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瑪嘉麗塔成 / 校对:小双 (cinephilia翻译小组)文章鏈接: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4666剑桥大学一名学者在其书中曾提到:缺乏悲悯之心是所有残忍的根源。
作者Simon Baron-Cohen认为,人的本性并不坏,但有些人不能体会他人情感,是故“在缺乏悲悯之心的人的眼中,他人不过是物品罢了。
”尽管我不知导演苏珊娜•比尔(Susanne Bier)拍摄《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时是否读过这本书,这部电影倒展示了同样的观点。
影片中的故事平行发生在丹麦和非洲,其中一些角色表现得十分无情,另一些则费劲心思地表现出悲悯之心,而夹在这两者之间的人们只能由自己进行道德判断。
《更好的世界》荣获了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影片是关于两个男孩和他们的父亲之间的故事。
Elias(马库斯•瑞格德Markus Rygaard饰)和Christian(威廉•约翰•奈尔森William Johnk Nielsen饰)在学校里认识,Christian当时是个转校生。
Elias是个戴牙箍的可爱男孩,他在学校受到欺负时,Christian突然出现,并奋力地保护了他。
“再也没有人会欺负我了”,Elias说。
现在回头来看看他们的父亲,Elias的父亲Anton(米克尔•佩斯勃兰特Mikael Persbrandt饰)在丹麦和非洲无名小国之间奔波,他在非洲开了个免费诊所。
各种各样的弱势群体都来找他帮忙,包括被当地武装恶霸头目“大佬”(Evans Muthini饰)残忍伤害的女人。
Christian的父亲叫Claus(乌尔里奇.汤姆森Ulrich Thomsen饰 ),Christian的母亲死于癌症,因此他对父亲一直有怨恨。
Anton要经常去非洲,而Claus时常在伦敦,于是他们的孩子便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一天Anton回到丹麦的家,他和Elias看见一个叫Lars(Kim Bodnia饰)的坏脾气当地男人与无意冒犯他的人们起了争执,Anton插足调解却被Lars掴了巴掌。
Anton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为儿子做个好榜样,他带Elias去Lars工作的修车厂,本想与他和平理论,但Lars并没有兴趣和他讲君子之礼,结果不欢而散。
(译注:这里作者的叙述与片中情节有出入,应为“Anton的 小儿子和Lars的儿子因为秋千起了争执,Anton上前调解,Lars发现后毫不客气地与Anton争执了起来,且扇了他一巴掌。
”)Christian是一个非常内向却情绪极端的孩子,早先他保护Elias免受学校恶霸的欺凌,现在又为大家制定对Lars的复仇计划。
与此同时在非洲,Anton的诊所碰到了棘手的病人:人人憎恨的“大佬”前来寻求医治他那溃烂化脓的腿伤。
撇开情节,导演所做的是在这些故事中剪出一种对比之感,对比这些性本善与性本恶之人。
平行叙事的结局难以预料,哪怕它们有某种叙事逻辑可循。
我十分喜爱比尔的两部旧作,《战火中遗失的记忆》(Things We Lost in the Fire)和丹麦与美国合拍的《兄弟》(Brothers)。
但这部电影却不乏有些炫技之嫌,尤其是非洲叙事与电影其他部分无法有机融合,对比的感觉像是刻意做出来的。
两个孩子的故事倒十分不错(两个小演员演技精湛),对他们父亲的刻画也十分到位,易得到观众认同,片中还有一位不幸卷入家庭危机中的母亲。
片中在非洲和丹麦发生的其实是两个故事,它们都非常有力量,每一个都能单独拍成一部电影。
在镜头的来回切换下,它们却像个不自然的说教故事。
电影的高尚旨意毫无悬念地打动了评审们的心,但我倒觉得这是今年五部提名中最弱的一部。
这部电影的片名暗示了什么呢?
更好的世界中不会有那样的残忍?
是的,毫无疑问。
瑪嘉麗塔成:http://www.douban.com/people/cheerupk/小双:http://www.douban.com/people/wxs723/
如果你是一个在上学的中学生,被学校的同学欺负,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有一个在上学的儿子,你知道他在学校被同学欺负,而学校也拿不出有效的办法,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是一个有孩子的人,当你在孩子面前,因争执被人打了几拳,你会怎样?
隐忍?
反抗?
报警?
你又会如何对孩子解释自己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暴力的威胁四处潜伏,每个人都可能会面对。
小男孩伊莱亚斯的选择是:忍气吞声,不反抗,也不告诉家人。
这大概不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而是下意识的选择。
出于自尊心,我们总是对一些小耻辱羞于启齿。
而伊莱亚斯的同学克里斯蒂安有不同的选择:以暴制暴。
克里斯蒂安是个英俊的男孩。
比英俊更吸引人的,是他的酷劲:目光深邃、不动声色、不容侵犯。
比起成年人的酷,他的酷还有种干净和纯粹。
克里斯蒂安出手教训欺负伊莱亚斯的同学,第一次就用了刀。
伊莱亚斯的爸爸安东反对以暴制暴,当他被人当着孩子们的面无辜地打了几拳后,他也选择了忍气吞声。
“你为什么不报警?
”克里斯蒂安问他。
安东没回答。
被人打了几拳就报警?
生活中琐碎的恶太多,警察才没闲心一一去管,这是社会常识。
伊莱亚斯和克里斯蒂安都希望安东再去找欺负他的人算账。
“你害怕去找他吗?
”伊莱亚斯问爸爸。
“不是害怕的问题。
”安东回答。
安东不害怕吗?
他不怕再被那个人羞辱吗?
我不知道,也许他自己也不知道。
安东还是去找那人了,被儿子激将着去的。
这次结果更糟,他果然又被打了。
这次安东采取了另一种方法。
他一边对两个儿子说打得不痛,一边对那个人说:“你这个白痴,你只知道打人。
”如果不是旁边人劝阻,真不知道安东会被打成什么样。
两个儿子显然被爸爸挨打的情形吓坏了,克里斯蒂安则是冷眼旁观。
回去后,安东对男孩们说:“他是个白痴,他输了。
”这个明显不太让人信服的说法立即被克里斯蒂安反驳了:“我不认为他觉得自己输了。
”安东不愿再与克里斯蒂安探讨这个话题,而当安东的小儿子不停念叨着“他是个白痴,他是个白痴”时,安东也制止了。
或许他也觉得这么个念叨法,有些自欺欺人罢。
这一幕让人觉得安东有些懦弱,这一幕也让克里斯蒂安更坚定地认为以暴制暴是必要的。
故事至此,视角又转向了克里斯蒂安。
这个少年终于滑向了危险的边缘。
他为了报复欺负安东的人,在那人的车里安装了炸弹,差点炸死了路人。
幸亏伊莱亚斯及时向路人预警,而伊莱亚斯却因此被炸伤。
以暴制暴,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是被激赏的。
而在西方电影里,以暴制暴常常是被质疑的。
用暴力制服暴力,当它成为一种常态时,自己也难免变成施暴者,伤害无辜。
英国电影《因父之名》也有这方面的探讨。
在不公面前挺身而出固然让人痛快,但当惩罚他人越过边界时,挺身而出的人也变得可怕了。
而由于人性中潜在的恶,越过边界几乎是难免的。
克里斯蒂安也一不小心就越过了边界。
经过这起事故,他的想法会有怎样的变化?
如果他再遇到暴力的威胁,他还是会以暴制暴吗?
而如果安东再遇到暴力的威胁,他还是会隐忍+精神胜利法吗?
不知道,影片将这些问题搁置了。
导演把这起事故用成了一副万能膏药,这膏药治愈了安东和妻子的情感危机,治愈了克里斯蒂安和父亲的亲情危机,也让伊莱亚斯和克里斯蒂安的友情更加坚固。
故事到最后,已经不是更好的世界,而是完美的世界了。
对暴力问题的探讨,却悄悄结束。
中途放弃,这可是克里斯蒂安最厌恶的事情。
影片在祥和完满的氛围中结束,留下的却是探讨未尽的遗憾。
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这部丹麦电影。
英文名是In a better world,似有讨好奥斯卡主流价值观之嫌。
其实丹麦语原意“复仇”,更直接的表达了本片的主题。
主角Anton是定居丹麦的瑞典人,同时常年在非洲战乱地区做医生。
影片以他为线索讲了双线故事,无论是在宁静美丽的丹麦小镇,儿子与伙伴Christian和他人之间的矛盾,还是人间地狱般的战乱非洲,残暴的军阀大佬与当地百姓的血海深仇,人们通常的解决方式都是诉诸暴力。
而Anton对此显然有和多数人不同的想法,即暴力不能解决问题,然而他个人和平与正义的观念如何改变这个世界,他自己也没有答案。
除了安东,本片还塑造了几个形象。
Anton的儿子Elias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虽屡受欺负,但他看似窝囊的形象下博大充满爱的心,是不容忽视的,他也是最像安东的人物。
而Elias的好朋友Christian的凶狠的外表之下实为一颗脆弱的心,这是自幼颠沛流离和丧母的打击下形成的,可是包括他父亲在内都没有人能理解他,最终脆弱的心酿成的怨恨爆发了。
这两个小演员演的都不错,尤其是Christian,这个角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他在影片前大半段保持如此冷静、强势、凶狠的姿态,眼神永远坚定有力,偶尔流露出敏感;而在结尾突然崩溃,将脆弱的心暴露无遗,回归孩子无助的眼神,着实演得好。
当然,两个正太屡经考验的纯洁友情相信也是众腐女的最新题材。
本片拍的很流畅,大概没多少人会觉得不好看。
但是它为了扣紧主题而将故事讲的过于戏剧化,影片的结尾似乎也有点好莱坞,丧失了本来可以有的更深的分量。
据说有几个删除片段很值得看,要找来看看。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现实往往比电影残酷。
如果,我想,制作炸弹的男孩跳楼成功的话,也许会更震撼一些,也更残酷一些,就像同是丹麦电影的《狩猎》,最后的那一枪,让人不寒而栗。
不过,如果这样子,恐怕电影名字就不叫《更好的世界》了。
两个破碎的家庭,两个缺乏关爱的孩子,与其说孩子的问题,倒不如说是大人的问题,从伦敦回到丹麦的父子,开着奥迪,其父亲经常往返于丹麦和伦敦,住在奶奶家的男孩,固执任性,坚持自己选的房间,喜欢网络和游戏,和有钱的父亲缺乏沟通,其父也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更无法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
小孩从其父亲那里学会了撒谎,从一开始的学校冲突,到后面的拿刀威逼,以及最后的炸车,跳楼,这个父亲仿佛永远也搞不懂孩子为何是这个样子。
另一个孩子,那个瑞典孩子,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带着牙套,父亲是一个驻外医生,虽然知道怎么教孩子弃恶向善、原谅宽容,却没法做一个好丈夫,长期的驻外工作,孩子的教育工作也只能放在一个不懂得宽容的妻子手上,而这个妻子,眼中永远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比如丈夫的偷情,孩子的学校问题等等。
出现拿刀逼人事件之后,这个瑞典母亲,唯一不断重复的一个问题就是刀,方佛知道了刀的下落事情就圆满了,孩子出现自闭问题,解决的方法竟然是转校,而从来没有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怪不得她儿子说恨她,在其孩子被炸伤住院之后,制作炸药的孩子去探望时,我就知道这个母亲注定要对这个始作俑者歇斯底里,而后这个炸弹男孩也果不其然的一心想死,只是觉得自己把同伴害死了,我一直在想,如果这个炸弹男孩要真是跳楼了,不知道那个歇斯底里的母亲会做何感想,会不会觉得自己是凶手呢?
她也许是个好妻子,却不是个好母亲;而不称职的丈夫,却是个称职的父亲。
谁人不犯错?
关键是我们怎样学会如何原谅和宽恕。
我想,这才是更好的世界。
你说呢?
PS:顺便说一句,电影中丹麦孩子歧视瑞典男孩,并大吼“滚回瑞典去”,这是两国的历史文化问题,一向不和,有敌意。
这是一部相当精彩的人文电影,通过电影对人性更加深入探索。
电影里的两个故事发人深省:第一个故事。
瑞典医生安东在非洲苏丹的难民营,每天直面武装暴力造成的伤痛与死亡,有一天,他接受了一个“大佬”。
这个大佬,是武装暴力组织的头目,爱好是路上解剖怀孕的妇女,打赌猜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
正因如此,他杀害了太多的怀孕妇女,那些可怜的妇女,每每送到安东的面前时,已是奄奄一息,他总是尽力去救治,但往往力不从心。
“大佬”受了脚伤,在这个靠力量称王的地方,他必须治好脚伤,重新站起来,为此,他来求助安东。
作为一个医生,职业感占了第一位,他愿意帮助大佬治疗。
周围的医生和病人都表示不解,并不愿意帮助“大佬”,毕竟,大多数的亲人,都或多或少死于大佬手中。
但安东坚持救治,因为他是一个医生,生命无贵贱,无好坏,治疗是医生的职责。
直到有一天,安东治疗了一个小姑娘,但因病情太严重而去世,安东无比痛苦难过之时,“大佬”对已去世的小姑娘进行了语言上无比恶毒的侮辱,甚至有侵犯尸体的意向。
安东忍无可忍,将“大佬”赶出了难民营,而再没有“保护”的大佬,被怀恨在心的众人,群殴致死。
这个故事里,安东是善,“大佬”是恶,职业道德让安东选择救治“大佬”,但也因为“大佬”触及到了安东深处的弦,而将“大佬”彻底放弃,丢给了众人。
安东的善,让“大佬”致死,“大佬”的恶,导致了他最终的结局。
那众人呢?
因为愤恨,把怒火全部集中到了大佬身上,他也终得恶果。
第二个故事。
安东的儿子伊莱亚斯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因为性格比较内向且是瑞典身份而受到同学的欺负,但也因为此,他认识了好朋友克里斯蒂安。
克里斯蒂安因为母亲的去世,而有些心神不宁,他和父亲开始疏远,并且仇视所谓的“强者”欺负“弱者”。
他在伊莱亚斯受到欺负的时候挺身而出,帮助他,也带着他走向了可怕的一条路。
有一回,克里斯蒂安在和伊莱亚斯在路上和陌生小孩产生了矛盾,安东跑去调解,但却被陌生孩子的父亲给狠狠揍了一顿。
克里斯蒂安在和伊莱亚斯觉得安东不能白白受欺负,就根据网上的制作方法,手工制作了“炸弹”,打算放在揍人的坏人车下,给他一点颜色瞧瞧。
清晨的早上,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两个男孩还以为万无一失,等着炸弹一爆炸就逃得远远的。
可就在这时,一对母女在清晨早锻炼经过此地,伊莱亚斯急急忙忙冲了出去,大喊着让母女散开,而自己却被炸弹炸伤,倒地昏迷。
克里斯蒂安被吓傻,他以为的万无一失,他以为能给坏人以惩罚的做法,反而连累了好朋友躺进了医院,危在旦夕。
这个故事里,善和恶被虚化,甚至你不能完全分辨善与恶的存在。
克里斯蒂安的做法是“恶”?
但他的出发点却是“善”的,只是一切都超过了他所能控制的范围,显得极端。
揍人的坏人是恶?
用拳头“说话”的人,内心该有多虚,他不能用高姿态来面对人,本身的行为就是“低下”的。
这两个故事真的相当令人思考,尤其对人性的挖掘上,善与恶到底什么样的存在?
我们不可能将问题一刀切,只是要想明显地分辨,也是困难。
残酷的世界在非洲,而现实生活只是一把倒影,将一切像棱镜一样照射在两个孩子身上。
而真正美好的世界,大概在未来,在一个看不到的地方,那里有更好的世界。
这是我看的第一场上海电影节展映电影,小孩冒失的叫声和某些人时不时的评论和预测使得观看的过程有点小小不足,但我的失望还是来自于影片本身,也许是奥斯卡和金球奖的双料最佳外语片头衔使我对此片的期望过高吧。
总的来说,演员的表演优于剧情,尤其是饰演Christine的小演员和饰演Elise母亲的女演员,前者表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成熟感,深邃、坚定而怀有敌意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后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位努力保护孩子的母亲,其中怒斥Christine害死Elise的那场戏表现出了强有力的爆发力,稍加冷静后望着Christine的眼神中又细腻的表现出了复杂的情绪。
本片的摄影也不错,美丽大气的景色令人向往,人与景相融合的角度和色彩也相当用心,但有很多镜头不知用意何为,感觉很多余,比如Elise的父亲盯着蜘蛛网看若有所思,比如Christine自杀前镜头拉到了湖上,一度令我以为他是要跳湖而不是跳楼。
而对于导演,开始的几分钟镜头晃动的厉害暂且不说,我对她驾驭此类题材的能力有所怀疑。
导演好像过分追求一种大团圆的效果,将基调定格为希望与美好,于是在情节设计上便有几处比较突兀,比如Christine与欺负他的男孩冰释前嫌、Elise父母的重归于好、Christine被救下后扑向父亲的怀抱等。
片名是“更好的世界”,那么导演所认为的更好的世界究竟指的是什么,我并没有看到一个清晰的答案。
丹麦和非洲哪个是更好的世界吗?
完全没有可比性。
还是探讨如何面对内心的愤怒、仇恨以及体内的暴力因子吧。
Christine选择以暴制暴,却难免伤及无辜,差点铸成大错,Elise的父亲则是坚持原则,并不是一定要以德服人,化戾气为祥和,而是放开怨念,不与暴力之人一般见识,这多少有点精神胜利的味道。
看过这样一句话:“当你宽恕的时候,等于释放了一个囚徒,然后你会发现,那个囚徒就是你自己”。
如果导演的用意是如此,那么“大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作为医生救死扶伤的矛盾极大的挑战了Elise父亲的原则和容忍度,最终使他爆发,这又该如何解释?
而对于Christine,经过爆炸事件,他眼中的世界就变美好了吗?
对于这个敏感、极端、凡事总往坏处想的孩子,下次再遇到有人欺负他或是一些让他愤愤不平的事情,他会一改暴力倾向选择不予理睬、若无其事的走开吗?
暴力分子和暴力事件不会因为你的忍让和沉默而消失,反而会变本加厉,让更多的人受害,如此还能相信这是正确的做法吗?
所谓更好的世界,个人认为,如果指的是通过提升小我而改善大环境,才能体现人的社会性和道德性,也更有说服力,否则就有自欺欺人、自我中心之嫌。
这类型的片子还不错,让我们能看到世界更远的地方,总会有让人诧异所在,比如非洲头目强行割开孕妇的肚皮来赌是男是女。
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好的,暴力是永远也解决不了问题的,但中间医生到修理厂那段觉得做作了,息事宁人就罢,非得自取其辱么。。。
我不能认同。
凡人不是上帝,打了你左脸就罢了,为何要伸着右脸等人打?
北欧拍摄所以异常深邃大气,剧情稍显拖沓了,说教意味也很重,不如焦土之城来得自然真实让人透不过气。
这片看得稍稍有些不安和烦躁。
《更好的世界》是导演苏珊娜比尔的新作,这位丹麦著名的女导演一向以细腻温婉著称,她擅长将女性最敏感的触角伸向一个男人的情感世界中。
她的《婚礼之后》就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在她的电影里,男主角往往是最饱满也最让人难以忘怀的。
她并不像某些作者导演一样,强势的在每一帧的影像中印上独属于个人的记号,而是利用令人赞叹的对细节的控制能力,让每一个观影者深深记住这个了不起的情绪挖掘者。
《更好的世界》获得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看完影片之后你会发现,它确实是标准的最佳外语片配置。
宏大又能够细微的深入人心的主题,导演出色的控制能力,演员集体的出色表演,了不起的剧本以及完美的摄影和配乐。
通过极具质感的影像表达出导演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人文情怀,这正是奥斯卡外语片评委最喜爱的。
由于评委必须看过五部提名影片才有资格投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所以在评委会内部知名度最高的《美错》其实并没有捞到多少的好处。
而也正是因为这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常常出乎大家的意料。
影片具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医生为主的成人世界的主线,另一条是以两个孩子的世界为主线。
而这两条主线不断反复分离交叉,最终的重叠让每一个在生命中彷徨疲惫的人寻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
可以说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探讨了很多的主题,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文明与暴力的冲突以及生命中爱的失去与获得。
一位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文关怀的医生前往非洲大地治疗那些遭受暴力虐待的人们。
无论是对于他的孩子来说还是对于非洲贫苦的人民而言,他都是文明社会的代表。
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
然而,每一天他都必须面对受到疾病折磨以及暴力摧残的贫苦非洲百姓,生与死就像是一层薄纱一般,仿佛一阵风便可以将一个人鲜活的生命带离这个充满了暴力的世界。
他坚守的文明在这片生命转瞬即使的疯狂大地上被暴力放肆的践踏。
与此同时,他和妻子的婚姻岌岌可危,生命让他必须接受爱的遗失,这是生命的赠与或者说考验。
影片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当非洲某暴力分子的头领向医生求助时,此时职业道德和个人良心之间出现了矛盾,连文明与文明之间都存在着的冲突,心中完美的世界我们何处去寻找。
然而当头领出言不逊,侮辱生命时,医生愤怒的将他赶出营地任其被人砍杀,他再一次陷入了迷惑,我们心里完美的准则一次一次被摧毁,这个世界我们究竟要以怎样的面目去面对?
因为自身是学医的,对这一段的冲突以及男主人公的困惑和挣扎很有感触。
安东是一位往返于丹麦和非洲难民营之间的医生,两个国家的对比,通过对比映射出电影的主题什么是“更好的世界。
”在非洲,安东整天都面临着战争,死亡,贫困,一个又一个的伤者。
然而在影片的开头,导演却用大量色彩鲜艳的镜头来描述非洲广袤的土地,天真的孩子,淳朴的百姓。
善良和暴力都出现在同一个国度,不免让人唏嘘。
安东秉持着医生应有的职业操守,尽力救活每一个伤者。
当有一天他要面临暴徒的首领,一个被千夫所指的恶徒,他顶着民众的责难,医治他。
当他的腿伤逐渐恢复,他看见一个被自己凌虐而救治无效的女尸,毫无同情心的他说出了一系列污秽的言语。
医生面对这个极恶之徒,将他驱逐出医务站,任凭他被愤怒的民众殴打,也会暴徒的生命将会终结在这些民众的手里。
面对如此邪恶,没有人性的生命,那些理性而善良的人该怎么做?
当人性中的善和恶发生碰撞时,上帝手中的天平会倒向哪一方?
回到丹麦,安东要面临即将崩溃的婚姻以及在学校被欺凌的儿子埃利亚斯,一直行善的他,却无法终止发生在儿子身上的暴行。
一位刚丧母的男孩克里斯转到了埃利亚斯所在的学校,并且和埃利亚斯在一个班级。
因为母亲的去世,克里斯一直对自己的父亲怀恨在心,父子之间的关系很冷漠。
懦弱的埃利亚斯和孤僻冷静刚毅的克里斯成为了朋友,并且以暴力的方式回应了被别人欺凌的问题。
直到有一天他目睹了埃利亚斯的父亲被欺负时,一个非正常的报复计划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了。
无论是在战乱的非洲还是在平静的校园,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歧视,矛盾,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美好的,走到哪儿都要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人性与道德之间的挣扎。
暴力的恶性循环是世界性的问题,以暴真能治暴吗?
以治暴为由的暴力是一种善良吗?
同情心的缺乏是暴力存在的原因之一。
天使与恶魔总是同时出现,更好的世界只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乌托邦。
个人感觉,近几届的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的质量普遍都比较高,如前两年的《入殓师》和《谜一样的双眼》,手法上都是从冰山一角折射出这个社会不为人知的一面。
今年的这部《更好的世界》同样也很出彩,讲述的是两个发生在不同地点的故事,一个在非洲的贫困地区,另一个在丹麦,反映的却是同一个主题:宽容还是复仇。
影片中的Anton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从开始接手对恶霸的治疗到将其驱逐出营地,他一直都处在自我矛盾的边缘,是否应该为那些被剖腹的孕妇报仇抑或是对其如普通病人般平等,直到他真正决定以后可还是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不安。
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一直这样教育孩子们,可是自己却还是走出了那一步。
当他最后回到丹麦,看到孩子们又因为自己被欺凌而萌发报仇的恶念并导致最终发生的惨剧后,他又开始反省自己所做的一切,原谅了Christian犯下的错误。
Revenge or not当一个人遭受外界或外人的凌辱甚至是杀戮时,相关人是否应该为了正义站出来为其斗争?
还是默默的宽恕他人?
更或者说,忍受这个社会所发生的与之同等级的一切恶劣行为,始终相信人心向善,恶人终究会被感化?
这个世界一直都会有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在发生,但我们看到的结果无非两种:一些被我们铭记了,另外的那些则被遗忘了。
铭记不代表复仇,遗忘也不代表宽恕。
Anton作为一名医生,始终坚持自己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而正义的力量却让他陷入了沉思:以暴制暴还是以德报怨,一个让他始终无法正视的问题。
最邪恶的想法往往诞生于最纯洁的内心,Christian的作法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当他看到Anton被无故打了耳光后,复仇的种子就在心里生根发芽,也许是基于对自己父亲和学校的不满,他和Elias开始了一个危险的计划,却没想到差点失去了自己最亲密的朋友。
由于一个孩子的年幼,在他不考虑外界因素的情况下,他也许会有比成年人危险一百倍的想法,而付诸行动也只是在一瞬间的事情。
如何告诉一个无知的孩子孰善孰恶,孰对孰错是这个社会每一份子的责任。
报仇与否,并不重要。
一个人的良知源于他所亲历的每件事情,一个社会的良知源于每一个人的觉醒。
风景好
独立电影院看的,多少有格外加分。愤怒正太的复仇,缺陷应该是非洲的故事线戛然而止,高潮若隐若显,实在憋得慌。
哪怕是再文明的社会,打打杀杀也是无穷无尽,这个更好的世界也不会变得更好了。
对非英文和中文的电影忍耐力很差
从内心挣扎到 结局的平静,那是更好的世界
普世价值
太反人类了,前期竞没见到半点法律(理性)的影子。
没太多的兴趣和激情看完的,太平淡了吧,不是我的菜
电影应该说还不错啦。。。个人问题吧,不太喜欢这种调的片子,Hello, how are you 我们都懂,但哪里才更好。。。
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个人无太多感觉 北欧男人睫毛都这么长 真特么妖孽~~
女性主義導演似乎容易關注內容多過形式與風格,是一種創作力上的無能,令女性主義電影也像對女性主義形成消解。
好美的影色,好美的眼睛哇!
看见这样的人物设定和矫情的人文关怀就一阵恶心。
兔牙小正太很萌。我很早以前就想到自己将来怎样教育孩子,可没个结果,最后想何不丁克省事。小孩子们不懂,大人们哲学圣人般苦口婆心有个屁用。厄,前面两句与电影主题无关。
【B】四星半,其实完成度已经相当之高了,但就是离最好的那种电影差了口气,还好设计了医治首领的情节,不然非洲的剧情部分就沦为了肤浅的符号化布景。因为摄影很美,特意将每个用来转场的风景摄影截了图,发现剧情从正面结束时,天是万里晴空的,从负面结束时则密布着乌云
奥外,再次草泥马...
看了22分钟还不知道讲什么,弃了
两星吧 我没看出来什么耐人寻味的意思来 可能是我没看懂
这个世界还会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