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有时,这算不算是在与绝症病人告别时对自己最好的安慰。
在德格娜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告别》里,她将平淡的生活时光搬上大荧幕,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互相看不惯的两代人在生死面前终于和解了的故事。
一次一次的生离贯穿人的一生,以至于让长者们走向人生的终点,让我们警醒生离死别在人世间的地位不可小觑。
观影是个很个体的感受,就如阅读界鼓励大家各抒己见的那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话一样,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不一样,电影里能触及到自己的那些点也不一样。
写下一些很浅显的观点,也可以说是感受,让自己能够记住这部曾经打动过我的片子。
这算得上是一部有关于青春成长的片子,但是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女主角山山那些有关青春印记的影像,而是通过女儿从回家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开始到后来的一个态度的转变。
片子从母亲到北京机场接女儿回家开始,整场戏下来,母亲从停车到帮女儿打开后备箱以至于后来开车,全程都在讲电话,没有跟刚刚从伦敦念完书回来的女儿讲一句话,也没有帮女儿提一下行李箱。
回到家叫了一声爸,父亲也没有什么反应,母亲叫山山帮父亲倒茶水,女儿也窝在沙发上装作没听见。
之后再餐桌上也是,女儿因为学校放一个月假被父亲质疑是逃课回家和父母二人因为饮食上的一个分歧都表现出这是个不和谐的家庭,三个人都有着各自的想法。
两代人的隔阂在这部片子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父亲在片中不止一次批评女儿的衣着不像是学生的打扮,女儿在医院陪父亲时,父亲还只是说她穿得花哨,在女儿开车带父亲去树林里将跑进屋子的小鸟放生时父女俩因为在车上抽烟赌气,父亲直接说她穿得跟鸡似的。
看了片子就会知道,父亲如此看不惯的穿着仅仅只是女儿穿着的一件酒红色羊羔绒短外套加上一条皮裤和一双厚底鞋而已,由此可见两代人的隔阂之深。
与父亲抗衡的一个手段具有真实性和公平性。
还是在两人去放生的途中,父亲突然在车里抽起烟来,山山制止未果后也从兜里掏出一根烟给自己点上。
爸爸之前穿着病服吩咐山山去帮他买烟,山山直接从自己兜里掏出烟来递给父亲,父亲那时就知道女儿肯定吸烟,但是没有直接说破批评她,而是继续揪着她的穿着不放开始理论。
这一次父亲直接严厉的说女孩子抽烟难看死了,山山以父亲是癌症病人也不应该抽烟为由在抗议着父亲的批评。
第一次在电影中看到父女两代人之间以对方不应该抽烟为由而责怪对方,这比起那些非主流少女以跳楼、割腕为条件来跟父亲做交易要来得真实得多、公平得多。
片子中的父亲是坚强、乐观、幽默的人,人活着其实就是两口气,一是呼吸之气保证你的身体得以正常的运转,二是心胸里的那口气。
父亲得知自己患病之后,没有每日躺在病床上等着化疗,也没有整日哀伤。
在弥留之际他回去看了自己原有的事业,又跟朋友约去澳门赌钱说是给女儿赢学费回来。
父亲带着女儿去新装修的房子看时,父亲像是交代后事一样将房门钥匙和在澳门赢的钱都交给女儿时,女儿倔强地说不要,让父亲自己留着治病,父亲说自己治病有钱又像是知道了自己剩的时间不多了的感觉,让人一阵酸楚。
从始至终,父亲在女儿面前都是一副强硬的感觉,他直面着自己的生死,也不想让家人看到自己的软弱,但是片中女儿说父亲是软弱的,他从不好好配合治疗,抽烟喝酒,一副马一样天生爱自由的放荡不羁,父亲挂在新房里的那副画中的马就像是父亲一样,见画如见父。
从剧作结构上来说这部片子是完整的,从建置到对峙,最后一切都解决了。
一开始是一家三口见面总是没有好话,直到后来父亲病危,女儿睡在父亲旁边半夜向因疼痛失眠的父亲递了一个抱枕,一向要强的父亲嘴里无力的说了一句“谢谢啊”,父亲侧身睡着,女儿此刻再也绷不住了,哭了起来,两人在此和解。
妈妈和爸爸见面必吵,但是到父亲快要不行时,她最后一刻冲进病房,像是多年的恩怨都不曾有过。
母女俩则是在女儿婚礼上用一个吻和解了。
片子对母爱的表现,是奶奶陪着父亲生父亲死。
父亲生病后,总是爱回奶奶家住,从病初到弥留之际,姑姑和奶奶都一直照顾着他。
长姐如母,姑姑对父亲的爱是从迷信到每日的餐食。
出生时,母亲喂的是一滴一滴的乳汁,死之前,喂的是一勺一勺的汤药。
女儿在陪着生病的父亲这段时间中成长了自己,最后组建起了自己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两代人的隔阂和与父母的抗衡都随着岁月的递增在化解,或许从前的父亲是软弱的,回忆中的父亲就已经变得乐观。
导演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父亲塞夫和母亲麦丽丝都是我国著名的蒙族导演。
这算是导演的一个半自传作品,从前父亲在时从未跟父亲好好说过话,现在父亲不在了,又渐渐懂得了父母都是爱之深,责之切。
故拍此片献给父亲!
此片在西宁FIRST青年电影竞赛获得最佳剧情片奖。
FIRST青年电影展,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优秀的导演跨进主流电影圈的跳板,这从“复苏现实主义电影、电影文化交流、为主流电影工业输入新鲜血液”这句影展宗旨就可以看出。
过去几年,《心迷宫》、《我心雀跃》、《黑处有什么》、《美姐》、《中邪》等影展获奖影片都已经(《中邪》预计今年上映)登陆院线,而今天介绍的《告别》则是第9届(2015年)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故事长片(同届最佳导演是《黑处有什么》的王一淳)。
大部分时间里,父女间几乎没有完整的交流
最后父女矛盾在树林中彻底爆发,此时构图的疏远感及压抑感也充分反映了人物间的关系多重表达企图下沉稳老练的影像把控《告别》一片中有着两代人间的牵绊,从剧中到剧外。
影片里注入了大量导演德格娜父母的影子,使得影片的半自传性非常强,剧中人说谈论的人与事,所面对的矛盾与冲突,似乎也能外延到现实中来,电影在虚构与真实生活间反复的交替融合,形成了影片独特的观影体验,而影片对于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年轻女导演来说,整体影像风格和人物的把控上已经显得非常沉稳老练了。
影片虽然整体节奏缓,但从一开始便将各种矛盾速度堆积起来,剧中人物间几乎都充满对立,父母、父女、母女、母亲与姐姐以及女主与男友,还包括远在内蒙的电影制品厂里的周遭关于体制与改革的矛盾......如此密度的冲突,被父亲与癌症的抗争主线牵在一起,构成了影片较为丰富的内容表达。
这个在物质生活上并不缺乏,甚至取得成功的外迁蒙古家庭所面对的,是世人均无法逃离的生活魔咒。
封闭的空间内,人物的冲突在《告别》中,女主角(导演德格娜自演)所要面对的离去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剧中父亲生命的逐渐终结,二是远在北京之外的内蒙古,那个已经逐渐淡出一家人生活的“电影梦”,三则是告别自己懵懂迷乱的青春岁月,回归生活。
要在一部影片里营造多层情感主题其实并非易事,况且父亲、自己、电影梦之间并非某种递进关系,因此我们在观影时发现影片的中间部分变得有些松散,几次女主情感戏的插入便显得有些突兀,最后父女间对立与冲突的化解过程也过于迅速,好在最后回归到了“父女”情感牵绊这一核心上来,让影片故事有了情感上的高潮。
剧中以语言上的差异将人物间的渐离感和交流障碍形式化,就如同剧中反复提到的关于草原的旅游化开发中水泥蒙古包的存在,已经象征着民族文化中许多宝贵财富的剥落,这其中自然也融入了现实的无奈与伤感,这些也进一步丰富了影片的情感层次。
超现实,半夜里万马奔腾的画外音影片属于回忆体,并通过碎片化的影像记录父亲从患癌到最后去世的时光,期间时而穿插的女主画外音,担负着人物状态提醒、背景情感交待以及故事转承的作用。
和其他同类影片相似,《告别》中所呈现的影像风格依旧是突出纪实性,大量固定/长镜头“冷眼旁观”,并接入各类生活画外音,营造真实的环境和人物情绪。
色调上突出冬季北京的阴郁与萧肃,较为突出的冷色系画面增添了‘告别’这一主题的情感深度和氛围,影片在这些方面的打磨较为中规中矩,其独特性个应该体现在电影故事与真实故事的交融上。
一匹马的因果循环1995年问世的《悲情布鲁克》,是导演德格娜父母的作品,作为反映蒙古族抗日题材的经典影片,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过大奖,此次在《告别》中,将这部影片作为进一步深化影片主题的情感主旨的要素,这可以看做是女儿对父母的致敬,或许也是对蒙古题材影片的追思。
有意思的是,德格娜将昔日《悲情布鲁克》中的一个舆论点搬进了自己的影片里(本片中父亲以及父亲友人的饰演者均是当年《悲情布鲁克中的主要角色》),在那个还不重视“没有动物在本片拍摄中受到伤害”的年代,她父母在拍摄中为了营造真实感,将一匹活马推下悬崖,这在如今看来要被喷得体无完肤的行为在当时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悲情布鲁克》,蒙古族抗日题材代表影片德格娜将这个“纠结点”带入自己的《告别》中,并给予这匹马以“戏份”,让它成为片中父亲心头的一个坎,按照剧中父亲姐姐的话,当年死掉的马化成一个“劫”,让父亲患癌渡劫,由此引出后续的“放生剧情”,而父女的矛盾也在那一幕中彻底的爆发,也成为了影片的情感转折点。
至此之后,父亲在病魔的压迫下最终褪去了威严与桀骜,黑夜里他侧卧床上流涕,被击垮掉的父亲和黑暗的角落里痛哭的女儿,彼此放下了防备,完成了父女间的和解,而女儿似乎也一夜成长,告别了陷入迷惘与空虚的青春岁月。
最终,女儿住进了父亲曾经装修好的房里开始担当起母亲的责任,强势的母亲在父亲离去前表露出巨大的伤痛感,也完成了自己与他以及这个家庭的和解......
剧中父亲执意挂在客厅中挂上骏马图;以及他半夜被病痛扰醒后独坐在床头时,背景中超现实般的出现了万马奔腾的声响;还有他回到内蒙古电影厂时对骑马的渴望;在破旧的影厅里看用胶卷放映的《悲情布鲁克》并留下眼泪,这其中也蕴含着父亲对过去的告别,对岁月荏苒的唏嘘与无奈。
这些被誉为马背上民族的后裔,在现实的洪流中逝去了太多骄傲,这些都是影片额外展现出的复杂情感,成为本片独特的艺术表达。
父亲逝去后,家庭恢复了平静,告别即是新的开始。
有些东西得以继续向前,而有些东西则永远消失在过去的岁月中——影片结尾那一段无声的《悲情布鲁克》中的经典画面:蒙古族汉子在马背上驰骋,纵情饮酒狂奔,这一幕的设置既是德格娜对父辈们的致敬,似乎也是对自己未来将开启族人新篇章的宣示。
本文首发于:Dreamers电影评论推荐延伸阅读:“草原三部曲” / “蒙古草原三部曲”——麦丽丝与塞夫联合导演的《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
悲情布鲁克 (1995)6.71995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塞夫 麦丽丝 / 涂们 董娉
电影里的告别不止在父女间,还有父亲和过去生活、体制的告别,以及回归母爱,家庭的和解。
但本文,只谈“父爱”的体现。
什么是“国产父爱”?
打死不说,说了就骂,骂完就走,偷摸抹泪。
表面上万分威严,对儿女毫不关心,背地里竭尽所能,为儿女筹谋半生。
国产父爱,就是这样既拧巴,又窝心。
像《那山那人那狗》里的山路一样崎岖,也像《海洋天堂》里的龟壳一样坚硬。
而《告别》里的父爱,直到生命尽头,才得以显露。
《告别》算是一部半自传电影,根据导演德格娜的经历改编而来,以女儿山山的视角展开。
德格娜在接受采访时说:“得知父亲的癌症之后,跟他第一次特别近距离在一起生活了一年时间。
”“第一次”,意味着父女关系的疏离。
涂们饰演的父亲身患肺癌,在英国留学的女儿山山回来陪伴,本该是温馨催泪,但电影开篇就告诉观众——非也。
母亲接山山回家,路上电话不断。
回到家中,父亲懒懒窝在沙发,视刚进门的妻女如无物。
母亲让山山给父亲倒水,山山无动于衷。
桀骜的父亲,世俗的母亲,叛逆的女儿。
这一家三口,谁也看不上谁。
父亲不止一次指责山山的穿衣打扮不像个学生,质疑她是从英国逃学回来,嫌弃她驼背。
山山把父亲的话当作耳旁风,从不搭理他。
母亲总催着山山去陪伴父亲,所谓陪伴,要么是在奶奶家无所事事,要么是在医院晃荡。
父女关系并没有因为此而走向缓和,而是先抵达了爆发。
山山载着父亲去林子里放生小鸟,父亲开启吐槽模式——
山山终于爆发——
父亲并没有下车,父女二人一个在车内沉默,一个在车外哭泣,父女间的隔阂如同画面中错落的枯树。
情绪喷涌而出之后,是良久的静默。
父亲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在逞口舌之快以后,被大人数落,躲在一边小心翼翼探查大人的情绪。
女儿在长久的漫不经心的陪伴下,渐渐成了大人。
她看到父亲在面对死亡时的脆弱,又不愿戳破父亲小心翼翼维护的尊严。
她终于发现,是父亲老了。
对于儿女来说,意识到父亲老了,是一件很悲伤的事。
我很清楚地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夜里,我听到父亲起夜,腰不小心撞到了桌角,父亲一边扶着腰挪动一边说:“唉,老了。
”那一刻我非常难过,好像记忆里那个精力充沛,无所不能的父亲已经渐渐离我远去。
我害怕自己成功的速度追不上他老去的脚步。
说回电影。
父亲执拗、蛮横、强硬,总是咄咄逼人,怼天怼地。
但在面对死亡时,他和普通人一样,迷茫,脆弱,不知所措。
就像山山的独白——只有父亲自己才能看到他与死亡的距离。
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最后的接纳,父亲对待死亡的态度完全体现在他对待山山的方式上。
放生归来,父亲把装修好的新房钥匙交给山山,还有自己从澳门赢来的钱。
父亲病情加重,夜间痛醒,山山把抱枕放在父亲身下,给他重新盖好被子,父亲说:“谢谢啊。
”父女间的隔阂被这三个字顷刻化解。
可惜,他们都没有机会再去表达爱了。
亲情里最让人难过的,就是你以为会永远,我以为有以后。
直到遇见死亡,我们才知道,有些话不说,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这是一部蒙族人的电影,带着草原民族的自由奔放。
影片最后,放置了另一部电影《悲情布鲁克》的画面——群马奔腾,草原汉子策马驰骋。
《悲情布鲁克》是本片导演德格娜的父母共同执导的影片,同样由涂们主演。
放置在《告别》最后,就像是一个轮回。
而“马”,也是《告别》中一个贯穿始终的元素。
对草原民族而言,马象征自由,被困在病房中的父亲,就像野马失去草原。
新房的客厅挂着父亲执意要求的骏马图,山山的女儿指着画说“马,马”,蒙族人血脉中的自在天性得以传承。
回顾全片,虽然家庭中的矛盾随着父亲的逝去而消散,但影片的基调依然带着悲伤。
德格娜在采访时提到,“有了孩子才会发现,当时母亲对她说过的话发过的火,都是一种爱的体现。
”东方文化中的亲子关系,总是含蓄且克制。
父母一生都在等着孩子的一句“谢谢”,而孩子总在等着父母的一句“对不起”。
面对死亡,没有人敢说“我准备好了”,而只有在至亲离世时,我们才会发觉,原来彼此之间还有那么多遗憾。
父亲在病痛中感受真切的死亡,看见病友痛苦地呻吟默默剃光了自己的头发。
女儿正深陷感情纠葛无法自拔。
女儿和父亲各自的经历,像两条平行线并行不悖,平时二人的共处鲜有实质性的交谈。
女儿都是通过奶奶和姑姑的描述,了解父亲的过去。
在奶奶眼里,父亲一直是个英勇的孩子,从小就与众不同。
姑姑说起父亲曾在一次电影拍摄中摔死过一匹马,按照说法,由此会遭遇命运的坎坷,只有放生才能解救他。
影片中父女二人真正的交流很鲜见。
一次是女儿的男友来到医院找她,两个人终于分手,出于愤怒男孩儿扇了女孩儿的耳光。
女孩儿走进病房,坐在走廊里刚刚剃光了头的父亲叫住了她。
两个人一起出去吃了火锅,没有过多交谈,只是一起默默喝酒。
另一次的更具有实质性的交流是在女儿开车载父亲去树林中给鸟儿放生的路上。
父亲在车里抽烟,指责女儿一无是处,去了英国一无所获。
女儿也抽起烟来,指责是出于父母的逼迫她才去了英国。
鸟儿从牢笼飞入森林,女儿心里并不相信放生的意义,怀疑小鸟是否可以在树林里活过这个冬天。
这是父女二人唯一的交谈,虽然是争吵。
但是正如导演所说,二人虽然处于不同的困境中,父亲直面死亡,女儿深陷情感纠葛,但他们都在迷茫之中,从这个角度看二人又是同道之人,或者说,殊途同归。
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夜里已经无法安睡。
躺在父亲背后的女儿,为了能让他舒服些,把靠垫夹在他两腿中间,就像他平常习惯的那样。
倔强的父亲默默留下眼泪,背后的女儿看着痛苦的父亲,抑制自己的哭声。
两个人一前一后,无声地落泪。
生活化的场景,生活化的表演,生活化的镜头。
关注个体叙事,从上世纪末贾樟柯《站台》《小武》就已开始,这种“状态电影”特点就是“在生活中寻找戏剧矛盾”,不是平淡的沉默,就是突然的爆发,它更接近于真实的生活,却远无生活的诗意,只无解琐碎生活的一地鸡毛,却在一地鸡毛中发现生活与情感的温情交织。
淡淡的伤口结痂,温情消费过后留有的价值却不多,这是困境。
贾樟柯则除了关注个体,更关注社会变迁。
片名《告别》非常不讨巧,[最后的告别]、[与父亲最后的时光]、[弥留岁月],随便起个名都比干巴巴的“告别”两个字好。
片名一随便,观众找你片子来看时,同名作品太多,搜索都是个头大的问题。
告别的种类很多,朋友之间的告别、亲人之间的告别、爱人之间的告别,告别也是一离开这个曾爱恨交织的世界的仪式感。
你看是枝裕和的片名,《比海更深》《步履不停》《无人知晓》,既有枯燥生活内容,又有平凡生活的诗意,除了向亲人、爱人、朋友告别,还不忘向“空气”说着告别,谢谢生鱼片,谢谢这个世界。
本片青年女导演德格娜,是上世纪末执导《悲情布鲁克》的蒙古族导演塞夫、麦丽丝夫妇的女儿,“一家三口都是导演”,这种导演传承现象在中国确实不多见,但父子或父女都是导演的倒不罕见。
令人感概的是,与父辈合作的演员涂们、艾丽娅、巴音,横跨两个世纪出现在晚辈导演的电影之中,这是一种电影传承的代际的延续,也是一种电影家族合作缘分的延续。
与父辈们追求宏大叙事不同,德格娜更关注个体生存与个体价值。
英国留学归来的女儿,与父亲母亲见面连最基本的客套寒暄都没有,沉默忧郁是这个家庭的主旋律。
一进门,涂们饰演的父亲玩着手机面无表情地问女儿“你这是啥学校啊,怎么老放假,总往家跑,你莫不是整天逃课?
”这与片尾父亲弥留前说出的“谢谢啊”份量极重的三个字达成了平凡生活中最无奈、最温情的和解。
此话怎讲?
女儿渴望父亲说出“谢谢”,父亲渴望倔强地女儿说出“对不起,爸,我错了。
”彼此都是最重要的亲人,但彼此也是伤害对方最深的人,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互相伤害而不自知,都只在乎自己感受到的卑微而愤愤不平。
即便死亡带走了其中一方,也不能短时间抹平这种“意难平”。
在阴阳相隔若干年后,突然读懂了父亲深沉的爱,即便被父亲骂着也是一种无比的幸福。
父女俩开着车到树林放生那场戏非常好,但离动情只一步之遥。
要是我拍的话,我大概会增加父亲看女儿发泄的主观镜头,增加父亲犹豫推开车门下车又悄悄上车坐了回去,而放生的小鸟采用特写镜头,以动物的飞向天空的自由,反衬父女俩之间安静的压抑气氛。
死是比较私人化的事儿,如若背上家庭、社会责任的包袱,谁都不会走得顺心。
中国人的死被赋予了家庭的意义,社会的意义,甚至有的死后还要承载活人所强加的意义乃至罪恶——譬如冥婚(配阴亲)。
西方的“安乐死”在中国法治路上,走得非常艰难。
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如有尊严体面地离开。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积极或消极的面对死亡,如果人人绝症之旅都要积极治疗、佯装开心的笑对家人,那样的社会反而成了戏,而非真实的生活。
无论是积极勇敢面对病魔,还是胆怯、畏惧、无能甚至让亲人唾弃。
若干年后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你会发现,没有比“那个真实的他”所表现出,好的或不好的一切音容举止,来得更令人热泪盈眶。
因为,眼泪是悲伤,同时也是喜悦。
「影视文化」相关阅读推荐:《弥陀堂讯息》:夫妻间繁华与浪漫凋零后还剩什么《巧巧》:游离的状态《伊莲娜》:让“我去”嫁给现实悲剧《疯狂动物城》:让乌托邦在现实中起舞《生活万岁》:底层看不懂底层生活不可谓不悲哀纪念金基德逝世丨残酷的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全球电影导演豆瓣粉丝排行榜前80强
父爱无需多言,若有幸我仍想坚守等待。
最近回看了很多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论是从取景地,选材还是演员,影像所表现的穿透力超越我的想象,直击我的心底。
我很喜欢少数民族人们的直爽豪迈,喜欢一望无际的浩瀚草原,以及漫步天色的黄土牛羊。
从《告别》到《老兽》,“老戏骨”涂们的形象不禁重构了我对“我父亲”的认知。
由于我的观影顺序不同于影片的上映时间,我想跳出时间先后。
《老兽》中涂们的父亲角色形同于“恶人”,因此在父子间的情感关系上,很难激起我的认同;而在《告别》中,崭新的角色完全重构了我对面前父亲“疾言厉色”形象的认知,也不禁令我反思道,我没有见过的背后的父亲。
在现实中我从未看到父亲的“背后”,也因为我很幸运,他尚未面临生死抉择。
前六十分钟的回忆式叙述带给我一种“无声的幽默”,或是一种“无言的感动”,不能理解为“温水煮青蛙不愠不火”。
“父亲“是形象定位很具体:人狠话不多。
因此导演大量运用动作来展开叙事,而不是以平铺直叙的台词来陈述讲述,虽然影片中有“女儿独白”作为故事与情绪的连接线;因此我将“涂们老爸”定义为“沉默喜剧的推动者”,一个自称为“爷”的癌症患者,虽不是无恶不作,但令人愤怒,能够看到“自然纯真且自信”的真是表演风格。
你若与他好言相对,那么你所得到的只能是疾风劲雨。
因而多数人选择妥协。
直到八十分钟左右,父亲渐渐褪下了身上“坚硬的外壳”——蒙古汉子的尊严。
而这层“躯壳”,这贴标签包裹已陪他度过半数半生,在生命的尽头,大家有幸看到“解甲归田曾驰骋沙场的汉子”脱下坚硬的躯壳,一股铁汉柔情。
——但无人不惧生死,无人不爱世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理性状况下,个体对某类话题的语言表达欲愈强,则此“细胞”则是其心理/生理上缺少的因素。
“父亲”怼天怼地怼家庭,针锋相对的语言碰撞,似乎表现的是强烈的家庭危机。
若我们可以忽略文字元素,从人物的动作神情力来看,他欣赏这个世界与家庭,所以“父亲”在弥留之际也要照顾女儿。
迫于长时间“身着盔甲”,他只能做一名铮铮铁汉,将心事,将心中所思“埋于深处”。
在最需要的时刻,真情将自然表达。
错过难以相遇,因为这是生死差距。
“父母“在病床前的临终告别,只如初见。
擦拭泪水,回到理性。
抛开个人情感的代入,从故事内容角度,导演并非要通过渲染来刻意展示,而“沉默式影像”在有限的时间内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时间。
我想,导演利用纪录片式的客观叙事模式来讲述剧情故事,影片以“女孩对父爱的回忆”为主线,按照时间的不断推进,表现出家庭关系并不是“易碎”,真爱无需无言,只需用心发现。
在主题选择角度,导演想以反衬的效果着重表现最后的告别。
这期间“女儿”完全解构了对“父亲”认知,温情式的情绪反转。
不同于以往,这是生死间的告别。
若有幸,希望个体民众都应该尝试表达,不需直白袒露,真爱传于心中。
“父亲”是个很执拗很野蛮的人,但我从未想到我们会以这种方式道别。
“父亲”走后,我耳边传来了阵阵马蹄声。
昨天参加第九届first影展的闭幕式,放映了这部影片,结束放映的时候有人哭,有人皱眉,有人发呆。
正式这样一段故事与另一个人内心的故事发生了碰撞,观影才算的上完整。
我想起一句话来,我们总是不断跟过去的自己告别,然而我们都不善于说再见。
影片中我看到两条主线,父亲为代表的文艺产业的渐渐衰落以及没有随之消失的民族情怀。
另一个是母亲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头脑和时下所谓“正能量”的精神。
他们二人像是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一个人看到了最适合时代的生活方式,另一个人恋旧,说不出再见。
夹杂在两种矛盾之下的是女儿。
从小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之下长大,她充满了矛盾的性格让她对自己的感情模棱两可。
影片中矛盾处处可见,两种家庭不同的治病方法,不同的处事态度。
在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带着他的情怀像悬崖上跌落的马。
不会说蒙语的女儿也终于跟父亲告别,跟自己的感情告别。
乍看像是父亲这一方的势力像时代妥协了,文艺工作和厂子的衰败都预示着这一点。
我看来其实不然,在女儿告别的时候,她心里便有一颗小小的种子,夹杂着父亲的执着,对母亲的怀疑。
告别并非与过去说再见,而是双手接过父亲生命中滚烫的热情。
整个片子看下来,读到的只有女儿的冷酷,对父亲的死其实几乎无动于衷,最后的所谓无声哭只是伪善,惺惺作态,假装有孝心。
而父亲看待生死太过安之若素甚至有点欣然迎接,还有母亲也未见如何反应(哪怕背后的)。
整个看起来就有点假,触动不了人心。
反而我觉得那篇公众号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真实而有力量得多,对生死,对医疗体系,对中国的人情世故,可谓面面俱到。
那个拍成纪录片,是可以拿奖的。
至于《告别》,只是导演美化了的对父亲之死的一次“复录”,这里面肯定有一些东西被刻意隐瞒了,她和她父亲的关系有着不可言说的秘密。
那个空气草,我居然想到了没有脚的小鸟。
翘课、出去打工、老弓着背,看似数落女儿,实际疼爱,还有着对女儿的愧疚。
抽烟、打麻将、喝酒,还要去澳门赌钱,看似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实则让别人放松。
看似软弱,不积极治疗,实则对自己的病有清醒的认识,把想做的事都做了,不留遗憾。
女儿叛逆却也理解了父亲。
涂们的表演真实、不留表演痕迹,自导自演的德格娜很完美的展现了两代人的不同观念。
其实这部影片并不好用语言去表述,其中一些琐碎的日常生活,人物情感,都非常朦胧晦涩,需要靠感觉去体会。
两代人的隔阂从审美品味、生活方式、理解世界的方式的不同等角度展现出来,散布在影片的各处细节之中。
很多镜头并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是冷静的记录让观众观看,反而能达到最准确的情感表达。
在那种疏离薄情的表面之下,是强烈而隐忍的情感,父亲与女儿之间的疏离其实源自爱的表达的错位:父亲以自己那一代人的要求去要求女儿,对女儿的关心只能表现为不停的重复的责备,却无法沟通并理解女儿的内心世界;而女儿叛逆自由,却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惘,对被父辈规划的命运的反抗也是软弱无力的,对父爱的渴求,对陪伴的渴望都积压在内心深处,无处释放。
影片始终沉浸在一种暴躁,疏离,隔阂的氛围中,不断的争吵、冲突、又呈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
对“父亲”这个角色的塑造一方面通过长辈和亲朋的侧面烘托,父亲执着、倔强、自我、多才多艺的形象在与不同的人物交往中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女儿对父亲自私软弱的不满也通过旁白直述,从而制造出一种他人视角和自我视角的差距对比,也呈现出父女俩内心世界的距离;而“女儿”这个角色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对现实情感的处理怪异而扭曲,是人物爱的缺失,内心空虚的写照。
“空气草”虽然只在旁白中一带而过,却也是对整个新生的一代无根、浮燥、脆弱、虚无特性的隐喻。
看似一个平凡日常的故事,导演选择从不同角度去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对感情的抒发节制而诚实,所以很多片段都令人动容。
那种在表面的争斗与不和谐之下深藏的对彼此的爱,尽管充满伤痛,仍然是深刻的。
最后的结局当然是父亲的死亡。
死亡在本片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将原本渐行渐远的两个人物拉扯到了一起,也因为死亡是一件不可逆回的事,是绝对的,无法反抗的,它才令人深思。
它让人愿意去理解和宽容过往,也让活着的生命变得更加虔诚与成熟厚重。
告别也就是这样一种死亡与重生,与父亲告别,也与过去的自己告别,然后开始新的生活,将父亲的血脉延续下去。
涂们老爷子,故事很感人。
在学校文华一层报告厅看的,还有幸见到了德格娜导演,问了一个问题。这部电影好像是她的毕业作品?感觉整体要表达家庭代际关系和对父亲以及民族情怀的纪念,但是力道又不够,而且有些情节穿插得太驳杂了。比如空气草的存在和女儿的男友这一部分,你又觉得它存在是有必要的,但是最后又觉得它的存在的意义不明。
一个癌患家庭的故事,没有配乐,台词也不会超载,分给每个人物的镜头都恰到好处,正好能看出人物的性格甚至没有提到的生活。电影拍得很沉默,正如告别时候的欲言又止,都是疲惫、不服命、不舍和爱。
以前看过这部剧觉得那就是生活,现在马上三十了,他们离婚,我未婚,再来看这部剧,多少有点厌恶,男人那点自以为是,母亲的一度忍让,孩子的不成器,害
镜头感还不错,但恕我直言真的好难看。无所谓的争吵充斥着前半段,急转直下的父女情填充了后半段。苍白的刻画不等于克制的表达,空洞的内容更不是导演要的疏离感。可以感受到导演想要表现的真挚的感情但一点没有抒发出来。
老爹尿失禁
恭喜《告别》摘得最佳影片大奖,虽然第二遍在大荧幕上重看时发现了不少问题,但是还是不得不承认德格娜很好地把握住了一个支离破碎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难以流通但是确实存在的爱意,这种爱意让人疼痛并伤感,好在生命永远是一条奔流的河,再大的石头,溪流一点点推就过去了。
表演好,台词差,拍得有点保守,叙事割裂感也很明显。
演员是真好 《悲情布鲁克》一瞥 @CHC高清
“只有父亲自己才能看到他与死亡的距离……”
他本该是草原上驰骋的骏马,却被病疾困囿成了金丝笼中雀;她本应是树林里放生的飞鸟,却被情感放逐成了空中无根草。固定镜头一场一镜,人物关系颇具张力。一段私人影像,胎盘饺子70毫米胶片歪了的骏马图对应着观念的差异代际的分歧情感的疏离。立在末日的生死维度,我们只好这样告别,以泪水,以沉默。
全片一直家长里短,导致全片确实蛮平。但是整体节奏感保持的很好,摄影也很棒,尤其到最后放鸟开始,整体就开始被撞击到内在。FIRST的惊人首作的片子,真的是一部比一部惊人。
3
三星半,电影院和说谢谢这两幕太棒剧本结构有问题,女儿的感情生活和工人讨薪有点多余制片厂领导有几百万供孩子出国读书……厂子就没钱给工人巴音原来是天龙八部里的番僧
电影值三星,但这个角色和涂们的演绎,两星最多了
A horse's destiny is to run.旅游业的发展代表了工业资本对草原啃蚀的时代性,文化传承上的断层让老父亲郁郁不得志,有点廉颇老矣不能扭转乾坤的深深窘迫。其实看得出来导演一家的家境还是不错的,但无法弥补一家人情感沟通上的障碍,女儿的叛逆更多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无所适从,父女之情是她唯一的拯救。固定机位长镜头有点多,旁白有点多,空气草的隐喻指向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不断疏离。女主怀孕拍摄喝了那么多的啤酒不会是真喝吧,让人揪心。父亲的梦境、水泥蒙古包如果能够落实到影像呈现的话,会更有冲击力。
结尾很动情,但前半段结构很崩坏,尤其是女儿那条线。
#2015年FIRST影展最佳影片#在观影前因为《告别》主题,在来的路上重新回味了一下李泰祥编曲的高亢深情的《告别》和缠绵悱恻的《不要告别》,还有《听说》第二季最后一集…所以突然面对导演半自传性质的电影,对简短、命令式、粗暴的电影对话不太习惯,也可能一人在大城市原子化生活方式太久的原因,对这种中国特色的家庭爱意极不适应,甚至反感…尤其部分固定的长镜头,克制,沉闷,这种沉浸感受更不舒服…言语自顾自付出的母亲,沉闷烦躁倔强的父亲,迷信的姑姑,叛逆缺爱的女主,是一种畸形和有着隐藏的权利制衡家庭关系,可在中后部分时候,父亲去世前,我突然理解了也被感动和吸引了,他们的联结是含蓄,生活化,厚重的一种,他们的爱是具体细致的…父亲的去世,《悲伤布鲁克》的插入,孩子的新生,让爱得到了延续和理解…
涂们真是好。片子就是特别北电…
挺写实的家庭片,家就是这样,有争吵,有和解,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看法,磕磕碰碰的,但这才是家吧。最后导演致敬了自己父亲拍摄的影片,感觉内蒙古题材的影片画面真的很恢宏。涂们和艾丽娅都演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