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酷所播网络纪录片《大地情书》,聚焦尘世凡人,体察乡土民情。
用心用情用功地讲述了一段段发生在东北黑土地上的感人故事,光影之间自然流露出乡土中国的自然美和人性美,令人美在心里、忧在细处。
这部颇具地域特色的影像,几成写给神州大地的情书。
近期,优酷上线的网络纪录片《大地情书》走进东北黑土地上的农村人家,书写了一部颇具地域特色的乡土中国影像志。
该片选取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绥化市为取景地,以当地特色生产活动或民间艺术为索引,对焦平凡世界里的平凡人物,讲述了十段令人百感交集的生活故事。
全片以精心的摄影、精巧的脚本,完成了一次时代意义上的创作,成功将沾泥土、带露珠的乡村文化,精心精细精准地带入大众的视野。
在扑面而来、热气腾腾的生产生活场景中,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东北农村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兼顾地域性与普遍性,在奇观式表达中传递情感共鸣。
虽然该片的素材全然集中于一市之内,每期内容细分到该市每一个县,但并没有降格为掠影式的地区宣传片,而是兼顾了地域性与普遍性,在奇观式展示当地特色生产活动的同时,细致描摹人们共通的情感,引发观众共鸣,增加了作品的深度。
“跑山人”快速徒手攀上70米高的松树枝头采摘松果、采冰人站在摇摆漂浮的冰块上切割冰面……一组堪称“危险动作”的生产活动影像记录,展现了不为常人熟知、充满视觉冲击的奇观,突显了充满地域特色的劳动场景,给观众带来记忆点。
而对于从事这些特色劳动的普通人,该片则注重捕捉“平凡人”身上的精神魅力,以故事化的叙述、“陌生化”的描摹,突显他们并不乐观的生活处境与一如既往的乐观性格之间的张力。
无论是在辛苦劳动之余争当“大米模特”的农村姐妹,还是身患绝症依然义务演出的业余二人转演员,坚强的生命与严酷环境的应答,让故事的内涵和厚度充实不少。
这些悲喜交集的平凡人生,便自然呈现出人类共通的生命情感体验。
围绕生与死、爱与恨、悲与欢、聚与散这些亘古不变的话题,该片将发生在东北农村的故事,沿着现代网络呈现给观众,与观众的自身生活体验共鸣震荡。
片中人物身上坚忍不拔、开朗乐观的人性美,正与解说词中的 “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相呼应,让人良久沉思。
用心用情用功,以电影美学呈现乡土中国之美。
看得出,该片在摄影、脚本等方面花费了不少心思。
将“土”气、原生态的东北农村生活拍出“高级感”的背后,是创作者追求的用心用情用功,和对美的关注、对美的追求。
一碗最为家常的猪肉炖粉条和一锅朴实无华的大酱炖鱼,在特写镜头下色泽晶莹、纹理清晰,竟像顶级名厨手下的珍馐美馔,大量网友在评论中将其与《舌尖上的中国》相媲美;航拍镜头下一望无际、湿润葱郁的小兴安岭原始森林,以及大块大块色彩清新明亮的稻田,展现了美丽乡村大地优质的生态环境,被众多网友评论为“随手截图都可以作为电脑桌面”。
镜头对美的捕捉和呈现,是创作者以具象美表达对乡土中国的热爱,并以之带动观众感觉美、感受美、感动美。
该片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在片头和片中插入主要人物的简短独白,将其与真实生产生活场景随时切换,并使人物扮演类似“说书人”的角色,在自我介绍中推动叙事。
这些独白以黑幕为背景,以近景镜头捕捉人物真实生动的表情,拉近了人物与观众的距离。
不同人物的独白经过剪辑拼接,形成了“对话”效果,使东北乡村文化中朴实、诙谐的地域风采自然流露。
如第三集主人公“种稻冠军”毕家英说:“我先期不会(跳舞),后期我也会了,我也跳得挺好”,紧跟其后的镜头是亲戚张英对她的“无情”揭穿:“她呀,确实跳得不咋地”。
用心用情用功的剪辑,让乡土中国之美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更与东北黑土地水乳交融,趣味丰盈。
精心精细精准,以精品意识体现强烈思想性。
《大地情书》以普通农民为主角,赋予平民化的人物与环境“高级”的美感和格调的同时,精心精细精准地关照着当下乡村中国的文化建设。
该片以“大地情书”为题,以“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 为注,站在农民的视角上表达了他们对足下土地的深厚情感和生命哲学。
这些颇具思想性的表达,在创作者布置的一些悬念和冲突中,以及一些富有戏剧性的桥段里尤为强烈。
如第五集中,一场传统皮影戏落幕之后,镜头里鬓发花白的演员们从幕后走出,安静、整齐地站成一排向台下深鞠一躬,而当镜头转向观众席的时候,成排的座椅上却空无一人。
这一“曲终人散尽”的桥段,利用留白的技巧让观众的情绪仿佛经历了一场由欢欣到沉重乃至震撼的过山车。
这些显然不是随意捕捉的镜头,而是经过了多方面精心的设计,甚至流露出了些许无伤大雅的“匠气”。
但正因如此,该片区别与一般意义上的农村题材纪录片,在充分尊重观众对于纪录片的审美需求的基础上,承担起了自己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
这些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和呼吁、思考和忧虑,让其思想性和价值自然呈现,毫无“匠气”。
《大地情书》以用心用情用功的制作,讲述了一个地域特色鲜明的乡土中国故事,成就了一部真正好看、观众爱看的作品。
借助影像美学与故事美,润物无声地把新时代中国农民的坚忍不拔与乐观向上还原了出来,也让创作者对农村农民的人文关怀流露于光影之隙,真正为大地写了一封“情书”。
——刊载于《广电时评》,版权为其所有——
当你得知自己命不久矣时。
你会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是自暴自弃,混吃等死?
还是珍惜眼前,及时行乐。
在东北黑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幸,有的身患绝症,有的人为了支撑家庭生活的开销而独自支撑。
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苦楚,但他们却也有一个相同的爱好——二人转!
这一曲二人转,让我十分动容!
因为他们真的事用生命在演绎艺术。
我特意留意了一些片子中他们二人转的唱段,老实说技巧很难称得上精湛。
最高阶的艺术跟艺术本身的造诣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一种生命能量的释放!
这种单纯、简单的形式,往往更能让人觉得感动和舒适。
而其中大哥大姐在讲述自己的病情和经历时,我的眼圈真的有了泪水在打转!
大家在身体好的时候,总会幻想一些不可能的事,如梦幻泡影般痴迷心醉,却又心痛涟涟,无人易懂,身处自己的世界,游走于虚幻间,分不清光与影的交错!
但只有你临近死亡的时候,你才能卸去铅华得见本心。
这个队伍之中的所有人都已经看透的这世间所有,而他们身上的那份坦然也引发观众对人生的反思。
人生很多人情事故,不是不懂,只是无奈。
一辈子,就图个心里痛快。
那些想不通头疼,想通了心疼的人事,不如淡然视之。
我们真实地活着,但不是每个人每件事都要较真到底。
真实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场心痛。
开心地活着,如花自然开,自然落,不难过。
花非花,雾非雾,看淡者优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早上闲逛豆瓣,看到了一篇推荐这部纪录片的短文,讲的是东北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故事。
于是打开来看。
第一集中讲了跑山人徒手爬上高高的松树采松子和采冰人在零下几十度的天气用铁锹开冰运冰的故事,被震撼到了。
震撼于在工业如此发展的今天,还需靠手工去完成这两件事。
为何不可以站在地上用杆子钩子之类把松塔打下来呢?
为什么不能造一些小型机器人爬上树梢代替人工呢?
大型起重机械无法开进冰河中央,为何没有几台小型机械合力开冰呢?
我相信,劳动人民在这方面的智慧是远超于我的,之所以还保持现在的方法,一定有他们的道理和原因。
我们做科研搞技术的,可以从这些实际问题出发,去钻研能够付诸生产、解放劳动力的工程技术,这大多是工程问题,还远未达到科学问题的深度和难度。
患了癌症的二人转演员努力把欢声笑语带给大家,“黑土硒都,春耕大捷”,下乡演出,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比那些“殿堂”艺术家不知要高明到哪里去。
“把我最阳光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让大家看不出来我是有病的人”,这就是一个癌症患者的健康心态。
刚好最近看了毛泽东选集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感这种来自人民又到人民中去的艺术家,是最难得的。
大似海上的打鱼人邵把头,80岁高龄,卸任前的最后一年,第一把却落空而归,打了一辈子鱼,头一次碰到空窝儿,他沮丧的表情令人心疼。
祭湖醒网仪式上, 上万斤的大胖鱼随网而出,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似乎也是在给邵把头一个完美的答卷。
割稻大王大油门,有个模特梦,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欢声笑语,劳动人民的开心最为简单。
不需要华丽的衣服,不需要浓妆艳抹。
“你觉得我长得啥样?
我觉得我长得挺好。
”比赛虽未取得名次,但开心就好。
说实话,我觉得大油门就单单上台去像往常一样唠嗑,就能逗得观众哈哈大笑,准要比她唱歌的效果好。
卖赵家大酱的酱人老赵。
没做好的大酱,宁愿扔掉也不愿意与好酱掺和着一块卖。
“做良心的食品,用口碑说话”。
黑土地上的宅男老丁,不抗倒伏、不抗病虫害的稻子,也坚持种植。
老母亲的菜园里一片绿油油。
儿子种了大片的有机白菜,丰收的季节去赶集“拉秋菜”。
“尽管如今食物不再匮乏,但人们依然留恋这样的生活方式,把一个冬天所需要的瓜果蔬菜,全部拉回家分类窖藏,这样,才算得上是安稳的日子。
”白菜屯里腌白菜,粉条屯里漏粉条。
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吃顿饺子,就是幸福。
“孝心不是等待,而是你就在我眼前。
”这一集相对比较平淡,却是让我最想流泪的一集。
老少马倌儿们以马为乐的田园生活,让人羡慕。
母女对于皮影戏的传承,让人感动。
这是一部充满了烟火气的纪录片,拍摄手法也很讲究,拍的很真实,很精彩,我很喜欢。
目前看到第一期和第二期以及第三期预告。
最近找出以前的硬盘发现里面的南拳妈妈的牡丹江,是一直留着的歌,其中的歌词就用来做标题了。
题记用了艾青的诗句: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情感上都要给五分。
这是一部我会推荐给爸妈看的纪录片,也是我会推荐给觉得“我太难了”的小伙伴们看的片子。
不仅是因为朴实,泪目,更是因为里面的精气神。
从祖籍上讲我是东北的,虽然总是被误认为是南方人,但我内心知道自己把那片土地永远当做我回不去的故乡,第一期里真的就是那种忆起死去外婆讲当年家里如何从东北迁出为了活下去,但外公其实当时是准备再回东北的,但直到他们相继去世,我长大成人,那都已经成为了们家族的遗憾。
我不禁想像如果当年外公先于外婆离开东北前已经回去,我们的生活又该呈现怎样一种面貌?
片头剪辑的很棒,色调调色充满了森林感,字体很好看,配乐到位,话外音配音声音好听且有情感,可以看出来主创团队是真实的去拍这些普通的讨生活的人们,带着一种温情脉脉。
这里人们的笑容好美,眼睛好亮。
第一期,跑山的人们,采松塔,朴实的笑容,对爷爷的爱,结尾会想到鸣响雪松里讲的那种人与大自然的共处,会给松鼠们留下足够它们可以吃的松子,靠山吃山。
第二个故事采冰人们,队长说的那句话和我爸经常说的都一样,是不是倔犟的东北老头都是这样的,特别让人心疼也特别可爱。
七百多公斤的冰,他们靠人力去拉,掉下去那一刻每个人脸上的表情比大片震撼,也正是这段让我觉得当我们觉得我们“我太难了”的时候来看看这些采冰人冒着生命危险起早贪黑每个月挣到5000元。
第二期,二人转是我不多的能和我爸妈看下去的节目之一,就真的喜爱东北人说话那种大碴子味儿。
这些没有被疾病打垮脸上带着笑容的人们,82岁的喜爱乐器的老爷子,TA们还做着公益演出。
第二段,探鱼老爷爷表情和我爸真像,周围那些东北老头脸上那种表情真的我在我爸身上也看到过,是不是东北老头有时候都会呈现这样可爱的表情。
航拍下的雪景森林好美!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城市。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全国性“抢人”大战打响,各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的意识不断增强。
融媒体时代,纪录片正在各大网络、电视荧屏强势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比其他形式的城市宣传片,由于,城市纪录片具有“真实性、思辨性”,“极强的生命力、更为主流的受众,更有利于国际化传播”等特点,以及,城市纪录片在“传播主流价值、记录时代变迁、展示城市风貌、反映城市精神、留存城市记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城市纪录片已成为宣传城市的重要载体、记录城市发展的忠实档案,备受城市管理者青睐。
《大地情书》正以更富特色的积累和全新的姿态拥抱新时代,将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家相册”。
基于“融媒体时代”和纪录片的“独特魅力”,以及城市纪录片在传播主流价值、展示城市风貌、反映城市精神、留存城市记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如《寻味顺德》《金城兰州》《大地情书•绥化》等皆赢得巨大成功,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城市宣传方式的革新之路,沿着这条路径,我们可以感受到如何利用纪录片打造城市人文IP、为城市立传的脉络与方向。
大地情书,我东北大片,又看了一遍,真人真事就是好看,我的爹娘,我的大酱,我的炖大鹅,,,,还有我那村口的小芳,感触很多,,拍出了人间烟火气,美在心里、忧在细处,别样的欢欣,别样的幸福,或许生活本就如此。
还有马倌兄弟,那小日子,太羡慕你们这种了,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你我不都是人间烟火里的尘埃吗?
皮影,皮影下次再说
观《大地情书》有感 又看了一遍《大地情书》,我就是齐齐哈尔人,看完这部片子以后,感触还是挺多的再次感慨万千,不得不为摄影师的独特视角和人文情怀所折服。
一望无际的稻田,诗情画意的呼兰河,五彩斑斓的秋意在林间、在田间、院子里恣意流淌,构成了一幅绚丽的油画;隆冬时节,东北大地一片苍茫,远山近水被皑皑白雪层层覆盖 ,点缀在白山黑水间,让人仿佛进入仙境美妙,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
这是一部从多个角度反映东北人文地理的极为罕见的优秀纪录片。
纪录片的内容涵盖东北人的精神气质、自然环境、民俗文化、部分土特产。
整部片子的背景音乐、画面、解说词配合得简直是令人无可挑剔。
尤其是里面的解说词,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它时而深情、时而激昂、时而深沉,不经意间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让人沉思良久。
《大地情书》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为优秀的纪录片。
画面,色彩丰富、清晰干净,或大气磅礴、或细致入微;配音极度舒适,且治愈;解说词内容较简洁明了,内涵丰富;有科普,且好理解,有人情,且不刻意。
总体:有电影感的精美镜头(审美);有刺激感的桥段(猎奇);有感同身受的人情(相关性);爱!
乡土美风物美东方美——《大地情书》影像以“看见•东方之美”为主题,借助电影美学,以“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脱贫攻坚”等重大社会关切为切入点,讲述了一段段感人故事,光影之隙自然流露出的风景美、物产美、文化美、人性美、乡土美、城市美、东方美,令人美在心里、爱在细处。
这部充满地域特色影像既是写给中华大地的影像情书,亦是写给这个世界的影像情书,入选“情书”的地域、风物是亟待被国内外深度认识的代表。
《大地情书》的热播,其不同寻常的立意和传播模式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和思索。
它从小人物的角度出发,观照小人物的内心真实感受,通过多种媒介广泛传播,得到观众的喜爱。
电商助农进一步擦亮地域文化品牌《大地情书》用真实人物故事展示风物美好,借助强大的媒体阵容,深度联动阿里巴巴电商平台,通过优酷、淘宝、阿里鱼等,直接链接当地特色产品,实现农产品售卖,引导文旅消费,赢得社会广泛好评。
《大地情书》以优酷、央视为主要传播平台,兼顾网络媒体的权重和央视媒体的权威,以长视频、短视频、音频、美图、美文、话题等全媒体传播手段吸引用户眼球;传播手段的丰富与多元,既让人人都能置身于第一时间的第一现场,亦让一个个话题,轻易就成为蝴蝶效应里的一双双翅膀,引发共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得到观众的喜爱。
“跨屏”全媒体传播,引发蝴蝶效应,创新人文纪录片的传播途径。
第一集爬树和采冰,第二集二人转和捕鱼,都是东北人日常生活中最有特色的那一部分,我觉得还可以展开一些来讲,豆瓣条目更新不够快,现在还只有第一集的内容
大自然用严寒考验东北人意志的同时,也塑造着他们坚韧不拔的个性。黑龙江绥化,这片寒地黑土之上,有这么一群小众职业:跑山人,采冰人,鱼把头,马倌儿......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努力造就着平凡的幸福,让我们看到沉甸甸、热腾腾的人间希望。所有努力生活的平凡人,都值得被尊重。
关于东北的故事
了解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听到中年男人说和妻子说好“来世还做夫妻”,很动容。
少见的关于东北关于那些真实的黑土地的纪录片
精神东北人来了 ! 爱这片神奇广袤的黑土地 !
吹起劳动的号子,用危险,辛劳,努力的劳动,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是大地之下,每个劳动者献上的情书.
奔着了解东北乡俗的目的去的,但是也收效甚微。都是现代化的东西了,歌颂小人物也不是很成功,不够深刻,故事很平。
像语文考试最后十分钟赶出来的作文。
有钱的东北人都去海南岛了。
画面很美,正能量,三观正。前几集很震撼,后面弱了点。
我和我妈:想去绥化!
和我妈去树林里溜蘑菇时 被踩出来的路也是窄亮湿滑的 若在松树下捡到松塔 总会选几个品相最好的放在兜里拿回家摆在窗台里 帮工从大棚里检出稻苗 我爸用扁担挑运到水田里 记忆力的稻埂也和视频里的那样又危又窄 同一时间只能允许一人通过 我家菜园子有口酱缸 捣酱要先翻开大铁皮洗衣盆和红布 酱杵子一边捣 黄色大酱不断向上翻涌 要瓢出来的黑沫子杂质都会聚集在缸边 用铝勺子撇出来随手洒在地上 地上又多一道酱黄色的线 我的整个童年都依附在这片黑土上 热爱黑土地的人 也会被黑土热爱
皮影戏还有二人转这两集都好感人~
片头值四星,可惜正片一般,前两集还行,后面三集就不行了,只喜欢下酱,菜园和皮影戏
比想象好。笑着的马三简直太催泪了。特别是在影评里看到他真的走了,泪目== 里面的每个人面貌作为一个喜欢赵本山的南方人也觉得亲切。黑土地上有生命的馈赠,也有磨难的洗礼,永恒翻腾着人民的的喜悦和哀伤啊~粗糙又朴实的浪漫。
特别真实的一个纪录片,记录了小人物的故事,里面有心酸有苦辣,看完了之后给人一种很平静的感觉。
徒手攀70米采松塔收集人间美味;零下30°无畏严寒的“纤夫”采冰人;生死无常,唯有二人转剧团里的人间真情欢乐常在(马三貌似真的走了?);忍饥挨饿坚守,松花江冰面网鱼...讲述黑土地上百姓的情感、奋斗、喜怒。“平凡生活颇不易,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兴亡百姓苦,中国人活着真不容易。
我看见家乡的茫茫大雪,村口街坊邻居的闲谈,远处二人转和观众的喧闹声音,冬日里一口大锅咕嘟着的酸菜白肉屋子里都蒸腾着热气,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饺子,看着窗子上的冰花。我一望无际的大小兴安岭,脚下的黑土地,蜿蜒的松花江,我看到听到感受到,眼里总是湿润的,异乡的东北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他们活得多认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