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讲述了一战时期,完全没有战争经验的英国男孩们,经历生死考验,在战争结束后平添了许多困惑。
故事的主体部分以时间线展开,叙事结构上首尾呼应。
虽然是一部以整个群体为主人公的纪录片,没有细节上的人物塑造;但如果把整个主线提炼出来,也能构成一部精彩的剧情片。
区别在于,这部纪录片的视角能够更好的,让观众脱离个例,从群体出发思考战争对他们的意义。
作为一部回顾历史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在表现手法上有独到之处。
全片的旁白,尽数是出自形形色色的经历了这场战事的英国人。
不同人的采访语录,剪辑在一起诉说同一件事,能够切身体会到他们曾经共同经历的那段时空的真实感。
而画面,则全部采用过去保留下的残存影像,用静态的照片还原成视频,以及那个年代的画报、漫画。
时代感突出。
影片对于故事的几个部分也做了用心的设计。
开始,以小的窗口画面慢慢靠近。
画面内容是行军中的英国士兵,旁白是士兵们对这场战争的看法。
这一部分是总结,告诉观众将要讲述的内容。
当画面铺展开至全屏,影像缓慢的渐变直至全白。
大面积的白色在心理上给人足够的震撼,这是对全片的定调。
当新兵们行军至前线,变现手法开始有了变化。
黑白影像变成彩色,出现了环境音,以及模拟出的画面中士兵的对话。
画面生动是目的是增强代入感,观众看到的不再是死的资料,而是曾经真实存在的生命。
随着战事进行,在影片的高潮部分,英国士兵们对德军阵地发起突袭。
这是真实历史中制胜的一战,大概是因为没有影像资料,导演采用了黑白的素描画来还原战场。
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部分越来越突出。
那些被英军俘虏的德国士兵,与英军相处融洽。
他们有着共同的困惑——这场战争意义何在?
战事结束,士兵们脱下军装,返回家乡。
画面也回到了黑白影像,以窗口的形式逐渐远去。
旁白继续讲述着他们内心的困惑——退伍的士兵们难以融入社会。
影片有几处令我印象深刻的细节。
英德宣布开战时,两国的两只足球队正在一起进行友好的联谊。
英国的足球队员接收到开战的消息,内心纠结。
上一刻还亲密的朋友,这一刻成了敌对关系。
他内心短暂的萌生出用刀刺杀对方的想法,然后又很快安慰自己:管他的呢,明天才算正式开战。
这一处细节是片头结束后的一场戏,表达已经呼之欲出。
在战争进行中,英军的一支八人小队偷袭德军战壕。
一位英国士兵击中了德军士兵,那位看起来只有十八岁的德国小伙子奄奄一息。
英国士兵给他喝了随身带的酒,德国士兵道谢,称赞酒很不错。
这一刻的两个人,他们的肉身不属于灵魂。
战场上发生的一切是荒诞的。
友好的德国狙击手会故意失手。
有被俘虏的德国士兵提醒英军,残忍的普鲁士人(德国北部民族)即将接替战场。
几乎没有人想要战争。
影片结尾,一位士兵回忆,他终于回到家,回到温暖的床上。
第二天,他的母亲发现,他在地板上熟睡。
这是战争留给他的印记,他曾经远离文明。
《他们已不再变老》是最近上映的片子里,这是我个人最想推荐的一部。
这是一部战争纪录片,但和一般纪录片不一样的是,这部片子把百年前的黑白影像做了全彩修复。
制作团队还听了一战老兵几百个小时的采访录音,并把这些录音按时间顺序梳理出来,和修复过的影像一起播放。
会让你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一战战壕里,那些老兵魂魄归来,和你讲述他们当年战争里的日常生活。
要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打捞那些能击中人心的故事和画面,是一个无比繁琐巨大的工程。
但导演彼得·杰克逊,居然带着团队完成了。
真的非常了不起。
这和他个人的一战情结也有关系。
他祖父威廉‧杰克森参与过一战,五十岁时就早早去世了。
他对祖父的一战经历很感兴趣,在还没有制作这个片子之前,他自己也搜集了很多关于一战的材料。
这部片子和一般的战争电影完全不一样。
因为它里面每个细节都是真的。
它会拉着你以微距镜头去看战争。
片子有无数生动的细节,这些细节本身就构成了对战争最大的控诉,它会打破你所有关于战争那种英雄主义的幻想,会让你看到臭气熏天、尸体散落的真实战场。
比如,战壕里要喝水,往往是从弹坑里舀水喝,但弹坑常有死尸。
有士兵就会因为喝的水有问题而痢疾;比如,战壕没有厕所,只能挖条沟,上面架个横杆,同时会有七八个人坐在上面拉屎。
完全没有隐私可言,也没有卫生纸,大家只能用手擦屁股。
这还不算惨的。
有时候,你会听到惨叫。
那是横杠断了,横档上面的四个人就都掉进粪池里面。
上面的人,需要把步枪伸向他们,让可怜的落汤鸡们拉着步枪爬出来。
整个前线都弥漫着一股尸体腐败的臭味。
有士兵说“那是死亡的味道,如果你闻过死老鼠,就像那种味道,只是臭上百倍。
一切事物都沾上了这种味道,吃东西的时候都会尝到。
”老鼠靠着吃尸体,变得又大又肥。
战壕里还有毒气,如果你没有及时在毒气来袭时,戴好防毒面罩,你的眼睛可能会瞎掉。
还有寒冷。
士兵们知道一个词叫“壕沟脚”指的是因为脚泡在冰冷的污水里,长了坏疽,只能送出前线,把脚锯掉……这一切是这么的痛苦,而更可怕的是,造成这种痛苦的战争,可能并没有什么意义。
有英国士兵回忆说,自己最初参与战争,是把这看成一种任务。
对于德国军人来说也是如此。
俘虏过德国兵的英国军人说,“德国士兵一般来说是好人,可能是理发师或是店老板之类的。
只是和我们一样都穿上了制服。
”“他们是正直的居家男人,是孩子的依靠。
”“他们似乎对我们没有恶意,像我们一样,他们只是奉命行事。
我们在聊天时都认为这场战争毫无意义,为何会发生?
”对啊,为何会发生?
你看着看着,心里会被战争带来的巨大荒谬感占据。
很多15、16岁的英国小孩子为了参军,谎报年龄,他们很多人死在了自己参加的初次战役中。
他们的一生还没有展开过,就结束了。
而在他们的对面,那些德国士兵,也是一样啊,很多也都是未成年的少年。
在战争结束时,那些士兵的反应也很真实“我们觉得好像失业了,有些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接下来该怎么办?
”而当这些人回到日常生活,他们迎来的不是感激,而是遗忘和忽略。
有士兵说"人们从不谈论战争,多数人完全不感兴趣。
没有人会因为我们(由于参战)变得浑身泥泞、缺少良好礼仪,而表现出‘非常感谢’的态度。
”他们无法理解和我一起入伍的朋友,却在你身旁死去的感受。
那些你曾认识,一起玩球的人,支离破碎、浑身发黑,直至被人埋葬。
”战争让这些士兵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野兽。
有英国士兵回忆说,他见到18岁的战友面对已经举手投降的德国军人,依然毫不迟疑地扣下扳机。
而当战争结束,文明社会又不愿意再接纳这些被战争异化的“野兽”。
老兵们回忆这场战争,会说“天哪,千万别再打仗了!
”老兵们也有思考为什么会有战争,有个军人说:“我看不出战争的理由,只知道非常可怕。
”这让我想到美国总统胡佛(Herbert Hoover)说过的那句“Older men declare war. But it is the youth that must fight and die.”(“老头们宣布开战, 但是战斗和死亡的都是年轻人”)片中老兵说:“最终历史会证明,这一切毫无意义。
”希望反战会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一战,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野心家们的一场豪赌,有的人赌赢了,有的人赌输了,一战之前,巴尔干半岛的火药桶就已经烧了很多年,萨拉热窝事件只不过是导火索,而德皇威廉二世野心以及拿破仑三世的心机,直接促成了这场战争,而这部《他们已不再变老》是从远渡重洋的英国人的角度去重新领略这场战争,虽然不全面,但是很真实。
彼得杰克逊利用技术,把珍藏在大英博物馆的当年的影像资料进行还原,画幅也进行了改进,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的从当年参军的年轻人的视角去看这场战争,残酷,真实!
当然了最重要的就是明白了这场战争的本质:那就是毫无意义!
而且造成了大量的年轻人的丧生,而侥幸幸存的人则脱离了生活,战争后遗症也时刻侵扰着他们。
战争,是人类社会文明几千年来不了逃避的命题,但是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平民和战士无意义的奉献去换得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本质上就是徒劳无功罢了。
真心希望这个世界没有战争。
连着两天看了两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决战中途岛和他们已不再变老。
我虽然是个伪军迷,但是战争片却是特别喜欢,从最爱的珍珠港片虎!
虎!
虎!
到敦刻尔克和至暗时刻,再到血战钢锯岭,还有N刷的亮剑哈哈,看的不多,但档期有的话绝对会贡献票房。
但是昨天在影院看到的这部电影很不一样,观影的时候眼泪不停的掉,跟以前看到过的战争片不同,因为这部电影(或者纪录片)贡献的画面、声音和场景都太真实,让灰蒙蒙的一战通过彩色有声的3D形式展现给观众。
一、画面真实,电影因为是历史胶片复原(影评中太多大神介绍过,我就不赘述),每一个镜头前的士兵从他们受鼓舞应征入伍,到受训,再到亲临战场之上,直至幸存退伍都那么真实,不同于其他的战争片是演员的表演,镜头前的士兵就是百年前真实的人们,他们的笑脸,他们的动作,他们的无助都是真的。
电影开始颜色是黑白,慢慢变成彩色,直至最后又变成黑白。
导演像是慢慢展开一幅画卷,最后再合上,或者观众像是看一个西洋镜,慢慢入迷慢慢散场。
二、声音真实,其实电影中的很多音效是模拟的,但是旁白是真实经历过一站老兵的声音,导演将老兵的声音和战场的声音融合,甚至在片中有一个五秒的黑幕,就是想让观众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那种无助慌张害怕残酷。
当然也有各种机械的声音和士兵们调笑的声音,这些声音应该是后期配置,有一个镜头一个士兵对着镜头说:hey,mama,每一个镜头前的士兵在看到摄像机这个当时稀罕的物件时都在笑,甚至在战后疲惫不堪的休息中。
三、场景真实,就算我看过多少逼真的欧美恐怖片,道具师们把尸体血液等等布置的多么逼真,我的感受只是恶心或者惊讶,但是当你真真切切看到镜头中遍布战场的尸体和受伤的士兵,那些尸体有的发紫有的僵硬有的已经开始腐败,原来真切看到的时候原来感受不是害怕而是全身发冷和发至内心的悲痛,因为人类的本能让你意识到你的同类、一个生命逝去了,而且结局很不堪,很难看。
观影最奇妙也是最痛心的地方就是,透过镜头,仿佛每个面孔每个眼神都像穿越了百年的时空,与我存在在一个平行时空,就像海报上那个士兵的转头,他的眼神就在看着镜头或者看着你,仿佛在说:live well and do not mess up!
这种震撼不是大场景大制作或者优秀的演员可以带给观众的,这也是这部片子不同于其他战争的片的根本,它展现的不是英雄不是个人而是战争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普通战士,没有姓名,没有特殊,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就连德国士兵也是一样的,被俘的德国士兵待遇还算人道,可以跟英军调笑,他们可能都是自己家乡的理发师、报童、屠夫、小店雇员等等。
导演不愧是指环王的导演,在指环王里有很多细节反应他对战争的思考,如乐观的英国人就是哈比屯的居民,还有霍比特人经历战争回到家乡后他们的居民并不关心战争的态度,就是英国普通民众的映射,这些细节让我对导演有一次心存敬意,对制作团队心存敬意。
最后的最后,我总是看到影片中英国土地上有一种红色的小花,在电影单调的色调中很显眼,我在猜想是不是就是英国国殇日民众会佩戴的虞美人呢?
NO WAR!
PEACE&LOVE!!!
头号玩家:彼得·杰克逊在完成《霍比特人》系列——彼得·杰克逊赖以成名的《指环王》系列的前传之后,这位极具商业价值的大导演已经四年没有新作问世。
在此期间,他把时间和精力投入了一个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的电影项目:《他们已不再变老》——一部一战英国老兵的口述史,一部完全由旁白结构的纪录片。
《他们已不再变老》海报据导演本人透露,光是听完所有一战老兵600个小时的采访录音资料,看完英国帝国战争纪念馆提供的超过100个小时的影像资料,就花去了整个团队一年的时间。
电影的建构方式相当常规:按时间顺序汇编大量采访音频,辅之以对应的历史影像或宣传画,用一手的声画素材还原一战期间英国士兵的想法和遭遇。
事实上,这不是彼得·杰克逊第一次涉足纪录片领域。
早在1995年,在他进军好莱坞之前,就拍摄了一部名为《被遗忘的银色》的伪纪录片,“发掘”出新西兰一段不为人知的电影史传奇。
由于其拍摄手法过于逼真,导致大量新西兰观众信以为真,以至于他们在得知真相后大感愤怒,要求禁映该片。
彼得·杰克逊在《被遗忘的银色》里出镜二十年以后,终于正儿八经涉足纪录片创作的彼得·杰克逊,显然不满足于创作一部循规蹈矩的纪念影像。
作为一个技术狂,一个光影魔术师,他决定对影像施加不可思议的魔法。
技术的伟大和影像的意义在经历了无论叙事还是形式都极其常规的前25分钟以后,当年的士兵出征了,影像的奇迹也发生了——画面放大至充满整个银幕,黑白影像被填上色彩,画面的噪点和划痕被除去,早期16格的帧数被调整至标准,再配上用一战武器还原的环境音效以及根据口型识别出的对话——伟大的电影技术使历史前所未有地鲜活起来。
当年原始素材大多是固定机位拍摄的,而镜头拉近之后,景框因而可以有选择地移动,导演获得了场面调度的权力。
剧组用一战武器拟音纪录影像成为时空的琥珀,无限逼近历史现场。
此时,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复原能力无疑超越了单独的文字或者照片。
感知到这一层的意义之后,没有观众会对画面上的那些无名士兵的音容笑貌无动于衷。
这就是影像独一无二的力量。
更为关键的是,技术是温柔的、友善的、无害的,它帮助老兵的口述,而并不凌驾于它们,因此它也是熨帖的。
影像修复前后对比显然,对于这些日常生活紧张又枯燥的年轻士兵而言,摄影机在战地上是一个太过新奇的存在(从他们每每望向摄影机大笑的“表演意识”中可见一斑)。
而作为早期新闻纪录片的素材,恐怕当年的摄影师还无从对纪录片本体论做多么深入的思考。
但这并不是本片要讨论的重点,它要纯粹呈现的是从尘封的时光中打捞出的片刻。
这片刻有时是轻松的,有时是痛苦的,但它们毫无疑问都是真实的。
士兵们对着镜头演奏战争中的普通人:“这场战争毫无意义”这场追忆指向的是战争的日常,是每个人私密而真实的感受,区别于宏大而模糊的官方表述。
事实上,为了回避某种视角或立场的不同,彼得·杰克逊选择的全部是普通士兵的口述,并且没有为电影勾勒某场具体的战事。
面对战争,年轻的男孩们一开始展现出本能的兴奋——他们纷纷无视从军的年龄限制,那是被爱国热情驱使的献身精神。
等到了军营,条件的窘迫和训练的紧张才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身份的转变。
而战场上发生的一切,则让他们彻底陷入前所未有的疲惫和恐惧,“对战争的浪漫想象完全破灭”。
“如果是受伤或者被杀又无法直接抬出来,表示不是被埋就是失踪,那才悲惨”一个士兵说:“当你快死的时候,你的一生会闪过眼前,但19岁的我实在没什么人生。
当子弹飞来,我只想到‘我会活下来吗?
’”另一个士兵不得不枪杀了一个被炸至重伤的战友,为了尽早结束他的痛苦。
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段往事,他坦言道“我好痛苦”,那是我在电影里听到的唯一一句带着哭腔的声音。
真实的历史不可能迎合今人的刻板想象。
于是观众可以看到英德双方并非完全敌对,他们之间的互动有幽默,也有尊敬。
而战争结束,英军的反应也全然不似后方那般兴高采烈,“没有任何形式的游行,没有人说话,每个人都累瘫了”。
“将近一百万英国及欧洲服役人员死于1914年至1918年。
”——当银幕上打出这行字幕以后,画面也退回到修复前的模样,魔法消失了。
回到家乡的士兵没有受到厚待,“人们从不谈论战争,多数人完全不感兴趣”,他们是大量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中的一员,现实是残酷的。
而我突然意识到,这些还可以发声的士兵,其实根本不是胜利者,只是幸存者。
这群曾经的年轻人,他们看穿了战争的荒谬,但肯定军队的价值。
他们奉献了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又在脱离集体时不可避免地感到空虚。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这场战争毫无意义。
一切好的战争片本质都是反战的。
然而看过那么多战争片,恐怕我们还是对它一无所知。
They Shall Not Grow Old,他们已不再变老。
这部纪录片展现出的最强有力的观点是——我必须修改一下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话——老兵会死,但他们永远不会凋零。
用时光敬时光,彼得·杰克逊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
彼得·杰克逊向来对一战入迷,他的祖父曾经参战,并在PJ出生前因战争创伤去世。
本文首发于D纪录部分幕后内容参考IMDB上本片的花絮页面
“我只能说,这是我生命中的高点,就像孩提时,初次去玩耍的时候。
”“我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这是一项你必须完成的责任。
”“说喜欢战争那是骗人的,但能得到内心的善良和温暖的感觉,感觉自己是有用之人。
”“你必须学会照顾自己,在入伍前,你的母亲打理一切,之后你必须,自己煮饭、织袜子、缝扣子之类的。
”“我完全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妻子或女友,一无所有,没有懊悔,没有恐惧……一旦能存活下来,就无所畏惧了。
”“所有壕沟都有名字,像是皮卡迪利广场和摄政街,好让你知道去哪里喝水,还有哪个部分最容易被狙击手盯上。
”“我正和隔壁坑的老兄说话,听见‘噗’地一声,他的头就爆了,他刚好站在狙击手的视线上。
”“实在太累,也只能站着睡,我有好几次都这样。
”“水都装在2加仑的汽油桶内,因为洗不干净,所以会喝到汽油。
”“你深知自己的性命,掌握在别人手上,任何事都不能影响,你们的紧密团结。
”“你所能依靠的就是眼前的同袍,其他的你毫无依恃。
”“我们两个攻击连队,都不清楚攻击发起后该做什么。
纳威尔连长认为,如果给每个排一颗足球,踢出去后,让大家跟着球就好了。
那应该很有帮助,大家就不会放在心上了。
”“我的左手一阵剧痛,好像被棍子打到,接着就看到手上有个大洞。
”“你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着,舔舐上唇的味道,鼻内满是臭味和死亡,文明的外表已然消逝。
”“德国士兵一般来说都是好人,可能是理发师或是店老板之类的,只是和我们一样都穿上了制服。
”有个大海报写着:“西线战场自1918年11月11日11时起,全线停止敌对行动”。
我们彼此问着“今天是几号?
”然后有人说今天就是11月11日!
“我的一个同伴死了,返乡之后,我先去探望他母亲。
如果她有平底锅的话,一定会打我,因为她儿子死了,而我还活着,她非常的痛苦。
”“我所知道的战士都有相同的经验,我们是脱离平民的族群,你只能说给同袍听,他们都了解,说给平民听,只是浪费时间罢了。
”
这部片子通过一战老兵的口述,慢慢的还原一个普通人参加战争的全过程最开始年轻的孩子们是兴奋、憧憬,是热血。
再到枯燥的训练,对装备的熟悉和慢慢适应军旅。
再坐渡轮刚到战场后方看到的麻木、惶恐以及各种一线准备作战时的苦中作乐。
以及面对真实的枪林弹雨时候的紧张、不知道明天会如何,以及对死亡的从恐惧到麻木。
全片从黑白到彩色的转换开始带来身临其境的强烈感受,还来不及赞叹技术的伟大,就被真实的“战时生活”拉到了“一战现实”——只一间衣物,没什么吃的(或者很差)、随地的睡眠,以及随时随地的子弹和死亡、带来巨大死亡威胁但关键时刻能保命的弹坑,以及片中随时会穿插而来的各种形态的尸体,以及跳蚤、蛆虫、坏死的手脚……战争中与德国士兵你死我活,却又对俘虏保持极大的同情甚至欣赏的奇异感觉——因为他们自己在来到战场前都一样,都是普通人。
普通人为了“某些人”的想法,相互之间的拼杀,由此战争变得“毫无意义”。
战后回到国内后的失业、以及周边人的不理解(无论他们想表现的如何热情或者同情)——因为他们“从未在那里”,而是在后方,哪怕艰苦(甚至有时候并不那么艰苦)继而自然而然就能部分理解老兵的很多想法——那是被冰冷而艰苦的现实与死亡鞭打塑造一点点用血肉磨出来的。
——一战时候录像机还是个新鲜的东西,所有看到录像机的人都会兴奋的略带表演性质的挥手或者大笑。
但背后记录的这些鲜活的面孔,可能就是“一战中英国死亡100万战士”的其中的一员。
作为观众,忍不住边看边想,自己如果身处当时的场景会是如何的心理感受。
不得不说,好的战争片,只是冷静的描述给观众,一线的战场是什么样子——作为观众的我,就从内心当中自然而然的反感起战争。
最后的片尾曲可以是战士们“开着黄段子冲锋”前后的歌曲,朗朗上口,也一直徘徊在脑海。
其实这部电影吧,它值得5星。
我不是某些人眼中的传统“豆瓣文青”,遇到看似高深的东西就打高分,对于这部电影为什么值得五星,我的观点如下:1. 电影里所出现的影像画面都是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真实影像,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真实存在过的,并非捏造也并非表演出来的;2. 这部电影采用尖端技术将原始黑白影像逐帧上色,为了尽可能接近真实颜色,制作团队使用当时英军和德军的军帽军服在自然光下采样,做到尽最大程度还原颜色。
为了让枪炮声音真实,导演找来了电影里出现过的大炮和其他武器进行声音采样。
除此以外,原始影像资料并非当今电影稳定的24帧,动作流畅程度会根据摄像师拍摄时手摇的速度而变化,所以同一个摄像师拍摄的内容也会时快时慢,制作团队需要一段段来调整画面的流畅度,画面总内容达到了100小时,录音材料达到了600小时。
因时间流逝而造成的人物变形或是画面模糊不清,制作团队需要逐帧修复画面,工作量无比巨大;3. 导演认为,那个时候父辈们亲历战争并非是黑白的,既然今天的技术能做到添加色彩,我们怎么能继续用黑白画面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这些在博物馆里躺了百年的黑白影像变成彩色的那一刻,所有距离感都消失了,电影里的人仿佛从100年前来到了观众的身边,此外电影还采用了3D技术,将这样的感受进一步发挥到极致。
《他们已不在变老》,不论是内容的讲述,还是先进技术的运用,或是它对电影工业未来发展的影响,都应该是满分,这样一部史无前例的作品,它展现的是导演对这段历史的执着和对电影制作毫不妥协的态度。
然而,豆瓣有人给它打了1星。
这部电影在双十一国内正式上映前,豆瓣的分数达到了9.1分,上映一天后分数降到了8.8分。
让我不禁联想到昨天看的一期奇葩说,辩论的题目是”博物馆失火了,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样东西,你选择救哪样?
” 蔡康永提到了一个观点 “若你是一个会走进博物馆的人,这个时候你怎么可能会去救猫而舍弃一幅承载了一段人类文明和历史的名画?
”,当然会有人反驳,猫是眼前的生命,出于怜悯之情,一切生命平等,人类应该拯救。
那么倘若这时候这只猫变成一只蟑螂你还救么?
纪录片这种题材的电影,一般只有“会走进博物馆”的那些人去看,然而现在这样的纪录片在电影院里上映了,“进博物馆里选择救猫”的一类人也跟风去看,当然看完以后他们还是会选择救猫。
当年轻的士兵好奇地笑脸面对镜头时,那种纪录片才有的真切感袭击了你。
电影里演员面对镜头会让人出戏,所谓第三面墙不能打破,因为我们知道那是假的,他们在演戏。
所以,不管我们看过多少部关于战争的影视剧,我们也只能无限接近战争,何况还有很多不负责任的战争片来搅局。
一战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热兵器的战争,所以对于没有参加过的人是根本无法想象战争的残酷,就算是亲人也无法完全理解。
战争隔阂了退伍军人与其他人的距离。
当我们看完这部用现代技术修复的100年前胶卷拍下的画面跟照片串成的纪录片,我们耳朵听到的是根据一战亲历者讲述回忆的经历跟感受,以及在前线那轰隆隆不绝于耳的枪炮声,我们看到战场真实的样子,也仅仅是窥得了战争的一隅。
历经战争的人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战后他们身上留下了什么,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也不会真正理解。
但是当他们有人说出,希望永远永远也不会再有战争,我们知道那是真的。
战争很残酷,但是更残酷的是无数的士兵牺牲的毫无意义,那么多煎熬痛苦恐惧坚持,最后means nothing。
把影片最后一段老兵们战争结束回家后说的话摘录下来:“人们根本就不讨论那场战争,他们对发生了什么完全不感兴趣,他们对战争也完全没有概念。
”“所以我们这几百万人也不配到一句‘非常感谢’,你到野外泥地里滚了一圈回来,连礼教都丢了,还奢求什么感谢是吧!
”“我们和平民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你可以和战友倾诉,他们都理解。
但和普通人,只是浪费时间罢了。
”“他们无法理解那个和自己一起踢足球的好朋友就在自己身旁死去的那种感受。
”“普通人只知道我们回来一身的泥和虱子,但他们无法想象,坐在战壕里等炮弹落下的那种心理折磨。
”“人们无法理解战争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他们可能把战争看做是一段连续的骑兵冲锋吧。
”“刚开始战争还算合理,人们在马背上比比剑,但后来就发展出了可怕的东西,人们意识不到军事装备的威力!
在战场上人的生命分文不值。
我们没有人是英雄。
”“我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一部分是出于对战争的恐惧,害怕别人察觉到自己的恐惧,还有就是对人性的信仰,战友之间的信任,不能让彼此都失望。
”“历史终会证明,这场战争不值得。
”“唯一真正惹毛我的一件事,那时我复员了,走进一家商店,店员是我认识的一个小伙子,他说:‘你最近都去哪啦?
上夜班吗?
’”
片子很好,但对于看字幕的人来说是噩梦
见证奇迹
credits起来之后别走,有导演自述花絮
AI补帧提升分辨率的反面教材
看睡着了
莫名其妙
看的时候想起18年在威尼斯看的洛兹尼察的《审判》。他和PJ一样都是对于历史的力量和历史材料的本质有深刻理解的人。硬。喝茶对于英国人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哈哈。
“这场战争毫无意义。当我们和德国军人聊天时,他们也觉得这场战争毫无意义。大多数人,早就不管输或赢,只是想战争赶快结束。当宣布停战时,没有人欢呼,我们只是平静地坐在那,想着以后可以干嘛。永远无法理解战争的正当性,应该永远避免战争。”大概是主权国家和殖民地国家的区别,只有为了解放自主权的战争在胜利时才值得欢呼吧。
和《启示录》系列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可能是因为文化差异,我真的对故事本身没有太强烈的共鸣,看的昏昏欲睡,即便是PPT+旁白的纪录片,对我的吸引力也比这个东拼西凑式的电影更大
勉强三星吧,也就央视纪录片的水平,的确把黑白上色很有意义,但是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没啥意思。
豆瓣当下的诟病门槛太低各种滤镜太重……短评里高赞的道德绑架也足够无耻了
相当了不起的工作成果!不仅仅是指数码修复技术,而是把那么多影像和录音资料一格格一句句拼出90分钟完整紧凑的故事线来,这更厉害!
唠叨的精神崩溃
喜爱历史,却不太喜欢这个影片风格。。。
讲道理和配音ppt真的有差?
他们的容颜已不再变老,他们的声音却只留沧桑。虽然仍是口述历史的模式,但以第一人称视角完整还原了从入伍到归来的全(心理)过程,且当技术让形象也鲜活起来时,没有经历过的人终于也能稍稍代入并体会哪怕千万分之一他们无可言喻的恐惧、勇气、残酷、热血,不至于当一张张青春的脸都瞬间化作残躯断肢时,也像当年未上战场的人那般漠不关心以致他们从一个炼狱归来又进入另一个炼狱。看着镜头里面他们的笑而落泪,这个世界何时才能长点记性?
25min in the magic moment of coming alive
记录
他们是谁?一群15到19岁不等的年轻人,参加一战的英国新兵蛋子。上战场前跃跃欲试,感觉跟组队吃鸡游戏那样。战役打响,感觉自己变成了无意义的行尸走肉,跳蚤、老鼠、无头尸,炮弹、毒气、坦克。战争过后,他们发现自己成为了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