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光幻影# 《牡丹花下》,春情荡漾的微颤,挥洒认真的清教徒女性,在暗黑的变态与反扑的执念里,各执一词。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教会学校的小女学生无意中救了一个身负重伤的北方士兵,并且把他带回寄宿学校照看。
少女的一丝善良,引狼入室。
这个全部由女性组成的寄宿学校里,一切的平静都由这个男人开始打破。
懵懂的少女心,初开的情窦,所有的故事和这个男人的性的放荡掺杂在一起,一桩美谈成了一个噩梦。
惊了所有人的轨迹,最终用血祭完成了所有。
在2018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这是一部我极为期待的影片。
剧照上怀旧感的身影带着古老的气息,把南北战争时期的纷乱与诱惑表达得淋漓尽致,而除了主人公之外的全女班演员非常有期盼感,妮可一脸的禁欲系,莫名的让我想起影片《冷山》,真的有点怀念,而另一位女主克斯汀就是眉目间的放荡,简直对比得美得让人好奇。
于是这个被设计的圈套,我义无反顾的跳了进去。
其实看完影片,失望感几乎填满了整个太平洋。
不能说是一部不好看的电影,但是显然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好题材被写成了一个不太可爱的剧本,如果真的要这么玩,还不如拿去做情色小说的坯子呢,至少把风情放出来野一野,也好过遮遮掩掩的让清教徒的调子被黑了个精光,看着感觉好可惜。
虽然电影本身并不让人满意,但是平心而论,这是一部可探讨很多内容的影片。
当一个男人的闯入破坏了原本平静或者略有些蠢蠢欲动局面后,每一个人的反应都是不同的,有人仁爱,有人期待,有人热情,有人诱惑,没有办法归一去解释的事情太多了。
而男人善变和游玩的心思,给自己带来了灾祸,也给这原本平静的一切带去了黑暗的气息,影片后面的部分满满的都是压抑,一点也看不出任何让人舒服的内容,涉及的感情部分都让人诅咒感满满,完全没有可祝福的预期,牵扯的人性的部分多数都让人有点厌恶,不能说对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立场,但是确实有很多不痛快的地方,把各人性格里的一面展示的都是很讨厌的部分。
挑战人性和性格,真是一件并不令人愉悦的事情。
影片的结尾,几乎像一个烂尾楼,不过有人觉得这样好也是自然的,我只能说这不是标新立异,或者背道而驰,又可能最妥善的结尾,而是明明作了茧,偏偏还不缚明白,于是趣味全无了。
看电影有时候是个念想,破了我的念想,好吧,我不怪你。
作者:小佛搞特
这个名字取的有点带色彩,英文名字叫the beguiled翻译过来是受骗,更贴切吧那么到底是谁骗谁?
从根本上说是各取所需罢了。
女人需要男人,男人需要活着,女孩需要生活调剂品整个剧情推动还是相对合理的,美国内战的大环境下,大概人都有点不正常吧,比如它露骨的描写了一个全女子的寄宿学校里面女人对男人的渴望,这种渴望包括性欲,体现在校长给男主清洗身体时的细节描写,也包括女二被男主勾引的如此容易,也包括那些小女孩使劲浑身解数引起这个唯一的男人的注意,希望自己被看到的渴望。
唯一一个我觉得有问题的是对于Amy略微残忍,是Amy捡回来的祸害没错,但是当男主发疯,校长派小女孩去挂蓝布,决定杀死男主也是让Amy去采毒蘑菇,这个小女孩一辈子背负着杀人的内疚将如何自处?
唯一说得过去的是战争时期顾不了这么多,活着就好吧最后男主死掉,女二也并没有多么难以接受,可见这群女人并非恋爱脑的,她们能够看清男人的本性,也知道自己要什么,其实是一个不错的女性主题电影,有点女权倾向的,毕竟最后死的是渣男
牡丹花下这个翻译好。
英语名强调诱骗,法语名说是猎物。
到底谁是猎物?
最后果然牡丹花下死…男人狡猾的利用每个女人想要的加以迎合,让她们以为自己是唯一;当发现不是并威胁自身后,女人会稳准狠地抽身自保,并在必要时让“皇上驾崩”。
所以女人不要信,男人不要作。
女人如果没有这种人道善良,牺牲精神,以及坚韧决绝,大概也无法承担人类繁衍的重任吧。
vs.冷静的说出毒蘑菇的想法,翻书式翻脸地开始采摘(蘑菇果然最初埋的好伏笔),带有浓重个人欲望表达的做爱,平静的联手杀人…vs. 游刃有余地游走在百花丛中,以便达到个人目的…大概对于男女,皆是本能吧。
不得不说片名译得很传神,比起直译“The Beguiled”(被诱骗的),“牡丹花下”直教人浮想翩翩,“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牡丹花下》讲的正是一个风流鬼怎样死在了牡丹花下。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北方军的约翰·麦克伯尼上校腿部受伤被困在了树林里,而后被附近寄宿学校的学生简所救。
出于基督徒的慈悲,寄宿学校的校长玛莎没有立即把上校交给南方军,而是为他疗伤收留了他。
上校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学校带来了微妙的变化,而上校为了逃避战场留在学校,在校长玛莎,老师埃德温娜和学生们之间巧妙地周旋。
然而,埃德温娜撞破了上校和学生艾丽西亚的私情,并失手将他推下了楼。
上校腿上复发,玛莎为了保住他的性命只好为他截肢。
上校怒不可遏,扬言要报复这群“疯子”。
为了摆脱上校的威胁,寄宿学校的人们将毒蘑菇摆上了他的餐桌......索菲亚科波拉凭借这部片夺得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但是争议不少,被戏称最水的戛纳最佳导演。
浅薄,是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将她的版本与1971年版本的对比,抨击她剔除了黑人女仆的存在,拒绝了对女权和奴隶制的一些探讨,整部作品缺乏深度。
的确科波拉的版本架空了历史背景,对于战争宗教种族各种现实问题都简单略过,没有某些人想要的意义和深度。
这也是导演一贯的风格。
抛开这一点,我认为这是一部叫人暗爽的片。
炎热的空气,阴暗的花园,与世隔绝的寄宿学校,故事在哥特式暗黑的氛围里展开。
围绕上校而展开的女人之间的明争暗斗,紧张刺激的气氛不亚于男性观众喜欢的枪战飙车。
女性的各种小心机暴露无疑。
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用心良苦的打扮,别一颗胸针,戴一对珍珠耳环,慵懒地抖落披肩露出香肩,都是对上校示好的信号和对同性满满的火药味。
最可笑的争执发生在一次晚餐时,众人因苹果派引发的争功献媚:艾丽西亚:我做的苹果派,希望你喜欢。
埃德温娜:是用的我的食谱吧?
艾米:苹果是我摘的。
简:苹果派也是我爱吃的。
七女一男,当然最要紧的戏份发生在校长玛莎,老师埃德温娜和学生艾丽西亚三人之间。
这是一场情欲涌动的危险游戏。
麦克伯尼上校为了逃避战场而对寄宿学校的众人周旋甚至调情。
他对埃德温娜说逃跑虽然不勇敢,也许是明智之举。
因为认识了她,夸她美,还说爱她。
他和玛莎讨论战争,夸她是有礼貌的淑女,坚强勇敢,保护了寄宿学校的人。
而艾丽西亚呢,是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少女,她会偷偷溜进上校的房间,主动亲吻他诱惑他。
上校左右逢源。
然而随着他和艾丽西亚的私情被撞破,这场休闲调情的游戏就变成了诡异惊悚剧。
上校先是被截肢,最后寄宿学校的人们又上演了一场毒蘑菇谋杀的好戏。
值得玩味的是,导演毫无疑问是女性视角,然而剧中的女性并不讨喜。
校长玛莎是权力的象征,她看似正派淑女实则假正经。
埃德温娜温顺懦弱没主见。
艾丽西亚则是轻佻无情,卖弄风骚的蛇蝎美人。
三人之间的争夺,间接导致了上校的死亡命运。
影片的最后,上校的尸体被白布包裹停放在学校的铁门外,而寄宿学校的师生们眼神空洞淡漠地望着远处,好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
因上校开始的游戏,以上校的死亡而告结束。
导演作为女性,可以说无情地揭示了女性的极端嫉妒自私残忍。
然而不管是自嘲还是对女性温顺预设的高调反击,这种不乖巧的态度,我喜欢。
偶尔想宅在家看电影煲剧,可是不知道有什么电影好看?
☟良心影单推荐,每周不重样分析看点,绝不剧透辛辣影评,总有一个点击中你八爪君专注辣评!
微信公众号:八爪君电影语咒(BZJDYYZ)新浪微博:八爪君电影语咒
胤祥发自戛纳http://cinephilia.net/57491
评分:★★(场刊体系,四星满分)在戛纳每天各种玩命看片熬夜写稿之余,最大的乐趣大概就剩下了媒体同行观影后的相互吐槽。
开赛前普遍被看好的扑街片头号种子选手《牡丹花下》竟然……没有扑。
当然可能首先是因为时长比较短,其次是影片非常工整,但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影片第三幕陡然一转,竟然把前两幕的嘲讽转成了一个喜剧。
而且整体上影片有一个带有女性主义倾向的观视结构,确实还能算有点意思。
整体来说比河濑直美的《光》稍好,但好的有限;因为时长较短某些可能更出彩的面向都没有展开,所以评分大概也冲不上去。
影片与1971年的同名电影均改编自同一本小说,讲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名受伤的北方士兵被一座弗吉尼亚州的女子学校收留养伤,进而引发了学校内部的一场风波。
某种意义上影片可以看做是性转版本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不过有所不同的是,七个小矮人显然是被阉割的男性(因为矮……)——至少他们对白雪公主并没有欲望;但在《牡丹花下》这里,误入女儿国的北方士兵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明显是长期受到性压抑的两名老师,到Cheerleader式的早熟少女,再到未成年的女孩,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激发出了欲望,大家轮番变着法儿地取悦这名长相帅气的男性,从各自精心打扮到纷纷投怀送抱;但关键问题是这位士兵又特别会聊天,重伤之时扮演楚楚可怜的小白兔,能下地走动了就开始画风突变成撩妹高手,把整个女子学校搞得乌烟瘴气,老师和学生开始彼此争风吃醋,但因为他大概怀有一个韦小宝式的后宫梦想,所以撩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一边约着克里斯滕·邓斯特,一边吊着妮可·基德曼,半夜却摸进了艾丽·范宁的房间……结果因为邓斯特醋意大发,把他推下了楼,使得伤口开裂。
妮可·基德曼大约是挟私抱负,当机立断锯掉了他的腿——典型的阉割象征哦,导演还怕观众看不懂,让扮演北军士兵的科林·法瑞尔大声控诉“我现在这样还算个(男)人吗?
”最后法瑞尔偷到了基德曼的手枪并各种作威作福,基德曼却心生一计,在最后的晚宴上用毒蘑菇了解了法瑞尔的生命(想起了白雪公主吃过的毒苹果吗……)。
转头回来看影片的观视结构,法瑞尔在重伤之时基本处于女教师和女学生纵横交错的目光中“被看”的位置;随着他逐渐恢复,他也开始占据了观看者的位置。
但总体而言,他在影片的结构中最主要的作用类似一面镜子,女性们取悦他的方式和在镜中欣赏自己的方式十分类似,并且通过一些在镜子前整理妆容的镜头来展现。
不过就视点权而言,仍是邓斯特与基德曼两人占据主要的视点位置。
这并不因为她们的明星地位,而是在叙事中,这两名教师都是具有自主意志的行动主体。
而且更为有趣的是,她们的主体性是通过对男性的接纳到排除而完成的,从被激发母性,到迷失主体身份,再到主体身份的重新确立,观视结构与叙事是严格匹配的。
当然人物塑造上也因此各有特点,妮可基德曼是握有权力的校长,并且是唯一的手枪的拥有者,本身占据的是一个父亲式的位置,这导致她的行事方式颇有父权意味。
但同时她又是各种祈祷活动的主事者,这让她的主体性又具有某种与宗教相关的先验性。
所以她的动摇就刻画的非常细腻,相比较而言其清醒过程就有些生硬——她是通过颇为女性的嫉妒心理下,施行的父权式的阉割回归主体地位的,因此在第三幕中的主要矛盾也表现为她与法瑞尔争夺控制权;并且她夺回控制权的方式也颇为女性——毒蘑菇既是食物也是毒药。
而邓斯特扮演的女教师则主要问题是因为是对容貌的不自信而导致的极度自我压抑,同时因为长期处于从属地位,使得她非常容易在法瑞尔的甜言蜜语攻势下放弃其主体地位。
她得到了私奔的承诺,并且在法瑞尔失去一条腿后还与他发生了性关系,但她最后的转变则来自于一名女学生微妙的提示“你不喜欢吃蘑菇”而死里逃生,她当然无法与另外所有已然“觉醒”的女性相抗衡。
其他女学生的塑造基本比较简单,虽然尚无法取得主体地位,但作为校长的追随者和确实被处于疯狂状态的法瑞尔吓到,她们也选择了排除自己的欲望——因为欲望对象已然不在了。
影片前两幕的微妙嘲讽在邓斯特将法瑞尔推下楼梯之后就画风突转,第三幕里法瑞尔的癫狂与之前的情圣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导演的处理——直接跳过了锯腿一场戏(第一幕中缝合伤口的一场戏却拍得很写实)——造成了极为突然的喜剧效果,包括此后的最后的晚餐(与之前一次晚餐形成对比)也是颇有喜感。
在这里还要赞美一下邓斯特的演技,大概值一个奥斯卡女配提名(尽管她是一番位但女主……恐怕戏份不太够再说还有基德曼),欲望、压抑、隐忍、转变的细节都演出得十分到位。
还能大写特写的是本片的画意用光,还原了蜡烛照明的室内场景,并对室外美好的光线有着精细的捕捉,光效、服饰和构图上一定是参考了同时期的油画作品,在大银幕上观看确实是个不错的体验。
至于为什么嫌剧作展开得不够呢……因为起承转合都是套路,而这片还是太过中规中矩了,那点女性主义的小尝试完全可以做出突破,结果还是没能把握住而直接走向了一个室内剧式的古典小品。
同样类似的设定,阿尔莫多瓦就能拍出《黑暗的习惯》,而且这种设定很容易往恐怖片、色情片之类方向发展……并不是说现在的这种处理不合适,而是说在这个时代,我们呼唤的的还是更有新意和突破的表达。
光好暗啊,我电脑亮度都调到最大了,有时候还看不清,大概是特意拍的这种感觉吧,环境啥的拍的还挺有感觉,妮可范宁都很好看,我第一眼还没看出来妮可,对不起,我这是什么眼睛,感觉拍的有点简单了,剧情有的时候有点匪夷所思,有点硬,有的东西没拍出来,还有,我不理解为啥那个女老师最后要跟那个男的,总的来说还可以,
“宫斗剧”其实是一个很奇特的类型,美人们为了得到男人垂青明争暗斗互相撕咬,以爱的名义。
这些年国内盛行的大型宫斗剧,如美人心计、甄嬛传、步步惊心、芈月传,哪怕是打着女性自强的旗号也难逃窠臼。
而这部牡丹花下,却让我眼前一亮。
故事讲的是美国南北战争背景下,一个南方女子寄宿学校收留了北方来的帅哥伤兵McBurney,于是学校里的女老师和女学生展开了营救、争夺、复仇三部曲的故事。
观影体验很独特,不是因为情节跌宕,而是故事留给人的感觉、意境和余味。
若说悬疑推理剧情反转,很多电影已经做到了极致,但是这部片子不同于一般的快节奏带感的剧情片,其优势在于导演索菲亚·科波拉德的女性视角,其中最突出的在于‘异性关系’和‘同性关系’的两个主题上出现了不同于男性视角的讲述。
所以观影后细细回味,总能琢磨出其中的些许深意。
异性关系中间的紧张是宫斗剧的重要看点,一美男和众美女本身就是令人兴奋的故事。
这部剧和很多玫瑰色彩的宫斗故事不同,女子们并不是上来就是无脑爱上男主。
故事从年轻女孩Amy救伤员开始,然后开始讲述学校里的女人如何对伤员的无微不至的关照。
正因为故事以女人救助弱者的善念开端,一开始想要表达的就是女人对于男人的同情、怜惜和体贴,这是第一部分。
剧情转折于妮可·基德曼扮演的校长Ms.Martha一遍遍擦拭McBurney的身体,通过她柔情而又犹豫的动作,冲动而又克制的表情,不难发现湿漉漉的躺在床上的已经不是一个病弱的伤员,而是一个充满男子气概的男人的身体。
仿佛就在那一瞬间,故事里异性之间的关系就变了,由救助者对伤员照顾转变成为成熟魅惑的男子对女子的生理吸引,而学校中的女人和女孩儿都难逃他的邪魅。
看到女人们轻松被迷倒花式调情,以至于各尽所能投怀送抱,观众对编剧传达的那种幽默心照不宣。
这一部分刻画得张弛有度,是影院里笑声最多的一段。
然而随着冲突积累到顶峰,这样你退我进的暧昧缠绵戛然而止。
男主Ms.Martha偷偷进了Fanning扮演的年轻女学生的房间,被吃醋的Edwina发现而跌落楼梯,在Ms.Martha的带领下,女人们报复性的锯掉了男主的一条腿。
戏剧性的反转在于男主本性中的暴躁凶残忽然被激发,与之前的风度翩翩判若两人,而他对女校师生的不断的指责和攻击也把异性之间的关系化为了仇恨。
女子们最终决定联手报复,用下毒的办法最终结束男主的命运,那个看上去还是充满魅力的男人身体轰然倒下结束生命,异性之间的冲突被推向极致。
而这种异性关系的几次升级,都伴随着女人们同性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同性关系的变化反过来又加深和推进了异性之间的紧张。
在一开始那个只有女人们的世界中,唯有各司其职的学生和老师。
而当男主进入这个封闭世界,女性们不约而同的变成了救助弱者的天使。
男子伤势褪去开始调情,这不仅削弱了女性身上的母性,还极大激发了争抢优质男性资源雌性本能, 在相互争斗中忽然表现出嫉妒和排他。
而这种冲突极致过后,女性再一次联合起来,锯掉他的腿,毒掉他的人,面带坚决和冷酷。
如果说影片暗含着一种隐隐的黑暗,那是因为每一次性别角色的转换都那么自然,但是贯穿起来却让人不寒而栗。
映衬在同性之间的默契包容之下,是看似浪漫实则脆弱的异性相吸。
在女性协同之下一气呵成的复仇,更构成了对于男性对于自身魅力迷之自信的嘲讽。
因为这一次女人们复仇的目的,绝非再是得到男人的身体和男人的心,而是对于男性生理特征的对抗,以及对生命的裁决与道德审判。
这才是通过同性之间的协作所所要对话的传统权力关系。
影片最后留给人的那种黑暗与邪恶,似乎不仅仅来自对于‘人性’的反思,更来自对于‘女人性’的一种探讨。
而影片女性视角的探索,不仅在于权力关系的重构,更在于对于‘女子力’的正反逻辑叙述。
在第一部分,女子力是让男主康复的保障,比如缝合伤口,照顾伤病,做饭洗衣,善良好客。
而这些女子力一开始就不是孱弱的,小姑娘愿意冒着风险领陌生男人进门,也愿意用瘦弱的身躯背负他沉重的身体,这是女子力甘于奉献的一面。
玛莎校长缝合伤口的时候,愿意忍受伤口、血迹带来的生理不适,这是女子力勇敢果断的一面。
然而,这一切都和后面的情节形成互文。
如此的女子力,即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
剧掉他伤腿的也是玛莎,也是同样的一种勇敢和决绝,而最后致死他的在于毒药,一种被看做女性专属的致命武器。
面对不均衡的体力对抗,女性依旧能有办法四两拨千斤以卵击石。
在这样的互文叙事中,编剧在对女子进行生理特征、身体技能、心性品性的一体两面的解读。
而多说一句几次出现的蘑菇,很显然是一种隐喻。
影片开始小姑娘因为采蘑菇而遇到男主,而最后男主也因为吃了毒蘑菇而丧命。
蘑菇在西方的餐桌上是重要的食材,尤其是英国人对蘑菇有着独特的热爱。
而同时因为蘑菇雨后容易生长的特性,常被认为是生生不息的象征。
影片开始的菜蘑菇,可以看做是对女子生命能量的暗示。
而最后女人们诱骗男子吃下毒蘑菇而丧命,这样的制裁无疑是宣告对于男子的阉割。
之前男子利用自己男性优势展开诱惑,利用像蘑菇那样生机勃勃的女子的生命力,而最终还是吃下蘑菇自食其果,是其他自己完成了自我阉割的报应。
据说毒蘑菇桥段是这一版本编剧自己的发挥,可谓亮点。
这就让我想到了片名 The Beguiled的含义。
翻译成“牡丹花下”显然是暗示那句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可是总觉得味道上有些不同,毕竟风流鬼总有那么一丝丝不思改悔的味道。
而英文片名The Beguiled其实更含蓄,直译是指受诱惑的,那么在这样的复仇故事里面,受了诱惑的究竟是谁呢?
是受了诱惑而最终醒悟的女人?
还是最终因为被诱惑而死得不明不白的男人?
我更愿意把这里理解成为一种有意的双关,其想要带来的大概是从两性的角度同时的反省。
说回之前的‘宫斗剧’话题,这类男人和女人的故事恐怕爱上男主而争夺男主那么简单。
这部影片提供的是另一种可能,有多少蠢蠢欲动的春心荡漾,又有多少对男性权力和地位的垂涎,有多少同性之间的信赖相依,又有多少异性之间的猜忌对抗,这其中有着丰富的张力和紧张的空间。
如果你好奇一个女性视角的讲述是怎样,真的可以来看一看这部影片,或许真的能体会到一些我们信以为真的“常识”的反面。
个山2017年8月6日
这是一部很精巧的电影。
构图美丽留白都是倚靠模拟符合历史事实的昏暗照明一片黑暗。
黑暗中烛光照亮的年龄性格各异的女人们盛装娇美,像暗夜风中的牡丹花绰约模糊。
没有俗套的三段式结构,整个故事也并不按照事情发待完整,完全就像是截取了漫漫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冷静地,优美地,不动声色又美艳至极地,远远地拍了出来。
一名受伤落跑的北方士兵与南方女子学校的六名师生封闭在战争中森林里华美又像孤岛一样的房子里,英俊的北方受伤士兵收到了女士们的照料与优待,每位女士都被新到的陌生男性荷尔蒙而躁动而兴奋。
这一切使得英俊聪明的科林法瑞尔扮演的狼狗一样的投机士兵得意又享受,他同每一位像他示好的小姐分别提供不同的殷勤和反馈,游刃有余,内心不无得意。
每个姑娘都被他撩的春心荡漾。
从压抑优雅的熟校长,到年轻内心向往解脱的女教师,还有青春期单纯或者早熟放荡的女孩子们。
当科林法瑞尔扮演的自诩帅气不凡把女士们迷的团团转甚至有些可笑的时候,他自信是可以掌控一切局面的。
因为每个女士都在争先向他示好献媚,争夺好感和注意力。
校长是一位美丽克制的熟女,努力压抑自己对于士兵男性荷尔蒙的渴望,也是所有人中最有权力的一位。
她可以控制所有人,士兵对她很客气,敷衍的很周到。
他希望争取到校长的同意可以留在学校,远离战争。
女教师要年轻一些。
邓斯特扮演的女教师应当是青春美丽又没有心机的。
她厌倦在女生寄宿学校的生活,强烈渴望能够有人带领她逃离。
士兵在与她独处的时候充分发挥了狗逼的特色,毫无节操地对她乱撩,缺乏生活经验的年轻女教师无法抵挡——也许她也无意抵挡。
看到邓斯特的时候,我忍不住想起当年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跟阿汤哥一起演的《夜访吸血鬼》有多惊艳,旁边扮演女校长的妮可基德曼当时还跟阿汤哥是夫妻。
然而现在邓斯特已经长大跟妮可基德曼站在一起,然而颜值一点儿也不能打,她微微发福,皮肤面色也状态完全被妮可碾压,让人忍不住质疑电影的人设隐隐有点立不住了——本应最美貌的女教师颜值明显比不过本应年老姿色稍逊的校长女士——然而估计谁也没料到妮可保养逆天,逆生长严重,在大屏幕的映衬下美艳绝伦,颜值完全没有槽点,碾压她跟阿汤哥结婚的时候只有十来岁的邓斯特……还有青春期的放荡小女孩一个,她的游戏十分直白,趁所有人祈祷的时候溜出去亲吻士兵,青春与放荡的结合体是无法拒绝的,尤其对于这种到处释放魅力的狗逼。
其他年纪更小一点,没有开窍的小姑娘们有一个胖胖的小女孩,十分聪慧狡黠,她也用自己的方式,偷戴女教师的首饰溜去士兵面前示好,并毫不害羞和留情地指出女教师确实也好好打扮了一番,这没什么好掩饰的。
一切的表演汇聚于一场精进准备的晚餐上:所有的姑娘们都穿上于战争时期氛围不相符的最华丽的晚礼服,不停地为士兵说的每一句话咯咯直笑,争风吃醋。
士兵简直要忍不住自己的窃笑了。
这些女士们毫不掩饰的献媚与相互竞争看起来是那么拙劣幼稚,简直可笑了。
但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存在,只要他愿意,所有人都是他的囊中之物,只看他怎么选择了。
饭后的小舞会上士兵约了女教师夜会,又被校长拉走聊天。
晚上各自回房,校长利用自己的权势占了绝对上风,再送士兵回房的时候贴过去快要亲吻到,又离开。
晚上女教师穿上自己最漂亮的,压箱底的漂亮睡衣,安静又期待地在床上等待她的希望到来。
士兵装备好一切,看了一眼又长又陡的旋转楼梯,向楼上进发。
当等待情人的女教师发觉时间有点过长,隔壁又发出动静的时候,她在女学生的床上发现厮混的两人。
震惊的她撕扯中将士兵推下楼梯,引发了他原本没有痊愈的腿上伤口的迸裂出血。
校长闻声赶来,在冷静中指挥女教师帮助准备手术用品,在解剖书的指导下果断截掉了士兵受伤的腿。
士兵醒来发现自己变成残疾之后无比崩溃,在极端情绪的控制下无法继续保持风度翩翩的面具,而是指责所有人是魔鬼,指责校长因为他没有选择她而将他的腿截掉。
女士们被兽性毕露的男人惊吓到了,他最初的朋友,最初帮助士兵到学校的正直单纯的小女孩,在请求士兵不要喊叫时,手中的宠物乌龟被他粗暴摔飞,他的放荡情人也在安慰他的时候被他威胁并粗暴地对待。
士兵彻底放弃了掩饰自我,曝露了他从来都不高贵的灵魂。
女士们像怪物一样防着他并且躲避他,他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存在,一切的体面荡然无存。
在他用枪威胁抱成一团的女士们的时候,他变成了一个棘手的存在。
现实让她们不敢放他出去,而留在这里使大家感觉收到威胁。
而对于体面的维持和信仰的维护,使得女士们无法对他处以私刑。
最初胖胖狡黠的小女孩——在看电影的时候,我突然冒出这是一个狠角色的念头——提出:如果吃饭的时候,士兵自己吃了毒蘑菇,那么麻烦是不是就解决了——没有人主动杀死他,麻烦也去除了。
女校长为这个天才的主义附议,最初从丛林里拣回士兵的小女孩到丛林里采摘到了毒蘑菇。
又是一次晚宴,大家把蘑菇传给士兵,并阻止了不知情的女教师吃它。
士兵毫无悬念地倒在餐桌前。
一切回归正常,女士们聚在门口,女教师指导学生们针脚——就像所有普通的刺绣课一样——缝合士兵的裹尸布。
没有人跟开始的时候有任何区别。
女士们仍然优雅,安静,在风中安静伫立,各安其位。
在讲究的针脚缝合的裹尸布里的士兵,对她们来说丝毫没有任何震动。
缝好后,女士们合力将他抬出大门,并在门上系好象征抓到北方士兵的蓝色布条,等待南方的士兵们将其处理。
那是一栋很美的房子,华丽庄严,有着高大的罗马立柱与洁白的外墙。
内部的一切精美讲究的家具与洛可可式的丝绸靠榻,都充满了精细,体面又女性化的繁复与华丽,并不崭新——这一切都使得这体面恰到好处。
树林中的树木高大庄严,但房前的花园由于疏于打理,虽然玫瑰开的很美,但已经稍显杂乱。
每日清晨和黄昏,阳光都会透过茂密的树冠和林中薄雾撒下庄严又静谧的光束,镜头一点儿也不着急,仿佛就同这树木一样,只是在见证又一起没什么大不了的,人间的事情而已。
这位下士的诉求其实并没有问题,他不愿意在战争中失去自己的生命,他希望在偶得的净土中获得一个可以容身的位置,可以躲避现实社会和战争的位置。
他英俊,懂得讨好姑娘们,也乐于发散魅力。
他在一起开始的时候并不那么的轻浮。
与其说他的轻浮放荡害了他,不如说是女士们一步步引诱他走上了这条忘我的道路,使得他一步步为自己,在园中的牡丹花下,为自己掘好了葬身的沟壕。
女士们轻浮,容易被诱惑,在平淡乏味的继续学校生活中渴望改变,渴望激情,雄性荷尔蒙,渴望被征服,这是天性。
这是女性社会的性别规律。
下士错在不了解女性,他轻视女性,将她们的所有笨拙讨好的行为视为屈服,视为愚蠢,视做是他男性魅力的胜利。
他的男性的轻浮和盲目自信的本能似的他过早宣告占领,在心中高举旌旗凯歌,并开始像帝王般行使自己的绝对权力。
所以在他开始收割果实的时候,就必然会打破这个游戏微妙的竞争和平衡。
不确定和竞争是美的,暧昧是美的,像掠食性动物可以伸出脖颈让你给她梳理毛发一样,并翻起肚皮表达它的好心情一样。
这些只能表明她们心情轻松,无聊,在找一些娱乐。
她们喜欢被征服,在注意力的竞争中胜利,并允许你用男性魅力诱惑她们。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她们允许。
当她们没有被正确对待的时候,威胁和暴力并不能使她们屈服,只会使得她们收起愉悦的心情,重归懒散和冷静。
一如既往。
士兵死于对女性的缺乏了解,和男性的傲慢。
时机将他放在了一个异常香艳的封闭场所,他把事情搞砸了。
但他还是短暂地得到过香艳,美女环绕的幻梦美景。
死得其所。
这是一部带有非常明显女性视角的电影,这使得它显得异常优雅美丽,神秘暧昧。
带有女性的感性和冷静。
电影的名字翻译的很妙,直接暗示了士兵的结局,包含东方隐喻意味的暧昧和香艳留出无限的遐想韵味。
原版名字 The beguiled.被诱惑的,也是玄妙的双关。
看似是女性们被诱惑了,但她们确实诱惑士兵变成乱撩狗逼和疯狂粗鲁的入侵者。
完美。
像黑暗中散发香气颜色娇艳的牡丹花。
这个帅气的下士,不小心闯进了女权社会,本想拈花惹草,过上花花世界的美好幸福生活。
殊不知,这无异于玩火自焚……我感觉锯他的腿,完全处于报复的私心,最后用蘑菇毒死他,更是对他的惩罚。
这个妮可基德曼扮演的院长女人看似温柔体贴又善解人意,其实很不简单啊,表面风轻云淡,实则高深莫测。
应该是有过学医经验的,会看书治病,其实很不简单、比一般人要厉害很多。
所以最后毒死那个下士,那个处变不惊的态度,可以看出她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考验的。
在剧情形式上,讲述一个异类闯入者引发的故事,整体像是一个微缩版的社会实践,每一个人表现出一些典型的行为和性格特征:1.强尼的求生欲让他对每个女人都表现出强烈共情 (这说明男人是可以尽可能共情女人的,只是看他觉得需不需要),从战争中逃生,在这所世外桃源般学校里被一群不同年纪的女人们优待爱慕,对他而言只要不走就是天堂般的日子。
他享受自己用话语和眼神就能引得女人们为他倾诉真心,互相嫉妒。
他那时的感受或许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当然前提是不要真的死),但他不知道中国还有句老话叫“奸出人命” 。
2.妮可基德曼的角色是一个理性的领导者,女孩们的明争暗斗她全了然于心,但她相信她是是否让强尼走的决定者,所以强尼会来他的房间……3.邓斯特饰演的角色是那种表面虽然普通,但心中认定自己是最特别的那种女人,强尼的夸赞和“我懂你”之类的表述满足了邓斯特的情感诉求,更让邓斯特相信自己是独特的,终于有男人懂我,尽管身边的几个女人对他示好,但自己对于这个男人才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强尼一定会来她的房间……4.但结果,男人果然是男人,他们从来欣赏的都不是理性的女领导者,和顾影自怜的女人,一定是美丽鲜活少女,这次是带着一些狡黠性感的少女——艾丽范宁饰演。
实在意料之中。
5.还有个女孩小胖,是她提到“艾米采毒蘑菇”的计谋。
前面她几乎没有参与这些女孩的明争暗斗,她可以自己不参与,但不能忍受被忽视,微小的不满与恨意,在适当的时候会致命。
奸出人命的结果你们也知道了,当你心里觉得“这是一群无聊的蠢女人时”,危险就开始了!
美国内战版团地妻,按人数算尺度不小了。
4.5女人心海底针,科波拉用细碎的镜头捕捉着人物内心的百转千回,外来士兵不仅象征着战争的敌意,更是来自心灵的暴风骤雨,人性的爱与关怀在宗教和理性的掩饰下却被欲望所击穿,在灵魂的深处白色的蕾丝如黑色的树枝缠绕,诸多一闪而过的镜头在处处留白,也许根本没有所谓的因果,一切都是自然的流露
浪费卡斯
越来越受不了科波拉没重点没高潮的拍片方式了,爱丽范宁的每个近镜头都在用人中演戏,和科林法瑞尔的那场戏差的出戏,像个抽搐的神经病人。
省掉更大的社会背景(种族、战争)而专注于性别关系,对于索菲亚科波拉来说真是一个讨巧而明智的选择。
科林法瑞尔自以为是情圣,可以轻松游走于七姐妹的花丛中,片叶不沾身,谁料到妮可基德曼最毒妇人心,得不到就果断毁灭,片名真是起的太好了!
欲望闯入,掀起涟漪,她们粉饰它,骚动它,游戏它,在爆发和失控之时一起把它杀死埋葬,就当这欲望未曾来过一样,成为纯洁的白裙下共同的肮脏秘密。最终说不清她们与他(它)之间究竟是谁被谁蒙骗。他不会想到越是多情易骗越是薄情决绝,“纯粹”并不是什么可爱的词,没错女人都是这种可怕生物。
近乎每一场戏都让人想起唐西格尔的老版,搞不懂索菲亚这次翻拍的目的与意义何在,难道就为了那点儿烛光和喘息?
淡化外部环境来探讨几乎封闭场景里的两性关系的复杂。色调摄影灯光都很赞。
本来就没什么期待结果还真是烂,精华全部快进,无意义一模一样的空镜一大堆在那浪费时间。九十几分钟能做的事很多,索菲亚科波拉选择了无聊放空。甚至让人怀疑她自己真的想拍这部电影吗?还只是为了给演员摄影师服装师一份工?希望电影节不要再以发奖给她展现落入身份政治圈套的愚蠢了。
给低分的都是没看懂
科林法瑞尔一旦脱下他的立领大衣和西装三件套就并没有什么帅倒众人的说服力。整个太没有诚意,居然只有邓斯特学了下南方腔。90分钟的片长还能如此拖沓,第一第二幕拖太长,第三幕转变太快莫名其妙。从头到尾都没拍出暧昧与色欲。
我也很喜欢吃蘑菇,还特别喜欢喝蘑菇汤。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大概就是这样吧,摄影和用光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可故事也就真的太一般了,女人狠起来真的是很极端,最毒妇人心。
科波拉用她的“含蓄”来处理这个其实一点都不含蓄的故事,与希格尔的原版相比倒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但恐怕也只有在这些拍什么不拍什么的取舍上能勉强看到一点小聪明和才华了…
从头到尾都在作。“男神女神的罗曼史”里两个仙女一起摸男主也很美嘛,又不是非你不可。推下楼梯想起另一部特别作的“骑士蒂朗”。拍景比拍人好,群戏很糟。稍后看老版。
科波拉之女的片子一贯浅薄路线,除了摄影还不错以外。但是貌似还不止于扑街
呵,女人。(褒义)
狗血剧情,带着温度,冒着热气.......。
Sofia Coppola跪下看《七月与安生》十遍也理解不了东亚人对宫斗戏的理解有多深。不同年龄段女人对男人的态度,单纯的友好,性启蒙层面的引诱,不顾一切以身相许,即便有所动心也在关键时刻理性做决定。我最讨厌这种用角色口播方式交代故事背景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