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后才知道这是根据真事改编的,确有其画及其事,影片最后说海伦米勒打算把画留在奥地利。
实际中,画作持有者以1.35亿美元把画卖给纽约某博物馆。
通过海伦米勒的回忆不断闪回1938年的场景,但是对纳粹对犹太的迫害刻画流于一般。
唯有令人感叹的是法治社会中个人通过法律对抗奥地利政府,最终索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即使你是一介草民,你也可以通过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这在我们这里似乎是个很遥远的事情。
不认同很多人所说的煽情,这只是片子的升华,为了表现玛利亚的回忆,表现“将记忆留在心中”玛利亚的初衷,也显示了玛利亚对抗整个国家的胜利。
片中其实许多细节很值得回味,例如第一次,玛利亚擦了下兰道的眼镜,表现了她对兰道的关怀,这是一个很值得回味的镜头,因为那时候的兰道几乎是愤怒的甩下了手中的餐巾纸。
然而第二次,玛利亚擦拭兰道西装上的巧克力时,兰道终于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仔细回想可以发现,第一次兰道是想为了钱而帮助玛利亚,第二次的时候,说明兰道已经对这位永远保持善良和小孩子气的玛利亚产生了感情,对这个单独对抗整个国家的女人产生了敬意,也对自己的root对千千万万个被纳粹夺取艺术品的人们产生了共鸣,因为这次的胜利不是一个人的胜利,而是对艺术的尊重,对纳粹罪行的反思。
海伦米伦和梅姨一样,有着比同龄女演员更深的造诣,我想如果让梅姨饰演此片,肯定又会被她那忽闪忽暗的大眼睛所分神,然而海伦米伦,却将这个度控制的很到位,无论是发呆回忆回到现实的迟钝,还是包含深情的凝望,你无法确定她眼里的泪水,但是你能感受到她心理的波澜。
海伦米伦真的将一个有着贵族气息的女人演出了贵族的味道,将一个内心善良的老奶奶,演出了老人独特的气质和真实的感触,这点不是很多女演员能够做到的。
瑞恩雷诺茨演的是自己从未饰演过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至少这点还是演的很到位。
饰演兰道时,有一点很重要。
如果找到其他人说不定演出的又是好莱坞式的胜利,又是一堆煽情的语气,但是至少瑞恩没有破坏整部片子平和的氛围,倒是在歌剧院听自己爷爷的演出时,可以将诡异的微笑改成呆呆的凝视可能会更好。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塔提阿娜·玛斯拉尼饰演的年轻玛利亚,在片中的饰演同样十分精彩,最后几分钟与父母告别的落泪完全戳中我的泪点。
另外,阿黛尔的饰演者也真的是把我惊艳到了。
片中的演员保持着极高的水准,但是有些地方可以做的更好,例如玛利亚最终只身来到奥地利,可以多多刻画下那时候她的心理。
总之本片的故事本身与钢琴家等电影一样,利用一件物品或者一种象征,揭露纳粹的最新,宣扬人性的善,最后一幕的升华,其实特别到位,海伦米勒的每一次露镜,你都能从满是皱纹的脸上读出不一样的感情,我想这就是老戏骨的魅力。
也曾有幸在一个冬日的清晨在纽约的新画廊 (Neue Gallerie) 看过 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 克林姆特的画宜在现场找一个合适的角度观赏 —— 机器时代的大众复制品难以传达克林姆特原作的金闪闪。
《金衣女人》成功的将回忆,历史,与争端解决编制在了一起。
电影中 Randy 说的 This is a moment of history 是真的 — 该案影响了整个国际艺术品交易市场,且让更多的大屠杀幸存者能够提起其请求 —— righting the wrongs. 本文试图简单梳理下 Republic of Austria v. Altmannn 这个案子的一些技术知识。
绝大多数术语我自己翻译的,不一定准确,还望指正。
这个案子在美国法院诉讼阶段的核心,就是美国法律是否对外国主权的行为具有回溯性的管辖权 / 美国法律可否回溯性的执行。
1. 电影最开始,Randy 与 Altmann 是尝试通过归还委员会(Restitution Committee)来申请归还画作。
这个归还委员会按我的理解,是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争端解决。
归还委员会认为奥地利博物馆获得克林姆特画作的方式是合法的 —— 叔叔有法律义务执行其妻子的遗嘱,而其妻希望将画捐给奥地利博物馆。
奥地利当局决定该画属于国家。
2. Randy 与 Altmann 其后想在奥地利法院通过诉讼来进行争端解决。
但由于该案争议画作的市场估价过高,导致按照奥地利法需要的 filing fee 注册费过高。
Randy 与 Altmann 无力承担该费用。
Randy 与 Altmann 申请降低注册费。
相应的,奥地利法庭决定注册费应为 Altmann 所有的财产 (available assets). 奥地利当局上诉,请求将注册费定为最高水平。
Randy 写信,再次请求奥地利当局降低注册费等。
奥地利当局拖延了数月。
相较之下,影片中强调北美的注册费仅为 165 刀。
3. Randy 决定从他的大律所离职。
鉴于 Randy 的律师费女主不可能负担,Randy 和 Altmann 达成了一个 contingency fee agreement - 此案中,男主将获得最后结果的一部分作为收入,而不是通常的按小时计算。
4. 其实另一步来讲,如果当时Randy 与 Altmann 能够找到愿意对这个案子进行投资的人 (third-party funders), 类似后面出现的兰黛先生(没错,雅诗兰黛是他家的)。
其实Randy 与 Altmann 是有可能通过类似的融资方式来进行诉讼的。
进行类似争端投资业务的公司这几年越来越多了,市场比较成熟。
其盈利手段就是赌可能的法律请求及其赔偿。
5. 电影中的下一步,Randy 灵机一动,在 Barnes & Noble 买了一本美景宫的博物馆画册并索取了小票。
这一步是为了建立美景宫(作为奥地利政府的一部分)在美国有商业活动,这建立了属人管辖权 (ratione personae) . 6. 接下来是本案的重头戏: 1.) 在美国及在国际法中,传统上你是不能在一个国家的法院去诉另一个国家的。
这是因为在欧洲传统中,没有一个国家的元首(国王/皇帝),该国主权的象征,可以屈从于另一个国家的法庭之下。
这门理论发展到今天就是主权国家豁免权。
这里需要区分的是并不是所有行为都可以被豁免的,仅仅在施行主权 (Jure Imperii) 的时候才可以,商业行为不能获得豁免 —— 当然,国有企业是现在国际投资法中研究的一个问题。
2.) 美国在《外国主权豁免法》(Foreign Sovereign Immunities Act, FSIA) 颁布之前的做法是给予外国主权绝对的豁免权,基于 “grace and comity on the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3.) FSIA 是美国法中仅有的,能提供属事管辖权 (ratione materiae) 的法律。
7. 首先在 LA District Court 诉讼。
LA Court 认为1.) 美国的生效于1976年的 FSIA 具有回溯性,所以满足属时管辖权 (ratione temporis) . 2.) FSIA 的征收特例 (expropriation exception)满足。
奥地利的行为违反了 The 1907 Hague Convention (IV) 有关战争中征收的相关条例,且怀疑同时违反了 The Washington Principles 的相关条例。
8. 第九巡回上诉法院驳回了奥地利重新开庭的申请。
奥地利继续上诉到最高院。
9. 最高院确认了上诉法院对奥地利以国家主权豁免权来驳回请求的申请 / The Supreme Court affirmed the denial of Austria’s motion to dismiss based on sovereign immunity. 最高院认为,国会通过 FSIA 的意图是建立涵盖国家所有施行主权的行为的国家豁免权框架,包括国家过去的行为。
FSIA 具有回溯性,且允许 Randy 与 Altmann 可以对画的归属通过诉奥地利政府来解决。
10. Randy 与 Altmann 与奥地利政府达成协议,通过仲裁来解决争端。
这就扯到了我的专业知识。
除了电影中 Randy 与 Altmann 提出的在奥地利仲裁的情感因素,仲裁相较于诉讼的好处是:1.) 仲裁基于当事人的自愿。
裁决原则上当事双方需自愿执行。
而如果在美国诉讼,在奥地利执行判决会非常的复杂。
2.) 仲裁是一裁终局。
裁决出来后就不存在一系列的上诉,及其诉讼费用。
3.) 仲裁可以通过控制程序持续的时间,及程序的各个方面(语言,适用法律等)来降低成本。
4.) 仲裁裁决仅对仲裁双方有效,不会对第三方和以后的案子构成约束力。
也就是说该裁决理论上不会影响奥地利法院今后对类似案子的决定。
11. 在仲裁阶段,最终认定叔母的文件仅仅是遗愿 (wishes) 而非遗嘱 (will), 并不具有法律效力。
通过研究收藏证书,及 Altmann 的老爹作为遗嘱执行人留下来的文件,仲裁员认为画的主人为叔叔。
叔叔的遗嘱将画留给其家人,包括其最后的家人 Altmann. 奥地利博物馆获得这些画的方式违反了画主人的意愿,且违反了国际法。
奥地利博物馆的购买并非 bona fide purchase / 良愿购买。
叔叔的五幅画除了一副在纳粹来之前,姨夫已经捐给了奥地利博物馆,别的应还给 Altmann. 12. 于是Randy 与 Altmann 赢了。
Randy 一案成名,并将本案的部分收入捐献给了 LA 的大屠杀纪念馆。
该案直接导致了不少与纳粹没收有关的艺术品再也无法进入美国,间接推动了大屠杀幸存者在其他领域发声,要求公道。
法国铁路公司 (SNCF) 和荷兰铁路公司 (NS) 在此案后,先后向大屠杀的幸存者道歉并支付了巨额赔偿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解释:The 1907 Hague Convention (IV) 为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期间(1907年6月15日~10月18日)通过的《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1907年海牙第4公约)及其附件《陆战法规和惯例章程》。
该公约禁止了武装冲突中的抢劫及非法征收。
The Washington Principles on Nazi-Confiscated Art / 《关于纳粹没收艺术品的华盛顿原则》, 简称 The Washington Principles, 为 1998 年于美国华盛顿特区通过的一项声明。
该声明鼓励各国政府解决与纳粹没收艺术品相关的问题,并推动了奥地利政府建立归还委员会以提供解决所有权问题争议的替代性解决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点观影后的碎碎念:1. Impunity 最初奥地利官方认为其历史上的违法行为可以被忘却,被原谅。
没有人能够追究其过去的错误,因为没有人有足够的资源去追究其历史上的错误。
这一切在国际法上对应的概念,就是 impunity / 逍遥法外。
既然自己有这样的资源,何不去欺压弱者呢?
何不去羞辱一个法学上的学前儿童和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女人呢?
这样做的动机可以是傲慢,可以仅仅是懒得有所作为。
而一部分法律人的理想,大概就是想通过法律这一套工具来对抗逍遥法外吧。
可惜现实中,说个老掉牙的梗,不少屠龙少年最终也成为了恶龙。
Martti Koskenniemi 批评说,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teaches people how to kill with impunity. 2. 旧世界与新世界电影中的美国和欧洲和现实生活中也不差太多。
欧洲便是雅致生活的所在地。
那些漂亮的建筑,舞蹈,博物馆,好喝酒的酒。
欧洲却又是无法融入的异乡。
电影与现实中,Altmann 的叔叔家位于 Elisabethstrasse 18, 维也纳的博物馆区,步行距离内便可到达 Leopold Museum 和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两者都有 Klmit 和 Shiele 的收藏。
电影中的美国和现实中一样。
生活其实蛮粗糙的。
大多数好品味其实都源于欧洲的传统。
然而美国才是希望的所在。
美国才张开双臂欢迎受苦难的人。
有钱才能塑造美国梦。
有实力人民才能创造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文献:1. 维基百科相关词条。
2. Burris, D.S. and Schoenberg, E.R., 2005. Reflections on Litigating Holocaust Stolen Art Cases. Vand. J. Transnat'l L., 38, p.1041. 3. Choi, S., 2005. The Legal Landscape of the International Art Market After Republic of Austria v. Altmann. Nw. J. Int'l L. & Bus., 26, p.167.4. Shapiro, S.T., 2008. How Republic of Austria v. Altmann and United States v. Portrait of Wally Relay the Past and Forecast the Future of Nazi Looted Art Restitution Litigation. William Mitchell Law Review, 34(3), p.6.
若是让我说说对这部影片的理解,我觉得它整体的一个主题是:归还。
何为归还?
是玛瑞亚的重回故土、是名画的交还、是一个法律正义判决的最终莅临,也是一个颠沛流离的民族,情感的归结…… 这是一个以名画归属案件贯穿始终的故事,但不止步于此。
埋伏着二战排犹背景,女主角要追回名画。
可以看到一开始她的决心并不是坚定不催:从“我不要回到伤心地维也纳”,到“我回家了,过去的就过去吧诉讼不重要了”,再到纠结“该不该让Adele留在这个地方”。
整个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点点小变化,和画作的归还历程是相辅相成的。
也就是说,这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回归。
我觉得这是电影情节安排上很牵动人心的地方。
其实在看名画追回的曲折历程时,我不可避免地想到近代以来因为战乱而流失海外的中国艺术品。
圆明园的断壁残垣,至今还静静的立在那,徒留感伤和悲凉。
全世界因为战争而流失、不知所踪的艺术品不在少数,而追回率却是极低。
那些静默在某个角落的、甚至已经残破不堪的、本应受到供奉的艺术作品,对世人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缺憾。
而这种精神缺憾、文化缺失,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扭曲着那些“强盗”去掠夺和流失更多的文化和精神。
我始终认为,艺术和文化应当回到本属于它的地方,就像法律正义终究会归位。
本是一个想放松的夜晚,挑了这部电影来看。
看之前忍着没有看剧情和评论,一路看下来,才发现,这部电影也是在讲二战。
二战题材的电影太多了,看多了每次都会积攒很大勇气才能打开一部。
《辛特勒的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桂河大桥》、《铁路劳工》、《钢琴师》……每一部电影的名字,都会让我想起观影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
衣衫褴褛的犹太人、浓密的黑烟、黑白相间的条纹衣……每一份回忆都伴随着一次心悸。
凡是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斗争,大多是通过和平的方式。
甘地采取非暴力的绝食,最终取得了印度独立。
《我有一个梦想》号召黑人们用爱来化解狠。
同样,犹太人为了得到耶路撒冷,为了建立以色列——上帝的应许之地,他们也放弃了恨,不再以受害者的身份接受世界的怜悯,而是站立起来,用自己的方式争取自己的权利。
因此,在看到这部比较另类一些的二战题材影片时,我就想到了这些。
片中的女主角不断强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这是他们这一代受害者的心里,也是在经历灾难之后的人们那一点点的希望。
其实过去怎么能那么轻易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怎么能当做没有发生,“let it go”,只是一句美好的愿望。
写影评之前,还有两点想多说一些。
第一点,犹太人。
最近在看《为你,耶路撒冷》这本书。
书比较枯燥,看的也很慢,边看边了解了些犹太人和以色列建国的故事。
大部分是发生在二战之后,被迫害的犹太人为了拥有自己的国家而努力。
“君子无罪怀璧有责”,当我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犹太人。
对于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来生存的犹太人,自然成为了欧洲人的众矢之的。
犹太人有着聪明的头脑,却在几千年李颠沛流离,没有自己的土地。
他们善于理财,往往是最富有的人群;他们热爱艺术,有过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他们自成一体,散落各地、几千年的分隔、说着不同语言的犹太人居然还能够走到一起,共同建立国家。
黝黑的头发、消瘦的身材、笔挺的大鼻梁、苍白的皮肤,这都成了犹太人的典型特征。
当希特勒吹捧雅利安人高贵的时候,刻意贬低诋毁犹太人,而在欧洲很多国家、很多人心中引起共鸣,这种歧视心理其实已经根深蒂固。
影片中,纳粹进入奥地利的时候,很多人拿着旗子夹道欢迎便是最好的佐证。
第二点,奥地利。
熟悉奥地利还是源于《茜茜公主》,美丽的茜茜公主,美丽的皇家爱情故事。
《茜茜公主》影片中的浪漫和美好掩饰不了茜茜公主婚后痛苦的感情历程、大半生的孤身生活。
就像茜茜公主的人生历程,奥地利也是如此。
表面的光鲜,私底下则是残酷和隐忍。
作为二战期间最早被德国占领的国家,他对于犹太人的迫害并不亚于德国。
该片中没有可以描述迫害的情景,却通过偶然一瞥到的景象让人颤抖。
介绍完前因,就来说后果。
战争的残酷性并不仅仅表现在战场上和战争期间死去的人们,它的残酷会延续到战后很多年。
即便是苟延残喘活下来的人们,如何开始新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个难题。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场葬礼,却在玛利亚•阿特曼轻松调侃的致辞里变得轻松而温馨。
玛利亚着装优雅、举止娴静,是个典型的贵族女性。
如果不是在片中徐徐展开的战时迫害,根本不敢相信这样一个乐观自信的女人背后竟是如此血泪史。
时隔近50年,玛利亚在妹妹去世后鼓起勇气想要索回属于自己家族的名画,其中更有一幅是挚爱的舅母的画像。
舅母Adele的画像被奥地利人深深热爱,他们称之为“奥地利的蒙娜丽莎”。
而她所找的律师,兰道•索德伯格(以伯格结尾的姓氏都是典型的犹太姓氏),也是奥地利受迫害的犹太人后裔,只是在美国久远的安逸生活让年轻的兰道体会不到曾经的残酷。
这是一个以名画归属案件贯穿始终的故事,案件本身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在案件诉讼过程中,各方所具有代表性的人们的反应和思路的变迁。
作为玛利亚,她以一种复杂的心理回到了奥地利,回到了多年前被迫离开的故乡。
现在的奥地利金光闪耀,就像是一幅幅动态的油画。
光洁的石子路面、历经战争却毫无损伤的美丽建筑、安逸的生活,现在生活的美好和黑白两色的过去更成了鲜明对比。
玛利亚在美国生活的时候其实从未释怀,她的家人被迫害,她的生活被切割两半。
在她第一次回到奥地利的时候,她的心情是愤怒而又悲伤的,这一次历程更像是一次朝圣,一次放下,“let the past past”。
电影的前半段几乎就是玛利亚个人生平的讲解,从她一人的视觉来描述战时和战后。
兰道,作为玛利亚的律师,他的身份也颇为复杂。
祖父是著名的作曲家,而在他出生之前祖父就去世了,他对于索德伯格这个姓氏并无太多感情,对于旁人对祖父、父亲的称赞也没有太过激动。
他生于美国、长于美国,早已是美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战争离他太过遥远。
他接手这个案子的初衷紧紧是处于金钱的目的。
而在奥地利的一次短暂行程,在纪念馆前摩挲亲人名字的时候,他内心深处的情感被唤醒,七尺男儿藏在公用卫生间里用手捶墙,痛哭流涕。
这一瞬间的感情改变了他整个人生。
他辞掉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玛利亚的案件中,虽然也有金钱的驱动,但更多的,是他对于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过去的一点点救赎。
正如我最近所写的几篇影评,“giving is better than receiving”。
很多时候,给予者的收获远大于自己的给予。
兰道在整个案件审理的过程中,不仅成为这一类案件的领头人,更是成为两国新闻媒体的关注焦点。
案件的成功,不仅唤醒了奥地利人的自我反省、成为美国一次成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也为兰道带来了事业的蓬勃发展。
专注一点,终有所得。
反派。
似乎影片中没有什么反派,除了穷凶极恶的纳粹。
然后细细咀嚼,影片也在控诉旁观纳粹罪行的普通人。
他们或在玛利亚艰难的逃离途中制造障碍,或是围观其他人对于犹太人的恶意侮辱。
影片始终没有出现血腥的、残忍的场面,然后正是普通人的冷漠让我们更觉心寒。
当看到犹太人被迫写下“jews”的时候,当看到成年犹太人被当众剪下两边鬓角的头发(犹太教义里,神不允许他们剪掉鬓角的头发),围观者饶有兴致的观看,哄堂大笑的背后是多么冷酷和残忍的心情。
影片中,美景宫的管理者和奥地利文化局的领导,就是这样的普通人。
他们没有经历战争,然而却在战后披着伪善的外套进一步对犹太人进行迫害。
鼓起勇气来面对历史的犹太人,却有很多会在这种残酷和冷漠之前被迫放弃。
这次艺术品追讨过程,其实是很多人的一次拯救,和平年代重新审视战争的过错,在不断前行中纠正自己的偏差。
艺术品的成功归还,这过程中有多少人得到了拯救,影片没有讲,但我相信答案是很多。
救赎。
玛利亚和兰道的奥地利之行,遇到了热心的当地人。
他的父亲曾是一名纳粹,他的一生都在为父亲救赎,都在努力帮助受过纳粹迫害的人们。
正义。
片中有两次庭审,一次是《唐顿庄园》里伯爵夫人所贡献,一次是在最高法院里的精彩审理。
正义与否,因为是美国人自己贴金的一部影片,不过多论述,但也代表了大部分和平时代的人们的心理,战争总是要有偿还的。
东拉西扯写了这么多,可是心里想说的话却还是没有提到。
在这场战争中,成千上万的人死去了,还有成千上万的人背负枷锁活在人世。
对于生命的迫害是一种伤害,对于美好艺术的践踏和盗窃又是一种伤害,而在盗窃后拒不悔改更是一种伤害。
生命值得尊敬,而美好的艺术则会跨越时间和空间,永久流传在人们心中,艺术的生命更是值得让人为之奋斗和敬仰。
又名《名画的控诉》,又是一部同二战纳粹有关的电影,这个题材有拍不完的故事叫人百看不厌。
从艺术品归还的角度来体现德国纳粹带给人们的伤害和影响深远,不失是个好题材。
两位主角也是演技精湛,女主演一套又一套的衣服让人养眼,既庄重又美丽大方,她曾经演过英女王。
男主角是演绿灯侠的那位,好像演他太太的是靓汤第二任妻子。
电影以回忆的形式来叙述故事的发展,过去与现在时间交替出现,时间轴非常清晰。
通过一个并不是女主角的美丽女人的画像告诉我们,二战纳粹的伤害波及的并不只是一代又一代人,还有国家与受难者后代之间的利益交涉,每每提起她又是一次对受害者家属们心灵考验。
整个维也纳真是个艺术之都,能画会唱的比比皆是,这也更让人替这些受害于二战中的艺术家,艺术品无不扼腕痛惜。
除此之外,本片还赋予一些驰骋在职场上又富有理想的打工者们一些正能量。
对于有理想并执著追求的人来说,要有信念坚持下去并付出努力,在家人的支持下,勇敢面对困难,最终能得到完胜。
值得一提的是,此片英语纯正又极生活化,想通过看电影学英语的朋友,这是个好渠道。
同时穿插着不少德语,也是一些并不难的用语,同样也适合德语爱好者。
Simon Curtis’ legal drama, "Woman in Gold," is based on the true story of an American Jewish refugee from Austria who fights to reclaim a famous Gustav Klimt painting stolen from her family by the Nazis during World War II. It's a haunting film that speaks to the hearts of millions who have sought to reclaim their past, stripped from them 70 years ago. VOA's Penelope Poulou reports.导演西蒙·柯蒂斯的法律电影《金衣女人》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影片讲述了从奥地利逃亡的美籍犹太人为收回二战期间纳粹从她家掳走的明华艾蒂儿肖像一号而斗争的故事。
这部让人难以忘怀的影片说出了千万想寻回70多年前被剥夺的一切的人的心声。
Fifteen years ago, Maria Altman hired a young lawyer, a family friend, to help her sue the Austrian government to recover the painting, which was on display at the Belvedere Museum in Vienna, home to the world's largest Klimt collection.15年以前,Maria Altman雇佣了一位年轻律师帮助她向奥地利政府诉讼讨回名画。
这幅画在维也纳的美景宫博物馆展出,这里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克林姆化作藏品。
The film portrays the Austrian curator as an arrogant, unyielding man who refuses to return the painting to Altman because he believes the painting belongs to Austria.这部电影逼真的描绘了一位傲慢偏执的奥利拉博物馆馆长。
他拒绝归还化作,以为他坚信这幅画属于奥地利。
A local Austrian journalist tells Altman her chances of getting the painting back were infinitesimal because "Woman in Gold" was the Mona Lisa of Vienna. But for Altman, it was a family portrait of her Aunt Adele.一位奥地利记者告诉Altman她那会化作的机会非常小,因为这位“金色衣服的女士“是维也纳的蒙娜丽莎。
但是对Altman来说,这幅画是她的阿姨Adele的家庭画像。
Filmmaker Curtis intersperses flashbacks of the dramatic last days before Altman’s escape from Vienna during the Nazi rule in 1938, with scenes of the contemporary courtroom drama.影片制作人Curtis将纳粹统治的1938年Altman逃离维也纳前夜和当代法庭审判的场景交织呈现。
Curtis’ film also addresses the much larger issue of victims’ need for justice rendered, even 70 years after the Holocaust.在这部影片里柯蒂斯同样强调了正义的审判对受害者的重要作用,即使是在大屠杀已经过去70年后的现在。
“One of the important messages in this film is that we must remember what happened,” he said. “The 21st century is a very complicated and unstable place right now, and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some of the lessons and some of the terrible mistakes that were made in the 20th century.”影片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就是我们必须要记得曾经发生过什么。
他说,“21世纪到了现在已经到了一个纷杂的、不稳定的阶段,记得过去的教训、记起20世纪所犯下的可怕的错误是非常重要的。
”Curtis says he took exceptional care to accurately depict scenes from the persecution of the Jews in Austria on the eve of WWII.柯蒂斯说他特别留心的去准确展现了二战前夕奥地利对犹太人的迫害。
“We did our best to be as authentic as possible when we were recreating the hideous events of 1938 Vienna. We actually recreated documentary photographs and video of the Germans coming to town, so we did our best to give it as an authentic feel as possible.”当我们在重现1938年在维也纳发生的可怕的事件时,我们尽力做到客观。
我们的确重现了老照片和影像资料里德国人入侵城市的景象,我们尽量给出了客观的感受。
10. Helen Mirren offers a textured performance as the refined and spirited octogenarian Maria Altman.Helen Mirren在片中精细的演绎了优雅坚强的老人Maria AltmanRyan Reynolds plays Randol Schoenberg, an untried attorney in international law at the time, who in 1998 took the case against Austria to the U.S. Supreme Court, and won. Today, Schoenberg is president of the Holocaust Museum in Los Angeles. He continues his efforts to reclaim art stolen from Jewish families.Ryan Reynolds 饰演 Schoenberg,一个当时在国际法辩护中并没有经验的年轻律师。
他于1998年接下了此案向美国最高法庭诉讼奥地利政府,并取得了胜利。
Schoenberg如今是洛杉矶Holocaust博物馆的主席。
他一直为帮助犹太家庭讨回被剥夺的艺术品而努力。
“Immediately after the war, people didn’t concentrate on material things,” he explained. “It was rebuilding lives, finding loved ones, figuring out what had happened to them, so I think it did take time for these other issues to subside and for people to focus on the few things that they still could get back and art works are, seven decades later, one of the few things that we can still do something about.”“战争刚刚结束时,人民不关心物质,”他说,“生活需要重建,寻找爱人,探寻过去究竟发生了什么。
所以我想还需要时间去平息一些事情,让人们去关注那些他们还没有讨回的少数东西,而艺术品就属于70多年后我们仍然可以为之努力的少数东西。
”The world's costliest artwork, Gustav Klimt's portrait of a Viennese lady from 1907 "Adele Bloch-Bauer I," left, hangs in New York's Neue Galerie Museum for German and Austrian Art after being unveiled by its new owner, cosmetics magnate Ronald Lauder, fa这全世界的无价之宝,Klimt与1907年画下的维也纳女士“明华艾蒂儿”如今被挂在纽约 Neue Galerie博物馆的德国与奥地利艺术馆,由化妆品大亨Ronald Lauder为期揭幕。
如果你有难以言说的过去,如果你有不敢触碰的记忆,如果你有机会能去归还本来美好的过往,你是否有勇气先去面对无边的黑暗?
19世纪初的奥地利,纸醉金迷,豪绅名流。
当时的玛利亚是上流社会的宠儿,白衣飘飘,听父亲的大提琴,与名流高谈阔论。
她的婚姻,汇聚了个半个维也纳。
盛世之下,人们似乎忘了财富分配的极度不均衡,似乎没有看到在慕尼黑有个“希特勒”的人召开演讲,虽然这时他仅仅被视为一个政治小混混。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写下“国会纵火案发生了,国会消失了,戈林撒出他的暴徒,霎时间,德国所有的法律都化为乌有”。
野蛮没有了限度,国家这个庞大的利维坦夺走了玛利亚的幸福,夺走了玛利亚关于维也纳的一切美好的回忆,只留下了一个不敢再去回忆的废墟。
国家意志为何能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
为什么个人财产会被国家随意剥夺?
为什么为了国家利益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放弃追求幸福和作为人的权利?
《金衣女人》发生的一切一切都缘于纳粹时期德国的极权主义统治。
极权主义政体下个人不再有任何私人空间或者自由,你是属于集体的,你是属于国家的。
在国家的整体意志下个人的自由或者意志被碾碎,我们不敢去读诗,不敢去拉大提琴,不敢去拥抱未来。
我们谨小慎微,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野蛮没有了限度,犹太人仅仅因为是犹太人被屠杀。
我们习惯了如今善良的盛世和平,完全不相信邪恶的可能性会让人轻易成为牺牲品。
但是人类历史上真真正正存在过这样一段历史,人类的命运成了极权政体卑微的注脚。
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认为人类的孤立和孤独是产生极权统治的先决条件。
因为孤独而奔向元首,每个人都被孤独所包围,人们害怕和恐惧,所以没有人站出来说出真相。
纳粹上台,残暴,不公,歧视轮番发生在德国这片土地上。
我认为极权主义最终为什么能无孔不入,每个人都有责任。
包括玛利亚。
玛利亚也用后半生的痛苦付出了代价。
历史终究已经发生,我们需要原谅历史,但难道仅仅是原谅吗?
原谅不能抚平记忆中模糊的痛苦,原谅不能让受伤的人在午夜不去触摸痛苦的回忆。
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让事物还原到原本的状态(理论层面),归还“一个想在大城市做一个漂亮女人,追求幸福的权力”。
我觉得是法律的弥补。
我认为法律的制度设计是反抗暴政的重要工具。
法律代表着正义,良知,公正等等人类美好的德性。
这些品质是抵抗暴行的重要缓冲力。
此外,法律弥补着过往。
法律对暴行的审判,对被剥夺财产的重新划定所有权才能让人有些许慰藉。
当我们回顾过去,痛苦和悲伤如同潮水将我们裹挟,只有法律的正义判决才是一双奋力拨开的手。
回到开篇所说,我是否有勇气去面对无边黑暗,取决于人类是否敢于承认曾经犯下的错误,以及是否存在公正的法律。
影片从一个女人,一幅画入手,将那段惊涛骇浪的二战史却以十分温情的叙事基调徐徐展开。
观影时印象最深的始终是“记忆”一词。
随着剧情的推进,那段被玛利亚刻意遗忘的痛苦记忆一点一点地展露出来。
但哪怕回到奥地利——这片曾经剥夺她们一家人容身之地的故乡之土,现实里求画屡屡碰壁与记忆中的纳粹帮凶遥相呼应时,玛利亚的回忆里仍有许多温情:曾经引以为豪的——半个维也纳汇聚于此的婚礼,曾经充满温情的——熟悉的街道建筑留下了故人的身影。
多么含蓄而深沉的悲伤!
回不去的家乡,不是因为相隔万里,不是因为战火仍存,而是因为始终心存芥蒂。
穿过厚重的历史,蓦然发现,造成的伤害始终存在。
Keep memory alive.不要忘记,说的是玛利亚与家人的生活回忆,说的也是那段赶走同胞让人以母语为耻的历史,说的还是那个真正崇尚艺术而不是追逐虚名的艺术之都维也纳。
也许时间会埋葬一切,但我们不能任凭往事随风。
那些鲜活地活在玛利亚记忆里的人和事,借由影片展现在我们眼前,唤醒了那些被遗忘的历史。
我们需要记录,我们需要“keep memory alive”。
总有人说,要向前看。
也许这就是玛利亚找回画又挂在纽约美术馆的原因罢。
但始终有深深的遗憾。
也许玛利亚回到故土,不过是寻求一个和解,与过去,与回不去的家乡。
但她没想到迎来的却是不受欢迎的敌视吧。
也许玛利亚在天国回到了她记忆里的维也纳。
疫情在家整理我的书房,翻出了一批觉得还不错的影片来重温,今天就说说这个《金衣女人》
woman in gold上世纪初奥地利最重要的艺术家古斯塔夫·克林姆特在1907年受邀为25岁的阿黛尔创作了这幅——被后世誉为奥地利的蒙娜丽莎的《阿黛尔·布洛赫-鲍尔夫人画像 I 》。
这幅作品在四年后完成,正值一站前夕而古斯塔夫的“黄金时期”正符合这个黄金年代的审美,亦是印象派迅速成长的时期。
之后的几十年间这幅惊世名作一直挂在阿黛尔的卧室直到二战期间德国吞并奥地利时,被纳粹士兵从抢走,后来为忽略画作与犹太人的关联,改名为《Woman in Gold》前两年在维也纳亲眼目睹古斯塔夫的《吻》的确也是精彩!
本片该片改编自一个真实事件,讲述了被掠夺之后的名画经历了50年的“流亡”回到了阿黛尔后人手中的故事,其中也插叙玛丽亚.奥特曼和丈夫逃亡的经历,在平铺直叙的(没有战争场面)背后对于纳粹的行为进行了控诉。
片中说赔偿是指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可是心理的创伤怎么去赔偿,我觉得这也本片的焦点,如果旧物能抚平一丝的伤痛我都应该去争取我很喜这部影片的制作班底,首先导演Simon Curtis, 相信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但你如果喜欢英剧应该都看过《克兰福德》,而这正是西蒙·柯蒂斯导演的。
这部影片几乎用了最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有着惊涛骇浪般的历史,这也是我喜欢英国人拍戏的一个特点,把故事归到人而不是场面。
女主角Helen Mirren相信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戛纳影后/威尼斯影后/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等都被她收入囊中,演出了数部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
这次出演玛丽亚 .奥特曼虽然不能说特别出彩,但是把控还是到位的。
男主角Ryan Reynolds男神级人物,对于我来说他最神的是把各个女神收入囊中04年和传奇女歌手Alanis Morissette订婚,分手后和本世纪最美艳的Scarlett Johansson结婚,离婚后迎娶了Blake Lively这个真牛啊!
但他的演技嘛一般般,不过傻傻的样子很符合这个角色有点腼腆的样子。
至于里面的配角们,我还是很有多喜欢的比如Max Irons作为英国男神Jeremy Irons的儿子,继承了超级颜值更加入了母亲温柔的容貌实在太好看了!
Charles Dance/Elizabeth McGovern也都是超级喜欢…
海伦米勒百看不厌。
冲着克林姆的名作看的。二战时期被纳粹掠走的家族传家名作,奥地利文化有关部门跟纳粹一样恶心,想尽龌龊的办法留住此作,还好最后奥地利法庭的裁决保存了民族颜面。这要是放在我朝,要么“上交国家”,要么“请证明画里的女子真的是你舅妈”。
很好的真实题材,但拍得太平庸,不过有助于让更多不明真相的观众了解奥地利在二战中的丑陋嘴脸以及二战后伪装成受害者的黑历史。还有一开头提到两次Pasadena~
雷诺兹长了一张看了就让人难受的脸,还是面瘫,无怪乎《绿灯侠》会失败,我已经不会强迫自己去看评分高却吸引不了我的电影了。
7/10,剧情和演员还是不错的
2.5吧就那样
此片中的男人都帅出天际女人都优雅的不行
这是一个过不去的话题,就像影片中说的大半个世纪远远不够那是一段和我国不一样的历史一定要说,其实它让我想起的是文革,而不是二战它不像过去的同类影片那样,那么的主旋律更偏向于人的感情,而且充满了文化气息我也从侧面看到了二战前的犹太家族到底有多富有
正视历史,就这么个主题。最后结局真是太好了!!
富含正义的信念已快枯萎。
还可以拍的更好!女主丈夫演技差
片子太中规中矩了,没有特色。那个特殊的星期六,父亲拉起大提琴的细节,挺有感触。
主演们的表演没什么可挑的,可是不懂为什么玛利亚强调不是为了钱,最后1300万卖给纽约的展览馆。奥地利人表明这是奥地利的瑰宝,她把画要回来后又捐给美国慈善机构。感觉故事就是在宣扬美帝自由伟岸包容的高大形象,在我看来并没那么感动
不排除这电影有美帝的意淫与自大的洗脑。单就电影而论是不错的,影片最后,女主与父母的别离,非常伤感,因为这种明知不能再见的生离,是最让我感慨的。
海伦米伦演的玛利亚就像超越了年龄与时间,她真的 就是个优雅而有些小任性的大家闺秀般的小女子~~
基因里的优雅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值得讲述的故事,但每一个环节都是设计好的为了“好看”和足够“打动人”,包括对悲伤的体现,二战遭遇的控诉。
中庸吧,平铺直述,
什么叫预告片剪出了全片最精彩的趴特....瑞恩雷诺兹的演技在海伦米伦面前真就是school boy,不能count on只能将就着stick with了...没想到daniel bruhl都只是个酱油,更别提tom schilling和napola爹了,真想说一句你特么找了几个最棒的德国演员就给我看这个?
影片本身没什么好诟病的,只是作为中国人看了总不是滋味儿,几副破画就弄的好像泼天的委屈,那你们100多年前从我们土地上抢去的东西怎么算呢,迄今为止世界著名博物馆里皆有的中国文物为毛不还!至于犹太人问题,现在美国人是世界老大哥,自然倾向性明显,只是总想起中国有句老话,可怜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