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金奇缘

Crazy Rich Asians,我的超豪男友(港),疯狂亚洲富豪(台),疯狂富豪(新),疯狂的亚洲富人,疯狂的亚洲富豪,人疯钱多亚洲豪

主演:吴恬敏,亨利·戈尔丁,杨紫琼,嘉玛·陈,奥卡菲娜,卢燕,岑勇康,郑肯,水野索诺娅,吴育刚,欧阳万成,钱信伊,瑞米·许,尼科·桑托斯,陆思敬,苏慧敏,方展发,谢宛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粤语年份:2018

《摘金奇缘》剧照

摘金奇缘 剧照 NO.1摘金奇缘 剧照 NO.2摘金奇缘 剧照 NO.3摘金奇缘 剧照 NO.4摘金奇缘 剧照 NO.5摘金奇缘 剧照 NO.6摘金奇缘 剧照 NO.13摘金奇缘 剧照 NO.14摘金奇缘 剧照 NO.15摘金奇缘 剧照 NO.16摘金奇缘 剧照 NO.17摘金奇缘 剧照 NO.18摘金奇缘 剧照 NO.19摘金奇缘 剧照 NO.20

《摘金奇缘》剧情介绍

摘金奇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摘金奇缘》改编自新加坡作家关凯文畅销全球的小说《疯狂的亚洲富豪》,讲述了美国出生的华裔经济学教授朱瑞秋(吴恬敏 饰)与男友杨尼克(亨利·戈尔丁 饰)一起参加他的好友婚礼时,竟惊讶地发现男友原来是亚洲“钻石王老五”。惊魂未定的瑞秋不仅要面临尼克身边前赴后继的美女攻势,还要直面男友背后错综复杂的豪门恩怨,更有杨紫琼饰演的高傲富家婆婆进行百般阻挠。当朱瑞秋误入名车、派对、珠宝、豪宅萦绕的纸醉金迷的亚洲富豪世界,爱情突现阶级鸿沟,作为现代版“高知灰姑娘”,她能否打好这场爱情保卫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警视厅局外人汉娜樱桃魔法THEMOVIE~如果30岁还是处男,似乎就会成为魔法师〜假面骑士空我终极谍匪别对映像研出手!无边序曲玄天战纪2之九幽烈火加罗律师第三季旧日阴影前辈,这不叫恋爱!女王制造者浮游先生夜路狂奔警告西游记归来奇人密码:古罗布之迷分手不想说再见血偿老板娘3炽爱囧探佳人大人父母官人类资金皇妃为何那样樟树味,茉莉香金枪手徐宁致命点击苹果胭脂劫

《摘金奇缘》长篇影评

 1 ) 《摘金奇缘》——埋没于华丽背后的亚裔困境

早在国内上映之前几个月,《摘金奇缘》已经在北美取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

美国首周票房265万美元,目前美国总票房已达1亿7千万美元。

IMDB评分7.3,烂番茄新鲜度指数92%,影评人评分7.6,观众好评指数79%。

《时代周刊》的Karen Ho将其与25年前的《喜福会》相比,称其为《喜福会》后第一部“有着全亚裔阵容和由美籍亚裔导演的现代故事”。

在这样的口碑下,无论是因为影片性质还是中国广阔的电影市场和庞大的观影基数,此片引进国内可谓是板上钉钉。

中文预告片也早在今年4月份就能在网上一睹为快了。

烂番茄从预告片来看,这部全亚裔班底的电影获得了许多成功亚裔影人的加盟。

老一代的包括卢燕和杨紫琼,年轻演员中吴恬敏和Gemma Chan也是美英两国观众比较熟悉的亚裔演员,给人带来不少亲切感,观众对她们的演技也比较了解和放心。

然而让人感到失落的是,预告还展示出了老套的“灰姑娘”剧情和对亚洲富豪奢华生活的夸张渲染,甚至有网友称之为“好莱坞版小时代”。

不管是原片名Crazy Rich Asians还是中译名摘金奇缘,其中隐约透露出的味道也都正如预告所展现出来的,充满了俗气套路和西方对东方一直以来的猎奇窥探与诠释。

作为被窥探的一方,我们难免会感觉到被误读,特别是在看过近年好莱坞大片里为了迎合中国市场所添加的所谓中国元素后,会担忧此片是否又是一部消费亚裔、对亚洲文化存在着不尊重的作品。

落笔之时国内还未上映,但已看的观众评分仅有6.3分。

是因为水土不服,还是影片的质量和刻画真的让观众的观感有如此大的分歧?

豆瓣当然,这部电影是由小说《疯狂的亚洲富豪》所改编的,里面就描述了各种夸张的亚洲富人生活,而小说据说也是美籍华人作家关凯文根据自己亲身经历而写。

因此对于我们“不真实”“炫富”的指控,原著作者可能会微微一笑,说我们没见过世面。

毕竟我们自己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生活,确实也无权用虚假来形容它。

但因为这样,这种表现方式就没问题吗?

是,然而也不是。

抛开先入为主的疑虑和不满,我们还是需要回到正片上来讨论。

此片看下来和预告片表现出的风格相差无几。

从目标观众来看,这部片的理想目标观众其实不是中国本土华人。

即使一开头便引用中国睡狮的名言以示赞美和尊重,而且所有主要角色的身份基本都是华裔,但是电影中的每分每秒,都无法给中国国内观众带来多少联系感。

而对于海外华人来说,他们即使不是过着这样纸醉金迷的生活,但是在异国他乡生活所面对的身份认同困境,确实能够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一丝端倪。

必须承认的是,亚裔制作班底确实更为了解亚洲的文化,不但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还考虑到了华人圈中的多样性,角色们以普通话、粤语、闽南语等方言来区分他们的出身地和文化环境。

在男主Nick的家庭里,阿嬷讲的是国语,而男主母亲Eleanor说的是粤语,体现出了华人圈子里不同地区文化的交融。

但电影中的一些描述仍是给人带来了一丝不适。

一开头紧接着拿破仑的中国睡狮名言“Let China sleep, for when she wakes, she will shake the world”(“让中国沉睡吧,当她苏醒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就是Eleanor一言不合就买下一家伦敦历史悠久的酒店的情节。

这场景难免让人解读为:中国强大起来意味着中国人富有起来——且不说角色是新加坡华人“the Young Family of Singapore”——因此中国和中国人就以钱来震撼世界。

在这个双方都不完全占理的场景里,中国角色一方以钱服人,英国角色一方则是高傲和种族歧视(但等等,面对小孩子故意把泥弄得到处都是这样没有教养的行为,被歧视真的只是因为你是亚裔吗?

)。

酒店管理人员最后的尊重不过是资本使然,这并非是一个对华裔形象的正面导向,也不见得是一个高明的制造喜剧效果的方式。

此处树立出的Eleanor的形象不是一个勇于争取自己权益、对抗歧视的正面女性角色,而更接近于一个表面强势却只求助于金钱来解决问题的形象。

而对于Eleanor的行为,小时候的Nick和表姐Astrid表现出的却是得意。

无法想象在这样的教育耳濡目染之下,他们俩后来是如何最后出淤泥而不染、成为这部戏里为数不多“三观正”的富人的。

这样看下来,这一幕戏交待了Nick家的富贵背景,塑造起了Eleanor给观众的第一形象,还顺便反映了某些亚裔的低素质行为,整个开头设下了一个尴尬而讽刺的基调。

这是一场漂亮的胜利吗?

其次,在接下来对新加坡华人圈子的展示中,居然完全没出现一个出身普通家庭的角色。

“最穷”的大学同学也是住豪华大宅,还有整整一个房间的华丽衣服作为Rachel的后盾。

换衣服升级的桥段还出现了两次,第二次直接以抢了富家女镜头的方式来表现Rachel的胜利。

当然,剧情也证实了这样的胜利对达成她最后的圆满结局并没有任何作用。

而Nick方面,除了Nick、Astrid和办婚礼的那对朋友,其他亲人朋友几乎清一色的势利眼,要么有心机要么肤浅愚蠢的形象也让人大呼无趣。

亚裔富家女形象浅薄做作,死鱼事件更不仅仅是普通恶意,而是已经上升到了一种极其恶劣的性质,并体现了一种相当扭曲的心理。

这反映出Rachel跟他们不可调和的其实不是阶层差异和关于家庭和个人的东西文化分歧,而在于根本的价值观。

亚裔富家女的恶作剧我们都讨厌刻板印象,但如果说摆脱刻板印象的方式仅靠大量走向另一个极端,那么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不过是另一种刻板印象和剧本塑造上的偷懒罢了。

既然亚裔女性公认的羞涩、温顺、内敛,那就设置一群疯狂、开放、刻薄的亚裔女性。

既然公认亚裔男都瘦弱没有性吸引力,那就在设置戴眼镜肥胖的古怪单身宅男外,贡献出身材完美的亚裔帅哥。

影片不止一次通过亚洲男性腹肌特写和他们裸露上身的镜头来转换传统凝视对象,将男性放在异性角色和观众的凝视焦点中。

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对亚裔男的刻板印象,但是比起主要女性角色来说,主要男性角色的塑造远远不够丰满。

单说最完美的白马王子Nick,在整部影片中形象单薄,心理上没有太多的挣扎和成长。

他的争取即便不能说不存在,但基本只在镜头之外进行。

在包饺子场景中,Eleanor很明显对Rachel进行了讽刺,但他却没有反应,也没有为Rachel说话。

我们能看到的是他只会以戒指求婚来坚定选择,以维持他不拜金好男人的形象。

戏内戏外的凝视角度与此相反,女主Rachel的人设十分符合现代独立自主女性的形象。

她不但有大学教授的职位,而且除了发生不熟悉文化而带来的一些乌龙事件以外,待人接物也无可挑剔,面对各方的刁难和白眼能够不卑不亢。

其次是表姐Astrid,虽然出身富贵,但没有架子,一直委曲求全努力维持婚姻,在发现丈夫出轨后,伤心之余能及时抽身潇洒离婚。

这两个女性角色在一众女性角色中鹤立鸡群,是影片的一抹亮色,也响应了近年女权主义的觉醒和呼吁。

但在Astrid方面,影片对她最后的离婚决定缺乏自然有力的铺垫,对她的工作才能也只是匆匆交待,直接以买得起高价珠宝首饰和有14套房产来表现她的离婚资本,这样只显得她的决定和牺牲来得并不挣扎。

结尾更是为她加了一个遇到新对象的彩蛋,以弥补离婚带来的“缺陷”,让这个完美结局更加落入传统东方式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圆满,多少让人感到有些老套无味。

Rachel和Astrid身份认同困境:浅尝辄止的诠释与思考我们先将所有华丽元素抛开,看看电影所希望表现和讨论的重点——海外亚裔的生存困境:身份认同。

虽然说这部影片的主要矛盾存在于代表东方传统文化的Eleanor与代表西方文化的女友Rachel之间,她们的主要分歧(以对白方式多次强调)是女性应该放弃工作照顾家庭还是坚持个人事业追求。

但是她们面临的根本困境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她们都是“中间人”。

不但Rachel是“香蕉人”,Eleanor也不算是一个完全的“东方人”。

她们自身都是东西方文化并存的矛盾体,对于两边的文化圈子来说,她们常常都是他者,永远无法完全融入任何一方。

Rachel生长在美国,受到的是西式教育,跟亚洲的唯一联系是母亲和自己的长相。

但是她还是选择了同样身为亚裔的Nick,并且为了跟他在一起,要尽力补回她缺失的关于东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这过程中闹出了一些小插曲。

根据大学课堂场景来看,西方人对于她是尊重和接受的,但她反而遭到了“同胞”——以Nick家庭为代表的亚裔圈子的拒绝和歧视。

这对应了年轻的移民二代的身份认同困境,他们在社会中接触的完全是西方文化,但无论有意无意,由于在原生家庭中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十分有限,他们被动地丢失了自己身上传统文化的部分。

对于传统文化的不熟悉在他们和同胞之间划出了一条难以填补的心理鸿沟。

Eleanor同样是受过西式教育的,但她选择了放弃工作照顾家庭,是为传统文化占了上风。

有趣的是,在她极力保留自己东方文化的同时,她跟富家太太们学的不是东方佛经,而是西方圣经。

这仅仅是消遣,还是她一直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证明呢?

但就富家太太们对Rachel的八卦嫌弃的劲头,与伊甸园的蛇无异,只怕对基督教文化还是吸收有限。

同时,阿嬷教训Eleanor说把Nick送到国外待太久被西方文化所影响,Eleanor也曾多次催促Nick离开美国回家,说到底也是一种矛盾心理:既认同西方教育系统的先进,又担心下一代被同化。

这对应的是老一辈移民一代的身份认同困境,她们更赞同及遵循传统文化,但又无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他们无法掌控其中的平衡,无论是在自己身上还是在下一代身上。

因此这里面的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受到两方文化的影响,这给他们带来自豪的同时却又带来了痛苦。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部电影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海外华人的困境。

但我们把华丽元素加回去的时候就会发现,富有的家庭背景和让人眼花缭乱的富豪生活画面冲淡了这样的表达。

美国Variety 综艺杂志的影评人Peter Debruge将表现奢华生活的场景跟《了不起的盖茨比》(2013)进行对比,然而一边是繁华过后的落寞,一边是为抓眼球、破亚洲贫困的刻板印象、制造喜剧效果,批判讽刺之意停留于表面且淡薄,在进一步表现亚裔身份认同困境主题方面并没有帮助,两部影片除了视觉同样华丽之外实在难以相较。

这就是为什么说即便这是原著改编,画面场景的过度华丽仍然成为了一个问题。

即使Eleanor多次强调对Rachel的不赞同不在于家庭条件,而在于文化不同,但在两方家庭条件差距如此大的情况下,文化冲撞的影响分量是否真的可以完全能独立于经济阶层状况来考虑呢?

公海Party就影片表现出来的来说,两者无法独立来看。

如上所说,Rachel跟Nick家庭圈子的观念不和并不完全在于文化。

阿嬷在高潮部分对Rachel的否认仅仅在于Rachel是私生女会影响家庭名声,而不是因为文化背景差异。

Eleanor跟Rachel提到往事的时候,说自己不是阿嬷儿媳妇的首选,仍然先提到了是因为自己并非出身富贵。

因此家庭名声和财富仍然先于文化背景来考虑,文化背景差异对这场婚姻的决定性作用遭到了弱化,损害了对亚裔身份认同困境主题的表现力度。

此外,电影在将东西方文化对立起来的同时,也免不了让人感觉“捧一踩一”。

以Rachel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自由平等,尊重个人追求,对东方传统文化宽容接受;而Eleanor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家庭为主,牺牲个人追求,不尊重个人隐私(请私家侦探、帮儿子换衣服),对西方文化不宽容。

这样不平等的表达甚至到结尾也没有达到两方的共赢——也就是东西两方的和解和互相尊重。

因此虽然海外华人能在某些片段找到共鸣,但本质上来说,这仍然是偏西方角度的片子,并对身份认同困境的表现和诠释浅尝辄止。

从高潮到结局:未能得到解决的人物矛盾除了对身份认同的困境没有深入思考外,从剧本创作角度来看,这个完美结局实际上也并不完美。

让我们来看看高潮部分最重要的场景麻将馆片段。

这一段是剧情的重要转折点,并且可以跟前面Rachel和Eleanor在家中楼梯上交谈的片段形成对照。

在楼梯场景中,Eleanor占了绝对的上风,不但是因为场景发生在大宅内——是她的主场,而且还安排了Rachel最后在Eleanor逼近时下了一步楼梯来表现。

这种高低的站位和摄影角度不但在视觉上造成压迫感,也反映了人物心理上的交锋状况。

加上Eleanor端详Rachel的无礼动作,使得Rachel开始退缩,并且从先前的自信转变为矛盾。

Rachel和Eleanor的对峙经过身世揭秘剧情后,Rachel的境地落到了低谷。

母亲开导和Nick求婚后,Rachel做出了决定并跟Eleanor做最后的摊牌。

在麻将馆场景中,场地由豪华大宅转换为麻将馆——一个Eleanor不熟悉的环境,此时是Rachel的主场。

Rachel的服装从西式礼服转为传统中式服装,并以麻将入手贴近Eleanor的传统心理,坐在各方平等的麻将桌旁表现平等的态度,让Eleanor放下戒心。

整个场景下来确实并不复杂,一开始Eleanor就咄咄逼人地吃牌,显示毫不怯场。

而Rachel在明明可以胡的情况下故意喂牌,也就意味着她的主动退出。

Eleanor表面上在牌桌内外都获得了胜利,实则这个结果都在于Rachel的选择。

让步?

还是不让步?

可以看得出编剧借用麻将文化推进剧情的巧思,然而这真的能构成Eleanor回心转意的理由吗?

贯穿全片的矛盾是Eleanor的家庭观念和Rachel的独立个人追求的矛盾,背后还有Eleanor和阿嬷老一代婆媳的矛盾,还有Rachel的身世所带来的困境,以及Nick是否继承家产的选择。

那么这场麻将戏是否解决了所有、或者只是其中一个矛盾呢?

并没有,矛盾依然没有解决,而Nick在这其中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Nick最终的求婚仍然取决于家庭的允许与否(带着Eleanor的戒指,而不是阿嬷的家族戒指),而家庭的允许也不是基于对西方观念的尊重和接受,而是一种“必输”下的无奈举动。

观影无数的观众从开头就已经很清楚一个喜剧灰姑娘故事肯定会有一个圆满结局,这个转折并没有爬到一个足够高的高潮点来满足观众。

这使得最后的结局显得十分简单粗暴,直接抛出,来得无法让人信服,也并不圆满,更像是一种暂时的麻醉剂,而醒来之后仍然需要面对未解决的问题。

父亲形象: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权力 说到这里,我们是否留意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父权社会中,Nick 和Rachel的父亲都没有出场。

但尽管我们只能通过对白来了解他们,他们在剧情里的作用、特别是对Nick和Rachel的结合成败依然举足轻重,实际上是作为他们的婚姻的重大障碍而存在,并且是笼罩在两位女性Eleanor和Rachel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Nick的父亲以工作为重,家庭的事情都留给母亲和妻子。

他坚持选择娶了Eleanor,但并没有在乎妻子和母亲的矛盾,也没有支持妻子的事业,默许她丢弃律师的前途和高学历来为他打理家庭,自己醉心工作。

可想而知他陪伴妻子的时间也十分有限,唯一能做的补偿,或许也就是当妻子一个电话打过来的时候就千金一掷买酒店了。

可以说剧情反映出的他除了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人之外,并没有为她的权益而抗争。

他的立场和他母亲实际上是一致的,因此他不会赞同儿子的这段婚姻和儿子放弃家产的态度。

这一点到结局也没有解决,因为Eleanor虽然默许了婚事,但她的默许有多大分量,实际上是存疑的。

另外,Eleanor恶婆婆形象正是由她对父权家庭及其利益的的坚定守护和无条件维护所建立。

当她对Rachel的态度跟阿嬷对她的态度一致时,父权通过又一代女性对女性的压迫得到了巩固。

尽管父亲本人完全没出场,但她们对儿媳的是否满意都是围绕着儿媳是否符合父权家庭的利益来考虑。

最后结局里,Eleanor打破了这个传承,可惜的是这个举动既不是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不是对父权家庭的抗争,只是为了完美结局的需要,难以让人喝彩。

至于Rachel这边,她名义上的父亲是个家暴男,生身父亲是母亲的同学。

在她还以为自己的父亲早已去世的时候,富人太太以此来笑话她,并在听说他生前是中国工人时满脸诧异;势利的表哥以为她来自豪门尊重有加,数出各种朱家企业。

无论是嘲笑还是尊重,隐藏的是父权社会的规则:是否有父亲、父亲的社会地位如何,关系到你自己的社会地位。

而高潮部分的矛盾围绕她的私生女身份而展开,成为她对于Nick家庭来说的一个无法改变的“污点”,无法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来解决。

这一点也正是传统父权社会的禁锢:当父亲身份不明或者并不合法,你的社会地位也就随之降低。

这一点在结局解决了吗?

依旧没有。

虽然Rachel接受了生身父亲的事实,但即使Nick不介意,而Eleanor也不知为何就也不介意了,这个家庭的真正的一家之主——缺位的父亲和代掌父权的母权代表阿嬷仍然带着晦暗不明的态度隐藏幕后。

因此这个完美结局仍然暗藏隐患,并非一枚戒指和屋顶上的豪华派对就能掩盖的。

母权代表阿嬷结语我能理解这部片的创作困难所在,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另一个层面上的亚裔困境:是先迎合西方,还是独辟蹊径?

在选材方面,以一部畅销小说入手改编,是比较保险的方式,而且没有观众会不喜欢爱情喜剧,也会乐见成功对抗富人阶级的结局,因此容易吸引投资。

但在追求商业的成功基础上,对于内容深度的一些把控就不会那么严格,而且更加迎合西方人的口味。

这部片的成功意味着世界正在接受亚裔为主角的影视作品,给亚裔电影人带来定心丸和敲门砖。

一旦打开了局面并且提高了投资人的信心,打开了观众对亚裔题材的包容度,更好的亚裔作品自然陆续有来,这或许是一个好的交易。

但是,亚裔电影人必须看到这样的创作表达所存在的隐患,如果一直以西方的方式和角度来讲述亚裔故事,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崛起。

如果说《摘金奇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好的梦,一场盛大的狂欢,那么梦会醒,也没有不散的宴席。

或许有人说一部轻松的喜剧为何要较真呢?

因为无论是观众还是亚裔影人,如果不能看清楚这点进行反思,沉醉在这个梦里,以至于只吸收了此片的华丽外表、将此片作为亚裔片成功的绝对标杆来制作其他亚裔题材作品的话,那么这类型的影视作品的质量就会停滞不前,停留在仅仅展示文化元素和特色的浅层水平,那就不是真正的进步。

如果永远只有票房的成功,而缺乏深层有力的对于亚裔生存现状的思考,那说到底也还是Eleanor一样以钱砸人的思维。

只有回归人物塑造和剧本打磨,塑造更加多样可信的亚裔角色和讲述更加多样可信的亚裔故事,不再需要文化元素去吸引猎奇的西方观众,而是将文化融入角色,才能真正摆脱刻板印象,展现更为真实和丰富的亚裔生存图景。

 2 ) 自我的能动性

一晃已经 2025 年,距离《摘金奇缘》电影上映有 7 年了。

今晚把它重新看了一遍,发现可以从 agency(能动性)的角度,重新理解角色的故事。

瑞秋和她妈妈,都是具有很高的 agency(能动性)的人。

妈妈有自己的追求,为了保护女儿,敢于只身去新世界。

瑞秋则一路打拼成了纽约大学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因为她的自主自立,她毫不嫌弃男朋友(早期伪装出来的)的拮据和抠门(比如故意说不吃点心,然后把瑞秋的点心吃掉大半…),而男朋友家世暴露之后,她也不因此卑微屈膝的迎合。

她知道自己是谁、要成为什么、喜欢什么样的人。

她充分的尊重自己,因而也充分的尊重别人。

她能够真正的爱自己,并因此也能够真正的爱尼克——即便忍受分手的痛苦也没关系,只要尼克和妈妈的亲情保全即可。

这是我最喜欢她的一个侧面——因为真正爱自己,所以能够真正爱别人,自信、自立、成熟,该坚持的时候就坚持,该放手的时候,也能够流着眼泪放手,带着爱和祝福。

agency(能动性)并不是贪婪、汲汲以求、偏执。

它更类似于 “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并用智慧去分辨两者”。

虽然影片给了故事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没有这个完美结局也没关系,瑞秋依然温柔而强大,强大而温柔。

 3 ) 《摘金奇缘》有哪些有趣的设定?

Rachel和Eleanor打麻将那一段很耐人寻味。

乍一看Rachel为了Nick的家庭关系放弃了爱情是一种自我牺牲,(同时打破了Eleanor对美国人的stereotype),其实这恰恰是她独立与自我价值的体现。

很喜欢她那句“I’m not leaving cuz I’m scared, or because I think I’m not enough...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I know I am.”

 4 ) 不吃榴莲倒吐榴莲皮

有个朋友常说,人生苦短,好书/剧那么多,不要浪费在烂剧/书上。

这句话我不太同意,每个人心目种的好和烂都不一样,做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膨胀,比如说我,不能因为豆瓣友邻赞赏我肥皂剧鉴赏力已经过八级,就“我说好就是好,我说烂就是烂”。

有个自称酷爱文学的朋友,熟读网文,连“女人都不爱看”的晋江网文都看遍了,却没有看过四大名著,但是地摊文学也是文学,你不能说人家就不爱文学;也有民间历史学家,半部“党史”安天下,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这都是很正确的,党史也是史嘛,而且是中国最要紧的史;海外华人里面,喜爱阅读英文小说的当真不少,“Fifty Degrees of Grey”,“Twilight”,可以说是手不释卷 -- 阅读高中生通俗小说也算阅读呀,毕竟,哪个中年妇女心中没有一个不老的少女呢。

我恰好就是几乎没有少女过的那一小撮讨厌分子,所以“摘金奇缘”不管是书还是电影,都不是我的茶。

不是我的茶没关系,我不打算看也不打算拦着别人看。

可是自从电影上映,海外华人的微信群里隔不几天有人发小传单。

我懂的,这是投资人和制作方在搞宣传造势,证明微信上海外华裔这个小群体也成为一拨新鲜可口的韭菜,虽然觉得无聊,可还是难免“与有荣焉”,being noticed is the first step of being included。

可是小传单的内容一看,却有点坐不住了,我最大的缺点,不宽容 -- 特别容不下文字里的扭曲事实文过饰非 -- 一下子就放大了。

于是容嬷嬷附体,高高举起了银针。

小传单发了好几拨,内容几乎都是这边抄几段那边抄几段,较真起来呢我都不好意思,不较真呢又觉得如鲠在喉。

第一部分是内容介绍,简而言之就是个灰姑娘的故事,一个中产阶级额的华裔妇女(欸嘛现在中产阶级都成灰姑娘了,让南瓜马车情何以堪啊,怎么也得奔驰小跑吧),邂逅了一名看似普通的华裔男,好上了,准备见家长结婚了。

这一见不打紧,原来对方是富豪,不是煤老板啦,是东南亚的华裔富豪,那可真是,砍柴都用金斧头,仆人都是某某女皇送的(啧啧,咋不说是宇宙之王送的人工智能呢),绝对超越屌丝观众的想象力。

总的来说,主题是爱情,内容是炫富,外表是拜金。

第二呢是鼓励大家去看,不对,是恳请大家去看,也不对,几乎是胁迫大家去看。

为什么呢?

因为是第一或者第二部(小传单内容不一致)卡司“全部都是”华裔。

较真的我看到此处就忍不住想问,真的全部都是吗?

群众演员里一个老墨都没有吗?

好吧就算是,可是为什么因为卡司全部都是华裔我就得去看呢?

全部华裔制作的多了去了,老干妈是,避孕套也是,好莱坞都快被中国钱淹没了,有些studio甚至明说,得中国钱者得天下。

万本归宗,所有的一切背后都是大写的资本二字。

既然都是中国钱,我看啥不是支持“国货”,何必执着于这部片子呢。

第三还是鼓励大家去看,因为这部片子“树立亚裔正面形象”。

这是最让人挠头的一部分。

我特别不明白这么一部主题肤浅,内容拜金的电影怎么就树立亚裔正面形象了。

唯一略有点正面的也许就是超越阶层的爱情,可是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套路如此陈旧,老于世故的小农如我,还真舍不得十来块钱电影票。

好吧,这部片子也许还传递了一个喜大普奔的好消息:“咱们亚裔再也不缺钱了“。

可是这个消息即不新颖也不正面。

媒体关于亚裔唯利是图有钱却没有灵魂的报道早就深入人心,连我家娃的网球教练跟我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知道你们亚洲人有的是钱“。

冤枉死我了,我一个小农世家,身上没有阿玛尼手上没有路易威登开着一辆小破驴,你说我有钱?

你才有钱,你们全家除了你都没钱。

比起这样的新型刻板印象,我宁可亚裔的刻板印象是戴眼镜,数学好,爱学习,书呆子,多少还能跟我沾点边不是。

第四仍然是鼓励大家去看,因为提高地位靠软实力,人家犹太人提高地位就是从软实力开始的。

且不说可怜的犹太人怎么又被绑票了,以及她们的地位是怎么提高的。

问题关键是,什么叫做软实力?

这么用力的宣传造势,也没有看到除了炫富和肤浅庸俗的爱情故事之外有任何特别之处。

造势我理解,投资人投了钱,票房要变现,制作方要名利双收,可是造势之前先想一想,要打族裔牌先考虑一下自己手里是不是有这张牌。

要割韭菜没人敢拦着,可是文案写得考究一点,营销做得用心一点。

要我说这部片子从制作到营销充分说明有钱不一定有品,一部分手握资金的大鳄的软实力的确堪忧。

不能盼着观众永远人傻钱多对吗?

小说三部曲出来很久了,故事主线在那里,不说抹黑华裔就算了,非要扯到树立”华裔正面形象“就有点过了。

这么说来,犹太人的软实力是辛德勒名单,咱们的软实力就是炫富。

这软实力挺好的呀,真的是中国内外同步,全体华裔一条心,统统奔着金钱万能,权力至上这条大路走到黑。

最好玩的是传单最后一部分,”动动手指,转发到各个群里,利己利人“。

真是,卖鸿毛药酒都没这么明目张胆,怎么不说不转就不是华裔呢?

利人我懂,别看我只是一颗小小的韭菜,被忽悠的人多了,涓涓细流可以汇成票房的汪洋大海;可是怎么就利己了呢?

一个多小时,做点什么不好,十块钱也是钱对吗?

实在没事做可以看夏安的肥皂剧鉴赏录呀。

海外亚裔”正面形象“多了去了,文有张益唐,武有林书豪,区区十块钱,要不就捐给真正愿意写好故事的人,写真正值得瞩目的亚裔的故事?

那才是为树立正面亚裔形象贡献力量吧。

传单结尾附上纽时报道一篇,我看了一下,内容基本就是,不易呀,全亚洲卡司不易呀,亚裔在好莱坞不易呀,这片子,费了老鼻子劲了。

好吧,费了多少劲,制作方说了算。

可是好不好看值不值得看,总得我说了算吧。

这事儿就跟选秀节目选手比惨一样,谁惨谁好当歌王,谁惨观众就该买谁的帐。

可是细细想想,这个逻辑不对。

哪怕再惨,唱歌跑调,也不是一名好歌手呀;哪怕再不容易,作品就那样,奥斯卡也没有”制作过程最艰难“这个奖项吧。

当然,我说了这么多,人家一句话就堵回去了,”看了再说“。

这真是强势割韭菜啊,你觉得好,你去看;你觉得不好,你去看,看了才能说不好呀。

事实证明热心发着小传单的人,她们也没看呀,凭什么说好看就可以看都没看就说,说不好看就非得看了再说。

老话说得好,”榴莲有多臭,不一定要吃过才知道。

“再说,我这个人一向没有身先士卒的精神,我坦白,我绝不肯为了告诉大家不去吃屎而自己率先吃屎,我只会把小传单们认为微不足道的一个小时,用来表达一下我微不足道的观点,这个玩意儿,在我看来,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都像一坨屎,至于你要不要吃,那就不关我的事了。

 5 ) 点映式感想: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是Rich而不是Asian

25年的喜福会之后,好莱坞终于又有了一部以亚裔占据绝大多数的电影:【Crazy Rich Asian】,导演就是旧金山湾区一家40多年的中餐馆喜福居的公子:Jon Chu。

朱公子这部电影也选在硅谷的电影提前一个礼拜点映,票一下子就卖光了,和各个族裔的观众们一起排队进场,还有小礼物拿,这是所有点映式的福利吗?

我很民族自豪地猜想,是因为我们Asian 电影制作方在义乌有人?

最来劲的是,电影开场前,走来一个身高六尺西服笔挺的白人帅哥,致辞:华纳兄弟电影公司雇佣我们来确保今天没有人拍摄枪版,所以请你们现在就把所有电话关上!

我和我的同事会巡查现场,一旦发现有屏幕闪亮,我就会打开手电对准你,然后大家一齐boo乖乖关上电话,我看着二位FBI 探员一样的西装男面无表情地巡视,突然觉得应该拍一张。

于是,重新打开手机。

惨剧发生了,iPhone 的启动屏幕可真亮啊!

agent 的目光如炬,迈着大步就走了过来,指着我:Turn it off please! 原来,当agent 冷峻地站在身边凝视的时候,iPhone 启动时间那么久啊!

大家好不容易把手机都收起来关起来,片头短片出来了,主角们鼓励大家赶紧立刻掏出手机来为这个电影造势发社交媒体!

全场爆笑。

我的民族玻璃心也启动了,是所有点映都这样大阵仗排查,还是因为在场很多中国人?

电影讲的是:一个聪明勇敢的ABC女子,爱上了英俊能干的新加坡男子,后~来~发现他狂有钱!

这个顺序很重要,如果先发现有钱,再爱上,那叫做real life;爱上,然后突然发现,你家那么有钱啊!

才叫做童话。

电影节奏很快,台词很幽默,每句台词都努力有两个以上racial stereotype , 饺子麻将,能想到的中国元素都想尽办法塞进去了。

背景音乐全部是华语曾经流行曲,仿佛置身于大华超市。

我觉得好呱噪,同伴很喜欢,说要的就是那种“不懂了吧?

这就是我们喧嚣的亚洲文化!

” 的劲。

可是即便如此,作为一个一半人生在中国,一半人生在美国的Asian ,我一点都没有觉得有一丝丝的感同身受。

原因很显然,我不是crazy rich。

这个电影的主题是其实是rich而不是asian,主题其实是跨越种族的:1。

有钱真好2。

有钱人也有苦恼3。

真爱无敌有钱真好吗?

而那些狂有钱的女人海岛包了场也不过是挑衣服做SPA,狂有钱的男人在公海上一艘大游轮也就是喝酒看女人扭屁股。

有钱也是买买买,买完比比比,抢抢抢金龟婿,拆拆拆别人的好姻缘。

整部电影看下来,刚经济舱飞去飞回的我觉得让我羡慕的只有头等舱,太舒服了!

男女主角第一天到新加坡就一觉睡到八点。

我和同伴说:看看!

有了钱,时差都没有了。

有钱人的苦恼有二:老公包二奶,妈妈让我在家产和真爱间做抉择。

第一个烦恼,不是事儿!

有钱人擦干眼泪,耸耸肩,反正这样的豪华公寓全世界我还有十四个,电影结尾就立刻有鲜肉冲她抛媚眼。

第二个烦恼,不是事儿,真爱无敌。

演员们似乎是演舞台剧,表演痕迹太重了一些,毕竟,亚裔人口就不多,从事演艺行业的就更是凤毛麟角,选择的范围本来就不大。

男演员们都很帅,男主就是加强版吕良伟嘛!

大家还都频繁脱掉上衣露出腹肌。

第一次脱的时候,我身边的孕妇豪放大笑,我一把捂住她的嘴:拜托!

可不可以不要笑得那么淫荡!

女演员们颜值就都,还好。

我们反省了一下,是不是看国内节目太多?

看多了屏幕上每个女人都完美容颜,无油无纹无痘无赘肉,看着这些女人面露油光的真实画面,反而不习惯了?

这是一部让人身心愉悦,笑点不断的成功浪漫喜剧。

周围的各个种族,各个年龄层的观众们都看得津津有味,笑声不断。

杨紫琼说希望各个地方的crazy rich Asians 都去看看这部电影,大家一起自嘲一下。

美中不足的是,原书的基调是对这样奢靡的生活辛辣讽刺的,这部电影走的则是Rom-Com浪漫喜剧路线,一直在撒糖,一路有笑点,可是没有高潮,或者说高潮不够动人。

本片在豆瓣上被翻译成《摘金奇缘》,我个人认为俗掉了,翻译成《狂拽酷炫富炸天的亚洲人》最为贴切。

Crazy 其实是形容 Rich 的程度,而 Asians 在电影里面特指亚洲人。

很欣慰,一本华裔写的书成为了畅销书,一个优秀的华裔导演用了很多华裔演员把它拍成了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下一部好莱坞亚裔电影一定不需要再等25年那么久,也一定会更精彩。

 6 ) 金碧辉煌的盛宴

最开始被这部电影吸引是听说这是关于"Asians living their lives without martial arts or the stereotypical nerds." 网友都说这电影的票房和华人未来几年在好莱坞影响力息息相关,加上ABC们看过都说非常搞笑,于是决定去看看。

开头是1995年的伦敦,杨紫琼一家人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打算入住高级酒店,但是小Nike在大堂地面留了一圈脚印引起经理的不悦,直接说住满了,让一家人出门左转Chinatown。

杨紫琼阿姨霸气侧漏打了一通电话就把酒店买下来了。

这一段她还是很不容易的,忍住失望假装坚强,如何证明大姐大的江湖地位?

不拿钱砸晕你就看不起人了?

一转眼到了2018年的纽约。

小Nick长成了高大健硕的型男,演男主的据说是中西混血,但是看起来很像来自东南亚城乡结合地区,跟五十度灰男主同款就对了。

他在餐厅里愉快地大吃着女友的甜点。

平时蹭女友Netflix账号,去有怪味的YMCA打篮球,虽然不是loser人设但是女主绝对配得上他,至少在纽约。

女主瑞秋是NYU经济学最年轻的教授,笑容甜美极具感染力,让人想起美国甜心傻大姐梅格瑞恩。

尼克打算带女友回坡国参加好朋友的婚礼,顺便在家长面前遛一遛,女主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瑞秋在坐头等舱的时候终于反应过来眼前的尼克家里还挺有钱的,尼克轻描淡写谦虚地说也谈不上有钱吧,只能说"comfortable"。

到了坡国之后,尼克的朋友们热情地接待了他俩,带他们去吃街边小吃,各种各样的串和海鲜很接地气。

等瑞秋去找新加坡本地的大学同学家的时候,才侧面了解到尼克扬原来是来自显赫old money家族的举世瞩目的钻石王老五,亚洲好多产业都是他家的。

瑞秋的朋友精心地打扮了她一翻,两个人去尼克奶奶和豪宅赴宴了,超级有钱人的宴会,每个都是鸿门宴。

瑞秋感到迎面的杀气,但还是冒着傻气地自报家门,说她爸很早就不在了,他妈妈从没上过大学但是自强不息,现在已经是法拉盛小有名气的地产经纪了。

这样的背景显然是过不了尼克妈妈杨紫琼女士的filter的。

然后尼克瑞秋分别去参加新郎新娘的单身Party, 有钱人的世界我们果然不了解。

男方被安排去公海的一条豪华游轮,香槟美女奢靡至极,连尼克杨都消受不起中途跑掉了,吉米欧阳也出现了,演一个花花公子。

女方就是去小岛上买买买,做SPA,还被尼克前女友众姐妹为难,幸亏尼克表姐相助。

这位表姐也是低调美丽,为了照顾出身平凡的丈夫的感受,买了奢侈鞋子,1.2M的珠宝耳环也只能藏起来,平时偷偷戴一下,但就是这样小心翼翼也拦不住丈夫出轨的心。

丈夫出轨完还一脸”还不是你家太有钱了我压力太大“,很像三星女婿对吧。

这位丈夫还演过《小娘惹》里的好人卡男。

尼克和女友去跟他妈妈学包饺子,从和面,擀饺子皮儿,准备饺子馅儿,包饺子,每个环节都给了特写。

电影里好多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片段,对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做出了贡献特别值得表扬,不多说了,不然又要被NYT点名批评输出价值观了。

瑞秋为了跟尼克妈妈套近乎就夸她戒指好漂亮啊,结果尼克妈觉得很不舒服,为了让瑞秋不觊觎尼克的家业,告诉她“You will never be enough"。

自信美丽的女主是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打倒的。

女主有情有义的大学室友和尼克的同性恋亲戚也拔刀相助,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参加有钱人的世纪婚礼。

这场婚礼真是穷尽了美国人对超级有钱亚洲人肉林酒池歌舞升平的想象。

觥筹交错,莺歌燕舞,热闹非凡,灯火通明点亮了新加坡的夜。

尼克一直慈祥而平易近人的奶奶忽然叫来了尼克和瑞秋,然后迅速黑化,此处省略几百字,电影院里的老外都唏嘘心疼瑞秋。

尼克依然向瑞秋求婚了,表明不管世俗的偏见,我对你的爱永不变。

对于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不同的人对于瑞秋和尼克妈妈麻将博弈有不同的理解。

我觉得瑞秋是以退为进,把game theory应用于实践, 最后尼克妈妈终于松口,有情人终成眷属。

电影里有好多恢弘的新加坡现代建筑,加上灯光投影,把老外看得眼花缭乱。

影片里也加入了好多经典老歌,营造了一片盛世繁荣的景象。

这么一看亚洲人太有钱了,美国人欧洲人都被比得暗淡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说生活中这样有钱的人是真的存在的。

看完电影我又陷入了如何能更有钱的思考之中。

 7 ) 富裕好几代以后,华人社会仍未出现《了不起的盖茨比》

华人财富的上升不一定意味着美国人财富的减少。

与其说此消彼长,还不如说双方的差距在缩小。

美国人仍然保持着稳定的步调,并没有出现大面积塌方。

不过刚看过的电影《疯狂的亚洲富人》(Crazy Rich Asians)里的调侃似乎仍然建立在此消彼长上。

其中一个新加坡富裕人家用餐的场景中,父母教育孩子要珍惜每一顿饭,尤其考虑到美国仍有很多儿童根本吃不饱的时候。

观众显然不以为忤,电影院里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在美国属于相当体面的工作,她懂”博弈论”(Game Theory),尤其是约束未来婆媳之间关系的”懦夫博弈”(Game of Chicken)。

电影中却将灰姑娘的形象与其捆绑,虽然生硬,但为喜剧效果计,我们也无需深究。

当今华人财富的上升态势接近美国的镀金时代(The Gilded Age),那已经是100多年前。

当今的美国富人如盖茨、巴菲特等致力于慈善,索罗斯、科克兄弟力图影响政治运作,贝佐斯投入到太空旅行。

真正以组织派对出名的还要追溯到盖茨比,我听到过的美国人给出的办派对的最高评价就是“如果盖茨比来了也会羡慕”。

《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出版于1925年。

我猜这部电影的场景设计或许受到了2013年版《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影响,跟1974年版不同,这部新式改编部分融合了歌舞剧样式,重在夸张的场面铺排,大家可以看看1920年代美国富人能穷奢极欲到什么程度。

但如果盖茨比有机会观摩《疯狂的亚洲富人》中接连不断的派对场面,他可能羞愧到要对自己位于纽约长岛、看着像宫殿的房子实施定向爆破。

盖茨比只考虑以自家游泳池为核心组织歌舞酒会,亚洲富人谋划的时候则以西太平洋为核心,格局差异可见一斑。

电影中的新加坡富人不会以朴实无华的白宫作为模仿的样本,他们盯上的是凡尔赛宫。

事实上某些场景里烧钱炫富之张扬已经远远超过法国王室,给我的联想更像青岛上合组织峰会的灯光焰火表演。

华人在办派对上可以超过盖茨比,但无法创作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级别的作品,连接近也谈不上。

这是一部亚裔、主要是华裔面孔的好莱坞通俗剧,派对场景中弥漫的拜金以外,人物大多为单向度乃至脸谱化,故事安排上也看不出力求挣脱俗套的明显努力。

不过能有一部华裔班底的通俗剧不算坏事,如果没有类似的台阶,未来的华裔科波拉、伍迪·艾伦、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更难登场。

我也乐于看到熟悉的面孔,女主角出自电视连续剧《初来咋到》(Fresh Off the Boat),几位男演员也都经常在电视上亮相,包括晚间脱口秀。

说英语的华裔喜剧演员其实寥寥无几,但凑成一个剧组总还是比从10多亿人口中挑出一支能踢世界杯的球队容易。

《疯狂的亚洲富人》故事讲得俗套,音轨选择其实相当不错,从开场由爵士大乐队伴奏的《何日君再来》,到婚礼上翻唱的猫王情歌《坠入爱河》(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还有粤语翻唱的麦当娜《拜金女孩》(Material Girl),以及改编自酷玩乐队、与画面比较合拍的《黄色》(Yellow)。

在我看来,它还为全球华人提供了一种减少麻烦的可能性。

海外华人如果一直将《我的祖国》、《歌唱祖国》、《我的中国心》之类的歌曲挂在嘴边,无疑将模糊外籍华人和中国公民的界限,进一步引发所在国对华人移民面临国家忠诚等考验时的深刻忧虑,就跟《纽约时报》最近关于新加坡的报道一样。

(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180806/singapore-china/)但全球华人有没有共同心声需要唱响、有没有热烈情感需要抒发?

《疯狂的亚洲富人》中有一首歌值得考虑:《我想要的就是钱》(Money, That’s What I want)。

电影中出现过中文和英文两种版本,当初将这首歌唱出名的是披头士。

电影版本的中文核心歌词包括:美好的事情都不挑请你帮我把这些都甩掉我需要钱就是我想要就是我想要就是我想要的你的爱让我怕人嫌多你的爱无法为我满足我需要钱就是我想要就是我想要就是我想要的

 8 ) 美国餐厅的麦辣鸡腿堡

【多图多废话】Crazy Rich Asians的书很早就看过了,觉得情节和人物都有点平淡,不太能吸引我。

Rom-com也不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来看是两个原因,一个是觉得应该支持全华裔阵容的卡司,另外也是书里描绘的南洋old money很令人向往,想看导演怎么在视觉上展现的。

看完了发现还是整部电影还是很给我惊喜的,从最开头响起何日君再来的旋律,到中间车里放vava的歌,美漂七年的人这种时刻还是会有点想哭又想笑。

除了男女主下飞机被带到夜市那一段,配上bgm让我有一瞬间恍惚,以为在看西虹市首富,其余都不算出戏,还是能隐约感觉出好莱坞的痕迹。

取景也漂亮,书里花上三四页描写一个房间多么金碧辉煌,可能电影里只有一个镜头展现,但也还算是表现出了old money的气派。

故事情节基本符合原著,非常平淡,在我看来在rom-com里也只有及格水平。

真正支撑这部电影的,也是真正让我觉得惊喜的是卡司里竟然有这么多熟悉面孔。

Crazy Rich Asians Cast先说女演员吧。

女主Constance Wu在美剧Fresh Off The Boat(初来乍到)里扮演三个小孩的妈妈Jessica Huang,和韩裔演员Randall Park搭档,讲述一个台湾移民家庭95年搬到奥兰多后的故事。

算是很难得的亚裔为主角的喜剧了。

里面反映的很多问题也是亚裔移民真实遇到的,只能说it's funny cause it's true.

Constance Wu & Randall Park's success perm

Constance Wu饰演Rachel Chu跟Constance Wu对戏的杨紫琼不用多说了,饰演男朋友的严要求妈妈。

卧虎藏龙过了十八年还是那么美。

饰演女主的side kick,好朋友Peik Lin的Awkwafina,上一次见到还是不久之前的Ocean's Eight里像是diversity hire的小偷Constance。

虽然也是喜剧,但八人(不)平分秋色,Awkwafina的角色还是无足轻重。

这次几乎是个女二点五分量的角色,虽然造型有点雷人,但是真的很惊喜很好笑,百分之八十的笑点都在她角色一家人身上。

她是本片第一个让我觉得惊喜的演员。

有点像看土创的时候终于被给了镜头的妹妹,让你眼前一亮,觉得“哇塞,原来这也是个宝藏女孩啊。

”的感觉。

“给我一百万离开你儿子” “We do that in here.” 真的是太好笑了。

政治正确大合照(Awkwafina右一)

Awkwafina as Peik LinGemma Chan在电影里饰演男主的表姐Astrid。

原著中,Astrid的故事线几乎和Nick/Rachel故事线分量一样。

Astrid是时尚icon,自己有设计的品牌,也是old money家庭长大。

为了照顾IT行业老公的自尊心(...),买了贵的珠宝首饰都要藏起来,也从不披露自己名下的财产,换来的却是老公出轨。

电影里Astrid很霸气地决定离开她老公后,说,“我不会为你觉得不像个男人而道歉,我家的钱从来都不是我们之间的问题,你的懦弱才是问题。

”说完潇洒转身。

她老公问,你要搬到哪里去?

她说,“我名下有40几套公寓楼,去任何一套都可以啊。

”哎,有钱真好。

不过这个演员,好几个特写很眼熟,回来搜了一下,发现是神探夏洛克S1E2里面倒茶的亚洲姑娘。

几年前看神夏的时候就被她惊艳过,这个片子里能看到,真的很惊喜。

她也出演过Doctor Who, 可惜我没看过。

Gemma Chan as Astrid

Gemma Chan in Sherlock她也出演过神奇动物在哪里,可惜出场太短了,二刷的我都没太注意过这个角色。

Gemma Chan in Fantastic Beasts接下来就是饰演新娘Araminta的Sonoya Mizuno。

这个电影里大秀身材(图二金色连体裤)还拥有梦幻婚礼的女同学,谁能想到会是拉拉蓝里为了配色而存在黄裙子。

她还在机械姬和今年新片湮灭里出演过配角。

左一

Sonoya Mizuno as Araminta就连饰演奶奶的Lisa Lu,也是二十五年前,上一部好莱坞全亚裔电影《喜福会》里饰演苏安梅的卢燕。

不得不说这个选角用心良苦。

Lisa Lu in the Joy Luck Club

Lisa Lu in Crazy Rich Asians再来说男演员。

男主Henry Golding非常奇妙地长了一张很西方化的亚洲帅哥脸,又毫不违和地带着一股东南亚的热带气息。

因为是新人,所以其实对他的作品并不熟悉。

不过他也出演了很快上映的A simple favor, 还和我们Queen S Blake Lively演夫妻。

真的非常期待了。

Henry Golding in Crazy Rich Asians

Henry Golding & Blake Lively韩裔演员郑肯Ken Jeong在本片饰演Peik Lin的爸爸。

这个演员应该不用多说了,出彩的作品很多,宿醉,废柴联盟,这张脸也是实在让人过目不忘。

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应该都对这个面相比较熟悉。

看过Fresh Off The Boat的人应该知道,郑肯在剧里演Jessica Huang(Constance Wu饰)的小叔子。

这片里直接变成了Rachel Chu大学室友的爸爸。

这个年龄差本身就让人想想觉得很好笑了,而且两种设定都没有违和感。

果然亚洲人年龄是无法目测的吗。

Ken Jeong & Constance Wu in Fresh Off The Boat另外说一个比较少人知道的,郑肯还是BoJack Horseman里Dr. Hu的配音。

另外一个可能大家比较熟悉的演员就是Jimmy O. Yang. 他在美剧硅谷里出演了英文不好,处理活鱼,室内随便抽烟,抄袭其他人想法的中国程序员Jian Yang,形象一度逼近种族歧视的边缘,引起争议。

不过本片里他依然饰演一个asshole,Bernard。

没办法,可能人家就只是长了一张dick face。

不过这一次至少是个有钱多金,独立自主,在自己的地盘,不代表任何人形象的asshole了。

也算是提高吧。

推荐大家看他的脱口秀。

Jimmy O. Yang in Silicon Valley

Jimmy O. Yang in Crazy Rich Asians虽然这么说有点煽情了,但是这些演员,包括很多没有提到名字的配角演员,有些是移民,小时候被父母带到西方国家长大;有些是国外出生,不会说自己父母的母语;有些是混血,从小接受东西方双方的教育,但是都可能在职业生涯中或多或少因为长着亚洲脸,有着亚洲姓,而导致只能饰演不起眼的小角色。

他们是无数次看剧看电影的时候角落里代表着你的种族的存在,让你一眼看到的“那个亚洲演员”,却够不上有自己的姓名。

这部电影,让一些观众多熟悉了一些人的名字,让大家多一点可能性的希望。

另外,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像是麦辣鸡腿堡。

麦辣鸡腿堡是中国麦当劳菜单里独有的商品,美国麦当劳并没有。

有些人认为麦辣鸡腿堡不能代表中国,因为餐厅是美国的,品牌是美国的,连汉堡包这个概念也是美国的(虽然有人说是汉堡包起源是肉夹馍之类的,不要太在意这些细节...)一个由内到外的美国产品是不会因为贴了中文的包装就被当成是中国菜的。

有些人觉得不论国籍,麦辣鸡腿堡本身就是不健康的食品,只配给一星,绝对不会去吃。

而还有一些人,比如我,在美国的麦当劳里吃到“来自中国的麦辣鸡腿堡”这一口小时候熟悉的味道,就觉得值得眼泪汪汪地给五星了。

所以一个三星情节,四星演技的故事,我心甘情愿打五星。

作为亚洲人,阳光终于照过来一点,与有荣焉。

 9 ) 《疯狂有钱的亚洲人》:假洋鬼子的假中餐

在美国的吃瓜群众们,你们吃过P.F.Chang没?

看Crazy Rich Asians,感觉就像吃了一顿美国餐馆里的假中国餐,高大上的摆设,精致的摆盘周到的服务,四六不着的口味。

其实看到好莱坞主流电影(美国所有的影院院线都在上,基本满座)出现全是亚裔的面孔和中文的流行主题歌,还是非常有自豪感的。

一直以来,亚裔的声音都被忽略了,在文化产业更是沦落为边缘的花瓶。

但是看完后,像我一个小朋友说的,“觉得并没有被代表到”。

何止是没有被代表到,是被假代表了好么。

首先,你讲一个文化隔阂的故事,那你应该让个白女嫁去亚洲啊?

女主虽然是个黄香蕉,但还是一副中国人的面孔啊?

既然你在电影里反复强调她的美国人属性,那找个典型的金发大妞不是更好吗?

其次,作者和电影反复强调的“old money”,你真当美国观众的好欺负的听见老钱就浑身打鸡血啊?

亚洲哪里有老钱?

亚洲的老钱早被鸦片、殖民和长枪洋炮或者中国文革给消灭了好么?

除非男主姓赵,否则现在亚洲的权势阶层不是当年的南洋民族资本企业家了。

作者还要非把亚洲人排出个三六九等,新加坡和印尼华人是一等——是的,那是你们被殖民的时间长一点,西化得更彻底一点而已。

说到底,不还是你们西方的价值观输出吗?

都二十一世纪了,电子竞技都入选亚运会了,我们就别生生给读者造出一个老钱的梦境好么?

再次,女主的“pursue one’s passion”大获成功,彻底战胜了杨紫琼的“family first”,说到底不还是西风压倒了东风吗?

我倒是觉得我们可以来商榷一下。

抛开你们西方的二元论觉得二者必选其一不是黑就是白不谈,为什么追求自我的价值就一定比家庭至上正确呢?

另外,美国家庭的housewife比例比中国多多了好嘛,基督教的家庭至上价值观在美国才是压倒男女同工同酬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呢。

除了这些基本价值观的失败,其他情节就基本不用吐槽了,比如电影里的一场麻将就说服杨紫琼阿姨的狗血戏码,就不算太过分,小言桥段而已,我看《公主日记》也这么拍,男主饰演的角色不是号称亚洲的威廉王子嘛。

电影正是在触及基本价值观的地方暴露了短处,不如老老实实当成一部小言拍,起码主演都是亚洲人,还有一千四百万美金的婚礼可以看,看着开心。

下次再拍亚裔电影,我宁愿把李安的《推手》《喜宴》再放一遍,这才是真正的东西文化价值观冲突,用非结构化的剧本以真实性来争取共鸣。

如果是结构化的剧本(好莱坞式的梦境制造),我宁愿看李冰冰演的花瓶《巨齿鲨》或者二十年前的《喜福会》,也不愿吃这假中餐。

 10 ) 新思想,旧道德

我自己都很惊讶,竟然在一周内连看了两遍《摘金奇缘》,先在Netflix看了英文字幕版,后来又看了中英字幕版。

这部电影对我而言是个转折点—从此以后我开始看英文字幕电影了。

中文字幕翻译的并不好,甚至把“两女一杯”,翻译成了俩女孩儿共吃一碗儿面。

看了两遍之后回想,这部戏最吸引我的是真诚—没错,它是个剧情烂俗的商业喜剧,但从每个演员身上,我都看到满满的诚意,每一个小细节,Nick优雅的伦敦音,Rachel 大方自信的纽约口音,新加坡新贵老钱们不同的英语口音设计,都非常认真。

那短短几分钟的新加坡夜市小吃扫街,剪辑高超,简洁明快。

可以做旅游宣传片。

Constance Wu的表演自然天成,毫不做作。

尤其是婚礼那场戏,两对儿人都演的那么真诚,触动人心。

这是成熟的,认真制作的商业片带给观众的感受。

和英国的《摘星奇缘》(Norting Hill)一样,是少有的引人回味可以再看的电影。

剧情的主要冲突时东西文化对个人价值的定义,尤其是女性价值,杨紫琼演的Elenor最后放弃了将“代代碗”传统继续在儿媳身上延续下去,表达了西方对女性个人价值的肯定战胜了东方的妇德。

好玩的是,这一超越是在非常东方的麻将桌上完成的,那一出麻将戏也非常精彩,Rachel拿到好牌(通杀),犹豫再三,把牌打给了Eleanor,让她和了牌,然后对她说,我没有答应Nick的求婚,不是我怕了你们家族,我爱他,我不想让他再次失去妈妈(因为Eleanor觉得自己地位不稳,把孩子拱手让出,早早送给祖母培养)。

有一天,当他和另一个门当户对的你们接受的女孩儿结了婚,你们一家三代再围坐一起看昙花开放,希望你会记得,这是因为我—-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身世普通的女孩儿成全了你。

这其实是本片中东西文化的第二次对决(也是决战一役),第一次对决是在二人第一次见面时,Eleanor仔细的询问她的身世,Rachel直率的作答: 你父母也是知识分子吧?

没有,我妈妈来美国时不懂英语,但她努力自学供养我读书,现在她常说自己是纽约金牌房产经纪。

说到自己时单亲家庭长大,读了哈佛,进纽约大学成为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

Eleanor说,你妈妈一定很为你骄傲吧?

Rachel答:我妈妈很开心我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你能听到兵器交接,叮当作响。

影片通过几场大的Party,蜻蜓点水一般,略略表现了一下这个东方大家族,正如《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一般,有贾母,有王夫人,甚至有非常会揣摩人心思的薛宝钗(Amanda),树大有枯枝,这个大家族也并不尽是优秀的后裔,也有不少薛蟠。

还有Oliver,一个自知并不受宠但非常聪明的找到自己位置和存在感的后代(有点像“庶出”)。

有妯娌之间的表面和平背后拆台,还穿插了那一家新加坡新贵,作为佐料,夸张,搞笑,绘形绘色。

电影为Rachel定制的背景是教博弈论的经济学教授(纽约大学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她的性格和整部戏的情节发展也围绕博弈论展开,冒险--放弃--失而复得。

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东方人理解的美国精神:不管不顾,勇往直前,不认输。

尽管也是用策略,但用的坦坦荡荡。

自始至终透着一股自信,一种真诚。

不顾一切的付出以及选择之后毫不犹豫的决绝—我觉得这是非常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爱情观,“爱要爱的热切,不要就干干脆脆”。

当你爱一个人就全心全意全情投入,什么也不要算计,跟着你的感觉不要计较什么。

当你决定放弃就不要再想不要再留任何余地--人间最痛苦的其实是纠结,犹疑不决,爱的时候,战战兢兢,放弃时又愁肠百结,求不到幸福,只会让人生病。

另一个我最喜爱的是电影配乐,无论是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流行曲,《给我一个吻》《我要飞上青天》《我要你的爱》《人生就是戏》还是翻唱的《流星》《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都和电影场景配合的天衣无缝。

当年看《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从头到尾都不能投入,本片原著作家深受菲茨杰拉德影响,电影很多场景也是直接从盖茨比copy过来的,一样的爵士乐主调,数百人的奢华派对场面,看得非常过瘾。

不得不承认文化隔膜的存在。

整体感觉上,富豪世家只是个背景版,导演并未刻意突出而是把力量放在人人都能共鸣的爱情发展线上,加上纷纷出场特色各异的人物,一波三折的剧情,浑然天成的配乐。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一部成熟认真的商业片就是这样,牵动人心,让人在一个多小时里,逃开现实,做个美梦。

《摘金奇缘》短评

挺好看的商业电影,非常适合一边吃零食一边看,在家里消磨两个小时时间。在这里面找所谓文化差异或者identification纯属给自己找不自在。以及最值得吐槽的不应该是男主好朋友婚礼上新娘要从水里趟过去是什么鬼,想表现不忘根本或者中华文化直接办中式婚礼不就好了么

8分钟前
  • 阿默森林
  • 推荐

群魔乱舞,妖怪横行

11分钟前
  • 方聿南
  • 较差

什么鬼啊,只有阿嬷翻脸和打麻将那场戏不错,最搞笑的是拍富人家也是包饺子的,用黄铜勺子和英式骨瓷餐盘拌馅儿。

15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晏殊批评“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是“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而这部电影连这个层次都到不了,无论从炫富的角度还是文化的角度。即便去除亚裔这个噱头,电影本身也无聊之极,就这样一部电影居然还能提名金球奖

18分钟前
  • 留白
  • 很差

特别适合中秋或者飞机上看==此时海上生明月,此时两岸齐团圆什么的==有钱人的生活可太土了==【重看2019.02.27,真的在飞机上看了…】

21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就是一部美版的灰姑娘智斗婆婆的老套故事,换上了华丽的包装和亚洲贵族的噱头,满足一下观众的猎奇心理。好莱坞出这部全亚洲人班底的电影,不知道是该喜还是忧,感觉电影里的亚洲人又肤浅又势利又仗势欺人,我看着都烦。

23分钟前
  • lastjuly
  • 还行

我觉得最惊艳的不是男女主而是演Astrid的嘉玛·陈!她的故事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女性独立(而且有她在的镜头满屏都是她的大长腿!

27分钟前
  • 醉觅浮星
  • 推荐

If it’s not for my film criticism homework 🙄️这种片质量也配宣发的时候跟喜福会相提并论?自己心里没点13数么?亚裔也真是活该,明明有做的更好的类型片Searching不力挺偏要来捧这个烂片的臭脚

28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很差

这样欢乐并且讲述坚强女性的爱情故事真的非常难得!让我感到以前喜欢的那种好莱坞浪漫喜剧终于又回来了。这次更强,因为都是亚洲的脸孔!Jon Chu确实很棒!骄傲!

29分钟前
  • Doradora31
  • 推荐

豆瓣儿也太严格了,本来就是一部爆米花轻喜剧你指望它有啥深刻的意义呀!热热闹闹好看就够了,我喜欢!境外反响热烈没想到会引到国内,这么低调的就上映了。我就觉得好看,好甜好甜的爱情,还有我美艳的Gemma Chan!

33分钟前
  • NZ
  • 力荐

8012年了还在拍灰姑娘的故事……琼瑶70年代三厅电影随便找一部重新英语配音的感觉。但主流院线+全亚裔阵容真的不容易。我,一个bored broke Asian. 杨紫琼好美。

35分钟前
  • 铎奇
  • 还行

ABC的故事

38分钟前
  • 积木
  • 还行

怎么那么不受欢迎,在美国可是红得不得了!口碑也是一流。本年最喜欢的爱情喜剧之一。

43分钟前
  • 樱夏枫雪
  • 力荐

远没有那么多可以吐槽的地方。只能说吐槽的人有太多的臆想的期待。还算是不错的电影,看到一半商场着火了都没有想要离开。可惜还没看到结局电影院就清人了,回头得把结局补上

46分钟前
  • 更蓝的海
  • 推荐

所以我确实不是racist 当初说不能因为黑豹全黑就说它是好电影 现在全亚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讲是烂片 小时代要是说英语烂番茄也可以满分(支持还是必须要支持的 也确实花钱买票了 但是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这是电影值93%啊)(但是henry golding真的帅)

51分钟前
  • Bill 2.0
  • 较差

真他妈的聒噪啊

53分钟前
  • 豆浆大王
  • 很差

好莱坞版小时代。结尾毁全片,难道不应该拍两人得到杨紫琼默许后,回到纽约过舒心的中产小日子么?一下子被豪门接纳,紧接着就是纸醉金迷大爬梯,女主被富人们diss了那么久,转眼就无缝融入还无比享受,excuse me?

54分钟前
  • Double
  • 较差

种族友情分。这个室友奥卡菲娜太逗了,瞒天过海里面也演得很好。感觉她说话特别有韵律,一查原来是个rapper。

55分钟前
  • 司令
  • 推荐

说到底,还是一部非常无聊、非常套路的电影。从头到尾都在胡闹。只不过这次弄了个全亚裔的阵容,赚足了噱头。再加上一点文化差异梗、华语流行配乐、几句蹩脚的中文台词和一系列固化的刻板印象,洋大人看得喜气洋洋,华裔们也被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57分钟前
  • 余小岛
  • 很差

华裔和中国长大的孩子不同,细节作出区分是走出刻板印象的第一步。谁说这是童话呢,我怎么觉得结尾像《促织》呢,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奥卡菲娜Awkwafina太可爱了,很像身边的朋友@AMC

1小时前
  • bb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