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9.5我的天,女主居然是摩洛哥女孩的主演!
我的娘啊法国人就爱这种伤风败俗的东西,还俗称为有多浪漫,有多迷人……低级下流就是低级下流!
这部影片居然还是吕克贝松导的!
虽然几乎没有色情戏份,但女主给我的感觉就是骄傲又自大……完全没看出那是自信,倒是自大过头的表现!
为了救自己的妹妹居然要牺牲教授唤醒科学家……算了,这也算是一个故事,而且还将有续集……具体的如何不符合现实就不深究了,反正是漫画改编的,也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无论是翼龙、木乃伊还是神秘的复生魔法都比不上路易斯•布尔昆胸前粉红的两点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估计国内公映时会把这轱辘给掐掉,这就是看试映场的最大好处了吧——当然,从情节上来看,剪掉两点丝毫不影响剧情的叙述,反正就是泡在浴缸里看看信,也就我这种低俗的人净往歪处想。
影片从一开始就让我想起《天使爱美丽》,画外音把同一时间里不同空间内的人物勾连在一起,不过反正是漫画改编,画外音的使用似乎天经地义——这也极大降低了吕克•贝松的叙事难度,对女一号阿黛拉的前情交代便通过生硬的插叙展现给了观众——有了画外音这个“大影像师”(借用法国电影叙事学的术语)的操控,这一切显得是如此自然。
我一直很佩服能拍好女英雄故事的男导演——特别是异性恋男导演,吕克•贝松自然是个中翘楚,《尼基塔》、《第五元素》、《圣女贞德》,甚至包括《这个杀手不太冷》——谁敢说娜塔丽•波特曼不如让•雷诺鲜活?
当然,《阿黛拉》本就是漫画英雄,从剧情来看,这是位个性十足、妩媚动人、情真意切的女版印第安纳•琼斯,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危险,只要阿黛拉一出,登时百无禁忌。
所以,犯不着指责这个人物的脸谱化——商业片嘛(如果我们一定要用“商业片/艺术片”这样粗暴的二分法的话),看得热闹养眼,值回票价足矣。
没看过雅克•塔蒂的原著,从吕克•贝松亲自操刀的改编来看,片中充盈着机械架空幻想的氛围(故事发生在一战前),于是,这又让我想起了《大侦探福尔摩斯》和《漫长的婚约》,这种“电气朋克”(沿用“蒸汽朋克”的术语,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风格的作品估计会在《丁丁历险记》上映后进一步大热世界影坛。
吕克•贝松向来长于奇思妙想,由他来执导此片完全符合逻辑,不过真要跟好莱坞比起来,贝松讲故事的能力还是稍逊一筹,故事的高潮来得有些平,特技——尤其是核心道具翼龙——出现在银幕上还是假了一点,不迷信3D是对的,但有时候不敢用3D恐怕还是技不如人的缘故。
《阿黛拉》就像是一份集合了《远古入侵》(一部英国电视剧集)、《夺宝奇兵》、《哈里•波特》和《木乃伊》的法式拼盘,不无遗憾的是,在哪一点上吕克•贝松都没有完全做到位,这也导致了《阿黛拉》很难成为一部经典:《远古入侵》的翼龙特技很耐看;《夺宝奇兵》把古代传说的渲染和巧妙的机关设计推倒了顶峰;《哈里•波特》里的魔法展示则让教授的起死回生大法彻底沦为了寒酸的法国茅山术(还不如美剧《邪恶力量》过瘾,那个教授的造型倒很像茂瑙版的诺斯费拉杜,不知是否是原作的设定);《木乃伊》里贯穿了五千年(或者更长?
)的爱恨情仇,再辅以浓郁的埃及风情——《阿黛拉》在各方面都浅尝辄止不禁让人略感遗憾(阿黛拉骑翼龙的情节则直接引发了我的《阿凡达》后遗症)。
至于悬疑色彩,吕克•贝松最后完全将之解构了。
且不说那群古埃及木乃伊(领头的居然是大名鼎鼎的拉美西斯二世)复活后就操一口流利的法语(反正好莱坞已经让古希腊众神都说英语了),而且第一位复活的哥们竟然是位核物理学家?!
最后一段观众们本来屏息凝视的看着木乃伊们纷纷踱出棺椁,结果情节流转迅速喜剧化为《博物馆奇妙夜》。
末了,这群在巴黎看夜景的木乃伊们还恶搞了一把贝聿铭的卢浮宫设计(与片尾的泰坦尼克号收到了同样的无厘头效果)。
爱情在片中也被解构了,阿黛拉对自己失手将之变成植物人的孪生妹妹阿加特一直心怀愧疚——阿加特脑门上插根簪子一动不动的造型很伊藤润二,以至于我一度误以为吕克•贝松想弄个《三更之回家》之类的套路。
于是,对阿黛拉苦追不舍的青年科学家安德烈只能独自享受(奇怪,我为什么用“享受”?
)暗恋的感觉。
但是,当阿加特醒来后,阿黛拉重新上路,安德烈却“顺理成章”的享受(奇怪,我为什么又用了“享受”?
)与阿加特的幽会。
姐姐不成妹妹在,果然是自产自销,肥水不流外人田。
故事显然还没结束,雅克•塔蒂的原著本就卷帙浩繁,吕克•贝松说拍成三部曲还是简装版的,认真拍下去,搞成法国版的《夺宝奇兵》系列也未可知。
吃惯了美式爆米花,偶尔来点法式甜点倒也不错,不管怎么说,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瞬间就被打发了。
真的是粉红色的。
(刊载于《南方都市报》2010年8月7日 )
电影的高潮部分在于刚开始1分钟内类似埃及画壁式的片头字幕。
气场强大的美妙配乐加脑海中已先行陶醉的吕式华丽风,肾上腺素分泌井喷。
吕克贝松吕克贝松,我在心底按压下默念。
好吧,我承认就如新手淘宝购物的那种可笑评价:没有我想像中的好。
也许是之前的心理暗示太过于强大,也许是开头的配乐让肾上腺素的提早出动,也许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虽然拼凑式的剧情无法重现吕式经典,但是光从一个法国电影的角度来说:古董味道的法式蕾丝绝对让人眼前一亮。
优雅小碎石板铺成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光鲜高跟鞋跟踏上去清脆有声的法国街道;田园气息甜美感无处不在的棕榈色实木闺房及满屋子不同国籍的古董物件;当然当然!
还有女主角每次出场,裹满肌肤的由各种美妙蕾丝拼接而成繁复华美至极的手工衣裙!
阿黛拉面见总统的那幕,从碧绿草地上瞥见的立体重工蕾丝立领到返回家中褪去层层纱织至脚踝的白色刺绣玫瑰丝袜,这些早已消失在急功近利朝九晚五蚂蚁般生活上的东西,竟然如此刺痛眼睛。
我爱古董味道的法式蕾丝,请上世纪优雅法式复古风潮华丽回归吧!
小吕开始玩票了,没劲!
小吕开始玩票了,没劲!
小吕开始玩票了,没劲小吕开始玩票了,没劲!!
小吕开始玩票了,没劲!
小吕开始玩票了,没劲!
小吕开始玩票了,没劲!
小吕开始玩票了,没劲!
这是部很轻松的片子,带点奇幻风格的法式喜剧,有一个聪敏干练任性大胆的女主角,是个冒险故事作家,签名售书时把植物园里的一个小研究员迷得神魂颠倒,为了救她的妹妹她骑着从博物馆恐龙蛋里复活的翼手龙去救一个疯狂科学家教授,最后复活了埃及木乃伊拉美西斯二世和他所有的大臣们。
看完这部片子后我想起了哈利波特,无他,盖因这两个故事都该是中学时代的孩子们特别喜欢的。
我记得初中时我曾在作文中用“青黄不接”形容过我们那个年龄段(结果那篇作文当然分数很低)——不似小学那会儿得到父母的大量关心照料,却离真正掌握自己的生活的日子还很远很远。
偏偏就是这个时候,我们会幻想自己有一天能拥有一种全能感。
那时候我经常在放学的路上想:我一定不是一个普通人,有一天藏在我身体里的潜能会爆发出来,就像XX动画片或者XX漫画里的那样。
哈利波特也是满足了这样一个幻想,虽然罗琳把魔法世界和麻瓜的世界有点划分得太清晰了;而在这部影片中阿黛拉小姐可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出版社出钱让她去秘鲁,她偏偏跑去埃及,从一群盗墓贼手里逃脱,打火机扔到满地的石油上,她一溜快跑火就是烧不着她;巴黎的马车堵了道,她把脑袋探出窗口对着马大声道:“快走笨蛋!
不然你们就死定了!
”那些马儿居然就真的给她让出道来了。
你让所有平时装得乖巧文静其实心里头燃着任性跋扈的小火苗的小丫头们该有多么憧憬你的生活啊……不过如果阿黛拉跟奥特曼似地一出场摆个POSE后就事事顺利,那故事也没什么好看的了。
她的一大性格魅力还在于她的高挫折商,想她一次次易装进入巴黎监狱试图解救那个疯狂科学家教授,每次都在被发现后被赶出来,但是她一扭头,马上又去执行下一个方案。
最后求助总统也不顺利,回到家里面对着脸色苍白如同植物人般的妹妹,她兀自伤心了一小会,到了客厅又能一边自嘲一边对着从埃及搬回来的木乃伊卖弄性感。
这种活力这种毫无顾忌,正是年轻人最珍贵的要素——输得起。
也正是因为敢于去做常识以外的尝试,她驯服并骑上翼手龙时,那个小研究员忍不住要大声赞叹:“阿黛拉小姐,您真是不可思议~”但他给她写信时却又那么犹豫不决,落下“小姐”两字后,心想:“要是她已经结婚,或者守寡了呢?
”(这里很女权,我喜欢。
)上个星期去参加了初中好友的婚礼,也见到了好几个好久不见的当年的伙伴们。
结婚是件人生大事,我在看了新房以后真觉得可以(替好友)高呼:“It's my time and my place!”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时代终于来了。
不过和她们聊了一会儿,反倒不觉得特别投机。
也许因为我还是学生,而我的大部分朋友们都已经进入社会,她们面临着更多的外部评价,所以求稳、守成,已经成为这些二十三四的女孩子们开始重点关心的事情了。
还有就是对于皮肤状态变差和衰老的恐惧,之前我看过一些说法说女人过了二十五岁后体内各种维持青春美貌的好东西的水平就开始下降了,最近听闻这个年龄数字又往前靠了些,变成二十二岁了,而二十五岁以后则变成“两倍速度下跌”。
我擦,这真的不是化妆品商和保健品商一起阴谋制造的传言么?
当然,我不是说要对外表毫不在意(虽然我确实觉得如果除了衣服包鞋和化妆品别的你什么都不感兴趣的话你基本算白活了),我只是觉得青春不可能留驻在对于衰老的恐惧中,开始守成意味着人生已经到达顶峰,以后就只有下坡路没有上坡路……可是天哪我们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啊~与其那么早地把自己变成一尊美艳的死塑像,然后花上后半辈子的时间来辛苦地维护它原来的样子;不如保护好那颗珍贵的年轻的心,不要去理太多所谓的稳妥考虑,不要去为根本还没有降临的事情焦虑。
生活不该是一场目光紧盯着自己所失去的保卫战,而应是一场尽情尽兴的好玩的冒险。
唯一可怕的则是:因为畏惧失去而放弃了当下想要的,最后却发现什么都没有换来。
刚看了蒋方舟在她的博客上写:“改变生活,必然要从俯视生活开始。
”我觉得这话相当正确且这个句式相当实用,例如:“改变考试和成绩,必然要从俯视考试和成绩开始。
”长这么大,也算见识了一点人生的无常、历史的无常,时代总会变化、环境总会改变,没有谁真的能做到审时度势地去设计自己的人生,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冒险。
当然人是要认清现实的,可你对“现实”本身又有多大的把握?
电视、广告、你浏览的网站还有你的父母和长辈们,他们所告诉你的,是真的真实吗?
是全面的真实吗?
是你未来将遭遇的真实吗?
阿黛拉固然可能只是个青春期小女孩儿的跋扈幻想投影,我惟愿大家心中那个爱冒险的阿黛拉都还没有死。
感觉还行,对于法国片就只觉得很文艺很浪漫,现在这样的突破已经很好了,但是特效和故事情节单一了一点点!!
看了海报我觉得像一个电影,看了影片开头我还是觉得像一个电影,看完了影片我终于确认这确实像那个电影。
我就不说是像哪一部了。
我满怀期待想要来点反差的感觉瞬间消失了,说实在的,真是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卖点在什么地方。
奇幻?
特技?
搞笑?
情感?
无论是哪个还是只有“不那么成功”作为结论,全篇所有的包袱都那么“烂大街”,sorry我用了这个词,看完之后我的感觉就是这个非凡的冒险真是不怎么非凡。
法国电影《阿黛拉的非凡冒险》用离奇情节描写了阿黛拉无视别国主权和法律,抢走木乃伊,烧毁法老墓,杀死别国警察的“英勇”行径,而把保护本国法老墓地的埃及警察描绘成一帮愚蠢丑陋、猥琐狰狞的小丑。
“自由、民主、人权、平等、法治”是法国流行的核心价值观。
然而,这部法国影片却使人想起近代法、英等国殖民者侵略亚非拉,屠杀当地人民,抢夺别国财宝的罪恶行径…… 西方中心论”、“白人优越论”、“有色人种劣等论”之观念在一些法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在他们眼里,抢夺别国财宝,用别人的血救自己是天经地义的英勇壮举。
历史上,殖民主义罪恶累累!
今天,殖民主义害人害己!
“白人优越论”和“种族优越论”该唾弃了!
真的佩服这个大肚汉,看完电影觉得这样的感受,这样的情绪渲染的魔幻才是好看的,真的希望能马上看到续集……能指导这样的影片 必须有一颗严重纯洁的心,淘气到无敌的心,上房揭瓦,至少在档期间绝对纯洁的一塌糊涂的演员,才能有这样的美好的作品。
和法国导演让-皮埃尔·热内一样,挑选演员的就是那种有丰富的灵魂,不是我们国家那种做作的 被物质欲顶的欲望爆棚的“纯情”。
晚上看电影之旅的影片花絮介绍,原作者雅克·塔蒂看了影棚的布景之后,盛赞美术和场景师,还原了一切漫画,非常尊重原著!
使得这次吕克贝松各方面让肥水没有流到动漫强国日本人那边,抢先用天马行空的艺术感染了影片。
杀手莱昂》中,加里奥德曼有这样一段台词:“你一定不喜欢贝多芬,他的开场总是让我通体舒畅,多么有力,但是过了开场之后,他的音乐就开始变得他妈的无聊。
”不知道吕克贝松是否像他自己电影中的台词一样,在经历过开场的辉煌之后,一步一步的开始下坡路。
时光网上目前《阿》是7.8分,不知道最后会稳定在几分,反正我看过之后完全没感觉。
回想大师曾经《杀手莱昂》中的精彩;在看当前这部的平庸,我心里也感到几分无奈。
不知是这几天现实题材的电影看多了,还是我老了,我对这种魔幻题材的不怎么感冒,既然是魔幻嘛,什么不靠谱的事都能往上贴。
一位牛逼的物理学家竟然能然木乃伊起死回生,实在有点扯吧?
对不起我要交代一下,本人的专业就是物理,平时深受各种物理的折磨,但俺还是要问一句:这种类似于巫师的工作怎么找上物理学家了?
翻译过来后的片名是《阿黛拉的非凡冒险》,然而看过之后除了去偷木乃伊那一段很紧张之外,貌似没什么冒险刺激的镜头。
剧情发展还算流畅,但也没什么高潮。
另外那只翼龙的设置很失败,事实上剧情的主要矛盾是救被阿黛拉爆头的妹妹,但次要矛盾翼龙的戏份安排过多,完全在浪费时间。
那个木讷的小伙子,也是个打酱油的角色。
一些喜剧元素较比老套,倒是一些恶搞的情节比较照乐,如结尾恶搞泰坦尼克号那处。
还有一处败笔相信大家都会发现,片中的特效做的不够逼真,最明显的破绽就是阿黛拉在骑那只大鸟的时候,类似的场景与《阿凡达》相比相去甚远。
吕克贝松曾豪言说过一生只拍10部电影,无疑他自己食言了。
我想,如果他拍完第五元素后停止在好莱坞发展,会不会永远更perfect?当然了,生活中没有如果
主要是女主很漂亮木乃伊很喜乐所以给两星……但是为何木乃伊复活之后就全部说法语了安?。。最悲催的是教授。。。还有贝松先生,为何你不能在亚瑟王国之后就按计划收手?
以后用发簪要小心。。。
失望
很不给力
自私 愚蠢 自负 难道这就是法国人的性格么?
典型欧洲商业片。吕克贝松就为了这货食言?!
让人失望的老贝。
明显是一锅料子放得太足,只求鲜爽口感的速食,娱乐元素整合穿插得不错,配的香料就是法式风情,这点到底是让美国人羡煞。
last scene~wonderful!
典型吕克贝松式爆米花电影,少有冷场兼美工不错,大抵是因为还有后续的原因,情节相对松散。教授实在够惨,死了也没人在乎,木乃伊既然能救活妹妹,怎么就不能顺手多救一个?还是人走茶凉,生来就是茄厘啡,没办法。至于贝松老师的“十部电影说”,我相信,其实他的意思是,一生只拍十部靠谱的电影。
突然发现小学那会看过好多吕大忽悠的片子...
这女人 神经病吗
吕克·贝松毁于这片儿子上了。。。
漏点加一星
法国电影吵死了!!!!!!!!
一些结构上的小技巧一些小幽默,都有了啊,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似的,一点点能让人吃惊的东西。Luc Besson还是那个声称一生只拍十部电影的好,这电影连他制片的彩头都没啊。
这片子有我喜欢的一切元素:lightness, costume drama, belle epoque, crazy comedy, charming lady smoking...
镜头画面、人物造型完全是我喜欢的风格,结局为全片添色了。不过整体剧情有些拖沓。
是不是还有续集?吕克·贝松本来就不是我的菜,对这片也没什么预期。不过轻松看片的感觉不错。
入戏太慢,差点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