子上留下水汽!
第一次被迪肯紧张快速的抹掉,第二次则因被安娜发现从而将电影带入高潮。
其中的道理地球人都知道。
叙述完安娜身上的圈套,再来说说迪肯这个喜欢忽悠人的大叔。
安娜出车祸醒来后第一个看见的就迪肯,迪肯便开始的他忽悠之旅,他不断告诉安娜她自己已经死了,弄出验尸报告、针扎不疼、浑身难以动弹、镜子前如僵尸等把戏来证明这一论点,估计一个人整天被注射强镇静剂,外加几天不吃不喝也会有这效果。
迪肯为了安娜能安心上路,还和她讨论思想问题,题目是《你为么需要活着》,通过反复的交流,迪肯让安娜说出她最牵挂的东西──被爱,但却又害怕被爱。
可能是因为母亲的影响(坐轮椅的母亲侧面反映出以前可能被爱情伤害过)。
安娜的倾诉让迪肯做了大胆的论证,放安娜离开,重找自己的幸福,可此时相信自己已死的安娜,不知道是确实害怕被爱,还是镇静剂打多了,反正是不敢离开房门半步,此刻,迪肯可以做结论了:你们说害怕死去,但事实上,你们更怕活着。
请留意,迪肯说的是你们,你们是指谁?
估计被他忽悠的不只安娜一个,迪肯的工作室里挂着许多被他“侍候”过的遗体的相片,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紧闭双眼的(这当然了),另外一种是和安娜一样睁着眼睛的,这代表什么,自己想吧。
但也奇怪,这么多人,难道医院方面也有帮凶……这些睁眼的照片里有一个不得不提,那就是安娜的钢琴老师,他是电影开始时第一个“死者”,也许是因为安娜看见本不该被她说看见的一幕──躺在灵柩内的钢琴老师的嘴巴动了一下,这个场景也被迪肯发现,可能是因为这一原因,迪肯开始萌发忽悠安娜的念头。
估计他等不急,因为安娜比他年轻,比他还能熬,于是迪肯跟踪安娜,发现安娜在与保罗大吵一架开车离开后,决定在这个雨天路滑的晚上使安娜提前烧香,没错,这段是我编的,但有点依据,事故发生前在安娜车后狂轰油门闪车灯按喇叭的就是迪肯的车,这是个很小的细节,可以参照迪肯给车加油时的情景。
为了达到忽悠的效果,有时也要用点强硬手段,亲属来了上点滴,男友来了关门谢客,警察来了从旁监视,女主角最后揭穿了再强上点滴,遗体告别后直接埋了了事。
最后就连一直持怀疑态度的保罗也不放过,用其极其煽动的语言刺激喝醉了的保罗,使醉驾的保罗在冲向墓地的途中发生车祸,最终落到迪肯自己的手中,干净利落、不留后患……客气的说,迪肯在殓葬师的职业背后像个拿着镰刀的死神,不客气的说,他是个病态的杀人狂!
这个变态佬在忽悠别人的时候还开班授徒,将小杰克接纳到自己的门下进行培养。
估计迪肯早就有这打算了,你见过有那家小孩整天往墓园里窜的?!
还能冷静的近距离观看遗体!!
后生可畏啊。
电影开始时就描写小杰克指着一只生病的小鸡说是死了,他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听安娜老师的话拿回家好好照顾。
后来在墓园的坑前迪肯与小杰克的对话便算是一个仪式,迪肯用他自己那套变态的理论掩埋了小杰克:只有我能看见那些毫无活力如行尸走肉般的人们,这些人让活着的人难受,会使活着的人失去希望,所以这些坑是为这帮尸体们挖的。
听过这套迪肯任意夺取他人生命的纲领后,小杰克接过迪肯手中的铲子,乖乖入伙,最后那只小鸡子算是试验性质的让小杰克活埋了。
迪肯大叔真有自信,杀人育人两不误。
这部片子的内容其实非常丰富,由明线暗线交叉呼应,可以看出电影的导演确实是很想拍出一部带有深度的作品,只可惜有两点败笔。
一是电影本身的证据过于充分,减弱了观者的思考。
本来可以来个开放性的结局,让观众大胆畅想,但却因为太多证据过于明显,失去了联想的空间;二是一些无畏的惊吓镜头,毫无必要,反而影响了电影的铺排。
人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曾经有过这么个事件,说一俘虏被蒙头捆绑囚禁,囚禁者在他的救兵到达之前开个玩笑,拿起地上的塑料勺子,在俘虏两只手的大动脉处用力划了几下后说:“看看是你朋友来的快还是你的血流得快!
”最后当援救的人找到这名俘虏时,俘虏已经死了。
俘虏相信自己正在流血,而且是大动脉,他单靠想象就把自己给想死了。
人的想象是无限的,来点玄的,自己就能吓自己,玩过《生化危机》的人都有这种体会,最恐怖的时候是僵尸出现前的气氛营造,灯光音乐布景等等,当僵尸真正出现的时候反而镇定了,手中有枪,打呗。
每当我看到导演这么费心的去营造悬疑和恐怖的气氛,我会感觉这电影背后有一影子,那是《闪灵》,当然咯,那高度是很难超越的了,可是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赝品也有良货嘛。
之所以称赞这部片子,是因为我看完后确实觉得心里有点毛毛的,虽说迪肯是个变态杀手,但他所说的不全无道理。
我相信没有人愿意看见自己或是自己的家人朋友生活在绝望之中毫无生气,如同迪肯提到的尸体,只是在感情和生活的压力下越陷越深,大家在互相伤害,宁可放弃也不再挺一挺,其实事情就是这样,机会在等这你,只要再挺一挺,便能重新看见希望。
生命是一趟单程的旅途,可喜的是你看不见终点,可悲的是终点在等着你,最实际的是选择和你爱的人一起走,我相信真正爱你的人会永远等着你,无论你出现不出现,而你是否真正爱自己,关键在于放弃不放弃。
无论如何,导演这一意图我算是接收到了。
20分钟的时候就看懂了。导致影片后半程变得毫无悬念。
不喜欢这类的电影。 尽管女主角挺靓, 站在镜子前看起来是具尸体, 但镜子上呼出的白气足以证明她还活着。 有呼吸,并且对药物还有反映。 以为男主角出来就是“飓风营救”里的超级人物, 但现在看来,也是变态杀人的超级人物了!!2011年12月23日 14:28
是不是导演太想做到既深刻又惊悚,所以才这么不彻底
两次看完 睡意不断 2.8
言之无物,绕到最后还是那个鬼样,看出开放性结局的都去面壁吧!
为了让人看不懂还拍了让人看不懂的商业片。
我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看完了这部片子。
我看了之後很生氣,為什麼壞蛋最後要得逞,為什麼好人沒有被救出來,氣死了氣死了,我就是這麼俗氣。
我确定以及肯定是活着之后被杀死.....就是一个变态的殡仪师.不过拍得很曲折.车轱辘话来回转!一直搞不明白!女主角长得真漂亮!
感觉一般,不怎么看这个类型的片子
有些人..或许早就死了..
拍得很模糊呀....
够诡异。
不管怎么说 我觉得还不错吖。死没死的争论太让我蛋疼了。。
after saw it and read so many comments, i just hold one idea that the director fail on his work. good acting ,nice story.bad explaination
我没死~
我一直认为活理是最恐怖的死法了……。片子认真看下去的话会发现有好玩的地方
故弄玄虚装深刻
水牛66的女猪脚~还是脸胖的时候可爱
主题其实还蛮无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