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8暑假结束之际上映的胰脏物语,她向身处人际关系混沌的世界发出了自己在灵魂与爱下的宣告,志贺春树作为内向者的代表在那个属于他们的世界以自己的方式独行独处去诠释自我的意义。
但过度的遮罩将外界的阳光所遮蔽。
无法被他人理解也不愿被他人所接受的周边环境阻碍着树的生根发芽,“果然我这种人就不该和他人扯上关系,只有一个人的话就不会受伤了”长久的萦绕于春树的头顶,外界的一切终将是偶然与无意义,只有属于自我的想象和小说里的世界才是人生中真正属于自己的归宿和意义。
但正是有着这份不可思议的偶然让春树拾起了落地的共病文库,巧合地看到了同属一个班级的山内樱良的故事与人生,让两个完全属于两个世界的人相遇相识相知,相互将自我灵魂的归宿去交给对方的灵魂中去。
山内樱良作为外向人格的代表,将自我的人生意义归结于在社会中与他人产生的一切交集,给他人所留下的深刻记忆,但她又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特殊性,生命的延长线相对一般人短了一些。
面对已知不长的生命线下想要活出平常人生活的女高中生,在看到春树对自己的人生秘密作无反应之时,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就此相互交织在一起。
正如文题所说“我为你缀上樱花,你为我生根发芽”描述的正是两个人相互成长相互依赖的故事,本作中的后续也一直在强调两人间的关系不是爱情不是友情而是一种更为独特的关系,是属于两种不同人格相互交织而互补的人生伴侣,是灵魂的知音;这其实也是属于原作loundraw的一种巧思,这两种人格并非有孰优孰劣之分,更多是两种不同人格的良性交织来升华自我的人生意义与身处于社会下的人生意义,在樱良的陪伴下,春树接受了一晴的口香糖,打破了内心中的茧房,迈开脚步与恭子说出成为朋友的话语;在春树的陪伴下,樱良取得了属于自己想要的日常 ,将藏匿于活泼开朗背后的恐惧与忧虑分享给了春树,在烟火绽放之中找到独属于自己存在的意义“我的17年的人生就是为了遇见你而存在的”。
loundraw其实正是在以他独特的语言和故事去向当下社会讲述着不仅仅是青春的成长故事,更是人格的相互补足,找寻自我人生意义的一个过程。
(第一次写,发出来和写的时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如果有什么问题请指出,欢迎来评论区讨论)
这种事情我也只能和你一个人说了。
可能是因为,只有你,让我在认清真相的同时还能感受平凡的幸福吧。
我的医生,他说的话就是让我在认清残酷的真相。
而我的家人,又会对我说的每一句话反应过度。
想要假装一切如常,他们在做的则是向我掩饰残酷的真相。
要是告诉恭子或其他朋友,他们一定也会对我小心翼翼的。
但是你就不一样,你就算知道我生病了,也还是像平常那样对待我,所以我啊,觉得跟你一起玩,特别开心。
来一场夏日的恋爱冒险,用整个夏天恋爱,也用整个夏天犯错。
如果我说我确实想再找个男朋友谈恋爱,你能帮我这个忙吗?
这话什么意思。
没什么,我没什么特别的意思。
带换洗衣服了吗?
什么换洗衣服。
算了,到了之后再买吧,反正那边应该有优衣库。
那边有优衣库?
每个人能走到现在,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我是为了写《与病共存》,才选择了那个日记本。
而你是因为爱看书,才会有兴趣捡起我的笔记本。
而且你对我的请求,全都能坦然接受。
你到现在为止所做出的选择,和我到现在为止所做出的选择,我们两个到现在为止所共同作出的选择,一个一个的积累起来,才是我们能走到一起的原因啊。
是因为这些选择,我们两个才会是现在这样的关系。
现在能有你陪在我身边,真的特别开心。
所以,我想要多一点时间,只要再多一点点时间就好,我想要你跟我在一起。
我恐怕没有办法为你做太多事哦。
在我死之前要跟我好好相处哦。
嗯。
陪着她把想做的事情做了一半,我再一次猛然的意识到她的真实病情。
突然有一天,她住进了医院,她那亮丽笑容之下潜伏着的病魔,其实已经逐渐侵蚀了她(413病房 山内樱良),我很清楚这一点。
对我来说所谓活着,就是能与别人彼此相知心意相通。
人生在世的意义应该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欣赏认可别人,喜欢爱恋别人,厌恶憎恨别人。
因为和别人在一起而感到快乐,和别人牵手并肩而行,这个过程就是活着。
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是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的。
我们与别人的关系,我觉得就是我们自己活着的证明。
我的灵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你们的陪护。
我的身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你们的碰触。
所以,只要人活在这世上,就一定是有意义的。
怎么活是自己选的,就好比你和我,都选择了像现在这样活着呀。
我只是想感受你在我面前活着的真实,和触手可及的寻常。
只有先平复心情,才能够接受现实。
想通很多事情之后,我终于下定了决心,直面这个结局。
……我想再看看那本日记,那本《与病共存》。
在她过世之后,要将这本日记,转交到一个人手上。
因为只有那个人,知道她生病的事情。
而这本《与病共存》的日记,也只有那个人知道它的存在。
她还说,那个人非常胆小,说不定连她的葬礼都不敢参加。
但是他一定会来拿这本《与病共存》。
你到底是为什么从来没有叫过一次我的名字呢?
你是不是害怕,我会成为你生命当中太过重要的某个人呢。
当你的名字出现在别人的口中时,你就会想自己在对方心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
所以你也怕叫了我的名字后,你心里会不自觉的给我留下一个位置。
你非常清楚我早晚有一天会消失,所以你不敢把这样的我当成朋友或者恋人。
我是不是猜对了呢?
要是我猜对了,那你要记得在我墓前多放一些贡品哟。
与别人相处就是我活着的方式。
但是只有你在独立的活着。
你生活的重心不在于和别人打交道,而是在于探索你自己,所以你有了独特的魅力。
我也想拥有,专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独特的魅力。
就在那一天,就是你向我坦白说你为我担心的那一天,你对我说希望我能活下去的那一天,我第一次意识到我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存在的意义。
我这样无足轻重的人,能得到你的关心真的特别高兴。
不管是做朋友还是做恋人,其实你都完全没必要和我有什么联系,可你在那么多人中,却选择和我并肩而行。
这十七年来,也许我,一直就是在等候着你对我的关心。
就像是樱花,在盼着春天的到来。
我说真的,你有让人幸福的能力。
我和你之间的关系啊,单靠语言已经根本不能形容出来了。
我才是,活着只为遇见你。
“志贺春树,你的名字真的和樱良好配啊。
”我们俩就像樱花和春天。
一定是因为你,我一定是为了和你相遇,才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这部作品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动画改编自日本顶级IP、屡破销售纪录的住野夜同名小说。
该小说一开始是从投稿网站“我想成为小说家”30万份作品中脱颖而出,出版之前即引发热烈讨论!
日本累计销量超过260万本,气势直追当年凑佳苗的百万畅销作品《告白》,是双叶社年度首推之作。
囊括了2016年本本屋大赏第二名、日本最大书评网站METER读者票选最想读小说、亚马逊(日本)2015年文学小说总榜第4名等等殊荣。
(拓展阅读:双叶社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日本国民漫画《鲁邦三世》与《蜡笔小新》等)其实这部名字里带着杀气的动画讲的并不是一个重口爱情故事更不是一个变态恐怖故事而是一部治愈系的纯爱日本动画电影那句“我想吃掉你的胰脏”胜过千言万语
当然这也并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片而是互相分享勇气的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你或许会问那为什么要起这么恐怖的名字?
其实在这个故事中,女主胰脏患有疾病,她了解到“吃肝补肝,吃胃补胃”这种食疗方法,所以说出“我想吃掉胰脏”。
后来随着两人感情深厚,女主希望她死后让男主吃掉她的胰脏,因为听说这样“灵魂就会永远存活在那个人的身体里”。
对于男主来说,最后的千言万语都抵不过一句“我想吃掉你的胰脏”这样的表白。
其实早在17年7月,在日本就已经上映了小说改编的同名真人电影,一举斩获35.2亿日元票房,成为日本年度爱情电影票房冠军,并荣获号称“日本奥斯卡”的第41届日本电影学院奖赏获得最佳影片提名和最佳编剧提名。
日本Yahoo 、映后这两大主流网站对其的评分分别是4.09和4.1(总分5),甚至超过同期的《你的名字》!
白白酱在这里大致给大家梳理一下故事脉络吧女主一开始就会因为胰脏患病而死去的事实仿佛是给影片从开头就定好的悲伤基调,但有趣的是故事并没有去利用绝症去博取观众的眼泪,反而彰显了她的乐观与积极勇敢。
她的坚强、热情会让观众情不自禁跟着一起开心。
女主为了能跟他多些相处机会,竞选成为图书委员,但却只给他“添乱”,理由是“努力后才找到书比较开心,就像寻宝一样”。
让他陪自己度过活着的最后美好时光,并鼓励他多去做想做的事,多交朋友。
相比较而言,男主是木讷的,刚开始对女主的主动显得很不适应,但也没对她产生抗拒,甚至同意更多看似无理的要求。
男主虽然看似冷漠,但实际默默关心女主的病况,从开始只是好奇为什么明明知道自己会死但却无比乐观到最后舍不得她离开。
总之还有太多太多暖人的画面让我们为之感动并多次去回味。
终于继小说、漫画、真人版后这个感动无数人的故事动画版《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又来了!!
大家用这么多不同形式去诠释它足以证明它的美好而动画改编同名电影于去年9月1日在日本上映,同样得到了相当的好评。
根据日本电影媒体“pia”于2018年8月31日、9月1日公开的“pia电影首日满足度排名”,动画《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排在第1位。
该作的原作小说是畅销书,亦改编为真人电影以及漫画作品,但观众依然会被“动画特有的表现”给吸引。
(来自日本电影媒体“pia”)
用动画形式呈现的画面更加唯美给观众更多想象空间值得兴奋的是,这次并没有像真人版那样比日本晚上映1年多,而是将要在1月18日正式全国公映啦!!
他们
到底是偶遇
还是刻意为之
之后又一起经历了什么
这一切都在等着你体会
我们来一起看看1月13日在wuhu首映礼第八弹杭州站的观影现场
来看看大家的影评:
你喜欢吗??
你一定还感兴趣:我们的新年大礼包活动不要错过哦!
动画人「新年大礼包」来啦!
wuhu—END—
近期热文不了之人,宫崎骏| 大鱼海棠美术特辑|Google做动画要逆天啦!
|国内三渲二技术解析|《蜘蛛侠:平行宇宙》最全设定|日本动画大神进阶读物 | 皮克斯渲染技术免费?
| 管理动画公司的奥义 |「开学第一课」热血专题 | 快来看!
别人都已经在用科技做动画了!!!
|「火影忍者」中国动画人|想了解更多后续的介绍要锁定wuhu哦,微博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wuhu动画人空间,对了!
如果你想看更多动画作品,去b站搜索wuhu动画人空间看看?
新加入的小伙伴们请注意!
往期精彩内容在平台里的wuhu主页上,可别错过哦!
欢迎小伙伴们的投稿!
如果你喜欢,请分享给更多人看到:)欢迎留言和wuhu三侠互动!
三天分了五六次才勉强看完,中途还用起了2倍速…流水账式的心灵鸡汤电影吧,个人不太喜欢的风格,全程无亮点,唯独最后闺蜜恭子说要是知道她有绝症就不上学不上社团好好陪她了,这段话微微感动了我一点…文中讲到得了胰脏绝症的女生的生病日记被孤僻的男主无意间看到了,从而开始了两个人不同世界的碰撞,慢慢产生了情感,微妙的情感,不算爱情也不算友情,只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罢了,最后是在病死前以意外身亡,算是强行结局了。
全文就围着那本生病日记说来说去…不太推荐。
有些人会陷进去,是因为他自己还不想走出来。
(三次观影,二次易稿)评论区有很多人不解甚至反感女主角强行闯入并改变男主角的生活,我想,要么是他溜号时漏掉了一些片段和台词,要么就是他暂时还理解不了这份热情与爱。
没关系,电影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东西,你不理解他们,但我理解你。
因为男主也是经历了一个从漠然拒绝到全然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仿佛一次自我救赎,让他重新领悟了生命的意义。
没有人不渴望爱,只是有的人主动追寻,有的人刻意掩藏。
我曾经可能也不会完全理解,但跟男主角不甚相像的我也经历过一个有些类似的故事。
我曾经一直以为自己天生老成,就该沉默寡言,跟男主一样认为冷淡的好处就是我不去理你你自然也别来打扰我从而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直到我遇到了一个阳光般的女孩子,那个夏夜几小时的散步同行,让我惊讶原来生命还可以有这样一种样子,让我开始改变自己固执的看法,让我开始重新相信自己,开始重新接纳这个世界,让我如释重负,我觉得我之前的生命里从没有过这样美好的一天。
所以樱良对春树说我这17年来都是为了遇到你一点也不夸张。
因为那年我21岁。
第一次看完以后,仿佛我还伫立在春日的暖阳之下,电线杆、标识牌、街巷、樱花……可我却感受不到一丝温度,无论料峭还是暖意,我仿佛站在无尽的空虚之中。
我以为我心死力尽,再提不起写这篇影评的力气了。
可我忘了,思考是不耗费体力的,有时越是心力憔悴,思绪就越是止不住地喷涌。
这就好像体内总有东西要排出来一样,有些话憋在心里也需要说出来。
否则我就会像一个惶惶终日的孩子一样,对什么都麻木,对什么都敏感。
不为别的,如果是因为我找不到对谁说就只能压在心里然后让它慢慢被我不情愿地遗忘的话,实在是对不起我自己。
我在之前写的一篇长评里写过,“如果一部电影真正触动了我感动了我,那我一段时间之内不会再看电影,或者几天之内再把这部片子看上好几遍”,现在给使我陷入其中的电影写一篇长评似乎已经成了习惯,因为这种看入电影沉浸看完电影失落的惆怅感必须要通过几千字的倾泻才能缓缓消解。
很多年前我找到了我写东西的真谛,那就是“与未来的自己对话”,我的长评亦是如此。
所以太长了没人看,我早都已习惯。
以前如果某部电影我犹豫不定到底值不值得打五星,是因为纵然让我感动,但里面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电影毕竟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活生生的艺术,除了故事,还有视听。
而这部电影看完我没有犹豫就给出了满分,因为它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一部十分精良的作品。
它既安抚我的眼,也触动我的心。
先说布光。
就像天气有时候会影响人的心情一样,布光很多情况下可以左右整部电影的基调。
整部电影对光的运用明媚又柔软,仿佛全片都笼罩着极其轻柔的光,就算是阴天也表现得很温和,就像附着一层清甜的蜜意,似乎能让人忘记忧伤,全然沉浸在带有温度的幸福之中。
那些逆光的时刻,仿佛银幕透着洁白的光芒吸引着我,就好像天国的入口,我迈出一步,就可以回到梦境中的无虑时光,我伸手一握,就可以抓住回忆里的荫蔽暖阳。
那年夏天午后的风又吹了过来,沙沙的声音又响了起来,树叶泛着金光在摇曳,目之所及的一切都是我的未来。
可我那时只顾憧憬,从没想过以后的我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就好像他在遇到她之前,从没想象过她会走进来,会离开,会留下怎么也抹不去的笑脸,和一个崭新的自己。
再说画面,整部电影的画面非常清新细腻,细节也臻乎完美,无论是指甲、眼睛、面颊的红晕,还是物品的光泽、衣服的褶皱,全都十分自然。
还有那夜的烟花,太美了。
漫长的宁静,突然的热切,烟花慢动作地绽放开来,绚丽的色彩一层又一层,然后一个俯瞰的大远景,歌声肆无忌惮地响了起来。
而且这部电影终于把高中描绘得十分切入生活,走廊里的喧闹,教室里的议论,青春年少的孩子们自觉成熟的举动,全都让人感同身受。
对人物的刻画也并不是完全按照臆想,高中生应有的,身形上的结实感、思想和表现上带一点老成的天真与带一点率真的世俗都拿捏得很到位。
而且制作组始终也没忘记这到底还是一群孩子,同时又把属于孩子们特有的肉感和瘦弱感表现得恰到好处。
尤其女主角山内樱良,既可以有少女般的天真烂漫,也可以有少妇般的温婉大方,在什么身份穿什么衣服,在什么场景做什么事,这一点制作组给了她格外的照顾。
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把她阳光积极的气质展现无疑。
在电影每一次有意识地提到病情之前,甚至让我感觉银幕外的我比银幕内的她更像一个行将就木之人,好像是她来陪我走完最后这段短暂而无憾的旅程。
除过画面,配乐也是大师级的作品,把节奏控得牢牢的,它欢快你也会跟着忘情地微笑,它急促你也要跟着紧张地奔跑,它低沉你也得跟着心痛地流泪。
最具画面感的配乐是在烤肉店,欢快、高亢,仿佛一个小渔村里的孩子来到了一座美丽宽广的博览万象的港口都市,如果有画面,那应该是一个仰角全景深大环摇。
洋溢着欣喜,散发着热情,满怀着自信,顿挫起伏,一往无前。
极富活力的音符宣告着男主角自己都未曾想象过的崭新生命即将开始。
还有临近结尾处,春树读完樱良的日记后那结实厚重的纯琴音。
琴键一按下,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条连接过去通往未来的平行阶梯,仿佛以前所有让你有所触动的音符都能在这里找到,仿佛以后你所有将要听到的动人旋律都已在这里涵盖,这里营造的,是一个不会快乐也不会悲伤的空灵之境。
而且,终于有一个跟我这么相像的男主角了。
怯懦冷淡,谦卑孤僻,循规蹈矩……唯一不同的是我的人缘比他要好得多,我有很多朋友,也没人讨厌我。
但相同的孤独却有过之而不无及。
他能被她牵起茫然无措的手,他能在失落迷茫时感受她的体温。
可我紧紧握住的,只有急速膨胀的寂寞。
我能疯狂拥抱的,只是几欲炸裂的孤独。
不过我似乎也没有那么惨,毕竟我不是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决绝之中。
我有电影啊,我能在各种各样我喜欢的动画中,找到排解孤独的方法,找到时光驻足的痕迹,找到爱与被爱的温度。
比如这部《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安静时的分镜和构图极富意味,充满了对生命与死亡慌张又故作镇定、恐惧又压抑无奈的思考,有种日本人独特的哲学在里面。
时不时出现的空镜头给影片增加了朦胧的诗意,十分应景的闪回又给观众带来忧伤的美感。
而酒店夜里的戏份,最能呈现这种意境和感觉。
豪华舒适的套房,呈现出的是一个优雅、安逸、远离旁人眼光和世俗喧嚣的宁静港湾,你仿佛能感受到地毯的柔软和壁灯的温馨。
而在关掉照明灯之后,对比着窗外车辆穿梭却寂寥无声的城市,这样一个密闭的环境又给表露男女主角真正内心的时刻营造了无与伦比的惶恐和孤独感。
这一夜,是两人虽还不甚熟悉却是最清醒成熟的一夜。
关闭掉的顶灯,床头的台灯像壁炉一样散发着柔和而让人温暖的光亮,却照得屋子里冷冰冰的,镜头里被台灯挡住头的樱良离温馨和死寂都那么近。
春树拧开了本来是要给她的水,那声音清脆,宛如荒野中的一声枪响。
樱良传来了与他性格截然不同的平淡声音:“真心话,还是大冒险。
”“辛集资(真心话)。
”就像他之前一直说得那样,没有起伏,没有波澜。
然后春树喝了一口水。
“如果我说我对死亡很害怕,你会怎么办?
”空荡的房间寂静无声。
“咕嘟”这是之前那口水恰巧吞下去的声音,春树脑中浮现起了他惧怕的那个画面。
数不清的针管和一叠又一叠的药片。
他想起了自己为什么在给樱良翻找洗面奶时突然出现的一脸惊恐的样子。
漫长的黑夜,令人不安的沉默。
“大冒险。
”他更改了自己的选择,因为他没法给出回答,他的害怕跟躺在床上对他说话的女孩子不相上下。
“那就请你也躺到床上来,不接受辩解也不接受反驳。
”仿佛这是她早已准备好的问题与答案,说话的口气和语调如同先知一般,又仿佛是幽灵,在对迷茫不安的世人进行告诫。
春树照做了。
那一夜,他们背对着背,中间仿佛隔了一个世界的距离,谁也没有再说话。
再说春树跟樱良回到家中独处一室的场景,真人版在这里的戏份仿佛一对早已无爱的陈年夫妻,来去匆匆地草草了事。
而剧场版在这里则完全还原并呈现了一个十七岁的年纪面对充满青春气息荷尔蒙时本该有的躁动和迷乱。
那是一个青春期的男孩,一个孤僻的、安静的、压抑的,从没近距离感受过异性气息的男孩出于本能的反应。
当樱良的脸庞靠过来的时候,春树凭自己的性格在抵抗。
镜头切到了屋外,雨依然在下,豆大的雨滴打在那盆绿植的叶子上,叶子受不住重量而弯曲,雨滴滑落又弹开。
这是淅沥下的宁静,跟屋内沉寂之下的汹涌形成对比。
当带着体温的气息呼到自己的脸上,当樱良柔软的嘴唇缓缓逼过来的时候,他为了集中精神而转移注意力,一瞥望见了地上书包里散落出的曾经被樱良最好的朋友失手打掉的那本夏目漱石的书。
恭子的所言所行又一一浮现在自己脑海里,“樱良她远比你想象的要脆弱!
……你能保护好她不受伤害吗?
……”他动摇了,不知道所谓的“保护”是必须止住这场荒唐的玩笑要对樱良负起责任,还是顺从眼前这个快要死去女孩的内心帮她完成临死前的夙愿。
是别过头去,还是把嘴迎上去,他在那一瞬间来不及犹豫。
当樱良的动作戛然而止,迅速又换上另外一副面孔,带着恶作剧成功时孩子般得意的笑告诉春树自己在开他的玩笑时,春树愕然,在短暂的愕然之后便是失去理智的愤怒和出于本能的冲动。
那是一头忌了口改吃素的狮子被撩拨得突然兽性大发。
他冲过去,把还没回过神来的樱良猛扑到床上。
“你是在顺着我的玩笑往下开吗?
你今天很配合嘛……”越钳越紧的双手。
“好啦好啦,我知道啦……放手吧,很疼哒……”粗壮而急促的呼气。
“我说放手!
这样对待一个女孩子你不觉得很过分吗?
”一个既不是恋人也不是朋友的女孩子如同猎物一般惊恐。
“住手……求求你……”同样狭小封闭的空间,同样室内外明暗的对比,时间仿佛静止,空气似乎凝滞。
除了男主角自己的呼吸声外再听不到任何声音。
无声的愤怒,无声的挣扎,无声的爆发,无声的流泪。
电影巧妙而狡黠的在这留了伏笔:此刻年轻的男孩女孩脑中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是一片空白,还是疯狂的克制……你说你控制得住,我还说我能呢,那是清醒理智的状态下,可冲动时愤怒时天性被猛然唤醒时呢?
所以有些情景光带入想象是不够的,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出什么来。
猛然间,春树回过神来,像一只看见老鹰在头顶盘旋的兔子一样夺门而逃。
这段充斥着肌肤之欲和膨胀欲裂荷尔蒙的戏份,才给毫不讲理的剧情添加了恰到好处的平衡:一个最可能也是最有资本犯错误的年纪可能没经历过却人人都幻想过的青春刺激。
生活中是充满缺憾的,美也正因为有了缺憾才更惹人怜惜。
樱良为了一个一直以来想要问的问题才提议在医院再玩一局真心话大冒险,可她却输了,那个问题只能带着自己的答案一起写进日记里。
樱良和春树一起度过了那样一个绚丽灿烂的夜晚,还第一次感受到被人挂念是如此温暖,结果在夜深人静时她却哭得那样伤心。
就像卓别林说的:散场后永远是有限温存,无限心酸。
这部电影最让人痛心的,是毫不留情的巨大落差,是对无法抗拒的沉重宿命又一次肆意地无情嘲弄。
那个烟花之夜,看到春树认真又有些焦急地问自己,樱良把手轻轻放在他的胸口,仿佛承诺一般地说道:“如果我要死了,我会提前通知你。
”可这份轻声的承诺,终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撞成齑粉,没能履行。
电影里所有人都知道她是被刺死的,却不知道她已身患绝症;电影外所有人都知道她命不久矣,却没想到也无法接受她居然死于整个美好又伤感的故事之外的一把无名之刃。
前一刻还满溢着幸福地收发着孩子般淘气的短信,下一刻迎来的就是毋庸置疑的无限沉默。
当特写镜头给到证物牌边上那些曾经温存现在已经被擦拭过模糊不清的干涸血迹时,想到那个乐天阳光的、爱开玩笑的、美丽大方的女孩,是以这种被无情蹂躏和碾压的方式带离这个有点寒冷但因她才变得充满温暖的世界时,我好像挖出了自己的内脏又生生吞咽下去。
电影中展现的这种巨大的落差感,给银幕外的我带来的是无力的空虚感。
不过最后仍然是一个小王子星球旅行般美丽的结局,夸张的色彩,童真的想象,让最贫瘠的心之角落也能开出花来。
就如同因悲伤而麻木的男主角在看到她收到了自己发出的短信才顿时放声痛哭,那是感动和释然的宣泄,那是彼此心灵跨越时空的交集。
我在跟一位偏爱日本动画的朋友推荐这部电影的时候,说这是日本爱情动画的集大成者。
其实我根本也没看过几部所谓的日本爱情动画片,在看过的作品里也只有《四月是你的谎言》和《听到涛声》带给我类似的感觉。
要说跟本片最像的,应该不是《四月是你的谎言》中的离别吧,而是《听到涛声》里的那份青春,那个属于我们自己的,17岁的小世界。
与我而言,《听到涛声》更真实,我从中看到的是我们经历过的,那份相似的美好和缺憾,那是我们自己;而这部《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则更像是我们未来可能将要或者想要去经历的,那是我们希望中的、我们心底的自己。
当时《听到涛声》带给我的感动是令我欣喜的,此刻《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带给我的感动是沉默无语的。
我太容易在看电影时被感动了,数不清有多少次我坐在电影院或电脑前流过泪。
可这次我一滴眼泪都没有掉,甚至都没有眼泪在眼眶里酝酿打转,心也没有震颤没有拧绞,这一次我仿佛走入了虚空的中心,到处都充斥着巨大的寂寞和孤独,它们带着甜美的笑意无声地咆哮着、旋转着。
四周阳光温润依旧,春日美景如新,可我却触不可及。
从前天到昨天,我已经看了两遍。
今天我本来想再去看一遍,然后在电子购票的看过标记上这么写:“三刷归来。
距你离开我的日子又多了一天,而我对你的爱却有增无减。
”,再发一条早就编辑好的微博:“连看三天胰脏,我真是能给自己找虐。
”可我没去,我省下去影院的时间在狭小的公寓里写下了这篇影评。
不是因为没有好的场次,不是因为放映的影院离我太远,也不是因为我突然思如泉涌,而只是因为我自己也没想好要不要再去经历一次离别。
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爱的时候,就会坐立不安,手足无措,会想要什么都干,又什么都不干。
上面这一段是大前天写的,今天难得下班早,立刻买了票去看了第三遍。
然后回来疯了一样把两千多字扩到五千多字。
我为什么喜欢这部影片。
是因为我自尊骄傲略带威严的脆弱外表下是个紧张兮兮、充满伤痕、疲惫不堪的灵魂。
朋友们以为我热情,其实我阴郁;他们以为我平和,其实我暴躁;大家以为我坚强,其实我比谁都敏感。
而在这部电影里,我找到了为彼此活下去的美好理由,找到了热爱生活的积极意义,看到了那个热情阳光、自信开朗的自己。
美因为有了缺憾才更被人怜惜,而越是伤感,这种缺憾的美感往往就越是强烈,也就越能攥住人脆弱的心弦。
这种伤感仿佛被施了魔法的泥沼,遍布针刺却又无比甜蜜,让人遍体鳞伤还心甘情愿一点一点执着地往深处用力。
明知道一定会分开,可我还是选择与你相遇。
纵使伤心一千次,也都比不上遇见你的那一次。
第一次看完,我的确在咒骂男主,怎么可能那么快就走出来,怎么可能那么快就习惯一个给你带来积极改的女孩突然离开。
可我今天突然明白了,如果我们没有来得及道别,那么其实我们就永远也没有告别。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刚好看了一篇关于“当我们突然得知自己的死期与死亡方式时会发生什么”的推送,这篇文章的结论建立在对癌症晚期患者的调查研究上;有的人会更加维护自己的立场并排斥异己,有的人会陷入虚无并放纵自己,更多的人会在精力充沛和虚无间反复横跳。
但我认为,无论是继续做自己认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事还是放纵自己,实际上都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享乐并不能完全分开来看。
其中的一条评论引起了我的注意“如果不到那个日期就不会死,岂不是之前都是金刚不坏之身,可以随心所欲了?
人类将变得更极端更坚定,道德不再重要,因为恶行也无法杀人,人类的行为逻辑原本建立在对未知的恐惧上,这样一来,一切都要重新计算了”。
我没有看过原作和《小王子》,以下内容完全是个人对这部电影的感受 电影的开头是女主的葬礼,结合爱情片的标签和女主的病来看,我以为这又是一部像《四月是你的谎言》一样的作品,女主会死于疾病,并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以及过于经典的设定,让我开始逐渐对剧情失去兴趣。
(女主像多数作品中的将死之人一样,要在死前尽可能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其中包括与男主成为朋友) 重新让我提起精神的是女主住院时回答男主“所谓活着 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女主的回答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且人与人的联系是非常美好的东西。
从这里反观男主:性格孤僻,不善于交际,甚至厌世——这是一个典型的边缘人形象,在任何群体都不少见,而看起来神经大条的女主正是班里那些人缘很好的“核心人物”。
这让我意识到,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实际上是边缘人与中心人如何消除彼此的偏见从而互相理解;两个角色正是在这样的转变中成长的。
女主与多数“中心人”不同,她并没有排斥、歧视男主这样的边缘人,相反对他充满了兴趣。
也许,与不同于自己的人建立沟通正是女主认为有意义的事。
这一切进展的似乎很顺利,男主在女主的影响下,逐渐开始接受人类、理解人类、与人类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出人意料的是,女主最终死于凶杀;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角色在准备享受生命最后时光的时候以这样的方式终结,无论怎么看都是一桩惨剧。
首先不得不说,剧情在这里对观众并不友好,前半段先劝退了所有不喜欢爱情片的观众,这里的转折又让所有坚持看下去的观众感觉很牵强,仿佛是害怕走了老套剧情而故意为之,以及电影最终也没有再提到那个变态杀人狂,让不少观众觉得剧情的处理十分蹩脚。
在这里,我想分析一下女主的心理。
那么现在回到我之前提到的那篇文章——如果突然得知自己的死期和死亡方式,你会做出怎样的行动。
首先,女主知道自己将会死于疾病,对于死期的认知也有一个大致范围,所以女主便成了那个“金刚不坏之身”,她随心所欲的大快朵颐、更加大胆的见义勇为、尝试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完全忽视了身边潜在的危险(之前电影里不止一次提到变态杀人案),于是这样的意外如此巧合的发生在了女主身上,加之女主的死亡过程非常痛苦,就给观众造成编剧恶意满满的感觉,甚至弹幕中出现了“快按住老虚的笔”。
但我认为,如果剧情拿给老虚写,老虚或许会让女主奇迹痊愈并不出意外的活下去,男女主最终发现人与人实则无法真正理解,人类是如此孤单。
即便看起来已经无可挽回的走向惨剧的故事,最后还是以喜剧收场,至少在我看来是个喜剧。
因为,即使女主死于意外、没有完成所有的心愿,但女主还是成功改变了男主——完成了最重要的心愿,所以这个结局不算太坏。
最后我想分析一下凶手,我认为变态杀人狂的存在并不出戏,甚至深化了主题;在这个不完美的社会里,并不是所有边缘人都能像男主那样幸运的做出改变、消除对人类的敌意,更多的会在周遭的排斥与歧视中逐渐扭曲陷入病态,甚至不再保持克制而选择伤害人类——就像那个杀人狂。
只是电影对这一层含义的表达并不明显,也或许这是我的过度解读吧。
关于片尾的彩蛋,我个人并不太喜欢。
片尾男主剪短了自己的刘海——意味着不再孤僻,乍一看我以为这是女主的前男友;很明显男主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但我觉得这个变化太过夸张了,岂不是最终仍旧只承认一种价值观了吗?
谈何互相欣赏、互相理解、和而不同?
但此时我又想起了片名——“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或许彩蛋想要表达的是这个吧,男主真的“吃掉”了女主的胰脏,女主的性格成为了男主的一部分继续存在下去;而女主也“吃掉”了男主的胰脏,非常认真的通过日记和遗书表达自己(通常像女主这种性格的人不会选择安静写日记)。
最后,我要反驳那个说女主自私、三观不正的热评。
首先,女主这个角色的设定就不是让观众来同情的,虽然她的死看起来是个惨剧,但早逝并不能成为同情的理由,如果仅仅因为死亡就去同情别人,那也太虚伪了,和女主所说的那种“先是表现的很惊讶然后安慰一下”的人没什么区别。
然后是“拖一个人为自己伤心”,我有点怀疑你是不是只看了简介就过来评论;电影的前半部分女主就说过,正是因为男主对周遭漠不关心才会选择男主——就像你不忍心把你特别悲伤的遭遇告诉你的父母一样,同时也恰好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对旁人的遭遇做出最诚实的反应。
况且女主只是个高中生,也明显是处于荷尔蒙泛滥的阶段,渴望与人接触再正常不过了;她希望男主会喜欢自己,又害怕自己的死亡给男主带来伤害才会做出那样尴尬而矛盾的举动。
以及身为一个将死之人,在死前表现得更加自我也是合乎常理的。
再说,难道男主所经历的这一切给自己带来的仅仅是伤害吗?
人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道德本身。
况且我看不出这有什么道德问题。
“反而无比认同原来男主的生活”,的确,不去给别人带来困扰,安静的专注自己的事,这些都是男主的优点。
但男主遭遇的却是偏见和排斥,人们对边缘人的偏见会使边缘人更加孤僻、敌视人类,固执己见、排斥异己只会制造更多的变态和惨剧,不正是女主带男主脱离了这种恶性循环吗?
电影所透露的三观本身并没什么问题,甚至在我看来是个过于“正能量”的商业片,已经非常迎合大众口味了。
如果一定要如此固执的排斥与自己不同的观念,那你与电影里所讽刺的那些歧视男主的同学还有什么区别?
如果一定要坚持指责女主自私,那我劝你今后不要再尝试任何主旋律以外的作品。
“活着”意味与他人心意相通我不知道这是我第几次看这部电影,当我对生活感到迷惘,我就会再看一遍,每一遍都有新的体验。
我还买了书,看了浜边美波演的真人版,却还是喜欢动漫版。
结尾《小王子》分镜神乎其神,超脱限制,就像两人一样。
当我前几次看,我会在意两人的关系。
一种超越爱情的生死之交(这个词语太粗糙了),当第三次拥抱时,我想春树一定在他的心里为樱良留下了软处。
第一次的拥抱,那本夏目漱石的《心》让春树决定不会像小说中一样,贯彻原先自己“自私”的品行,选择攥紧双拳,准备好了承受爱上将死之人的悲伤与责任,樱良却当玩笑开过。
如果说不难理解,对一个长时间陪伴的人我们都会有这种错觉;如果说难理解,我看到这一遍我也并不明白她试探的意义,但我知道这是必须。
如果没有这一次,两人的暧昧不会被挑明,更无法深入到更深层次的对话中。
那就是第二次拥抱关于“活着”的对话。
中间几次看,我开始关注住野夜描写的生死问题。
《四月是你的谎言》在这方面的处理上大致相同,但我认为《胰脏》在生死问题方面是优于《四谎》的,这和个人的审美不同有关。
《四谎》带给我的生死思考并不深刻,或者说动漫处理上并不重视。
《胰脏》则将生死问题放在台面上进行讨论,加之以主人公的精神年龄肯定比终日练琴的孩子成熟,因此虽然男主并没有完全提出自己的理念,但是或多或少我们可以揣测出,男主活着的意义,正是反求诸己,于自我中产生存在。
由男女主的活着——或者说存在引出的,就是我近几年重刷关注的问题:两人故事的意义是什么?
两人的存在截然相反,但都是正确的,因此在电影结束樱良的遗书告白中显得格外感动。
这瞬间让单方面的价值复杂起来,加深了动画电影本身的厚度。
而写到这里,我就不得不提及除了《心》以外最重要的那本书《小王子》。
《小王子》大概内容不过多赘述,但是这本书对两人的关系起到一个解释的作用。
樱良渴望获得自己的价值,而在第三次拥抱时春树拥抱的不再是其他的人,而是她——换做其他人他不会感兴趣。
就像是那朵玫瑰,花圃里千万玫瑰,只有这朵玫瑰被小王子赋予了意义与价值,她成为了“小王子的玫瑰”。
而春树在樱良的感化下“吃掉了她的胰脏”,灵魂得以寄生,他就像那只狐狸,被小王子樱良驯化,懂得了活着的责任,也知道了爱的责任。
其内容自不待言,单是最后结尾樱良死于非命,就已经超过了其他绝症类治愈动画一大半,这也是《四谎》与《胰脏》差得最多的地方。
神来之笔,把生命的深度瞬间提到了我们眼前,仿佛一场温柔的拷问。
在很多矛盾的处理上,住野夜很好地把控住了男女主的关系,让矛盾的发生令人耳目一新,虽说最终的平稳收场大同小异,但依旧令人感叹其对此小说内容的游刃有余。
这部电影极大地改变了我的价值观,更成为影响我写作的重要因素。
短小精悍,内容轻松的小说,也可以写到很有深度。
刚看完,分析的驴唇不对马嘴,如若以后有新的观点,再度添加。
一部青春死亡教育片前半段节奏太快,看出是要留给后面大段着重抒情两大主题:一是死亡教育,二是人存在且活着的意义。
本质上一个问题。
人的心思太复杂了,不得不说,你不知道每一个举动是什么意思,ta自己也不知道,这种无序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集合体才是人吧对于死亡教育的主题,并没有太多新意关于活着的意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羁绊。
最后大段抒情开始美化、玄幻: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遇见你关于女主的死,编剧/原著作者:想不到吧.jpg,但是在我看来纯粹就是甩小聪明要是我本来性格开朗,那得知将要死去,肯定是要做一些大胆之前不敢做的事,变得更加洒脱看开:没什么大不了的,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这是纯粹的自由要是我本来性格内向,得知将要死去,肯定会陷入更深的哲学思考和存在性命题,甚至写出第二本人间失格,甚至提前结束生命前者说的是女主,后者说的是男主其实,人活着是要建立联系的。
但是如果与他人毫无联系,那死亡更是无足轻重了,因为这时候只需要考虑你自己如果明天,活着今夜就要死去,我只担心父母的遗憾,死亡,在于联系的断绝。
死亡,考虑的不仅是自己,还有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
其实,今夜死去也无妨下面是连图的吐槽:p1p2 怎么会有这么恶心的谚语啊……p3不是京吹久美子和丽奈一起爬山吗!
p4突然化身折木奉太郎p5突然化身野田洋次郎!
天气之子主题曲mv中的形象哦p6p7突然化身eva碇真嗣!
p8突然化身天野阳菜!
总之,画风多变,越看越眼熟哈哈哈可能是我想多了制作是studio voln ,越看越有a-1,comic wave和京都的感觉hhh
一场让我抹了30分钟眼泪的小众电影,非常喜欢男主的处世方式。
看这部电影不需要理性,只需要在前半段享受男女主各种调皮欢乐的日常,到最后大哭一顿就够了。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应该就是夏目漱石的那句,今晚月色真美吧。
两天了,想到樱良的死心依旧是一阵酸。
那天是自己去的。
自己一人看电影的时候,看到妙处只能自己傻傻地笑,文中很多有趣的文学梗,但我看起来也只是一知半解。
当情节触到心底那根线,情绪就不断涌上,从男主发了那句话开始,我就知道,我最害怕的终究是来了,只是没想到女主是这样走的,无声无息,没有告别。
从一开始就一直担心剧中不断提及的杀人犯,最终心里的两块石头都落下了,杀人犯和女主的病同时消失。
我以为你走前你会告诉我,我以为我能陪你,到最后告诉你,我爱你,悲不过此。
看男主从楼梯上摔的那一下开始,眼泪一下止不住,断断续续,在近30分钟的时间里变成了爱哭的人。
幸好,你看了那消息,幸好你想说的也传达到了,喜也莫过于此。
最后翻日记的种种回忆和那句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不直觉又满脸泪水了,不需要去擦,因为没人认识我,也因为边上的小情侣在我哭得飞起的时候,手机也扣的很开心。
至于春树的处世方式,我喜欢这种自我封闭的世界,我想一部分人也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只是在现在的人情社会中我们没有勇气放下,只能随波逐流。
而也并非女主改变男主,两种方式无论好坏,皆为男主的选择,能快乐地活下去就够,带着樱良的份。
标题是很喜欢的一首歌的歌词里的一句,前年听到的,翻译过来是,若能轮回转世,我想成为你啊。
第一次看到这一句歌词时就胸口闷闷的,但不知道为什么。
若能轮回转世,我想成为你啊。
其实“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就是“我想成为你”,“我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人”吧。
虽然最后女主离开了,但男主其实已经把她的胰脏吃掉啦。
每天每天的相处,某种意义上就是逐渐把一个人吃掉的过程吧。
我之前喜欢过的两个人,都是那种和我很不一样的人,我过去丧丧的,不能说是阴暗但总归是活力不足和热爱逃避吧,脑子里总是悲哀的想法,觉得自己破破烂烂的,总希望有人来爱我来救我,没准儿我就能好好活下去了。
他们看上去非常的健全和明朗,像是所谓和我正相反的人吧,我好想变得像他们一样啊,我想把他们的胰脏吃掉虽然最终他们并没有来“救”我,我和他们的关系到最后也并不近,始终是孤身一人,可我的确变了,我居然成为那个明朗的可以让一些人笑出来的人了,有人想吃掉我的胰脏了生活大概就是这样吧,没有绝症,没有拯救,没有少女从天而降带你去吃甜品逛海边看烟花,没有人借给你《小王子》(虽然我有借给一个人《小王子》但他半年都没有看??
),但有人淡淡地对你说一些话,陪你做一些事,然后他们从某个时间点开始逐渐不在了,你也往前走了不过胰脏我已经吃掉了。
那些人的一部分会和我一起活下去,明朗的地方也是,温柔的地方也是,哪怕怯懦的地方可能也是人生因为某一次相遇染上色彩,我觉得是很传奇很难以想象的事,但似乎又是日常生活中默默发生的事,只不过色彩在不知不觉中浮现以致于你无法分辨和那个人究竟有没有关系,而且那个人后来没有死,只是渐渐消失,不过如此电影最后有一段模仿《小王子》的画面,女主在自己的星球种下樱花(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春树吧),用玻璃罩去保护它,照料它,一次又一次地看日落,星球随着花朵的生长变得五彩缤纷,这时男主的星球进入画面,是一个没有色彩的荒芜的星球。
男主低下头淡淡地笑,说我不厉害,你说得对,我不过是胆小而已。
代表女主的死亡的那个画面,和《小王子》中小王子被蛇咬到的那幅插图画得超级像,看到就让我很心痛。
是捂住双眼,身体微微后仰的姿势。
《小王子》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不断相遇和别离的故事,小王子养育玫瑰,离开了玫瑰,遇见狐狸,离开了狐狸,遇到飞行员,终于又离开飞行员。
小王子准备启程离开狐狸的时候,狐狸说它一定会哭的。
小王子可能是觉得愧疚吧,他说这是你的错啊,我本来不想带给你痛苦,是你要我驯服你的。
狐狸说是这样的。
小王子说你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
狐狸说由于麦子颜色的缘故,我还是得到了好处。
麦子颜色的缘故又是什么呢?
“你看到那边的麦田没有?
我不吃面包,麦子对我来说,一点用也没有。
我对麦田无动于衷。
而这,真使人扫兴。
但是,你有着金黄色的头发。
那么,一旦你驯服了我,这就会十分美妙。
麦子,是金黄色的,它就会使我想起你。
而且,我甚至会喜欢那风吹麦浪的声音…… ”别离固然悲哀,我也不想要别离,但我不认为因为有别离,相遇就充斥着悲哀和无意义。
有些人觉得女主临死还改变了男主独自一人的生活很过分,我是不这么觉得的。
男主其实是选择了改变,远离人和靠近人实际上都会有难过的时候,但他开始试着靠近人去生活。
这是他的选择。
樱良死了,他会哭,一定会哭。
可是他会更喜欢樱花,会喜欢《小王子》,会更多地用触觉而不是数字去感受人的体温。
那些我们爱过的人,也让我们爱上了更多的事物,即便从生命中消失,也永远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文艺完了想从最近学的东西的角度野蛮分析一下,这个故事是非常典型的冷淡回避(甚至有点毒舌)的分裂样男性吸引到热情洋溢的表演型女性的故事了,原著里还没这么明显,动漫版真是做得太夸张了……看到有人说这部和四谎有点像,四谎我没看过,但好像也是分裂样男被表演女“拯救”的故事。
甚至疑心霓虹的很多作品的核心是不是都是分裂样被表演型拯救,冰菓也是吧?
要我说我也挺想被热情洋溢的好看小姐姐喜欢和“拯救”的,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小姐姐如果不是得了绝症哪有时间和兴趣理阴暗肥宅!
可以洗洗睡了【不过话是这么说,我想起来我高中时非常喜欢和另一个朋友一起拉着一个很冷淡回避的男孩子玩,觉得他一个人怪寂寞,想让他更敞开一些。
我可能就是表演型吧hhhhh
我真的不喜欢这种日本纯爱电影,他们在我眼里全都一个样,不管是画风还是剧情
很不能理解,临死的女主为啥一定要在死前改变男主生活。没有和朋友交流的生活,也不错啊。一定要有很多好朋友的生活才正常吗?
刚做完胆囊摘除手术第三天,躺在医院病床上看完这部片子
我相信友谊,友谊万岁!!!
和宫崎骏,新海诚的不同很平静的生活小事,活泼可爱外向乐观积极的女生心心恋恋着直男。直男在火车上告诉她名字的那一刻应该就已经喜欢上女生了。看到了自己的初恋,简直一模一样。自己一开始不想谈恋爱,即便想谈恋爱的对象也不是这种性格,可自己又不会拒绝,慢慢的发现爱上了她女生还谈着男朋友,但是又把他叫到家里,勾引男生和她上床,把火勾起了又哭哭啼啼不让上。叫去旅行在酒店睡觉,男生要在沙发上睡,但她非让在床上一起睡,在日记里写不知道喜不喜欢他。明明想让其他人都不伤心的接受她的离去,可最后还是嘱咐母亲留下了一封给男主的信。而且最后还把男主弄哭了。女主这一系列操作有点迷。实际上她最爱的还是自己吧。其他人都是工具人被杀人狂干掉这个结局我真是像以为打开盒子是蛋糕结果里面是坨屎的感觉
和真人版差不多吧,感觉我大概也需要某个樱良将我带离孤独轨道。
国门…我尽力了,我已经过了会为这种故事感动的年纪……就算要阐述“人与人的联系给人生带来意义”也有很多种方法的,真的大可不必搞这种脚趾抠地的故事。
老年人表示真的看不动……三观有点奇怪。开朗热情患病妹子变这法子硬撩孤僻冷漠少年,非要在弥留之际改变他人(强行灌输价值观)。然后就莫名其妙被凶杀了……最后一幕少年打开心结与世界和解(莫名其妙要开始与别人交朋友)……导演是有多在YY,圣母要把光辉洒满大地,人与人非要热情开朗好好交往才是对的吗??
什么玩意,剧情莫名其妙,女主做作且婊里婊气,男主矫情得要死,结局也莫名其妙,也没看到男主应有的人物弧光……也就画面还可以看看
最后的时刻 有个这样的同学陪伴也挺好的吧。
没赶上电影院,只能在网上看了。看简介不知道为什么能红的故事,居然陆续追完了真人和Anime,可能是和春树一样,一直在憧憬像桜良一样的光。
如果和声之形放一起看会更好。这个主题不适合我这个年龄观众了,不过对任何临终的言行都能认真去理解。
没有名字的我 没有未来的她
比原著多了一些細節,例如在兩人對話時,補充的畫面與配角的動作,恰當詮釋了話語中的延伸意義,把原本在小說中的文字形塑得更立體,搭配輕快柔和的配樂與粉嫩明亮的色調,將作者呈現女主得絕症,卻表現得蠻不在乎這個主題,用動畫還原得很好,把故事細微推進著,構築兩人微妙的關係,也同時搭建起男主與其他人的橋樑。敘事故事的方式與氛圍很有沉浸感,兩人的情緒堆疊也很巧妙,把這種偏向日常的故事,以細節增加層次,往往是小說做得比電影好,但這部動畫電影也不分軒輊,甚至藉由動畫的呈現而更加美好,原著黨表示很滿意。也許我們都在生活中不斷做出選擇,並遇見那些會和我們產生交集的人,藉著這些交集,寫下人生的意義。話說我不明白這年頭的年輕人,怎麼還會用傳簡訊的方式交流呢?不該用智慧型手機的嗎?
春樹咲良、多配的名字啊……
全程无感。
就像很多日剧里的女生一样啊,笑起来甜甜的让你没有防御感,敏感爱哭,要在夏天的时候恋爱,要在夏天的时候犯错,但是真的很多时候想暗快进,前排带着女儿来看的父亲哭成了泪人,希望他没有遭遇家庭不幸
还行吧,感觉画风不是很喜欢
一个将死女孩让一个孤僻男孩爱上自己又让他独自痛苦一生的故事。姑娘你不觉得自己太残忍吗?
迷惑电影大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