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由安妮·海瑟薇主演,又是一部悬疑片。
讲的是安妮饰演的女心理医生在给一次空难幸存者进行心理辅导中发现事有蹊跷,怀疑这次空难有阴谋的故事。
很遗憾,不剧透我说不出什么了。
---剧透分割线---我开场10分钟不到就猜到了结局,不过中间又背离的我的猜测,以为女主角是通灵者,不过结局还是印证了我开场时的想法。
因为这种桥段已经我已经是第三回见识了。
前两回分别是《第六感》和《小岛惊魂》。
唉,一回生二回熟,第三回只能半睁着眼睛叹息了。
此类鬼片很重要的是主角的表演,看看阵容。
《第六感》是演技派头号童星海利·乔·奥斯蒙特的无尽忧伤和动作老牌巨星布鲁斯·威利斯沉着稳重,《小岛惊魂》是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的疑神疑鬼,相形之下安妮·海瑟薇确实分量不够,尽管她刚刚获得了生涯第一个奥斯卡提名,但在《穿普拉达的恶魔》中她还是完全被梅丽尔·斯特里普盖过风头。
另外本片在谜底揭晓之前没有涉及鬼,与上述两作一开始就阴风萧瑟不同,因此在气氛渲染上略有欠缺。
不过本片在温情方面比上述两片要有分量。
同样是主角没意识到自己已死,本片采取的解决方式是先于自己逝去的亲友回来引导,包括姑母、老师、爷爷等等。
最有温情的还是男主角6岁时就死去的狗也回来帮助男主角,还是相当有爱的。
除此之外我还有另一个感受。
西方人都相信人逝去后都会有完整的灵魂继续在人间游荡,甚至不知道自己不是活人,当主或者其它逝者来引导自己的时候,灵魂就会平静的升入天堂。
这样的信仰的确伟大,因为它给了活着的人最彻底的精神支柱---上帝一直在看着你,你死后要背负着你所做的一切面对他。
这也是西方社会的道德基础---的确比我们有效地多。
我很遗憾自己没有这样一个信仰,年龄太大了,世界观业已形成。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监定完毕,本片虽然有不合逻辑之处,不过,完全是因为要给观众设置悬念,扰乱视听,所以总的来说,还不错。
另外,是否编剧是否可以试着从这方面入手呢?
即“死前思维”,接下来,先介绍理论基础——人类大约有几百亿个脑细胞,每个脑细胞大约有几百条脑神经,每条神经上大约有几百个突触,每个突触有几百到几千个蛋白质,一个脑细胞的作用大约相当于一台大型计算机,一个突触的作用大约相当于计算机的一块芯片。
可以很简单地推算出来,人的大脑相当于上千亿块或上万亿块芯片。
人类目前最大型的并行计算机,美国的白色战略加速计算机(White ASCI)也不过8000块芯片,和人类的大脑比,相差大约一亿倍,也就是差8到9个数量级。
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一般用一秒钟能做多少次加法运算来统计,目前最快的是日本的“地球模拟器”,40亿次。
如果用计算机类比人的大脑,由于人脑是超级巨大的并行运算系统,所有突触以及每个突触上的所有蛋白质,都可以瞬间同时运动,蛋白质之间又只有几纳米距离,电流在这个距离上一秒可运行几千亿次,人脑运算速度的数量级就大得没法形容,大约1后面跟27个零到30个零。
要知道,40亿次,才不过是4后面跟10个零而已,差了大约20个数量级。
所以,如果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大脑的功能,以目前研究进展的速度而言,大约还要一百年才能实现。
因为根据著名的“摩尔定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每18个月提高一倍,也就是每年大约提高0.57倍,要提高20个数量级就需要100多年。
俺这辈子肯定是看不到了。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没有考虑,计算机就两种电路状态,开或关,而脑细胞、脑神经、突触、蛋白质以及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有很多种,运动起来远比电路复杂得多了。
所以人类搞清人脑功能的时间还要推后。
--- 人的大脑是人体中最微妙的智能器官。
它重约1.3千克,体积只有1.4立方米,大约由100多亿个神经细胞所组成。
每个神经细胞的周围,有1000~10000个突触伸展出去,和相邻的神经细胞的突触相交联。
这些突触像电路一样,都具有一个能通过或停止“电子流动”的“闸门”,因此,大脑能够储存10万亿位的信息量。
这样的存贮能力可与1万台计算机的存贮容量相媲美。
人脑的思维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形式化思维,是人脑演绎能力的表现,具有逻辑的循序的特点:一种是模糊性的思维,是人脑归纳能力的表现,可同时进行综合的整体的思考。
尽管在人的一生中,每小时约有1000个神经细胞发生障碍,一年内有近900万个神经丧失功能,然而,即使如此,大脑仍能正常地工作,其主要原因,就是大脑有足够的“后备力量”。
一些神经细胞发生故障,另一些“备用”的神经细胞马上顶替上来。
科学家从人脑的功能原理上,受到了启发,研制成功了电子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
它具有非凡的计算能力,现代最快的计算机在1秒钟内,能完成上亿次运算,这样的计算速度和计算过程的可靠性,是人工计算望尘莫及的。
计算机还能模仿人的某些感觉和思维功能,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判断和推理,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正因为这样,计算机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被称之为“电脑”,而且在各个领域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代计算机总是按照人规定的程序进行工作的。
在这些程序中,人要为计算机预见到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安排好计算机该如何作出反应。
一旦出现了意料之外情况,计算机也会晕头转向,束手无策。
计算机的体积很大,虽然它的元件和人脑细胞的数量一样多,每个元件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耗能为0.1瓦;众多的元件组装起来,其体积已经是1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了,它是大脑体积的600万倍,所需要的能量高达100万千瓦,相当于一座现代化大型水电站的发电量。
因此,尽管电子计算机的才能非凡,神通广大,在某些方面远胜于人,但人脑仍然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天然计算机”。
也就是说,可以试着用这样的逻辑来讲述故事——Clair在坠机前时间里,脑袋里处理了若干的信息,我们把其中任意一条可以形成完整故事链的情节加以处理,然后讲述出来!
从方法上讲,这是一种对时间的放大,当整个思维被和盘托出了以后,ok,此时坠机!
全篇结束!
这样来讲故事的话,主要可以体现人直到死去的时候都还是带着很多遗憾和愿望,因此,应该珍惜现实的每分每秒!
去争取,去追寻!
开始看到介绍是恐怖片,就下载了。
下来看了下开头,厄,飞机事故,幸存者说有爆炸,有火光,航空公司坚持说是机师的问题,嗯,有内情,偶猜测是不是美国电影常用的剧本,军事演习飞弹失误,国家机构要求隐瞒的故事。
中间的插曲,男主冲出屋子看狗,结果站路中间当灯柱,然后手放在别人车引擎盖时,还以为他突然有了异能,下一秒就把车给掀飞了呢,结果啥事都没……再看下去,哦,确实是飞机引擎着火,那就不关国家的事了,是航空公司个人的黑暗,还把幸存者一个一个的抓走呢。
然后,男主说他死了……被火车撞也没事,好,转到鬼片情节了……看到这我已经混乱了。
男主难道是地狱回来的复仇者?
要把航空公司的人一个一个的杀掉?
但看前半部影片塑造的形象不是这种人哦。
继续,航空公司的人说那架飞机的机师就是他,厄?
难道开机前他开溜了?
剩一个副机师也照样起飞?
女主没听明白,偶也没看明白……哦,留下了剧情引发物品,女主不理会个人私隐的法律问题,擅自就给它开箱了,结果,世界崩坏了……原来女主也在飞机上。
OK,到最后,大家原来全都是死人,我们从头到尾都是在看老幽灵和新幽灵在耍宝……哦,尾巴那里有看到女主的姐姐出来,总算有活人了……看完了……不知道能说什么……不过很喜欢那种城市的环境和气氛……和现在的广州真的差很远……唉……
在网上给宝宝找动画片时无意中发现了这部影片,于是看了一会,讲的是一次飞机失事,一女心理师给幸存者做心理辅导工作,因为时间有限又急于想知道结局,因为最近其实真的没什么时间看电影,就拉到结尾看了一会,没看明白,又到网上搜影评,汗.这才知道原来女主角自己也已经死了呀,这不过是她不肯接受死亡这样的事实,在她死后或者是想象中发生的事.我看的电影一向少,外国片就更少.就知道中国人有鬼魂啊,来生,阴间这样的说法,不知道老外原来也是.可见在死亡的威力面前,是不分国籍和人种的.只要是人类,有丰富想象力的人类,总会思考相关死亡的事情.看完这部电影(其实我还没看完.)忍不住的想:要是死亡真的是这样该多好呀,只是到另外一个世界生活,还可以看见自己的亲人,而不是最后的终止.这样的死亡真的一点也不可怕,我只是怀疑死亡不是这样的.女主角真漂亮,这么漂亮又有才华的女生一下子碰到空难要死了,想来肯定是不情愿不甘心的,于是有了这样一部电影,但问题是,有几个人面对死亡来临时是甘心的呢?
也许电影的前半段让你觉得拖沓,甚至昏昏欲睡(让我想起了“七磅”),但是结局真的很意外(就像妮可的那部,还是先不说名字了)。
如果你还没看完,或者还没看过那就继续观看吧。
我更愿意把这部电影划在悬疑爱情片里而不是惊悚片、恐怖片。
所以想在这部影片里面寻找刺激的人肯定会失望的。
这部电影温馨到了看完之后我甚至乐意回顾之前编剧刻意安排的一幕一幕。
女主演Anne (Hathaway)很漂亮,和我女朋友一样(容貌和名字)。
还有结尾的配乐非常合适,旋律优美,这里的每一个字都是听着end title写下来的。
如果你是一个知道电影结局再看电影就觉得没意思了的人,那么往下就别看了,快去看电影。
如果满分100分,我给这部电影打85分,扣分原因是它是在“第六感”之后多年拍摄的,其他原因不明。
很多人都恐惧死亡,但是人死后到底是什么状态呢?
也许“第六感”和“小岛惊魂”给了我们只言片语---我们还能看见其他已经去世的人。
不过“空难乘客”更详尽的描述了人死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那就是认识到并平静地接受自己已经离开了以前的那个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有你以前许多认识的人来帮助你,就像电影里面女主角的舅妈、老师,男主角的祖父甚至还有他的狗。
这件事做完之后呢?
那就是电影最后的镜头,在另一个世界里好好的生活。
甚至好像再没有衰老(参照女主角小时候舅妈和老师的样子)。
人离开这个世界之后真的还有感觉、知觉、嗅觉。。。
么?
真的还有另外的世界么?
要是真的该多好,也许“永远”这个词在这时才有意义。
这就是电影里面讲的故事,只不过直到最后才告诉你而已。
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克莱尔找到她的路---通往另一个世界。
还真有点意思不是么?
就像没看到结局的观众们一样,克莱尔一直以为自己在以医生的身份帮助幸存者,而其实是其他去世的“人”在指引克莱尔。
克莱尔一直认为阿尔金是她的敌人,可最后正是阿尔金的一句话点醒了她。
诺曼一直以为有航空公司的人在跟踪他,可其实只不过是另外一个需要帮助的“幸存者”。
事情的真相往往不像表面上开起来那样,因为我们有时会把“自己的揣测强加在别人身上”(阿尔金对克莱尔说的)。
不过还好有那么多人帮助我们,也许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错怪他们,敌视他们,但是当你看到真相的时候不要忘记感激他们。
克莱尔的舅妈只是个线索人物,扮演克莱尔的邻居或者房东来帮助克莱尔。
看起来神神叨叨,但回想起来每次见面都是鼓励关怀的语气,希望能够给克莱尔以力量。
一如在克莱尔回忆她小的时候舅妈帮她打扮时的慈爱。
还有裴瑞老师,或许当克莱尔告诉他自己越轨的时候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宽容,一如在克莱尔回忆她小时候上裴瑞老师课时得到的偏爱。
虽然跨越了两个世界,但爱永远不变。
同样不变的还有另一种爱,就是男女主角的爱情。
遇难时刻的“和我在一起”在另一个世界得到了继续。
真的很美好!
虽然只是表演,但是不得不说男主人公在遇难时刻的冷静,给人以力量,充满男人的魅力。
如果我说整个故事还有另外两个人的爱情和男女主人公一样也许会在另一个世界开花结果的话,可能有些观众还要细细回想一下。
没错,是飞行员阿尔金和空姐。
回顾阿尔金在幸存者小组会时与克莱尔对话之前,充满爱意留恋的眼神。
那是为了小组中另外的那位女士(之后有一个特写镜头),那位遇难前为飞行员戴上眼镜的空姐。
男女主人公演技真的很好特别是克莱尔醒悟后找到艾瑞克两人对话那段。
其实阿尔金也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回顾几次出现,每次都表演的都很到位。
之所以觉得这部电影温馨,除了艾玛姐姐拿到了克莱尔写的卡片,除了托尼舅妈裴瑞老师的指引帮助之外,整个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多么好的另一个世界,也许这就是天堂。
Anne Hathaway出演的[空难乘客],看过豆瓣的剧评找到来看.因为喜欢Anne Hathaway那灿烂的笑脸.她是一个事故心理医生.因为一次飞机事故,于是她接触治疗了几位大难未死,但心生受创的余孤.第一眼见到他,他裸身子背着坐在病床上,用床单遮着下体,脸全上伤痕,但微笑着.因为要治疗,会组织开一些集会讨论.伤患述说当飞机失事的一些感观,一些争议.渐渐有人未来参与.她去到他的家里,他说他的过往,从事的事业,那些沟通设备,慢慢减少人与人沟通的冰冷机器.他对着整满墙用蓝色的涂料涂鸦,尽情又愉悦.她也被他感染着,这样简单的动作.游船的时候,他的胡闹惊动了她,两人一起坠进水里.他只说,一点不冷,对吧.她什么也没说.在一起的温存也是缓缓微笑而温暖的.一直到她意识到周围的人都在欺骗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长长的空难名单,才恍然大悟.原来她已经死了,他也死了,那些周围的人都死了.他们都已经知道,只有她一个人还不知道,所以他们回来找她,帮她想起.于是记忆就这样回来,他们在一架飞机,他坐在他的左边,笑容对位的邻座,事故突然爆发时,他告诉她,不要怕,嚷着让她不要怕,眼神坚定,她相信他.在死亡的最后一刹那.她懂得了他的爱.记忆回来.
昨天晚上看的这部片子,看好后就上豆瓣想找一篇能和我沟通下的影评,但是很遗憾没有找到我要的......看这部片子我的情感上经历了一个很复杂的变化过程第一阶段:我以为我要看《Lost》了但是想想既然是海外影视频道播放的那应该是好多年前的片子了,如果在《Lost》很火的那段时期拍这样的空难也是很正常的第二阶段:估计是部心理题材片了,居然还有小组辅导,创伤治疗等,好期待第三阶段:我以为开始老套的美国片了,女主角不畏航空公司的势力,带领幸存者揭开空难真相,开始觉得无聊第四阶段:我突然想到了《第六感》,因为人物开始失踪,有些奇怪的人物总是以最后被认为是幻觉和不真实人物的方式出现,尤其是那只狗让Eric意识到那是自己小时候的狗的时候那种疯狂的想要证实自己已经死了的剧情,算是进入高潮吧第五阶段:虽有遗憾但也算是温暖正如豆瓣上大家的评论那样算是部用心构思并且埋了伏笔,值得一看的电影,虽然不及《第六感》,还是很不错,美女帅哥......可惜的是早上起来我才发现这是08年的片子,那就难免觉得有点偷懒的编剧写了部作为电影拍出来还算不错,作为小说就太过抄袭了,还好电影效果还挺好的
看介绍以为是一个穿梭阴阳界的类似《地狱神探》的故事,结果还大跌眼镜,看来导美剧出门的大哥都是誓不惊人死不休啊,在沉闷的看了四十分钟后终于受不了快进到结局,结果看到了美剧式高潮,原来,这是一个鬼发现自己是鬼的故事。
故事讲一个空难,飞机上的人都挂了,空难嘛,虽然少见,不过一般都是群死群伤的。
然后呢,有几个幽灵不能认识到自己已经挂了,推测外国的鬼如果要上天堂是得平静的发现自己已经死了才能合格的,于是这几个幽灵相互帮助,终于发现,自己已经死掉了,郁闷啊。
拍摄很生活化,画面和美剧一样,演员演得都很话剧,不过情节太过于沉闷,四十分钟都还没有看出名堂,注意,这个不是优点,只会让人睡觉,或者快进,我选择了快进,结果看到突然出现的大揭秘,总的说冲突不够,渲染那段爱情也不惊天动地,看来我是越来越麻木了,也许有的朋友会感动得哭出来…… 大凡和心理沾边的电影都会出现神经质的人,本片是一个老太太,大概是大厦管理员,还给女主角送衣服,一看就是神经病。
惊悚新片,我看值个6分吧。
因为有《鬼语者》打了底(没错,就是那部米国电视连续剧),我给这电影三个星。
电影远没到结束,就女主角打电话老没人接,我知道她已经死掉了。
好些电影电视里面都会这么安排。。。。
(这个桥段哪部片子给我打过底,我已经忘了)在鬼语者里面,当飞机失事,我们都以为女主角死党的BF会出事的时候,影片告诉我们,死的是女主的好朋友。
那时候我意外的很呢。
尽管剧集在真相将要揭示之前的那片刻里已经给足了暗示,结局却依然让旁观者都觉得难以接受。
但在这部《空难》里,这一点却用得相当无惊无喜。
不过是让人呼了一口气,说“你终于走到这个点子上来了”。
不过女主角是长得可爱的,大眼睛虽然眼皮有点耷拉,却还是会说话的。
在剧中表现也还过得去的。
口味是大众化的,茶余饭后消消闲大概没有问题。
不至于太刺激。
温情脉脉。
最终各个相关的鬼魂来迎接女主,这真是温暖。
去吧,天堂在光明处等着你,走进那光里去吧(《死神似我》?。。。。
小小声说,其实我挺喜欢《死神似我》的。
)。
不知道怎么说这部电影,活着和死去的世界,亡者的解脱及与尘世的分离终究怎样,我相信只有禅者知道,我相信某些神秘的东西。
解脱,如果最后你到达的那个世界真的会让你给原来的人生画上一个句号的话,或许就不会对死有什么敬畏了,我们活在另一个世界......突然又想起了《你在天堂遇到的五个人》,大概是这个书名吧,同样说到了引导,看到离别已久的那些人,是该为自己快乐还是悲伤?
无聊的话题,让我们好好的活着吧,死,到了那天再说吧。
故事粗制滥造,细节经不起推敲,除了安妮,其他人脸识别度较低。
这部当时在车上看,颠簸的路途让我看这电影想吐。不过还是可以的。.................jason
一个被用滥的老梗,而且故事有不少矛盾之处,属于到最后不知道往哪拐的类型。除了后半截的情节突变之外,其实整部片子的温情因素倒让人印象更深刻,无论是那些亲人还是另外的亲人。海瑟薇虽然嘴大了点但看起来依然很美。
故弄玄虚....
hathawayhathawayhathawayhathawayhathawayhathawayhathawayhathawayhathawayhathawayhathawayhathawayhathawayhathawayhathawayhathawayhathawayhath
结尾有惊喜,不过这个也太老套了吧
海瑟薇居然会去演这种烂片???咋想的啊?
这个题材并不新鲜,但胜在情感丰富细腻的感染力!一直都说人临死前,会看到梦到很多故人来召唤自己,这部片就是非常细节描述这个过程,死去的时候会有很多所爱的故人来引路,对过世的和在世的人都是最最温馨的慰藉了。
竟然分在恐怖片里-_-最后还是很动人的爱情和亲情...
结尾的那个twist只会让人觉得厌烦,不过演员们演的其实挺好
虽然老题材,死者不知道自己已死,但真是赶不上之前的片子。死人也真是有空的哦,那么多人去唤醒遇难者。唉
连最起码的娱乐都做不到
编剧非常之牛,近年来少见的好片。音乐相当棒,强烈推荐。“好”这个概念,和片子主旨一样,都是个人主观意见。唯心主义作为哲学太炫了!
30分钟时候我就猜到结局。
前面平淡无奇,谜底揭开很意外,也很感人。生死之间其实就是一张薄薄的纸,死亡代表着另外一个世界,一个人生,谁说死亡就意外着灭亡呢!
以为是恐怖片,其实是温情片,who came back for u?
拖沓无趣,女主脑残歇斯底里的表情有点无语,.... 开篇似乎是想要营造一个相当悬疑的气氛,有人盯梢跟踪,病人也越来越少,可是并不怎么成功.... 结尾的高潮也不温不火
前面太拖沓了 耐心都磨光了 几乎没讲什么实质性的 还是打感情戏了
桥段很老,如果看过很多悬疑类电影差不多一半时你就能大概猜出是怎么回事了!总体来说这其实是部爱情悬疑片,结尾有些小煽情。喜欢男女主,安妮和帕特里克^ ^
前面很无聊,但不看到后面真是很难明~ 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