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下雨的声音,导演,方文山。
因为导演和电影名字,从2013年夏天就开始期待的电影,虽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但心情依然很美好:画面拍得意料之中的唯美,故事情节意料之中的小清新。
我曾说过,我对小清新的电影没有免疫力,因为这类电影所营造的青春氛围,让我在看的时候总觉得是在举行某种仪式,就像是在和离自己渐行渐远的过往再次歃血为盟。
更何况是台湾的小清新电影,骨子里都是潮湿而温热的,酝酿在这个一半是热带、一半是亚热带的岛屿上的故事,常年四季都弥漫着夏天干净的清爽味道。
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整个电影都在呈现梦想和爱情的主题,但回忆的不真实,背叛又并不那么真切,抉择那么艰难,恰好丰富了故事的维度:一个摇滚男孩爱上一个因车祸失聪失语的女孩,在爱情就要开始的时候,初恋女友的突然出现,打乱了故事原本的章节,旧情蓄势待发眼看就要复燃的时候,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喜欢的那个女孩居然是好哥们多年互通信件的对象……这个故事很简单,正因为简单,所以那份感动才会直击人心,而且特别适合用来怀念旧时光,聊以慰藉日渐疲惫的身心。
而能让人回忆起旧时光的电影,就是笔者心中最好的故事。
这部电影确有很多地方并不尽善尽美,比如男女主角无疾而终的爱情,比如回忆和现实之间切换得并不娴熟的镜头,故事角色的转换也显得有些突兀,那些小心翼翼的情绪和过分嘈杂的场景多少有些矫揉造作的成分,但这些都丝毫不能破坏整个故事温柔的气息和我对它的喜爱。
也因此,这次我们不谈情节,而是讨论“情结”。
台湾小清新电影里必不可少的元素:和煦的微风、青草、雨水和阳光,扎着马尾的邻家女孩和轮廓分明的热血男生。
这些,方文山的电影都一一顾及到了。
他所营造的这种小清新,或许是受台湾此类电影的大环境影响所致,因此连酒吧和摇滚乐队也显得很温情;也有可能那就是方文山心中,诗一样的故事必须散发出的温度。
与一般的台湾小清新电影不同,《听见》的女主角并不十分漂亮,这或许会成为不少观影人诟病的地方,而我却觉得恰到好处,有些人,甚至可以说是大部分人的人生,都不可能十分完美,生活中真实故事里出现的女主角,也不见得每一位都倾国倾城。
为什么会选择她呢?
笔者窃以为,可能是方文山在她身上看到过自己初恋女孩的影子,又或者在方文山心里,所谓诗一般的女孩,就是韩雨洁身上所具备的气质,所以才会在选角的时候,对她一见倾心。
也的确,在电影里,韩雨洁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脱俗气质,让她在穿上汉服的那个画面,那一惊艳的回眸,更加美得不可方物。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没有徐若瑄,女配角季芷依应该是影片最清新的面孔了吧,抛开表演功底不说,她纯净如洗的脸着实为画面的美感增色不少。
从电影的叙事手法来看,可以得见方文山对电影的热望和用心,但毕竟只是词人,他对这种动态影像的把控力,还远远不及他对文字的熟稔,所以有些场景给人的感觉并不像是电影,而更像是动态的明信片,不过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诗意,像极了他本人,完全是一首被大雨洗礼过、沐浴在雨后阳光里的石刻诗。
方文山作词人的出身,注定了他和诗歌无法言喻的情谊,他对韵脚诗、对汉文化和中国风的痴迷,在电影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配合着美景以字幕形式呈现的诗歌,无处不在的汉文化缩影,诗一样的电影场景和对白。
结尾处的一场时尚乐舞与汉文化碰撞的盛会,似乎与前后那些温馨的画面格格不入,但依然可以看出方文山身上那浓得化不开的诗词情结,这些让他不知“更与何人说”的心思,终于在电影中得以呈现,也升华了他独有的诗人气质。
最后,主角所在的参赛队伍并没有得到汉文化表演的冠军,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这种遗憾,恰恰与女主角的不完美形成呼应,告诉人们,不完美的事物,一样可以淡然如许,同样能够可爱如斯。
影片最后回忆的桥段,让所有的时光都回到最初的时刻,原来,故事里的每个人都见证了故事的开始,只不过那些不经意的擦肩延长了高潮到来的时光。
不明就里的人可能会一味地咒骂剧情的结构混乱,笔者却认为,这是导演有意而为之,这种安排,恰见方文山对情节设置的匠心独运。
电影有时候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和画面,只需娓娓道来,告诉人们,故事才刚刚开始。
至于结局如何,就像徐若瑄在影片里所说,顺其自然就好。
电影的结局好像并不如开场那般美好,在这种不知道最终谁会喜欢谁,也不知道谁该喜欢谁的情境里,导演给我们留下了回味无尽的想象空间,或许,我们只有用“这就是青春吧”来安慰自己。
一场瓢泼大雨正在蔓延,一切都很干净,很美好,不绝于耳的是,那绵延无尽的,下雨的声音。
(导演,我只能帮你到这了)
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便是享受两个钟头的电影时光。
偶然点开方文山导演生涯的处女作《听见下雨的声音》。
影片以唯美意境和曼妙音乐为基调,小资清新有余,而内涵深刻不足。
台湾的风景真美,有田园淳朴气息。
下雨天,可以闻到竹的清香、古树的苍疏,有天地间的静谧安稳在里面,像一池秋荷静听雨声。
台湾的清新与日本相似,意境空灵,禅定拙朴。
而台湾居民更乡土化,有浓浓的温情化不开。
日本居民如茶道花语寿司,偏生冷些,但富禅意,如深山古寺听松涛。
片中夹杂着闽南语,乡音亲切,呢喃耳畔。
相传闽南话、潮汕话,客家话同属一个语系,古汉语。
唐宋人口大迁徙,由中原地带直下南蛮之地。
因分布地区不同,于是有了潮汕人、闽南人、客家人。
而台湾人中有很多是福建闽南人后裔,乡音不改,平添几分亲切。
言归正传,这部影片不算成功,像是方文山自我宣传的名片,个人代入感太强,以至于无法塑造出鲜明角色和精彩桥段。
框架太弱,情节落于俗套,像一只力气不够的小鸟,想要飞却飞不高。
影片中汇集了摇滚乐、古典乐、青春、梦想、励志、纯爱等众多元素,同时也将汉服、水墨画、韵脚诗等中国古典文化融入其中。
古典文化气息很浓郁,但却没能有精悍干将从千军万马重围中杀出,更多的是走马观花。
用传统文化来作衬托,突出的是他的成名作《烟花易冷》。
好在请林志炫来唱这首歌,才不辜负了好词,像周杰伦的咬字不清恐无法表述;其次,是周杰伦的经典唱片《范特西》,用学生时代的迷恋来突出其纪念价值。
影片主旨像一本青春纪念册,翻开都是他和周杰伦的故事。
女主角雨婕清新娴静,文艺十足。
颜值爆表,养眼首选。
看完影片忙去搜韩雨洁何许人也!
戏中,一个失去听觉的女孩。
靠古筝和书法来走出车祸阴影,车祸中失去了男朋友,以及听力。
遇到玩音乐的阿伦后,她慢慢打开心门,并接受了阿伦的追求。
喜欢写词的她还为阿伦作了一首歌词,用来支持他的演出。
而后,阿伦与前女友旧情复燃,遭受感情背叛的她再次陷入困境。
而此时她与神秘笔友的关系亦很熟稔,陪伴她经历风雨的,是一直默默关注她的周以乐。
她有《功夫》中星女郎黄圣依的清澈干净,出水芙蓉般的气质;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陈妍希的清纯动人,笑意盈盈;有《孔雀》徐静蕾的高冷倔强,执着坚毅。
但其戏份不多,个人演技人物张力尚待提高。
而文艺先锋,正是片中的徐若瑄,当年《云水谣》已奠定她文艺女神的地位。
五四女学生装、一对麻花辫子,一出场声如脆铃、凝眸如水、顾盼生辉。
精灵无邪演技精湛的她与俊美邪魅的忧郁小生陈坤搭档,堪称民国才子佳人典范,凄美爱情故事足以惊艳世人。
文艺只是青春期,终会过去。
片中的她化身摇滚天后,颠覆了女神形象,烟熏妆、大卷发,摇滚腔调格外抢眼。
有想法有个性有追求,从新手到歌坛新秀,可看出她的付出与努力。
对爱情也不会死缠烂打,尊重阿伦自己的选择。
徐若瑄举手投足间星范十足,文艺女生成长为风韵女人。
尝试多种角色,戏路更广,演员性格形象更为丰满有底蕴。
而出场时间亦不算太长,未能塑造出经典角色。
柯有伦,未能复制范逸臣的模板。
流行歌手出身,在影片中本职出演,本来有更好的基础和发挥空间。
《听见下雨的声音》、《海角七号》两部戏,柯有伦与范逸臣均是片中主唱,范逸臣却能靠《海角七号》一戏成名,自编自唱歌曲《第七封情书》、《国境之南》亦成为歌中翘楚。
而《听见下雨的声音》,歌词和基调均由方文山亲自操刀,中国风色彩很强,没有太多阿伦个人自由发挥的余地。
个人演唱的几首歌,也没有扣动心弦、绕梁之效。
片中的他有对摇滚音乐的酷爱执着,作为主唱的他却不能协调好团员内部产生的矛盾。
有感情的摇摆不定,喜欢清澈单纯的雨婕,却又忘不了初恋的Sharon。
个性直率爽朗,笑起来傻傻的,是大男孩。
演技不俗,在片中却未能将音乐天赋展露无遗。
周以乐,释小龙扮演,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
释小龙文艺腔调十足,在片中武戏改为文戏,饰演的一位少年有成的画家。
武打童星已长成小伙子,可惜,转型于他而言,趋于平庸。
在片中的文艺范并不能为他带来多少加分,反而显得演技生疏,并没有留下多深刻的印象。
太早有成名作的人会有一个困惑,就是以后的许多作品,再也无法超越成名作。
像释小龙,留在人们心中的是少林功夫小子;像赵薇、苏有朋,是小燕子和五阿哥。
除非转型成功,能有新的角色深入人心,像林青霞由文艺女生化身江湖女侠,由《滚滚红尘》到《笑傲江湖》,便是成功的蜕变。
不过他还年轻,期待能有更好的作品面世。
词写得很美,富有境界。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道出了意境的构筑真谛。
文字和绘画,都是意境表达的手法,如何让两者更好地交融,从而升华境界,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片中画面感很美,下雨的声音,清澈安宁,有日本文艺片的古朴和禅意。
文艺气息很浓郁,但人物性格和人性特点未能深入发掘,像蝉翼般轻盈透彻却未能负载时代背景的重担。
如蜻蜓在水上飞过,只留下圈圈涟漪,没有波涛浩瀚的深刻震撼与动人心魄。
作为十几年的杰迷,十分幸运的参加了电影的首映礼和提前观影。
在记者联访的环节,记者问到周杰伦怎样评价好搭档方文山的作品时,周杰伦打趣说到自己不适合直接说好或不好,只用了“很方文山的电影”来总结这部电影。
的确,从电影的名字到之前曝光的种种元素:韵脚诗、汉服、书法等等符号的堆积看来,这大概是一部小清新外加文绉绉的方文山歌词似的电影,但看了电影才发现原来男主角也是个玩乐队的,而大概也是一个结合学生时代和走入社会的追忆式电影。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是加了“方文山”的“周杰伦”大概是因为如果我在没有任何信息的情况下看了这部电影,在周杰伦电影还是方文山电影之间,我大约会选择前者。
玩音乐的男主角+甜美、清新的女主角+校园爱情+小火慢炖的爱情节奏就足以让我坚定,更别提电影中配角中的爆炸头和小廋个,(很难不让我想到阿郎和弹头)以及文艺到不行的唱片行。
而从角色性格来看:从周杰伦自导自演的两部电影中不难看出他喜欢的男主角都是虽然有些害羞但又有一肚子“追妞宝典”的“一见钟情男”,而剧中的阿伦也一不小心符合了周氏男主的种种特质,至于女主大概是“英雄所见略同”的原因,两位都选择了没有什么攻击性的气质型美女。
而加了“方文山”的这个环节都体现到了穿插在剧情中的诗句、汉服的展示、而与周杰伦电影最大的不同是属于方文山的那种含蓄和收敛。
就像他的词那样,方文山更擅长于用意境来烘托情感,这种方式在电影中表现的更加的明显,雨景作为电影中最为重要的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每一次的情感高潮。
而作为你一个古典文化的爱好者,方文山在电影中使用到了国画中最常用的“留白”,有时候观众需要的不是一个结局而是一个创造结局的机会,电影回忆的场景中结束,像一个轮回,原来四个人的生命轨迹早已有过交集,这样带有轮回和注定意味的方式,大概就是方文山这部电影中最方文山的地方了。
走青春青涩恋情又带点追忆的路线的片子,只要走对了情怀,引起观众的共鸣本该是件水到一个渠成的事情。
但就像方文山的词一样,尽管美的不可思议,但是总缺少一个让你内心随之一颤的点。
这也许也是为什么方文山大火的词总是与中国风挂钩而不是什么都市代言人。
(再次表达本人真的是周杰伦和方文山的粉丝)电影从语言到镜头统统都没得无话可说,甚至很多场景暂停截图就直接可诗歌以当明信片一样。
这样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偶尔的诗句的穿插绝对可以直接击中无数女文青的小心脏。
剧情上稍显平淡可以说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不足,比起清淡的女主角,我更加喜欢徐若瑄扮演的角色,真心希望导演可以深挖这个角色啊当然,最后还是得说等到明天正式上映的时候还是会自己花银子去支持这部电影的。
从包装到内核的精致和用心,真的很难想到一个不去支持的理由,更何况我还是个杰迷呢
台湾小清新风格,适合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看,而我,已经老了……景色真美,截个图就可以做明信片了。
下雨的时候,而刚好可以悠闲的躲雨或者打伞漫步,那真是最美最美的风景,要是有个可以相视一笑的人,那最是年少时光中最温馨的记忆。
曾经爱的,不一定是最爱我最适合我的,可是因为我爱,其他都不在我眼中,除了他。
身边那个深情款款的你,做我的好朋友吧,永远都不会改变的好朋友。
漂亮的毛笔字是我永不能抵挡的爱。。。
刚看完了方文山的处女座《听见下雨的声音》。
坦白讲,水准在金线以下。
故事叙述节奏不佳,两首素颜韵脚诗插入很突兀; 尤其最后一段,方文山拍着拍着电影就成了MV。
这些都容易让观众游离剧情之外。
而肥胖的释小龙整场的做作台湾话,让人觉得,观影真的需要勇气。
好在,转型导演的处女作,即使再烂,也都有《小时代》兜着,不必担心。
好在,方文山和杰伦都属于创造力喷涌那种人,烂也会烂出诸多彩蛋,让人眼前一亮,让人有所期待。
不得不说,方文山的歌词,诗,电影,都属瓷器,玲珑而有底蕴,剔透却容易碎。
而方文山诗和词是官窑烧制,且多为珍贵的青花瓷; 而电影,则属民窑烧制,拿它吃饭消遣尚可,若摆到厅堂做观赏用,便觉拿不出手。
杰伦和文山这对搭档,小学五六年级走进了我的世界,那时知道他们的人还不多,听磁带上的《忍者》背诵歌词本上《威廉古堡》的词,便觉自己很酷。
在初中时候他们开始火起来,似乎每个人都能唱两句《东风破》。
有一种不好的情绪:当喜欢很久的艺人突然被很多人喜欢了,情绪就会变复杂,希望他们火,但不想让他们太火; 如果平时我讨厌的人也开始扣着鼻孔讨论起他们时,心里多半会想,"你懂个屁呀"。
于是开始找寻大家所不知道的杰伦和文山。
《D调的华丽》很多人都看过了,便又找到了一本方文山的诗集,集子名称很长,叫《方道文山流: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
正是这书,打开了我一个新的世界。
可以说,我的现代诗启蒙读物,不是泰戈尔《飞鸟集》不是徐志摩《猛虎集》,不是顾城北岛,不是冰心海子,就只是方文山的这本小册子。
冯唐说过他诗第一,小说第二,杂文第三。
我觉得,方文山是诗第一,歌词第二,电影第三。
冯唐的诗,小聪明太多,又太黄,意象之美意境之奇皆在方文山之下。
看过方的诗,便觉得他给杰伦填词,只不过就是一种"打着麻将就把词给填了"的活动,一如坊间流传的林夕大神。
《听见下雨的声音》是他之前写过的一首诗,他管这种诗叫素颜韵脚诗。
读他这种韵脚诗的时候我读中学,对未来对爱情有很多畅想,但那时还不知情为何物; 看到以诗同名电影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工作了,正在异地恋,饱受相思之苦。
回忆起来,两次读诗之间,竟发生了那么多事。
恍如隔世。
周末在家看了两部青春片,韩国的热血青春,和听见下雨的声音,因为周杰伦,因为方文山,因为画面真的很美,所以可能更偏向于听雨声吧,今天,本来是去找主题曲的词,因为这两天脑海里一直飘着这个旋律,结果无意中又看了豆瓣的影评,豆瓣评分不高,五点几,我觉得无功无过吧,我喜欢,但我并不强求所有人都如我一样去喜欢。
就像对杰伦一样,如果说我是杰伦的铁粉,喜欢杰伦上12个年头了,可是却没有做过什么疯狂的事,小时候收集他的卡带,连CD都买不起,但是也不觉得遗憾,后来卡带有的被同学借走没有还回来,有的被老妈以影响学习的名义没收了,我记得那一瞬间也心痛过,哭了好久,求妈妈不要拿走卡带,那感觉比割了我身上一块肉都疼,后来也慢慢好了,因为开始有MP3了,杰伦的歌,就像是我成长的背景音乐,不重要重要,很多时候,我能想到的某件事,也会和杰伦的某首歌联系在一起,对于我奇怪的脑部构造来说,这是很难得的,因为我连最近的事情都记不清楚。
可是我却清楚的记得,初中毕业考试的早晨,微湿的路面,因为下雨而格外有味道的空气,我心情愉快的哼着简单爱,学杰伦玩伞,那种愉快的感觉,即使现在再回想,笑容依然找的回来。
我从来没有期待过,所有人都必须喜欢杰伦,即使有人骂杰伦,有时候或许也会愤怒,可是大多数时候,还是会觉得无所谓吧,我喜欢着我的喜欢,你讨厌着你的讨厌,我既无法改变你,你也无法改变我,何必要纠缠,人生那么短,按着自己喜欢的样子去过还来不及,哪里管得了别人的闲事。
何必去掠夺,做自己就好,喜欢的人自然会喜欢的。
我记得小学五年级,除了我同桌,除了他会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的哼着龙卷风,没人知道杰伦这个人,那时候我也不知道,我还觉得我喜欢陈冠希呢,因为长得比较帅,然后,没什么悬念,我被同桌洗脑了,这一喜欢,就喜欢了十几年,未来还会更久吧。
托杰伦的福,每次想起来都还记得这个小学同桌,其他人就不太记得了。
后来到了初中,班里已经有几个杰伦的粉丝了,有一个还坐在我附近,于是就被我天天缠着唱杰伦的歌给我听,所以,即使在学校里不能放音乐的情况下,杰伦的歌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很有爱吧。
后来上高中,班里大部分人都是杰伦的粉丝,这样的变化很惊人吧。
杰伦一直在成长,无论你喜不喜欢他,他走着他的路,愿意追随的人自然会跟着,不愿意的人,也没有人会强求。
以前看过粉丝们给他做的视频,那里面十几年粉龄的人好多,像我这样的太普通了。
作为歌迷,我没有为他的专辑销量做过贡献,甚至两次擦肩都没有去过他的演唱会,但我一直觉得,我一定会去的,和我爱的人,和我最好的朋友,等到那时候,即使他不在我的城市,我也会去。
方文山是周杰伦的御用词人,大概全世界都知道吧。
杰伦一向都很袒护身边的人,这样很帅气不是么?
所以柯有伦演方文山的男主角,让人诧异么?
反正我是完全不。
很多人都评论说男主角不帅,我只想说演艺圈帅哥型男那么多,又不缺这一个。
如果是我,我会觉得,我拍的电影用我的朋友怎么了,我本来就是想表达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为了考虑大家的审美,换一个帅哥来演,那么电影还没开机,就已经违背了我的意愿,这种情况下,我还能完全表达我想要传达的东西吗?
观众还能相信我拍的电影是我的意志体现吗?
而不是一部为了拍片而拍片的三流电影?
我既然连演员都迎合了观众,那整个故事情节等等都可以迎合啊,为了保证票房嘛,可是,这样的话,又何必我来拍?
我就是我,我拍的电影是我想传达的意识,我做的是我想做的事,不是为了任何人,不是为了交差,我做我想做的事,用我喜欢的方式,本来就没什么不对啊?
什么叫选演员也要对得起观众,电影是导演意志的传达,是导演把他想告诉观众的东西用电影的方式来呈现,票房也好,得没得奖也好,根本不是电影的主题吧?
你不喜欢可以不看,这本来就没什么,还有些人更直接,就说方文山你还是回去好好写词吧,导演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这说法就更好笑了,说直接点,这跟文化大革命还有朱元璋的焚书坑儒有什么区别?
哦不,还是有区别的,你没有那个能力和权力。
但是本质还是一样的。
先不管,方文山的电影拍的到底是好是坏,别说好坏的评定标准本来就难以说明,既然他拍了,也算是一种文化意志的传播吧,正常来说应该鼓励吧,百花齐放不是很好么,难道只守着冯小刚张艺谋?
只准他们拍电影?
有意思么?
假如一千个导演拍出一千部青春片,除非真是照搬照抄,不然,肯定是一千种不同吧,当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你会因为他们的短处,就叫他们以后都不准拍电影了吗?
电影无论是选角或是内在想表达的东西,从来都是应该忠于导演的思想,而不是观众的思想,这是我所认为的电影。
好累啊,说了那么多的题外话,还是说说电影本身吧,方文山,他最擅长的是什么?
最喜欢的是什么?
最想发扬的是什么?
老实说我一点都不了解他,我只是因为杰伦,知道这个人而已,但是我想所有了解他或不了解他的人应该都能想到一个词吧,中国风。
他给杰伦写了那么多中国风的歌词,他写韵脚诗,他字里行间美的不可思议的古典气质,呵,这不就是他最喜欢最擅长的么,他想宣扬什么?
泛亚城市文化节想宣扬什么,他就是想宣扬什么。
重视传统文化是中国现在很缺乏的东西。
他喜欢,他重视,他想让别人重视,这是起点吧,至少这样的起点是值得宣扬的,这样的宣扬是多少次都不嫌多的。
OK主旨搞定了,看表现手法,很台湾的电影,唯美的画面,清新的人物设定,缓缓叙述的故事,电影画面很美,美到随意一次定格都能成为一张明信片,至少视觉上是一种享受(忽略有些人嫌弃主角的想法),人物主角,演技还是有些青涩,但还好,至少还没过,没到作的看不下去的程度,我同意有些人的看法,徐娇的旁白让人出戏,娘娘腔经纪人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故事有点老套,车祸,失听,兄弟喜欢上一个人。。。。。
好在表现的很唯美,其实韩剧也一直被说是癌症车祸兄妹恋一直重复,就我个人的想法来说,一个好的故事,要么很新颖,要么很接地气,其实都是很吸引观众的,前者制造热闹后者引起共鸣。
这样来说,这个故事确实不太好,新颖根本没有,地气接的不够,可是我觉得青春确实很像摇滚,那种张扬跋扈,歇斯底里,没什么不敢的样子够年轻,够骄傲,配上那句话,一个人可以编写自己的剧本,但要一群人才能够叫做青春,很有感觉啊。
可能是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可是电影就那么长,结果都没有表现好,关于亲情,年轻的爱情,友情,奋斗,每一个点都可以挖出很多东西,但是糅合在一起,有些没了重点。
所以到最后,有些人都分不清谁是主角,这里不得不说韩国电影很值得学习,主角突出,但是配角却也能个个出彩,性格分明,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可是又不会跟主线故事混淆。
但是我觉得他有想用细节表现主线的意思吧,如果我的推论没错,人物关系发展的趋势全部都埋在细节里了,我觉得用这种手法表现很棒,不白不露,很适合台湾小清新电影的基调,但是还需要完善吧,有些深厚的感情,只靠一个细节去表现有点不够。
最后,豆瓣的五点几分,还是可以的,有值得赞的地方,也有待改进的地方,处女作来说,我觉得已经很好了,进步空间很大,值得期待。
一不小心叨太多了,汗。
很典型的台湾小清新爱情片,画面较之日本文艺片多了一丝色彩上的浓重和活泼生动,画面色调非常美,很多镜头截个图都可以拿开当桌面,或是打印出来做明信片。
因为算是被电影名字吸引看的,并没有注意太多,后来才知道就是那个方文山导演的,意料之外却也确实看得出一些痕迹。
片头的韵脚诗写的确实是很美很有意境,像歌词一样。
这些大概可以算得上是整部电影全部的可圈可点之处了。
关于剧情,有点乱,剪辑也没有很顺,很多情节该有的镜头总是还没到位就切换了。
片子里加了很多汉服,书法等中国元素,但是植入不流畅,很强加硬塞的感觉。
想要表述的东西太多,爱情,友情,亲情,文艺等等杂糅在一起,反而不好把故事说好。
女主角气质不错,可看起来总是少了那么一点味道。
男主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至少个人觉得不养眼,还有点中二。
释小龙的声音不知道是配音还是原音,听起来很不舒服,演技如何先不论,角色设定的限制还是比较大的,但是他看起来真的一点一点都不像艺术家,哪怕是健壮的艺术家定位也不符合。
徐娇的角色就像鸡肋,虽然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旁白一样的位置,但真的看起来可有可无啊,那些心理活动什么的交给女主自己也是完全过得去的。
整部片子一直在为后面的比赛做铺垫,可这比赛也太敷衍草率了,基本算是一笔带过。
还有关于乐队,最后何去何从也没有给个交代,本来还以为男主会拿那些韵脚诗写个歌词什么的,结果只是我想想罢了。
结局那个音响店前的回忆不错,除却镜头美,听着雨滴下落打在瓶子上的声音,敲击着节拍,四个人在同一个场景中出现感觉真的很好。
擬了個老氣的標題,實在不襯這嫩芽般的電影。
可是有什麼關係呢,從來都是看客自說自話,影片不顧一切地劇終。
因為欣賞方文山,所以我很主觀地喜歡這電影。
它不一定好,但它的確很美。
它情節平庸,卻寫意極致。
灌醉人的是音樂和詩,抽醒人的是狗血故事。
電影讓車禍不是悲劇,反成了童話。
現實一撞,往往就容貌盡毀,肝腦塗地,死無全屍…而電影一撞,不過是失憶或是失語,只要愛情的火花擦亮,記憶就重燃,言語就復甦。
影片給了我們一個不錯的提醒:不說話的女生比較容易更有氣質。
-.-竹林車站,雨下得很清新,女主角站在那裡,像一張明信片。
可我們的車站和雨天呢?
人山人海,一片泥濘。
如果你帶著欣賞一張明信片的心情,怎麼能迅速在茫茫人潮中抓住你的主角並將其拉到你身邊?
你不得不帶著菜市場上搶購新鮮食材的幹勁,才會有把目標據為己有的可能。
當然,如果點了個台式小清新的結局,那就老老實實按著電影的路數走,拿起相機或畫筆,將她存起。
無處安放的暗戀,有機會就拋上天台,吹風或打架。
小樂團的青春,橫行,搖滾。
多少老不死的音樂夢,最後無疾而終。
情歌還在唱,電影繼續演,青春被藝術反复玩弄,現實已熬成白頭。
對於美化過的年輕,無所謂的說還行,看不慣的說矯情。
我初中時,周圍的女生很多都花痴學校樂隊的貝斯手,主唱也有不少粉絲。
我卻無法想起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張臉,倒是記得校慶演出他們唱的是《我們這裡還有魚》,真心贊。
看來音樂比樣貌更容易植入記憶。
我高中後,學校樂隊換了人,改了名。
我再沒有記住他們的演出。
有個男生常常在校門口等著放晚自習的我一起走一段,到了第一個路口,各自向左向右。
他從不問我的名字,我從他拿著的作業本上知道他姓什名誰,但我也只是嗨,餵地叫他。
他常和我說一些我不知道的搖滾樂,問我喜不喜歡Xxxx的唱片,他可以借給我聽。
我心裡真是飛流直下三千汗,都不好意思告訴他我那時只聽過98度和U2...後來他告訴我他是樂隊的鼓手,高考想考去北京追他的音樂夢。
放榜的某天,我在報刊室閒逛,忽然他氣喘吁吁出現在我面前,說了句“我終於找到你了”…後面的事我都不記得了,他還是不知道我的名字,我也不知道他最後去了哪裡。
現在想來,覺得好笑。
原來青春,只是一笑而過。
誰的青春沒有與樂團擦邊,那些酷酷的帥帥的樂隊,對於某些人來說也許是青春記憶裡閃亮的星,而對於另外一些人,他們也許只是一場下雨的聲音。
唱片店在電影裡又是一個艷遇的好地方。
光線柔軟曖昧,新來的員工是洋娃娃一樣的徐若瑄,離得近點或許能嗅到她捲髮上殘留著什麼香波的味道。
可是我們那時候的唱片店呢?
多是燈火通明防偷盜,才進門就聞見老闆的快餐味…店員不必懂音樂,只要不收錯錢。
現實如果被活生生直接搬上屏幕,那叫新聞播報,電影是現實經過藝術處理後的華麗轉身。
所以影視和現實,一對比就是搞笑。
恐怖連上帝都會忍俊不禁。
用聽雨的心情去看電影。
聽到什麼樣的雨聲,就看見什麼樣的電影。
是噪,是歌,隨意。
如詩,如屎,自便。
喜歡的,就多喝幾杯自醉,大聲叫好。
故事情节虽然是很老套的那种台湾爱情片,不过,午后看看作为小憩一下的选择还是不错的,如果天空再配合地下场大雨就再好不过了。
其实,第一眼接触这个地下乐团的感受就让我联想到了NANA,特别是魏如昀饰演的Vicky,就和上岛美嘉饰演的NANA版本相似度极高,可惜这里她并不是主角,被挖墙角的大邦也不是莲。
以乐与雨婕的缘分更早,却一直是两条平行线,阿伦像是一杯烈酒,刺激又容易沉醉上瘾,而以乐这杯白开水,更适合做知己,如果没有遇到过阿伦,说不定她会和以乐在一起,过那种平淡幸福的小日子,这就是编剧的事了。
Sharon与雨婕就像是红玫瑰与白玫瑰一样,都很美好,很难割舍,如果没有雨婕的出现,Sharon应该也会顺其自然的和阿伦复合。
这就是人生的复杂与趣味了。
玩音乐或者是搞艺术的,很多都会碰到一个困境,那就是资金问题,不是每一个都能出名,而且不是每一个都能赚钱,如果他们成家立业后,必然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他们的未来是怎样?
应该大多数是做生意吧,因为有很多兴趣相投的朋友。
我好像写偏了。。
完全是凭借方文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听见下雨的声音》抱以强烈的期望,但看完片子之后,却只有笑而不语了。
这年头,导演都快成“贬义词”了,叫您一声X导,你还真不一定敢当,方文山完全可以好好的玩一把青春纯爱小清新,诗美,词美,歌美,画面美,所有的美,却被柯有伦蹩脚的摇滚给毁了,再加上剧本的薄弱与陈词滥调的设定,电影不得不冠以失败二字;文山啊,等你拍好片,杰伦都出下下张专辑了,您玩儿文化那是数一数二,至于电影,呵呵。
是吗
小清新 词很美 墨很浓 小龙不错 徐娇的声音不太合适
烂,情节节奏不流畅,台词生硬,演技尴尬。曲子除了一首都难听,故意文艺却很作,全程吐槽。徐娇路转黑
很喜欢台湾的电影,不只是因为它的小清新,也是因为他们的故事总是很唯美。明星很多。同推荐《听见》
2014.4.19 台湾小清新 很赞。很有文艺气息
果然是太久没看过纯情片,感觉还不赖……
为嘛台湾小清新就是喜欢女主聋哑人呢
词人就该好好写词 演员就该好好演戏
杰伦脑残粉路过~~ 文山哪 等你写完词 我就出下张专辑咯,没关系慢慢来,这首歌我自己来~~
一星给方文山的词
带剧情的超长MV。
方文山
方文山你还是好好写歌吧,拍MV不适合你
应该找周杰伦来打个酱油
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两星是送给中国风的。
让一个听不见声音的姑娘听见下雨的声音,一个多么单纯美好的愿望,一个多么有爱有意的故事开端,可是就活生生地给拍砸了。会写歌,会写词,但不代表会写故事啊。借酒浇愁,旧情复燃,突然就来了一段床戏,是哪个老师教你这么拍的?硬是给整个电影下拉了一个格调。
简简单单方文山。
哎~!李东学、释小龙居然去客串?
为了主题曲和OST可不可以给五星?
MV加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