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关于矫正治疗和父母矛盾。
对矫正治疗的着墨还不够强烈,更多的是信仰和亲情的矛盾以及自我的成长。
电影中道德忏悔那段真的好扎心,明明是没想过没做过的事情一定要逼到你承认,从一开始就用有色眼镜定义人,这样的疗法怎么会有用呢?
怎么会是对的呢?
同性恋真的不是一种病,是无法通过治疗来矫正的,电影中的机构都是通过洗脑压迫虐待的方式来强迫改变的,就像豫章书院,很多人可能会因为受不了心理摧残而选择自我了断,这就是悲剧所在,就像电影中卡梅伦最后还是选择了自杀。
然而这些机构的存在是因为一些自以为是的父母,他们自以为这能改变孩子,让孩子“重回正道”成为他们想要的那种人,总是认为自己没错,用“善意的谎言”来粉饰自己,用借口这是为孩子好来给自己心安理得。
其实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本质是改变父母的一些想法,而不是所谓的矫正孩子的一些行为。
后来电影中的妈妈温柔又强大,儿子求救时不问为什么就相信儿子过来接走他,一句“Shame on you!
”帅炸了!
这样的父母才是孩子坚强的后盾。
这部电影忧伤又治愈,希望更多人能够给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希望我们最终都能找到自我。
Be yourself. Love is love.
合法并不代表谁都能接受。
影片中的父亲显然是无法接受的,父亲是个牧师,信仰基督教,而自己的儿子却是同性恋,身为父亲的他,无论如何也不想接受自己的儿子,以至于故事的最后,他都没能真正地接受儿子。
这才是常态,总会有些不包容和误解,好在儿子并没有顺着父亲的意思生活下去,而是勇敢地脱离出来,做真正的自己。
儿子对父亲说;“我是同性恋,我是你儿子,这是两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你只能改变你自己”。
7.6分。
除了电影画面太暗了(看着特别费劲),节奏有些缓慢和冗长之外,这部电影改编的真是棒!
演员们的表演和台词,简直了,深得我心!
男主神似马特达蒙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Get到了Nicole Kidman和Russell Crowe的演技,但也感觉Nicole饰演的妈妈过于温柔了,同时感叹岁月不饶人啊,电影是年轻人的游戏;Rape男主的Henry确实很帅呢;Xavier Dolan也有出演,而且导演一定是喜欢欣赏他的,因为导演把男主后来稳定的爱人姓名就设置成Xavier;电影里Xavier的扮演者看着很温柔善良噢导演又是编剧,制片人,还参与演出,大写的才华啊!
剧情改编的真好!
女医生的话,妈妈保护男主的片段和对话,男主和爸爸对话的片段,都让人特别感动!
小组里男孩子女孩子们互帮互助的感情也表现得很细腻。
剧情很丰富,完成度很高。
有时候人们宁愿被骗,被利用,选择自欺欺人,这是迫于环境压力,不代表他们愚蠢,而是因为他们善良和对家人的爱。
有多少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帜从你身上榨干利润,那些人借着信仰的名义把你拉入苦痛的深渊……荒诞!
人性的底线,只有你想不到。
ps,配乐一流,赞👍
“矫正中心”的老师们就像社会大众的缩影:但凡不符合我价值观的其他人,我必须就得让你知道你是错的。
站在道德制高点折磨侮辱你,还美其名曰“我是真的为你好?”WHY?每个人都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不被定义,不贴标签。
但无论怎样,都不能恶心别人,否则,骂你活该。
《月亮与六便士》中说:“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人生皆苦,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再说了,什么是正常,什么又是不正常?
你没资格用你的标准去评判任何其他人。
学会接受,甚至包容,再甚者理解,是一生的课题。
我也别扭,但我努力接受。
当有一天我不再需要努力接受的时候,我肯定会为我自己高兴的。
我们都是平凡人,我只是在试着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之前看的同志电影总是会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尽管会哭的稀里哗啦或者开心得不能自已,情绪巨大的波动会让我感觉很快乐。
但是,这部电影平平淡淡的对话,令人抑郁的音乐和色调,还有那个我不能接受的治疗方法,看的太揪心,不愿意面对现实。
中间拉了好几次进度,受不了维克多逼那个胖男孩,受不了杰瑞德被骂,那个治疗中心太可怕。
还好主角的母亲,最后杰瑞德奋起反抗,内心忍不住叫好,可是又为他之后的生活捏把汗……没看这部电影之前,差点以为这个世界大多都善待LGBTQ 了,看了之后,还得好好想想……
看了挺多同志片了,可这部片子还是让我哭了好几次。
看了大家的评论,很多人说剧情过于平淡了。
确实是这样,没有错综复杂的恋情,没有惊世骇俗的纠缠,也没有香艳的场面,只是一个男孩的成长,一个家庭改变的故事。
但确戳中了我的内心,也许是我本人自己的缘故,更能体会其中的一些感情,所以我想谈谈那些让我感动的地方,那些normal people不体会的地方。
同时也记录下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改变吧。
第一个泪点在医生的那段谈话那里。
我的性取向觉醒的比较早,初三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同性恋的身份。
但就像我的性格一样,我对这件事一直处于“慢热”的状态,一开始不上心,甚至觉得可能高中会遇到喜欢的女孩子呢?
于是我产生了跟男主一样的想法,也许我能改变。
高中后,会刻意的去关注这个圈子,碰到关于同性恋的话题会认真去听,慢慢的发现周围的人怀着包容的态度。
我也慢慢意识到性取向并不是什么问题。
后来我也跟几位好友出柜了,大家都很包容,甚至支持。
但是没有人对我说过你很正常。
(PS不是鼓励对同性恋群体说你很正常,这样反而有点奇怪,相反表现的普通正常就是最好的了)于是,当看到片中医生的那段话时,我第一次哭了。
“And I know that everybody would like for me to say otherwise and send you down to the pharmacy for a pill that would magically fix you, but that's not gonna happen. But I'm gonna take your blood, and I know, I know what it's gonna show me. That you are a perfectly normal, very healthy teenage boy”/"我知道所有人都想我得出别的结论,给你开点药就能奇迹般的治好你,但那不可能发生。
我会给你采血,但我知道结果会是怎样。
结果就是,你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健康的小伙子。
”当看到“你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健康的小伙子”时,眼泪就止不住了。
我缺少这种自我认同吗?
我不认为自己正常吗?
都不是。
同性恋是正常的,同性恋不是精神病,这些话在我接触这个圈子后经常就能听到,更何况到现在我都快活成一个老gay了。
但我还是哭了,因为从来没有人对我讲过。
我的第一次出柜也是平平淡淡的,对方在我说完后快速转移了话题,表现的很正常甚至不在意,但这个第一次并没有带给我任何反馈,没有痛痛快快的哭一场后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这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我们在谈论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后来我从他口中得知,他觉得我只是一时的,会变的(微笑。
我可以说我的第一次出柜是失败的,以致于在后面几次出柜后,我会刻意去转移话题,避免他们问我,做gay如何?
所以今天,当我看到医生说这段话时,就好像回到我第一次发现自己喜欢同性时的不安和焦虑,所以我流下眼泪,因为她对我说我完全正常。
完全正常。
我突然发现自己过去这几年,从知道自己时同性恋以后,都在走不正常的路。
在大概三年前,我第一次使用同性交友软件某蓝,但至今我没有约成功一次,最接近的一次我也在最后临阵逃脱。
我实在是不很能接受睡一个陌生人,或者做过于亲密的举动。
但我还是在聊,在约,荷尔蒙作祟?
作祟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就这几年会有约炮的想法呢?
左右手哪里做的不好吗?因为我在潜意识里被灌输了同性恋是需要隐藏的,见不得光的想法,奢求性的话最好通过约,且约在这个圈子里是一种“正常”行为。
于是我也学着去聊,学着去约,可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这辈子喜欢上的两个人,都是相处了一两年才喜欢上的,我是个慢热的人,这么快餐化的性不是我的菜。
因为我没有把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当正常对待啊!
我还是没能正确认识到我就是个正常的,普通的,男生!
我的一些行为,仿佛就是在迎合我同性恋的身份!
很奇怪啊简直!
就在医生说出那段话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没有把自己看成正常,掉进了隐藏的黑暗中,还安于黑暗啊。
呼,回归正常生活,我就是我,不应该被标签化,也不应该去被标签化。
ps影片结束的传记证实最后戳泪点最后ps:缺npy吗?
:) hhhhhhhh
我认为看完一部电影之后表达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看法是很重要的 。
导演拍电影显然是想要表达一些他们的看法观念,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媒介进行文化的传播,去影响更多人。
如果每个人只是娱乐的心态看过笑笑以看热闹的心态认为LGBT事不关己,那么这个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态度永远不会改变。
这个电影让我知道他们确实是"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接纳和包容,要改变的是这个社会。
我的朋友圈里也有前同事是同性恋,我认为这很正常。
如果我的亲人或者朋友是同性恋,我会去接纳他们。
并且我会让他们知道我对同性恋的态度,同性恋是normal,他们不需要对我对任何人隐瞒自己真实的性取向,我会让他们知道我是能够包容他们的。
在豆瓣的to-watch list中 有一大串LGBT电影 许多也如这部作品 适合在恰当的时机 恰如其分的氛围和心境中观看 才能够更好体会每部作品表达出的这样或那样的悲伤电影叙述始终较为平稳 也自始至终夹杂着低气压一切以Jared的性取向展开 在牧师被请到家中时 Jared是软弱且无奈的 但直到Jared逃离L.A.的那一刻 他依旧是清醒的 L.A.最真实的一面也在此刻完全暴露 发生在Jared身上的一切 包括父母 L.A.以及Henry 都在平静且抑郁的气氛中被一一叙述 但事实上当我们去经历这些时是带有强烈的情感活动的 私以为正是这样仅叙事少抒情的展开方式 使作品本身未表现出过多的情感变化 也让这种悲伤抑郁的情绪在观众心中迟迟难以被抹去Jared是幸运的 和在L.A.的其他人相比 他有一个爱她的母亲 而之所以是母亲 想必也与现实相关 普遍来说 女性对于LGBT群体的接受度高于男性 加之因血缘而产生的爱 母亲最终将Jared从L.A.拯救了出来 片中母亲的形象从贯穿始终的不许Jared将手伸出窗外 therapy间隙的处处关切 以及牧师到家中时的神态等等细节都可见一斑 这是一个与包括我母亲在内的大多数天朝母亲契合度较高的形象 时常因越界让人不快 但依旧无微不至到给人负担 这无疑也是爱的表达 不去深挖这一点 至少在Jared身上 这份情感产生了更多积极影响 给他温暖与关怀 也给他力量更好地活出本我然而现实往往如父亲的态度 亦或更糟这部作品虽然一面叙述现实充满的黑暗 悲伤与无奈 但最后的转折也算是走向he至于过于美好或是悲观还需在现实中于此情境的每个人去探索最后为戳爷和多兰的神仙颜值打call 片尾曲也很有feel
看了预告,以为和《天佑鲍比》差不多。
好像两部电影都是真人事件改编,《天佑鲍比》感觉一直是一个让人很压抑的过程,直到Bobby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这部电影里面,前期很少有爆点,直到男主Jared在谈话治疗中爆发。
结局算是一个开放性的happy ending吧,因为在片尾彩蛋里,似乎真实世界里的Jared和父亲达成了和解,而他自己也在不断为LGBTQ+群体争夺权利。
影片的重点不在同性的情感,更多的是宗教和家庭的冲突,而这些冲突的起因,也是源于男主人公Jared意识到自己会不由自主地想男人。
他出生在了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庭里,父亲因为他的身份而希望Jared去进行谈话治疗(conversation therapy),企图改变儿子的性取向,让他变得“正常“。
从小受到宗教氛围的耳濡目染的Jared其实也是很纠结,一方面他的潜意识里知道自己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对男人的情感而感到困惑和羞耻。
电影的结尾,父亲似乎始终没有因为谈话治疗的事情向Jared道歉。
在最后的一次父子对质中,父亲将自己祖传的钢笔送给了Jared,希望他继续从事写作,也送给了他一辆车。
结尾看似父子两没有和解,但是父亲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希望孩子自由且追求自己的目标,我不会再束缚你。
Jared也提出愿意等父亲完全理解自己的那一刻。
这个世界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的,我们不能要求自己年迈的父母一时间去接受所有,去否定他们一直以来所信奉的东西,这样太残忍了。
当我们想说要不要和父母出柜的时候,我们考虑的不能只有自己,想的不能只是如果父母不接受我们,我们该怎么办,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父母等等。
我们同样也要考虑,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给他们带来的冲击。
我们在他们面前永远是孩子,我们依赖和被宠溺惯了,总希望父母会顺着我们的意思妥协。
然而我们不曾为人父或人母,我们始终体会不到这里面的个中辛酸。
引用Queer Eye S6 《粉雄救兵(第六季)》里Karamo说过的一句话:When you decieded to come out, you are not just come out, you are inviting people to come in.可能原话有点点差别。
当你选择出柜的时候,你同也在邀请别人进入你的新生活,那么我想别人也有选择权要不要进入。
所以我们考虑的还是不能只是自己。
但其实,以我现在的理解来说,没有出柜或者不出柜(我在《爱你,西蒙》里的一个评论: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114136/),我们不需要向别人宣告自己的身份,自己认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it's your own choice.
我都看木了,“矫正”中心那个所谓的“老师”Victor简直就是美版的“杨永信”——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把一个个好好的人折磨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不过是欺世盗名沽名钓誉之辈,荒唐可恶至极!
Cameron真的好可怜😭😭😭哀悼🙏🙏🙏整部影片看得触目惊心,还好导演在最后留下了温情的尾声,Jared对爸爸说的这段话我真的倍受感动:我受够了躲着你不见我受够了相对无言我受够了我是gay 我也是你儿子这两件事永远都不会改变好吧 让我们就直面现实要么就这样算了我们相安无事 但是那也会成为遗憾我是不会改变的 我就是我上帝知道我试了如果你说的都是发自肺腑的话 你真的不想失去我那我道歉 但是 做出改变的只能是你我大学即将毕业,打算经济独立后选择合适时机向父母出柜,这段话简直是模板样的存在。
与其说我们向父母出柜,不如说我们一起帮父母出柜打破陈旧的观念。
我觉得,作为一部为少数群体发声的严肃作品,往前多走一步不好吗?对现象的挖掘更深一点、对人物的刻画更感性一点、对剧情进展的编排更精彩一点。四平八稳难免会导致因丧失兴趣而迁怒的观众,靠流量演员吸睛也不是长久之计啊。都9102了,你至少告诉我你和2009年的天佑鲍比有什么本质或表面区别?
三星半
论美国杨永信的必然失败
男版的“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除了为LGBT发声之外,两片不同在于不同的预算也造就了可能不同的结局/票房(前作是限制上映,而本片至少是部分公映);开玩笑的,实际上值得注意的是,片中身为pastor的父亲最后的似有妥协的暧昧态度,一方面在不否认基督教对于同性恋的传统观点(认同保守观点),另一方面隐含着讨好支持同性相信信仰的群体,就如政治上既需要创普这样出头鸟废除限制宗教自由法案,又在通过他的反面例子在宣传性别(亦或者政治)上的自由,这部电影无疑,必是好莱坞最爱的会去宣传的腔调的范例
如果之前我还只是喜欢卢卡斯的话,这次就是彻底沦陷了……他那种淡淡忧伤又清新的气息,以及安静乖巧与内心深处的倔强,然而这些又没影响到他塑造的每一个角色。天,他这种长相应该靠脸吃饭才对,偏是担负起这么多佳作,迟早封王。另外,有妮可为母,罗素克劳为父颜值怎么可能不高呢,阵容太强大豪华!
一众演员配戏 只为了让这个男孩觉醒没有什么好改变的 迷茫的时候更要先接受自己 母亲最后的转变也是出于对儿子的爱 没有再次选择默认 而是支持儿子play the part?No 总要有人说不 世界才会开始改变LGBT已经是不可忽视的团体 这类影片也在尝试用真的故事感染更多人
故事的张力处理得太差了,整部电影都很平。最后结尾父亲与儿子的和解更加是突兀得不忍直视。
很普通水准的作品。片名我以为是个悲剧,结果反而HE?片子看不出治疗过程对主角的影响。反而觉得爸爸角色更入戏,不如改名被抹去的牧师
这样的片子价值观当然无可指摘,但是整个剧情太顺利了…唯一的惊喜是好久没当演员的Xavier了
尴尬死了,多兰肥到认不出来了都
性少数平权电影已然如此。不需任何细致洞察、准确把握、深刻思考,只消摆出LGBT大标题就能耸动视听:在关注性少数群体已经没有任何政治、舆论、社会风险的当下,创作不挖掘时代和人物即摆出近乎抽象符号的陈旧荧幕形象,旁观者由此获得开明进步的自我实证、局内人由此得到救赎宽慰的自我感动——真廉价。纯作为剧情片也叙事方法刻奇,开篇切入Refuge Program却续之以不明所以的漫天流水账,剧情过半,突然出柜:无论时间逻辑还是人物心理都跟不上——弄巧成拙而且让Jared尤其令人厌恶:性少数和没教养又不是一回事(笑)。戏剧冲突扁平、偶尔几处矛盾爆发只能靠配乐强行推动,人物性格单一、整个主角心路历程全没有逻辑以资发展,大量空有形式的华丽镜头调度却并没有服务于表达,电影质感非常粗糙。艺术源于生活而低于生活,片末的宣言就更加让人讨厌。
规规矩矩的传记类风格,没有多一分的惊艳,也没有少一分的缺陷。多兰妥妥的成了一个平平无常的酱油。卢卡斯以后可以再接这类题材,有潜质。
不敢想象,都9012年了,还有大量这样的矫正机构,还是发生在美帝~~绝赞的配乐和演技,不足是剪的太散,感情不容易酝酿迸发。
I'm gay and I'm your son, and neither of those things are going to change. 希望有生之年也可以听到父亲的一句i'm gonna try. We'll try.
我住在纽约,不需要汽车!
低于期望值,本来冲着强大的卡司阵容我对本片抱有如同爱你西蒙一般的期待值,但成片也未免太无聊了吧,全程的丧病状态,而且也没什么戏剧张力,同在治疗所里的一群人,感觉每个人应该都有故事待我们去挖掘,结果全都是一嘴带过,focus在男主身上,但其故事也没有什么精彩的,也是像白开水一样。全篇只有妮可的表演让我看的下去,演员魅力。最后,多兰是真的帅!简直就是同志天菜。泰勒斯的男朋友脚爱闻真的是不好看,请不要在有片约了好吗!就是不想看见他出现在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里。
还挺煽情的,Lucas表演不错。
埃哲顿的导演和剧作也就是二流美剧水平,但是卢卡斯的演技生生给电影抬了一个档次,再加上拉来的一波老戏骨小鲜肉都给他当绿叶,越发出挑了。求继续演同志角色。
with Tinghao
导演没有叙述前史,也没有表现人物挣扎,而是直接粗暴地进入「治疗」,这股生猛的力量在一系列四平八稳,毫无波澜的片段之后丧失殆尽。比较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