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

An Education,少女失乐园(港),名媛教育(台),不良教育

主演:凯瑞·穆里根,彼得·萨斯加德,阿尔弗雷德·莫里纳,卡拉·西摩,奥莉维亚·威廉姆斯,多米尼克·库珀,裴淳华,马修·比尔德,艾玛·汤普森,莎莉·霍金斯,詹姆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成长教育》剧照

成长教育 剧照 NO.1成长教育 剧照 NO.2成长教育 剧照 NO.3成长教育 剧照 NO.4成长教育 剧照 NO.5成长教育 剧照 NO.6成长教育 剧照 NO.13成长教育 剧照 NO.14成长教育 剧照 NO.15成长教育 剧照 NO.16成长教育 剧照 NO.17成长教育 剧照 NO.18成长教育 剧照 NO.19成长教育 剧照 NO.20

《成长教育》剧情介绍

成长教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Lynn Barber)的回忆录改编。1961年,16岁的少女珍妮(凯瑞·穆里根 Carey Mulligan 饰)对父母反复督促她学好拉丁文考上牛津的唠叨不厌其烦,而正在追求自己的男孩又不令父亲杰克(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Alf red Molina 饰)满意。一个雨天,珍妮邂逅了成熟男人大卫(彼得·萨斯加德 Peter Sarsgaard 饰),对方的风流倜傥和举手投足的迷人气质深深吸引了珍妮。大卫和朋友不断带珍妮出入高档酒吧、艺术品拍卖行和高级餐厅,甚至说服珍妮的父母带她游览梦寐以求的巴黎。灯红酒绿中珍妮迅速坠入爱河,只可惜事实真相却并非梦想中那样美好…… 本片获2009年圣丹斯电影节观众选择奖和摄影奖,被提名剧情片陪审团大奖,并获2009年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凯瑞·穆里根)和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祸乱马警长的故事越囧玉面桃花总相逢战门怦然心动的小姐姐金装的维尔梅拣选第四季关于我的命运有毒蜂蜜夜母朱庇特传奇蛮战第二季用心过日子甘城光辉游乐园樱花盛开摇滚梨园杀人依赖古窑迷踪国家宝库:黄金权杖假发天鹅斯特莱克探案集:蚕第二季好事多磨爱·老家迷魂谷工作女郎国民老公2伊甸星原第二季距离危机

《成长教育》长篇影评

 1 ) 请原谅我,不爱你衰老的身体

我印象中,有人告诉我说,如果一件事,你不知道是好是坏,那么可以拿出一张纸,在左面和右面分别列出利弊,全部列出之后,如果利大于弊,那么勇敢的去做吧;如果弊大于利,就请权衡一下是否要去做。

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

我一个大学同学跟我说他男朋友挣钱不多家境不好长得不帅还比她岁数小,基本上要是按上面的利弊法则来看,那是惨不忍睹的。

可是后来她还是和他在一起了。

好处,有且只有一条:他对她好,她爱他。

不要问我爱情是不是会珍贵到不计较物质,我不知道。

可是,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总该知道的吧。

老男人有什么好呢?

他们稳重,阅历丰富,懂得体贴照顾人,也许还事业有成,小有地位,钱嘛,也肯定是有一些的。

他们讲给你的事情别说经历了,你可能都闻所未闻过;他们带你去一些地方,你惊异于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如此有趣好玩的乐土;他们礼貌绅士,不吝啬金钱上的投入。

对年轻的女孩子来说,他们简直就是再理想不过的伴侣。

如果很巧的,他们还是单身,那么恭喜你菇凉,你捡到宝了。

可是老男人纵有千般万般好,有一点却是致命的——他能被你改造的空间太少了。

他那个岁数的男人,恐怕早已定型了吧。

不要告诉我说两个人相爱不是要以一方的改变为代价的,如果你爱对方,就应该爱对方的全部,而不是需要对方来为你改变。

我说的改变,是磨合。

一个十几二十岁的女孩,爱玩爱闹是天性使然,某天你跟你的老男人说,daring你陪我去游乐场吧。

对方说不行他身体受不了,然后给你买了一大堆名牌的衣服包包哄你开心。

然后你就开心了?

你拿你的20岁陪人去过40岁的生活,真的是有意义的?

我对电影里面有一段印象格外深刻。

Jenny被问及她还没有跟David睡过,Jenny说她想等到她17岁的时候,说她的第一次,应该是和David吧,语气里有那么些犹豫。

她的第一次,在17岁的时候还是给了David,我看着David有小肚子的身体,心里想Jenny你一十七岁的美少女,不觉得是在对自己身体的糟蹋啊。

PS 这部片子之后我看了《晚秋》,妹纸你们自己想想玄彬的好身材吧。

虽然对他我不感冒,可是身材还是很赞的。

十几二十岁的男孩子,既自负又自以为是,不懂得体谅人不了解女孩的心思,道个歉比登天还难。

可是他们跟你拥有一样的最珍贵的东西:青春。

再PS 每次写到“青春”这俩字我都怪别扭的,大概是因为总活在十七岁的郭四娘吧-_-|||每个大叔都是由正太演变而来的,能经历他的青涩,实在是一笔财富,是无价之宝。

他能给你老男人给不了你的东西,是热血沸腾的生命,是激情是向上的动力。

然后,他还可以陪着你,一同老去。

如果在年轻的时候,你还不清楚自己要什么,那么就请去好好的读书吧。

老男人不是生活的捷径,如果你爱他,无可厚非。

如果你不爱他,请珍惜你宝贵的年华。

在最好的时间爱上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2 ) 《成长教育》:可惜到最后只是个二奶问题

SDMS评分:81分当下雨天,我和我的大提琴在街道边淋雨,这时有一个开着限量跑车,长得又还算英俊的男士,主动请缨要求伸出援手。

并将我所有已经顾虑到的以及尚未意识到的顾虑通通声明了一遍,还能提出只搭救大提琴,让我跟着汽车步行的幽默建议。

那么我说,什么家教矜持,见你妈的鬼吧,我上车了。

很多时候,尤其是很多小男孩们,对老男人厌恶之至。

走一趟中国的大学,尤其是文科和艺术类见长的,多少好车停在外面,每到夜幕降临,姑娘们像小鸟归巢一般。

很多时候年轻人不理解,以为这样就算一路直奔纸醉金迷,对于男孩来说这是一个太残酷的游戏,因为他还没来得及踏进社会,社会已经踏进女生寝室。

我也有好多女同学接受过“成长教育”,高中开始就有,大学更不用提,除非是实在因为某些原因怕伤及自尊,否则怎么不是人人跃跃欲试?

我还记得曾经跟一帮哥们抱着啤酒瓶吹水,像电影中的Graham一样,以为人间自有真情在,然后说起哪个女生与老男人厮混,心中无限鄙夷。

活到现在,算是活开了,现在再来一个女的,要求指点迷津的,我就告诉她,找男人别找30岁以下的,不靠谱。

《成长教育》里,导演用Graham和David在Jenny家中的表现,说明了很多问题。

Graham是不切实际,不通人情世故的,而David有钱,有能力用三言两语搞定Jenny那个固执的父亲。

Jenny与David在一起后,整天出入于高档餐厅、音乐会、拍卖行……甚至远赴巴黎,一个女人在一生可以享受的乐事,她几乎在几个月就享尽了。

然后,她当然可以嘲讽牛津的学生是四眼妹,她当然也可以认为学校里的老师是已经濒死之人。

导演并没有把David和Jenny塑造成一对沉迷于声色,而不再自我修养的人。

相反,Jenny认为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书籍和艺术。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对于Jenny来说,放弃大学去享受生活,的确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我觉得现在也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会认为老男人带走小女生,即是利用了自己既得的社会地位,展开了一场不平等的以物质为武装的感情较量。

可能也是因为这种饱暖思淫欲的,年轻时候没玩上、老来要报复社会的人比较多。

但是也不能否认,有些男人的学识、阅历,味道,远远会在像Graham一流的男孩之上。

那么只要一个女的还有一些品位,她理所应当做这样的选择。

《成长教育》所挑战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生活的乐趣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那么教育和学历还有没有绝对的意义?

这个简单的问题让校长和老师都哑口无言。

不过电影最后还是仁慈地给了所有人一个还算公道的结局,让Jenny在泪花中幡然醒悟:“人生没有捷径。

”但这个电影结果并不是一个让人太满意的东西,因为它把所有的问题都一股脑地扔给了一个男人对婚姻的隐瞒上。

甚至连David的求婚,在我看来,都是不符合电影逻辑的。

我其实并不是要看一个前程似锦的女孩是怎么被一个已婚男人一步步欺骗,说到底,这只不过是又一个痴心女负心汉的故事。

我想看的是电影对一些切实存在的问题的冷静思考,而这是最后《成长教育》所逃避的。

假如David就是一个未婚的男人,拿他与教育本身相比,如何做抉择?

《成长教育》该给一个什么样的答案?

结婚?

还是不结婚?

读书?

还是不读书?

因为你无法用一个电影的结局,来否定所有一本正经的想找个好姑娘的成功男人。

这让我觉得《成长教育》也许只是为了拍出来以正校园风气。

然而一个人的希望落空,就能否定希望本身的意义吗?

除此以外,这部电影对一个挣扎于爱情、自由和教育、学历之间的女性角色的塑造,对一个固执、吝啬、势利的父亲角色的刻画等等,都是极为出色的。

 3 ) 没枣的粽子还是不是粽子?

我昨天吃了一个粽子,吃到最后发现只是一个江米团子,别说千奇百怪的馅儿了,连一粒红枣都没有。

今天一早就看了这个电影,跟又吃了一个没枣的粽子一样。

你说它不是粽子吧,形状也对;你说它没味儿吧,芦苇叶也香得很正宗;你说吃它没乐趣吧,也得费劲八拉扯得一手粘乎乎,乐趣绝不亚于那些带枣的;可没有枣到底还算不算粽子?!

我一直盼着看到一部真正的教育片——教育人学会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

可是事实上,我是看了90分钟的江米。

真没枣儿。

那我们只好聊聊这些江米了——■ 爹妈什么样的爹妈造就什么样的孩子。

珍妮的爹势利财迷而又在独掌家中大权,珍妮的妈早些年也文艺过来着,后被老公无情打压。

不必担心这种家族模式下的孩子入了下流,但也绝成不了奇才。

珍妮代表着很大一群行尸走肉的孩子,当好学生的时候当得行尸走肉,向往物欲的时候也向往得行尸走肉。

艺术却不崇高,单纯却不纯洁,勇敢却不诚实。

当她听到大卫说上过牛津欺骗了她的父母时,当她几次听到“海伦姑妈”时,当她了解了大卫的钱是怎么来的之后,珍妮都选择沉默。

她无非是和她的父母一样见钱忘义并且没有是非观念的小人。

因而她哪有资格去指责父母?!

上当受骗的人不只她一个,父母比她对大卫知道得更少,或者说是被骗的更多。

如果她能及时跟父母讨论,父母未必还会把女儿推向这样一个男人,哪怕他再有钱。

是的,爹妈错了,错在急于钩个金龟婿;而珍妮却大错了,大错在竟然无视于自己人品问题,而以为自己无非是想找条生活的捷径而已。

还是那句老话,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如果大卫是主犯,那她至少是个从犯,受害人也是她和她的爹妈。

■ 男人他们在想得到什么时都很有办法,在想抛弃什么时也都很有决心,并且知识面越广的就越得心应手。

真的,这只取决于知识的广度,而无关深度。

艺术大部分时候都只被当成搭讪的幌子用。

既然是幌子,要那么深干吗?

不是有句话说男人有钱就变坏么,其实有钱就变坏的男人,没钱的时候也好不到哪儿去。

钱不过是个催化剂或者导火索。

能有多少男人是靠道德和人品征服丈母娘的,大部分还是得靠房子靠车,情有可原是因为没有爹妈不希望女儿出嫁后衣食无忧,所以这套真的很管用。

所以男人通常更愿意女人提出更具体的物质要求,而不是精神的。

因为那样也更好实现一些。

大卫完美熟男的形象,在开车逃离的那一瞬间坍塌。

如果说珍妮的父母自私,珍妮更自私一些,那大卫就是自私到令人发指。

和很多男人一样,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是看着别人家的锅。

这不仅仅是大叔和小萝莉的问题,那些现在乳臭未干的小年青十几二十年后未必是什么好鸟。

既然天下乌鸦都一般黑了,不如挑个诚实善良又勤劳肯干的乌鸦。

■ 欺骗从珍妮身上我们能看得到,如果一个女人的一生必须经历伤痛的话,还是早点好。

伤好得快,之后做一切改变也都还来得及。

但是在日后所有岁月中,必须要正视自己的过去。

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过去,还想让谁来尊重你的过去呢?!

当珍妮再看到埃菲尔铁塔时,再看到柏恩-琼斯的艺术品时,甚至再想起17岁生日时,她会什么也想不起来么?!

如果不能真正淡然地面对,这些谎话只会在更深处埋下了种子。

天知道它什么时候发芽结果,天知道会为带来什么。

我看到有人评论说这才是真正的成熟。

好吧,如果真正的成熟就是欺骗的话。

她不能否认大卫拉高了她的LEVEL,不能否认她对艺术的很多真实体验都来源于这段错误的爱恋。

如果没有这些,她还真未必就吸引得了她如今的枕边人。

她以后无论说多少谎来隐瞒这一段历史,被欺骗的只有别人,永远欺骗不了自己的心。

■ 结尾这个结尾就像当我证实真的没枣后就扔掉的那一部分粽子。

电影一开始给人们画了个很诱人的问号,让人们内心无限痒痒。

随着剧情一层层被剥落,好容易盼到最后一张纸,上面却写着两个大字儿——“挠挠”。

错了吗?

没错!

管用吗?

管用。

可解痒的祖孙传密方要真就是这个,那还用得着费这么大劲包180层纸外加絮叨一个半小时么?!

做错事情不是不可以,却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倒更希望看到的结尾是,珍妮因为她的错误再也没法去大学学习,但她在掏粪工人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同时又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了自我修养的同时,再获得破格录取的资格,然后她再放弃资格,用自己的钱再次去了巴黎,在铁塔面前若有所思。

哇哈哈这样片子就有意思多了。

真正有骨气又有能力的人,不会只靠学校去领悟生命的真谛。

当然喽,我看我们还可以再轻松点,直接把该剧当成植入故事情节的牛津大学广告宣传片儿。

演员俊美程度、画面、原声,都颇可圈可点。

这么说下来,原来粽子实在没枣也不是不行,但江米就必须要是好江米了。

 4 ) 起码,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悲剧

昨夜深夜开始看《成长教育》,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其一,这部电影的叙事非常平静,自信而有底气,波澜不惊,故事平而不淡,在平静无波的叙述中,你感觉到有异样的东西,你在等待重重的一击,这种焦虑渐渐累积,加强,直至爆发。

其二,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女主角,这是一个聪明而独立的女孩,电影跳脱了年幼无知少女被社会油滑成功男欺骗的俗套,虽然故事本身的层面是俗套,但是它塑造了一个独立,有头脑的女孩。

她享受艺术,爵士,向往巴黎,厌恶乏味和无聊,但是她能掌控自己。

她拥有的不仅仅是无辜的天真,还有一份少女的自持,和对自己的珍视。

这份珍视让她俨然是不可侵犯的,我最欣赏两人初夜的那一场戏,她一旦发觉不对,立刻要求停下,男主角潜在的男孩心态跳出来,居然要用一只香蕉给她破处,女孩笑着拒绝了,她从这里掌握了两人关系的主动权,她拿香蕉开玩笑,她拒绝叫米妮,她要求得到自己该有的对待:第一次的温柔,珍贵,还有自己已然是一个成年女人的自觉。

其三,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主题和讨论,时至今日,这仍旧是一个问题:女孩子为什么要读书?

是为了所谓的独立,还是为了嫁得更好,更贵?

读了大学,变得优秀,进入社会,独当一面,也未必幸福,为什么我们不拿自己最宝贵的青春,来学习其他的东西,比如挑选男人?

中午我和玛花纤体的人们讨论这部电影,她们请我来为品牌做小小的示范,女人依然在为这个问题烦恼,争论,找不到满意的答案。

但是我自以为得到了我内心的答案,那就是,学习让我们有尊严。

财富不是唯一的权威,所有的财富都在内心忌惮知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不懂。

是的,也许学习,变得强大也只是形成了我们的悲剧,但是我们仍旧变得可以选择:起码,我们选择独自承受悲剧,或者和另外一个人走进悲剧。

我们还谈到了“剩女”,我从来不同情剩女,我欣赏她们,没有女人真的嫁不出去,只要你肯放低自己,但是你不肯,情愿孤独。

她们有能力孤独,这是了不起的。

其四,我和玛花的女孩有了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都觉得电影的底牌是一个败笔。

男人是有妇之夫,这个事情变得无可选择了。

最好的讨论应该是女孩是可以选择的,她的最终选择才会变得更有力量。

其五,我喜欢这部电影对每个人物的描写,哪怕是只有一两场戏的小人物。

我欣赏对女孩爸爸的描写,最后爸爸给女孩送饼干时说的那些话让我潸然泪下。

还有电影中的其他几个女性角色,代表女人的其他可能:没有权力,暗中有主见却无奈的妈妈,孤独而真诚的女老师,愚蠢,天真而善良的海伦,她是一只快乐的花瓶,以及男主角的妻子。

我喜欢女人之间的关系,她们真切体谅,感同身受,没有嫉妒和最好的剧作是准确而微妙,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人物描写是准确的。

最后说说我的强烈感受:女主角长得好像故事啊!!!!

那种少女的甜蜜的脸颊,真的很像~~~~

 5 ) 大叔这回事

英格丽小姐最近在博客上提到了《成长教育》,她在最后附言道:“男主角有点像leslie,女主角很像小水,很诡异”个么谁不希望有一个很像自己的女主角和一个有点像Leslie的男主角谈恋爱啦,出于纯粹的虚荣心我立刻去看了这部电影。

Carey Mulligan其实已经25岁了,但在片子里演一个17岁的女学生,抿嘴笑的样子倒也是天真与羞涩兼具,她这次还拿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了。

至于像不像我,我也说不好,看官可以自行鉴定,但是明显女主角比我年轻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要强,英格丽不说那个话我也就当一般片子去看了,但她既然说了我一边看片不免就时时比较,自然是挫败得不得了。

不过Peter Sarsgaard哪里像Leslie了啦,松垮垮的肚腩遮都遮不住,另一部《鱼缸》也是讲已婚大叔隐瞒婚史勾引萝莉的故事,Michael Fassbender的身材明显要好得多,一出场就是裸着上半身穿一条低腰牛仔裤,镜头简直离不开腰线。

但大叔的魅力到底也不在身材上,《成长教育》里的大叔带17岁的小萝莉去听歌剧参加拍卖会还去巴黎旅行,轻松获得了一个成年女人奋斗一生都难以企及的人生;他还很体贴,萝莉说要暂时保持处女身,他说那我看一眼就好,她就真的拉下睡衣给他看,他也就真的只看了一眼,然后帮她穿好衣服;即使是骗子,那至少也是花心思的——他甚至去见她父母,连她父母一起骗进,一家人都以为招了个金龟婿。

努力学习考进牛津也不过就是为了得到这种生活,那现在已经有人给她准备好现成的一切,以前那么辛苦是为了什么呢?

萝莉的爸爸想了想说,如果你不够聪明的话,他也不会喜欢你,是吧,反正到目的地就行了,谁管你怎么过去的呢。

廖一梅写:“年轻的时候偏爱年长的男人,觉得同龄的男孩简单无趣,而跟比自己年长很多的男人交往,便觉得自己聪慧、成熟,占有了更多的岁月和经历,向人生伸出了更长的触角,有了更深的理解。

长大以后,知道岁月和经历每个人都会有,积年累月,只嫌太多,这才体会到年长男人的心态,当年你以为自己聪慧、成熟,其实他看见的只是年少活力,他们的赞美其实是对生命的谄媚。

”不过英格丽又说,“不但成名要趁早,受骗也要趁早。

”看来这种事情也总要深入过了才能真的看穿舍弃,不然还是会像英格丽一样发出“简直想回到17岁也有运气遇到这样的人”。

大叔和萝莉的组合之所以能发生,总有很大一部分是虚荣心的原因。

当《成长教育》的小萝莉和同班同学说他要带我去巴黎,在课上晃着订婚戒指,包括把一瓶Chanel No.5放在女老师讲台上,心里总是颇得意的,不仅赢过自己的同龄人,还赢过大叔的同龄人。

不仅如此,还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和人生普遍的可能性,这种惊奇也会被误当做爱。

就像《卑微的神灵》(即《微物之神》)里说的,“她或者过于年轻,以至于无法理解,她充分肯定的自己对于查科的爱,实际上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模糊的、畏怯的发现。

”大叔也有虚荣心,不仅是“对生命的谄媚”,还因为可以清楚看见自己是怎样轻而易举地在一个年轻的生命上施加影响的,就像亨利勋爵对道连·格雷的做过的那样。

他享受她的惊奇、她的崇拜、她的感激,饶有兴致地看她进入一个力所不逮的世界却尽量不动声色、不想现出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他很温柔地看着她,一副爱不够的样子,魔法一样实现少女的所有梦想——他大概当自己是半个上帝哦,朋友帮帮忙好哇。

结果结局还是最老套的,如此glamorous的大叔是结过婚的,老婆在家里领着孩子看一个又一个的小姑娘找上门来又哭着离去,大叔还好意思说我会帮她离婚的。

萝莉死心了,于其是因为亲眼看到他的妻儿,不如说是看到就算自己和他真的在一起了,以后也不过是变成面前这个黄脸婆的样子。

总会有更年轻、更漂亮、更聪明的小萝莉出现的,萝莉虽然喜欢加缪,也没打算做挥剑斩桃花、春风吹又生的女版西西弗。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丢人的反而是大叔,《成长教育》里的大叔喝了一瓶酒,最后还是怂怂地开车溜了,《鱼缸》里的大叔还要吓人,刚刚干好小姑娘马上就说对不起我越界了,提起裤子就跑。

英格丽说:“在大叔和萝莉的故事里赢家总是后者。

如果萝莉还没赢,那是故事还么结束。

要知道时间是站在她这一边的。

”全中。

《成长教育》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叫《午后之恋》,萝莉是Audrey Hepburn,大叔是Gary Cooper,两部片子实在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女主角都是学生妹,都学大提琴,男主角都是懂浪漫有情调的绅士。

不过运气是《午后之恋》的大叔没结婚,萝莉又恰好有个做侦探的父亲,她碰巧知道了自己要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情场浪子。

大叔也都是在快要深陷的时候企图抽身逃掉,赫本就跟着火车追呀追,终于在最后一刻被拉上了火车修成正果。

看起来这似乎纯粹是个运气问题,只是在最后一刻有的人上了车,有的人没有,一切都在大叔的一转念。

但后来想想,赫本胜出也是有道理的,她自始至终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抱着必输的心态去赌的。

《成长教育》的萝莉则要大叔为她负责,甚至蠢到为了结婚连学都退了,完全不留后路的样子,大概输在太自信。

我想人渣在老男人中的比例应该和人渣在男人中的比例是一样的,和人渣在人的比例中也是一样的,总有踩着狗屎的时候,这完全是概率问题,跟摸彩似的。

差劲的赌徒呢就是《成长教育》里这种以为稳赚不赔全部压上,终于血本无归的,到底还是小孩子;好一点的算准自己能承受多少再下注,赢了自然好,输了也能承担,这种能为自己负责的已经是成年人心智了;不过最厉害的赌徒还是没有胜负心的赌徒,为了赌而赌,为了爱而爱,但这样的人要么是圣人,要么就是人渣——大叔就没有胜负心,不强求,萝莉反而会被这种洒脱迷惑,乖乖上钩。

《成长教育》的编剧是Nick Hornby,他太了解中年男人的心态,从《极度狂热》到《失恋排行榜》,他都重复着一个真理——男人不会长大,他们只会长胖。

同时他还是温柔的,所有的故事都皆大欢喜,大叔狼狈逃走,萝莉考进牛津,简直是励志片。

《午后之恋》的编剧是Billy Wilder,他当然懂男人是怎么样的,不过他更懂女人想看什么,所以给了个happy ending。

这个结局聪明在电影结束在赫本被库珀拉上火车,深情拥吻时,好像这就是一切了。

但是电影会结束,人生还是要继续下去,赫本有多大的几率不变成黄脸婆,大叔有多大几率从此收心?

库珀也太老了些,等到萝莉性欲最盛的年龄,大叔的身体机能却漏洞百出,她大概也会后悔自己当初干嘛要追那辆火车。

最后再引一段英格丽的,“很喜欢她的同学男友,那个日后可能会写出书的人,不过萝莉爸爸讲写出名著的人不如认识名作家的人。

人家小男孩多么知道进退,小小年纪就如此谦让隐忍。

日后不知道可以长成怎样宽厚的胸怀。

”这个角色我也很喜欢——大叔可能有一万块,给了萝莉一千块;小男孩只有十块钱,全给她了,只是萝莉都焦急地要成长,只贪恋台面上亮出来的。

萝莉爸妈问小男孩说你接下去准备干什么,小男孩说我想休学一年,四处看看。

他那么年轻,就深得晃膀子精髓,萝莉还是太世俗,直接奔向偶像剧的大叔男主角(还是个结了婚的老骗子),却错过了一个“刀锋”式的好青年。

 6 ) 青春这罐糖

《成长教育》这部电影的情节颇老套,力度也稍稍欠缺,但两位主演很有魅力,所以在我看来整体还算差强人意。

看完之后回想起很多往事,真觉得很多电影往往在结尾处把真实简单化处理,貌似要对观众讲一个道理,或者给观影人一个教训,再或者给人一种希望,结果牺牲了思考的深度和力度,流于说教,很可惜。

与《成长教育》中珍妮的遭遇相类似的情节,在我身边上演了不下三次,大多在约十年前,我们这拨人跟片中的珍妮年龄相仿,十七八岁刚进入大学校园时。

都是从小县城里通过高考搏杀出来的学生,最初很正经地约定大学四年不谈恋爱,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份好工作。

青春洋溢的女孩子,就算穿着不合身的牛仔裤和T恤,也是醒目的,就算并无美貌,只需将头发刷得干干净净,也是沁人心脾的。

比起日日早起去上英语课和去图书馆占一个座位沙丁鱼似的闷一天来,花前月下手牵手漫步或者在校园里最幽暗的角落尝试一下青春的刺激显然要浪漫有趣得多,更何况,随着爱情而来的,是一个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世界,这个我们向往已久的世界陡然来到了自己眼前,触手可及,让人既惊喜又不敢相信。

于是女孩们纷纷脱掉了那不合身的、廉价的牛仔裤和T恤,纷纷知道了讲究服装的品牌,开始学着护肤、化妆,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体验着许多个第一次,就像片中的珍妮一样,第一次去高级餐厅吃饭,第一次听现场演奏会,第一次长途旅行,第一次穿小礼服……当然了,也包括第一次接吻,第一次make love。

这一切令人目眩神迷,女孩们掉进了糖罐里一样,连做梦都会甜到笑出来。

什么拼搏、勤奋,什么英语、工作,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

就像珍妮一样觉得,辛辛苦苦地读书、考试,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更好的生活吗?

这些我现在轻易就能得到,为什么还要自找苦吃!

男朋友们——那些来分享女孩青春和爱情蜜糖的人们,真的爱她们吗?

女孩们又真的爱他们吗?

现在看起来,那如火如荼的爱情不过是一场各取所需的游戏,那烈火烹油的激情也不过是为了令彼此在短时间内更充分地燃烧。

结果当然也和珍妮类似,男朋友们以及他们带来的那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以各种理由或借口从现实中隐退,留给女孩的,除了入戏太深的伤心欲绝外,还有一种错觉,那就是,这仅仅是一次偶然的失误,是缺乏经验和运气使然,下一次,下一次凭着自己的美貌、智慧和爱情,一定能有所斩获。

是的,现实中的结局和电影结局不同。

电影里珍妮领悟到,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没有捷径可走,于是她静心苦读,最后如愿以偿考上了牛津;可现实中的女孩却会坚定不移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直到有一天,青春的糖罐已空而她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时,才会发现这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歧路。

我从来不反对女孩应该在年轻的时候谈一次或几次恋爱,也不反对她们去经受一些挫折和伤害,那是会变成美好的记忆和成熟的智慧的。

可如果将来我有个女儿,我一定会告诉她的是,别把你的未来寄托在易逝的青春和善变的爱情上,不要以爱的名义为自己谋物质的福利;如果我将来有个女儿,我会尽我所能给她漂亮的衣服,宽阔的视野,和多彩的生活,还有,付出的勇气。

最近罗玉凤红了,以遭到了网民一致嘲笑的形式,我觉得她就是在有计划地娱乐群众而已。

如果不是,罗玉凤的要求也不算过分嘛,清华、北大的硕士至少在人数上要多过豪门公子和富二代吧!

罗玉凤虽然不青春,不漂亮,手上没有那罐招徕精英的蜜糖,但她想走捷径的心理,和海藻是一样的,如果她不是在娱乐我们的话。

 7 ) 叔控

有些女性是叔控,天生迷恋年长的男人。

某,嫁给比自己大7岁的男人,平时沉默得像棵树。

她原以为可以得到照顾,岂料作为家里支柱的还是她自己。

年长得多,并不代表智慧也强得多。

某,20出头的小姑娘,凡引得起她好感的唯有30左右的男人。

人家要是没认真和她交往的意思呢,她不爽了。

万一人家想认真和她交往了,她自己却又没有认真的意思,缩回去了。

我劝,你何苦跟老男人搞,你认真和他搞,搞不过他。

他认真和你搞,你怕结婚,不如找个同龄人。

要搞,旗鼓相当。

结婚,大家都还不急。

某,我常说她是大叔控。

然而关于某个年长的男人,她说过一句话:他的一切魅力,不过是源于他的年纪。

如果他和我一样大,我根本不会喜欢他。

我自己仿佛是没有交往过大很多的男人。

学生时代一度也迷恋过已经工作了的男人,结果证明只是个混蛋。

就像电影里面说的,读书又难又枯燥。

读书的时候整个人都是灰色的。

而看外面的世界是五颜六色的。

光怪陆离,引人入胜,仿佛有无数只手在召唤,快来,快来。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

八岁要梳爱司头,十岁要穿高跟鞋,十六岁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以消化的东西。

不知究竟有过多少的少女曾经跟她有一样的想法。

独自在家偷穿大人衣服,对妈妈梳妆台上的一切爱不释手,渴望引起周围男孩子的注意但又对他们不屑一顾。

迫不及待地想要长大。

不是每个胸怀大志的美貌少女都可以碰上一个会带她听音乐会参加拍卖去巴黎旅行的男人,不管年长与否。

事实上我都快30岁了也还没有碰到这个人,怕是这辈子都碰不到了。

所以当机会摆在眼前,你会怎么做?

别忘了,Jenny只有16岁。

而我们都知道青春这样短,独自长大又这样寂寞。

我们也都知道长大了其实不过如此,要么结婚生子柴米油盐,要么寻寻觅觅成为剩女。

前者是Jenny的妈妈,后者是Jenny的老师。

当一个男人带着一个你所憧憬的世界来到你面前,他懂得你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了如指掌你所知道的东西。

关键是,他知道怎么爱护你照顾你,用你喜欢的方式。

你以为这是他爱的表现,殊不知这只是经验而已。

经验,才是大叔们的魔力。

年轻的时候迷恋年长的男人,再正常不过。

Jenny的故事甚至不能叫做失足,也并非犯错。

她只是做了大多数女人都会做的选择,爱上了个骗子,上了他的当。

甚至他也不是故意骗她,大叔在少女面前,也会情不自禁,只想沾一沾青春的美丽。

还未老去的人不会明白。

用青春交换经验,各取所需。

可就像某心理学家说男人为了少奋斗10年傍富家女一样,你少奋斗了10年,难道你想早10年死吗?Jenny在16岁时经历了26岁的事情,从此她不再天真。

幸运的是,有些事情早比晚好。

而晚,比永不好。

 8 ) An Education

喜歡開頭俏皮的音樂和圖畫。

結尾太匆忙了,删了很多。

看了附贈的刪減片段,也太重要了吧:開頭那個推嬰兒車的就是他老婆和孩子。。

還有最後他又去找她的情節,被拒絕了結尾是在她在Oxford告訴他“I'm going to Oxford”然後畫面在Oxford大樓前拉遠結束。

還附贈了劇組人員在LA走紅地毯的情況,完全沒有認出演Danny的演員,聽出女主演,她是配音的么?

The life I want there is no shortcut.Silly schoolgirls are always getting seduced by glamorous older men.

 9 ) 挖掘An Education背面的真实故事

这部电影拍得足够好了。

虽然真相败露后的一切似乎过于容易而顺理成章。

然而电影不是人生,真正的人生比电影精彩多了。

稍微挖掘了一下原著作者Lynn Barber的故事,发现比电影里讲的精彩100倍。

介绍下背景。

这是Lynn Barber本人的真实故事。

她就是曾经在英国伦敦郊区(其实就是Surrey)读重点中学(Grammar School),拿出色成绩,一心要进牛津读英文的16岁漂亮女学生。

她和老男人之间的故事,老男人的职业,老男人的朋友们(Danny和Helen),老男人有妻子,包括老男人的姓(Goldman)都一点不假。

然而从Lynn Barber自己的回忆看来,有些事实,电影里没有写:她并不爱他,她从未爱过他,她爱的是他给他带来的教育:上等餐厅,艺术,古玩,收藏品,古典音乐。

从某种程度上,她用自己的时间,青春,和贞洁换来了眼界。

她可以一边冷冰冰地做他的女朋友,享受他带给她的生活,对他可疑的背景不闻不问,直到他爱她到向她求婚;同时,读她的书,考她的试,拿到可以轻松进牛津的好成绩。

在她给《卫报》写的版本里,有两句话值得引用一下:On the evening after my last A-level, Simon took me out to dinner and proposed. I had wanted him to propose, as proof of my power, but I had absolutely no intention of accepting because of course I was going to Oxford.(“我最后一门A-level考试之后,西蒙带我出去吃晚饭,并向我求婚。

我之前希望他向我求婚,以证明我的手段和实力,但是我完全没有任何接受他的求婚的意图,因为我理所应当要去牛津的。

”)事情被发现以后:From my bedroom window, I saw Simon sitting in the Bristol outside with his shoulders shaking. Then my father strode down the front path and kicked the car as hard as he could, and Simon drove away. I found the sight of my father kicking the car hilarious and wanted to shout out of the window, "Scratch it, Dad! Scratch the bodywork - that'll really upset him!'(从我卧室的窗看去,西蒙坐在他的Bristol里,肩膀颤抖。

接下来我的父亲从前门走出去,用尽全力踢他的车,西蒙开车跑了。

我觉得我父亲踢他车的场景好笑极了,很想对窗外喊,“爸,把他的车划了!

划坏那车身!

那会让他很恼火的!

)电影里还没讲的是,她进牛津之后,老男人拜托学院的嬷嬷传纸条给她约她吃晚饭。

然后呢,她去Merton(是牛津最好的学院)找来她男朋友,两人一起去赴宴。

哇塞精彩极了!

如果电影把真实的Lynn Barber拍出来,不知会怎么样呢...?

我读的是她为《卫报》写的版本,已是电影拍好之后写的。

原文在这里:http://www.guardian.co.uk/culture/2009/jun/07/lynn-barber-virginity-relationships这个故事的最初版本是Barber给Granta杂志(一本英国文学杂志)写的一个短篇。

后来,她又把它扩成一本书,已在2009年出版了。

Nick Hornby为电影写这剧本时只依照了Granta的短篇故事。

Lynn Barber的身份是记者,工作过的媒体(都是平面媒体)包括《名利场》,《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观察报》。

获过一些奖,曾经是透纳奖(Turner Prize)的评委。

关于她出色的采访能力,wikipedia上有这么一条:Best known for her interviews, she was once quoted by Will Self as describing her method as "start[ing] ... from a position of really disliking people, and then compel[ling] them to win you over."(Will Self评价她做采访的风格:“起初是从一个非常厌恶被访者的角度进行的,这样会激发被采访人努力表现,以争取赢得好感”)我笑死了。

她原来是这么样的人。

最后还是简短说说这个电影。

虚构归虚构,其实我依然喜欢它的浪漫色彩。

Jenny毕竟是让人喜爱的人物,我尤其喜欢看她和各种人说话。

然而这应算是剧作家的功劳。

剧作家Nick Hornby是剑桥Jesus College的。

也许我应该再读一遍High Fidelity.电影里那些地名令我倍感熟悉/亲切。

St John's Smith Square是常举行古典音乐会的地方,Lisa Hannigan也在那里演出过的;Helen的漂亮衣服是在"somewhere in Chelsea"买的,就是Royal Court Theatre附近的地段,Ben Whishaw演Cock时吃午饭晚饭的地方;演员演员。

开始八卦演员。

第一女主角的片子以前没看过,略去。

Olivia Williams又是心平气和善心女人的角色。

其他同类角色可以参见《第六感》(布鲁斯威利斯他老婆),BBC版Emma(Jane Fairfax),Heart of Me(Paul Bettany和Helena Bonham-Carter搞婚外恋,她演Bonham-Carter的姐姐,Bettany的老婆)。

Emma Thompson是个威严的狠老女人的角色。

(故园风雨后?

)Alfred Molina大叔,怎么我很难把银幕上的你,和乐呵呵拥抱儿子,听iPod的光头的你联系起来呢?

真谢谢你给我签名,不然好像白见了似的(殴飞)。

期待The Tempest哟!

Cara Seymour老得厉害。

曾是Adaptation里优雅纤巧的小提琴家,怎么如今也开始演母辈了?

Matthew Beard和女主角在排练室里的对视成了我的巨大惊喜(程度直逼在福尔摩斯里看到Hans Matheson)。

自从上次看过And 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之后就非常非常看好这孩子。

五官如此清秀,皮肤嫩得能掐出水来似的,演技也不差。

他不如Nicholas Hoult出名,我觉得没道理啊。

第一男主角眉眼间温柔的蜜意似乎有点像热恋中的Darcy先生。

以上。

 10 ) 自由生活

倾盆大雨的一天,一辆小车停下来,一个中年人探出头说,我知道你不会随便坐陌生人的车,但是我很心疼你的大提琴淋雨,我可以请求载你的大提琴吗?

这不是很多少女的梦:忽然一天一个成熟的绅士闯进来,有分寸有品位,是让吵架的父母开心地聊天并露出久违的笑容的宾客,为了庆生直接带她从伦敦飞去巴黎,慌张地在车厢里找戒指然后回过头紧张地说,will you marry me?

于是16岁的少女迷失,反驳老师说,您也很聪明美丽,去了剑桥读书,但是如今却在这里过着将死的生活。

跟校长说教育是这样枯燥,我为什么不能去追求自由的生活。

然后拎着书包跑出了学校,跑向她认为自由的生活。

信封那一段颇有些刻意的戏剧化,其实中间的时候我已经觉得很不忿:就因为他有钱,就可以这样突然闯进一个人的生活?

就可以用他的巧舌让女孩父亲放弃保护女儿的本能,让女儿觉得自己的父亲顽固而无能吗?

而她所认为的自由生活,就是每天穿梭于音乐厅,拍卖会,赛马场吗?

所有的这一切,是不是都是钱堆砌起来的?

他得到的,是一个年轻美丽、好奇、聪明而有品位的女孩;他几乎什么也不会失去;而她,却把他当成了理想,为他退了学,放学的时候把学生装塞到背包里,化着妆,踩着高跟鞋在海边和他看夕阳,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一种从未经历过的生活让她完全迷失了进去。

她没有想到他已经结婚,没有想到多年后她可能会像他现在的妻子一样领着孩子去上学,而他永远可以轻易俘获任何一个像她这样没有社会经验的女孩子。

还有那个喜欢她的男孩子,他的确笨拙、稚嫩,只知道谢谢他们邀他来参加她的生日宴,但是当中年人抱着大包小包的礼物闯进来,女孩父亲跑到厨房去拿葡萄酒,男孩知趣地要离开,女孩把头埋在礼物堆里头也不抬地说再见⋯⋯我更是觉得不忿,是的,他是没有那个多金的中年男人有魅力,但是那个中年男人当年是不是也是这样稚嫩?

她和她的家人对两者态度的差别表现的那么明显,竟然让我觉得一阵恶心。

发现他已婚后,后面的情节顺理成章,她在父亲信任的话语声中痛哭。

她到她一向认为古板的没有生活情趣的老师家里,却发现老师其实也是个热爱艺术,甚至特别是她所认为的高雅的古典艺术的人。

她终于开口说,我以前很傻。。。

我需要您的帮助。

再顺理成章的,她考上了梦寐的牛津,找到一个同龄的男朋友,两人一同约定,以后去巴黎。

“就像我从没去过那样。

”幸运的是,或者说,过于简单的情节是,导演安排他是结了婚的,也安排她及时发现了,安排他放弃、开车走了。

但是如果他没有结婚呢?

或者她没有发现呢?

或者发现之后,他没有离开,而是和现任老婆离婚之类⋯⋯事情就不一样了么?

是不是她的选择就是对的呢?

她后来的独立,多大程度是她真正想要独立,多大程度是这桩看似完美的婚事不成的下策呢?

如果他是单身,估计她们全家包括她自己都会开开心心的嫁了吧?

然后奔向她的“自由生活”。

这样看来,影片其实还是流于肤浅,回避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到底什么是自由生活?

当一个人有选择的时候,怎样选择是对的?

《成长教育》短评

再等五年,世界就變了!你真的沒有必要這麼等不著急。怎麼就最佳女主角呢,最佳男配角,她爸!

7分钟前
  • 野人泰
  • 还行

直白到让人不断翻白眼的程度,创作思路未免太清晰可见,就差直接在片尾加上一长段女性觉醒宣言了。

9分钟前
  • Jeannels
  • 较差

大家不要這么刻薄,OST還是很不錯,女主也很氣質

10分钟前
  • 饅頭☆m&j.dmg
  • 推荐

0.不要把高等教育当做约会上流人士的入场券,过于功利容易走歪路 1.不能拿自己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去换对方不那么宝贵的东西,被骗的几率很高 2.想靠男人翻身一要够漂亮二要够运气,成功和失败的例子都不少 3.最后十分钟真是多余,不过跟珍妮一样,生活不也给了我第二次机会吗

13分钟前
  • 水脉
  • 力荐

没觉得有神马教育意义。

18分钟前
  • 胡涵之
  • 还行

女孩应该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生活没有捷径,凡事都该靠自己。多念些书,为自己奋斗才是真的,其余什么都靠不住。也奉劝那些成天希望自己女儿钓到金龟婿的父母,切莫为了自己那点虚荣心,误了女儿一生的幸福。

20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平庸之极的道德文艺片,六十年代的小三戏,完全的浪费时间。

24分钟前
  • 空羽
  • 很差

太无聊的电影。。评价高的人到底有没有审美关看不看电影哒。。这么傻的。。浪费时间完全是。。

27分钟前
  • vivien
  • 很差

我也算是曾遇到这种大叔吧。不过不感冒。感觉故事还是没有说得特别好。当然还是思想的原因。shallow。后面有点匆忙。you got to give yourself a cold, hard, look. 然后你才可以有一点资格去尝试讲一个故事。

29分钟前
  • jessiestone
  • 较差

评论比电影本身更典……一个拥有财富地位的中年人欺骗未成年少女的故事,在这些人眼里的感慨是“女孩子少做点梦”,怎么不叫男人少贩点剑呢?男主对女主的追求是降维打击,女主无法抵御很正常,现实中的女孩爱过一些会撩的人渣也很正常。人生本来就是可以多体验多试错的。只要你像女主一样,永远不放弃学习、不放弃让自身强大。

31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外貌尚可。。故事一无是处。。骗准文艺青少年吧就。。

34分钟前
  • 郭坏
  • 较差

人生无常。若David未婚,谁敢说Jenny的选择就是错误?在boring的世界里,我们大可不必争做道德审判长。Carey Mulligan演技不错,很耀眼,剖析到位。只是结尾有些草率。

36分钟前
  • 贝的
  • 推荐

唉,其实就是个很俗套的故事,成长中的少女被一个把妹高手的大叔用跑车名画大提琴巴黎给俘获。成长与物欲的深层次矛盾,中产阶级的虚伪面纱。不喜欢这样赤裸裸的一个故事和女孩的naive,但反过来想一下,自己如果面临这种情况,恐怕也会同样拙劣地陷进去。

37分钟前
  • 英恩
  • 还行

这不过是一种生活状态而已,不能叫做“成长教育”,而只是“一次教育”。其实我们没有资格谈论别人的生活方式,也理想男人的幻梦破碎也只是他不是单身而已。倒没有想象中那么精彩,不过彼得萨斯加德大叔还是又演了一个魅惑的坏人,凯瑞穆里根也总算有了点突破性的表演。

4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片子拍出来的调调很漂亮,但故事非常的虚伪,女主角最后重回校园,不是迫不得已吗,假如她没有发现男主角是已婚,或者男的离婚了,她不还是坚持认为这种可以到处吃到好东西,可以接近有钱人,可以漂亮衣服才是真正的生活。而呆在学校去大学也只是“死亡”而已吗。不过女主角非常漂亮,比在Drive里

43分钟前
  • nikki
  • 较差

【B-】英国每年都会拍几部四平八稳同时没啥亮点的片子

45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睡着了

49分钟前
  • cult
  • 较差

电影剧情确实太老,不过考虑到是真实的故事,还是有点教育意义。该推荐给女生看。

52分钟前
  • [已注销]
  • 较差

今年的奥斯卡电影普遍SB, 这部尤甚.

56分钟前
  • 琴萧一曲
  • 较差

没意思

59分钟前
  • Romi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