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好昂贵---观《让熊猫飞》感关于梦想和成长,尤其是关于China的梦想和成长,我没有见过比这部电影讲的更好的。。。
一群小朋友,纯洁的像早晨刚盛开的小花一样的小朋友,不得不早早的被“社会人”,因为贫穷而被鄙视小可,从小被压迫以“厚望”的铭莉,家庭不完整又遭遇父亲酗酒的"张霖彤",父母道貌岸然的郑跃博。。。
如花的季节,早熟的少年。。。
贫穷的70一代,巨变的80一代,乍富还寒的90一代,谁的童年不是被家庭被社会给早早的“成人化”了,“出人头地”“有出息”“赚好多好多钱”“找个好工作”“娶个媳妇生个娃”。。。
谁有过真正快乐无邪的童年?
还好,这群少年遇到了“梦想”,一个简单的梦想,一个普世的梦想,“让熊猫飞,通过熊猫创造来募捐一个养老院”。
尽管不是孩子们自己的梦想,但孩子们的热情却被点燃了,早早处在人生泥潭中的少年,迫切的需要通过世俗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更是给自己看。
于是他们行动了。
然而梦想从来都是昂贵的,正因为昂贵,所以绝大数的中国人只是“生”了一下,之于梦想闻所未闻。。。
所谓举目望去,遍地蝼蚁。
鲁迅讲过“真正的强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醍醐灌顶了一代人,然而我更觉得是“要想活下去,只能咬牙挺过去”。
少年向全世界宣布,我要“做熊猫机器人”“我要为熊猫活动写一首歌”“我要把家里的汽车捐献出去做熊猫汽车人”“。。。
”,一个个宣言的背后是少年们的一个个内心的站起来的宣言。
站起来,就能挺过这一关,改头换面,昂首挺胸,自信满满走向全新的人生;站不起来,就只能看着自己默默的死去,无可奈何,无可奈何。。。
然后梦想何等昂贵?
头顶的大山又何等承重?
被现实碰撞的鼻青脸肿,被全世界质疑。。。
有几个人能真正站起来?
一步一步,梦想与现实的交错纷杂,少年们长大了,成了真正的社会人,学会了成年人的游戏规则,学会了“我干了,您随意”,学会了玻璃杯鸡尾酒,学会了红酒香槟,学会了曲线救国中推销自己的梦想。。。
也有少年最终放弃了,沦陷在世俗的洪流中。。。
那个郑跃博和周治平孤独无力的走上那没有尽头的的台阶上,那情那景,多tm悲怆,多tm凄凉,多tm写实。。。
瞬间泪如雨下。
至于导演更表达的更多的:如中华文化不自信,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央视的裤衩楼等,那又是一般意义的“大爱”了,讲的也更直白,稍微有点点文化的还是很容易看出的来。
这里就不再废笔墨。。。
祝大家安好。
作为一种全球最为珍稀的动物之一,憨态可掬的熊猫早已成为一种象征中国的国际符号,这个黑白相间的生命体也承载了太多影视剧生产的任务。
而即将上映的《让熊猫飞》,可以说是熊猫题材电影中表现形式最奇特的一部,在纪录片框架内,混搭歌舞、动画等元素,充满喜感,且每一个细节里里外外的去接近生活,去接近那些美好的,积极向上的情感,用孩子们创作熊猫艺术品来捐养老院的慈善活动来打动人心。
换言之,这是一部带有公益色彩的电影。
慈善是外衣,励志是内核,并借孩子之口,对诸多社会问题进行拷问。
《让熊猫飞》全片由几十个精彩桥段接龙拼贴完成,通过多个孩子创作熊猫艺术品的经历,串联起一个爱的同心圆。
而片中既涉及个人成长、奋斗、勇气、成功这些价值观,也包含亲情、父子这些传统伦理的情感表达。
具体说来,影片是用几孩子以点带面,来表现真实发生的“熊猫微笑”慈善行动。
追寻“熊猫人”的当活动主持人的小男孩作为线索,以他的采访来链接各个孩子创作熊猫艺术品的心路历程。
这些孩子中,有来自贫困家庭,用垃圾废品创作熊猫变形金刚的励志男孩;有来自留守家庭,写出天价熊猫作文献给老爸的中学女生;有中产家庭,试图把私家车装扮成熊猫模样捐出的小胖子;还有四个创作熊猫歌曲的校园女生演唱组合……在这些孩子的行动中,我们看到爱心是如何的奉献,无穷的想象力具有何等价值。
片中的人物,在动态的画面之下,呈现出一种欢乐的气息,没有丝毫的沉重之感。
如果一部电影可以给人会心一击,无论是会心一笑或是会心一泣,都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也许《让熊猫飞》有各种问题,但却有着直面现实的真诚态度。
片中那些充满爱心、个性与创意能力的孩子们,在创作熊猫艺术品时有着无尽的奇思妙想,用卖出的钱来捐建养老院的行为,传达一种温暖的正能量,在这个物流横流的社会显得是那样弥足珍贵。
据说,影片改编自真实的事件。
两年前,两万多名青少年以熊猫为题,创作出了包括绘画、雕塑、录像、歌舞等形式多样的作品,汇集起来拍卖销售。
他们以自己的创造力换来了河南开封县仇楼镇孤老院的奠基建立。
而孩子们这种善举,足以让我们这些成年人羞愧汗颜。
由此不免联想到,那些以慈善为名的作秀名人与企业,在孩子们这种爱心面前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让熊猫飞》是一部让值得深思的电影,带有很强的启迪性,很多情节都耐人寻味。
影片告诉了我们,孩子的创造力应该怎样来激发,无论是熊猫粪便做出的维纳斯雕像,还是垃圾废品做出的变形金刚,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很是让人惊奇。
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人在创意上不输于人,只是教育上存在的弊端,在不断地扼杀国人那丰富的创意神经。
而如何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正是影片揭示的一大思想主题。
百度百科里解释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
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它是在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
在国外很多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观众看过的行为艺术并不少见,而在国内,赵半狄当然属于行为艺术家中的佼佼者。
他从1999年起一直用熊猫进行艺术创作,并始终坚持以熊猫作为全部艺术创作的素材来源。
近年关于赵半狄,观众所熟知的大抵是这样两件事,第一是其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高调强烈抵制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系列;另一件则是其早期油画作品《蝴蝶》在2012年拍出2760万元天价。
赵半狄是中国艺术界的一朵“奇葩”,而最近,这朵奇葩又干了一件奇事,拍摄了一部中国电影史上的奇片--《让熊猫飞》!
《让熊猫飞》是属于赵半狄自己的熊猫电影,为了这部电影的拍摄,他将故事酝酿了三年。
请注意,是酝酿故事,而不是写剧本,因为他的剧本都是真实的事件,他为了拍摄自己的熊猫电影,三年前筹备了“让熊猫飞”活动,然后任由这起事件发生-发酵-发展-结果。
于是,影片中的演员使用的都是真实姓名,而片中出现的那座孤老院也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让熊猫飞”活动的资金收入,赵半狄盖起了这座孤老院。
或许没有什么能比现实更打动人,真实事件的起承转合远比专业编剧虚构的要更加深入人心。
这部电影不应该仅仅算是赵半狄个人的行为艺术,而是集结了很多00后小孩一起完成的行为艺术。
这部由非专业导演、非专业演员完成的电影当然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观感,有人说小演员在片中的表演生硬,感情不够充沛,也有人说正是这些非专业的小孩演出了真实 的情感,未加雕琢,浑然天成,或许这也是赵半狄想要表达的意愿,没有强加,尊重自然!
影片通过孩子参加“让熊猫飞”活动,更是深入探讨了中国当下的家庭教育问题。
如果突然有一天,孩子跑回家跟父母说,要让父亲帮忙收破烂,他要用钢锅铝盆做一个超大的熊猫版变形金刚,而目的只是为了参加一个传说中的活动。
想象一下,父母听到这样的消息会是怎样的态度,估计百分之九十的父母都会极力反对,并竭力通过各种理由搪塞孩子,知道孩子忘掉这个活动回到教室乖乖的上课放学睡觉考试……但是影片中的小朋友,最终却堆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熊猫变形金刚,这对孩子是个奇迹,对于大人来说更是。
或许孩子落下的课可以补上,但是一旦失去一次成长的机会,就很难重新来过。
《让熊猫飞》是赵半狄这朵“奇葩”拍的一部奇片,是一次导演和演员集体在光影世界里的行为艺术,没有那么浮躁,却满满是真实。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奇片。
这是百度百科上介绍的第一句话。
细细品味,确实如此。
虽然剧情很平淡,戏剧冲突不够,虽然表演很稚嫩,演员有随时笑场的感觉,虽然配乐很不专业,总觉得是在瞎配一气,虽然摄像很蛋疼,像是拿着DV拍电影。
但是确实有点料。
首先,这是最近几个月里面惟一一部有点现实意义的电影,其他像美国科幻、西部牛仔、中国梦想、怀旧青春、小三翻身等电影,讲的故事真的只是故事,离你我太远,本片半纪录片,讲的故事也差不多都有原型。
还原的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场景,像收废品的家庭,初中的校园,怕考试的孩子,捡破烂的奶奶,真的就是我身边曾经出现并依旧存在的场景,为这点真实,给一星。
其次,全片正能量颇多,像儿童的执着和纯洁令我辈成人反思,像对创造力的重审与宣传正是当今中国教育所欠缺的,像对动物的保护,像对公益事业的探讨,像对中国崛起的信念,像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揭露(孤寡老人问题、房价问题、郭美美事件)等等,都是看完之后值得回味的。
我总觉得,一部好的电影看完之后必须是让观影人有所触动或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的,这个片子有。
为此给二星。
一句话总结:美国大片就像路边小姐,可以让你一时爽快,但爽完之后就忘记了,此片就像糟糠之妻,虽则形貌丑陋,但是却会平淡的驻你心间,让你长久玩味。
总体推荐指数三颗星。
补充:话说这是我的第一篇豆瓣影评,话说这是我和端口一起看的第二部奇葩电影,话说其实这部电影开始20分钟后我们才进场,话说我们竟然看的是六一首映,话说这部片子虽为喜剧,但它的笑点不在剧情而在演员的表演上。
好吧,我承认我看了一部奇片。
就当是我和端口妹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六一儿童节吧。
混沌的雾霾让中国社会有一种真切的渴求:新鲜的空气。
混沌的中国电影有一种潜在的饥渴:创新和惊奇。
在众电影评论家们津津乐道地大谈中国类型片的不成熟,并将所有拥有成功票房的电影归结为类型片的成功的时候,价值评估系统逐渐僵硬了。
超市货架虽然方便,但总是显得不鲜活,生活是多么的血肉么糊啊!
有些电影生来就是来粉碎类型的,正如这部电影《让熊猫飞》。
《让熊猫飞》不是一部传统的喜剧电影,观看该片绝对是一次奇特的身心体验。
整部电影由30多个精彩桥段接龙递进,以庞大的格局来表现从少年到成年,从个体到社会互动和错位。
影片隐喻当前中国社会的生动和多面,同时也呈现当前社会价值取向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让熊猫飞》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奇片。
以熊猫作为全部艺术创造线索的的赵半狄绝对是一朵奇葩,即使在行为艺术家的行列也要算是一个怪咖,带着赵半狄基因的影片《让熊猫飞》无疑也是电影中的奇葩,类型片中的怪咖,这部半纪录体式的剧情片是对电影的一次“行为艺术”,也是对慈善的一次“行为艺术”,基于现实中的真实,在不受制约的形式下,艺术家插手电影,“用绳命”完成一次创作。
影片起源于“熊猫孤老院计划”——在该艺术项目中,两万名孩子以“熊猫”为主题,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作品拍卖后建成了一所孤老院。
影片正是围绕这样一个奇特慈善事件展开,共计三年时间,完成了电影的拍摄,也通过孩子们极具创意的作品拍卖,最终实现了孤老院建设的完成。
因为有着纪录片的元素,影片的内容质朴而生活化,但又充满创作的张力,或教室或街头或床榻间或博览会,镜头一直在几个少年间切换,看他们是如何专注于一件在成人看来带着荒谬色彩的事情,这种和年龄,和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的矛盾成为故事发展的动力,如何获得理解,如何获得支持,对于无法预知结局的影片,也成了一件兴致盎然的事情。
孩子是最容易也最喜欢为梦想付诸行动的一个群体,成人能做到最好的事情就是成全这些梦想,影片在追随这些孩子完成梦想的过程,充满了创意和生命的激情,更多的,则是呈现出少年应有的乐观天性和持之以恒,要知道,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存在一些无法衡量的阻力,创作上的阻力或者家人的阻力,都会产生让人放弃的无奈。
这样的阻力在这群“实名制”演出的小朋友身上同样也存在,影片从头至尾充当主持人的小帅哥,街头舞蹈的女孩,用废品进行艺术创作的男生,要创作自己歌曲的校园组合,想把老爸汽车捐献出来的一对发小……都经历着彷徨误解到被宽容和支持,但孩子的世界是简单和透彻的,有行动就有收获,所传递出的为梦想而战的勇气成为这部影片的价值核心,和建在黄河边上的孤老院一样,成为这次“行为艺术”最具象征意义的体现。
影片从开始就被贴上新、奇、特的标签,不光是因为内容,因为影片并没有繁杂的内容,他只是单纯的记录了一群孩子为梦想努力的过程,更多的还是这种形式感上的新奇特,影片改变了电影的属性,也让慈善变成一场奇特的行为艺术,古怪的记录方式也为这场慈善活动增加了看点,尽管过程充满艰辛,但无疑也凝聚了无数人的欢乐,在孩子们的笑声中,在赵半狄奇特的视角中,这些看上去奇怪无比的事,真的发生了。
若干年前赵半狄抵制《功夫熊猫》时,我曾不屑,若干年后赵半狄拍了一部《让熊猫飞》,让我又无法不屑。
行为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有时怪咖得令人难以适从,有时又给人意外的惊喜。
《让熊猫飞》以纪录片报审,在类型片上却是个十足的怪咖。
它既有纪录片的特质,镜头和故事质朴写实,且让故事中的孩子们本色出镜,它又有剧情片的特质,故事的起承转合,悬念与高潮一应兼备。
它既是一个行为艺术的本身,也是一个行为艺术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以行为艺术方式推动的慈善事件。
影片围绕着一个奇特的孤老院建设计划展开。
孩子们首先被街头“熊猫人”吸引,进而引出一个“让熊猫飞”的慈善活动,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用各种不拘形式的“熊猫”主题创作参与并传播,艺术行为衍生的注意力经济和作品所得,均用于黄河岸边一所孤老院的建设和运营。
电影拍摄历时三年,这三年也正是孤老院计划从发起到实现的三年,行为艺术、慈善和电影浑然一体。
在《让熊猫飞》中,参与其间的孩子们即是该慈善项目推进的介质,也是影片的主角。
神秘且无时不刻都在跳舞的女熊猫人,好奇且孜孜不倦追寻真相的小男孩主持人,试图用垃圾制造熊猫变形金刚的少年,一心想写原创歌曲的美少女组合,挖空心思要老爸捐出汽车的小哥俩……孩子们的世界透彻、简单、善良、乐天,在通往“让熊猫飞”的创作道路上,各种来自自身创作力和家庭阻力纷至沓来,其间有质疑和彷徨,有挫败和悲伤,有得有失,当然也有鼓励和收获,孩子们最终众望所归,孤老院计划得偿所愿。
从电影的技术指标看,《让熊猫飞》不论是镜头还是叙事,短板颇多,甚至谈不上是一部严格的电影,但这些都无法掩盖《让熊猫飞》影像中传导出来的真与善的特质。
反倒是由于其种种缺陷与不足,让人看到了一种当今影坛所没有的质朴和真诚,一种介于先锋与探索之间的创新,一种此前中国电影所未曾触及到的社会功能。
从《英雄》以来开启的中国商业大片模式,对电影的多类型化是无形的绞杀,第五代导演集体沉陷,第六代导演无力突围,直到今年一干新导演处女作的井喷,给了市场更多类型的尝试。
《让熊猫飞》类属儿童片,票房上我们不敢期待它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效应,但在可视性和启发性上,它都是一个值得传播怪咖。
而且《让熊猫飞》影片幕后的孤老院计划已实现,电影无甚票房压力,剩下所要做的,是尽可能多地传导其真与善的品质。
看电影的时候我在玩手机,朋友们在聊天,后面的两个人在打呼噜...我只能说,这部电影非常烂!!!
它能荣幸评为2013年最无聊的电影!
导演选了个好题材——一群小孩做公益活动(真实的故事),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导演自以为这部电影很有深度,其实很幼稚!!
影片一开始就缺乏看点(看不懂)整部影片缺乏节奏感,东拉西扯,自以为搞笑却恶心的让人起鸡皮疙瘩,一个简单轻快的故事却被拍得十分冗长,做一个公益微电影还差不多。。。
让我很失望...
毛还没长全的小时候,即使有成千上萬個小伙伴找我投砖頭,撒尿和泥,设套抓麻雀,现在回想起来也显得格外无趣。
无趣又被爹妈锁在家里投敌无门的时候就会找点有趣的事来做,這也是現在回想起來的面貌,就當他完全有趣以閒得我還有好玩的時候吧。
有趣的事是,我拿水兑醋,兑糖,兑酱油,兑盐,兑面粉,兑小米绿豆和芝麻,兑所有能兑的东西,做一杯比买不起的可乐黑色苦汽水颜色多彩看起来更牛逼的饮料。
喝一口咽掉没法控制咽掉的部分,吐掉所有可以吐的部分,味道奇坏无比,多少次的失败经验后,便开始羨慕起可乐汽水,那时候就卖两块钱一罐了,贵的离谱,钱的事都是大事。
现在,可乐铺满社会主义大超市,一块九毛九一罐,我开始为生孩子担忧自己的肾机能是否强健,我已经羨慕不起来这东西了。
于是我开始回忆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所能容纳的基本上就是上边所描述的事情。
这些事情混杂起来让你产生一种无可名状的想喝可乐的时候没钱买,有钱买的时候不敢喝的,奇壞無比的味道,多年以后,作为一个混迹豆瓣基本不发言的大龄男青年,<让熊猫飞>在豆瓣上奇葩的评分和奇葩的导演,激起了我对坏滋味的兴趣,我想你们这群人还没看过片子就知道这是部坏电影,你们一定很牛逼,我开始期待进电影院然后得到和你们一样的评价以证明我可以跟你们一样还可以小有牛逼,在二十七岁的这个儿童节,我在電影院裡看到亂七八糟混雑各路味覺的<讓熊貓飛>,我再次體會到了兒時那種兌在一起的壞味道,所以,<讓熊貓飛>怎麼能不是一部讓我感觉我还有点小牛逼的壞電影呢?
先说题外话,在我成長的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里,我一直享受着一种崇高向善的好教育。
好教育一直強調我們要有非固定模式的模式,比如捡到一分钱都要交给警察叔叔要不你就是王八蛋,这种模式就是創造意識和創造思維。
其實創造思維基本上就等同於創造意識,老師說八個字其實只說了四個字,這樣的老師是真是听教参书话的好老师啊。
好老師說作為創造型人才一定要在同一天參加同一個有著標準答案的高考。
於是我們開始習慣於同一個创造型的價值觀才是正確的價值觀,才是好的價值觀,其他的都是壞的價值觀。
<致青春>要談一场有预谋的恋爱然后痛不欲生浑噩无常是好的價值觀,<中國合夥人>裡挣钱发财扬名大西洋给鲸鱼看是好的價值觀,<西游记>,不是<西游降魔篇>里面的六小龄童搔耳舞手坏也坏的仗义才是好悟空好的价值观。
現在回想起來,我信了那樣的老師的話,我真是比老師还听教参书的话啊。
過去了這麼多年才意識到自己是個比好老師還听话的人也算是個不小的收獲吧!
量变引发质变,这居然是政治课本里的内容,我開始信服壞的價值觀,開始心悅誠服的在好之外發現了一點點不一樣的價值觀,好之外的價值觀如果都被定義為壞的價值觀的話,那好事來臨,壞的價值觀就是不一樣的價值觀,或者也許是<让熊猫飞>價值觀。
很难说的是,我是看<让熊猫飞>以前我就有这种清晰的认识还是<让熊猫飞>帮我总结了这样的认识,不管他,飞回正题,没剧透。
<讓熊貓飛>就是这样一部坏电影,他没有诗情画意熊猫化身嫦娥飞奔月球的桥段也没有神舟六号化熊猫妆装嫩扮可爱吓唬外星人的情节,他仅仅是简单朴素地描述了一个我们尽人皆知好坏,却无人自主质疑或者说分辨好坏的一个年代,现实里的角色化身成故事里的自己,做内心所有为自己着想的,外表看起来是为大家好的事,用好老师的话讲,这是自私自利并兼有虚伪的行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该是这样的,这些自私自利的人在不耽误自己的情况下却完成了一件最无私的事,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居然还包括了CCAV的认可。
我的内心开始兵慌马乱,你这么搞得话让我们这些从不知道AV是什么,遵规蹈矩的中等成绩听话好学生去哪说理去,去哪一版的政治课本里找哲学原理去。
找不到说法的时候,迫不得已,我只好编说法。
雷锋是社会主义大好人,我只好自己动摇起来对大好人雷锋等同志们的光辉印象,开始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坏人说雷锋不是十足的好同志,说雷锋仅仅是个爱背小挎包爱照相的文艺青年。
以前我不信,CCAV给我的动摇让我可见文艺雷锋也不是什么多好的东西。
雷锋要是个坏蛋的话,资本主义国家自私自利不见的比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办的利国利民的好事少,毕竟他们把用于宣传"雷锋"的钱用于炒作"贝克汉姆真的好帅啊"这种事情上了,注意宣传和炒作,哪个褒哪个贬。
您让我产生雷锋若是坏蛋该怎么办的念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分子,您说这是一部向着谁说话的电影。
您都不爱国了您能是好电影么?
必坏无疑。
必坏无疑就是个不好的说法,太绝对,我活了二十七年,在同一个凭经验臆断臆想意淫的制度里,在我们一起敬畏这个制度无上力量的同时,请原谅我源于自然规律的物理惯性,向已经为电影<让熊猫飞>扔出去的那一个臭鸡蛋说,"一路走好您。
"
我是一向对于影片不是很挑剔的人,就是葛大爷的《气喘吁吁》我也看完,并且觉得还好,我能看,但《让熊猫飞》,我在影评之前,只想概括为,一个“神”级(原谅我,其实我想用神经病级的称呼)的导演、一个请了大量水军渲染、造势的公司,打造了一个让每一个看过此片的人都会走出影院(我是坚持了四十分钟出来的,旁边哥们十五分钟就离场了!
)长出一口气的一部骗钱中国式烂片!
用百度上的话来说这部片子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奇“片,确实新奇,一个让观影人不知所以然的片子,一个借助于主流意识”宣传慈善“、一个借助于国宝熊猫、一个借助于让纯真孩子们,创造一个骗钱的电影。
对于笔者我来说,我真的很好奇,这部影片竟然能够被中国电影审查部门审核通过、竟然能够堂而皇之谈在我所信任的万达电影城上映?
怪不得我买票进场时那个可爱的卖票小妹对我说,此票买出不退不还,我还为之怪异,原来这个电影真的不是让人看的!
我很可怜那些片子里的小演员,我也可怜如我一样在电影院里期望可以看一场值得回味影片小朋友 们,因为,我知道前者一定会让人诟病,后者一定会埋怨领他们进电影院的父母。
这是喜剧、是儿童、是奇幻电影,真的不是,我想这只是一部会飞的烂片而已。
不想说恶毒之话,影评也只是随笔而写。
借助这里,其实我只想告戒想看此片的朋友,片子有毒,请不要尝试,钱TMD的也是自己挣的,何必去糟蹋,赵半狄不是说,不在乎影片零票房嘛,我希望真的如此!
珍惜自己生命,远离《让熊猫飞》!
我觉得还好啊,评论里都说啥呢
呵呵
有黑眼圈就是熊猫了?尼玛犯贱……
这傻逼电影出现时间太早了,否则导演的弱智程度和电影意义不明反人类桥段绝对让毕志飞甘拜下风
烂就要烂到这个境界
如果票房能过100万,“中国达利”华丽丽地登场!
赵半狄这个垃圾搞出的玷污“电影”二字的东西,不打一分对不起天地良心
预告片就已经受不了了
分数给的好低,感觉还是比较积极的片子
我只想说,这就是爱呀~~
从未如此期待一部脑残片。。。从未如此觉得期待一部片显得自己真脑残
恭喜导演获得为上映先挨骂的导演的称号
让我们抵制 功夫熊猫,来看你这片么
我没看这电影,我就是来黑你的!(值得导演欣慰的是,这是我第一次做这种事情,也算够重视此片了)
业余致烂。人们一看即知,表演无表演,台词流水你一句我一句。无场景可言。就像炒菜,所有的东西搅进去,油盐葱姜,正常情况下,手艺不行,熟了就能吃,算得上食物。结果丫不开火,愣放在锅里90分钟。想起798的那张大海报,迎风鼓鼓,大得像理想。
汉阳天河国际影城 2013.6.4 16:38 亮点:1.这群孩子在黄河边太放肆了! 2.我爸拿到了中国绿卡,我以后去中国就方便多了!
啥玩意儿啊。。。。
從電影的角度來說觀感和「山河故人」差不多。加一星給以商業院線片邏輯運作的方式。
严格上说,这是建孤老院慈善项目里的衍生产品。它在当时不讨巧的原因可能是拍摄并不是以纪录片呈现而是通过真人来演绎发生的真事。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人,对电影产生了误解,甚至谩骂。电影虽然生硬,但是足够真诚。内涵和价值,真心比《功夫熊猫》高级很多。可惜没有多少人体会到,致敬所有孩子和工作者
老子真想让导演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