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和姥姥看过这部电视剧,那个时候只觉得花鼓灯真热闹,家珍真好看,有庆和凤霞很可怜,也遗憾为什么凤霞和胡老师不能终成眷属。
长大之后听很多人提起《活着》这部小说,才知道原来就是福贵的故事。
一个晚上看完了小说,还没有从福贵的世界里走出来,然后又去看了电影,也不够,又二刷了福贵的电视剧。
原来十几年之后再看,才能看懂福贵一家的心酸,才能看懂有庆多懂事,看懂凤霞有多美。
才在二喜走了之后看着家珍抱着他一句句的呼唤里痛哭流涕。
看着最后一幕夕阳下祖孙三人的背影,想到小说里只有福贵和老牛相依为命,觉得真好,小说好,电视剧也真好,谢谢陈创老师能让余华老师笔下的福贵活了过来,谢谢编剧老师没有让福贵只剩自己
现在还记得结局,最后就只剩下福贵和小孙子。
女儿,儿子可以说都是死于非命啊,特别是小儿子,分明自己还是个小孩子,却因为救人给人献血,自己失血过多死在了医院,本来可以有望成为大有前途的运动员啊。
生活真的太残忍了,几乎每次都是在看得到希望的时候,又给这一家人带来重击。
拍的真的很好,感觉就像是经历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代人的故事,其中的是是非非,谁对谁错又怎么能说的清楚呢?
每一个都是可怜人啊,所求多么简单,只是能够活着,只能说是时代的悲剧啊,和平不易,珍惜当下。
断断续续看了好多集的福贵,发现剧情如此像《活着》,才发现原来正是改编自它。
最后一集里福贵自语:“很多人都想不通,家珍怎么就跟了我一辈子。
”我也想不通,原来一直站在家珍的角度,觉得一朵鲜花阴差阳错地插在了牛粪上,还有点天妒红颜的幸灾乐祸,也算是自嘲吧,后来发现家珍对福贵那是一见钟情的缘分,福贵二字真不是虚有其表的。
昨天和一个朋友探讨男人怎样算成功。
我说,有个好女人跟着就算成功,但我们都不否认钱是男人的成功里不可或缺的元素。
就像严歌苓说过“男人一旦得意得势就想把日子过给别人看......就算他们失意的时候找回点自我,东山再起的时候又难保不再为别人过日子。
”大体是这么说的吧。
一直觉得福贵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心爱的家珍过了一辈子,哪怕她身体一直不好,需要福贵的殷勤照顾,能为心爱的女人鞍前马后本身就是男人最大的幸福。
而女人大概就相反的吧。
所以家珍也是幸福的。
正因为落魄如福贵,却得到了家珍这样一个好女人,并且能让她幸福,才会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个怎么看也算不上成功的男人怎么会得到幸福呢?
这就是福气。
把日子过给别人看何其简单,挣钱也不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
如果男人能多追求点幸福,女人能多追求些成功,这世道就平衡了。
看到有庆被抽血致死!
破口大骂,心里继续骂不停,这剧看的。。。
骂,并非剧情,而是知道这种事是会在现实中真实发生。。。
很多剧情反映的是那个年代的时候,在当下没体会过的我们来说,可以说是魔幻不可思议,但却的确真实发生过,很少为写剧评,不值得,却骂出口也是头回,触动太多,不由自主要发泻点,有些情节因不敢安静看下去,特意调倍速过去,最可怕的是现实!
活着!
比电影《活着》更贴近原著,尤其是败光家产之后的剧情,但是改编就得有改编的剧情,很多与原著、电影不同的情节,分别种地、皮影戏、种地爱花鼓灯的福贵,偏头、跛脚、胡凯老师又腿瘸开自行车铺的二喜的女婿……当然,还有很多温暖人心的情节。
小凤霞的表演很封神,稚嫩的口音、天真的询问、委屈的表情都非常到位,中凤霞在家珍晕倒的哭泣、不想离开家眼角泛光看着家珍也封神,大凤霞生气菊花一直来催和哑巴的婚事的表演、有庆为小顺说自己姐姐舞神附体家里有鬼而生气的表演……当然主演及一众配角的表演也很出彩,就是看过了明家大姐再来看,实在接受不了刘敏涛家珍的设定,海报上的猛一看有点像斯琴高娃。
全家都挺洋气的,就是有庆脸太黑太粗糙了,倒真有点胡老师的感觉。
为了解释好与丈人的关系、家珍成婚的原因增加了很多剧情,个别解释的很好,但大部分显得冗杂,个头年龄不太适合介绍过多少爷剧情,尤其是学生剧情,也无法集中展现纨绔。
多了些日常,相比原著,有庆不是一直十分懂事的,爱打鸟抓鱼、非要和小顺一起读书等很多淘气的情节;福贵也不是十分体贴,虽然常常误会,但是也常常自责,还是叫徐老爷老东西,叫有庆畜生。
开头设计成灰色背景里的金体福贵,很直观的福贵,和福贵一生一样的福贵。
一直奇怪旁边的名字是谁,搜了老半天才搜到,《活着》被禁播了,11年后《福贵》得以播放,时代的前进,对过去评价广泛传播的影响不会难以掌握,能够更准确全面地正视历史。
剧里的陈创、刘敏涛分别饰演福贵、家珍,和电影《活着》里葛优、巩俐的选角有些相像,都是瘦弱的福贵、端庄大气的家珍。
E1:陈创比葛优少爷些,但还是不很少爷,那么大个头,混在小学生里很突兀,学小孩跑路的姿势也很别扭,虽然很敬业的在融入角色。
让人背著喊飞的镜头多余了,这个场景什么也不喊就对了,喊飞应该更从容,原著里的福贵什么也不怕,很从容的纨绔。
相比于电影,时间更宽裕,丰富了很多内容,有福贵自述的旁白,比电影更贴近于原著。
福贵抱怨私塾先生、抱怨老爹的表情很到位,福贵娘恨铁不成钢又亲昵的语气,妙。
但是学孩子似的跳着跑出家门的场景,太别扭了。
满仓满额的抬头纹太抢眼了。
福贵的身段不演大兰花,都太可惜了,表情也很到位,下了一番功夫的;原著里纨绔什么也不会,只能种地,电影里精通皮影,电视里又改成精通大兰花。
福贵爹倒也识趣,不求福贵能光宗耀祖,能守住这100多亩贡米田就谢天谢地了。
徐老爷还是挺善良的,欠收不要村民地租,还给种子;收留了菊花,还给菊花满仓办喜事;没有强横的不租出去田地,反而求满仓别让福贵跳花鼓灯。
院子够气派,比电影里的气派多了,节目组很用心啊。
把娘气晕了也不管,比原著还不孝纨绔啊。
春生又变成米行店里的伙计了;明家大姐来演家珍,比巩俐还让人想不到。
福贵没见过自行车,还被嘲笑了,这是阔少爷能忍得。
E2:木制自行车挺别致,就是太费人了,一人骑车、十人扶车。
一听亲事没戏,立马“长根,送客”,徐老爷挺干脆,迁怒于人就不对了,还得徐太太来打圆场。
徐老爷关心面子,徐太太关心亲事,福贵关心好玩。
一说有钱就让进来读书,新学堂的老师还是爱财,跟学生差不多年轻,还没有学生开化,瞧不起跳花鼓灯的。
这么大的装学生,感觉有些过了,有些做作,神态、小把戏都有些过了。
福贵还有宝玉的影子,情不情,虽然觉得跳花鼓灯是好玩才跳的,但也一丝没有底下人的意思;可以跟天、地、自己说话;比宝玉还强些,还知道勇敢追家珍;就是还是觉得家珍喜欢上福贵,很不可思议,虽然觉得有意思,也不至于这样就喜欢上。
徐老爷看到福贵上学堂的进步,心理高兴也不表现出来;但是太精明了,跟陈老爷讨价还价,接受不了,一点儿没有老纨绔子弟的风范。
年纪轻轻的,不会说好话,这把龙二给气的,把自己也气的不行。
本来说好去喝酒,看见自行车也不说声就骑走了,还让龙二捎口信,想一出是一出的少爷脾气。
自行车不好好锁,龙二对警察局的也太不客气。
E3:警察也太怂了,面对老爷们就那么怂,面对少爷就理直气壮,办的可是公事啊。
民不告,官不究倒说的挺溜。
一定让您满意,徐老爷这模糊话说的;徐老爷、潘老爷这出声的标准的假笑,得学习学习。
E4:陈老爷把家珍带走前悄声对春生说要3年,徐老爷立马摔茶杯装晕,没等春生开口就提出3年,都是人才,不,都是人精,这怎么败的家啊,想看徐老爷败家记。
我气他还是他气我,说的倒都是实话,有意思很真实的想法。
陈老板、潘老板平时不和徐老爷搞好关系,全靠临时道德绑架,都得感谢福贵。
福贵厉害,都把人家带到家里来了,不给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
龙二一眼相中徐家宅子的演技不怎么样,但是音乐是真的给力,祸端初起。
福贵挺专一,为了家珍麻将都不玩直接跑了。
潘少爷太容易受骗了,潘老爷倒是利益为重,下的是一盘大棋。
有时感觉福贵傻傻的,干出抢婚的事,家珍还挺愿意,实在不理解。
E5:龙二和沈先生的赌局、福贵说家珍的肚子风一吹就大了、被胖姐背着还给胖姐叫空轿子、非要到丈人家请安、4样儿素菜底下各放一块肉,和原著接上了,越来越和原著贴近了,也解释了为什么非要去丈人家请安气人。
就是实在没法忍受明家大家竟然受得了这等气。
胖姐的嘴真会说,虎背熊腰带来的手壮,怪不得天天让胖姐背,虽然和原著不一样,倒也可以接受。
龙二也是有意思,和福贵坑潘少爷,把媳妇坑没了;完后没事人似的,和潘少爷坑福贵,热心好市民,哪里有民怨,哪里有龙二。
E6:凤霞的哭、天真和看着爷爷磨刀生气不解的眼神,封神。
徐老爷对自己够狠的,他爹没有做到的事,自己做到了,舍不得又必须得给警戒,还笑着说值了。
E7:赌的剧情一个波折后没有递进的情节,直接把家珍骂的这么惨,比原著还惨。
满仓也不等少奶奶,就带着跳花鼓灯的回去了。
徐老爷挺有先见之明,一看就知道福贵要败光家产了,过来人。
E8:茅草屋还挺大,本以为徐太太的面像怎么能显出来病呢,一换上衣服化上妆就有点病态的感觉了。
E9:凤霞和福贵跪着求外公让看看娘的委屈表情,封神。
陈老爷还非要把家珍再许配给春生,春生也是,看小姐的意思,家珍心里只有福贵啊。
这么老实的春生怎么会当上兵的,实在想不到。
E10:为了显示家珍的气节,增加龙二调戏的戏份太不合适了,龙二本来就瞧不上。
徐太太、福贵、家珍租着龙二的地,对龙二一点儿不客气。
老全没想到死在自己队伍人手里,还是第一次抢饼就死了,福贵也没有那么伤心,这是自己从军生涯的贵人啊。
E11:前边还在叫嚣着是龙二宅子,不是徐家老宅,后边就开始说是替福贵死的,前边解释了成分问题,和原著就有出入了,没原著那么紧张了,虽然心里还是这样犯嘀咕。
人算不如天算,只会败家的福贵和那么会算计的龙二,这句话为他们量身定制的。
凤霞的哭戏,太赞了,不比老戏骨差。
E12:家珍比福贵狠心,为了有庆上学让人领养了凤霞,有时候女人是要比男人更狠更拿的定主意的,家珍更爱有庆,福贵更爱凤霞。
福贵爱打有庆吧,对凤霞十分疼爱,看见凤霞大晚上回来,又担心又开心的,开心大过担心。
E13:有庆敬爱姐姐,连其他聋哑人被欺负了也受不了,老师就不像话了,不分青红皂白,就一顿批评罚站处理。
福贵也太傻了,一点儿都没有察觉出来,看老人们对自己的态度也该察觉出来。
校长来了就逃走的剧情不理解。
福贵埋怨家珍把凤霞卖给人家,家珍委屈的表演都封神。
E14:聋哑人听说凤霞长的漂亮,非要凤霞给当媳妇,这话咋的说出口啊。
不过这哥们儿短短镜头,对凤霞的喜欢倒演的挺深刻。
福贵一跳花鼓灯啊,眉开眼笑的。
家珍也很可以,有天赋,还是喜欢看他们笑的镜头,太少太稀罕了。
E15:凤霞是得了福贵和家珍的真传了,跳的也很出彩,但是爱情苦啊。
女老师挺奇葩,给的理由太打脸,说凤霞洗衣服会说闲话的,结果自己来给胡老师铺床。
E16:凤霞的婚事一波三折啊,先是同是哑巴对凤霞十分喜欢的,又是卖猪肉的,可偏偏对胡老师着了魔。
凤霞的花鼓灯,有庆的跑步,都是拔尖的,凤霞是家里人不让,有庆是有情绪不跑。
有庆不是在挨打的路上,就是在挨打。
E17:张健同志很有爱才之心,还很慷慨,连凤霞治病的钱都不让福贵家珍担心。
编剧也很给力,凤霞不会说话真是太让人憋屈了,那么好的媳妇。
福贵也跟着沾光了,还坐了趟车。
就是太爱出尔反尔了,胡老师和有庆一说,立马后悔了,应该让凤霞出去转转,愿意不愿意回来再说,重要的是要治好病。
和老丈人重逢,两人都变了很多,一番嘘寒问暖,很温暖。
E18:挺纳闷的,为什么聋哑一定是在一起的,天生聋哑是这样,如果后天的,都已经会说话了,怎么还会忘记说话,不过还是为凤霞很高兴。
E19:砸锅变成福贵出的主意了,这是要找骂名啊,每次都是家珍冷眼旁观啊,一针见血的指出症结。
二楞的角色有意思,三代贫农又好吃懒作,还偏偏斤斤计较意见多。
好不容易有个发财机会,还被孩子说的丢下了。
福贵挺不要脸,怎么好意思说出口的,让有庆烧柴,自己先睡会。
编剧也挺绝情,安排富贵来杀有庆的羊。
E20:凤霞是福贵的福星,又捡米又藏锅的,这么直白的说明大跃进的事,这电视剧也是厉害。
之前和丈人闹的那么不欢,如今恍如隔世,又亲近的不行,时光蹉跎,改变了很多事。
春生这衣食父母做的可以,从部队为大家带来了粮食,还叫回了外出的灾民,很有初心不变的风采。
E21:没想到丈人就这么走了,多好的人,忘记原著里丈人后来怎么着了,好像凤霞和丈人闹翻后就没有丈人的音信了。
春生的哭戏太封神了。
有庆的离开归为医院失误,没有归为时代的因素,开会说先不要声张后冷漠的医生说出你只有一个儿子就有些突兀。
福贵伤心在医院打闹的剧情封神。
E22:家珍大哭大喊的剧情觉得不合理,至少应该体贴下福贵的心情,福贵比她要更累,原著里家珍也更心思细腻。
胡凯为什么不辞而别,愧疚更应该弥补,直接走了,可能太难以面对了。
对福贵的打击太大了,偏偏还要自己来签儿子体校录取通知书的字。
院长没有医生的觉悟高,人很容易走歪路,尤其在那么多诱惑和那么多责任的时候。
春生娶了家珍的闺蜜颜莉莉,影视剧里的人物都得充分利用啊。
E23:明明福贵没告诉家珍,家珍怎么一口咬定是就莉莉有庆才走的。
不过看到莉莉不知该如何、满脸满身拘谨的神情,封神。
对当兵的都充满了神往,穿上衣服都开心的不行。
横生又定成分的情节,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过去这么久。
E24:让没文化只是三代贫农的二楞当队长,觉得不符合历史实际,再一次对以前的事情进行翻案,不是那时候的事情吧,反反复复又让满仓当起了队长,虽然解释的也有那么点道理。
二喜的精彩表现凤霞都没有看到,一见钟情的剧情给删了。
E25:二喜比原著能说开朗的多。
凤霞爱上二喜的原因也太简单了。
E26:这里的二喜更豪气啊,竟然想养头猪,给村里的每一户一块肉。
凤霞的故事也太一波三折了,偏偏凤霞要和二喜谈婚论嫁了,胡老师又回来了,凤霞爱是真爱,恨是真恨啊,咬的胡老师太狠了。
陈老师比胡老师还激动,这感情确实适合斗争。
满仓的话也太伤二喜的心了,原来怎么看怎么好,现在胡老师回来了,就嫌弃人家腿瘸了。
二喜是个敞亮人。
E27:满仓两头做人,应该人家当事人来做决定,老爱操心啊。
最出彩的人是二喜啊,明明喜欢凤霞喜欢的不行,还是承认胡老师更好,但是也告诉对方,自己不瘸的话绝对比胡老师更招凤霞喜欢,在胡老师动摇的时候,还警告他凤霞最爱的是他。
那么懂事理的家珍,还是一直责备春生解释不通,不是春生的错;还是让春生进了屋,也是跟原著的不同,方便家珍跟春生说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吧。
春生也没表达自杀的意愿,家珍又是用吼的,太突兀了。
福贵理解方式也太偏了,就因为想起之前的片段,就立马变了个人似的,对春生一顿鞭笞,不知道是这样来保护还是黑化了。
E28:这段时间应该是打倒走资派,怎么又开始算地主的旧账。
福贵每到二楞的时候就开始调皮,高喊打倒地主福贵,然后让人注意自己在牌子上写的破鞋张英果。
原著里农村受到的波及是比较小的,这里很大啊。
福贵挺心酸,偏激的自保,以为承认了就不会出人命,自己做帽子自己写上打倒地主福贵,还要安慰家珍和凤霞,还一直自我调侃。
胡老师走了,才让二喜来娶凤霞,这样的安排太不好了,不能为了凑剧情这样安排。
E29:福贵背着家珍,凤霞和家珍拥抱连带着三人拥抱的画面挺逗,拉板车的轿子又简陋又别致。
还是农村务实,批斗会开的简单快捷。
桥面那么宽,就骑不过去推车过去还不行,非得扛着。
二喜上着班还开修车铺,还知道出租车,生意天才。
E30:妇产科前民兵的那个眼神好奇怪,好像说中了心思似的,如果真是想看妇女生孩子,真是神来之笔,但不是的话,太有意思了,这表演可遇不可求,自己都表演不出第二遍。
E31:和原著不一样,二喜为了给家珍报信,掉到河里淹死了,比凤霞和家珍走的早。
家珍伤心的表演,封神。
福贵和二楞喊打倒对方够有意思了,苦根还出来喊打倒福贵,始料未及,四人帮粉碎了,福贵还得挨批斗不知道史实是不是这样的。
E32:凤霞为了看清是不是胡老师结果被砸死了,这样的安排让胡老师多内疚,让小苦根多难受,聋哑人安排在工地就极不合适啊。
E33:在牛面前磨刀,太残忍了,你换个地儿。
原著是福贵自己最后买的牛,剧里是苦根央求的。
把苦根、春生都留下来了,三个人一头牛夕阳下一起回家的画面真的太美好了,充满了希望。
我没想到《活着》这么优秀的小说居然会有如此优秀的电视剧。
对我来说,《福贵》电视剧改编已经实现了对原著《活着》的超越。
要知道,现在的电视剧改编不糟蹋原著就不错了,谈何还原、超越。
这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悲惨的家庭故事,也不仅仅是传递面对苦难的乐观精神,电视剧的改编更是讲述了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农村历史,尺度之大令人咋舌。
这是史诗级的作品,虽然不宏大,但足够震撼人心。
它没有道德宣讲,没有输出价值观,以福贵的一生为视角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底色。
《活着》原著和《福贵》,我更推荐《福贵》。
编剧的神级改编,演员的出色功底,都令我折服。
这让我相信,中国是能拍出好的作品的。
早几年就看过余华老师的小说《活着》改编的由陈创和刘敏涛主演的剧版《福贵》,地主家的儿子福贵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赌博,爱唱花鼓戏,娶了城里陈老板的女儿家珍生了女儿凤霞,依然不改赌博本性,输光了家产气死了老爹,怀孕的妻子回了娘家,呆着老娘去了乡下生活,成了贫农,却摘掉了富农的帽子,善良的家珍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决然的回到了这个一无所有的家,洗心革面的福贵和家珍共同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在经历了国民党抓壮丁,凤霞变哑,有庆,女婿亡故,后来凤霞,家珍也相继离世,福贵一人带着外孙依然坚强乐观的活着的故事。
影片告诉我们,即使生活给我们再多的折磨和苦难,我们依然要坚强乐观的《活着》。
4 抢亲这事都干得出来,福贵这厮还可以啊,挺有一套的,晓得为自己争权益,比书里全不争气的模样要机灵多了9 斗不过潘记米行,输给了龙二,败掉了祖产老宅贡田,在国共硝烟里被拉了壮丁,似乎才只是人生的又一段旅程21 着实是悲伤的一集,同样饱经沧桑开了一辈子粮行的陈掌柜竟倒在了大跃进的粮行库前,以为即刻要去省队报道的有庆,却停步在了她人权贵的产房门前26 “满仓,干脆你也成立一个战斗队,夏收起义,参加的人,肯定比他秋收起义的多”--二喜这小女婿刻画的倒是很好,扎实能干心眼儿好,逢人都是眯眯笑,社会生存经验十足,又修房子又赶胖子,相中对象就趁热骑走,上门有永久单车,下礼有解放布鞋,两尺布扯得有分寸,媒人的礼也不忘落下,就比那跑回来横刀夺爱的胡老师多摆了个腿,不然这么一个会过日子,这么一个体贴人,把岳父母一家都哄的开开心心,照顾的无微不至的人,怎么不比他一个辜负了凤霞的当年跑路逃兵要来的强,想想几天前还是欢天喜地的一起修房子,扯布料,煮年糕,送猪仔,过日子的小女婿,一个老情汉一回来,就把这些事都抛到一边去了,可不一家都是负心汉27 福贵和春生的渊源,从地主时代一个少年一个伙计开始,又是情敌又变战友,到了解放年代还有互帮互助的关系在,一点不比当年佃户满仓要少满仓一个憨厚大队长到底怼不过二楞的秋收起义,还是要福贵这个地主坯子来,不过凑热闹去战台却反而也被斗成落网地主,和二楞的几路土匪式过招好像笑话一般28 临了还是二喜一心一意,堂而皇之,不计小胡,坦荡荡的大驱车马来迎娶凤霞,如此的靠谱,是个为爱勇四方的好伙计29“有的人退出来了,有的人又进去,是对是错,真说不清”30 胡老师被捉了,凤霞为了维护他,在红红火火的修车铺前被革命分子围攻早产,一波三折等来了儿子的出生,二喜在赶村里的雾霾霾路上却失足掉进了米浅但水流喘急的河沟里,一条摆腿经过革命分子洗劫,伤的怎么也摸爬不起来,带着对凤霞和孩子的无限眷恋,被洗刷进了黝深不见底的河沙里,临了结尾不要太催泪32 “福贵,这辈子你对我那么好,我觉着很幸福,下辈子,我还想嫁给你,我还要再为你生两个孩子--孙子顺利长大,就像当年的庆,耐到了斯人帮结束,胡老师回来也变了县长,如此一顿缓冲,似乎又转向了一个略不错的收尾,随后又是学大寨,又是撤职,又落个水泥板,这次带走的凤霞显的那么的潦草匆匆忙33“他不如我,他就没有把你要到你,他没有福贵的命,这辈子,你就是我的福,你就是我的贵”--相比书里的花儿落遍,人儿亡尽,电视剧里好歹还给福贵留了个小孙子,胡老师去省里了,春生也回乡了,土地改革又纠错放开了,也算给当国抹了红脸,似乎这还勉强算是个光明的尾巴了
没掉一滴眼泪,总感觉二喜死得冤,刚挨完一顿打,本身又是个瘸子,还是夜里,却让自己这样的女婿在这样的情况下去报喜?福贵自己干啥吃的,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可最后没有什么福了,倒是福贵之名有一些许讽刺意味了。
悲哀,悲哉。
多处情节不够严谨,虽说是小说,总感觉作者的“斧凿”之痕过于明显。
作者余华说,这是听了一位美国黑奴的故事才想着写这么一部小说的,总感觉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不过,演员都是好演员。。。。。。。。。。。。。。
休憩5th多久没有看好剧了。
而这部已经不能在五星里面打分了。
这是一次更锐利更贴近原著的改编。
个人的小命运到时代的大推进。
一场一场的运动不停,但受苦受难的却始终是农民。
他们来了,资本主义来了;他们来了,社会主义来了……你看到起起落落,你看到翻天覆地,你看到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成了耕田的老手,你看到流氓痞子也站出来争取自己的土地。
你看到戏剧、死亡的荒唐,被奸猾戏弄、被淘汰的生活。
活在混乱的时代里,谁又敢称自己是大人物呢?
但你也能看到溪水黄土上生长着的坚毅人民,看到赤诚的善良,无惧风雨的打击,在艰难的岁月里不忘歌唱。
福贵的花鼓灯真好:在家珍年轻时跳,勾走了她一生的魂;在有庆的坟头跳,送别一段谎言编织的历史;在家珍临终跳,是感恩有福有贵的一生,他带着苦难活下去,他带着希望活下去。
“我现在知道你当年为什么要把这块手帕给我,你是留给我擦眼泪的”。
这是泪点颇多的一部剧,那些被悲剧包围的,我们都能用温情和善良去化解。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今天才看完原作小说《活着》,本来以为我从没看过与小说有关的影视剧,但是看到福贵的儿子被抽血至死,这个情节我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就是觉得这个小男孩好傻,活活被抽光了血,太可怕了!苦啊,真苦!
什么竟然是大姐演的…那些年我一直以为是马伊琍…
IP产业化运作捏
角色选的挺好,反映了那个时代农民的生活状况
刚开始还不错 后来越来越瞎搞 为了悲剧而悲剧,牵强的制造事故制造悲剧,里面的好人全是活雷锋 坏人都只是有点痞而已 还胆小,无语
小时候看过,福贵儿子被人抽血过多而死的那一幕真是给我虐坏了,现在想到还是不舒服
一点不比电影差 却罕为人知 因为这个电视剧去看的书 拍的真好 📖写的更好
苦难的农民兄弟
如果能给负分的话…可惜不能。
我觉得有情怀的好电视剧像什么闯关东啊 家有九凤啊 福贵啊 有泪尽情流啊 都集中在那几年。。。福贵这电视剧很有余华小说的韵味了 工作人员多用心啊
剧情推进太慢了,败家子故事在三言二拍也就一集的篇幅。七集弃,后面一堆子糟心事等着你呢,9分以上的国产剧除了四大基本都是这个套路,《九九归一》也差不多,内耗严重,看得精疲力尽,再蛮荒点还能外国得奖。
一家人过得都是混混账账。。。结果导演是混账的。。。。
小说>电影>电视剧,电视剧的BGM插入太频繁了,导致唢呐一响我就出戏,有种让我强行悲伤的感觉……还有凤霞的感情戏改编得太多了不喜欢
一个民族走到现在,愿那些曾经的苦难都化作今日的智慧,愿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神剧之一,非常好看!本片是余华《活着》的电视剧版,和电影版完全不同,有一种痛是温水煮青蛙,这就是本剧带来的效果。陈创,刘敏涛等一众演员,带给大家一出真正的人间悲剧。
福贵嗜赌成性,倾家荡产,气死父亲,反而捡了一条命,我能接受!有庆年幼丧命,反而让凤霞遇到了爱她的二喜,我能接受!万恶的旧社会,福贵家经历的太多太多!抗战,内战,大练钢,文化大革命这些都让那个时代的人承受了太多太多!二喜不该死,应该给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给福贵家留下最后的美好!!感性的我接受不了二喜死…1星………
电视上播过吗 为什么天天播乡村爱情这种
个人觉得电视剧胜过电影。对于那个年纪的我根本无法承受这种电视剧。现在年纪大了,发现能够懂一些这类电视剧了,而且还喜欢看这种类似心灵自虐的书和电视剧,看完就像多活了一个轮回一样。
书和电视剧的底层逻辑毕竟不一样,所以先看了书再来看剧会觉得节奏太慢,但是电视剧得丰富人物必须有取舍。
和电影《活着》一样,拍的都很好,但归结到底,还是因为余华作品本身底子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