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floyd999999(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227351/我的作品总有多种解读方式,因为我希望观众自己去解读。
这是我刺激观众的方式,用较为开放的模式讲述故事,从而迫使观众自己去思考、解读电影。
——奥地利著名导演Michael Haneke法国电影《Happy End》(快乐结局) 作品类型:剧情主要演员:Jean-Louis Trintignant(饰演85岁的父亲Georges)、Isabelle Huppert(饰演女儿Anne)、Mathieu Kassovitz(饰演儿子Thomas)、Fantine Harduin(饰演Thomas的女儿Eve)...故事概述:讲述法国一个中产阶级家族内部的人情冷暖上映时间:2017年10月4日在法国上映时隔近三年,又一次在大银幕上遇见了奥地利著名导演Michael Haneke的作品,真是又惊又喜。
“惊”在“不知这一次,Michael又会为观众带来何种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影片”,“喜”在“无论哪一次,Michael的作品从未让期待许久的影迷失望。
”接着,让我们满怀期待,进入剧情,赏析佳作。
(看点不少,一一列举)I,知名导演Michael Haneke屡获殊荣(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声名远播的老牌奥地利导演Michael Haneke携新作(自编自导)回归,熟悉的叙事风格、深邃的剧情内涵、简洁的故事脉络,这就是Michael执导作品的特质,从始至终都未曾偏离过,此作亦是如此,简单、慵懒、深刻。
II,豪华演员阵容Isabelle Huppert+Mathieu Kassovitz+Jean-Louis TrintignantIsabelle:这位不用过多介绍了,几乎包揽过欧洲各大电影节女主角金像奖的超级实力派。
此次再度联手导演Michael,合作默契,将家族的主心骨、女强人Anne的性格、特点拿捏十分细腻。
Mathieu:这个名字看似有些陌生,但如果看过2000年的那部《暗流》(法国两大男神主演,让·雷诺+文森特·卡索)的话,就会留下深刻印象,是的!
Mathieu就是这部影片的导演,有才华、有颜值。
本剧中,他出演“花心大萝卜”Thomas(见一个、爱一个,毫无责任心可言),完全不懂得“真爱”为何物。
Jean-Louis:又一名法国本土的老牌演员,片中饰演家族的大家长Georges,一位步入老年,看淡一切,心灰意冷的老者。
三人朴实无华的演绎,加上小演员Fantine Harduin的纯天然表演,将这个“无爱”家族彻底演活了。
III,作品的内在深意影片名为《Happy End》,中文直译“快乐结局”,在下感觉这个解读方式不太精确,因为本作中没有丝毫值得“快乐”的因子存在,所以个人斗胆为其做出如下解读——Happy,End。
何意?
快乐,终结。
换句话说,本作传递的不是“快乐”,而是“被终结的快乐”(即:忧伤)。
如何理解这句话?
让我慢慢解答。
忧伤1——无情这个大家族有没有爱?
没有!
大姐是工作狂,弟弟是花花公子,大姐的儿子是不成器的富二代,弟弟的女儿极致冷漠,老爷子看透人生...这个家族的爱在何处?!
忧伤2——虚伪代表人物——Thomas。
亲情之间,如此虚伪,现在的年代,还真不少见!
片中的Thomas就是最好的反面典型,他爱自己现在的妻子?
他爱自己女儿?
“No”。
忙于跟新恋人网上调情的他,哪有时间顾及他人,被“情欲”所挟制的Thomas,不正是许多现代人的真实写照?!
忧伤3——堕落人性的堕落!
a,当年仅13岁的Eve说出自己曾经在夏令营时毒害过同学;b,当她若无其事的拿出手机拍下老爷子被困水中、企图自杀的画面。
这两处场景,不禁让人内心唏嘘。
为什么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可以行出这种事?
这难道不是人性的堕落?!
这难道不是人心的扭曲?!
这难道不是人类的悲哀?!
忧伤4——冷漠片中有这么一个桥段(从62分钟30秒开始,到65分钟45秒结束),老迈的Georges坐在轮椅上,一路前行。
这一路中,画面中出现了两类人——法国本土居民与非洲裔青年;出现了两种现象——“非洲裔青年主动上前询问老爷子”与“本土人冷漠的擦肩而过”。
这组画面的含义,想必无需多言了。
IV,笔者的些许牢骚1,叙事架构,略显松散。
由于作品涉及的人物较多,均摊每个人的戏份,间接导致了剧中人物刻画不够深入,叙事结构不够严谨。
2,过于隐忍,寓意过浅。
无论是角色对白,还是故事发展,都相当简单、含蓄,有种法国电影的特有意境,但是总觉得意犹未尽,过于“隐忍”,或许说得更透彻一些,更为迷人。
书不尽言,就此搁笔。
下次见了。
导演★★★★☆(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演员★★★★☆(三个大腕+一个小女孩,绝配了)剧情★★★☆☆(意义深刻,可惜叙事稍显松散,失误了)视效★★★★☆(冷峻、干净,与作品主题吻合)音效 不做点评(配乐极少(大提琴那段绝赞),不注意听,几乎难以察觉,貌似导演有意弱化其存在感,故此,不做点评)推荐度★★★☆☆(与Michael的最佳作品稍有差距,由于是名导,所以评分要严苛一些) 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从剧情到剪辑没有任何细节不让人抓狂。
不知道为什么豆瓣上还有7.3分,都是抖M吗?
所有角色的共同点就是“冷漠”,Sir Laurent掐死自己的妻子,Thomas抛弃前妻再婚并且出轨,他女儿Eve在同学的饭里下药,Anne对儿子pierrot无情,而且导演根本没有交代她丈夫去哪里了。
Laurent公司出了安全事故然而逃避了所有责任,这片子里唯一没有什么错的大概是Anaïs,还有Paul。
每个人都面瘫,对他人的生死漠不关心。
导演大概是个抖S,焦距就没有一次合适的,镜头要么快要怼到脸上,要么就是隔一个篮球场。
总之,怎么让你难受怎么来,感觉全程都在听指甲划过黑板的声音。
法国人也会拍这种黑色童话吗,我以为只有苏联人和德国人会干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情。
片子里以于佩尔阿姨为首的角色们,个个貌美如花,干的事丧尽天良。
看到最后,所有观众都会觉得自己幸福又高尚吧。
From the prodigious Austrian auteur Michael Haneke, prima facie HAPPY END can be construed as a sequel to AMOUR (2012), with both Jean-Louis Trintignant and Isabelle Huppert returning as another father-daughter pair, but scale-wise, it is an upgrade, with Haneke’s rapier-like scalpel mirthlessly levering at and dissecting a dysfunctional bourgeois household in Calais under a large milieu.First thing first, extending his attentive exploration related to what constitutes today’s cinematic gaze, Haneke situates his camera on our workaday digital devises, opening with several video clips from a live-recording smartphone (with morbid contents notwithstanding), to the (replay-prompting) footage of a security camera coldly witnessing an abrupt collapse on a construction site, then eyeing erotic exchanges from the screens of a personal email account and a facebook page between two secretive lovers, even to a swaggering Youtube video watched by the 13-year-old Eve Laurent (Harduin, an alumna from Belgium’s Got Talent whose speciality is mentalism), all contributes to his rehashed conception of evil, destruction and lust lurking on the placid surface of a disengaged normalcy. Restraint and remove is Haneke’s methodological thumbprint, in HAPPY END, this approach is well applied in scenes where violence, mortality and incommunicability flares, such as when the wheelchair-bound, dementia-ailed, world-weary paterfamilias Georges Laurent (Trintignant) approaches a cohort of African immigrants on the street, the camera stays stock-still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oad, we can merely judge by their body language to infer the content of their conversation, and Georges’ attempt ends in vain. Only after his another proposition falls through we might second-guess that George wants to pay them to kill him. Interestingly, correlating the later scene where Georges’ grandson Pierre (Rogowski) disrupts the “whiteness” of his mother Anne’s (Huppert) engagement party by unsolicitedly bringing a group of refugees from Calais Jungle, Haneke’s seemingly token orchestration of ghettoized Africans as a go-to weapon to debunk the middle-class indifference and complacency packs a less impactful punch than one might expect from his audacious streak. This happy-less, mansion-dwelling ménage assembles a multi-national cast: as an outsider, Toby Jones is given nearly nil to act as Anne’s British fiancé, though his own distinctive physiognomy standing side by side with Huppert alone adumbrates the grotesquerie of their pairing; Huppert’s Anne is as per usual a brittle businesswoman type whose superficially wholesome life has its feet of clay within her own bloodline; a hale Trintignant fixates on Georges’ one-track mind with crystal-clear, if sometimes dementia-addled perspicacity and his standoffish detachment is the extrinsic outgrowth of a decades-old carapace that he can no longer empathize with the present world and has no will to footle about anymore, yet the bitter irony (indicated by the film’s title and the trenchant ending) is that his holy grail remains as elusive as ever. Mathieu Kassovitz as Thomas Laurent, Georges’ surgeon son and Eva’s estranged father, comes off as the weakest link here, too lackluster to elicit any emotional investment, and is worse off when in juxtaposition with Harduin’s precocious, simmering acuity, venom descending from a hereditary lineage. Last but not least, there is this fantastic German actor Franz Rogowski, who stunningly presents an incompetent and despondent Pierre as a mind-bending specimen of a poor little rich boy, and Haneke cunningly teases audience with Pierre standing near an open window during a passive-aggressive confrontation with Anne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hints that he might be a self-destructive head case, which seems to reassure his devotees that the filmmaker is still the flinty hard-liner we are au fait with, perhaps, that is what HAPPY END actually stands for.referential entries: Haneke’s AMOUR (2012, 8.4/10), FUNNY GAMES (1997, 7.0/10).
在最后一幕,当年已经87岁的老演员坐着轮椅在海水中飘摇,始终不能下定决心死还是不死,是不是现在死,头上仅剩的几根毛倔强地迎风展开又缩回,身上的摇摆也不知道是水的能量波还是内心的挣扎。
按照他的指令将其推到水里的小孙女,在大约十米开外看着,并没有很惊恐。
当然,她已经是个惯犯,小时候父亲失踪,母亲用药导致精神不稳定,她已经不是第一次帮“有需要”的人去实现“离开”这一“梦想”。
也是惯性使然,她拿出了她的苹果手机,记录下这一刻,毕竟每次面临这种别人的“生死”,这都是她的惯性做法。
通过镜头看手机,我们看到了手机的实时录制,老人的一对子女突然出现,就是那个出轨当饭吃,还把深情甩的儿子,以及全剧最正常,一直在跟家里的“神经病”们做惯常斗争的女儿,尖叫着冲去“捞”他们老爸。
女儿回头很不解的看了一下正在录影的大外甥,世界级女演员的表情简直不能再到位的表示一个正常的人类对非正常人类的一种“疑惑”,这种疑惑不是不解,其实正常人不会懂得。
正因为女儿是正常人,她一直用正常的观点去理解身边不正常的人,因此有点错位,有时候会让人崩溃,有时候会莫名好笑,就像她和她有点精神问题的儿子的日常交流。
拍这个片子的时候,导演也已经很老了,我觉得老了之后很看开,导演据说一直很擅长“就那样”似的反映人间真是存在的痛苦与矛盾,看着像没有什么有机结合或者高深含义,但其实只要真实,本身就是有机的整体以及高深的境界。
此片确实展示了这点。
正常人有正常人的烦恼,像唯一正常的女儿以及她的男朋友,为了将不正常的身边人捞回正轨,操碎了心,他们也不是圣人,但是当困难来临,他们不乏用尽力量去做对的事情,她能正面面对工地意外的处理;在自己的婚礼被而儿子的“闹剧”突然打乱时,她和她的律师男友还会加桌子让儿子请来的“难民”坐下参加婚宴,人类正常以及适当的典范。
说道这里,我突然想起律师对受害人家属毫无感情地念了一段又解释了一段关于赔偿的处理,终极意义就是”受害人,你承诺我们理赔了但是没有责任哦”,女儿和她的儿子以及受害家庭一脸懵。
正常人绝对不这么说话,但是律师真的就是这样说话,说得他自己可能都不愿意相信自己的法律似的。
不正常的人有不正常的人的烦恼,一老一小,他们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问题,就是世界观可能跟正常人不一样。
小女孩观点:我不喜欢一个整天搞我的小女孩,我就麻醉她;我妈老是乱用药,神经了,跟死有什么不一样,我帮她;我爸老爱婚内出轨,这次弄不动他,自杀以明志,反正你别在抛弃我;乍一看,真是没毛病。
最后,还是老不正常能跟她对上话,虽然上一次他俩最有意义的对话就是老人问她你会一直待在这里么?
似乎很不待见她,这可是亲孙女!?
而且在他儿子说明情况之后,他还再问了一次,其实他不是没有弄明白他儿子的意思,是他儿子没有弄明白他的意思,所以他会在理头发的时候跟理发师说,他想死,不能让儿子帮忙,因为他儿子是一个白痴。
他的儿子对他的唯一的继承就是对女性的痴迷。
有时候觉得太聪明的人也很痛苦,因为他们有他们的想法,别人又管不住他,于是跑偏,跑偏其实也很痛苦。
最后说说女儿的儿子,他其实真的需要用药。
大导演到后期喜欢删繁就简,哈内裤也开始了融入当下,直播竖屏用起来,蔡明亮就更不用说了,越拍越简洁,不要台词,不要运动,就拿着普通机器架着拍,也许就像戈达尔想的那样,再见语言。
哈内克没有完全再见,只是看着比较不太在意镜头的方式,冷漠无解的一家,够分裂够丧,如一场事故,西方家庭观念痛苦和东方不太一样,他们是个体和个体间的漠视,东方更多的是曲解,以及互虐。
大导演开始致敬自己的作品都是无话可说的表现,前有江湖儿女贾科长,后有快乐结局哈内裤,并不快乐
首先,恭喜国内终于有资源了,所以点没用的还有看了有字幕的自带优越感的都冒出来了。
其次,关于我的标题,请google一个概念:click-bait。
最后,优越感不是好东西,丢掉越早进步越早。
The best form of self flattery is self imitation.这句话在这部电影中显现得太完美了。
也许Haneke大爷是想回顾一下自己的风格吧(一般都是老了的表现),这部电影中呈现出来的一切元素:表面完整实际破碎的家庭,冷漠的人,底层社会和上层社会的冲突,还有各种镜头运用的方式,都是他以前玩儿惯了的把戏,但是这一次他好像没有像以前那样极端,虽然很多情节如他的前作一样都是细思极恐,但是实际上从视觉冲击力的角度来说大概相差10个Funny Games,所以大爷可能是真的老了吧。
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人(可能除了儿媳妇和那个襁褓中的宝宝)以外,都可以用“冷漠无情”来形容,让观众毫无任何共情感。
而导演实际上正是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欧洲上层中产社会人士的虚伪和可笑,夹在在这个看起来非常富裕的家庭的背景中的,是因为疏忽导致底层工人受伤而最后也因为有钱人有更好的律师而得不到赔偿的事故,是各种黑人移民艰辛的生活,还有他们的摩洛哥“仆人”(to quote Pierre)的被迫低三下四的情绪,让人不禁感叹巨大的阶级鸿沟。
这里面最可圈可点的角色就要数小姑娘Eve了吧,从电影一开始,她对她妈妈精确到每一个动作的视频分享拍摄,到后来去猜她爸爸的电脑密码,这个小姑娘展现出来的是让人恐怖的冷静与克制。
虽然在电影中我们得知她的妈妈是死于“神秘的overdose”,但是假设你有认真观影,以及认真揣摩小女孩和爷爷的对话,以及联想到她“毒害”过自己的小仓鼠这点,我觉得真相已经是呼之欲出的状态了,那就是她妈妈显然是她毒死的啊!
我记得她在尝试自杀后躺在病床上拆穿她爸爸偷情之后的话“我知道你不爱我,你没爱过我妈妈,你不爱你现在的老婆,也不爱那个Claire,我只希望你不要把我送到青少年收容所”,如果你看到这样的话还能觉得她是一个正常的人的话,那么我佩服你的insensitivity. 最后,小姑娘和她的爷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我觉得也正是因为爷爷看透了她是一个真正的无情之人,所以认定只有她才能帮助他实现自己要死的愿望(可是最后竟然还是没死掉...当时全场都笑了......)。
于佩尔阿姨的角色和她之前在《她》那部电影中的女强人角色有点类似之处,而她可能也是这个家庭中唯一“正常”一点的人,可是我们从她和儿子那段对话,以及她儿子完全放飞自我的状态中也可以意识到其实她也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成功,但是她还是强打精神在保持这个家庭的完整,这点不得不佩服,就算最后她的儿子大闹她的订婚现场,她还要保持冷静安抚客人,着实可怜。
不过从我自己亲身现实生活中接触很多女强人的经历告诉我,很多女强人其实都是她这样的,不吹不黑......爷爷也是一个我想多说两句的角色, 细心的观众可能已经注意到了,爷爷这个角色是之前大师那部《爱》里面的男主角的延续,所以这部Happy End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那部电影的续集,爷爷虽然有时候显得脑子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非常明白他坚定地只想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自杀。
我看到一些影评说这部电影叙事很松散,但是我觉得恰好相反,这部电影不会像很多电影一样恨不得110%一般清晰地给你解释清楚故事的走向,但是实际上每一个剧情,每一个场景,都是有其用意的,而且会在剧情不断地进展之后展现出其用意。
比如有一段很长的镜头爷爷拖着轮椅走过长长的街道,拦住一些黑人青年,车水马龙的声音让我们听不到他们的对话,只能看到他有求于他们,甚至摘下了自己贵重的手表,但是后来通过他和理发师的对话我们就可以猜到,实际上那个时候他是希望那些黑人青年打他一顿,或者用其他什么方法让他可以死掉。
这里导演的黑色幽默又体现出来了,去找黑人青年了结自己,这不是种族歧视是什么呢?
而电影最后出现的一组黑人青年,也是导演刻意为之,Calais是这部电影故事进行的地方,也是一个黑人移民大量聚集的城市。
这些细节都强迫观众在观影后思考,也是Haneke大爷最厉害的地方。
类似的手法在Hidden那部电影里面也有运用,包括通过视频去旁观别人,以及故意让观众听不到角色间的对话只能看到他们的动作等等,都是大爷玩儿过的。
最后我想说,这部电影没有得奖着实可惜,因为我能感觉到大师对自己个人风格回顾的仔细和认真,只求可以有更多人可以去欣赏它,并且喜爱它,我想大师也许也会满足吧。
五星的一部。
另,我想吐槽一句,这部电影的豆瓣简介是哪个脑残写的?
请问是Google Translate直接翻译的吗?
请你把它改一下好吗?????
《快乐结局》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家庭矛盾、代际冲突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问题。
哈内克通过展现这些普通家庭成员的生活片段,揭示出现代人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精神世界的关注。
影片最后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而是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这正是其艺术魅力所在。
它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要勇敢面对现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结局”。
长评关于电影的分析有很多了,这里只写一些我看到的影响剧情的细节,理解可能与他人有出入。
以小女孩为人物关系的核心。
1.小女孩:多次用毒,毒夏令营同学、毒死宠物鼠、毒死妈妈、“自杀”,所以这里自杀用引号。
萝莉脸,表面人畜无害的小女孩其实冷静清醒洞悉一切,多次用毒尤其对母亲的抑郁药物毒性很清楚,自杀的局只是造成一个对父亲摊牌谈判的有利局面。
本质上与本性上她与杀掉奶奶并想与这个家庭这个世界告别的爷爷最相通接近,她并不想长久住在这个大家庭,但在她能够成人离开(不同的是爷爷不能自主离开)这个大家庭之前,她要先杀掉妈妈而靠爸爸进入这个相对更好的环境;而当发现的爸爸私密在她看来可能(虽然父亲不可思议地否定)会导致她在新环境中的进一步不稳定时,设局自杀谈判的目的仅是想获取她成年离开前四年父亲的稳定监护,虽然她并不想跟父亲有任何深入交流。
2.爷爷:其实并不痴呆,虽然多次问过小女孩你是谁、几岁、以前来过没有。
那是洞悉一切的老人早已在心理上告别了这个世界的表现。
当他通过盘问和讲述,与小女孩进行心灵及世界的沟通时,我们看到的是清晰、冷静洞察和有力“你没有见过你的奶奶,你来的时候还太小,她已经卧床不起。
”3.父亲:应该是个隐藏的同性恋。
4.表哥:对经营家族企业没兴趣,与母亲家长式传统中产阶级的教育抗争。
卡拉ok街舞的一段,似乎表现了其艺术天分和相应有些盲目的悲悯情绪。
5.姑姑:无情但强力的维持着传统中产家庭及家族企业的运作和外在形式。
所以佣人才会问:你会搬离这个家庭吗?
因为,至少她若离开,佣人自己目前这个相对稳定的家庭环境也会破碎。
问题是,世界若如此无情,你还会长期呆下去吗?
《快乐结局》本质上就不是一部讨好观众的作品,也不是一部一次就能在110分钟里完全看透,完全消化的电影。
场刊《银幕》打出2.2分,法国媒体甚至集体给出了4个哭脸差评,这种失望与错愕并存的评价结果其实是可以想象到的。
《快乐结局》的集大成在于,它既被哈内克过去一系列作品的身子和影子所建构,又以手机直播,社交网络等新型媒介介入了电影的影像载体,成为影片信息传递的新工具。
它在碎片化的,看似杂乱无章的叙事结构中映射出一个欧洲中产阶级家庭的暗流涌动与内里的支离破碎,隐秘指向当下欧洲社会矛盾的隐藏危机。
这个中产阶级家庭人人都和移民有接触,他们所遭遇的梦魇如同《隐藏摄影机》,移民管家的种族身份设定可涉及《巴黎浮世绘》,而老人乔治可说就是《爱》里的原型,小孙女的心理疾病与心狠手辣的行为就像是《班尼录像带》里痴迷于暴力的小男孩,沉沦于变态性行为的保罗,又像是《钢琴教师》里的于佩尔…除了人物角色和表达主题的呼应之外,《快乐结局》又有着哈内克电影典型的风格标签:固定长镜头,运用门框与镜框形成逼仄又有割裂感的构图,第三人称的监视器视角,画外空间声音的参与…《快乐结局》就像是哈内克现阶段对自己序列作品的总结陈词,但这绝非原地踏步,因为在这一集结的状态中电影既回溯了过去,其实也向前跨出,而被普遍批评的叙事松散,转场间无联系,人物浮于表面等种种问题,我倒持相反意见,倾向于是他的有意而为之,因为在我看来,《快乐结局》的作者已经不只是哈内克了,更多地是银幕前的观众。
在《快乐结局》的官方剧情介绍里这样写道,这是一部关于中产阶级家庭的“Snapshot”,这一个单词对于我们理解哈内克的创作意图至关重要,“Snapshot”兼具快照/抓拍和简要介绍的双重含义,因此,即便《快乐结局》有如《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和《巴黎浮世绘》一样碎片化的叙述结构,在场景的切换和联结中,之所以没有这两部来得通畅、紧密和贴合(例如,《巴黎浮世绘》在被打乱的场景中顺畅地呈现出三条叙述线),一方面可归因于这个被聚焦的群像,家庭人数之多,另一方面则是因snapshot这一拍摄理念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或许也是哈内克所期许的效果。
在这个由家庭的里和外所共同缠绕而出的复杂的关系链条中,它以快速转场和简明扼要的方式行进着故事的走向与人物的面向,这般浅尝辄止的做法,必将让很多观众感到茫然无措。
但是,哈内克就是在以此做电影叙述方法的新尝试,当很多创作者还牢牢把持着故事的因果关系,抑或占据着诠释电影的话语权时,他在《快乐结局》中,更多担任的是一个提供窥视这个家庭人物生活视角和观察素材的引领者,观众得从这种快照式的场景镜头中迅速又完整地捕捉重要信息,同时从这些信息中理解哈内克作为一个作者导演的鲜明态度和立场,然后将信息整合,自我读解,最终才能构建出电影最后的样貌,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又讨观众喜欢的做法,观众往往是懒惰的接收者,而非制造者,但哈内克在《快乐结局》里希望的,就是要让每一个观众做电影的第二位作者。
在哈内克过去的所有作品里,故事事件不是清晰的有因和留白的无果并存,就是突如其来的结局找不到直接可做解释的触发理由。
譬如,《巴黎浮世绘》第一场戏里的羞辱非法移民事件,就影响了后来事件参与者的生活境况,并以生活的未知性做结尾,或者像《第七大陆》,最后一家三口关在家里,集体自杀,电影却没有提供可直接获取的自杀缘由。
《快乐结局》则是融合了这两种故事事件的叙述方式,一方面,老人乔治最后骑着轮椅走向大海以求死亡,这个行为在他和理发师以及孙女的对话中得到了清楚的解释,另一方面,孙女为何毒死自己的妈妈,以及安妮的懦弱儿子为什么最后要邀请黑人移民扰乱他妈妈和未婚夫的订婚宴,电影也没有直接提供原因。
哈内克曾说,“我喜欢用侦探小说的手法把观众紧紧抓在座位上”,《快乐结局》正是如此,每一个精心设计的场景中编织又隐藏了很多可待解码的信息点,而这些正是解开以上困惑的关键,解开未知密码的正是观众本身。
譬如,在乔治的生日宴上,安妮的儿子让大家给做饭的移民管家太太鼓掌,并称她为“奴隶”,在场的人都没有反应,这个镜头很短,是抓拍式的,但它闪现的是安妮儿子对于移民的立场,或许也能隐含引出他后来扰乱妈妈宴会的缘由之一;当乔治在路上想寻求黑人移民帮助时,一位白人出场,似乎是在驱逐他们,哈内克处理这个场景的方式是用车声盖过他们对话的声音,让观众从他们的肢体互动中自我理解,这个快照式的生活事件仿佛就是欧洲移民与白人矛盾问题在全片中的显像点与浓缩点;安妮儿子边唱Sia的《Chandelier》边精神失常地跳舞,如果观众看了这个歌的MV,可能就是理解和解开他疯狂行为的另一个通道。
《快乐结局》是哈内克从《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到《巴黎浮世绘》后的又一次对于碎片化叙事理念,悬念和冲突制造方式的一次递进与改进。
一个个片段场景看似松散连接却可以无限延展出这个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广度和人物关系的深度。
而颇感惊喜地是,我们还可以在这部电影里看到哈内克突破以往作品所没有的黑色幽默式的反讽。
《快乐结局》似乎是哈内克特意打造的未完整作品,对这个文本和影像的二次整合创造者是观众,只可惜,有人中途放弃,有人沉沉睡去,能接受这种叙事和表现手法的好像只剩真正喜欢哈内克的影迷了。
5.23 写于戛纳原载凤凰网娱乐:http://ent.ifeng.com/a/20170524/42937121_0.shtml
不久前,我看了《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专题片。
摄制组邀请全球四十位电影导演,限定他们用卢米埃尔兄弟的摄像机按照规则完成一部短片。
哈内克在其中。
他被问及为什么拍电影,他说,不要问蜈蚣为什么行走,否则它会失足。
再被问及,电影是否会消亡时,他反问:有什么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哈内克,就是这样一个悲观主义者。
他的说话方式,银色须发,面部表情,几乎就是他的电影风格。
冷静克制,刻薄残忍。
在他的新作《快乐结局》里,哈老师延续了一贯的风格,在电影语言上也不乏革新。
这是一部讲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并从中剥离出人物背后所隐藏着的罪与恶的电影。
1.哈内克的家庭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彼此之间冷漠无情,哈内克对自己的人物也几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戏内戏外的双关,构成了哈内克电影独特的观影体验。
不同于东方的家庭题材电影是生活碎片,人世冷暖,哈内克的家庭题材是为了一层一层地剥开道德,冷冰冰地给我们看那些残忍的东西。
不同于美国典型的讲中产阶级家庭的电影(以《美国丽人》为例),哈内克的电影不需要戏剧性,不需要如梦如幻的超现实设计,不需要撕心裂肺的戏码,不需要愤怒和毁灭。
哈内克讲中产阶级,不是失望,抨击,谴责,而是呈现,然后置之不理。
他构建一个家族五个主要人物,却几乎不刻意去刻画他们。
散点叙事的模式,在他们之间来回穿插视点。
涣散的注意力让你忍不住想睡觉,却在结局的时候打你一巴掌,让你恍然醒悟。
诚如开头老爷子对小女孩说了一句,“欢迎来到这个糟糕的大家庭。
”这个看似富有,多元,包容的大家庭,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内心世界。
这些匿藏的秘密,才是生活的本质,是这个阶级,这个当代社会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2.每个人都是恶人半身瘫痪的老人,曾经杀死自己的妻子。
看似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曾经毒害自己的同学,并毒害自己的妈妈。
已经二婚的爸爸,却还欲求不满,计划和网恋的对象私奔。
经营着建筑公司的母子俩,因为一起工程事故与工人闹得不可开交。
一些影评人会指出,这种结构,会显得过于直白,有一种堆砌各种典型问题的生硬。
但是哈内克在处理上,并不是那么地直接铺叙开来。
他抽去了很多承接的场景来解释说明。
而是以对话场景为单位,在看似散漫,平常化的对话中,藏着各种各样相连的信息。
由此达到一种碎片化的叙事,这样的处理更符合我们生活的认知,因为哈内克在某种程度上去除了一个全知视角,我们所知的并不比电影里的角色多太多。
但是观众很容易丢失很多信息,以至于认为情节并不十分连贯。
有几个对话场景是残忍而有趣的。
一个是老爷子和理发师的对话。
他想让理发师帮自己完成自杀。
他的对待死亡的冷漠,和理发师的笨拙的反应,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比。
另外一场对话,是老头子和小女孩交换秘密,就是在在这场戏里,我明白,所有人都是恶人,都是对弱者施害的凶手。
当儿子把一群黑人难民,带进了母亲的再婚的订婚婚礼的时候。
婚礼上的各种角色对这一举动惊慌失措,既觉得不体面,而却又不得不为他们安排座位。
这里面有歧视,有心虚,有虚伪。
这场宴会,难免让人联想到整个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无非如此。
3.手机镜头才是真正的冷眼电影里那些缓慢转动的摇镜头,人物在摇镜里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
而镜头却在原地不动,就那样死死地盯着人物,注视着他们来回走动。
笔直的横移,紧紧跟着人物运动,又保持着相当的距离。
手机直播画面的唐突插入,又快速抽离,回到一潭死水的生活,回到哈内克冷酷的影像中。
电影一开头,哈内克就连用了几段手机竖屏录制的直播镜头。
(然后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片场)画面里的女人,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画面上录制直播的女儿,发出来冷冰冰的解说与评论。
这段直播镜头的应用,直接构成了与结局的呼应,以及成为解开这个小女孩的秘密的关键信息。
哈内克还借用了视频监控的画面,以及进行了加速,倒放,跳切,的尝试。
哈内克最早期的作品,正是以速度和倒放上的实验闻名。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电视新闻镜头,网络视频,社交网络网页界面,这些当代语境下的影像的运用与解构,是非常有力的窥视生活,解剖生活的尝试。
故事接近尾声,老人试图自杀,海水淹没了一半的身体。
老人盯着海水,小女孩盯着老人,突然掏出手机打开了录像,暗合了片头那几段悄无声息的手机视频画面。
寥寥几笔,却无限苍凉与绝望。
众人一哄而上,去救老爷子。
眼看着是救回来了,这也只是多次自杀中的一次。
所以”快乐结局“就不仅仅是一句反话,而是根本就不存在也无法实现的幻想。
重看一遍真的觉得叙事太高明,虽然在哈内克的电影里这部故事不算最好,中产一家的破事么其实也能想得到这堆人都被逼出了啥毛病,可是实在是太佩服小女孩这个视角了。几个看似莫名其妙的直播画面就把故事和人物性格引出来了,现在还是觉得不可思议的厉害,四两拨千斤啊。哈内克宇宙吓死我了,哈哈
戛纳闷死我算了
少年人求爱而不得,老年人求死而不能。中年人虚伪又自私,小心维系的体面,一戳即破。这是一个无爱的家庭,也是冷漠社会的缩影。
结局就像孩子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一样,充满了未知和迷茫
这个女孩儿跟文淇太像了。
一些老技法翻来覆去的用,看不到一半就快进,也看不下去呃……
想不到自己看的居然是首映!然而中段还是昏昏欲睡。但结尾的宴会当真有趣!因为这个所以给四星吧。
看起来像是【爱】的延续,其实却是对法国现状的委婉表达,外来小女孩的视角,突然闯入婚礼的黑人难民,谈判桌上的英国佬,看透一切早死早超生的老人,还有拼死维持最后一点可笑尊严的中年精英,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这是我们为之坚持的那个社会吗,是该放弃还是垂死挣扎?
这哪里是“喜剧片”?全程尴尬体验。也许这就是老爷子所希望的吧。
爱的续集+各种御用+用过的旧梗+实事解析。除却用iPhone拍摄这种摩登手段,感觉有点老年
不知道该说确是自我的重复呢还是贯彻的作者性,毕竟整个儿一部哈内克宇宙大集合(以至于它显得还有点儿平平无奇)。
难民题材处理得非常含而不露了。
3.5;不仅承接了《爱》的剧情,主旨上也延续冰冷寒意,冷静的长镜头和中远景中的冲突/交流,都以冷酷的旁观角度剥离着这个内忧外患家庭的中产外饰,毫无暖意,毫无希望,因此表象最残忍的老人和女孩反而是最清醒的;巧妙植入难民题材和工伤纠纷,映射阶级差异,新媒体的介入,都是与时俱进之处。
手法粗糙到難說是漢內克宇宙頂多是漢內克同人...
用细路祥家菲佣的话说就是“this family 好多问题”。哈内克先生一把年纪这么的不装逼不故弄玄虚,对观众友好,这点尤其更值尊敬。
大师级的难民题材处理方式。
故事叙述得也太散了 视觉观影体验同样不怎么愉快 还是Elle里的于佩尔比较美
不是很喜欢
应该说看哈内克的电影需要有过日子的❤,他那由外而内的舒缓的叙事结构让一般人看着看着就出戏了同样有于佩尔的电影,和《她》比两部电影明显不一样,所以看电影说取决于演员根本不是。还是导演当然我为了开始的那段手机拍摄的伏笔还是追着小女孩看下去,至于结尾是不是給我一个大呼意料之外也未尝不
第七大陆的生冷一根筋一去不复返,哈内克对中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独特又例行的悲观解剖已经不能满足油滑的影迷们了,但也许有一天他能让大家感动到泪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