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河奔腾、不舍昼夜,诗仙李白曾经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诗圣杜甫曾经乘舟眺望长江沿岸星辰低垂的原野,记录下水天之间「月涌大江流」的壮阔。
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一代代人生长于斯、歌哭于斯。
上世纪30年代,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土沦陷、山河依旧,青年作家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以唤醒同胞共赴国难。
1939年,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
看了讲述冼星海人生故事的的传记电影《音乐家》,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了唐朝诗人杜甫,和杜甫一样,冼星海也曾将江河融入自己的创作。
他们都命运多舛,犹如漂萍四处浪迹,但是一直未忘忧国。
他们在忧国中创作出的作品犹如江河,流传不息。
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吏之家,走上仕途既是家族对他的寄托,也是他个人的志向。
然而造物弄人,他的一只健笔能够写出惊风雨的诗句,却无法写出符合科举考官心意的文章。
饱读诗书的杜甫屡试不第,他唯有蛰伏在唐朝的首都长安等待政治机会。
他没有等来登上天子堂的荣宠,四处奔走为达官贵人献赋呈诗仅仅让他谋到了小吏的差事。
唐朝的叛将安禄山起兵反唐,攻陷长安,曾经开创了开元之治的皇帝李隆基携杨贵妃出逃。
在纷乱的时局中,杜甫被叛军抓捕。
出逃陕西、辗转甘肃、栖身四川,诗人杜甫发出了「国破山河在」的悲叹,「一洗苍生忧」的壮志难酬,杜甫因为囊中羞涩而英雄气短, 「囊中孔羞涩,留得一钱看」。
当西南的生活无以为继,杜甫携家带口前往湖南,准备投奔在那里为官的旧识。
然而旧识亡故,杜甫只能带着家眷乘船在湘江上漂流,「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杜甫原计划带领家眷北上汉阳从汉江走水路抵达长安,然而他身染重病,天不假年,最终,一代诗歌天才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辞世。
二电影《音乐家》刻画的是在抗日战争中,冼星海只身飘零哈萨克斯坦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冼星海和杜甫一样生逢乱世,一样为自己生长于斯、歌哭于斯的土地不息创作。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澳门渔家,自幼显露出不凡的音乐天赋。
通过一路的勤学苦练与负笈深造,上世纪30年代,冼星海成为了上海滩著名的作曲家,他供职于百代唱片,他的音乐作品又叫好又叫座。
30年代末期,受到延安精神的感召,冼星海放弃了在国统区优渥的生活,毅然前往延安投身红色革命。
1940年,冼星海接受组织安排前往莫斯科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制作配乐。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以后,冼星海几经辗转,落脚在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当时的首府阿拉木图。
胡军和袁泉主演的电影《音乐家》让观众得以知道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际遇,得以知道妙手天成的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千锤百炼以及创作者在创作功底登峰造极之前所经历的千难万险。
音乐没有国界,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冼星海凭借自己的音乐才华打动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
因为拜卡达莫夫的援助,冼星海有了栖身之所与工作赚钱之机。
在「国破山河在」的悲愤中,冼星海奋笔创作。
他根据带领哈萨克斯坦人民抗击沙俄、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民族英雄阿曼盖尔达的事迹,创作了交响乐《阿曼盖尔达》。
音乐家有自己的祖国,身在哈萨克斯坦的冼星海时刻盼望回到中国。
然而因为军阀盛世才控制了新疆,冼星海无法取道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新疆回国。
在「归路从此迷」的无奈中,冼星海在异国痴痴遥望祖国的方向。
多年的漂泊摧折了冼星海的健康,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病,被转送到莫斯科接受治疗。
然而天不假年,1945年,四十岁的冼星海在莫斯科一家医院辞世。
三评价与被评价是创作者的宿命,杜甫对唐初四杰的作品有共鸣,然而在杜甫生活的时期,有文人认为唐初四杰的作品流于平庸,杜甫质疑那些批评者只有描绘花鸟的功力并无擒纵瀚海巨鲸的道行,「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正是在反击批评者、为唐初四杰正名时,杜甫写下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这样流传千古的佳句。
江河万古,流水不朽,和江河同样不朽的,还有杜甫的诗句。
中唐时期的诗人白居易推崇李白天马行空的浪漫,也被杜甫记录的民生多艰所感染。
白居易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这首诗中写道,「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晚唐文学家韩愈也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人间等待好的作品,人民呼唤好的创作者,好作者携好作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诗人杜甫、音乐家冼星海创作出了光焰耀人间的好诗、好曲,他们的作品唤起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鸣。
他们的诗、曲之所以不朽,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身处国家危亡之际,杜甫、冼星海为了倾诉家国情怀呕心沥血「赋到沧桑」。
一直以来对胡军的印象是硬汉,但没想到胡军还有艺术家的一面。
本片根据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改编,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中国音乐家冼星海为了完成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制作化名黄训来到莫斯科工作。
期间因为纳粹的突袭,战争使他流离失所,继而辗转到了阿拉木图。
在阿拉木图生活条件艰苦,吃不饱穿不暖,自己的护照到期,回国无门,幸好遇到哈萨克斯坦的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并且得到他的救助。
在阿拉木图期间,冼星海创作了很多激励人心的作品,比如《神圣之战》、《阿曼盖尔达》。
这些歌不仅为当地的人们反法西斯战争带去力量,同时也是冼星海生活的来源。
在阿拉木图的日子,冼星海一直住在拜卡达莫夫的姐姐家,他们一家对冼星海很好,彼此也产生了亲人般的感情。
最后冼星海因因劳累和营养不良,肺病日益严重,虽然在得到了苏联医院的救治,但病的久了,最后还是无力回天,于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电影未作中哈纪念冼星海的合拍片,从电影质感看的出来,非常用心,观影过程非常舒服。
胡军演技真棒,最后演出那场戏很动人,电影值得更多人关注,不应该默默无闻——《音乐家》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朋友们关注
伟大的音乐可以激发人的斗志,电影中冼星海正是在不断创作中发现音乐的力量。
远离家乡,在异乡的冼星海,语言不通,没有收入,居无定所,食不果腹,通行证过期不能回国,这一切几乎让他崩溃。
流浪的小提琴手让冼星海选择,要酒就跟我走,选择音乐你就自己走吧。
冼星海拎着小提琴离开了,他不知道还能去哪儿,但他知道音乐是自己无法放弃的。
人如果不能自我拯救,那就将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流浪的小提琴手终于走投无路,在教堂的钟楼上敲响自己命运的丧钟后跳了下去。
而另一边,举目无亲的冼星海,却化悲愤为力量,将生命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完成了对自我心灵的拯救。
他在异乡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了安放之处。
好久没有因为一部新上映的电影想写点东西了。
说来也有点不好意思,自从染上挑电影的坏毛病之后,基本就没怎么好好坐在电影院看过电影。
美其名曰“不看院线电影”,其实可能就是懒。
反而总是在家把看过的电影翻来覆去看,乐此不疲。
说实话,要是搁平时我是绝对不会主动买票来看这种“主旋律“电影的。
不是说不好,只是年轻人嘛,总会觉得没意思。
这次想看完全是因为有胡军,就觉着有师哥的电影肯定不会差到哪儿去,还是关于冼星海的,行,那就买票看看吧。
于是在5.20这天我毅然决然(?
)地走进了电影院。
可能家国情怀对于我来说还是遥远了些,让我印象比较最深刻的还是冼星海的胶片。
一开始我还觉着挺好玩的,对战争可能也真的没有太大的概念,直到冼星海发现胶片丢了。
冼星海急得有些语无伦次地说着不可能丢的,仰起头也看不到顶的胶片架砸在地上,散落在地上的几卷胶片。
突然觉得,战争就是让人绝望,不只是在前线打仗那种死的绝望,还有对于一切无能为力的绝望。
就像隔着铁丝网的中国大陆,像落在鼻尖上的雪,像阁楼上的小橱窗,对一切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什么也做不了。
这种绝望是可怕的,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所以说英雄为什么是英雄,不是时势造英雄,是英雄在艰难的时刻才显现出跟众生的不同。
冼星海在战争时期还坚持做着自己喜欢而且擅长的事情,令人敬佩。
我是个肤浅的人,让我谈什么很深刻的感想倒是真没有。
之前看过一句话,对于艺术作品里面相对于比较大的家国情怀、中外友谊,人们好像都没有太深刻的感情,反而是比较小的亲情爱情友情,把人感动得泪流满面。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或许都只是对自己切身处地的事情有更深的感情。
当达娜什对女儿说阔克是著名音乐家,真名叫冼星海,已经去世了,再也不会回来了,我感觉脑袋嗡的一下。
然后紧接着那段黄河大合唱的混剪真的眼泪一下就下来了。
黄河大合唱以前对于我来说真的只是一首很革命很激昂的一首歌,完全没有没有任何感情代入,就跟着瞎吼就完事了。
但是看完电影之后总觉得黄河大合唱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认为一部电影只要有一点点触动或者改变到我,它就是好的,值得看的。
再说说胡军老师吧。
一开始其实我也没抱很大希望的,包括到电影中间,我也还是有一点没能代入这是一个音乐家的历史背景。
然后看到了冼星海第一次拉响小提琴。
其实真的挺惊讶的,真的没想到胡军老师会拉琴,后来再看微博上发的访谈哈哈哈哈哈,同款童年阴影。
也就是在第一次拉琴的时候,胡军老师的整个姿势和体态让我感觉这就是一个音乐家,这就是冼星海。
因为胡军老师太帅了,然后又一直都是那种很A的形象,再加上一般对音乐家那种固有印象,所以一开始总是比较难代入。
拉小提琴,作曲,包括后面指挥,不是一次就给你塞一个定义“他是个音乐家“,而是稳稳地一步一步把土踩实那种给你一个感觉“哦,原来他真的是音乐家啊“。
海报还挺吸引人的,冼星海一个人坐在行李箱上,旁边放着一把琴。
看完再回看这个海报,就是冼星海最困难的时期的缩影。
比起其他几个版本,还是最喜欢这个竖版的。
那天是5.20,只有两场排片,只有四个人的放映厅。
我听到大家细细碎碎吸鼻子、拿纸巾抹眼泪的声音,四个陌生人在小小的放映厅里看着一样的画面,流着不同的眼泪,好像也真是很难得。
结束之后我等着工作人员字幕条放完,隔了一个位置的一个男孩子也和我一起默默看完了整个字幕条才离开,觉得很开心,有人和我一样很想尊重每一个工作人员,到最后一个名字消失之后才起身离开,真好。
突然浮现出最后冼星海先生倒在舞台上的特写的画面,我想起一句不相关的话, 不合时宜地说一句吧:演员最大的梦想,是死在舞台上。
2019年第一篇影评,也算是第一部到电影院去看的电影,送给音乐家(还有我爱的老胡军嘿嘿嘿!
)。
电影很写实,冼星海跪在祖国边疆时,深刻的体会了绝望,从前看到类似的剧情都会很气,甚至愤怒,但慢慢自己的心态改变了,在他乡流浪,心里思念故土的滋味很难受,由于是改编于现实,所以他最终没能回国,但对中哈两国的贡献是历史性的,整部影片带着严肃的心态看完,让人念念不忘。
除此之外,带给人惊喜的是异国的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带来的帮助与其姐姐建立的深厚的感情。
5.5分是个人传记电影吧,电影拍的很一般。
胡军的演技在线,但并不惊艳,无法把他饰演的角色和真正的冼星海合在一起,少了神韵,只剩下了服饰和化妆一些外貌上的东西,观众看到的就是胡军本人,拉小提琴也是真敷衍啊……作为革命家,没表现出条件艰苦和革命坚守,作为音乐家,也没表现出细腻和对音乐的深情;袁泉也是不温不火,眼神很有戏,不过无奈戏份不多;阿拉木图的小姑娘很可爱,令人很想捏一捏脸,饰演其母亲角色的女演员也较为一般,情绪都被包了起来,没有什么情感的流露,且流露时并不打动人。
故事叙述不是很好,节奏也很慢,把一个完整的大环境故事讲的细碎,全程慢动作大特写,夸张造作的表演、混乱的剪辑和剧情,甚至拍着拍着主题都快歪了,可惜这么好的故事背景。
胡军的演技在线,但并不惊艳,无法把他饰演的角色和真正的冼星海合在一起,少了神韵,只剩下了服饰和化妆一些外貌上的东西,观众看到的就是胡军本人,拉小提琴也是真敷衍啊……作为革命家,没表现出条件艰苦和革命坚守,作为音乐家,也没表现出细腻和对音乐的深情;袁泉也是不温不火,眼神很有戏,不过无奈戏份不多;阿拉木图的小姑娘很可爱,令人很想捏一捏脸,饰演其母亲角色的女演员也较为一般,情绪都被包了起来,没有什么情感的流露,且流露时并不打动人。
故事叙述不是很好,节奏也很慢,把一个完整的大环境故事讲的细碎,全程慢动作大特写,夸张造作的表演、混乱的剪辑和剧情,甚至拍着拍着主题都快歪了,可惜这么好的故事背景。
整个历史原型故事令人动容,对我们的伟人冼星海舒然起敬,最后的《黄河大合唱》震撼人心,如果是三重唱那是更棒了!
可惜了这么好的故事原型,应该好好拍的。
期待了很久的影片,终于在上映后的第二天去看了,令人不解的是本片在影院的排片极少,购票观影的人也极少。
这部影片拍摄过程历时五年,拍摄的地域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哈两国也因此多次密切交流,该片也成为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
中国音乐家冼星海在二战期间离开自己的祖国,受命为《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却没想到在此期间苏德战争爆发,这时他的女儿冼妮娜才八个月大。
他被迫留在阿拉木图,因通行证过期,无法回国,在多个地方艰难创作和生活的经历。
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他得到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救助,成为乐团的小提琴手,并住在音乐家妹妹家里,妹妹有个女儿卡利娅,她的父亲在战场上牺牲,她常常去父亲离开的地方等待,每天都盼望着他能回家。
冼星海和卡娅相处的过程中,已经慢慢把彼此当做了亲人。
卡利娅会在夜里悄悄看着冼星海创作音乐,冼星海会送给卡利娅珍贵的礼物。
他们期间有多次不舍的离别,让观众和卡利娅一起流泪。
冼星海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想早日回到她们身边,这种在战争期间想回却回不去的绝望,让人感到痛心又无奈。
电影中最打动我的一处,也许也是最心痛的一处,是当冼星海来到毗邻祖国的异国城镇,兴致勃勃地指着远方说“我的家就在那里”,他的眼里充满希望,可他却过不了边境,只能日日在高压电线外凝望祖国。
守卫边境的军人感概,为什么不能放他过去呢?
是啊,为什么,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无奈之处。
当冼星海再次因为工作调动,必须离开这里时,下雪了。
临走前,他的手穿过边境,抓起一把祖国土地上的雪,久久凝视,看得到,却无法拥抱。
转身离开的那一刻,他知道,他再也回不去了,与妻子女儿的生离,便是死别。
在这样的无奈和沉痛中,他没有放弃音乐救国的希望,他坚持音乐创作,创作出的《阿曼盖尔德》鼓舞了饱受战争摧残的哈萨克人民。
最振奋人心的还是那首《黄河大合唱》,民族精神中演绎出的家国情怀,是最不可动摇的声音。
冼星海这位音乐家,是哈萨克人民的英雄,也是我们中国人的英雄。
这部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拍摄的电影,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欣赏和领悟。
同样是战争中的艺术家,比《钢琴家》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可就是把我看哭了,还哭了好几次,而且还是手机上看的,一点音效视效加成都没有,真是邪了门了。
可能还是感情打动人吧,对祖国的爱与思念,对妻女的爱与思念,房东的善良、隐忍与坚强,房东女儿对父爱的渴望,这些与国籍和身份无关的真挚感情,无一不让人动容。
不会写影评,只会写感性。
无意中看了西尔扎提导演(也称谢导)的《真爱》,一部真人真事的电影,很是喜欢。
可惜在这个自我的时代,大家都不愿意主动去接受心灵洗礼,我们的泪水,很多都是被动的,这当然也是人性所致。
所以当一部类似《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电影出现在网络恶搞时代,显得有点“落伍”。
即便它获奖无数,也没有在中华圈炸开破浪。
不过,这部电影的确记录下了一个特殊时代,里面的故事将来几乎不可能再现。
2月15号我看到了《音乐家》的片花,镜头处理、场面调度、色彩把握、表演风格、台词等等全都符合我胃口,至少目前看来,它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电影(严正声明,我只是普通吃瓜观众)。
而不是《大轰炸》那种连预告片都是满满电视剧感的东西。
《音乐家》也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的是战乱时期音乐家洗星海 1942年底回国受阻, 辗转到了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
冼星海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贫病交加。
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在一次音乐会上见到无家可归的冼星海并被他的才情打动。
拜卡达莫夫把冼星海接回家中,和自己的一家八口一起生活。
那是一个动荡的世界,除了饥饿,就是战争。
他们要面对的是家与国的抉择。
生与死的考验。
能让我看片花就感动的人,西尔扎提是第二个,第一个是张艺谋。
特意搜索了谢导的采访,字里行间都是朴实的话语,真诚的有点不符合这个时代。
这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导演,难怪拍出了一部真挚的作品。
预计4星,会去影院支持。
希望投资人看过来,这样的导演才值得你投资。
另外,《大轰炸》去死,你们这样的剧组真的是国之悲哀。
大家好,我是激动的小仙儿。
我们拥有那么多厉害的音乐家、艺术家,但却很少有关于他们的传记片。
以至于我们对这些伟大人物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中学课本冰冷的文字上。
但其实,这些伟大的人物的力量毫不逊色于政治家、科学家。
艺术的力量往往被人忽视。
洗星海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
但是,除了中华民族经典之声《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者这个头衔,你又对他了解多少呢?
这周五,一部以洗星海生平为原型的电影《音乐家》就要和大家见面了。
我们终于正式有了一部讲述音乐家的传记片。
已经看过此片的小仙儿现在还难掩激动的心情。
洗星海现在对于我来说是如此的鲜活,而他的音乐的力量,让过久了安逸生活的小仙儿在听了《黄河大合唱》后忍不住泪流满面。
看过《音乐家》的小仙儿现在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1905年是动荡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而俄罗斯发生了一场没有组织的革命。
就在这一年,澳门一户普通贫苦船工的家庭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
他就是洗星海。
然而,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冼喜泰已经不幸入海去世。
洗星海从出生就注定了他为生计奔波的一生。
6岁时他的音乐天赋被挖掘,13岁正式开始学习音乐,洗星海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半工半读中度过。
母子相依为命的家庭,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困苦可想而知。
才十岁出头的洗星海在当时就已经一边学习一边同时打两份工。
青年的洗星海好不容易考入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却因为参加学潮,被迫退学。
但是,从小炼成的刚毅性格使得洗星海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
这个时候的洗星海,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那就是去法国继续学习音乐。
就算是放到现在,出国留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而在当年,交通不便利,洗星海家里又是穷得叮当响。
他是怎么做的呢?
洗星海靠着朋友的帮助,自己去开往法国的船上当苦工。
就这样硬是让他在1930年的春天,来到了法国。
你以为这时候就该柳暗花明了,其实洗星海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洗星海自己描述过当年那段经历。
“我失过十几次业,饿饭,找不到住处,一切困难问题都遇到过。
有过好几天,饿得快死,没法,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
忍着羞辱拉了整天得不到多少钱,回到寓所不觉痛哭起来,把钱扔到地下,但又不得不拾起来。
有一次讨钱的时候,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把我的碟子摔碎,掌我的颊,说我丢中国人的丑!”当他好不容易成为中国第一位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的学生,老师问他要什么物质奖励,他回答饭票。
是怎样饿狠了的人最想要的东西才是饭票。
当年这样困苦的日子,洗星海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
他也自己提到过。
“我忍受生活的折磨,对于学音乐虽不灰心,但有时也感到迷惘和不乐。
幸而教师们帮助我,鼓励我……在困苦的生活的时日,祖国的消息和对祖国的怀念也催迫着我努力。
”洗星海提到的老师其实都大有来头,一位是巴黎歌剧院乐队首席奥别多菲尔,一位是巴黎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加隆。
这两位老师,知道洗星海的窘迫处境,又爱惜他的才华,所以,都没有收取他的学费。
但真正让洗星海坚持下去的,是他对祖国的思念,是他想要挽救祖国危亡的信念。
他拯救祖国的力量就是音乐。
1935年,洗海星回到祖国很快加入到抗日救亡的活动中来。
在1935年至1940年这短短5年的时间,洗星海创作出了几百首抗日歌曲。
洗星海曾经给母亲写过这样一封家书,这封信写于淞沪会战后。
“亲爱的妈妈,我是在上海开火后五天离开那素称安逸的上海的,同行十四人一样地不顾一切向前。
但,妈妈,你得明白我们并不是逃难,我们十四个都是救亡的勇士。
虽然还没有实现我们预期的愿望,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明了自己对国家应负的责任。
”事实上,振奋人心的抗日歌曲,确实像无形的子弹,打击敌人,鼓舞同胞。
洗星海参加上海学联的救亡宣传活动,国民党派了保安队去组织学生,阻止学生的活动。
这时候,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了洗星海。
激愤的洗星海看着诗,五分钟就为它谱了曲。
当场,这首歌就在学生们之间唱响,随后老百姓也加入了行列,到了最后,甚至连前来阻止的保安队也跟着一起唱起了这首歌。
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这就是著名的歌曲《救国军歌》。
在洗星海创作的这些抗日歌曲之中,最著名的就要数《黄河大合唱》。
你是否参加过《黄河大合唱》的合唱?
1938年,武汉沦陷,光未然东渡黄河,目睹了船夫与狂风恶浪的搏斗,创作了诗词《黄河吟》。
1939年,洗星海探望病人光未然,光未然把这首诗词给了洗星海。
而这个时候,其实洗星海也身处疾病折磨之中,他抱病坚持创作6天,终于谱出了这首流传百世的《黄河大合唱》。
对自身,当时的洗星海营养不良,又被疾病折磨。
对祖国,烽烟四起,抗日战争打得很是艰苦。
在这样的情况下,《黄河大合唱》的曲子却激烈昂扬,充满了力量。
它唱出了当时中国同胞的愤怒,也表达出了中华民族抗争到底的决心。
这首歌曲,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非常大的鼓舞作用。
甚至到了2015年,广电发起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它也位列其中。
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不久,洗星海前往苏联为大型新闻纪录片《八路军与老百姓》作曲配音。
但是没想到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洗星海被困在了异国他乡,有家不能回。
而《音乐家》就是讲述的他在国外的这些日子。
在战争这种大势下,洗星海也无能为力。
当他站在边境眺望自己的祖国时,不会有像《小萝莉的神猴大叔》那样的密道。
他能做的只有隔着铁丝网抓起祖国土地上的一培土继续他的生活。
在异国他乡,他曾经给自己的妻子写过这样一封信。
“两地遥隔,能不依依?
我在这里身体比前健壮硕大,精神健全,食欲增加,工作更比以前进步,见识亦较以前广泛,身心非常愉快。
今年她(洗海星女儿)是两岁了,长大一些还是送她到幼稚园,免得你分心,有碍工作和学习。
”这封信,表达着他对妻子深切的思念,这封信中,这个男人并没有聊什么爱国情操,他话着家常,对妻子撒着自己一切安好的善意的谎言,这封信就像每一个深爱妻子的丈夫会写的一样。
洗星海无疑是一位伟人,但他却又像是一个普通人。
他会思念家人,他会因为饿得紧了放下尊严,他会开善意的谎言。
在大环境下,他有太多的无能为力。
但是他在信中不谈爱国,是因为他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在异国他乡,他从来没有放下过音乐,放下过祖国。
在苏联,他又重新整理加工了《黄河大合唱》。
最后,他在指挥着《黄河大合唱》合奏时倒下。
青年时候的洗海星就说“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乐。
”所以,他的音乐是如此能够打动所有人的心。
不仅是中国人民,也包括苏联人民。
小仙儿最感动的就是电影中一群俄罗斯人在广场上激动地唱着洗海星谱曲的歌曲,那一刻,贫困、战争都似乎远去,音乐从来能治愈和激励人心。
艺术从来充满了力量,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这种巨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分国界,无关种族。
而这一曲《黄河大合唱》就具备着这样的力量。
-FIN -公众号:小鲜电影(xiaoxianmovie)
拍的有点平了
无话可说
不好看也不喜欢
胡还是演蓝宇老公比较适合
真的超级震撼,我向来不喜欢这一类题材,但是朋友推荐了,看完之后回味无穷。演员都非常朴实,用真心在演戏,在讲故事。总之推荐大家看,真的很让人思考。
冼星海,中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虽身处异国他乡,但仍然心怀国家民族,一曲《黄河大合唱》唱尽了中国人抗战之伟大决心。本片通过多人的视角展现一个全方位的立体角色,胡军的演绎也使得冼星海这个角色更加丰满。袁泉虽画面不多,但把一个女人对丈夫的牵挂与期盼演绎的淋漓尽致。
稀里糊涂一顿狂拍,冼星海的异国生活就结束了?看的人一头雾水啊?
5/10。
很动情!!!!
冼星海二战时期流落俄罗斯的故事,俄罗斯小女孩演技不错。
好生硬的传记片
对不起,实在看得昏昏欲睡。流水账一样,没有戏剧冲突。虽然回归了人性基础情感,但是还是伟光正思路。提不起精神
第一次从银幕上了解冼星海,对于音乐家只知道《黄河大合唱》,知之甚少,电影让人立体的了解了人物,只是觉得故事像碎片,不那么完整。但至少给了我们了解中国音乐家和中国交响乐的机会,这让我觉得还是很好。。
两个星给黄河大合唱。
当一段历史了解一下。拍的真寡淡。
啪不出音乐家的神韵,格局太小,只聚焦在苏联。
哈萨克斯坦军嫂这一段,浪漫也好,情愫也好。幸好有这一段,否则音乐家的异乡不归路真是有够悲摧的。
对男女主角感觉都不好,为哈萨克斯坦兄妹一家的表演点赞。还是有点不喜欢纯红色的电影,爱情的分量基本没有,不习惯。
音乐就很给整个片子加分大背景的宏观和小人物的情感衔接很优秀袁泉的镜头足以让我感受到什么叫做演技
8.5意外看的一部影片,整个的氛围不像电影,越到后面越有这种感觉,小女孩的演技有点尬,很有意义的一部影片,最后的黄河大合唱着实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