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
Talaq,The Divorce
导演:达尼亚尔·萨拉马特
主演:奥玛洛娃·阿米拉,叶尔博拉特·阿尔科扎
类型:电影地区:哈萨克斯坦语言:哈萨克语,俄语年份:2024
简介: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草原上普通的哈萨克族人萨里姆萨克因在反对一夫多妻制的戏剧中反串女性而被妻子嫌弃有辱家门。他在争吵中无意地说出“Talaq(离婚)”,根据当地的宗教传统,只要丈夫对着妻子连说三遍“Talaq”,就意味着离婚。从来没想过离开妻子的萨里姆萨克到处祈求解决办法,妻子却在“妇女解放”的流行口号影响下萌生..详细 >
6.23 SIFF 主观上不喜欢,感觉比较割裂,也不太了解哈萨克族的文化传统,主竞赛里难道没有比这更好一些的影片了吗。。。
意外的好看
画面不错,看的过程中会难过会受触动,但结束后越回味反思越怀疑:这是(如宣传中一直强调的)一部女性主义影片吗?结合社会文化和宗教背景可以报以理解,但听闻它得奖了又难以理解了。
小女孩三次跪地祈求真主保佑,给了父亲四十年,小牛两年,母亲二十年,那你还剩几年,哭哭。
3/SIFF 第一次看哈萨克斯坦电影,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村庄里,一个小家庭在虚头巴脑的革命浪潮中土崩瓦解。。泽丽卡并没有出走成功。
哈萨克语电影 有不好的地方 但是整体还是挺好的
和去年的奔逝一样,年代设定在1920s,一样的黑白灰色调,一样的小村庄,一样如影随形的CCCP,一样的假大空的口号,这段历史给哈国人带来了刻在血液里的PTSD……
#26thSIFF第十二场#
前半段是哈萨克斯坦刘能倾情出演乡村爱情故事,后半段把大时代和小人物的命运与冲突演绎的非常完美
节奏有点慢,剧情很一般
#26SIFF乡土嘲讽,象征到位,叙事实在无力
押中了
竟然是把女性推到镜头前的政治片哈哈哈没权力地位的人和牲畜一样。小女孩的祈祷又可爱又令人心疼又忍俊不禁啊。政治部分加半星,不然只能打两星。
作为一名哈萨克族全程空耳看完了这部电影,字幕的翻译有很多地方都不太正确,男主所说的不只是“离婚”,用汉语更直白的表达出来应该是:“我要休了你”。以及片中说到的“女人”,在片中一直用的是含贬义的词:“Haten”,有类似“低贱、泼妇”的含义。特别希望以后的哈萨克电影能够得到更准确的汉语翻译,也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有机会去帮助翻译此类的电影,我也想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学习。 最后,剧中小女孩儿三次跪地祈求真主保佑,由于场内观众没有办法直接了解其中的含义而觉得比较可笑,而对于我来说,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完全站在哈萨克人的角度去看进去,前两次忍住泪水,最后一次时,真的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 给父亲四十年,给灰牛两年,给自己的母亲二十年。那你还剩下些什么了,宝贝😭
是想体现女权的反女权吗?解放妇女的口号喊得响亮并写入宣传语,以为妇女真的得到了解放,转而就回到了依然被父权压制的死死的现实社会,女性得不到解放和尊重,甚至遭受了身体上的暴力和言行。
是不是因为国内没法拍的题材,搞个哈萨克斯坦平替发奖啊。讲的是十月革命春风吹到了哈萨克斯坦,给普通人(不含领导和富人)带来的变故,倒是让人想到文革,完全是父权(X代表)压制下的所谓女性自由,所以最后以反革命罪押走村里女性的也是形似希特勒的X代表
有几个桥段莫名让我想到《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别的没了。
一个哈萨克斯坦丈夫在吵架时说出“离婚”二字之后的连锁反应。无论家庭、人际还是舆都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许多“十月革命”讽刺梗照进现实,女儿的祈祷更显荒谬。制作实在粗糙,收音太差了。#siff26#金爵最佳影片。
女权不是时尚单品,导演别老挂在嘴边,搭配男人一声令下,女人不是离家就是吓尿,展现一种“已老实,求放过”的卑微姿态,更显得讽刺,小女孩的祈祷,能应验几次呢?反复思索这个片到底谁在喜欢,原来是评委啊
就记得茫茫的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