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是美国不得不打的战争。
为什么?
因为苏联要输出共产主义革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美国要维护万恶的民主制度,而万恶的民主制度就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
加上欧美很多国家都有共产主义组织。
比如切哇啦在南美,,,,再加上共产主义多伟大啊,比蜜汁还诱惑力啊,打土豪分田地,你的就是我的,还搞阶级斗争。
鉴于共产主义洗脑力量的强大,假如美国不打这两场战争防治共产主义的蔓延渗透,维护万恶的资产阶级统治,现在一定是共产主义的红旗插遍了全球,共产主义解放了全人类,全世界人民在伟大的热爱和平一点也不残暴的斯大林领导下一起革世界人民的命,于是大家都载歌载舞唱着伟大和忠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可惜的是,苏联共产主义不仅没有拯救到世界人民,让世界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在自己还成了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
最后,只剩下我们和朝鲜坚持下来继续革欧美的命,把他们从受苦受难的万恶资本主义制度解放出来,回想还是我们好啊。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我们一定会把共产主义的旗帜插遍全球。
花了很长时间在高铁上、在酒店里、在地铁里和在家里终于把这部漫长的纪录片看完了,看纪录片的问题在于有很多感想来不及做笔记。
在看这部纪录片的同时还在看一本讲越南战争的书《未曾披露的真相》——虽然两者时空有很大的差异,但在看纪录片的同时感觉仿佛是书中的故事被用影像的方式重新展现了一遍。
在其他评论中有人提出为什么美军不进入北越作战。
当时在朝鲜麦克阿瑟也有同样的问题,因为他觉得不越过38°线是无法解决共产主义的蔓延,但是最后他用实际行动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越南自然没有哪个统帅还敢把这个作为一个可选方式。
越南战争的源头始于越南人民反抗髮国殖民统治,美帝莫名其妙的介入仅仅为了防止红色蔓延。
这种意识形态至上的理由看似荒谬,却是在中国、朝鲜已经屡次上演,而且即使在朝鲜已经品尝过苦果之后,在越南骄傲的美国人仍然选择了all in,传说中强大的美国又一次陷入战争泥潭,不长记性啊!
与奠定了美国领导地位的二战不同。
彼时国内同仇敌忾,但是在进行越南战争的同时,美国需要面对国内种族斗争、党争以及反战斗争等等问题,因此也对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美国所扶持的南方傀儡政权,一如在朝鲜和中国一样,纵使城市看起来颇为现代化——可想而知一个农业国家人民为此付出了什么——资产阶级代言人的统治阶级最多能够控制城市,广袤的农村则是越共野蛮生长的土壤,通过胡志明小道和邻国漫长的边境线进行充分的渗透。
美军自然不堪其扰,南越政权在美军撤离之后也被摧枯拉朽的捣毁了。
讽刺的是,即使美国人曾经留下多少言之凿凿的承诺,最后抛弃曾经的盟友也是毅然决然,末代总统阮文绍只能黯然投奔“同志”台湾。
不知还在向美国纳投名状的某地方格局政权,是否能从南越的下场学到什么?
战争总是残酷的,后发国家民族独立和统一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二战大发战争财的山姆大叔,忘记了自己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惨痛代价,为何总是以为空洞的意识形态口号能够抵抗民族统一的强烈欲望,为何总是一脸困惑地问道为什么他们不欢迎我们的帮助,为何总是觉得自己文明能够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
印象深刻的是,受访老兵痛苦地承认,他们在越南不会杀人——他们称越共/北越为gooks,而gooks不算人——所以他们可以暂时心安理得的屠杀,犯下骇人的战争罪行。
越共/北越过程中也曾因误判南越群众基础犯下巨大的错误,战后也飘飘然妄想成为东南亚霸主,但毕竟实现了民族独立和统一这一伟大的历史成就。
尽管纪录片中难免从西方视角和亲美国南越上层人士的眼光对越共/北越进行或明或暗的苛责,观众需要明白在西方资本主义话语体系下,抄它们老底的Communism是被严重妖魔化的,是和和terrorism、nazism相提并论的。
让我们看看在乔治·佛洛依德和新冠疫情挑起骚乱的这个夏天,世界会如何变化。
越南战争就像后来的阿富汗战争一样,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这个决策的初衷是冷战时期为了抑制中国和苏联的扩张,可是错在支持了一个错误的政府。
南越政府的腐败、贪婪、骄横和无能,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在肯尼迪和约翰逊的执政期间,战争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问题是明明知道错了,可是为了脸面而死不认错。
美国政府知道的民众不会支持这场战争,所以连续几届政府都是向国内民众隐瞒真相,以撒谎来欺骗国内民众。
直到有人把国防部长给总统的秘密文件披露给了报社,司法部还继续以国家安全为由下达限制令。
最后是最高法院引用了第一修正案,才维护了新闻自由,揭开了政府说谎的真相。
新闻记者的天职,就是把真相告诉人们。
而当媒体沦落为不断的编造谎言来欺骗民众时,它就丧失民心了。
所以,制度的设计就是为了对付人性的弱点。
一个好的制度要比政客更可靠。
越战老兵在反战示威中,把勋章扔进囯会山的一幕非常感人。
有一句话值得深思:我是为了人民还是为了一个政权去打仗?
我参与战争的一方是否是正义的?
历史有时候真会给我们开玩笑。
二战期间,美国利用胡志明赶走了日本人。
胡志明在中苏的支持下,又与法国人争夺二战后的地盘。
美国只是为了抑制中苏的势力而硬去支持一个反共的政府。
越南刚刚赶走了美国人,推翻了反共的政权,接着又要去消灭中国支持的红色高棉,气的中国人与越南打了一场“自卫反击战”。
在越南的战后重建中,越南反而与昔日的敌人美国越来越靠近,而与曾经支持过他的中国越来越疏远。
随着中美交恶,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在迁往越南,越南经济发展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还是把过去放下,展望未来吧。
豆瓣有一个“摄影改变历史进程的伟大照片”的专题,看到里面有好多著名的摄影作品,但这些只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并没有改变历史的作用。
倒是这两张照片确是名符其实:
这是广德和尚的自焚照,事件发生在吴庭艳政府倒台的前夕。
这是越战期间,西贡街头警察头子枪杀越共分子的照片。
这两张照片从某种程度都深深地影响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民众,进一步激发了美国本土的反战热情,直到美国无奈地从越南撤军。
之所以谈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想起了看过的一部纪录片《越南战争》,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史料翔实、视角中正、给人无限多的启迪。
我大概完整地看过两遍,个别集多达五六遍。
虽然每集都有近两个小时片长,相当于一部电影的体量,但每次看都欲罢不能、收益良多。
前面那些知识也是得益于此记录片。
记录片难在姿态不偏不倚,尽最大可能客观展现事实。
然而著书立传又怎可能没有立场与角度,所以如何平衡主客,拿捏尺度,是最难的事。
自然记录片如此,人文记录片更是如此。
美国人以越战为题材的记录片挺多,以这部价值为高。
关键一点就是创作者没有大国沙文的情怀,摒弃了自恋自艾的小气,而是以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待美苏冷战的狭隘与苍白,以冷静思辩的心态来看待战争的荒诞与不可回避,禁不住让观者感慨理性的脆弱,历史的无常。
记得第三集是以一个普通的美国男孩为轴线,从他在小镇上成长说起,一家人点点滴滴琐碎的回忆加深了亲情的关爱与生活的甜美,然而这位普通男孩第一次进入实战就被藏在黑暗处的北越战士打死了。
剩下的是留给家庭永久的痛苦与伤疤。
越战美越死亡比例据说是五万比一百万,这是美国二战后因战争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然而北越仅战士损失的是一百万人,只是没有人去记录,没有人去整理,死了就是死了。
这同样应当和那个美国男孩一样是一百万个可以让人心痛的故事。
记得片中有这么一句话:战争的发动者向追随者表示要不惜一切取得胜利,换来的是雷霆掌声。
可事实是这些鼓掌和呐喊的正是要不惜的那一切。
如果他们知道是这样的结果还会有雷霆的掌声吗?
越南人如此,美国人也是如此。
在二战期间,美国人与胡志明因为反对日本法西斯站到同一个战壕,美国为了冷战反共扶持了吴庭艳的南越政府,站到胡志明的对立面。
当后来美国人认清吴庭艳不过是一个独裁的暴君后,又不得不默许南越的叛军推翻吴的政府。
美国人千方百计地想把整个越南改造成他希望的样子,结果一败涂地。
可看看今天的越南,在战争胜利几十年后又自发地向美国靠拢,越来越像美国希望的样子。
这真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历史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扇了每个经历者一个耳光。
我连调侃的话都说不出口了,在历史面前我们除了老老实实地受着还能怎么样呢?
保宁:40年过去了,即使越南老兵也回避谈起战争。
人们赞颂胜利解放,他们错了,谁赢谁输不是问题,战争,没人输赢,只有摧毁。
只有从未打过仗的人,才喜欢争论谁赢谁输。
一位黑人老妇应门,我想她一见到我们就知道我们来意。
牧师说,我很抱歉通知你,你儿子在越南阵亡。
她坐下来,没有说一个字,然后她丈夫说,不,可能弄错了。
他拿出一封信,他说,看,昨天收到的,我儿子昨天还活着。
牧师看着那封信说,这是一星期前,我想你儿子在写信那天阵亡。
接下来3年,美国将会努力了解它前来拯救的这个复杂国度,未能了解敌人的决心,误读南越人民对他们郑府的真实感受。
新总统发现自己困在战争势头与和平愿望之间,谦卑与傲慢之间,理想主义与权宜之计之间,真相与谎言之间。
谢恩:我们以为我们美国人是历史的例外,历史不适用于我们,我们从不会打糟糕战争,我们从不会代表错误事业,我们是美国人,那么越南证明,我们不是历史的例外。
盖勒威:战争这样的事里你不能只是中立证人,它会爬进你的喉咙,从里往外活活吃掉你。
不是那种事,你能旁观中立、客观和记者摄影师想做的其他事,没法这样。
威尔逊:我们以上次战争的同样方式去打下一场战争,我们是自己经验的囚徒,我们在二战中学到的很多经验,不适于越南战争。
我们以为带着大锤进去,把东西砸倒,清理干净,就会完事。
这是对难题的过度简化,加上我们过度自信、傲慢,保持傲慢就很难消除无知。
美军援越司令部推断,如果以某种方式充分破坏胡志明小道,敌人将无法自给。
最终300万吨爆炸物落到其老挝境内部分,比二战轰炸德日还多100万吨。
一些关键点被击中多次,人们叫它们“死门”、“煎肉山”和“失魂峡”。
为使敌方交通暴露,其他飞机投下化学脱叶剂,包括橙剂,摧毁数千英亩丛林,美国飞行员把这片土地叫“枯骨月尘”。
简克罗克:丹顿(莫吉)死后不久,卡罗尔对我说,可能是当天:“你怎么会信上帝?
”我说:“因为我们有过莫吉。
”我认为他的生命是真正礼物,我们有幸拥有他,一个朋友写信给我:“我们的孩子只是借给我们的。
”我猜这是真的。
马斯格雷夫:首先是冲击鼻子的外国气味,看到人们在路边小便,看到以前从没见过的动物——大水牛,就像在火星上,对我这完全陌生。
老实说我这个密苏里蠢孩子在想:“看看这都是外国人。
”过一会我才恍然,那里唯一的外国人是我。
哈里斯:有机会给母亲打电话,我告诉她这里正发生的事,告诉她别相信报纸电视上看到的,因为我们正在打输战争。
我说:“你可能再也看不到我了,因为我们是陆战队最北的阵地。
我们能直接看到北越朝我们开火时能看到火花。
我部队大家都会死,我可能回不去了。
”妈妈说:“不,你会回来,我每天和上帝说,你很特别,你会回来。
”我说:“妈,别人妈妈认为儿子特别,我正把一些特别的人装进袋子。
”霍姆斯(磁带):我们今天烧了很多不和我们合作的越南人的住房,我真的不明白,因为如果他们不是越共,我们对他们这样,对他们不好,那他们会变成越共,陆军干的都是适得其反。
文森冈本:一位19岁高中辍学者说:“为什么我们在这里?
”标准回应,至少官方层面是“防止全球赤化”。
大家说:“嘿,那是胡扯。
”所以提出另一个理由,至少在战争后期,对我们盟友和我们敌人说,“维持美国的国际信誉”,没有19、20岁孩子想为维持约翰逊或尼克松的信誉而死。
所以在相对较短时间里这些人说:“看,我们不应在这里,但我们在,所以我生活中唯一使命,是努力让你活着,伙计,避免我这个宝贝傻瓜被干掉,然后回家并忘掉这些。
”奥布莱恩:约80%的伤亡是因各种地雷,对我来说,在越南早上起床,看看外面想:“几分钟后,我会出发,我的尸体会在这在那?
会在那失去一条腿?
”我一直以为勇敢是向敌堡冲锋或站在腔火中,但只是在广义省行走,一日日,一村村,穿过稻田走进山里,迈腿就是个勇敢行为,如果住在苏城不需要勇气,步行去杂货店或主街,只要用腿前后摆动,但对我在越南,步行就能感到相当的勇敢,有时走路时看着双腿,心想:“我怎么做到的?
”奥布莱恩:“他们分担记忆的沉重,有人不能在承受,他们接替,常常,他们承载伤员或病症,他们承载细菌传染,他们承载象棋、篮球、越南语–英语词典、军衔徽记、铜星和紫心、‘行为准则’塑料卡,他们承载疾病,包括疟疾和痢疾,他们承载虱子、癣菌、水蛭、稻藻和各种腐烂霉菌,他们承载土地本身——越南。
那些地方,那些土壤,朱红色粉尘,覆盖战靴、战服和面孔,他们承载天空,整个大气层,他们承载它,潮湿,季风,真菌和腐烂的臭味,所有一切,他们承载重量,他们像骡子般移动。
白天,他们挨狙击手射击,晚上,他们被迫击炮射击,他们钻隧道当尖兵,在火力下前进,但这不是战斗,只是无止境的行军,一村到一村,他们为行军而行军,他们缓慢笨拙艰难地举步,冲向火热,毫不犹豫,带着全部血肉骨头,单纯的士兵,硬挺着他们的腿,爬上山丘,下到稻田,横跨河流,来回上下,只是移动,一步,然后再一步,接着下一步,他们让双腿移动,他们忍耐。
”
近现代史的纪录片,适合在家跟老爷子一起看,两代人会从中找大量的共同语言,有共鸣也有争议,最终在热烈的讨论中求同存异。
平时的我会觉得纪录片有营养而缺乏刺激,浮躁的日常难以沉下心来品味。
假期是看这种片子最好的时间,漫长的午后,泡一大壶浓茶,一边嗑瓜子一边聊天。
断断续续地看完这部纪录片,花了三个假期的碎片时间。
先不谈具体内容,片子的翻译和配乐都极为优秀,每一集都以四字成语为题,(例如本文标题),凝炼而厚重。
片子里的配乐非常考究,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摇滚或者民谣,给人以阅尽千帆后的沧桑之感,dylan的民谣,摩城之子马文盖伊,柔情百转的恶水之桥,还有大量带有嬉皮士和朋克风格的反战音乐。
让整部片子显得old fashion and classical。
我也把它们一首首的加入歌单,认认真真地再听一遍,通过音乐去感受那个时代的呐喊与挣扎。
我相信在我们这一代人里,很多人都仰慕甚至是信奉美利坚式的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
认为大洋彼岸的一切都充满了光明与正义,代表了人类最先进的文明。
可是越战却撕碎了这层文明的外衣,让世界更是让单纯的美国人民看清了浪漫主义大旗下残酷而冰冷的人性。
一手扶植的南越“民主政府”无能而腐败,“正义”的美军屠杀平民、释放化学武器,西方民主世界宣言的人权大旗变得滑稽而可笑。
战争缘起于美国的狂妄和自大,认为能倚靠强大的火力和先进的科技,轻松地踏平这块蛮荒之地,然而七十多万美军却在东南亚的雨林中陷入了泥潭,而且一陷就是十年……本可以利己利人的收手,却在盲目和自大中积重难返……自诩代表了自由和民主,却给这片宁静的土地带来的却是民族反目,无差别轰炸和满地枯骨……
美军街头枪杀俘虏 战争皆残酷 ,之前的朝鲜,之后的阿富汗和伊拉克皆是如此。
但越战最大的不同,是反向激化了美国国内的矛盾,乃至彻底的撕裂了美国的社会。
当美国人民把自己的儿女送上这片修罗场,曾抱着浪漫主义的美好和期望,换来的却是的死亡和冷漠,从而渐渐失去了这份理想,对这份无意义的战争乃至整个国家产生了质疑。
当我看到片中大批的平民涌向广场,荷枪实弹的美国大兵射杀示威的学生,不禁感叹一切都那么似曾相识,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当权者皆是如此,尽管他们喜欢拿八九年的事情做文章,实际却是五十步笑百步……尽管宣扬民主和自由,但那里也从来不是一个真正民主和自由的国度,黑人依唾弃被鄙视,蓝领工人殴打示威的大学生,议员的子弟可以逃脱兵役,反战的呐喊被刻意静音,正直的总统撒谎舞弊,一切的矛盾和乱像都被越战这根导火索引燃。
人民不再信任政府,不同阶层的人变得更加无法互相理解,摇滚乐、性解放、毒品和嬉皮士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应运而生,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化走向。
美国发达而富有,却远不是理想国,当权者的压迫,权贵的优越,阶层的固化,乃至残忍和血腥都屡见不鲜。
奔赴越南的美国大兵 我相信每一个男孩子小时候都喜欢战争,喜欢看暴力的影片,甚至很多人在成年后,也喜欢叫嚣和宣扬战争,这是人类乃至所有动物好斗好战的DNA在作祟。
然而这种喜爱,是源于战争的片面和曲解上的,我们的战争电影和电视剧喜欢隐藏血腥和残酷,喜欢放大敌人的愚蠢和胜利的喜悦。
他们眼中的战争更像是一场刺激的游戏,似乎不会有死亡更不会输。
片中采访了大量的老兵,既有越军也有美军,提起战争,他们眼睛里都是迷茫,恐惧,对逝者的怀念和深深的悲伤,我相信真正参与过战争的人决不想再经历一次……片尾播放了越南静谧的农田,嬉戏的孩童还有若干年后握手的美越士兵。
一切都安静而美好,人类就是这样一种动物,永远再犯错,但是永远也不会吸取教训,只有血和泪会让这一切画上短暂的休止符。
越南战争 1955-1975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vs由中国和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战场:越南(主战场)、老挝、柬埔寨。
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最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
越南人民军和越南北方民族解放阵线最终推翻了越南共和国,并统一了越南全国。
越南史编年一 殖民1858年对越南鼓岘港的攻击标志着法国入侵印度支那;
在这场长达30年的战争中,对于参战各方而言都是残酷的拉锯战,尤其是越南人面对南北分治、同袍互残的局面,更是给这个刚刚摆脱法国殖民统治的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
参战各方每一位失去生命的战士、平民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苦痛,但很有幸能够看到过去是敌人的两方老兵共聚一堂,和平友善的交流过去作战的故事。
越共虽然同样专制,但反思越战还是允许的,本作找来南越军人、平民;北越军人、平民;美国军人、平民这些亲历者,以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来描述同样一件事情,这对于还原历史真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北越人在反思,依靠苏联和中国的支持,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死亡上百万人,受伤、致残人数更是无法统计之多,这样的代价值得吗?
人民能够恢复正常生活了吗?
人民富裕了吗?
人民得到越共许诺的那些权利了吗?
近些年越南也在逐步融入世界秩序,尤其是在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下,许多制造业涌向越南,这是美越关系的新契机。
越战不仅对越南社会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对于美国社会来说也造成了社会的割裂。
极端的左翼反战者掀起反战运动,使用极端的方式和言语阻止政府和国会继续参战,最终导致30年的战争徒劳无获。
最终,这些极端左翼反战者同样对自己年轻时做过的错误事情忏悔。
时至今日,2020年5月25日,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非裔美国人乔治·佛洛依德(Geroge Perry Floyd)被白人警察执法过当杀害,同样引发了大规模的民众示威抗议活动,但又是极端左翼,使用暴力手段抢劫店铺,制造混乱。
很多时候觉得,历史就在不断的重演,希望这一次极端左翼无法再做出影响重大事件的蠢事。
在这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美国社会对待本国人民生命的重视程度,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珍惜和尊重的,不应被无意义的事情所逝去。
这部绵延三十年的纪录片实在是有太多精彩之处,有幸看完它。
10集990分钟,竟然全看完了,战争就是一些为了权利和面子的政客发起的可怕斗争,尤其各种形式的内战都是不能容忍的自相残杀。
无论输赢无论战争的意义最后多大,都不能掩盖战争罪恶的事实。
新闻与媒体的自由报道,可以让每个人客观的看待一件事,谁对谁错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国内什么时候能以中立的观点拍摄一些战争纪录片?
如果非要给它定一个时间的话,我想应该是一万年吧……
感觉担任解说的是汤姆·汉克斯,但演职员表里偏偏找不到他的名字,或许是我听觉出错了,不过真的像极了他的声线……首先是片中出现的大量与镜头场景高度契合的六七十年代的反战歌曲,包括鲍勃·迪伦、滚石、甲壳虫、西蒙和加芬克尔、杰斐逊飞机等歌手和乐队,这些歌曲即便现在听来,也仍旧好听,仍旧发人深思。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反战”主旨的歌词应该是其获奖的极重要的因素。
其次是关于越战前的美越两国的大背景的介绍,包括美国国内普通人的生活,包括法国人在越南的统治(玛格丽特·杜拉斯所著、梁家辉主演的《情人》便以此段历史为背景);留着山羊胡子、极似中国农夫的胡志明“胡伯伯”的成长、抗争与反击,武元甲大将指挥的奠边府战役,南越吴庭艳兄弟的骄横与专政等等。
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战士基本构成是“19、20岁的高中辍学者,精英、富人和特权者有办法逃避,而他们没有,这不公平。
”是的,这不公平,于是他们来到了半个地球之外的越南,看到了许多他们不愿看到的,这些场景成为了他们后半生噩梦的主要组成部分。
释广德与另外六名僧人的西贡街头自焚,他们端坐在烈焰之中纹丝不动;肯尼迪在吴庭艳兄弟被刺杀的21天后被暗杀时,穿着越南传统服装“奥黛”的龙夫人对杰奎琳·肯尼迪说“你现在知道我的感受了吧?
”与她另一句名言“让他们烤去,我们来拍手叫好就是”同样令人厌恶。
解说者一遍又一遍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说着美国总统的名字“江森”、而字幕却同步显示着“约翰逊”时,让人感到非常、非常不适,尽管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但在我看来,这完全就是个恶意的笑话,哦,江森,江森,江森……街道,丛林,稻田,乡村,茅屋,小桥,山洞……无处不在的尸体,无处不在的硝烟,无处不在的枪声。
忽然有位戴着锥型草帽的苗条女子肩挑双篮,摆动手臂,扭动腰肢,步履轻快地走在越南南方的稻田田埂上,似乎战争与她无关。
德浪谷一战之后,当美国记者采访美军指挥官,让他谈谈北越士兵时,他说:我愿付出任何代价来换取指挥200名北越士兵,他们是最优秀的战士,他们敢于牺牲——这种对敌人的尊重,与抗日神剧里他们对敌人的极度轻视形成了何其鲜明的对比。
1968年之前,常常可见美军驻越南总司令威斯特摩兰的身影,这位历史上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46岁就任)自有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口才极佳的他常常作各种即兴演讲。
凝固汽油弹,落叶剂,这些都成了他后半生被世人诟病的东西。
越南将军阮圣山口述:“(凝固汽油弹)烧得像一条火龙,人们的脸鼻手脚都在着火,像个运动的火把。
”关于被俘的美军,我想多说两句。
他们被俘之后,惨遭各种虐待,各种残酷的折磨,他们被迫接受采访,让他们亲口指责美国政府并明确表示反战。
我仔细观察过每一个被俘者,他们当中也有人害怕,但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下,仍然很好地保持了做人的尊严。
他们面对镜头不卑不亢,神情平静,淡然,从容,甚至有人偶露笑容,绝无取悦敌军、卑躬屈膝或者流露出恐惧神色的姿态。
这一点让我颇为佩服,我不知道是怎样的教育能让他们做到这样,我想他们不是不怕,只是神色绝不示弱——所有被俘者都如此,绝非个例。
在美联社和NBC记者目睹之下,南越国家警察署署长阮玉鸾用一支漂亮的.45柯尔特手枪在街头枪毙越共特工阮文林的照片早已传遍世界,然而终不如这段完整的视频慑人心魄,阮文林临死前一言不发面无表情,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罗伯特·肯尼迪步兄长之后尘,也被刺杀……一位北越人回忆说:“我喜欢读报,但从没读到过败仗,只写胜利。
这有点奇怪,如果全是胜利,人们会自问,我儿子在哪?
他死在哪?
麻烦的问题。
所以最安全的,是暂时沉默。
”这不由得让人深思。
1968年的局势似乎有了变化:美国国内,“江森”被尼克松顶替;而越南战场上,雪茄不离嘴的二战英雄艾布拉姆斯将军接替了威斯特摩兰。
而在苏联支持的北越,胡伯伯的威望和权利在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头角峥嵘的黎笋。
美国国内的反战声浪越来越高,芝加哥中心巴尔博和密歇根大道交口处,和平示威已持续了一段时间,警察前来平息,国民警卫队被调来帮助,群众高呼纳粹敬礼口号“Sieg Heil”,警笛和尖叫声中,冲突不可避免地升级了。
一位身穿黄色T恤赤手空拳的年轻人被几个手持警棍的警察围住殴打,他仍尽力还击;两位警察拖着一个倒在地下的抗议者飞奔;另一位年轻人被三个警察各提手脚,毫无反抗之力,场面极度混乱……警察在这次抗议示威活动中的所作所为被讥刺为“盖世太保战术”。
“江森”想去芝加哥,但被特勤局告知无法负责他的安全而作罢……到1969年4月,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已出动了五十多万人,阵亡达40794人,花掉了700多亿美金……美国民众在渐渐失去耐心,是该考虑撤军了。
“要让美国人从越南脱身,并且看起来不像是投降。
”这就是尼克松当时所要做的。
终于,握着核按钮的尼克松坐到了巴黎的谈判桌上,“乞求和平”,但事与愿违——战争,或许你可以想打就打,但却不是你想退就能退的。
随着越来越高的反战浪潮,1970年的春天,美军侵入柬埔寨。
到6月底他们撤出时,白宫接到的报告是,他们打死11349名敌军,缴获22000件武器,摧毁11688个地堡和建筑,但此时画面上出现的,却是满地手无寸铁的平民和儿童横七竖八的尸体。
随后,17000名南越士兵侵入老挝,然而一半人死伤或被俘。
南越军官陈玉会带领的600人的一个营,战到最后被迫投降,活下来的仅仅55人,不足一成。
南越的总统如走马灯一般轮换,现在统帅着世界第五大军队的是阮文绍。
1974年7月27日,尼克松因滥用职权被国会弹劾;8月9日,为避免被弹劾,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主动辞职的总统。
好歹,他占据了主动。
与此同时,阮文绍将自己关在了西贡的办公室里,他将南越的生存置于尼克松个人的承诺之上。
可而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南越在换总统,美国也在换:尼克松下去,福特上来。
1975年3月29日,北越军队攻占了南越第二大城市,岘港。
美国记者说,“岘港不是被占领的,而是崩溃于自己的恐怖。
”北越军队离西贡越来越近,南越军队和美军开始撤离。
混乱不堪的撤离场面,呼喊声,哭泣声,怒骂声,航母上的南越直升机被一架架推入海中……在前步兵简斯克鲁格斯的倡议下,一个非营利组织成立了:越南老兵纪念基金。
他们募捐做计划,最终让65万美国人捐出了800多万美元,并在林肯纪念堂旁边,设计建造了越战纪念墙——V形黑色花岗岩线条在倾斜的青草坡地上融合;而这黑色疤痕一般的造型,代表着悲伤、耻辱与堕落。
在这个疤痕之上,高大的黑色花岗岩墙体之上,镌刻着57692名阵亡者的姓名——他们应该被他们的国人铭记。
或许,“他们不是英雄,而是受害者。
”有人这么说。
越战,带给美国的是什么?
带给越南的是什么?
带给世界的又是什么?
这部纪录片给出了答案。
當然,有很多掩飾和粉飾戰爭罪行等。的確這部史詩級的紀錄片能引起很多很多思考。 整體而言,這部紀錄片,算是不錯的影片。 電影原聲音樂,運用得很不錯,即便對於北越軍隊進攻時的配樂,也很符合“敵人”的形象。影片的導向性,帶着很重的美國主體思想,讓影片顯得不是那麼客觀和中立。4星推薦
12-22 最开始看的时候还对历史有兴趣,后来看了2集半就停了,然后就对这段历史没那么感兴趣了,太多细节,时间太长了。
节奏太慢
立场稍微有点倾斜。阵营不同,不作评论。
看完只觉得人类历史上有时的争端仇恨是如此的虚无和不可避免。不管越南还是美方,死的都是那些弱势群体。老百姓就是这样随时成为上层的棋子。这部纪录片资料详尽,有很多第一手的现场视频照片,有些场面很血腥。
We saw the need to stop the growth of communism, to stop the dominoes from being tumbled. That was a worthy cause.
虽然我错了,但是这是因为误判,是极少数人的问题。何况底下人执行有问题,对手也有错。我还是为了自由世界,还搞了亲善活动,所以我也是受害者。
比较详尽全面得讲解了越战的前前后后。
也是该出一个纪录片,大致给那些不爱读历史的redneck一点普及了。我好像这么说不太友好。纪录片很精致,拍给美国中青一代看刚刚好。不过我就不凑热闹了,战争纪录片从来如此。
我不知道这样叙述战争的方式越南人怎么看
已下载,低于预期。
我们比老虎更凶残 老虎只有在觅食时才杀戮,但人们自相残杀,不是饥饿,人们杀戮摧毁这时,就是战争的凶残之处精明的客观
从2018年起开始断断续续地终于看完。感谢这部影片让我了解到了越南的历史,和让我认识到了如此多的经典的老歌,甚至改变了我的音乐审美,其中最难忘的还是在越南街头为了信仰自焚的僧人,和最后一集所有亲历者在作家笔下描写战的文章和披头士的let it be 中的谢幕
第一集里“奠边府战役”一个字没提中国,紧接着又说在朝鲜战争里中国损失了“一百万人”。这写旁白的历史功底根本不扎实啊。
此剧还有一个亮点,每集的片尾曲都特别契合情绪表达
北越采用的游击战战略基本和中国相同,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有生力量,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敌驻我扰、敌进我退、敌疲我打。胡志明小道参考了朝鲜战争的运输。美国采用的战略,建立定居点,移居农民到堡垒,切断与游击队的联系;烧毁粮食、房屋等物资;在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实施安抚和日本在中国的战略相同
政治游戏里的战争关卡,无论胜败都得付出疯狂的代价。
论文级别的纪录片
终于把10集18个小时的纪录片看完了 非常劲道硬核的编年体 历史影像素材和当下历史当事人的访谈 交织经纬 特别是BGM 太厉害 堪称时代摇滚金曲专辑 纪录片终结于披头士乐队的Let It Be~
流行歌作为历史重要注脚。采访具有垂鉴作用和教育意义。基辛格说需忘了越南影像倒回。反殖民胜利与自由世界失败,殖民主义和冷战视角纠缠导致对关键事件误读。以为吸取了二战教训盼望重现二战荣耀,步入声称反对的对象的后尘。战争罪行是多年来热情拥抱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的后果。看见了隧道尽头的光芒可是这隧道有多长呢。占领电台播放起义号召反被播放披头士。这米饭够十几个人吃惊悚发现敌人。纪念碑超越残酷图像以沉默回应了沉重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