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玩胶片的人,这部电影用老套的公路元素和复古情怀抓住了我内心对胶片的一丝不舍。
这部因为“情怀”而诞生的电影,题材即便是老生常谈也不能否认,对于爱好摄影的人来说它是一部好电影。
无法赘述影片中出现的Leica和koda对于摄影师的意义,而“Kodachrome”从胶片行业终止之日起,不再是单一的胶片型号,Kodachrome承载着摄影师们对整个胶片时代的恋恋不舍。
关于电影 |电影《kadachrome》豆瓣评分7.3,仅有的3篇影评也褒贬不一,有人站在电影的角度解析,觉得本部影片情节过于俗套,逻辑散漫;有人站在怀念胶片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是为广大痴迷胶片的人内心留出一席之地。
影片以职业摄影师(Ben)临终前与儿子(Matt)一同寻找最后一家提供冲扫Kodachrome服务的公司洗片开始,串联起一个有关父与子、过去与现在、生命周期的故事。
电影充斥着俗套的公路、胶片、黑胶等元素,但抓住了强调“情怀”的观众心理。
电影画面真实的还原了胶片时代的样子,厚重的色彩加上略带颗粒的质感,让观众瞬间回到了上世纪胶片行业最为辉煌的年代。
影片中的公路元素与父子间的矛盾冲突一一对应,前期Ben与Matt关系融洽时公路畅通无阻,视野开阔;随着剧情进入父子间冲突爆发,画面变成道路维修,视角逼仄;Ben生命垂危时所有与公路有关的画面又切换至夜景……这是一部关于胶片生命终止的电影,自然与之对应的是摄影师Ben在电影的结尾也终止了自己的生命。
直到电影结束,kodachrome实物仅仅出现过两次,影片开头以第三方口述引出kodachrome,影片结尾经典的红黄配色一秒定格,至于引出全片的四卷kodachrome内容是什么,我想有心人只需稍加思考就知道这显而易见的答案了。
关于摄影 |没有任何一款胶片的消失能有kodachrome停产时的仪式感,这款从1935年开始生产的柯达胶卷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精彩瞬间,其中包括国家地理杂志闻名世界的《阿富汗少女》和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瞬间。
2009年kodachrome停产,柯达公司将最后一卷胶片交给了Steve·McCurry,让他完成最后一拍(共36张)。
2010年,世界上唯一一家仅存的柯达认证Kodachrome 胶片冲印商Dwayne’s Photo宣布,于当年年底完全停止Kodachrome胶片的冲印服务。
影片中Ben来到最后一家冲扫公司时,门口聚集着无数手持Kodachrome的摄影师,真实还原了当年的情景。
影片与其说是讨论了胶片,不如说是通过胶片讨论了有关摄影的意义。
摄影的美丽之处是拉近了人的距离,影片中有一情节:公路上的车辆与一列火车并行,Ben抓拍下了火车上正在看风景的女孩,原本一次普通的擦肩却在道路分叉时女孩微笑着和Ben挥手再见显得无比暖心。
当Ben回答“如何抉择数码与胶片”时说:“不管数码相机看起来多好,永远和真正的相机无法相比,现在人们比过去爱照相了,数不尽的照片,但是没有投影,没有冲扫,它们就只是数据而已,电子尘埃……”当Ben回答“何为摄影”时说:“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行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成为摄影师,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我们通过拍照让瞬间成为永恒。
”看到这里不免心生感慨,影片所传达的“摄影的意义”正是我开始摄影的原因:让瞬间成为永恒。
摄影这件事坚持越久越容易模糊初心,或者当摄影从爱好变为谋生手段,工作上时有的倦态让人有些丧失了该有的热情。
感慨导演将情绪、生命与各类元素的融合,人生本是一条单行道,人生的落幕也如同从黎明的小镇行至深夜的终点;任何事物的生命都是一个有限的周期,无论是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大佬还是存世百年的经典胶片,都需走向终点。
—————————————————————————————愿执着摄影的你我,既能面带笑容抬起器材又能无愧于生活。
这部电影还是挺感人的。
有的人一生都无比专注和热爱一件事情。
我觉得这种类型的人的内心,一定是细腻又强大的。
爸爸的这个角色,我觉得他演的非常的好。
就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的背后,也有非常温柔细腻的情感。
尤其是他在医院非常脆弱的时候对他儿子说的那段话,很感人。
他很怀念他在很小的时候,靠在他身上睡觉,他能感觉到他的呼吸和他的baby smell。
他也曾许下很多的诺言,要爱他,保护他,不让他受到任何的伤害。
但是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的心里破碎了。
他泪流满面。
好感人。
后来儿子决定带爸爸逃出医院。
他们父子第一次有了一种莫名的亲密感。
来到冲洗柯达胶卷的点,很多的摄影师集聚于此。
可能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最后一家交卷店要永远的关门了吧,他们都在这里守候,相信很多人已经没有办法继续冲洗他们手头的胶片了。
他的老朋友很高兴他能来,他说自己留了一些药水,just in case他会来。
其实早在一开始我就知道这几卷胶卷是关于他儿子和他的母亲的照片,我并不觉得这会是一个悬念,因为人最珍爱的东西,永远不会是非洲的某一场战争或者阿富汗的难民,一定是和你的人生最密切的那些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一定不会是和你在床上滚了两天的情人,一定是你觉得亏欠的妻子或者孩子。
很奇怪,人就是这样。
剧情到了最后也是这样。
《骡子》也是这样。
最终你发现你多么的爱你的妻子和孩子。
well,符合核心价值观,也符合观众的心里预期。
我觉得这个演员最打动我的就是最后的那个晚上,他在酒店,他的儿子在洗漱,然后他擦拭着他的胶卷,然后他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
他说,你听,然后他眼中散发出那种炯炯有神的光芒,我到现在都没有忘记那个眼神里充满的智慧,这足以让我给这部电影打上满分。
然后他儿子从卫生间走出,计划着今晚的出行,他已经安静的闭上了眼睛。
然后他的遗体被搬出去的时候,外面站着两排的摄影师,他们拿着相机,很多人喜欢拍照正是因为这个老头儿。
他们尊敬他,他是他们心中伟大的摄影师,他的作品一直影像着他们。
他们将相机朝着天花板的位置按着快门,以示对这位摄影师的敬意。
很感人,这个画面。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失败的部分就是最后他看小时候的照片那个护士的出现。
很破坏画面,一个多么感人的场景,他和他的回忆,他的母亲的回忆,和他的父亲对他的所有的爱,你都能从那几张完美的照片中看到。
我觉得最后几张照片,拍的真的好极了。
只是这个女人的出现,真的大煞风景。
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推荐。
唱片经纪人Matt正处于事业危机的边缘,如果不能为公司签约新的歌手,就会被炒鱿鱼。
一天,一个新的机会出现了,让Matt无比痛恨的父亲Ben,同时也是世界著名摄影师,曾经私生活泛滥,抛弃家庭,如今患上癌症,没有多少时日,想要赶在美国最后一家科达冲印店关门之前,冲洗出他最后的4卷胶卷。
如果Matt愿意陪他驾车同去,就可以获得一个与新兴乐队面谈的机会。
就这样Matt,Ben还有他的私人助理护士Zoe一起踏上了这段旅程。
本片为了契合主题,在构图和色彩上颇为用心,特别是对红黄两色的加强处理,与科达的logo形成鲜明的呼应。
电影中除了莱卡相机、科达胶卷,也出现了那个年代的一些标志性元素,如磁带,纸质地图,流行歌曲等。
最终Ben没有等到照片冲洗出来,就在安然中离世。
片尾Matt用幻灯机观看这些照片时,他才发现,在记忆中没有好好看过自己的父亲,在他最后时日里还惦记的这些照片,原来都是Matt幼年时的家庭照片。
本片为网络电影,显然制片方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也就没有好好的打磨故事。
其中一场戏,Matt放弃了即将谈成的乐队,因为对方不礼貌的取笑了他的父亲。
这个重要的人物转变处理的很生硬,有点强行推进的感觉。
还有对Zoe这个角色的安排也有点尴尬,过多的戏份似乎与主题不符,与Matt间的爱情也并无直白表达的必要。
当然,伊丽莎白奥尔森作为本片最大的卡司,如果没有她的出演,本片恐怕很难有现在的质量。
但本片对情感的表达很成功,医院父子的和解,摄影师同行开启闪光灯为Ben送行,Matt在片尾看照片这些桥段都处理的足够动人。
看完电影看了一遍影评,没找到最后结尾的那些照片出处都是哪些大师拍的,影评里也没人给到答案。
对于电影本身,剧情略显老套,这没什么可讲,里面的一些乐队倒是很有意思,可以翻一翻找找他们的歌曲。
再谈谈电影名称,《Kodachrome》,百度词条,(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当年一直是各大图片社和杂志的首选。
因其是外藕型胶片,冲洗极其麻烦,药水剧毒,处理费用昂贵,全球仅仅有十几家专业店才能冲洗,并多分布在欧洲和大洋州,冲洗邮寄过程中还有丢失的危险,因此在业余使用者当中很少普及),剧中老头本有提到【Steve McCurry】,马格南图片社社员,在他早些年就一直用的是Kodachrome这卷反转片,拍下了很多惊艳四座的照片,(他很出名的一张作品就是阿富汗少女)。
再回到电影,整部片子都用35mm胶片拍摄,不仅仅考验着摄影师的技术,更多的是对胶片的一种情怀融入到了这部片子里面。
随着科技的普罗大众,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手拍一张照片,不管好与坏都是在记录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与地。
我们不仅感叹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同时也带来的更快节奏的生活。
在后浪推前浪,新旧交替的时代,数码摄影注定是要占据主导的,但也有那么一小撮人在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记录着这个时代和世界周遭发生的事,一卷36张or10张8张,又或者用湿板的大画幅去拍照,总是会有人在坚持热爱着这些在现在人来说可能会被淘汰的东西。
一卷胶卷,从打开放入卷片轴、过片、拍摄、回卷,再到拿去冲洗后打印出照片,然后还有底片,这些慢的又实在的东西,“01”是无法去比拟的,而且数码后期要做胶片的色彩是比较难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相机会有胶片模拟这个功能了。
总之胶片就是让你更加热爱生活的一部分。
试着用胶片去记录下身边的人和事吧。
fomapan 100
Lomography LomoChrome Purple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及两张个人粗鄙的胶片摄影,最后有人知道片尾那些图片的出处还请劳烦请教下。
男主婚姻不顺,父子关系不好,事业遇上挫折。
通过一段旅程与父亲达成和解,捡回自己的音乐,找到自己的爱人。
传统叙事,对吧。
钱钟书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共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这暗示了旅行中的磕碰与曲折,也是旅行题材可以承载生活、治愈、爱这些永恒的元素的原因。
我很羡慕剧中男主为了父亲能果断拒绝自己的事业机会,我想要是我,恐怕会苟着,何况是来之不易的说服。
从电影的角度看,妹子的作用似乎倾向于粘合剂/中介,使这对“冰冷”的父子能够连接起来。
但似乎工具人属性较强,情感厚度不够。
整体上这个治愈也有点牵强,看过白日梦想家的人很容易猜到结尾。
我也曾相信旅程有如此魔力,仿佛走到最美的地方,看到壮丽的景色,会印证自己的渺小,会忘我,以至于忘却烦恼。
然而当我真在那景区时,我才发现我所焦虑逃避的,始终萦绕在心中,一个工作电话,我还是会打开后备箱的笔记本;导游催促的话语“几点前要赶回去”一直在耳边,仿佛有个巨大的倒计时。
男主说前妻抱怨他一直生活在过去,而不是活在当下。
她说的不对。
也许她说的对,也许丢掉过去,活在当下,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你想改变,便可以改变。
炒鱿鱼就被炒呗。
人物介绍:马特:唱片公司经纪人本:马特的父亲,曾经是出色的摄影师,但是因为肝癌即将去世佐伊:本的护士及私人助理一、马特和本关系一直不好,接近10年没有见面。
这一次打电话来得知:本得了癌症,就快要死了。
曾经作为出色的摄影师的本,计划赶到帕森斯市洗手头的克罗姆胶卷,下个星期后柯达公司不再生产这款胶卷的染料(此款胶卷是柯达推出的首批彩色胶卷,于2009年停止生产)。
由于路程遥远,而他自己无法完成这个计划,需要人协助,于是自然找上了儿子马特。
马特是拒绝的,他的事业最近让他烦恼,他是一个唱片公司经纪人,签约的歌手被撬走转签了其他公司。
他即将失业,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答应两周内签约到公司想要的另一个叫“宽恕七子”的一点都不宽恕的很拽的乐队。
父亲的护工和经纪人轮番打电轰炸来,透露的信息是:你一定要陪你爸去洗胶卷,陪他完成最后心愿,这是你们父子最后一次相处的机会。
潜台词告诉马特 “你得原谅你的爸。
”马特内心烦躁,再见本时,双方互戳痛处。
本表明知道了儿子在唱片公司并不好,马特则讽刺本年轻时就是如此不礼貌,并不会因为他的癌症而对他尊重。
这一次见面不欢而散。
马特回到了家,接到了本经纪人的电话。
他能够让马特和不宽恕的很拽的“宽恕七子”乐队见上一面,但是前提是马特答应开车送本去帕森斯市。
马特为了保住饭碗,也为了内心那点仅存的亲情,勉强答应了。
二、互相伤害,互揭老底。
一路上矛盾不断,从车里放什么音乐,吃个饭,都能吵半天。
更糟糕的是,马特发现,本和自己的叔母发生过一夜情(在母亲死后,马特在叔叔家被抚养至成人),本给自己的亲弟弟带过绿帽子......旧事不能重提太多,槽点满满......本就是这样一个人,被尊敬的伟大的摄影师,被人口所称颂的伟大,死后享受同行举起相机致敬式的护送遗体。
却从未尽过父亲的责任,一生风流放纵,给家人带来无止尽的伤害,快临终了,脾气还是那么恶劣,可用八字概括他最后的状态:“人之将死,其言也恶。
” 但是却可以在死前轻松获得儿子的“原谅”。
(本千里迢迢送去洗的照片是马特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的童年照片)1马特原谅父亲,过不去心中的坎,2马特不原谅,要被指责:”和自己爸爸能有多大仇,你爸都快死了,你还不原谅他你这人狼心狗肺!
“死亡是一种单方面的最简单的自欺的解决方式,而曾经带给别人的伤害就会随着死亡从此全部湮灭吗?
17年的孤岛似的生活,30岁仍然不会用健康的方式爱人爱己,谁能懂这个中辛酸?
说原谅就原谅,任何事情、任何不高兴、任何失意,都可以吞下去。
当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第二天依旧高高兴兴的生活,这种能力真牛啤。
这种能力抑叫人心碎,好似沉入大海深渊般的寂静无声,想喊,喊不出声,四周张望,只有自己。
马特在放映照片时哭的泪流满面,佐伊看到了并且拥抱,安慰了他,可是他仍然没有学到爱的方式,只是被迫忏悔,道德绑架式的原谅了父亲。
未来的时间很长,与人合作,变得柔和这是必然的学习过程。
原谅、和解,可以做到。
但不是这种被胁迫式的原谅,和解。
有时饶恕人,与人和解是容易的;饶恕自己,与自己和解却是难的。
但一切可以改变,一切可以转化,与父母的关系从“孝顺”转“孝敬”、“爱”。
有很多困难,用叛逆,痛苦,死亡的方式去讲明白道理,讲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修复关系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这中间要跨过“父不知子,子不知父”巴别塔似的障碍。
但请尝试在双方活着的时候把问题解决。
在活着的时候不要放弃找出一种让大家都舒适的方式解决问题。
“父知子,子知父;你知我,我知你”。
这是一篇不像影评的影评。
之前偶然在淘宝上看到柯达幻灯片,带有柯达红色字样的白色框内的一张胶卷,一张卖2-6块钱不等。
当时很好奇这种照片是怎么拍摄出来的。
几个月后非常凑巧地在这部剧中找到了答案,其实所用相机和普通胶片机是一样的,所用的胶卷是柯达克莱姆胶卷,应该只是最后的冲印方式以及放映方式不同吧。
剧中的胶片机
胶卷盒子
放映机
投影剧中的取景、色调以及构图真是赏心悦目,背景音乐也是恰到好处。
人们从前拍摄是为了记录生活,是为了把时间停下来,定格在那一刻。
而如今,数码相机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拍摄照片,镜框内少了些深思熟虑的构图,原片需要靠大量后期粉饰,快门变得廉价,拍照没了仪式感。
所以现在很多博主会去买胶片机摆拍,或是跟大家安利一些ccd之类的,使得胶片机又重现在大众面前。
很难去评判数码相机的出现对胶片机而言,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当时的人又怎能想到,柯达这样一个公司最终的结局竟是被时代淡忘。
这有点像传统纸媒的没落,每次看到某家书店倒闭亦或是报刊亭荒废,都有种说不上来的惋惜。
希望我们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心中都能保留最初对胶片、对报纸、对cd的那份仪式感吧,不要被铺天盖地的短视频、实时更新的热搜淹没。
——时光或许会带走过去的印迹,但你可以选择保留。
最后一起来欣赏一下剧末的几张照片吧。
集公路片、伦理片、艺术片于一身,是垂死老者对往昔生命的记忆,也是父子“剪不断、理还乱”恩怨的叙述,同时亦是对一个旧时代终结告别的挽歌。
去向冲洗胶卷之地的旅途,是走向最后岁月的旅途,也是通向未来生命之路。
一波三折而又波澜不惊的情节,加上自然率性的表演,真实演绎了父子关系由对立到冰释的过程。
35毫米柯达胶卷摄制的影调充满年代感;婉转悠长的音乐插曲传递了图像难以尽诉的意味;张弛有度的节奏留下供人咀嚼思索的余地。
冲洗店粉丝的赞誉凸显了父亲生命的价值,最后投射的童年影像显示父亲对妻、儿的温情,同时也表达出“使流动变成静止、让瞬间化作永恒”,“给人性留下形象”的摄影理念。
而这一切,都是献给柯达的花束。
现代人对快速获得结果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很多因为过程才会有的美好和快乐越来越少,无论有再多的不舍,都抵不过人类想要“发展”的雄心。
胶卷的消亡,就是众多不舍却注定消失的之一。
影片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会如何,甚至知道那四卷等待全世界最后一家胶卷店冲洗后的内容会是什么。
说实话,当这些想法出现在我脑中的时候,我对这部电影慢慢失焦了。
我没想到,连我看电影的习惯都被在电影业的快速“发展”中潜移默化改变了,幸好,不管电影开始15分钟能否吸引我,坚持看完是我不变的固执。
当然,结局和我一开始就知道的一样。
当然,我也依然被感动了。
老爷子在走进胶卷店之前换了礼帽,所有赶来冲洗胶卷的摄影师因为老爷子的离世按亮了闪关灯,男主拿起了他年少时最喜欢的鼓棒…我都胸口发烫。
这是一部好电影。
因为它让我重拾了关于享受过程的美好,就算你从一开始就知道故事的结局会如何。
如同,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不就都知道自己的结局会是什么,不是吗?
老爷子说:数码跟胶卷的区别就像是去摸一个经过手术隆过的胸,无论看起来多美,都是假的。
“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进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
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不管数码相机有多好,它永远无法跟一台真正的相机相比,现在的人们比过去爱拍照了,但是没有投影,没有冲洗,就只是数据、电子尘埃而已。
”前半段很无趣无所谓,不值五星,但后面真的很感动,我看电影很少哭,除非触动到我的点了,可能和我本身对摄影感兴趣以及今天很巧的事有关。
看到被那些摄影师包围 感受到他们对本的尊重时,以及摄影师们带着悲痛夹道送别,我意识到本了所说的我给这个世界留下了点什么。
镜头里是有情绪的,怎么可能没有本对孩子以及对妻子的爱呢,只是他选择了更多的偏向他所热爱的事业,这个行为没有对错,我也能够体会到男主复杂的情感,她怎么会不怨呢?
他的记忆力父亲的爱就是很少,而且还让母亲那么伤心,这就是对他造成了极大的不可挽回的伤害,而且他的父亲还总是那么的玩世不恭。
剧情很老套无趣,不看最后20min真的很失望,只值三星,感觉是把我骗进来的。
在一开始就能预感到这部电影的走向,甚至在本要死的时候也能感受到,但后面还是稍微给这部电影升了一点。
我原来还想为什么会洗不了照片,现在不也有很多洗照片的店吗,结果原来是要投上去的那种。
我也想拍胶片了。
父亲有着怎样的观察力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才能捕捉到这些触动人心的瞬间;可惜,了解人的各种生老病苦,却无法消化这些情绪,所以,作为父亲,他逃离了,逃离了琐碎,逃离了生老病死落地的地方。
俗到家的温吞治愈片。整体比较顺撇,也没啥有趣桥段。网飞投这片是图啥
猜的到的套路
老套的公路电影。“我们通过拍照让时间静止。摄影的本质是保护主义”
四平八稳但仍然很感人的一部戏
美国人喜欢开车境内跨洲跑的很大原因是没有过路费和油价便宜
说真的我对这些父子数十年老死不相往来,最后时刻谅解或和解的影片,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变得越来越不感冒。因为太剧本化了。好像剧中台词所说,他爸患癌症之前就是一个混蛋,这种恨意不会因为他就要死了就会减轻几分。父亲的临终前的所作所为,向弟弟揭露奸情这种事更是彻头彻底的坏。根本不是几句话,几卷胶卷就能平复的恨。旁人看来,人品与才华可以分开,作品与做人可以是两个世界。但作为他的儿子,连怜悯都做不到,别说谅解了。
完全符合我心目中四星的标准。
柯达胶卷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有很强的标签价值。故事简单,公路电影俗套的拍摄手法。男主陪着癌症晚期的父亲寻找最后一家柯达胶卷冲刷店,路上回忆过去的点滴,顺便凸显父亲惹人怒的性格,顺便爱上女护士,甚至怀疑这是父亲有意而为之,希望离世以后儿子能有生活的重心。柯达胶卷是一个载体,代表着过去,那些不舍得的令人珍惜的记忆,似乎是曾经幸福过的时光。然而沉浸过去有时候会忘记活在当下,时间就这么悄无声息的走了,恍惚之间停下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费时间”,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后,我们应该有的事更多的可以浪费的时间,可是却越来越忙了。
或许后来走偏了,开始时是美好的,一生波澜壮阔,落幕时也令人惋惜。老头如此,柯达也如是。老头作为父亲的形象是原创,摄影师的形象却是取自Steve McCurry,最后的kodachrome是在他手中,片中的伟大事迹和片尾照片用的也都是他的。整个影片的色调确实就是kodachrome的,暗部死黑,整体偏洋红,对黄色表现特别好,对蓝绿色比较抑制,以至于开头我还以为是70年代的故事。老头死时,摄影师们夹道送别,闪光灯冲天而闪,我当时就热泪盈眶了,一个人在事业上能获得的最大褒奖不过如此,《美丽人生》里主角收到同事钢笔的礼遇恰似相当。但不管事业如何,一个人一生中的最大成就,仍然是自己的孩子,最大享受仍然是家庭。人生得意,岂得两全?
行走在套路上公路片,而且着重的还是父子关系与新旧交替这样的老生常谈的主题。
拍几张照片 就能当爹了?
如果我是男主,就算牺牲自己的事业也不会和这样不负责任的父亲走这条路。过去那么多年都是坑货,现在得绝症了想洗白了?早干嘛去了。最后洗出来的照片不是父亲和历任情人的性爱照片差评!
俗套的父子和解的故事。一个这么自大刻薄的老爹确实不咋地。(胶卷、黑胶这些东西,可以怀旧,但你要非歌颂它比数码好,那就是扯鸡巴蛋了,旧事物总要被新事物替代的)
这部电影确实太老套了。不过这电影就是主创们纪念柯达胶卷的一次行为艺术,片尾字幕说整部电影就是用柯达胶卷拍摄的。在电影中没有花大篇幅去赞扬柯达胶卷有什么什么难以替代的优点,而是银幕内外的这样几个人为了柯达胶卷做了这样一件事情,同时也让观众珍视身边可能正在消亡的事物,并为之去行动,去纪念,去成为艺术的一部分。
05.27为了一卷菲林去拍一部电影,这当然……absolutely good!// 08.16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故事,但是讲得真棒,音乐,摄影,公路旅行,伤感又治愈。/老爷子离世时,所有后辈和同行们用闪光灯送别,看到这儿直接泪奔。/最后,向Kodak公司致敬,徕卡M4-p是台好相机。
剧情老套,但是完全为了胶片、公路、摄影和美女的颜而来。
又是一部和父亲有关的电影 🎬 想到和父亲相处的最后时光 有隔阂 有遗憾 但没有后悔 我们都在做自己而已
3.5分 / 怎么说呢,一开始就能猜到路上那些要冲洗的照片大概就是Ben儿子小时候的照片了,中间的整体剧情走向也是中规中矩,甚至对于我来说是有点直白了。no bad...
剧情套路平庸,演技尴尬,配乐垃圾…值得吐槽的是,摄影们聊天的内容太贫乏肤浅了,没有摄影师那么擦镜头的,尸体经过时摄影师们排队释放快门的默哀仪式过于做作了,最后幻灯片播放也太不用心了吧,效果都不带处理的,很明显的美术没做到位……玩弄胶片情怀,当柯达广告还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