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
但願人長久,Fly Me to the Moon
导演:祝紫嫣
主演:吴慷仁,祝紫嫣,袁澧林,谢咏欣,许恩怡,许可儿,彭颂晴 ,周琳,朱栢康,巫建和,黄梓豪 ,各务孝太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汉语普通话,湖南方言,日语年份:2023
简介:来自湖南的新移民子圆及妹妹子缺两姊妹在香港成长,除了面对身份认同、贫穷,还有一个更大的命题:一个长年吸毒的父亲(吴慷仁 饰)。 从小父亲若即若离,喜怒无常,又时常因坐牢突然消失,使两姊妹长期处于不安。小时候她们还会讨好父亲,中学她们掌握了话语权开始反抗、挣扎、逃离。长大后本以为可以彻底挣脱父亲,却发现自己喜欢的所..详细 >
【7】由破碎片段组成强行拉长的时空故事。祝紫嫣太想讲好一个属于她自己的香港-大陆,身份认同的故事了。不惜自己都演上第三part,但成也在此,败也在此。架起时空串起了三十年的往事,从香港,到东京,再湖南,从湖南话,普通话,到广东话,日语,英语,组成了大量的词不达意让和欲说还休。很多时候我觉得可以结束了,但电影还在讲。电影留下淡淡的殇愁,但除此之外,电影的成立依旧是对东南亚女人一生宿命的父爱的惩罚,但凡片中的两个女儿变成男的,整个电影完全不成立的。整个电影淡淡的,以寄表相思祝愿,是中英片名《但愿人长久》,“Fly me to the moon”的一种寄托,但缺乏真情实意的触动情感戏,是无法“千里共婵娟”的。@英皇中环娱乐行。
几种情绪的叠加,一个 R 开头香港人的身份认知迷茫。和从小到大是对父亲复杂的情感,父亲坏又不够坏,在回去的前一晚骤然离世,像只候鸟再途中死去。不是故乡的地方,好像永远都是途中。儿时说的湖南话,成为和爸妈姐妹交流的信物。好像是只有女性能拍出来的轻柔的感觉
劇本其實很平庸的,感覺幾組人物關係都呈現得蜻蜓點水。在身份認同的探討上,姊妹二人的困惑完全來自於外在——同學對不標準口音的議論等等,但內在的鄉土觀念其實很淡薄,這和《客途秋恨》一類完全扎根於童年經歷長輩教誨形成的心理搖擺相差甚遠。如果從貧窮的角度切入,情節上父親的面向太簡單,底層感和《濯水漂流》不在一個維度上。好在吳慷仁的演技算支撐起了這個人物。
吴慷仁好牛,一个台湾人演湖南人在香港,一点没有违和感。而且还要跨越几十年,他看上去就完完全全是一个落魄的、失意的、失败的,但又对女儿有愧疚的中年人。甚至是他的身体真的也好像在缩水,怎么做到的
HKAFF-15-亚洲电影节闭幕片-祝紫嫣导演自编自导自演的首作。看的时候就在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导演才能将如此复杂背景的故事拍的这么好,没想到映后才知道导演祖籍是湖南衡阳,6岁左右移民香港。影片改编自她自己的小说,而且她还扮演了成年姐姐,某种意义上,导演也是在拍自己的故事。在影片里,家与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互文,破碎的家庭无法成为异乡人停靠的港湾,使得她们的漂泊更为艰难,不仅身体没有立足之地,连精神也没有安放之处。但现实并不是戏剧,没有突如其来的复仇或是和解,更多的是爱与恨交织,不断从破碎里寻找美好,不断舔舐伤口的过程。从初到异乡的不适,到假装融入的否定,再到内心自洽的强大,导演温柔细腻地书写着一部女性内心成长史诗。吾心安处是吾乡,我相信导演不会再为身份认同而困惑了。年度十佳。
也不是恨,是苦楚中的无可奈何。亲缘关系筑起的围墙好像那个逼仄的租屋,困住了流浪的情绪,困住了恐惧之人的精神。所有爱的痕迹如牙印一般,存留成为谜题。哪有人能长久,故乡的野百合早已被野火烧尽。
充满了hk人目线向下的注视,和对大陆的无知。现在的问题早就不是hk新移民的问题,而是hk人到底有没有认真融入大陆的问题,否则这个破渔村也只会被历史淘汰
我偷东西我偷渡我吸毒我家暴可是我是一个好父亲。手表的那个前后呼应也太恶心了= =导演恋父癖可以不用非要拍一个电影来恶心人谢谢。
非常典型的不适合被影像化的故事。可以想象文本的完成度之高,可惜拍成电影后如同一盘散沙,枯燥乏味。
一个毒爸爸的下半辈子,居然还有点感人。。。。
眼眶湿润,拍出了细水长流。
虽然能感觉到导演并没有说清所有她想说的,但依然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三十年的跨度,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大陆人在港生存的困境,扭曲家庭中姐妹俩不同的成长,最重要的是有泪水有愤怒最终和解的父女关系。吴慷仁演得太好了,林觉民是糟糕的丈夫和父亲,一生里几度入狱,在生命尽头充满了对女儿的歉意与柔情,让人又恨又同情。
是比较难打到我的亲情片,观影过程中大概知道要表现什么,扣也扣上了,只是觉得乏善可陈
故事略平,但胜在情感质朴,以及吴慷仁很努力,很棒。
一个苦难又悲凉的家庭几十年的缩影
正好买到了导演和吴慷仁的谢票场,才40块钱,还看到了两个演员,真的觉得很值了。。星期三晚上9:50,真的有很努力😂感觉这部影片既有触动又比较平淡。片名翻译的挺好的,fly me to the moon。比较赞同的一点: 你越想逃避一个人,越会发现自己带着他身上的烙印。童年的伤害可能是伴随一生的。至于香港和身份认同,倒是没有太共情。会一个地方的语言就是这里的人了吗,可能并非如此。但我们真的需要这份身份认同吗?难道对"你是哪里人"的答复,不能是沉默吗?
一般
异地的乡音,缺位的父爱,纠缠一生,仍是不可抹灭的悲痛
一般。
朋友推荐看的电影,但个人感觉故事太平淡了。几年前的我可能会对归属感的话题感兴趣,但是现在我已经接受人生“漂浮”的状态(或许也是大多数大城市的年轻人的状态),所以没有太多的共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