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八块八的特价票才去的。
作为原著党多少还是有点期待,到了影院加上我跟闺蜜,一个巴掌数的过来。
好了,可以边看边肆无忌惮的吐槽了!
在前20分钟,你们想象的到的玛丽苏元素都齐了:欧式的贵族学校,冷傲的有钱人家的少爷是学校校董,而且要死要活只爱女主一个人,"镇上"有名有姓的大户家的少爷小姐,无数花痴无脑女和妖艳的贱货衬托女主冰雪聪明的圣(sha)女(bai)形象,当然还有"从来都没有人这样跟我说过话"的梗!
智硬的欧辰在被女主推进水里后被一张游乐场免费券收买还爱上了她,还正在管家的指导下展开了比"承包鱼塘"更感人的"承包食堂"追求。
抛开少爷莫名其妙的爱上了女主不说(用闺蜜的话说就是,谁揍他他喜欢谁……),接下来的剧情推进很奇怪,女主莫名其妙的对有钱少爷很反感,文艺少年男二突然就住到女主家,然后被别人利用去勾搭女主,女主跟男二一起盖了个亭子就爱上了,男二强吻了女主旁边有人拍照发给了少爷,少爷好生气跟男二打了起来,少爷的爱情导师兼管家开除了男二,女主特地跑去找少爷说我们不要做朋友了,少爷的爱情导师兼管家又来挑事告诉女主男二是在利用她,女主就跑去找少爷跟他在一起了(咦,之前不是讨厌的要死么?
)得到了爱情的女主原谅了男二(女主男二感情线仓促结束),少爷的爹反对少爷跟女主在一起,少爷好生气要反抗,用老爹的钱给女主买了个好贵的望远镜后住到女主家……时间一下跳到一年后,女主和少爷要结婚,结婚当天少爷走路去取婚纱被车撞,身残志坚的走回女主家晕倒了,醒来后狗血的失忆了,少爷的爹让女主走,女主说可以走,但是要先给少爷讲个故事,女主在《我怀念的》强行伴奏下讲故事,然后少爷也听的一脸蒙逼。
女主跑回家跟家里人抱在一起哭了。
然后一个泡泡破了,剧终……整个观影感受就是:卧槽,卧槽,卧槽,尴尬癌犯了,卧槽,不然还是去逛街吧,怎么剧情发展这么慢,卧槽,卧槽,诶哟怎么结束了,这个结局改的好!
如果这部剧情崩,人设崩,演员崩,台词崩的电影没有第二部了,那这个结局十分值得我们肯定,它坚定的告诉我们,就算拥有玛丽苏的外表,却不是一部玛丽苏电影:虽然好男人都爱傻白绿茶汉子表,但是都不会娶她呀,傻白绿茶汉子表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这么一部内涵深刻,拥有反玛丽苏精神内核的青春片,值得我五颗星的肯定!
真·第一篇长影评,因为这部电影,我的初中思春情怀只值八块八。
被评了2.8分我也是醉了,想着看看有多辣眼睛👀!
结果开头就看不下去了,颜值剧情不想吐槽,只想赶快关掉!
真的太辣眼睛,晕死
看过了大荧幕版的《泡沫之夏》,瞬间就能原谅下面这三个人了
对于一个本就玛丽苏的小说言,电影改编无疑是尤为困难的,当然这所指只是针对真正的佳作。
而《泡沫之夏》显然并不会在这一范畴中,其所另辟蹊径以毒攻毒的方式,凭借演员与剧情的完败,以更为糜烂矫揉造作的呈现,不仅再度挑战了观众对电影的认知,更超越已小说玛丽苏的高度。
从成片来看,电影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其 选 角 。
不知是出于何般考虑,两位男主的年龄根本就不适合出演这样一场本自青春偶像的电影,至于女主黄灿灿,如果她能与自已的PS照片保持一致的话,那么或许会胜任夏沫这个角色。
但显然电影却无法自带美颜功能,而黄灿灿所谓的演技更使整部电影给人最大的观感只是尴尬,三位演员几乎无从担起这个固然玛丽苏,却至少还有着那么一丝纯美的爱恋,他们在电影中所做只是将小说尚能为人臆想的美好全然抹杀,残留的只是将玛丽苏的做作狗血以充沛演绎。
相信很多人都曾看过《泡沫之夏》这部言情小说,就内容来说它既无法在一部电影时长来呈现,且这个故事所充斥的虚幻,根本不适合被拍成电影。
这或许也是小说虽早已名声鹊起,却没有与之相对电影的因由,但来自台湾的赖俊羽则毅然担当起了这个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重任,在演员可谓零分的境况下,作为导演其完全没有对这个虚幻的故事做出哪怕一星半点的改动,只是透过一再所谓的浪漫营造来突显这段满是狗血的爱恋,樱花,别墅,旋转木马等等。
这些元素放在别的爱情电影中或许会产生浪漫的情调,但在这部电影中只是更为刻意的给人以虚浮,如果说他昔日的《追爱大布局》还尚能为人所见已新意,那么在这部电影中其只是一个被玛丽苏文学架空的傀儡。
正犹如那虚浮不实的泡沫。
《泡沫之夏》真正的电影意义其实不仅止于爱情,而是以这样令人惨不忍睹的演绎,犹如一道惊雷般将不切实际的少女之梦以警醒,忠告着那矫揉造作的玛丽苏只会是发生在电影的虚无幻像。
个人评分:1.5@梦里诗书——独立影评人,曾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百花杯”影评大赛一等奖、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影评征文优秀作品奖、百度百科专业影评人称号等荣誉,其文曾见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中国银幕》杂志、《人民日报》等全国数十家报刊纸媒。
<图片1>当影视圈都在追逐图书IP时,青年文学似乎又如夏至炙热。
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IP给电影带来人气基础,也得面对观众们的惯性对比——当那个人物从文字变成具体的人、当脑海中的自建画面遭遇银幕上导演的设想,很容易形成两个极端观感:感动得像久别重逢,又或者郁闷得似幻想破碎。
后者居多。
大概是因为片方只注重IP自置的人气潜力,淡忘了一本书能成为IP,是因为文字荡漾出的丰满故事。
小说和电影,一个是文字艺术,一个是镜像艺术,它们是有N多不同,但重要的一点是想通的:故事力。
没有哪部经由时间淘沙后,成为经典的电影佳作,不是因为超强的故事力。
从严肃庄重的《白鹿原》、《金陵十二钗》,到青春爱情的《何以笙箫默》《致青春》《小时代》《泡沫之夏》……一路看过,「不要带着那本书的既定印象进来」,这句话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太难。
就好像春天的繁花常伴着飞舞的柳絮,夏天的裙袂要面对瓢泼的雨水。
70万字的《泡沫之夏》,被结构成98分钟的电影,一番大刀阔斧,记忆里的那本书,不可避免地七零八碎,柳絮满地、雨水狼藉。
被割伤最狠的,恰恰是故事。
如果说王全安拍摄《白鹿泉》,在各种紧迫地赶剧情进度的话,那么《泡沫之夏》则采取了相反方式:喝茶一般,缓慢,漫谈几句,继续慢。
脑子里的剧情都推到200页了,它还在第10页晃悠;然后发现需要赶进度了,直接哗啦啦翻过190页追上来,继续「坐着摇椅慢慢聊」。
我在想,慢的理由是什么呢?
当我盯紧画面时,好像意会到了原因。
整部电影,都洋溢在一片学院派技术化的摄影构图、苦心设计的打光点、无限小清新与无限土豪式的布景之中,这种方式呈现出的画面,只能慢下来,才能在银幕上最大程度地激发观众「好美啊」的感叹。
讲真,即便有观众是冲着爱豆买票,也还是来看故事的。
观任何不以推进故事的炫技术,都是喧宾夺主,否则大家在电脑上搜集1000张高清风景图做成幻灯片,设置成自动放映也会美到窒息。
这是现在青春类型片的一个误区:画面必须唯美,摄影、布光、布景、服装等,都得围着唯美转,由此也得了一个名字:PPT电影。
按照这一标准,《三傻》《爆裂鼓手》等等,完全不合格。
以上说的这些,可以总结成《泡沫之夏》的两个观感:画面很美,赞,但太过追求画面美;剧情很慢,不赞,太不讲究剧情进度——两者的主次关系颠倒了。
电影,毕竟是超越生活的美好存在,适当地高于生活,也能理解,否则每天看看朋友圈就行了,无需去影院。
其实我想说的是,面对《泡沫之夏》这种片子,一向很宽容,之前看《小时代》,全3部,我也就中途出去一次而已,其他都坚持在影院看完了。
但这个「高于」也得有个限度。
你可以说因为男主家产万贯,所以去学校都出动车队和直升机(李泽楷当年也不敢)、衣服穿过一次就扔掉(王思聪也不会这么干)、一冲动就买个神贵的哈勃望远镜(根本没法买)、艺术品拍卖父子俩竞价(完全不懂经济)……为了构建白马王子和水晶鞋,哪怕夸张点,这些可以有、可以忍。
但是,诸如TAXI车身上贴着美元计价签等细节,这就很过分了,连最玛丽苏的韩剧和日漫都不敢这么干。
还是那句话:多一点专注故事和表演,少一些浮夸摆设,很多人看完都会不吝多给一颗星、多做一次自来水,这部电影,才不会像片中的泡沫一样,观众出来就破了。
提到演员们的表演……只想说,《泡沫之夏》只是一部青春片,美女帅哥们可以用颜值遮掩演技的僵硬不足。
但「演员」之名在于「演」,而不完全是「颜」,否则美空上、斗鱼花椒虎牙熊猫里全是演员,如果下一部电影无法靠颜值了,怎么办?
无论什么时候,吃演员这碗饭饭,请对的起「演」,才更有底气去「路演」。
✎原创撰文:@韩影书 ©著作权所有►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诚谢轻拍。
当打发时间看的,看完心情挺好,想着打个三星,毕竟看得挺开心,当狗血剧看也没什么期许,但是看到电影简介我就很郁闷了。
这电影和我看的似乎和简介不一样,讲点良心好吧?
出来圈钱的吗?
这么明显真的好吗?
情节完全不一样。
没看过电视版,没看过书,不认识女主,也记不住脸,看评论才知道是个网红,我猜硬照应该很好看吧,出来拍电影纯属找骂。
当然拍不拍是你的自由。
男二演得很搞笑,演技尬得想扇人,对了,还很吃藕,其实整个剧男演员都吃藕。
就算抛开这些主观审美来看,这电影是来圈钱的没错了。
哦,唯一一个优点就是,画面还算好看。
讲道理,玛丽苏小说我不排斥的。
毕竟学生时期多多少少会看一些,课余时间大家也会围在一起讨论一下要嫁男一还是男二的问题,人不能否认自己的过去,是吧。
几年前的电视剧,被吐槽说三位主演加起来超过100岁,现在有点想要say sorry了。
原谅我们不懂事儿,真的,年龄不是问题(认真脸)。
好了,说一下这部——真、原著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
演员啥的一换再换,时间啥的一跳再跳,服化道啥的生生不息的辣着我的双眼。。。
建筑真真假假、植物假假真真、镜头摇摇晃晃、还有贯穿全剧的反重力飞上天泡沫。。。
真的是好点题啊。。。
至于演技、可能男主水土不服。
至于情节、大概本人智商不够。
对于泡沫之夏,我是先看过电视剧,原著然后电影。
exm?电视剧我接受了,虽然不是什么精品,但好歹和原著有那么一丁点关系。
这部电影完全就是一个拿大ip捞钱的电影。
然而导演打错了算盘。
黄灿灿这个网红身份给了太多不看的理由,再说与原著本身尹夏沫这个角色的区别,原著里的夏沫坚强,骨子里由内而外的淡然,哦哦你弄个傻白甜跟我说内涵。
再谈罗仲谦,没错他如果往回到10年,他很适合欧辰这个角色,我对罗仲谦没有意见,我只是对导演有意见。
还有严禹豪,就是饰演小说里那个美的不可方物的洛熙,你那么觉得就觉得吧,可演技我实在恭维不起。。。
行了,人设倒了,还有剧情。
可惜的是这部电影成功实现了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男主一天一套新衣是有钱人,那么女主一天一套衣服是什么,原著里女主是个灰姑娘OK?男主在原著里很高冷,然而就被女主指了一下鼻子就跟一条求欢的狗一样追着。。。
女主呢刚和男二好上就被甩了,然后就直接无缝切换到男主和女主的感情线,导演是有多想把女主拍成绿茶?总的来说 即将下线 为了身心健康 不要观看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对电影有着很高的要求:剧情片就要要揭露社会,展现人情才过关;喜剧还得喜得有大智慧才能行;恐怖片不光看效果,还要求摄心。
不过我们大多数时候看电影,不就是恰巧和朋友吃了顿饭,顺便走进了影院,或是无聊时候随意在电脑上搜索了一下嘛?
既然我们选择电影的方式那么随意,为什么又要要求这随意给我们带来的一定要是人生哲理大智慧?
看电影嘛别那么计较,好剧烂剧都有他存在的意义。
就像最近莫名压力山大,脑子糊涂城一锅粥,还真只有这玛丽苏泡沫之夏能入得了我的眼,解得了我的忧。
剧情越雷,人设越不可思议,才能逼得人把积聚在心里的郁闷连同影片一起吐出来。
让人痛痛快快的吐个槽,不正是这类玛丽苏剧给我们的快感嘛?
哪怕你处在生命低估,看一看电影,觉仿佛命中注定一般,也会有个大王子欧辰在未来等着我对我百般宠爱不离不弃,也会有个酷酷的洛熙对我爱的深沉说着“你不来找我,我便不去找你”的约定。
内心似乎一下子舒畅,仿佛这个每天拒绝被叫阿姨仍然敌不过岁月的自己一下子又回到了学生时期,还可以重新来过一般。
如此说来,玛丽苏意义重大啊!
小说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 凭对原著的喜欢还是点进去看了看了三分之一左右看不下了 剧情出来人物名没换 背景没换 关系没换 绿丝带 瀑布长发没换 其他都改变挺多 比原著剧情简单了就是霸道年轻总裁爱上单纯女主 最后意外失忆分开但爸妈接着看下去了 妈还在对某些我觉得无聊尴尬故意搞笑的场面笑出了声想着这边还撩起了妈的少女星 哈哈平时看新闻的爸爸也陪着看到出字幕清除偶像片还是有市场的 冲着陪爸妈看完 给3分半
片尾曲响起的时候我开始质疑我的人生了。
我为什么要花这个时间来看这个电影?
从头到尾我就像被狗日了的感觉啊。
你有没有想过原作的感受啊………这一看我就真的觉得大s演技突破天际了好么?
再怎么说人家主线还是尊重原著啊。
你来告诉我。
电影里除了几个人名和原著一样你还有啥是一样的?
这噱头真的是足足的……在这里……我希望告诉那些没有看的人……千万别手欠去点开看。
会后悔的。
起码来说。
再烂的片我都还能挺过去。
这个…………我真的战死沙场……
didn&#39;t watch the story at all, 纯粹为了美好画面和怀念当初看的,4星给画面
丑还玛丽苏!
打五星不是因为我脑子坏掉了。这种烂ip,这奇奇怪怪的演员(不是说我家黄灿灿),导演能拍成这个样子我觉得已经很有功力了,无论是剧本台词还是镜头语言,都相当流利的……想象小说就那个样子,电影明明神还原阿。我是抱着一颗看绝顶烂片的心独创电影院,看完以后好像又回到初中看烂俗言情的状态,不赖
拜托男女主,讲人话好吗?
黄灿灿演技尴尬人丑……
好的,看完预告片=看完这部电影,标签里竟然还有搞笑。无语死了,玛丽苏片成功进入综艺状态了?
我就打5星
玛丽苏经典,苏到麻木。青春校园的玄幻剧情,做作 的表演和剧情,反面案例的必看烂片。泡沫之夏
第一本言情小说
舍友看了很想看,大家都很开心
比剧版差的远了。
这分数,吓我一跳,其实还好,没那么差
如果可以0颗星,我绝对不会1颗星,这片还能演成电影,污染眼球吧
曾经异常嫌弃剧版,现在我要向剧版道歉。
看了开头就猜中结局的爱情故事,快进看完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一群神经病啊!!!
电影与小说以及电视剧最根本的不同是在有限的时长中为观众展现了涉及到三位主人公从相识 相知 相恋最核心的重点部分 把矛盾冲突 情感进展甚至是最终结局在框架内做了很好的建设 既让看过原著的观众可以重温这段故事的精华 找回内心中的情怀 又可以让没有看过小说的观众在90分钟内完成对故事的全新体验
在特别的时候看的,剧情很老套,却表达心情,有些事情都讲究合适
看了小说去看的剧,标准偶像剧
我都在想,这一版是想捧谁吧,要不然拍来干嘛,要长相没长相、要气质没气质,连最起码的精致环境都没有,目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