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坎皮恩新片《明亮的星》(thebright star)的原声大碟,以一堂济慈的诗歌写作课作为开场。
在《消极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里,窗外细雨绵绵,学生芳妮·布朗(Fanny Brawne)轻轻地喃喃自语道:“我还是不知道怎样作诗。
”那个时代的富家小姐到一文不名的寒酸小诗人家求教,几乎形同“不耻下问”,济慈说:“诗歌就像在湖里游泳,目的并不是飞快地游到岸边,而是享受湖水的触摸,这是超脱于思想的感官旅行。
”一瞬间,两人的对话被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配合着古钢琴的零星琴声所淹没,让音乐来总结了对话。
《明亮的星》讲述年轻的诗人济慈在弟弟汤姆重病后,搬到朋友家居住,结果与女邻居芳妮·布朗相识相恋,片名就是济慈为布朗所作的众多诗歌中的一首,不属于上乘,但用作题解指代闪亮动人的初恋,倒是很合适。
相比过分甜腻而略显娘娘腔的影片,马克·布莱肖(Mark Bradshaw)的原声大碟,反倒更接近济慈的诗本身的意境。
专辑当中收录了分别由男主角本·威士肖(Ben Whishaw,《香水》的主演)和女主角艾比·考尼什(Abbie Cornish)朗读的几首小诗。
威士肖念的《 无情的妖女》(La Belle Dame Sans Merci ),声音比较虚弱,但也许因此,反而颇为传神地表达出了济慈的青涩以及对于爱情的忐忑不安。
《明亮的星》是考尼什沙哑着嗓子、带着哭腔念的,就是那个年代女性的装腔作势且犹豫不定的姿态。
改编自莫扎特降B 调弦乐小夜曲K.361 的片尾曲,为《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配乐,威士肖独自沉浸在诗歌的世界里,并不回应这如同来自天堂的音乐。
在影片中,此时的济慈已经死去,于是,诗歌成了天堂与人间之外的第三种声音。
除此之外,专辑中还收录了一首济慈与布朗互通信件的念白“letters”,男声与女声交替出现,汇报各自的生活,嘱托彼此的思念。
用时而平缓时而险峻的音乐,表现热恋中人读信时豁然开朗、等信时焦急万分的情绪心态,很有意思。
有人觉得这张专辑的人声有些多,但当威士肖的声音绝不亚于音乐,当它同小提琴的凄凉主题一起出现时,某种化学效果产生了,让人回想到初恋时的痴情与脆弱。
作曲家布莱肖仅在专辑里贡献了 “Convulsion”和“Return”两首小曲,其它的音乐大多改编自莫扎特的作品。
但作为布莱肖的电影配乐处女作,我们还是可以觉察出他的才能。
此外,专辑里保留了许多大自然的声音,诸如夜莺鸣啼和雨点打到窗户上的声音,都很美妙 。
整张专辑非常短,仅23 分半钟,像一首意犹未尽的小诗,也像济慈结束得如此匆忙的人生。
23 岁正是济慈遇到芳妮·布朗的年龄,两年后,济慈死于风寒。
约翰·济慈約翰·濟慈[1](John 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於18世紀末年的倫敦,他是傑出的英詩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員。
算一算他的年头还真是短暂,就像天际闪烁的明星在黎明前最后的一丝光亮。
1818年夏天,濟慈前往英格蘭北部和蘇格蘭旅行,濟慈搬到一個朋友在漢普斯泰德(Hampstead)的房子去住,在那裡,濟慈遇見並愛上了一位年輕的女鄰居,方妮·布朗(Fanny Brawne)。
青草地、灌木叢、野果樹;白山楂和田園玫瑰;葉堆中易謝的紫羅蘭;這沾滿了如酒般的露水,即將綻開帶有麝香的玫瑰,夏夜蠅蟲嗡嗡的盤旋其中。
这一年的夏天他过得很愉快,尽管生活上的拮据却没有阻碍他写出了大量优质精美的诗歌,那是爱情的浸润,诗体的字里行间透出甜蜜蜜的芬芳。
前一阵子,读《我执》——以后我只能假装不认识她,因为我没有别的选择了。
但我在她生日的这天还是点起了一根蜡烛,放在窗缘。
昨夜下了入秋的第一场雨,用来树立蜡烛的碟子因此装满了水,我把它看做她的回应。
我懂了。
再见。
看过文道的演讲,那个儒雅的年纪不小的男人,总是黑白色的装束,说起话来不急不慢。
那段记录着他很久以前岁月里的心路之迹,读来令人心碎,抑郁了很久很久,再次看文道出现在电视里,我怎么也捕捉不到他眼角划过泪水的痕迹。
于是,我又回过头来看《明亮的星》,看济慈被生活的窘困弄得有多么无奈,看着他不得不住进混杂的贫民窑,靠着朋友的接济度日。
寒冷的冬天,不是那么仁慈地对待他。
终于有一天,他倒在雪地里,就在方妮的屋前。
搞不清楚他是因为太过饥寒交迫还是思念至极?
这个再度令我心疼的男人,如此真挚丝毫不掩饰他眼角的泪水。
任何人眼中的理想恋人就像一颗明星,追逐不到,只能拉开了距离暗自欣赏。
尽管,我们总是生活在温暖的阳光下,这样对人的身体才是健康的。
一个强健的刚毅的男人能给予你的都是阳光般的安全感。
而我,偏偏被那些幽暗的星光吸引,尽管他的光是如此冷冽,照耀不了我,无法令我取暖。
比起永恒的太阳,他们是多么短暂又难得。
1820年3月,濟慈第一次咳血,之後不久,因為迅速惡化的肺結核,1821年2月23日,濟慈病逝於義大利羅馬。
这些类似星星的男人们,大概注定要孤寂地泯灭。
而看惯星星的我,大概注定为此悲痛。
看这个电影,打四颗星,完完全全是因为济慈。
想起不久前在罗马济慈故居以及墓园的种种,感动得更难以名状。
only because of John Keats.
09年6月25日 简.坎皮恩执导的电影《Bright Star闪亮之星》上映了 电影评论说这是一部比《钢琴课》更棒的电影,可能在“简.奥斯汀热”后带来新一轮的“约翰.济慈热”提到济慈 在我心里 更多的是惋惜和叹息 25岁 只有25岁 一个伟大的年轻的诗人就这样走了 我读他的诗 在初中的时候 虽然我不懂他的含义 但是 那是我知道的第一位诗人 并为之感动。
那年 我只有12岁 在爸爸的书架上 偶尔发现的一部外国诗人的诗集 记得最清楚的是里面还有莎士比亚。
短命的浪漫诗人“1821年2月23日,他客死罗马,安葬在英国新教徒公墓,年仅25岁。
……如果天以借年,他能够道道什么样的成就,是难以估量的。
但是人们公认,当他24岁停笔时,他对诗坛的贡献已大大超越了同一年的乔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
”******************************************闪亮之星---约翰.济慈致芬妮.布劳恩闪亮的星啊,但愿我能如你坚定但并非孤独地在夜空闪烁高悬睁着一双永不合拢的眼睛犹如苦修的隐士彻夜无眠凝视海水冲洗尘世的崖岸好似牧师行施净体的沐浴或正俯瞰下界的荒原与群山被遮盖在轻轻飘落的雪罩里-并非这样却永远坚定如故枕卧在我美丽的爱人的酥胸永远能感到它的轻轻的起伏永远清醒,在甜蜜的不安中永远、永远听着她轻柔的呼吸永远这样生活或昏厥而死去
如果你看过《钢琴别恋》,那你一定熟悉这部电影的气息,从取景到服装,从心理刻画到人物对白,这又是一部及其细腻并充满了诗意的电影。
这绝非一部典型的传记片,它只是用诗人的视角来讲述诗人的爱情,仅此而已。
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堪皮恩的精心设计,一针一线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渐渐地镜头推开来,对话之中将人物,背景一一介绍。
Fanny和Brown的针锋相对,Keats和Fanny的相互误解,可是堪皮恩的镜头叙事总是这样,通过大量的铺陈,让你险些着迷于优美的英国自然风光以及趣味横生的风土人情乃至精致的服装、道具,最后让你置身其中而忘我,忽然,时间停止,你发现,故事来了,冲突来了,猝不及防,却又挡之不住。
在渲染爱情这方面,堪皮恩做到了极致,因而我想她一定熟读英文诗歌,对于济慈整个人的气质,她一定非常熟知,这种熟知并不仅仅是知道,而是切身的理解,从情感上的理解。
济慈是当时诗歌中浪漫主义的代表,当然这是后来给他扣上的帽子,很少有一颗Bright star是能让当时的人承认他的成就的,济慈也是如此,然而不得不说正是因为这样,济慈的人生才如此的诗意化。
济慈的诗很注重画面感,色彩,光影以及外貌,对于情感的渲染也相当会运用技巧以实物作比,所以他的诗总能触动人心,因为每每他诗中表达我们常人所具有的各种情绪时,总是不缺大量的细节描写,所以,“真实即美”——这是他的主张,得承认我们同样也受益于此。
所以整部电影算是借鉴了济慈诗歌的表现手法,让我印象至深的是几个特写镜头,比如在一张纸上的“goodnight”,两人渴望感受对方时放在墙上的手,以及白色窗帘被风吹起时Fanny顺势倒在床上。
每一个镜头都完整的表达了一种情绪,以作铺陈。
我很惊异于这种大量铺陈的力量,就如我之前提到的,表面上风平浪静,你并不会以为有什么,然而内里却时时酝酿着危险,宛如暗礁,导演很聪明的转移了注意力,并引导你撞上这暗礁,霎时间电光火石,悲伤会来得猝不及防。
我喜欢悲剧,我认为悲剧中有一种像是Prometheus神话里锥心的恐惧感和宿命感,在这种强大的力量面前,你会切身体会生命的何等渺小和悲哀,于是你更加热爱生命,并且珍惜此世所能经历的所有痛苦和欢愉。
虽然《Bright star》仅仅让我重温了爱情中最令人难忘的挣扎和纠扯,但那些我曾经历时最真实的感受,会时时让我庆幸我曾拥有过这些,我想,这便是我与这部电影之间产生的共鸣所在吧。
电影结尾是朗诵济慈最著名的《夜莺颂》,在我看来与片尾的衔接非常精彩,而我更想以《Bright star》来结束此文,毕竟这主要关乎于爱情,你可以想象Fanny细步至树林,细细碎碎的朗诵,那种举重若轻的情绪:Bright star, would I were stedfast as thou art---Not in lone splendour hung aloft the nightAnd watching, with eternal lids apart,Like nature's patient, sleepless Eremite,The moving waters at their priestlike taskOf pure ablution round earth's human shores,Or gazing on the new soft-fallen maskOf snow upon the mountains and the moors---No---yet still stedfast, still unchangeable,Pillowed upon my fair love's ripening breast,To feel for ever its soft fall and swell,Awake for ever in a sweet unrest,Still, still to hear her tender-taken breath,And so live ever---or else swoon in death.
Bright Star 看的時候笑得開心,回來以後哭地很痛快 [自己都很詫異講述John Keats死前的3年,也許是他人生最美好的3年?
25歲Forever Panting and Forever Young這部電影很奇妙,看完回去后的難過會把之前愉快的地方全部抹煞,然後那笑也就是苦澀的[其實我好的就是這樣的瘧...這部瘧到心里去了沒有熱烈的開始,沒有熱烈的過程,但是來了個突然的悲傷看之前就曉得,keats死的時候也就是電影結束的時候即時已經準備好了他的死,但還是很難過電影沒有拍keats死時孱弱的樣子,最後他出場是啓程去羅馬再次和keats有關時便是他的棺材運出來,在他居住的三聖山下的西班牙廣場電影拍攝出的都是些美麗且美好的場景有陽光,蘆葦,草地,那片藍鐘花,寫滿詩的紙片,信件,蝴蝶,幫著抓蝴蝶的Toots和Samuel,歡樂的身影,及甜蜜當然也有苦澀和無奈,但是都被keats和Fanny最大程度地忽視正是這些周圍的美好才能使keats寫出如此的詩篇和信件靈感通常都源自生活這部影片從頭到尾都很溫水,沒有甚麼跌蕩起伏於是在這樣的平靜中,一有動靜便是層層漣漪,不過那漣漪也是安靜的喜歡的場景有2個人靠着牆傾聽對方的時候當Fanny檢查Keats的箱子時,一邊地關切和另一邊地溫柔注視Toots突然回頭,他們就定格不動雙手間的親昵最後躺床上的那段真的是從頭到為都很好看....最後結束放名單的時候是ben朗讀keats的詩再說選演員,看完Ben的keats,感覺就是keats再世太有詩人氣質,本來就很萌他,現在是毫無出頭之日了 TATFanny一開始看覺得很一般,但絕對是第二眼的氣質美女,查了下她是澳洲的。
最後她把頭髮剪了,一身黒出現的時候,只能說氣質太好了啊Toots和Samuel,唔,這少年和loli在電影里實在非常搶眼,看了就能體會...Samuel是在Love Actually 里注意到的,另外一部我看了N遍的電影之後又在Tristan and Isolde裡面看到, 那個時候還好矮的一正太,現在已經這麼挺拔了,但臉還是很嫩太太可愛了 >///<
开始吸引我的是电影的海报,女主恬静地坐在开满紫色野花的草地上,然后是关于济慈的故事,再然后是Ben Whishaw的出演。
在冬天逐渐走远的时候,窗外阳光明媚,我终于翻出了这部期待了很久的电影。
Bright star,故事的前半部分一直让人觉得平静、温暖而又明亮。
相识然后到相爱的过程那么自然而又美好,伴随着轻柔的大提琴声,在一个个春日里,爱情好像满山遍野的野花一样开在眼里开在心上,最炽热的时候就像是满屋翻飞的蝴蝶,关在小小的屋子里,完全不问世事。
可惜美好的故事都有遗憾,就算有真心相待的朋友,有愿意抛开世俗允诺婚约的母亲,有时刻相随看着故事发生的小不点儿,有温热日光照耀下的美好春景,可惜仍然逃不过爱别离的光景。
故事的最后济慈客死异乡,留在故土的只剩下那座大的空洞的房子里难以压抑的痛哭。
————————————————————————————当年看Becoming Jane的时候,会为那些擦肩而过被现实所迫害的缘分哭泣扼腕,随着年岁渐长,逐渐明白了好多事情并不能由着自己向着最美好的方向发展。
可能停留在最美好的时刻,可能以惨淡难堪的结局收尾,甚至有的故事连开始的机会都没有。
前段时间最触动的是和一个被爱人背叛伤害的姑娘见面,她开始了新生活,过去的一切好像经过了一整个昏暗的冬日永远尘封在了过去。
她说的一句话让我对好多苛求释怀了许多,正是因为过去经历的一切才有了现在的我们。
济慈生前困顿潦倒,历经磨难,终于在很久的以后成为了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芳妮就算在12年后嫁作他人妇,内心的某一个角落却永远会停留在那个暖暖的春日,然后带着美好的回忆安详终老。
于是我也慢慢明白,昨天今天甚至明天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造就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人生短短数十载,活着的意义大概就是活着去经历去体验吧。
p.s. 经此一役,小Ben俨然成为了我的最爱,没有之一。
又p.s. OST怎么能好听成这样,还有最后小Ben低沉的嗓音默默吟诵的的夜莺颂,实在是深得我心啊。
Shall we awake and find all this is a dream?这是整部电影最让我感触的一句话。
如果你经历过不能忍受的恐惧,又或者是你承受不了的事情,你第一时间,便会想这会不会一切都是梦?
而更另人感到绝望的是,当你发现,真的不是梦,你无法有醒来的一刻,因为你活在现实。
在我看这套电影之前,我对John Keats没有丝毫的了解,我只知道这个诗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已经去世,而这部很明显是爱情片,所以在电影的一开始,我已经知道这是一个绝对的悲剧,但是我没有想过,一个我已经知道结局的故事,还可以如此地打动我。
电影没有介绍他们如何相识的,通过搜索,我知道在历史里面,她是他的女邻居。
他们的第一段对白很不惑,有点不搭的感觉,但是她很明显对他很有兴趣,从一开始,女方就在主动的位置。
我一向很讨厌矫情女,特别是那些装作特别矜持,特别另人失去耐性的女生,所以我对Fanny有种好感,她勇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她主动去读他的诗,即便她一点都不懂诗;她做好了饼干亲自拿去慰问他的弟弟;她在意他对她的看法,不喜欢对方以为自己真的就只会调情与服装;她为他去世的弟弟连夜绣了枕套。
所有东西,都是Fanny主动去做的,这个女性很独立,很爱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我好喜欢她。
电影没有描述Keats是如何动情的,他接过她的枕套,吻了一下,之后问:invite me again, alone? 我估计是从那个时候开始,Keats就喜欢她了。
他在圣诞节的餐桌上拉了她的手。
他教她学诗。
他醋意大发。
我很爱看他吃醋的那段。
因为我一直以为Keats太内敛了,几乎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他竟然会因为一张开玩笑的情人卡大发雷霆,淋着雨跑去Fanny家外面狂躁不安地踱步。
他说: "Are you lovers? You have income to marry where i have not." 他竟然是如此深爱着她,却因为自己没有钱去结婚,而不好意思把感情表露出来。
导演很擅长调动观众的情感,每每我以为一些矛盾跟冲突会延续的时候,往往导演就开始了另外一段场景。
这次吵架没有任何结果,另外一个镜头开始,已经是春暖花开的日子,Fanny拿着一支花去找Keats,告诉他,她要搬到隔壁了。
那个镜头实在太美,她穿着一身白色的裙子,象个新娘子般,微风轻吹着,她就出现了在他家门口。
任凭Mr.Brown如何催促,Keats踏出了门口与Fanny相伴。
我不愿意过多地去阐述Mr.Brown这个角色,但是这个角色在电影里面是女主角与男主角以外戏份最多的一位。
他对Fanny的态度从挑战到愧疚,也是因为他,Keats的许多作品才得以流传。
Fanny搬过来了,他们的房间就一墙之隔。
他用手敲了两下墙壁,她也回了两下,之后他把床移到了墙边。
虽然隔着一道墙,但是他们两的心却是从来没有如此靠近过。
他躺在草地上冥思,她从自己的窗外看他,风吹着窗帘,一切都是那么的静溢,美好。
他们一起在田间散步,言语不多,却一切尽在不言中。
其中有一段,他在向她诉说了自己的一个梦之后,他吻了她,之后又被可爱的Toots打断。
后面一组镜头很有爱,Toots走在前面,他们走在后面,在玩一个在我们这里被称作“一,二,三解放台湾”的游戏。
这个镜头把Keats彻底地融入了Fanny的家庭,Toots很喜欢Keats,在电影的后段,当病重的Keats在Fanny家养病的时候,他说:“小家伙你又吃玫瑰花蕾了吗?
要不然你的脸为什么这样红?
”Toots立马就羞了起来,她抱着Keats说:I love you,还送他临别的礼物。
Toots是我看到最最灵光的小演员。
夜莺的歌唱,树缝间的阳光,摇曳的花枝,斑斓的花朵。
Keats继续他的诗作,而Fanny通常在一边干自己的针线活。
那次,Brown说他们要在夏天的时候搬走,Fanny一声不发,但是回到自己的屋里的时候却大哭起来了。
Keats很内疚,同时他也说出了自己最最不堪的状况。
他说:“我没能力结婚,我负债累累,我不能阻止你被别人爱慕。
”Keats其实一直在内疚,因为一方面他没能力承担婚姻,另一方面他是在爱着Fanny,所以有次,在Bright Star这首诗在本电影中首次出现的时候,他说,“去参加舞会吧”,Fanny说,No.夏天的时候,他走了,她在床上卧了五天,等着他的来信。
她问妈妈:Is this love? I shall never tease about it again. 而当她收到Keats的来信时,立刻展露灿烂的笑容,又可以起床了,又可以期待他的来信了,又可以有精神去面对这个世界了。
Keats说,如果可以有三个夏天的时间,跟你化成蝴蝶与你相伴,胜过50年寂寥的时光。
她坐在蓝铃丛间,痴痴地读着这些语句。
在这个现代社会,这些电影场景真的只是一场梦幻,在手机通讯泛滥的年代,我看着一个女子坐于花丛读着情人的来信,我竟然觉得穿越了,我无法回到现在了,因为从前是如此纯洁,如此美好,爱得如此热烈。
在历史当中,Keats的确给Fanny写了好多信件,他称她为"my sweet girl”. Keats一直没敢搬回来,因为他害怕自己耽误了对方的青春,因为他明知道自己没能力结婚。
但是他最终把持不住,又住回了Mr.Brown的家。
电影始终要说到那个悲剧。
我不晓得这个是否是真实的,他没有带大衣就出门了,而的确,他是死于肺病。
他病倒了,渴望看到她;她一个晚上没睡,为了等他回来,无奈却等到了他着凉咳血的坏消息。
当晚,她又把床靠墙移了,她要相守在他身边,即便是隔着一堵墙。
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到温暖的地方去过冬,他们建议罗马,说英国的冬天太冷了。
她问,能不能不要走,就说你实在病太重了,不能走。
她说,你知道我会为你做任何事情的,只要你不走。
他回答:我有我的良知。
观众看到这里可能觉得迂腐了,这个人是不是假正经?
我不晓得现代社会有多少人还真正在为爱情挣扎,有多少人真的深爱着却因为经济状况而不能一起;有多少人真的身患重病却不想拖累对方?
或许你跟我都没有经历过,所以我们都没资格说他假正经,也许一个人在深爱着另外一个人的时候,真的不想拖累对方。
她哭得很厉害,她说: Shall we awake and find all this is a dream?其实看到这里我也哭了,我无法阻止泪水从眼里面流出来,因为我知道一个人到了无法相信现实发生的东西的时候,才会问,我是不是在发梦?
他走了,去了罗马。
我估计她每天活在等待与希冀当中,因为他说,假装我在春天回来吧。
我估计谁也没想到,这真的是一个假设。
Keats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真就这么命短。
Mr.Brown来了,完成他在这个电影里面的最后一个使命,报告了Keats的死讯。
Fanny哭倒了,她叫着心很疼,无法呼吸。
当然,这里有谁会明白呢?
她当晚就穿起了孝服,走在了旷野中,念着那首她的情人为她而写的情诗.爱情的确没有永恒的,爱情的珍贵就在于它的确是短暂而甜蜜的。
Keats走的时候25岁,Fanny在他走后的几年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走在那片曾经属于他们俩的旷野,而且她从来没摘下他送的戒指。
我不想说导演有多么厉害的技巧,我也不想说两位演员多么到位的演技,我也不想说摄影师把风光拍得象画一样,我真的很想说这是我看到过的,最美丽的,而且是真实的爱情故事。
这部电影竟然没有差评,实在叫人吃惊,于是先生——也即本人——觉得还是应该写点什么。
如果我再实事求是一点,不受电影中那些明媚风光和动人配乐的影响,暂时抛却对Whishaw的先期好感,再扣除个一两星绝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这大概是我见过的传记/言情片当中最差的剧本之一。
首先就是本片的视角非常奇怪,大概是导演Campion的女性主义强迫症又发作了。
如果影片用诗人的作品命名,而故事简介中又抬出Keats的大名,那观众自然会期待这是一部围绕这位诗人而展开的作品,带我们去领略诗人的世界,让我们了解所谓“浪漫派”究竟是怎么回事,教我们欣赏Keats对于英语诗歌所做出的贡献何在——即使不是一本正经的传记,但也摆明了不是一部以plot为导向的电影,观众等待的不是认可与融入主角,而是了解主角的内心,围观其成长。
然则Keats并没有成长。
我甚至怀疑有多少观众能在本片结束之后用一到两个形容词来准确地形容片中展现出的诗人形象,有多少人知道他对Fanny究竟是何种样的钟情。
因为当Keats离居伦敦,当他亦饱受思念之苦时,当他承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时,镜头却执着地留在了那位衣食无忧喜欢时尚的小姐身上,在他们鸿雁传书的过程中,我们甚至连诗人的一眼半瞥也不得。
通过这种隔绝,导演强迫观众与Fanny站在同一边,只能通过她的眼光来解读Keats和他的诗歌,而解读的结果,正如前文所述,乃是一片混沌模糊。
观众所期待近距离接触的诗人,最后成了衬托女主角成长的一枚绿叶,成为了她悲痛与欢喜的装饰。
甚至连Keats所热爱的自然,那些光与影,色彩与滋味,都未及表现。
如果是先前只闻其名的观众,看完这部电影,对于浪漫派也好,Keats诗作的伟大处也好,仍旧一头雾水。
也不是说男女之间的爱情非要以男性为主角,假如是肖邦和乔治·桑,是罗丹和卡蜜尔,是萨特和波伏娃,自然可以自在选择任一边的阵地,而假如是简·奥斯丁,是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撒切尔夫人维多利亚女王,自当应该由女性的角度切入。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选择题——第一,观众更想看谁,第二,谁更有故事。
观众更想看Keats这是肯定的,浪漫派最著名的诗人比一个成天在家研究衣服褶子的比他还要小六七岁的闺门小姐更有故事那也是肯定的。
于是舍弃诗人的角度,而强从一个小姑娘的角度入手,就会导致情节上的苍白与单薄——爱情虽然是永恒的主题,但是爱情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如何结束这个一般爱情片的三部曲仍然需要情节使之顺理成章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否则离别时的痛苦分隔时的相思永诀时的悲绝,就变成无病呻吟,为拍电影强说愁了。
而Keats和Fanny之间只能说一句“莫名的吸引”。
本来我是期待在Fanny学诗的过程当中,至少能有一点心灵上的契合——毕竟这姑娘一出场给人的感觉就是虚荣浮华,咄咄逼人,然而可能是编导本人对诗之类的东西缺少研究和感受,也只能说两句类似“用心感受”之流放诸任何艺术欣赏上皆准的废话。
这些废话直接导致了剧本上的另一个致命伤——台词无趣。
台词,应该符合各人的年龄身份和学养,应该穿针引线地引导或者暗示情节的走向。
但是本片的台词,作为一部讲述诗人的爱情的电影,除了大段引用keats的诗歌及信件之外,味如嚼蜡,乏善可陈(当然考虑Fanny小姐的年龄,这也是正常的)说着如此没有表现性的台词,角色又被剧本当成绿叶处理掉,我很喜欢的Whishaw完全呈现出一种游离状态,看他眨眼的频率和对台词时眼珠子左右乱瞟的样子就知道了。
换成我,给我这样一个角色,我也很难演出什么精气神来。
至于女主角,身材倒是很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不知道是否刻意增肥之),模样也算可人,不过局限于自身角色的限制,总归不入味。
唯一叫人印象深刻的,倒是Charles和他那些极暧昧的台词(搞得好像他和Keats有基情)。
我倒是觉得以他们为主线拍一部电影都会比较好看。
按照宇宙惯例,假如故事苍白无力,台词又单调无趣,那么在画面上至少要下足功夫煽足情才行。
不过Campion冷凋惯了,似乎不大适应热烈明艳的春夏两季——实际上这是男女主角感情萌发的季节,景色也象征着双方初初恋爱时的美好,一到了室外,极少有空镜头,总是把两位主角摆在中间,然后远景之,显得冷落,更是叫人难以靠近。
这一段本应另人悲凄的无缘之爱,最后假如能打动观众,只怕亦只是那“无缘之爱”,而非电影之功。
这根本是占了诗人悲惨生命的便宜啊!
躞蹀 纱窗 lingering about, window veils月光习习 肺叶枯黄 breeze in the moonbeams, withered and yellowed the leaves of lung 死亡召唤 waves and waves 一波高过and waves 一波的声浪 gushed the summoning from death 真和美甜蜜 夏日轻盈Sweet purity, sweet beauty, light is a summer's day 冬夜长 long a winter's night 他的异国千阳耀目灿若天堂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in his exotic kingdom blazing like heaven, 比不上迢迢寒乡 is no warmer than miles and miles away to the north一双胸脯 a pair of breasts一张情网 an arrow of love 她孩子气以为存在会漫长 Childishly, she thought the moment of being would last for a while 便也真的漫长了 it did, more than a while ... 石榴石里无名的手指 In the garnet, there lies the anonymous finger 私自的林莽 and a forest of her own (scrabble after watching Bright Star on 20100712)
“是你的幸福使我太欢欣”“就这样活着 不然死去”
該要表達的完全沒表達出來!!!也不知道憋着幹嘛!還是說就這水準了!
為你寫詩。
它把所有矫情肉麻的事情全给干了,还不让你觉得肉麻。
1 單個鏡頭都切的不錯 但故事整體不流暢 跳躍性蓋過連貫性 2 男主和我心裏住着的Keats還差一大段 氣質和氣勢都不達
济慈
感动的一塌糊涂。后面都哭死了……
安静的爱情
枕卧在我美丽的爱人的酥胸, 永远能感到它的轻轻的起伏, 永远清醒,在甜蜜的不安中, 永远、永远听着她轻柔的呼吸, 永远这样生活——或昏厥而死去。Fanny had not taken off the ring for the rest of her life.
故事很慢,全部都是尿点
四颗星中有三颗是为BEN加的.
色调画面好美。剧情枯燥且造作。女主角太肥,男主角消瘦,不协调啊。。。
这不是电影……
这种文艺片,类似简爱啊什么的,在油画般色彩的画面之间,在繁杂冗长的对话之间,在古典音乐之间,展现压抑时代下炽热的感情,即将蓬勃而出的状态。济慈的事,在文学赏析课是印象深刻。遗憾我不能读的更懂。
很难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去
柏拉图式的爱情还是存在的,济慈GG,你给男人们树立了榜样!
英式虐恋,伟大诗人济慈短暂的半生
依然是喜欢的清冷缓慢的气息,诗化的镜头叙述方式让整部片子变得零碎却有着韵律美....见仁见智,很多人可能会不待见,个人还是喜欢的,因为戳中了我的点~~小本依旧给力,女主像Nic和Theron的结合体~
我的爱人 你是明亮的星。
淒美的愛情故事,唯美的浪漫攝影,沉悶的敘事節奏--古典主義,女性視角,半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