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次到南京,慕名去夫子庙闲逛,举目看来,不是李宁特步班尼路,便是小吃火锅咖啡馆,与全国各处商业步行街一般无二。
正略有失望之时,忽然前方一片开阔,庄正的文庙前坪,高耸的牌坊上高书四个大字——“天下文枢”,而前方,一条极秀美的小河如玉带般横亘。
河上有小舟泛波,河边有游客驻足。
再往前趟步走过一个步行石桥,一线灰砖白瓦的仿古建筑耸立岸边,不经意间瞥见“乌衣巷”三个字,顿时,六朝古都、金陵故国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秦淮河,自然是秦淮河。
只有这天下第一等的风流地,才当得起江南半壁的文脉所在,才衬得出八艳名伶的绝代情仇。
乱世出英豪,末世出忠臣,文臣武将们自有他们的舞台,可唯有南明的乱局中,几个女子抢去了世人的目光。
秦淮八艳中,李香君有血染桃花扇的刚烈、董小宛有素手调董糖的可人,陈圆圆更是让她的男人冲冠一怒,用美色颠覆了天下,但我始终认为,柳如是才是最有故事的那一位。
所以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在建国后创作极不自由的年代,在自己眼盲体衰的晚年,用十年时间撰成心血之作——《柳如是别传》。
河东君的魅力,在身后三百年又让另一位大儒沉醉。
二、电影《柳如是》的诞生,并不是那么商业化的产物。
出品双方是央视新影制作中心和江苏常熟地方政府。
比起宁、扬、苏、杭这些人杰地灵的江南名邑,常熟算不上名人辈出,最为知名也最具话题性的,无非钱谦益与柳如是的故事。
于常熟,这是一次对地方文化和旅游的宣传,前几年,当地政府已斥资将二人曾经生活过的拂水山庄和红豆山庄修葺重建,显见对此早有规划。
于新影中心,却有些像一篇命题作文。
没有了那么强烈的票房欲望,反倒有了更多艺术的施展空间。
导演没有采用戏说的态度——虽然那样会有更多的空间来安排各种观众喜闻乐见的八卦和囧事,而是严格的以《柳如是别传》为基础,节选出一代名妓柳如是一生中或闪光、或凄凉的重要片段,用散文般的叙事节奏,讲述出虽然有些碎片化,却又串起大历史的优美故事。
比起导演和编剧,我更想把最高的礼赞送给本片的服装、美术等技术性工作者,他们的努力体现在那一件件充满时代韵律的服装上,体现在一件件不无古朴气息的道具布景上。
晚明的生活氛围被很好的搬入影片之中,也让《柳如是》成为华语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在细节上无可挑剔的作品。
全篇以节气分段,串起柳如是传奇而壮阔的一声。
节气的变化,似乎昭示着人生如四季轮回,枯荣自有天定。
从幼时的落入教坊、习得一身取悦他人的本领;到辗转风尘,名动秦淮。
夺魁花榜状元;对陈子龙,她虽是错付真爱,却又不失为慧眼独具;而对钱谦益,尽管年纪悬殊,可两人却是以文交心,忘年真恋,相扶相沫,在乱世中苟度残生。
在她个人命运的沉浮间,明清两朝更迭的大历史犹抱琵琶,却又脉络清晰。
电影并未刻意渲染战争和异族入侵的镜头,但主角身上每一次命运的转折,已经昭示了时代的变迁。
钱谦益跪门献城与削发蓄辫,汉家天下和儒学道统轰然倾塌,而他的出仕、入狱,尽管轻描淡写,有心人却大可结合史料,读出当年时局的惊心动魄,和个人在其中的身不由己、浮萍随波。
中国自古不乏青楼才女,如李师师之辈,让九五至尊也成为了入幕之宾。
柳如是虽然才情纵横,诗文俱佳,但更让她闻名的,却是其独立、自强和爱国的一面。
按照现代语境,柳如是无疑具有女权主义倾向。
她虽然沦落风尘,但却全无烟花女子腌臜自晦的举动,反倒因这个身份而少了礼教的舒服,如同男子般与名士交往,博得秦淮艳名。
同是秦淮八艳,她绝不愿似董小宛般,深夜偷偷一顶红轿送入人家府中,而定要光天化日,明媒正娶。
她也不需像寇白门那样,用一场奢靡高调的婚礼向全城叫嚣,她只要自己的男人才高八斗,再加上用心待她,于心足矣。
至于被传颂至今的爱国情操,我倒以为可以以这样的角度理解。
饱读诗书的柳如是,从不将自己视为纤弱女子,而以儒教弟子自居。
换句话说,她信奉的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所以在国破家亡时,她才比丈夫更加视死如归。
月下投江成为千古佳话,而连带着让钱谦益的“怕水太凉”成为千古笑谈。
其实钱谦益贵为东南文宗、东林党魁,又是南明朝廷的礼部尚书,显然他需要考虑的东西,比柳如是要多得多。
数百年来,他背负着贪生怕死的骂名,在不少影视作品中,甚至成为了衬托柳如是大义凛然的丑角。
但他不是侯方域,他的软弱和妥协,有着正当的理由。
开门献城,是为了避免如扬州般的血流成河,出仕异族,是为了文脉延续。
当然不可否定,钱有着贪生怕死的考量,但之后他暗资陈子龙,力劝郑成功,抛却家财与一张老脸,为抗清奔波,也算是将功赎过,可以抹去那一段失节的罪孽了。
有人说,陈寅恪老先生写《柳如是别传》,看似以柳为主角,其实他真正想写的,却是钱谦益,是一代知识分子在国破家亡之际的选择与境遇。
此说不无道理,若说陈以钱自寓或自嘲,也算恰如其分,至少二人都有着相似的贫病而亡的结局。
但影片的最后,却选择抹去了钱、柳二人的终篇。
那种英雄气短的悲歌,或许确实与全片的气质不甚吻合,但电影在柳如是一段盖棺定论般自白后戛然而止,却显得有些仓促和不完整。
特别是引发较大争议的“穿越式结局”,不但明显看出对《步步惊心》的模仿痕迹,也让观众大感不伦不类。
我揣测,导演的意图或许是想表达“人生一场大梦,世事几多沧桑”的历史变迁感,这种表达方式却很是值得商榷。
但不管如何,《柳如是》这部投资不大、阵容也算不上鼎盛的小众电影,已经带给我足够的惊喜,也为那些看似豪华的大片上了一课——不是只有从大处着手才能 成就好电影,从小处着眼,将细节做精,才是经典诞生的不二王道。
就这部电影而言,我觉得总体上还是可以的,不说别的,两位主演绝对对得起观众,而且万茜和秦汉正好也相差三十六岁,这不能不说选演员选得确实很用心。
虽然有一些不是很符合历史的情节,但是只要不过于吹毛求疵的话问题是不大的,主要是看电影之前一定要对那段历史以及那些人物有一些了解,否则别说汪然明、王修薇这些,怕是连黄宗羲、郑成功都认不出来。
相比于一些所谓主流的观点而言,这电影有点洗白钱谦益,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个立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钱谦益不在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只去做自己认为对的或应该去做的事,这在他饱受世人非议以匹嫡之礼迎娶河东君就能看出,既然他不会在乎世人的眼光,又怎么会为了所谓的名节而殉国呢?
因而我觉得这是一处呼应。
其次,大明给了钱谦益什么,用他的话说是几十年的大好时光用于饮酒谈诗,危难关头才受推荐成为礼部尚书,根本没有机会大展宏图。
而钱谦益虽然先投降,但没有像其他旧同僚们对满清死心塌地,而是一直暗中联络反清力量并予以资助,可以说钱谦益对大明是仁至义尽了。
我做一个推断,或许钱谦益是这样规划的,先投降以使得满清放下对人民的屠刀,等满清的屠杀缓和之后再来组织有识之士抗清,这既减少了生灵涂炭,又保持了对满清的抗争,同时也没有把人民绑架在自己的政治诉求之上,这一点真的很伟大了。
而且他投降的两个条件,不杀百姓、恢复科举,真的考虑很深远的。
虽然他也去北京做了官,不过毕竟半年就告老还乡了,应该是清廷所迫或打入敌人内部去看看。
相比之下,柳如是虽然在文学上和钱谦益是知音,但他们的三观差别是很大的。
最重要的就是柳如是不能无视世人的看法,这从她不甘心黑天半夜出嫁可以看出,因为她希望得到世人的承认和认可。
因而在清军攻入南都后,她看重世人对她对钱谦益的看法,因而要一起殉国,这应该也是呼应的。
陈子龙也一样,不能无视世人的看法,因而不能娶出身“不好”的柳如是,所以后来他也在坚持抗争直至被俘,最终跳水殉国。
就钱柳的婚姻而言,钱肯定是承受了很大压力的,就拿现代社会来说,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有多少质疑和争议的声音?
何况翁帆还只是个比较普通的人,钱柳的婚姻类比现代更像是某顶级学者迎娶了某年龄相差很大的娱乐明星,这即使是现代这种男女平等的社会里也不会很平静的,更何况是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
所以一定程度讲,钱和柳都有一些男女平等的思想萌芽倾向,在那个时代是不容易的。
本片黑遍除黄宗羲外出现的几乎所有江南士子,就连打个酱油的马士英居然也不放过,人家毕竟殉国了,比那些投降满清为虎作伥又尽力诋毁前朝的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可笑的是,士人们只知道相互算计,崇祯时同僚来找钱谦益向他要钱,却不知他之前就被周延儒算计过;后来他们抗清,也来找钱谦益要钱;等钱谦益入狱了,那些他的前朝故交都躲起来了,或许这就是人的本性吧。
可是却是那个满清的探子商人叫索什么的运作救出了钱谦益,试看这个索某因识字不多被文人们嘲笑,在劝降钱谦益时钱也没正眼看他,可是他却没在乎这些。
蛮夷、商人,那些江南学子们看不起的人,他们却一丁点也比不上。
再说说那个郑成功,是不是宣传部门强加进来的,而且还单恋柳如是,这有点过了,好像有部叫《大英雄郑成功》还是什么的电视剧,貌似郑成功就和一个姓柳的江南名妓有一腿,不过肯定不是柳如是了,编剧从这开的脑洞?
而且郑成功说准备去台湾这段,这是为了政治正确?
最后那现代场景违和感太强,有种画蛇添足的感觉,去掉应该更好吧。
不过还好前面很多场景给力,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正白旗军队进南都,钱谦益等人跪在桥边顶着大雨迎接,顿时有一种文明被摧残了的感觉。
就现在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清朝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但也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清朝给中国带来了落后,正是清朝的部族政治和落后的国家制度使得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的侵略,而且在此过程中清朝也在大大损害汉族的利益,在预备立宪中又要重新集权于满洲部族,因而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清起义。
但是就明末而言,那就是化外建奴对文明的摧残与侵略,不可否认,因为清朝“中国化”是康雍乾时期才逐步开始的事,况且,它们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又不知摧毁了多少中华文明。
如果说这是常熟投拍的宣传片,那么他好于以往90%的宣传片,真正把历史和名人传记以“吸引人的方式”讲述了出来。
观众从不排斥历史题材,只是先前一些作品太过粗制滥造而已。
我给片子高分,是我的菜。
影片尝试为柳如是立碑。
剧中除了爱情之外,过多着墨的就是明清易代挣扎中的柳如是了,柳如是的爱情观是和爱国情怀交融,别样傲骨。
在陈子龙面对婚姻怯懦时、在钱谦益“水太冷了”的2B行为时,柳如是的女儿身、男儿情怀、士大夫气节,被衬托的无比高大。
“我一个女流之辈都知道应该有自己的底线,你平常孔孟之道一套一套的,连起码的底线都没有!”我对柳如是扮男装写诗那段、愤然一跃桃花池那段印象太深刻了。
总之,本片看完,让我非常感慨柳如是传奇且高亮的一生。
可惜,结尾的“穿越”一幕,则是对全片辛苦营造的“文人雅趣山水画,才子佳人俏江南”意境的粗暴亵渎。
时空的变换却没有让观众产生命运无奈的感叹,明显与前片格格不入,属于典型的败笔。
除狗尾之外,影片前面风格统一:古典化水墨化摄影风格、古典式语言对白,古典化人物造型。
凌峰、冯绍峰等人很好的融入片中。
万茜这个新人我现在很看好了,有风骨的女演员。
最后再可惜一下:这么清新文艺的片子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企宣被各种大烂国产片们挤得默默无闻,大多数观众都不知道,太可惜了。
PS题外话:其实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也必然有他的道理,何为大义,何为小我,如何取舍,结果必不相同。
但人生的路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来,有相聚有别离,有希望有失望,难得的是得一知己,难得的是有个人能真正的呵护包容你!
在网上下载的电影,很抱歉由于对国产电影的失望,轻易不进电影院观看了,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觉得折腾很远看了一场特郁闷的电影实在不值得,但《柳如是》除外,影片还好,可能是被前一段时间的类似历史题材的《战国》还有《杨门女将军令如山》等给刺激的,对国产古装片更是绝望,但这部电影与之相比真是精彩,至少能看到电影对于人文精神的那种敬意。
对于演员的表演没有太多发言权,万茜我本觉得她长的一般,不难看,但也没有惊艳的感觉,然而她的表演还是可圈可点的,没有通常青年演员的那种浮躁以及模式化,看的出还是非常用心的去演,气质每个人都不同,也不可能要求现今时代能塑造出古代才女那种气质,但心思是在的,这一点足够了。
秦汉,岁月让他沉淀了不少,比当年琼瑶小生的时候沉静许多,外在的帅气已经内化,除去有点别扭的台式普通话,整体的气质还是很好的,特别是后半部,非常入戏;冯绍峰,我一直不认为他有演技,抱歉,可能会招致很多粉丝的恶评,大概十年前看过他演的一个电视剧《爱情密码》,那个时候他还叫冯威,后来看他的《宫》居然感觉和以前是一样的,当然,他长的很帅,毋庸置疑,这部电影里面比那些电视剧还是有很大的进步,至少能感觉到用心,可能是整个电影的氛围的影响,里面大多数演员都很用心,这在现在的国产电影中相当难得。
吐槽一点激情戏,不知道这个时代的问题还是跟风,《色戒》一出,之后所有的电影都往这上面靠,也不管是不是为情节服务的,这部电影我觉得完全可以像以前那种拍一个模糊的帐子的飘动就可以交代了,非有万茜和冯绍峰的裸露戏,有点不爽,正担心秦汉是不是要晚节不保,还好,没有小冯露的多,只一点点就带过了,不过这个尺度在整个大环境中,已经是相当好的了,也松了一口气。
说说内容,以前对于钱谦益一直看法很矛盾,虽然他学问很赞,藏书丰富,而且学生都很牛,但总是被人诟病少了一些气节,他自己恐怕也是很矛盾,电影里对他的处理相比之于主流历史柔和了许多,批判少了很多,加了更多的苦衷与无奈,也反映了电影对于忠义的思考,一定要像史可法那样英勇抗击,失败后连累百姓惨遭屠城,还是忍辱投降,保得百姓平安?
哪个是忠义,争议不断。
相比之于现在沸沸扬扬的各种穿越小说对于历史的另类解读,这部电影还算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太大的篡改。
然而我在想,现在满族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且基本被汉人同化,对于清灭大明,我们没有那种太多对外族侵略的痛恨,特别是最近很火的清穿,康熙啊众多阿哥党,似乎已将八旗入关变成一件天大的好事。
然而再想远一点,改编桐华的《大漠谣》遭到很多争议,在于把匈奴与汉朝的战争写成匈奴的自卫,抱歉没看过,大概是这样,引起广大网友的不满,桐华的态度很明确,借用大仲马的话,历史不过是挂其小说的钉子。
然而历史真的是任人涂抹的小姑娘么?
当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是因为感情或者某个女子或者某个现代网络小说写的故事才发生的,甚至因为穿越的主人公才发生的,这样的历史,还能称得上历史么?
话语权一直是历史问题上不可绕开的问题,当话语权在匈奴或者在金国,那么,霍去病、岳飞等成了人家眼中破坏和平的挑战者,我们又当如何自处呢?
扯的有点远了,电影是好电影,虽然在节奏感以及语言上还有待加强,比如牧斋说,你就听风看云晒太阳。
唔,总觉得晒太阳跟前面有点不搭,也许是我孤陋寡闻。
总之,在现今对艺术缺乏敬意的中国电影中,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为了里面那诚挚的向文人精神致敬的态度。
影片讲述了在明清易代之际,关于士人的思想裂变和守节守身的问题。
最佳的是【角色塑造】,复杂而立体,不是脸谱化的人物。
1.柳如是,虽出身底层,却展现出了投水殉国的勇气和幡然醒悟后怀着身孕为钱谦益奔走营救的决心。
一个有才情和风骨的女性。
2.钱谦益在动荡时期流露出的抉择与挣扎,使他不再是乾隆口中单一的“贰臣”,而是一个能与之共情的,有血有肉的文人。
3.以及二人的感情,很细腻。
经历了不顾世俗反对结为夫妻的热烈(一介士大夫以匹嫡之礼娶青楼女子,他懂她的自尊和骄傲);到钱谦益为柳如是建造“我闻馆”、“绛云楼”、“红豆馆”的深情;再到政治立场上的分歧和分离;再到钱被捕入狱,柳如是怀着身孕奔走看望,并劝说钱活下去。
最终在树下的时空错落…因为经历了颠簸的前半生,所以显得后面的平淡生活尤为来之不易。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不足】1.台词出戏2.剧情稍显平淡
关于“秦淮八艳”,我最了解的该是陈圆圆了,毕竟有影视方面的加持,难免会印象深刻一点。
后面对其也很感兴趣,专门研究了一下相关的资料,拍了两期关于陈圆圆的视频。
(有对陈圆圆感兴趣的,可以私聊我发视频给你)。
当然,今天不想说陈圆圆,想说的是柳如是,一个名字出自于辛弃疾的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可以称得上才貌双全的女子,她是“秦淮八艳”之首。
今年5月,一个人去南京玩了几天,在导游的带领下,见识到了秦淮河的风光,也走了走君子桥。
以我现在这个个性,若是古代寻常人家的女儿,我肯定是要女扮男装一番,走一走这君子桥,看看那些令文人墨客都留恋不断的烟花之地,当然最想看的还是那些被人口耳相传的“秦淮八艳”,究竟她们是有多美,才气又是有多逼人,兴许还想比试比试呢!
哈哈,有点自大了!
今天看了电影《柳如是》,时而会心一笑,时而眉头紧锁,但更多的是被万茜饰演的柳如是迷得神魂颠倒。
她的一颦一笑,那身段,那才情,那不屈于在夜里嫁人的不甘心,那男装扮相,把柳如是的一生精彩的展现在了我面前。
最最吸引我的还是她与钱谦益的那相差36岁的爱情。
真正的爱情,无关年龄,无关地位,无关贫富悬殊,却是三观一致,彼此能聊在一起,是你懂我的不平凡,我欣赏你的文人风骨。
柳如是与钱谦益的爱情就是这最美的样子!
秦淮八艳,其他七个,钱老一个都看不上,却在兜兜转转中,看到了柳如是在唱曲,彼时她还是杨影怜。
在钱老的极力推荐下,杨影怜中了花榜状元。
而柳如是在一场场无疾而终的感情中,越发的知道自己的如意郎君应该是怎么样的,他要有配得上自己的才华,也要有大丈夫的民族气节。
其实,她早就有了意中人。
柳如是与钱谦益的爱情,有千古美谈。
出身青楼仍能被人欣赏才情,呵护灵魂、若能被偏爱,不顾庭院深深,家族是非、若能在末世中得一知己,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不怕辱没门楣,不怕遭人非议,若此生沉醉于赌书消得泼茶香,若能就此吟诗作对,徜徉于湖光山水之间:当灵魂一拍即合时,年龄将不再是问题。
再美好的日子也会有瑕疵。
柳如是的民族气节在关键时刻是超过钱老的,当面临献城的决定,即将沦为民族的罪人时。
柳如是希望能跟丈夫一起投湖,他殉国,她殉夫,而他以一句“水太凉”成为千古笑谈。
那个时候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一生一世一双人!
钱老犹豫过,徘徊过,背叛过国家,可后面还是大彻大悟。
这下,柳如是更加坚信自己没有选错人。
我羡慕这样的感情,超越了世俗,超越了年龄限制。
我可惜的是钱老走得太早,留下柳如是一人面对世上的磕磕绊绊。
虽然电影没拍出来,但是失去钱老的柳如是,终究因为世俗的那点“破事儿”,将她的年龄定格在了46岁。
最美好的爱情就是这样吧!
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高中时买了一本书叫做《她们谋生亦谋爱》,那时对明末秦楼女子的状况很感兴趣,书里有写到柳如是。
柳如是,轻念这个名字,婉转在口齿间就有种悲哀的尾音,也许名字就是一个谶语,在她决定改名字那天就是。
书写得并不好,记得一个人评价这本书,说:“作者不是作为一个历史记录者,而更像是书中人物的姐妹,替她们忿不平,谴责男人。
以为自己是当事人,而没有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书写故事,也没有明白历史的无奈和它的必然性。
”这个评语非常准确,以致我一直都想找到一种方式,更像是历史呈现的方式,直观地展现给我看——明末江南商女的离恨和抉择,士大夫的矛盾和情感。
我想看水乡的浆慢慢荡慢慢荡,荡出我不知道的隐情密谋,我想看历史不停转不停转,转到每一个人的每一张脸每一个皱眉和哽咽。
然后我等到了《柳如是》。
董小宛在夜晚出嫁时,柳如是对冒辟疆说:“不如我们放烟花炮竹” 冒答:“夜深人静,还是不必了吧。
” 柳如是的盈盈眼波里已经猜到董小宛的结局。
但是花轿起,人背面,她还是执拗地点起了烟火,青色熏烟中笑靥如花:“去吧,去吧,你托付的男人不能许你一个美好结局,就让姐妹为你扮一个花燃炮响的婚礼”。
秦楼女子的默然和离索,别人不懂,只有她们互相最懂。
物伤其类,那一刻,柳树下,黑夜中,就是这部电影最耐人思索的画面吧。
那天是她最幸福的一天,嫁船上被人掷下的白菜叶,是所有人的不明白和自己的明白,聪慧如她不悲不喜,宛然看着身边的男人。
世界上所有人都不懂他,欺她叹她笑她骂她都可以,都可以不闻不问,只要他懂。
“你不怕,我出身青楼,辱没门楣?
”“你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
”“你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
”“我不怕”牢狱里柳如是掉下泪来,新婚那天她不信,这一天她信了。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违背的,除了命运。
大的命运譬如国家都是如此,小人物的命运又能如何?
这恐怕是她最后自缢的根本原因。
面对甲申之变,面对嘉定三屠,面对国祚移转,她只有无奈地顺从,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她不能要求别人什么,她只能冷眼看着巨变发出无力的呐喊却丝毫不能抗争。
她曾是那么骄傲,那么要强,她要在秦楼女子的婚礼上以匹嫡之礼嫁出去,她不要蒙头要让所有人看到是她柳如是光明正大地嫁出去。
她要在城破之日投河殉国,她要私济军款给抗清军士,她可以做很多努力,但是最可悲的是明白这种抗争无力而且无用,却执意要去面对失败的心情,面对最爱的男人一败涂地被人侮辱的心情。
所以她才原谅他,所以她才愿意和他相扶到老,世道已经是如此险恶,为何不活得美满点,活得尽兴点!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在柳如是心里,只要一颗红豆便够。
在中国,愿意将视角探向明末的颠沛流离国破山河,愿意精致地打造服装与首饰,一点一点还原明末气息,愿意静静唱着昆曲缓缓轻弹古琴不造作的作品,已经不多了。
扬州十日、云间三子、南明朝廷、攻复南都,退守台湾......有多少电影愿意讲这些,愿意顶着不卖钱的风险向观众普及这些?
真的已经不多了。
所以女主角一会儿董洁的颔首一会儿徐静蕾的扬眉,主人公频频读错的字词的音调,结局画蛇添足的莫名其妙,都在欸乃一声的爱恨情仇里稀释成平淡。
我想学一学柳如是的心胸气节,想学一学柳如是的了然开阖。
因为这些全部都会在历史的洪流里,冲刷成沙滩上棱角残破的贝壳。
当柳如是唱着“小楼睡起倚云屏”,衣袂下吹起袅袅清风,我知道,她是不是那个柳如是,都已没有关系。
不明白这7.2分是怎么来的?
整部剧充斥着一种国产电视剧的廉价感。
尤其是最后结尾回到现代,整个演员阵容以现代人的装束再出现一次,这是想表达啥?
完全拉低了前面铺垫了将近100分钟的档次好吗?
再说这个钱谦益这个普通话,我的天,他的普通话有这么差吗?
所有人的普通话都是很正常,他蹩脚的普通话完全把人带出戏了,好吗?
(演员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应该是标配吗?
)再说情节,既然钱谦益降清的时候,柳如是已经彻底看不起他,并且决绝的离开了。
后面又把她安排回去,是几个意思呢?
柳如是还爱他什么呢?
(虽然历史上确实是这样,但是你作为电影安排情节的时候就不能过度的自然点吗?
柳如是突然回去,然后突然就跟钱谦益和好了是什么意思呢?
)然后竟然钱谦益已经那么怂了,他怎么可能后来又是资助陈子龙,还暗中帮助郑成功?
什么逻辑?
这个人物这么凌乱吗?
(虽然历史上确实也是钱谦益支持了那些人,但是柳如是在这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呀,但在电影中好像完全没看出来柳如是在这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呀。。。
)
如何用电影呈现一段复杂的历史,如果按陈寅恪那样用细致缜密的考据功夫来做肯定是不行的,那就只好发挥想象力极尽虚构之能事。
但虚构的重点在哪儿,如何虚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做法。
所以,它与当时的真实历史是两码事,我们只能就电影本身的表现来谈。
为了让纷繁复杂的历史清晰地呈现,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做减法,不用太多刻意的描绘,而用“对比”这简单的方式就让人物性格更加明朗。
于是,在这部电影中,处处可见“对比”之处:1、陈子龙与钱谦益的对比。
这部电影的定位是商业片,那就必须照顾普通观众的口味,将柳如是与陈子龙、钱谦益的爱情作为主线,时代、战争、乱离只是作为背景。
陈子龙虽潇洒飘逸却畏惧人言,钱谦益满腹文章又挑战世俗,一个年轻,一个年老,柳如是对二人均情深义厚,让人感慨。
后期钱谦益与大木(郑成功)又形成对比,一个对清廷俯首称臣不能满足柳如是做梁红玉的心愿,一个誓死抵抗与柳如是的大节心心相映。
2、柳如是与青楼姐妹的对比。
刚出场时,青楼姐妹在众文士面前极力表现,柳如是端庄矜持却最终赢得花魁。
在爱情中,柳如是的坚贞气节、女性意识的觉醒又是导演格外推崇的,这在钱谦益以正妻之礼迎娶柳如是一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对比,前面是柳如是在青楼的姐妹夜晚出嫁,新郎官畏畏缩缩、姐妹们大失所望心情复杂的情节。
3、钱谦益与当时文人、高官的对比。
在众多文人雅士在青楼观看女子表演定级别时,钱谦益却在独饮闷酒大喊“天下之大竟无我容身之地”。
与钱谦益同时期的人物着墨并不多,但他们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承担爱国责任与乐享儿女私情的对比无时不在,他们成为钱谦益抉择时的对照。
如钱谦益献城后,阮大铖略带伤感地请他做当世田横立志抗清,之后又通过茶馆老板之口道出阮大铖的结局:降清后做了大官又被杀——钱谦益抉择的复杂性凸显了出来。
说到此处,突然感到,这部电影虽然想表现柳如是的女性意识觉醒,但电影的结果让是让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在消费柳如是,几个床戏镜头倒没什么,但钱谦益将酒倒在柳如是的裸背上用布满胡须的老嘴舔舐、在柳如是裸背上作画,这不可能是历史中钱谦益的性趣,而恰恰是导演刻意或者强制加进去的消费品。
另外,柳如是给水兵鼓舞士气,用的理由是敌军将戕害美人,自古英雄爱美人,官兵们都是英雄所以要为了保护女人奋勇杀敌——让观众一方面受到气节的鼓舞,另一方面得到意淫的享受。
它表面上是想做女性独立自由的文章,却逃不脱男性主导的审美意识的牵绊。
结尾的穿越情节更是我不能接受的,这明显是流行电视剧的桥段,大有狗尾续貂之嫌。
你不怕,我出身青楼,辱没门楣?
不怕。
这一声回答,温柔和煦春风笑意满满。
你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
不怕。
这句回答,豪气万丈,护她周全。
你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
我不怕。
这句问出来,她眼泪跟着笑容落下来。
不怕。
可是,我怕。
我怕我等不到你来到我身边,我就凋谢了。
一见知君即断肠
题材少有,但可更用心些。结尾不必要。【2012.05.05】
节奏好诡异的电影,只要男女主不说话就感觉一切都很好,一出声就感觉瞬间low了。女主既像董洁又像章子怡,偶尔还像徐静蕾,秦汉的严肃台普更是让人无力吐槽,陈子龙这种就是典型的“渣男都有一张莲花嘴”,按道理说这么个深刻题材不应该让人关注这些的嘛。
优点:万茜很有气质。难得拍的很正经很用心,没讲民族和谐。缺点:不够精致,配角多带猥琐气,柳隐穿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抱着临睡前找点风流感觉的念头看了号称诚意之作的柳如是,结果tmd雷的睡不着了。。一帮没有一点台词基本功更不会表演的演员,幻灯片一样的剧情,烂到家的女文青风台词,完全没有行动逻辑精神分裂的人物,最后还有郑成功叫着“如是姐”邀请师母私奔的原子弹——你画面衣服人物再好看也不能要命吧!!
我特别喜欢这种淡淡柔柔不狗血不造作的历史纪录片风格电影~真不懂打一星的在秀什么欺凌华语历史小成本制作的优越感!万茜的诠释清淡得恰到好处,愤怒处不失仪态,就是我心中的柳如是!!!!柳如是和钱谦益的爱情令人不胜唏嘘,相信这也是这历史的敝履成为陈寅恪先生的宠儿的原因!一杯清茶,一次轮回
历史我无考据,男女主角俱可观,题材本可拍成荡气回肠的史诗片,但格局、气度、叙事有所不逮,艺术水准不差,阿城老师顾问,推荐一看。
……唉……
中国传记片的传主门槛其实是很高的,远有千古圣贤帝王将相,近有革命领袖道德模范,导演给柳如是立传就好比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破格行为。这趋势对于电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有百利的。本片是幅明末江南文风浓郁的人文画卷,近日西泠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柳如是的才与爱、节与气可歌可泣。
2013.09.08,晚,电视回放。// 四星 // 能得秦汉演钱谦益,又得常熟举城之力把它当成做城市文化宣传片来支持,这已经是拍《柳如是》的电影再不能复制的机缘了。凭这两点,此片非看不可。导演在光影镜头上很用心,可谓在园林里做园林,颇得意趣。情节方面也屡见精微,是用心度过的故事。服饰家具配乐皆盎有古意,凌峰和演寇白门的小姑娘都是见彩处。在此之下,台词有时候忍不住奔逸脱线,女主角旁白声调拐得生硬,就忍了吧。不觉得秦汉的口音有什么不妥,配男主的种种无可奈何相得益彰。
真的不错,就是海报设计的有点不太行,像三级片似的,關於道德關於世俗
服装画面好看
这是想说啥?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明末孤岛,乱世选择,尾声处理,很像《廉吏于成龙》的抽回现实 ps.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的片头丑爆了!
结尾真的是画蛇添足啊!!!
感觉就是电视台拍的记录片,还没法让人入戏。想找到当年风骨,难啊。我以为前面就够搞笑了,直到结尾直接瞎眼,摔!
两颗星都是看着秦汉老先生的面子上给的~~
能看出主创们极力想端着古典的架子,可是一股扑面而来的电视电影质感还是让这古风打了折扣,最后柳如是的独白又有一种大明宫词即视感,两个男配角秦汉和冯绍峰都演得差强人意,尤其前者台湾腔令人出戏,结尾穿越回现代也未见有何意义。
一部传记式的电影 描写的是明末才女柳如是的故事 还有他与大他36岁的文人钱谦益的传奇爱情故事 她主张男女平等 关心家国大事 只为心无挂碍 重返宁静 在历史的长河中能有很多的先见知名和自己的主张 摒弃很多封建主义的思想 是一位杰出伟大的女人 由万茜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演员扮演柳如是 秦汉饰演钱谦益
一星为秦汉和钱谦益在猥琐气质上的暗合。整部片子什么玩意啊,冯绍峰演的那货是宋征舆不是陈子龙好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