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国际上的影片,越来越把视角关注与女权、性别、同性恋等等,自以为我并不是鲁迅笔下吃人的腐朽者,但仍觉得并无必要,许多东西的存在是不需太过明目张胆的。
要不然那熠熠生辉色彩浓郁的兵马俑,为何会变得暗淡呢?
趁着脑海中的痕迹还在,回到影片。
主要的人物有三位,律师,毒枭,妻子。
黑皮肤律师为了生存,将被杀掩盖为自杀。
老话讲,这是昧着良心的钱,但某位著名up主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如果你非常饿,再不进食就要死了,这时你看见了一只熊猫,请问你可以吃掉它吗?
这样的开头蛮言简意赅的,律师的金钱至上、颠倒黑白(颠倒这个词,贯穿始终)跃然剧中,之后她被毒枭找上以及答应找医生变得顺理成章。
毒枭是影片中最为关键之人物,也即片名艾米利亚佩雷斯。
为了摆脱家庭及心理上的悲剧,毒枭希望放下一切,以一位女性重生。
可他没有如愿以偿,感情是人类最致命的缺点,他拜托律师将妻子孩子接到身边,并以姑姑的身份与之相处。
在与律师的偶然交谈中,他被询问到某位失踪人员,或许是出于对以往罪恶的弥补,亦或许是单纯想过完全相反的人生,他决定做一个好人,帮这位妈妈寻找。
渐渐的,这份事业越做越大,他成为一家慈善公司的老板,致力于寻找失踪人士。
在此过程中,他认识了一位持刀“寻亲”的女人,并也以女人的身份与之相恋。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揣摩的地方,此时的毒枭,到底是女是男?
我私认为这是不重要的,导演的意图,可能正是想说明,一对恋人最重要的不是性别,而是爱情。
在毒枭忙于慈善的同时,寄居在家中的以前的妻子却不忍寂寞,红杏出墙,毒枭本不忍怪罪,可这一矛盾终因孩子的离去与否而爆发。
为了夺回资产,妻子上演了一出绑架戏份,律师带着武装去解救,(这一部分我实在不理解,为什么要带着武装?
而且看着这群人非常专业,怎么行动如此笨拙?
本以为会有一趴大场面,却草草了事。
),在突突突的过程中,毒枭将事实告诉妻子,妻子泪流满面,悔不当初,在逃跑的过程中车辆失控。
轰!
二人和皮条客均die。
请别怪我对影片的后半段叙述如此之快,如此之不协调,因为影片的后半段也是如此。
这部片子涉及到太多矛盾,律师的金钱与善良,毒枭的性别与爱情,妻子的丈夫与皮条客等等,有详有略,有好有坏,当然对于整部影片的影响,有得也有失,得在导演将其融合的十分巧妙,与前段时间看过的《怪物》相比,明显更为丝滑,好像咸菜配黄油面包,也吃出了一番滋味。
失在节奏太快,一天逛完上海南京,甚至还加了个杭州,这对于当地的风土景色又能看到多少呢?
另外值得一赞的是,音乐真的相当不错。
编剧脑子是被河间神兽踢了吗?
硬生生为了蹭变性的醋,包了这么一锅不伦不类的饺子。
穿插一堆乱七八糟的歌舞,音乐难听又混乱,歌词押不上韵就强行改成念白,完全不挨着,别说跟La La Land,芝加哥比了,就连蹭“因果报应”的三哥弱智歌舞片Maharja都比不了。
评价只有四个字“什么玩意儿”!
儿化音是免费赠送的,不谢。
文:野人五编辑:Mr.Friday图片:网络*注:1、为不影响大家观影乐趣以及自主思考空间,本文不涉剧透,仅从电影观念、作品比较及理论层面做出引导;2、文章中的很多“专有名词”系个人习惯用辞,只为讲明观点而用,不具科班、学术权威以及统一性。
3、文末附《艾米莉亚·佩雷斯》资源链接,以供大家学习交流。
星期五言:本人在以往文章中曾提过印度歌舞片与美式歌舞片的差异。
简单笼统的说就是:美式歌舞片多半是个“戏中戏”的概念,而印度传统歌舞片更多体现出的是个“综艺性”。
前者要的是艺术上的舞台华丽效果(它的歌舞是“百老汇式”的),后者要的是一个热闹劲儿(像综艺晚会)。
这种性质与创作动机的不同体现在电影上的一个最直接特征便是:印度歌舞片会演着直接就唱,当街就唱,应景就唱,不做过多的舞台渲染。
而美式则会把歌舞段落跟常规剧情段落拉开层次,为其劈匹出个舞台着重渲染。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前些年的那部意大利电影《爱情与子弹》(就舞台剧性质的淡化而言)或是上世纪那部《洛基恐怖秀》(就综艺性以及层次感而言)只不过是单纯地模仿印式歌舞而已;英国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仅仅是在片尾玩票了一把印度歌舞而已;而近些年的印度类型片比如前些日子上映的《因果报应》反倒是去了传统印式风格,音乐元素倾向了美式的“MV式的剪辑”。
(印式歌舞在此不展开讨论。
)
▲《爱情与子弹》剧照,2017那么,美式的这种华丽的舞台表现风格仅仅是在哗众取宠吗,不见得,它首先更有利于象征性地表现角色的心理状态,去年上映的《小丑2:双重妄想》是个再好不过的例子。
当然像《寻梦环游记》、《爱乐之城》那种就更不在话下了。
▲《小丑2:双重妄想》剧照,2024其次它拓展了电影的叙事空间,也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戏中戏”的概念(此不多说,请参考本号发布的两篇关于电影空间的文章:得“空间”者得天下!
谈电影空间.../“电影发展史”即是“电影空间的扩展史”)。
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来评判电影的好坏,你只能说美式歌舞片体现出的是技术上的娴熟,印度传统歌舞片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民族特色。
反过来说一部美式歌舞片即便加入了华丽的舞台艺术效果,它仍可能会很俗套很机械,其歌舞成分可能仅仅沦为剧情的一个附属品以及类型宣传的噱头而已。
然而我们今天在绕了一个大弯后要说的这部《艾米莉亚·佩雷斯》,它属“美式歌舞片”性质不假,但它在艺术性上着实达到了绝对“法式前卫”的水准。
这里所说的“前卫“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音乐层面、节奏层面、视听与电影语言结合的层面。
《艾米莉亚·佩雷斯》的电影原创音乐可不是个简单电子乐+百老汇音乐的概念(印度电影里的原声音乐如果单独拿出来最多也就是个高质量的低级流行乐),也不简简单单是个融合后的大杂烩,你将在其中发现一些复调、对位(counterpoint)、甚至即兴的创作观念,比如剧中毒枭与律师谈话中所用的类说唱即兴,再比如律师和医生谈话时两个声部对位……要知道这些东西你可能只会在现代舞台剧、实验音乐、摇滚说唱里才会听到的。
当然,仅仅是音乐创作的话这也没什么,问题在于音乐歌词还要肩负演员台词,达到故事层面的信息展示+视听层面的艺术美感和节奏感+戏剧张力三不误,其难度可就大了。
就此《艾米莉亚·佩雷斯》的音乐节奏、电影剪辑、演员动作与调度在我看来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着实会为我们带来很多视觉惊喜。
这些东西体现出的是导演的“综合艺术能力”以及电影创作团队的专业技术,当然在这之上还有一个创意+开放思维+反主流价值观的概念——创意不在话下,这将会体现在电影的各个环节里;开放思维主要体现在欧式电影的“反类型”概念上(此不展开说明);至于反主流价值观这点是这部电影创作者的一个较为吸眼球的“观点”所在:你将会看到关于宗教(电影结尾有所展示)、社会公益以及“爱情”的全新诠释,这些诠释将会涉及到挑衅基督、揭露公益组织、跨性别恋等情节,其中的善恶也将会含混不清。
▲注意宗教、圣人像以及变性人在这部电影里的相互捆绑。
另外针对法国人对LGPT的大肆宣扬以及对宗教的“挑衅”与颠覆,我们早已在去年的巴黎奥运会上领略一般了。
所有这一切,促成了这部电影的“法式前卫”。
至于这部电影的故事层面。
相对于其前卫的表现形式,《艾米莉亚·佩雷斯》的故事核心并非新奇,营造戏剧张力的手段也绝非独家,用“复古戏剧”来定位其再合适不过了。
何为复古戏剧,一句话概括就是“像古希腊戏剧般的讲故事以及营造戏剧张力”。
再通俗的讲就是“你爱谁谁爱你的游戏”。
人物需求上的错进错出导致了矛盾冲突以及悲剧色彩。
你将会在这部电影中被一组角色间的爱情纠葛(或者说错位)所打动,打动你以及制造心理悬念的方式虽然传统但也屡试不爽。
我认为这也是这部电影能够艺术商业两不误,戛纳、奥斯卡通杀的原因所在。
顺带一提:从讲故事的角度而言,我认为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是再好不过的“复古戏剧”的门徒啦。
但你要说《艾米莉亚·佩雷斯》跟阿莫多瓦的电影有模仿嫌疑(显然这里指的是《吾栖之肤》)就太过牵强了。
毕竟变性也好,换皮也罢都只不过是“换位思考(或换角度思考)”的一个障眼法及具象化表现而已。
更何况比起其它前卫之处,“故事”只是这部《艾米莉娅·佩雷斯》的一个旁支,非对其风格特点产生决定话和唯一化影响。
成稿之时,美国官方公布了奥斯卡主竞赛单元10部最佳影片提名名单,其中包括了这部法国电影公司制作,以西班牙语为主体的《艾米莉亚·佩雷斯》。
这在奥斯卡体系下并不常见,而其能在这个体系下拿下如此多提名就更不多见了(在我印象里当年《寄生虫》、《罗马》的横扫跟其有所类同)。
这本身也证明了此片并非全然走向了另类话、本土化与艺术化,相反有些地方还在刻意跟主流挂边。
就此,《艾米莉亚·佩雷斯》着实像是一位前卫独立的法国导演在玩票儿美式歌舞,然而不玩则以,一玩就玩了个大的!
像是街边摆着的三元一本小人书,故事怎么奇情怎么来。
如果单纯拍成犯罪片,老实正常地讲这名毒枭变性成圣母的一生,倒还能勉强看下去。
然而导演唐突地加入一堆歌舞直接拉垮全片节奏,所有人物的行为变得很诡异,路上走着走着,话说着说着,突然开始唱歌跳舞,随地大小K也是不太礼貌了。
其实关注跨性别群体的前后双生是个好题材,电影也的确拍出了部分,女性外表下的父权淫威还在,但这政治正确舔得略夸张了,又是黑人又是变性再来个同性,buff叠满了。
但根本在于剧情之离谱,想变性抓个律师帮忙找医生还能强解,想金盆洗手做慈善也理解,最终被前妻绑架反杀同归于尽是什么人类可以想出的情节?
看得我直接掉凳。
还有戛纳影后四黄蛋是认真的吗?
连一名客串都沾上光了,再者说另外三位也没有很高光的表演,不如给《阿诺拉》。
艾米莉亚·佩雷斯 (2024)6.32024 / 法国 比利时 墨西哥 / 惊悚 歌舞 犯罪 / 雅克·欧迪亚 / 佐伊·索尔达娜 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
我喜欢片中对跨性别人群的关注,用唱段揭示艾米莉亚的内心痛苦与坚定抉择,让我在奇情故事中触摸到真实的血泪与渴望;也喜欢结局类似“耶稣受难”的割下手指包裹上纱布,制作成类似“圣母”的圣像,一路高歌游行,巧妙化用了墨西哥亡灵节的传统。
不喜欢的是导演的投机,题材仿佛冲着得奖去的,叠加许多buff:大女主、LGBT、女性互助、第三世界、阶级鸿沟,宴会上律师飒爽的高歌和舞步构成对富人阶级虚伪面目的讽刺,像极了《方形》中的人形“大猩猩”跃上派对桌头,成为充满观赏性的仪式性攻击场面,明显是投戛纳评审所好。
片中还充斥着各种刻板印象,爱财的拉丁裔女律师、墨西哥毒枭和帮派火并、到泰国咨询变性手术等等,导演的法国身份让他以一种刻奇的视角讲述故事,现出一种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简化策略。
此类符号的堆砌,也可以说是为了迎合戛纳对“第三世界奇观”的审美期待。
倘若没有歌舞形式,这部片估计是能是个充满奇情的b级片。
歌舞段落像是为观众造梦,虽然这个梦并不是那么美好,但也打消了观众深究剧情的念头。
歌舞形式像是导演和观众达成的协议,“我都上歌舞了,还管什么剧情,听就完事了。
”但是有些歌舞实在是谈不上好听,可以理解导演编排不是冲着好听去的,主要是为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塑造人物性格,为人物量身打造。
但这种恶魔低语式的唱法,实在没有令我产生特别显著的生理享受,看罢也难有找原声带来听的冲动。
同是歌舞+犯罪(黑帮),《芝加哥》充满舞台感的歌舞就令我爱不释手,直接折服于感官的愉悦感;同是歌舞+少数群体,《魔法坏女巫》的唱段也会让我起鸡皮疙瘩。
歌舞品质的好坏还是会影响我对整部片的喜爱程度。
我觉得艾米莉亚是一个很丰满的人物,似乎有着双重人格,“毒枭”人格起到保护“圣母”人格的作用。
前半生,她生在“猪圈”,她不得不比周围的人更狠,带上社会性的人格面具,用坚强的一面保护柔软的真实自己;后半生,她决定为自己而活,瞒下所有人,秘密进行了变性手术,谋划了假死。
虽然去地狱走了一遭,但是她觉得一切都值得,手术成功后她才真正活在阳光里,脸上才真正有了笑意。
但是,她斩不断的情感是对亲骨肉的爱,于是委托律师将孩子接来与自己同住,可以说是一手诱发了与妻子的矛盾,最终导致命丧黄泉。
她通过创办“微光”NGO,表面说的是为人们送去希望,干的却是寻找尸体,让家属死心的事。
艾米莉亚真正帮助的其实只有她后来的同性伴侣,宣告了家暴男的死亡,让她不用终日活在提心吊胆里。
于是,她无以为报,只能以身相许,甚至结尾成为唱赞歌的角色。
《狗神》也有酷儿色彩,男主在狗圈中长大,成为drag queen,结尾也是极富宗教意味的死。
也让我疑惑个体觉醒是否必然依附于毁灭?
“酷儿”是另类的身份认同,也是生活态度的抉择与坚守。
同性恋群体本身是少数,跨性别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但倘若总由“他者”来讲述,难免猎奇。
倘若LGBT群体能更多地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为自己代言和发声,展现出的生态也会更加自然和健康,而不是题材先行式的命题作文。
无疑,“被看见”是重要的,但是“被误读”也是需要避免的。
“男性气概”是杀伐果断,充满决断力的一面,而“女性气质”是坚韧包容,充满共情力的一面。
艾米莉亚没有追究妻子的出轨,用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平和接受了这个真相;而当妻子说要带走孩子时,仿佛触及了她的逆鳞,她马上展现出凶狠的一面,甚至派人威胁妻子的皮条客,最终招致被绑架和杀生之祸。
性别气质是流动的,而不是固有的标签。
影片通过跨性别的主角设置,让观众看到性别气质的扮演性。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极管,中间的灰色地带才是人性的复杂幽微之处。
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拥有“女性气质”和“男性气概”,只是各自的比例不同,在具体情境中占据上风者也不同,所以构成了每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就像片中的女律师,同时拥有执行事务的高效与滴水不漏、爱财与不择手段、体贴互助;妻子的角色,也同时拥有追求性愉悦和幡然醒悟后的果决与勇敢。
在我看来,影片主题还是揭示父权制和资本对个体人性的荼毒,或规训或压抑,使千人一面,都戴着面具生活。
影片鼓励每个人活出真实的自己,像尼采所说的,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
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勇敢坚毅地抉择,执着地坚守,创造自我的意义。
2024年最有争议的传记电影,却前后获得了22项国际大奖,其中在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电影中的四位女演员阿德里安娜·帕兹、佐伊·索尔达娜胡安·卡洛斯·加斯卡昂、赛琳娜·戈麦斯均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
这便是——《艾米莉亚·佩雷斯》
电影是从一位女律师的视角切入的,一次她被迫接到了一个神秘的任务,需要帮助一位臭名昭著的毒枭变性……电影具体讲述的是什么,先看一段VCR。
《艾米莉亚·佩雷斯》电影解说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看过视频后,相信大家对整部电影的故事已经了如指掌。
看剧情的确颠,而且影片的内容也饱受争议。
比如毒枭变性,并且用了真正的跨性别演员,这是否在倡导这种“第三性别”的人存在?
再比如,毒枭因为变性逃脱了法律制裁,而后又换了一个身份做公益活动,是完成救赎?
还只是脱罪的手段?
所以有人不免质疑:这部电影真的值得四个戛纳影后吗?
闲话不多说,我们一起来看看。
01性别认同马尼塔斯的是墨西哥的大毒枭,他为了逃脱法律制裁,选择了变性。
然而实际上,他并不是真正的跨性别者。
所谓的跨性别者是指他们的生理性别与他们的性别认同不匹配,比如一个生下来是男性的人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女性,所以通过变性手术来达到相同的性别认同。
影片的争议也在于此,马尼塔斯变性成为了艾米莉亚,但实际上他并不是因为认为自己是女性才做了变性手术,而是为了逃跑。
所以他的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一直是男性,反而变性之后,他的生理性别变成了女性,而心理性别还是男性,造成了他的困扰。
变性后,他的第一反应是再次找到丽塔,也就是之前帮助他进行变性的律师,让她找到自己曾经的妻儿,接过来与“她”同住。
艾米莉亚则谎称是马尼塔斯的表姐,用另一种身份陪伴着孩子们。
小孩子的嗅觉是敏锐的,她的女儿说她身上有爸爸的味道,殊不知艾米莉亚就是他们的爸爸。
而她对妻子杰西的情愫也没有减弱,再度见到杰西的时候已经情不自禁。
因此直到她发现杰西出轨的时候,她也没有办法立刻发怒,原因在于没有立场——因为在杰西的视角里,她的丈夫已经去世了。
不过种种证据表明,杰西应该早就出轨了,因为杰西的出轨对象正是马尼塔斯的死对头。
直到杰西称自己要搬出去和情夫在一起,艾米莉亚才恼羞成怒,却被杰西嘲讽是“女同性恋”。
这是由于艾米莉亚也出轨了,对方是寡妇,两位生理女性在一起可不就是女同性恋吗?
所以成为女儿身的马尼塔斯最开始面临的就是这种性别认同的错位,她直到死前都没有完成从 “马尼塔斯” 到 “艾米莉亚” 的真正转变,因为她心甘情愿地死在了杰西的怀里。
但这个结局也成为了电影最大的槽点,因为艾米莉亚到底爱着谁并不清楚,她一方面爱着前妻,另一方面又和其他女人苟合。
虽然法国是一个在性上很开放的国家,但这样的剧情却是让很多国际受众难以接受。
更细节的是,电影里饰演艾米莉亚的女演员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本身就是跨性别者,他还有一个妻子,所以没准这个故事就是根据卡拉的真实事迹改编的,只不过套用了毒枭的故事。
02苍白的救赎炸裂的不是毒枭变性,而是毒枭变性后竟然和律师丽塔一同开了一家公益组织,专门帮助失去亲人的人寻找亲人。
其实当她和丽塔第一次收到别人发的寻人启事的时候,艾米莉亚应该就反应过来了,这些失踪人口都和自己有关系。
艾米莉亚成立 NGO 帮助受害者家属,是她试图对自己过去罪行的一种救赎。
这可能是这些年最好的禁毒片吧?
连毒枭都转性去做慈善了。
而且从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受害者都是被毒品侵害的,有些人被毒死了,有些人在躲避债主追杀,有些人是被毒枭害死的。
艾米莉亚在帮助这些人的同时大部分带去的是噩耗,而她还和其中一位受害者家属纠缠不清。
是真的在救赎吗?
毒枭出场的时候是非常冷酷无情的,他算是强迫了丽塔为自己寻找最好的变性医生。
然而当她化身艾米莉亚的时候,她对丽塔也显示出了温柔的一面。
后面的救赎实际上也阻碍重重,因为她仍然要面临那些受害家庭的偏见,在参加新闻采访的时候,记者不知道眼前的人就是曾经的大毒枭,所以肆无忌惮地对其进行指责。
艾米莉亚在做公益的同时也要成熟巨大的社会压力,所以当她终于自食恶果之后,她反而轻松了不少。
03叙事与歌舞《艾米莉亚·佩雷斯》是一部歌舞片,含乐量80%。
该片获得了第82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原创歌曲的奖项,其中插曲《El Mal》还获得了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奖。
《El Mal》是一首表现矛盾的歌曲,将马尼塔斯内心的挣扎和对自我认同的渴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这首歌曲以其拉丁风情浓郁、旋律戏剧化的特点,完美契合了影片中主角的内心挣扎与身份转变,成为了整部电影的灵魂。
而这首歌也是这部电影最受欢迎的歌曲。
影片里的歌曲与叙事完美融合,宣叙调与咏叹调相结合。
一般歌舞片里的咏叹调比较多,但是其实最能展现功力的反而是宣叙调。
这部电影里的大部分音乐都属于宣叙调,将人物的内心的矛盾、挣扎以及面临的困境交代得非常清楚。
还有《Mi Camino》这首歌表达了杰西失去丈夫以后的悲痛,瑟琳娜一边悲痛跳舞,一边演唱这首歌曲,在整个电影里非常燃,而这首歌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的提名。
此外,艾米莉亚和杰西吵架,丽塔夹在中间时演唱的歌曲里夹杂着一些rap的元素,也非常酷。
电影中一共有43首原创音乐,每一首都非常好听,就算只是听音乐也是一种享受。
可惜的是,电影的评分一降再降,豆瓣掉到了6.3分,烂番茄新鲜度也只有77%,但可能主要是故事和意识形态的锅。
毕竟这部电影在法国的票房成绩还是可以的,可是出了法国,在荷兰、葡萄牙和哥伦比亚的票房就很一般了。
看过之后,你们觉得这部电影值得4个戛纳影后吗?
刚刚好在澳洲露天影院处上线,才看完整体感觉还是蛮不错的镜头表现能力很好,引人入胜,穿插的一些音乐歌舞元素来描绘人物内心想法,但个人还是不太喜欢这种中间穿插的音乐歌舞元素,中间的某些段音乐还挺难听挺尬的主题立意感觉还是蛮多的,重点集中在变性主角身上,rita作为第三者又身处中心贯穿整个剧情,人物作用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作家,作为一位女性律师,第一个情节或许能解释后期为什么选择和Emilia保持合作并且感情加深而作为影片题目的Emilia而不是Manitas,说明侧重点还是在变性后的女主。
首先,这个主角人物本身就很有争议性,不能说她是个好人,因为变性前做了很多坏事,即使变性后做的这个慈善工作为墨西哥找寻失踪人口与他们家人团聚,还是不能否定她之前所作的一切。
其次,Emilia既然已经决定成为Emilia了那就应该与之前的一切断绝,当时做手术前都说了要无人认识,那也说明决定好变性就是重新开始,说难听点就是抛弃妻子孩子来选择成全自己的新生,干嘛后面又非要以姑妈的身份来和孩子呆在一起,所以从这里开始,结局其实都可以预见了。
怎么可能一切都如你所愿,既可以和孩子永远呆在一起又能作为一个女人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后面这段“half”的音乐其实也能表现出她的想法吧对于Selena饰演的这个人物:最后Emilia坦白的时候,她本可以假装不知道,然后放弃这个“过去的老公”,和男人结婚过新生活,却还是选择救Emilia,在争执中三人一同死亡,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了,她对Manitas的爱是很深的,她也很依赖他,即使他后来变成了Emilia还是选择救她。
整体来说,影片看的很顺,内容题材对我来说都比较新颖,所以还是给出偏高的评分
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的《艾米莉亚·佩雷斯》以一场荒诞的性别转变故事为外壳,撕开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与社会权力的深层博弈。
影片中那句贯穿始终的台词——“你可以改变你的身体,但不能改变你的灵魂”——既是主角艾米莉亚·佩雷斯的自我剖白,也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命题。
当一名墨西哥毒枭通过变性手术“重生”为女性,试图以新身份洗白过往、回归家庭时,这场看似颠覆性的蜕变,最终却成为一场关于灵魂是否真能逃离原罪的哲学拷问。
身体的革命与权力的悖论影片以歌舞片的狂欢形式开场,毒枭艾米莉亚在律师的协助下伪造死亡、完成变性手术,并摇身变为慈善家。
这场身体的“革命”看似是性别自由的胜利,实则暗藏权力的诡计。
导演通过夸张的舞蹈编排与高饱和色调,将艾米莉亚的转变塑造成一场盛大的表演:她以女性身份重新掌控家庭与事业,甚至通过慈善活动赢得社会认可。
然而,这种表面的“新生”本质上是另一种权力的延续——她用男性黑帮时期的暴力逻辑,在女性身份下继续支配他人。
正如墨西哥学者奥斯瓦尔多·萨瓦拉所批评的,影片揭露了拉美社会暴力的结构性矛盾:个体的身份转换无法消解系统性压迫,反而可能成为权力游戏的遮羞布。
灵魂的“不可变性”与身份的双重枷锁 艾米莉亚的悲剧性在于,她试图通过改变身体来重塑灵魂,但最终发现灵魂的“不可变性”并非源于性别,而是根植于社会与历史的烙印。
影片中,她以女性身份回归家庭后,对子女的过度保护与对妻子的情感操控,依然延续了毒枭时期的控制欲。
歌舞段落中,她身着华服高歌“我已重生”,但镜头的频繁切换却暴露了她眼神中的犹疑与恐惧。
这种割裂感指向一个残酷的真相:社会对跨性别者的接纳往往建立在对其“纯洁性”的想象上,而艾米莉亚的过往罪行让这种想象彻底崩塌。
正如主演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在争议漩涡中的遭遇——她以跨性别身份获得赞誉,却因种族歧视言论被舆论反噬——电影内外共同印证了身份政治的脆弱性。
荒诞叙事下的社会隐喻导演欧迪亚用近乎癫狂的荒诞手法,将墨西哥的毒品暴力、性别议题与美国的文化霸权杂糅成一出黑色寓言。
影片中,艾米莉亚的变性计划被包装成“自我救赎”,但其成功依赖的仍是黑帮资本与法律漏洞;她以女性身份组织的慈善活动,本质上是对暴力的“洗白”。
这种反讽揭示了身份政治的局限性:当“改变身体”成为一种工具而非觉醒,它反而可能沦为权力结构的共谋。
墨西哥观众对影片的愤怒,恰恰源于其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个体的道德选择,忽视了美国枪支泛滥与毒品需求对拉美暴力的推波助澜。
这种“灵魂不可变”的宿命感,实则是结构性压迫的隐喻。
结语:自由与桎梏的永恒辩证《艾米莉亚·佩雷斯》最终以悲剧收场:艾米莉亚的新生因旧世界的反扑而毁灭,她的灵魂始终困在身体与社会的夹缝中。
这句“你可以改变你的身体,但不能改变你的灵魂”的台词,既是对跨性别者身份认同困境的深刻描摹,也是对权力机制的尖锐批判。
当身体成为战场,灵魂的归属便不再是个体的私事,而是整个社会的镜鉴。
影片的争议性正在于此——它撕开了多元叙事的温情面纱,暴露出身份政治背后更复杂的权力博弈与人性悖论。
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言:“荒谬的不是变性,而是我们总以为改变身体就能逃出命运。
”
该影片是由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导演的一种部包含歌舞、犯罪、惊悚等类形元素的杂糅类型的影片该影片入围了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全棕木奖并最终得到了评审团奖和最佳女演员,并在奥斯卡中提名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国际影片、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等,并获得了最佳女配角奖。
该影片讲述了生活在混乱的墨西哥的女律师被领导压制剥削且只能按照财阀的意愿将有罪之人开脱,在人生低谷的时候他被当地毒枭马尼塔斯看上去执行录找变性手术医生的高回报工作,并在此过程中了解到了马尼塔斯的真实内心。
而后丽塔用这笔巨款移民去了美国,然而在几年的平静生活后又被更名换性的艾米莉亚找上门一此前他将妻儿送到了瑞士,同时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向大众宣称自己已经死亡—他想要找回自己的儿子以满足自己的情感。
丽塔完成了任务,并在意外遇到一名失去亲人的女人后,与艾米莉亚一起创办了录找失踪人口的组织“微光”,并通过该组织结识了埃皮法尼亚—两人成为了详侣。
与此同时杰西也重新找到了自己的老情人,并进一步得与想要将孩子带回去与其一起生活,这激化了艾米莉亚与她的矛盾,并在艾米莉亚切断其经济来源后绑架了艾米莉亚,最终在与丽塔组织的营救势力火拼中认出了其真实身份,在最后一起坠崖而亡,而其后,艾米莉亚被秦。
奉为了圣母。
该影片讲叙的是一位生在泥淖却想要改变自己生活的人在追求自己与他人更美好的生活的路上最终被过去自己的罪恶杀死的悲剧故事,礼赞了这种身处黑暗的,但是追求光明的精神。
该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处于大情节与小情节之间,虽然讲叙了“找医生”“找孩子”“建立微光”“找到爱人”“重新找孩子”五个事件,但都被艾米莉亚追求理想生活的人物线索所串连,同时情节逻辑性较强、节奏较快并有类型无素带来的形势趣味性,因此可看性较强。
但可惜的是影片过于概念化,人物和背景都只成为类型或慨念的表现,因此将墨西哥当地的特殊性隐藏在了类型化的普遍性之后,且人物矛盾也只是聚焦于一般、一个剧有戏剧性的一般情感关系中,这和使得影片失去了现实性,其表现潜力被大大削减。
没有多了解电影的背景和导演的创作历程,就观感而言,《艾米莉亚·佩雷斯》获得金球奖的最佳音乐电影还是有道理的。
从最表面看,《艾米莉亚·佩雷斯》的故事十分具有戏剧冲突,甚至带有不真实“魔幻”色彩。
最明显的当然是导演刻画的艾米莉亚·佩雷斯本人,一位想要变成女性的昔日毒枭,愿意将所有财富、势力、地位和家庭抛开,只希望成为女性的毒枭。
这种人物形象在电影中十分少见。
至少对我而言,这是吸引我观看电影的出发点。
当然也认识到设定一名有钱有势的男性毒枭想要变成女性比较魔幻,因为这在现实世界相当于权力的倒置。
无法确认这是否是一部女性主义题材的电影(不确定很大程度来源于这是男导演的电影)。
但这部电影确实着重关注到女性,当然还有底层。
正如电影中女主丽塔所说的,改变身体就是改变社会,改变社会就是改变灵魂,改变灵魂就是改变社会,改变社会就是改变一切。
正是毒枭马尼塔坚决地提出“我想要变成女性,想要变成我自己”的时刻,律师丽塔和观众才足够相信,他真的想要变化,想要变善和变好。
正是在此刻,丽塔确信这代表着自己能够改变社会的起点,作为女性。
当马尼塔变成艾米莉亚·佩雷斯,身体的转变带来灵魂的转变,她开始正视墨西哥社会中真实又无声发生的人口失踪现象。
当转变为女性的视角,底层的视角,才能回到现实问题。
电影开头的音乐从俯瞰城市的夜幕天空,转变到一只喇叭发出的叫嚷声,也在暗示视角的转变。
但电影后半部分母亲杰西和艾米莉亚·佩雷斯关系恶化以及最后的绑架情节,有点超出意料,可能是因为导演还是需要让毒枭死去?
总体来说整部电影故事有点魔幻现实,倒是很适合金球奖
这个电影看完之后我只觉得迷惑,为什么观众口碑会这么低,各大评分网站得分都很低,颁奖季表现却很强势,看完以后感觉这部电影确实也有7.5分左右的水平,虽然称不上完美,但本片题材新颖不拘泥于已经拍烂了的故事,歌舞元素使得本片不算特别出色并且有点狗血的剧本拍出来非常连贯,除了后半段想讲的内容太多有点太赶了以外本片也没去太多的缺点,歌舞也不像有的人说的很难听,估计是很多人听不习惯西语,但我由于最近看了太多西语剧所以已经习惯了我觉得还挺不错的。本片后半段对女主做好人的部分也讲的太少了(drama太多)导致最后人们歌颂她我还愣了一下。本片演员的表现确实都很不错,跨姐和zoe的表现都非常出彩,就是zoe主报配也太明显了,妥妥的女主戏份,感觉有点为了冲奖不要脸面
与很多糟糕的歌舞片一样,歌舞段落始终是非歌舞段落的赠品。如此充沛的故事本体(borrowed from 阿莫多瓦),用二倍速式的炫目丝滑模式推进,更显得歌舞部分如同卡顿可直接跳过。不过欧迪亚仍然向全世界证明了他有如同维伦纽瓦一样进军好莱坞拍摄大制作的实力,年龄不是问题。
人物失去魅力
艾米莉亚好美啊。
OST挺好听的
2.5 歌舞挺尬的,有些唱词比如泰国那段,真的尬飞了,演员表演的时候能憋住真是不容易,从男人到女人,从见不得光的毒枭到慈善明星圣母,看得出来创作者挺有野心的,但是野心和能力不匹配,并没有拍出创作者所预想的震动感受,想说的太多,最后都是蜻蜓点水,剧情各种八点档,转变前后的变化几乎有点莫名,其实“寻人”小组段落蛮值得深挖的,并能借此拍出电影真正的人性深度,实在是太容易联想到惨烈墨西哥乃至拉美历史,想到《2666》;律师在市集大排档写庭审陈词,与摊主的互动段落倒挺喜欢的,家庭感又市井的氛围真有人情味
1. 在看电影的时候想,电影本身是否具有性别属性?这部电影以一个男性的身份开始,转化为女性的赞歌,结尾又化为男性的枪战片,某种程度上和主人公对应。中间部分最好看,结尾最无趣。2. 主人公在亲情关系中的位置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从父亲到姑姑到母亲,唯有姑姑的身份让家庭关系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对亲权的独占导致悲剧。我在想都那么有钱了,不如买一个巨大的房子,让所有人都住进来,也向情人敞开大门,哪里需要绑票枪战解决问题。3. 声画一流,尤其是唱段,加一星。
什么奇情狗血大片
当雅克欧迪亚天纵的“会拍”套上这么一个刻意且拙劣的迎合好莱坞的故事后,一切的灵光也都湮灭成了狗血。一再强调性别的变更并不是救赎的方式,还是有这种想当然的“身份性别都改变就能变成一个好人”的错误认知,好像性别女是什么罪恶的庇护所,一厢情愿的“赎罪”、围绕孩子的纠缠最后拔高成“圣母”,这是白男对女性和trans群体最伪善恶心的凝视之一。只有两点,一个是由Zoe表演的歌舞片段具有一种陡然拔起的凶猛力量,打破了戏剧的平顺,甚至在开篇给人一种力量的错觉,这也导致了歌舞与整部电影其实根本无法搭配;二是母职的探讨,性别转换之后父权自动被剥离,角色的掌控地位受到挑战,此时角色要维护到死的究竟是什么,母亲天然合法争取的又是什么,电影无意识带出的问题却没有深入,很遗憾,但人家本来也志不在此了。
命题作文aka蹭热度大师请神上身请到阿莫多瓦,狗血奇情+歌舞片的创新称不上多成功,但确实足够引爆话题度。表演方面窃以为不构成“群戏”,戛纳给出四黄蛋名不副实。
法国导演找美国演员(还有一位完全不知道的西班牙trans)上演一出墨西哥歌舞片,变性谋杀伦理…要素太多了,在经过前几日不痛不痒的观影之后,今天终于在雅克的这部新片里过了把心潮澎湃的瘾!(以及西语歌真的太适合歌舞片了,比英语带劲许多)(再以及这片子居然是SAINT LAURENT参与制作的,Zoe穿的都很好看)
奇情的狗血大戏,歌舞段落很不错,挺喜欢的,和西语剧的强抓马非常适配,可惜没能在电影院看,大荧幕应该更好。
+.5
我理解美国排这种土嗨片,我也理解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我不理解评论区那么多说着难看挑出各种犀利的毛病的人,为什么都打三星?三星是及格分数但是你们评论明明都和我一样应该是1星啊…….
+0.5 欧迪亚你个顺治男吃菌子了。?怪力乱神什么都敢往里面塞。母系社会电影,结局是(闯入母系社会的)男人毁灭了一切的平静与美好 嗯?Audiard:我一句西语都不懂/场景其实全在巴黎摄影棚。怪不得这么生硬!对墨西哥文化的理解为0也是一种不尊重。不过这电影真像危楼一样搭起来了,对女性的解读竟然是到位的,可惜思想很精彩落点很失败。rita和emilia在街头小摊的对话很动人,rita和emilia第一次互相露出笑容 敞开心扉与对方打趣,不再有不同性别间的戒备。以及我不反对trans拿奖(非常复杂的问题)把trans角色还给trans值得赞扬(本片有原著)不知为何感觉有种历经adventure结束后有点怀念
一觉睡醒惊现萨巴伦卡xswl
惊艳!!!
把我的欧迪亚还给我!职业生涯最烂。说实话,我没有想过能看到比《男人最痛》汗《自制英雄》观感更差的老头电影。我爱老头,我爱他对暴力的痴迷与解构,我爱他真切地给予女性与少数群体发光的机会,作为一个长久以来的影迷,更爱他那些一把将我拉回粉丝状态的视听小伎俩。但如此糟糕的表演和平庸的歌舞调度,毫无银幕魅力的演员,实在不足以撑起老头的一片真心。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给本年度戛纳jury prez挂个眼科。【至于剧作,作为老头铁粉也可以接受的吧,就当是有点cheesy版本的Sisters Brothers续集
77cannes#12在戛纳前半程主竞赛电影中,观感奇佳,又不显得刻意做作。社会议题,歌好听,几场舞蹈编排的非常华丽,开场真的让人精神一振。剧作上略微太戏剧化,无伤大雅。几处歌舞与现实的衔接做的都很自然,干净。
非要死前才开口说我是他,在这么混乱的互殴时期,你说再多还有什么用,上头的枪击男子只想解决掉您这个负担。就这么一个大boss竟然就这么死了,实在是不太爽。贯穿全片的律师,甚至不知道何时是感动流泪,何时是恐惧不禁。真正爱过你的人,当你改头换面,也无法认出。但最亲昵无杂的宝贝,还是能闻出来你的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