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推理小说大师东野圭吾的作品搬到银幕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其新本格派推理不仅情节跌宕诡异还兼具社会性,深得影视界的青睐。
于是乎不仅日本本土又是翻拍电影、电视剧的。
另一边韩国也是三次对其小说下手,[彷徨之刃]便是继[白夜行]、[嫌疑人X]之后的第三部。
导演李正浩四年前的一部[畅销书]引起不小的反响,该片探讨当代作家深陷抄袭困境让人倍感揪心,这部[彷徨之刃]更是兼具矛盾性与社会性,将其敏感的触角伸向备受争议的青少年犯罪。
故事意在探讨绝对正义在法制社会中的存在意义。
一位初中女生被另外几位未成年人强奸致死,出于法律上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他们的惩罚都是轻描淡写。
这在女生父亲看来是没法接受的,他毅然不顾法律的制裁,孤身一人踏上了复仇之路。
对比原著小说来看,09年日本版的[彷徨之刃]结尾被观众认为是“彻头彻尾的败笔”,父亲的不开枪竟是因为想要给罪犯“上一课”。
这种宣扬伪善的教条主义轻而易举地把矛盾消解掉了,成为一大诟病。
而韩国版的[彷徨之刃]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由于缺乏原著中对父亲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本应该重点表现的父亲却不够彷徨。
彷徨发生了重大转移,摇摆的对象竟集中在了追查案件的几位警官身上。
时间大段大段地浪费在内部争吵的警察办公室里,当然他们对于案件的看法代表了道德与法律的争议,但没有了父亲内心痛苦的挣扎让这刀刃并不彷徨。
不过,演员们的表演非常到位,郑在英将一个因失去女儿而悲痛不已的老父亲演得入目三分。
他在罪犯家里,盯着女儿被强暴致死的录像,泣不成声的样子让人看了实在难受。
他的眼神,活脱脱就是那位失去一切、内心充满空虚和仇恨的父亲的眼神。
另一位饰演老警察的李民成一会黯然泪下,一会暴跳如雷,将一个在道德与法律面前徘徊的老警官演得颇为真切。
有日本版失败的例子在先,李正浩对结尾的处理可以说是遵照了原著。
最后,父亲倒在警察的枪下,死死地拽着罪犯的衣服,这枪声仿佛是平静中的一声惊雷让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文 调反唱唱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微博热搜一直是网络话题的中心。
但是现在的热搜,真的已经变得虚假,他往往在会给你推荐它想推荐的,可以从后台轻易的撤下它不想让人们看到的话题。
这其中,就有一条是#如何看待小学女生遭4男生侵害不予立案#。
关于这个新闻,有很多话题,都有着很高的讨论和阅读,但是,热搜上一次都没有见到它的影子。
整件事情,就是四个男孩子把一个女孩子拖进厕所,然后实行侵犯。
官方用的是侵犯,其实是轮奸。
处理结果就是,学校领导开除的开除,警告的警告。
四个男孩被送进工读学校,两年后仍可以转进正常的学校,以后的人生完全不受影响,然后就是对小女孩的心理辅导。
看到这里,我大概理解了微博需要把它降下热搜,官方希望各界不要讨论的原因。
看到这个处罚结果,我甚至可能会猜测这是老师和几个孩子打了一架的通告。
这样轻力度的处罚,如果传播到大众的耳中,首先是会引起愤怒,其次,特别是传到这个年龄的孩子的耳中,会给他们一个错觉,犯错好像没有太大的代价,如果给孩子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那无疑是将是灾难。
这样的判罚,是符合法律的。
中国《刑法》明文规定,完全无刑事责任期:不满14周岁的人,一律不负刑事责任。
这是一个大家现在基本都了解的事实,为什么大家对这种事这么清楚呢?
近几年,这样的新闻明显变多了,未成年人杀人,强jian,恶意伤人,偷窃。
这些事件我们应该都有在网络上看到过,也不只一次的呼吁,应该对情节比较严重的未满14岁的作案人,实行更严重的处罚。
但往往这些声音就像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讲得是两个小男生奸杀了男主的女儿。
但因为两个男生都未成年,所以无法立案,并且无法给予他们严厉的惩罚。
男主看到整个犯案过程的录像之后,怒不可遏,杀害了其中一个男生,然后被通缉,踏上了追杀另外一个男生的逃亡之路。
整篇小说,是作者想诉说,法律不是完全正确的,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特别是对年龄限制立案的这些条律,就是在保护罪犯。
警察也在保护罪犯,法律也在保护罪犯。
那受害者呢,没有人保护他们。
可能他们的一生就会从此毁掉,但他们只是被当作推动法律更加完善的车轮。
但是怕就怕,这样的车轮太多了些。
不满14岁不予立案,坚持的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
目标是好的,但是代价却很大,换一个人可能弃恶从善的概率,成本往往是另一个人或者另一个家庭的毁灭。
并且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孩子们的接收到的消息越来越多,心智成熟的越来越早。
往往想法会比以往多,胆子也会比以前大。
如果再接触到这类新闻,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行为不需要付出代价。
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
事实也是这样,各方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对情节严重的个案有特殊处理,是很有必要的。
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对法律的完善和修改也是必要的,所有的条文都是需要与时俱进的。
但是这只是一部分。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解决污水,最好的解决办法永远都是追溯源头。
而这个源头,就是教育。
其实我一直坚定地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在孩子出生到自己的意识和思考体系形成。
对他影响最大的一般都会是家庭和社会。
如果青少年有故意犯罪行为,大多数都是这两部分给他带来的误导。
所以一是父母自己的身体力行,所谓言传身教,其实很多的青少年犯罪都会有一个三观不正的父母或是一个不太健康的家庭关系。
二是社会风气问题,给他们一个真实的成长空间,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东西,他们才不会盲目的因为好奇,因为可以在同龄人中耍酷,而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去试错。
同时,也要让他们了解到犯错的代价。
希望“未满14岁”,保护的是真正的祖国未来的花朵,而不是应该进入地狱的恶魔。
喜欢的话可以关注以下我的公众号,有更多影评和一些想法
中规中矩的一部影片,唯一能引起共鸣的就是同样是身为一个女儿的父亲。
如果自己的女儿被这样对待,自己会怎么做,应该会做得比他更绝吧。
片中的一句台词说得挺好的——“对于失去了子女的父母来说,人生就已经没有意义了”。
结局男主到底是什么意思,没有太看懂,是杀还是不杀?
是枪没有子弹了还是怎么回事,处理得太模糊了,年轻人都看不懂的话,大部分观众肯定也都看不懂。
《彷徨之刃》韩国翻拍版,这个版本总算比较忠于原著(东野圭吾)了,复仇的父亲,犹豫的警察,每个人都充满了矛盾,面对并不会被法律严惩的少年之恶,愤怒而犹豫的举起了枪,父亲因杀人而彷徨,警察因同情而彷徨,这注定会是一个悲剧,因为无论哪种结果都无法让人接受,大概也是因为如此才有了这样无奈的结局,所有人只能苦苦坚持各自的立场。
《彷徨之刃》丢出了两个问题,1.什么是正义?
是悲情复仇的受害者父亲?
还是抓捕凶手的警察?
还是给予不了少年犯重刑的法律?
2. 法律保护了谁?
是受害者及其家属?
还是在复仇枪口下的凶手?
其实第二个问题不难回答,法律是不能有倾向性的,法律补偿不了受害人,有的只是制裁,面对未成年犯罪,其实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但对于恶性犯罪我觉得不该有量刑的区分,否则就是对人性本恶的纵容。
第一个问题就很难答了,我只能说所谓正义是人定的,曾经杀人偿命是正义,现在遵纪守法是正义,当凶手刑满释放再次站在受害人家属面前时,说不会愤怒那是假的,但这就是法律,法律是人性的枷锁,社会要进步,那这就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题外话:日本有很多视角很独特的小说,似乎作者都是先把社会的道德观剥得一丝不挂,然后再去审视这个社会,当无法忍受肮脏的真相时,就选择自杀了…[流汗]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有个小短篇《竹林中》,很值得一看
(以下文字涉及剧透,谨慎阅读)这是韩国第三次把东野圭吾小说电影化的尝试,《白夜行》的完成度欠奉,《嫌疑人X的变身》算是有点意思,不过方银振的风格化与力度总会让人有种不适感,反而这一次的《彷徨之刃》是最初不抱希望,看过之后却小有惊喜,感觉还会在心里盘旋一阵子,简直不敢相信是《畅销书》导演李正浩的作品,看来好本子真的还是很重要。
虽然是复仇戏,但又并不属于典型的韩式复仇,一点也不酷炫,一点也不迫切,一点也不血腥,因为那整个过程就像郑在泳所饰演的父亲的心境一样,愤怒并犹豫着,他在回忆自己杀掉第一个男孩的时候,同时回忆着自己女儿被欺凌的场景,交织对比中其实掺杂着非常复杂的心境,无法正视残忍的行为,却做出了同样,甚至更残忍的行为的他,也许自始至终都并不是一个自信的“杀手”。
比起对于“凶手”这个个体呈现出的直接的恨意,驱使他踉跄着死磕的动力其实是来自内心的那份不甘。
并没有悔意的少年,并不会得到严惩的少年犯,正是这样的现实语境为他那份充满遗憾的父爱找到出口。
人们非常熟悉郑在泳在《球爱咖啡屋》《率性而活》《金氏漂流记》这类电影里的“怪咖”演技,但在正剧里他的发挥却是时好时坏的,不过在本片中他的情绪把握还是相当到位的,遗憾,愤怒,憋屈,适度节制的情感表达,令这部作品在父爱情绪的渲染上显现出了不一样的层次。
但李成民饰演的警探似乎更为抢戏,观众完全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人类和作为公职人员,在表达情绪和履行职责之间的矛盾与真实,非常接地气的表演,极具信赖感。
特别喜欢他对于韩式咆哮的处理手法,每次看见都觉得,虽然很韩国,但一点也不令人厌烦,有种令人上瘾的味道,他的热度既和郑在泳的虚凉形成对比,又相互照应,恰到好处。
雪山追捕那场戏的视觉呈现其实拍得很漂亮,节奏的顿点也回避了对称感,令人觉得张弛有度,这场戏和最后的枪击一样,都是不像高潮的高潮,因为这注定是场“失败”的复仇,匍匐前行的圣贤,疲倦的挣扎着,在苍茫白雪的黑夜里,依旧渺小。
这的确是很难改编的故事,但电影的立场却是不失分寸的,枪击对决的戏里四方各执己见,几乎都做了那个当下的自己“应尽”的事,没有任何人虚伪的越过了自己的界限,那种复杂的对峙拍得非常立体。
杀人之刀的彷徨无可避免,但重要的和真实的是,杀手直到最后一刻也并没有放下那把刀,这场失败的复仇依然在缓慢的偏执里完成了它应存的意义。
为何这个故事充满了憋屈感,因为没有人可以完全抛弃现实立场随心所欲,但又无法回避内心的情感迁移,警察形象没有全部统一的被刻画成脸谱化的庸碌无为,被赋予了人性化的色彩。
李成民在谈及自己选择此片的理由时说到,“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这里没有超级英雄,没有完人。
”电影的缺点,大概也是拍得不痛快,不勾人,不过倒觉得这种清洌冷静的处理是韩式电影里比较少见的,所以能够感受到制作上的用心,配乐上也没有什么渲染,淡淡的隐藏在环境声里,恰巧配合整部电影的情绪。
我们期待的好电影是即使拍完了最后一场戏也不算真正结束的电影。
对于法律正义所不及之处的无奈感,其实刻画得轻描淡写,但每当回忆着圣贤与亿观的对话时,之于“到此为止吧”的疑惑,始终萦绕心头。
并不是在任何时候活下去就比死掉更有价值,也并不期许悔意,或是彻底原谅,但我们都为自己的选择尽到了努力。
只是,活下去,从来都不是件痛快的事。
李成民最后的眼神表达非常厉害,以这种表情作为特写结尾绝对不是容易的挑战,虽然这个take不够长,但完成度相当之高。
也许本片纵向比较来说没有足够的不可替代性,但在2014上半年韩影商业作品里绝对是值得一看的作品,同时也是韩版目前改编东野圭吾作品里最稳健的一部。
成年后的赵斗植就是老警察身边的少年警察,他回忆他少年时犯罪并被判刑,那个举报的少年其实是共犯,而且在事情出来后,很冷静理智的举报并且将自己置身事外,很有可能,这个计划也是他怂恿挑起的。
赵斗植最后和少年的对视,是成年的自己和少年的自己对视,成年的自己眼眶泛红,是因为当时,也就是他少年时犯罪的是恶意的,是非常目的明确的,残酷在判刑的时候,他也是冷酷无情并邪恶的,并无半点悔过,成年后的他终于知道自己犯下何等罪,才会眼圈泛红,才恨当时的自己。
人们往往以为未成年人犯罪杀人是因为他们年幼无知,其实,这些杀人犯什么都知道,他们往往比一般正常的孩子更加早熟,他们杀人不是漫无目的,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同时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比如最后,赵斗植逃跑,要钱,求饶,最后他怎么说的,不就是坐牢?
明白了这点,就很清楚,他是知道后果的,每一个故意杀人的杀人犯都是知道后果的,但他们还是要杀?!
为什么?
因为,赵斗植知道就算他杀了,也就是做几年牢,他未成年,没事,不影响,这就是法律和社会大众的盲区和误区,我们以为,他们年少什么都不懂,他们正利用这个盲区而没有底线的为非作歹,尤其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不要小瞧任何一个孩子和少年,他们去过恶起来,是真正的恶魔。
除了后半段稍显拖沓以外,这部韩国犯罪电影还是相当的精彩。
个人感觉影片对两个方面的社会问题表现的比较深刻:一是国家对少年犯的惩罚力度是否得当,就像影片里那句“犯罪哪里分大人和小孩,只有坏人而已”。
二是如果没有忏悔,我们是否还会选择饶恕。
本人是个感性大于理性的人,尤其现已为人父,感触更深。
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如果我是那位爸爸也会杀掉他们的”,因为“对失去孩子的父母来说,没有什么剩下的人生”!
与原著相比,电影中少了一个人物的设定。
我忘了那位女性的名字叫什么了,但是她向警察隐瞒了长峰的住处,她是一个能深刻理解长峰内心那种无以言状的愤怒的人,但在小说的最后她赶到火车站去劝长峰放下手中的猎枪,她不想看到像长峰这么爱自己女儿的父亲因为一个连畜生都不如的人去触犯高高在上的法律权威,她觉得长峰需要活下去。
而在电影中,导演将这样的一种心里安置在警察的身上,无疑这让我们看到警察身上还是有着人性的光辉的存在,但是我觉得东野圭吾写这本小说的本意还是有批评警察的一面的,描写他们只懂得遵守死板的法规。
小说中那位女性的设定更加反衬了警察对于人性的漠视。
而电影中,人物形象的转移恐怕是导演有意为之的吧,毕竟这是现实世界,拍一部电影可不能随便贬低警察这样的话所引来的社会舆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所谓的正义感也会把这部电影封杀吧,至少在中国可能是这样的。
彷徨之刃东野圭吾女孩被几个青年用恶劣的手段侮辱残杀,可是只因为年龄不够所以不能被判刑 于是父亲走上了复仇的道路。
◆ 12>> 如果绘摩是男孩,是否就不会遭遇这种事了?
长峰脑中忽然闪过这个念头。
他又改变了想法,觉得问题并非出在这里。
奇怪的是这个世界。
难道有女孩的父母就必须每天提心吊胆过日子吗?
「我无法和这样的家伙,活在同一个世界上!
」刚看完影片的时候,感觉结尾带着满满的愤怒却草草收场。
直到拂晓时分,做了一个噩梦,哭醒过来,梦见两条狗子与一尾咬伤我的大虎斑搏斗,小当与鱼皆陨,只留下遍体鳞伤的小丁颤抖着守护着小当躺下的尸体。。。
无法忍受这个世界你的灵魂不在了……待平复下来,立刻能明白,最后的结尾。
作为父亲的情绪。
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失去,最让人恶心的,是与这样的人渣共同呼吸一片空气。
——来自日本国精神源头的一种……也许这就叫一种矫情吧。
感情纯粹论无论如何选择,都是灵魂早已谱写好的抉择。
结尾怎么就这样处理呢。。。唉。咋不轰轰烈烈大干一场,虽然知道棒子国电影改变不了什么但意淫一下都好啊。
“犯罪没有成年人或未成年人,只有同样肮脏的罪犯”女儿因为强/奸而死,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太宽容了,惩罚力度不够,父母以暴制暴,亲自手刃凶手为孩子报仇,这种题材电影其实很多,《妈妈别哭》《彷徨之刃》《蚯蚓》《一个母亲的复仇》…看多了没有新意了
没什么大的戏剧性,结尾也没有解气的反转,但可能就是这种无奈、无力和憋屈,才能更对照着现实,法与情的平衡某些特例真的很尴尬,法律能保护人,但有时也能保护人渣。
想看悬疑复仇爽片,没想电影在讨论青少年犯罪及惩处这种严肃话题……故事比较简单,过程也比较枯燥,结局也让人不爽。
韩式浮夸,演技无力吐槽
看过,法律之外的正义,故曾经的惩恶扬善的侠者会让人敬仰,亦或是美国黑帮大片《教父》中,法律或者政府管不了,有道德底线的帮派可以管……类似的片还有《检查方的罪人》等
没有一路高歌猛进的主角光环,也没有善恶到头终有报的政治正确。甚至都替他着急,怎么战斗力这么渣,怎么最后又放弃。可是,这才是普通的父亲,没有高智商的布局和战斗力爆表的复仇,有的只是愤怒绝望和悲忪,以及拼尽全力的一搏。到底什么是对的,似乎不管怎样都无能为力。
虽然改的比较有特色,郑在咏演技无可挑剔,但本身节奏感不是很好,与定位还是商业化的犯罪片显得不对路,成为缺点
那个警察说的好,不管是不是成年人,只要犯罪都是肮脏的,都要付出代价。作为一个父亲复仇是最真实的情感,当然他也有纠结,到最后以老爷车似的结局还了自己的债,也解脱了
一开始就猜到了故事主线,所以我并未想到这事东野圭吾的小说。因为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以我可以冷眼旁观的说,我相信这个世界人不应该凌驾于法律之上,你能做的只是改变规则。
不咋滴的片子 平平淡淡
复仇的阿爸这两年有个欧美片,也是这个意思。
居然是翻拍东野圭吾的作品,从内容来说没什么推理,凶手案情什么的基本上开篇就摆明了的,但剧情还是很抓人,想知道愤怒悲伤的父亲是怎么处理凶手的。没想到结局并没有大快人心,复仇最爽的情节竟然只是意外的激情杀人而已。应该说片子的关注点一直是放在青少年恶性犯罪会获得怎样的惩戒上,而遗憾的是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为受害者讨回公道。平凡的父亲追踪凶手的过程相当凄苦,冷厉的环境让我数次以为他没法坚持下去。正如他所说,一段时间后没人会记得,女儿太可怜了。然而作恶者根本没有悔意,坐牢时间最短的话才仅需半年,如何体现公平性?
不错。东野圭吾
这次改编男主多杀了个人,少年犯也展现出了善意的一面,这最终的悲剧就显得更合情理了,虽改编自东野君,但故事作为常见的韩式复仇套路,很难拍出新意,删除了民宿老板娘那条线索,但故事却显得平淡拖沓,郑在咏作为近年罪案片专业户依然表现不俗,但却少了寺尾聪那种沧桑,更像是《我是杀人犯》的再现
韓國電影是有多崇拜東野圭吾 才可以這樣一部接一部不斷氣的拍他的劇本 拍得簡直比日本人還要勤快... 一直沒有來得及看原著 但從故事的架構上來看 眞的昰完全沒有什麼懸疑可言啊 典型的犯罪形復仇電影。「熔爐」之後 關於少女性侵的題材就像雨後春筍一樣的冒出來 審美乏味得讓我覺得有點變態了。
如果不是看了书,我会看不下去
结局真他妈憋屈
不喜欢
啊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