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差点错过的好剧偶然刷到的安利,原来是2019播的,那就是当年稍微看过推广的新加坡版《名姝》,但《最后的夫人》比《名姝》立意更清晰更深远,剧情更精彩,不应该用新加坡版名姝来营销(这部应该没粉圈吧,就是要拉踩,毕竟大嘤帝国作为海洋文明殖民者,根本没办法共情海盗们给亚洲带来的伤害)第一次看新加坡剧,很特别,和广东人相似的五官骨相,专有名词标准的粤语发音,平时口语脱口而出的粤语,我不想讨论现在的“去中国化”,同根同源的感觉扑面而来,爱乡爱亲,捐资办学办实业,作为侨乡儿女对这种共赢共享深以为然。
其实,闽粤大部分地区和东南亚在近代很长一段时间,文化符号重合之处颇多,比如现在很流行的打卡地洋楼、骑楼、碉楼,闽粤地区和东南亚随处可见。
高中在学校组织下参与开平碉楼申遗的科普宣传等人文铺垫,碉楼就是海洋文明倒逼下中西互通互融的产物,整个大中华地区,共享同一种文化记忆,共刻同一时苦难印记,被殖民,被侵略,抗争,和平,独立,三来一补,勤劳奋发,时代洪流匆匆不息,星汉灿烂此起彼伏,从不为谁多驻足。
而《最后的夫人》描写的也许是无缘史籍的千万女子的一生。
这世上她们来过,挣扎过,也许带着失望走向终点。
而我们远比她们幸福,因为他来过。
来自新加坡的英语剧,很暖的色调,悠长的西洋化的背景音,英语间掺了粤语,画面中有妓女、佣人、旗袍、警长、大兵、黑帮,确实有原汁原味的感觉。
对于不了解新加坡的观者,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电视剧是在优雅的Ladies and gentlemen开场白中公然拍卖处女开始,价高者得。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让人有种强烈的不适感。
语言的高雅与行为之龌龊对比鲜明。
接下来就是妓家日常,有几个人的故事,基本是简单的叙述。
对比19世纪末中国《海上花列传》也是写妓女生活,是白描多于叙事。
也许英殖的新加坡更近似于英殖的香港。
在这里职业操守与行规得到了最完美的呈现,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每个人都得遵守规则。
所以小兰无视规则与情人私奔是错的,素芬被打了对方也必须付出代价。
凤是规则的维护者、执行者。
还是有人记录了这种生活,虽然历史书不愿意留一些空间给她们。
于是隔着几十年,我们仍然可以从一页书、一盒带子去窥一眼,40年代的新加坡妓女的生活方式。
除了老板凤与警长之间的情感纠葛之外,剧本还着重写了两个人的事。
一个是素芬,一个是玉姐。
素芬给人的感觉是清瘦、白净、孱弱。
老板娘凤视她为姐妹,两次为了她搅进杀人案,与黑帮老大结仇。
最后也是差点因此送了命,还好一意喜欢她警长多次救了她。
凤曾经对警长说起过,她说素芬太弱了,我不能不管她。
一个很感人的细节,素芬受重伤,高烧出现幻觉,小兰安抚不了。
听到凤的声音,就安静的睡着了。
我不竟想她原是她的安全之地呀。
她后来几乎一生都带着素芬一起生活,胜似亲人。
素芬也很爱她,仰仗她,对她有这样的担心,“如果有一天你运气用尽了,你想过我们该怎么办?
” 玉姐是老板凤的佣人,也是日本间谍,却是一个有感情的好不专业的间谍。
期间也一直帮凤打理妓院的生意和女孩子们的生活。
玉姐年轻时候也是妓女。
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在帮忙打理生意的时候了解了凤的经历和为人,和凤产生了感情。
一种如姐如母的感情。
凤出生的家庭,父母与她关系较生疏,更多的亲情来自从小服侍她的佣人。
遭到巨变流落风尘之后再难找回这种感觉。
玉姐给了她这种感觉,无可替代的感觉。
剧本把这种关系刻画到极致,一直在铺垫,一直平淡如水,直到最后分别前的那一场。
两人心知肚明,危险就在眼前,又无计可解,心中是有万种深情,此刻皆说不出。
最后只喊得出两个字“快走!
”(题外:我也不曾想到童年记忆里的哈玛雅/黄素芳会以这样一种样子出现。
) 另外警长真的是一个最有礼貌最懂得尊重女性的男人,在那样一个年代,在今天也仍然很有意义。
凤的故事就是围绕她身边的几个人展开的。
也许世人本来孤独,一些真心和一些羁绊,充实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这电视剧的好就像是刚出炉的烤红薯,热切切的,看它,感受它,余温久久不散。
白薇秀的演技也是没有辜负她的名声。
这部剧最震撼我的点在于,女主的凤凰阁与其说是高级brothel,更不如说是一群在乱世中报团取暖的弱势女性的battlefield。
多讽刺啊“谁愿意以色侍人”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女性唯一有的,不需要附庸男性的天然权力,就是姿色。
光顾凤凰阁的客人,能够享受到非同一般的服务,但是建立在尊重每个妓女的基础之上,如若不然,会被惩罚,甚至丧命。
凤兰运用这份“天然权力”时如鱼得水,所以她以此从男性身上获得权力来保护自己。
她的这份智慧,相信在现代社会任何行业都能有一番成就,可很不幸,美色是那时的女人的唯一武器。
她坚强优雅美丽迷人,可是从头到脚都弥漫着霾一样的无奈和辛酸。
她的眼睛永远都是澄澈的,澄澈中的强大又魅惑,沉着又柔情,她不能说是冷漠的但也绝非热情,这种恰当好处的距离感容易让人着迷。
现代戏确实拉胯,现代戏的女演员生硬的演技无时无刻不在撕裂剧情,让人出戏。
不过也不是一无是处,在升华主题上还是有作用的。
譬如和男友分手那段,点明了现代社会女性的迷茫仍然来自于男性凝视下女性“应该”做到的事,自己事业成功,以及有一个事业成功的配偶,而忽略了一些真正值得自己不顾一切豁出去的事情,所以当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化出现,女性仍然无所适从。
(我觉得现代戏想说的应该不仅仅于此,但我能感受到的也就这些…)最后附上一段全剧最喜欢的台词
很久没看内娱的剧,很久没有让我敬佩的爱情。
因为现在这个时代,真的很难令人置信,会存在这样彼此了解彼此尊重又深深爱慕的感情了,别说现实,就算电视剧,呵呵,最近哪些编剧写出来了?
好吧,就算写出来了,哪个演绎出来了?
不怪我痛批,只是因为他做得太烂,毋庸置疑。
这部剧,我没想到尺度有点大(其实不然,只是苦内娱综聚久矣吧。
分级制度的优势啊这就是)但是又并不过分裸露,因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最引人入胜。
但这些只不过是锦上添花。
剧本内核真的是灵魂,令人无比动容。
一开始,我以为充其量是凤兰和一众女人们的互相帮助彼此支撑,在那个女人如同奴隶,物件一般辗转他手,甚至几经易手,在各色人等中受尽折磨,最后却不得不担上杀人的罪名,也要为自己谋一条生路,这些女人在那个时代的不容易,电视剧恐怕表现得还不够。
但我已经不忍再细想了,自古以来,打仗苦的是百姓,百姓之中更有弱者,老弱妇孺,女性更是低等。
第一集就是一个处女被拍卖,验身,那和畜生有什么区别,后面几集,男性真的很知道怎么攻击一个女性。
呵呵,当然,女性也是懂得怎么还击的,我不得不感同身受。
那样残暴不仁的畜生,我想,即使换到任何时候,他的下场都是太便宜他了。
凤兰是一个勇敢又有智慧的英雌!
阿玉也很可叹,天皇陛下万岁,是啊,天皇陛下当然不会认识她,但她愿意为他而死,算是信仰吗?
对自己的国家。
可是自己的国家却保护不了自己的子民,这是不是讽刺呢?
我觉得这部剧完全可以说是大女主剧,但是否为女性主义作品呢?
参考那三项必要条件,我想应该是的。
格局也并不仅仅局限于那座凤凰阁里的人和事,还有二战背景下的小人物,让我更加感慨了,社会性和思考性并不弱,感情也很强烈且不突然。
虽然不得不承认,我眼界狭窄,确实被男女主的感情线吸引,但,那并不是全部,我很喜欢几位女性角色的对手戏,让我无比动容。
甚至那位残暴的父亲,在听到儿子和外甥如何被杀死的过程时,涕泗横流,伤心不已,那个时候,他也只是一个失去至亲的父亲(没有任何洗白,只是觉得一个好的人物塑造,就应该是立体的多面的,不是为了坏而坏的工具人,没有为了凸显任何主角光环,只是因为那个人物特点就该那样做,这一点真的被众多内娱快餐剧忽略了。
)想当初也是看过小娘惹的,对玉珠的遭遇至今都印象深刻。
但是这部的女主角让我完全忘了那个形象,当然,妆造是一方面,演技也是大大加持了。
这个人物角色让我想到了义海豪情的九妹,不得不说,同样的大女主,外表经历或者不尽相同,可是聪明勇敢,奋力冲破黑暗寻找自己的路,家国大义这一面,真是很整齐划一。
这才是女性之光!
不得不说,这部剧,对男主角的塑造也让我非常喜欢,所以说啊,尊重女性不光是表面上说说,能不能做到才是最重要的。
不得不又提起小娘惹里面的两位男主(忘了叫啥名字,但因为女主,所以才是男主吧),我觉得他们有些类似,这令我感到一丝欣慰,幸亏不是那些典型的英雄了。
也没注意编剧是男是女,但是这点上,我并不想单纯说什么男女编剧之差,虽然看多了内娱是真的会被编剧性别伤害到,但是这一部,还是不错的,对于女性和男性角色的塑造都很有理有据,站得住脚。
起码我能信服。
中国和新加坡,就像源自同一支水系的不同分支,在某个节点分道扬镳,各自吸纳了不同的元素,融合沉淀,在历史的洪流中渐行渐远。
坐在这边船上的我远眺那另一头的文化,像覆了一层薄纱,影影绰绰,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粤闽留下的家族传统,英殖留下的社会等级,各种语言混杂成的“洋泾浜”,加上帮派、谍战,总是挑起我的好奇心。
多年前去马来西亚旅游前当攻略看的《小娘惹》,前八集菊香和阳介的禁忌之恋哭得我死去活来,啊!
十年后的我又再次落入同样的圈套——大热好评的《最后的夫人》。
还是那个纷纷扰扰的二三十年代,甚至还是演玉珠但脱胎换骨的白薇秀,看完不吝五星好评之余,不禁感叹:大众娱乐也有三六九等,娱乐至死也有好死和不得好死之分呢。
有时想,中华文明的传承,就像一个游戏保存的多个副本,在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甚至是欧美澳加华人群体里,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和结局。
几百年后,谁又说得清哪个才是正统呢?
在看《最后的夫人》之前,已经了解了相关吐槽:现代部分剧情拉胯,结局令人难以接受。
然而它的其他部分实在很戳我,比如男女主之间的推拉,女主的人格魅力,女性之间的友谊等。
所以我决定跳着看,只看民国部分,不看结局。
当我接受了那些意见再看这部剧时,却发现意犹未尽,还有很多疑惑未能解决。
于是第二遍我看了结局,却不甚满意:为何夫人带着麦的孩子一个人生活,而麦却结婚生子。
我觉得这样的结局是麦对夫人的背叛。
第三遍我看了整部剧,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夫人的人格魅力,一些疑问逐渐解开,逐渐理解了结局。
她是怎样的人呢?
原是富家女,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因父亲欲将她嫁给老头而离家出走。
遇到涛,以为是自己的良人,却被卖至妓院遭受折辱打骂。
几次尝试自杀后,她终于决定:不能让这样的人渣毁了自己的生活。
于是她一步一步,成为最出名的妓女,帮助自己的朋友,两人一起离开。
后来她有了自己的妓院,花高价买下处于危险境地的女孩们,教她们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在这个世界存活。
她把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照顾妓院的女孩们,教小女孩读书识字,冒死救怀疑她的警长,原谅逃走的妓女,帮助身为间谍的朋友离开。
我不能不为她的魅力动容,我已经无法用一个个单一的形容词描述她。
或许她是罪恶的,但无可否认,她也是高贵的。
所以麦会爱上她,毫无疑问。
原本只是为了调查案子,找出间谍而了解她的过去,却一点点为她的魅力折服,一步步沦陷。
我似乎更深刻地理解了,真正爱上一个人,不会在意她的出身,她的魅力足以掩盖世俗的一切,所以麦愿意为了她放弃拥有的一切。
然而夫人却是清醒的。
她知道那个时代对女人而言意味着什么,也知道跟她在一起,麦会经历什么。
她是骄傲的,不愿意麦为了她牺牲。
而且,朋友和妓院的女孩也需要她。
麦是如此了解她,所以看懂了她的决绝。
他知道即便他坚持,即便夫人不得不同意,他们也并不会过上王子公主般幸福的生活,这也不是她想要的。
所以他放手了。
于他而言,不是她,谁都可以。
所以他如她所愿,结婚生子。
后来他们重逢,即使他知道那是他的孩子,能做的也只是握着她的手说,有需要我都会帮忙。
这或许不是麦期待的结局,确实夫人想要的。
不需要别人为她牺牲,也不要别人垂怜,她有自己的决断。
谁都没有错,然而身处那样的时代,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生活不是偶像剧,磨难并不会因为两个人相爱就迎刃而解。
这样的结局背后是深刻的悲剧。
之前看到一句话:“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
”想来,这真的是对命运的勘破和深刻解读。
再看到那些不满结局的评论时,我已泰然。
我再次感到,与其在别人给的命题里辩解,不如跳出这个范围,从更宏观的角度有自己的思考。
我也不得不反思: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无法理解过去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无法理解过去的人们在想什么,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用现代的观点评论过去,然而这只会让我们陷入窠臼,把我们和历史的距离越拉越远。
我仿佛感觉到自己的共情能力、对一些事物的理解更深刻了。
我仿佛看到自己伸出手,踮起脚尖,够到了一些历史的真实棱角,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
《最后的夫人》自我与自由 拒绝与放手文/文文阿姨我的确是被限制级19禁吸引,打开了这部剧。
新加坡剧都这样大尺度了吗?
亚洲电视怕不是只剩下china被些有的没的糟粕左右吧?
看完全剧,果真的与时俱进,意识形态上的与时俱进。
如果你看过《华灯初上》,打开《last madame》就会发现两者在故事的设置上充满了相似。
同样是欢场女性为主人公,甚至暧昧对象都是警察;故事同样的以悬疑解谜和感情纠葛双线交叉向前。
但《last madame》的叙事的着力点与故事中心都更清晰明了。
时代是整个故事的底色,破案解谜是串起故事的线索,真正要层层剥离呈现的,是一个被淹没在时光里,想让时光将自己遗忘的女人,在女人连奴隶都不如的时代,她如何冲破世俗走出自己的路的故事。
其中不仅有求而不得的爱情、同命相连、相互帮扶的姐妹情,还有一家四代女性略带着些轮回感的血缘羁绊。
所以,无论在故事主旨和呈现节奏上都要更胜一筹。
如果你看过《梦华录》,并为编剧一再强调女主的处子之身和后半段的直男癌上脑而骂骂咧咧。
那《last Madame》会很好的展示如何坦荡坦然的展现女主“妓女”的身份。
不仅仅有和客人的亲密肢体一片活色生香,也有妓院里的种种秘闻-避孕、怀孕、壮阳药、情趣用品……余秀华写“贞洁是多么可笑,多么讽刺”。
我想说,现代人写出妓女的贞洁更是贻笑大方。
《Last madame》以妓女这个不为人不齿的社会边缘职业作为核心,来放大“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作为一个百年社会议题,我们站在今天回望的时候,会惊讶于二、三十年代那些女性先驱的勇敢、勇气……即使她们不曾真的开天辟地出一个理想中的世界,但是她们在女性完全被男权所禁锢、压制,毫无话语权的时代下,面对及其不公的待遇,向千百年来深深植入在人们每一个细胞中的道德、伦理……“女人必须听从于父亲、丈夫、儿子”发起了挑战——Why?
女人一定要依附于男人。
Why?
女人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她们不断的发问,进而达成自我认识及自我认同。
她们是觉醒者,她们是挑战者——挣脱世俗要自由的活着无畏的活着!
《last madame》还采用了“现在”和“过去”双时间空间的叙事形式。
现代时空中,曾孙女志灵一步步揭开自己家族的故事,了解曾外婆的过程中并与外婆、母亲达成和解,同时进入自我探寻并找到心之归处。
过去时空中,以破命案、抓间谍为外壳,呈现男女双方在一场原本各有预谋的爱情游戏中,一步步看清对方,逐渐陷落情网飞蛾扑火。
借此,铺陈开了被命运推到沦落风尘的曾外祖母凤兰,“自卑”与“自我”交错出的“失败”与“伟大”的一生。
看网上评论,许多人讲现代的戏份去掉也无伤大雅。
但我觉得,如果将现代戏份去掉,就会失去两代女性隔着时空的对话,最重要的是,还将失去整个故事振聋发聩的去唤醒,现代那些如曾孙女志灵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已然拥有自我并自我实现,实则禁锢在世俗定义下无法挣脱女性们的现实意义。
当我们在谈论女性意识,难道男性就不需要自我认识及自我认同吗?
跳出性别的区隔,《last madame》这个故事里我看到的是——无论社会标签还是职业标签,都只是一面,而我们更要看到的是本我的更多面,那些或敞亮或喑哑的瞬间,组成了更完整的我们。
《last madame》在主人公凤兰的刻画上,和白先勇《台北人》里金大班、尹雪艳……诸位“知名”风月女子颇有几分相似。
皆是青春年华见多了人心惟危,反而把此刻真情看得更为通透,既能珍重又能舍得,既能宽慰别人也能放过自己,让人心生钦佩。
回首处凤兰也可以和金大班一样把“我也层陶醉在两情相悦……我也曾心碎于黯然离别,哭倒在露湿台阶……”定为人生主题曲。
向别个人介绍凤兰时,也可以借用“尹雪艳永远不老”的句式,讲她迷男人也迷女人。
白薇秀在凤兰角色诠释上,无论风月场上眼波流转间的风情,欲拒还迎的姿态,还是与爱人间因身份所限欲言又止或口是心非的复杂情绪瞬间,都精准拿捏。
我上一次看新加坡剧要追溯到十年前的《星洲之夜》,那会儿“七公主”时代还没有落幕。
因为看这部《last madame》去翻了翻新传媒如今的格局。
打开了今年的红星大奖颁奖礼,尽是些不认识的新面孔。
长江后浪推前浪,十年人事地覆天翻。
对白薇秀的突飞猛进的惊艳,变作了会心一笑……谁都要慢慢趟过蜿蜒的山川与河流呵。
说实在的,这部剧也让我想起梦华录中的盼儿,当时确实觉得赵盼儿的形象没有立起来,因为她强调女子自立,却自身又否认女子贱籍的无奈现实,但也当时的确也不知道编剧应该如何更好地刻画出盼儿的形象来,所以尽管网友们对“公务员的小娇妻”形象口诛笔伐,我也无法明确什么才是不脱离当时时代背景又顺应当今女子追求的具体形象。
而凤兰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前几集的铺陈,真实细腻地展现了她对青楼娼妓的管理与运营过程。
凤兰是鸨母,但唯有她真正关心那些女子,她耐心教小花写字,给小姐们朗读,甚至平时也对陪伴多年的玉姐的服侍随口道谢,这让我吃惊。
她的自立坚定随着镜头一转不经意的流露于清早到河边阅读,也体现在清楚的表明凤凰阁不接待日本军官的政治态度上,甚至出现她咆哮着质问警官:为什么女人做什么都由男人来决定?
的情节里。
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旨的展现比梦华录做的好太多了。
看剧时内心os:刘茜茜,为什么不是你来演这部剧?
绿豆对这片子的感觉上有点过誉(个人看法)一共十二集。
我觉得,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是坡县拍得不是那么的好。
整剧,由现代和旧时代两个同步进行,预意很好,但是,现代的故事真的很多余,演得也不行。
这个故事,最出色的是,没有一张网红脸,女主,是一张端正的银盘脸啊,很正的感觉。
演得也很好,就是不太象妈妈 S。。
当然演技是很好的。
不过这剧里的演得最好的不是女主,而是演那个其实是JP SPY的女佣,她的角色是广东的那种妈姐,她的身体语言,微弓的背,太像了。
最让我出戏的是这剧是英语的,夹杂着些许广东话,我想不明白为啥要这样设计。
想象着一个二三十年代的故事,明明都是华人,怎么可能説得流利的英语呢,而且每个演员刻意的英腔,让台词略显得做作。
但是,这始终是一个不错的故事,里面的女性之间的情意都让人很感动,还是可以看看的。
啊,音乐不错。
不过,让我打分,我最多给7。
5这个故事,如果让WW拍会很好,我朝拍也会非常好吧。
熟读历史的朋友会发现,其实这是一部历史和政治映射剧,展现了中美大国博弈夹缝中的新加坡求生存,求发展的辉煌历史和现在,相信新加坡会越来越好,相信新加坡最爱的男人还是他夫人——新加坡,未来世界的中心警察——中国,夫人的爱人黑帮老大——美国,收保护费的剧中还有日本、英国,请大家自行对应
挖到宝了,一口气刷完的,非常喜欢。Madam是老鸨,但她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姐妹,维护了姐妹。在那个"没有男人允许,都无法生存的年代",这何尝不是女性力量的提现。现代戏虽然略累赘,但是民国戏简直太!棒!了!男女主好虐,但是好好嗑。其余的姐妹戏也都很好。英语+新加坡英语+粤语,使得片子南洋味十足,配乐又很现代化,带感!
凤兰这个角色太通透了,就是破案线太弱智了,全靠角色台词输出
影片主题很有发掘度,但是女主太有现代气质,妆容也显得前卫,画面太干净,没有时代气息,表演也不够自然,让人出戏,三星吧。
为什么没有导演和编剧的信息呢?凤兰很有魅力,外曾祖母的剧情比较有意思,旗袍真的很好看,打戏有点搞笑哈哈。现代剧情真的难看的要死,国文猥琐的眼神令人不适,真不想看他俩爱来爱去的,你俩连酒都没喝一夜情后居然还表现出一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样子,太敷衍了吧。未婚夫真惨。
要是没有现代部分的话就值5星了,被b站种草了这部剧。神特么……
过去和现在两部分剧情剪辑有点乱,男主表情单一,过去的几个女性角色塑造的还不错
滚吧,这剧真的太恶心了,无论是现代的还是民国的,非要给老鸨加独立女性人设吗?
最动人的是女人间的情谊,特别是凤兰和阿玉。
女性自古以来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 还是文学影视作品里 无外乎两种身份 承担生育职能的妇女 躺下两腿大张的妓女 一个作用是子宫 另一个是阴道 反正都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而存在的 于是女性抗争了几百年 选举权 工作权 堕胎权 离婚权 把那些本该属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一点一点的争夺了回来 从厨房产房到课堂学堂 从两腿张开到直立行走 女性争取了太久 流血了太久 呐喊了太久 可那屈辱的历史摇身一变成了时髦的合法红灯区 性产业合法化 合法的是谁的权利 保障的又是谁的权利 你们说女性有支配自己身体的自由 可这种自由不过是刻着'父权制所有'的枷锁
新加坡拍的抗日剧都比国产的牛逼。全世界都在为女性发声,除了装睡的我们。「华灯初上」确定没有借鉴这部剧?
砍掉现代线的话就好看了呀
女主惊艳到我了
剧情bug不少,女主演技真不错
现代部分什么鬼,全部快进跳过,每次切换还都要突兀的放一个音效…
在「這什麼鬼」和「這裡還不錯」之間反復橫跳
喜欢白薇秀😊
最喜欢夫人和玉姐的部分。
跳过现代戏份看的 夫人也太美了,演技也很好,让人一见钟情的魅力时代悲剧下的女性啊,选择不多 新加坡剧也很精彩啊也许是男主演技,也许是男人天生就接不住女性的深切的哀痛最后突然格局大了,又有抗战戏的氛围阿玉的告别好感人,女性的互助在时代背景下,又被国家大义所左右,正因为她是间谍,所以才有本事杀了这些残害女人的人渣不被发现 国家给了这些可怜的妓女什么,需要她们守节呢?她们伺候的是外国人还是本国人,对于她们来说难道有什么不同吗 越看越觉得警长配不上夫人了
很struggle,如果颗粒度再细一点多好
第一次看新加坡电视剧,居然挺精彩…why women kill乱世妓女版,现代部分砍掉可以更高分。男女主氛围确实挺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