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社会阶层完全不会发生交集的女人因为一个男人有了相遇,相识。
华子是富足优雅高贵的医生女,每天只需要看书,学习,听音乐就好,而纪子是一个连辛苦考上的大学也没有办法读完,迫于生计"下海"的穷姑娘,华子是依附于生来就有社会地位,权力身份的贵族,纪子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她的自立自强,自知自信,不依赖于任何人的独立坚韧,是人格上的"贵族",由此而言,两个人都是"东京贵族小姐"。
印象深刻是几个镜头,一是纪子与华子和逸子见面时,并没有出现互相拉扯纠头发的通常场景,逸子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责备纪子,而是表现了对她这样的女人的职业和这个社会现实的尊重与理解(当然,此处略显女权,也有点无奈),华子也是隐忍克制,没有和纪子大吵大闹,甚至还向纪子讨叫她未婚夫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人,纪子略有拘谨和不安,但也表达了对自己地位的自知之明,处于她那个"随叫随到"地位的淡然处之,让我不禁腹诽她应该不止一次经历过这种场面了吧,在尼洪国,正室对丈夫出轨已经宽容正视到这种地步了?
我还是有点怀疑,导演应该是为了剧情角色设定,特意拔高了所谓"贵族"的所谓宽容大度和气量,同时也反映出华子应该没有多喜欢丈夫吧,否则怎么会如此淡定。
至少她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到年龄了,又遇上了条件好的对象,即使对方其实并没有那么专一忠诚,但事已如此,硬着头皮接受吧。
另一个场景就是纪子和她的朋友骑自行车,两个人在大都市的花花世界里骑着自行车开心大笑,笑着谈论彼此的现状打算,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去独立生存,虽然辛苦,然而精神上是自由与快乐的。
再一个是华子去纪子家,换作是我自己,也会有不解与奇怪,然而纪子还是平静的接待华子,两个人像朋友一样的聊天,华子这里反而有点局促不安,她是太空虚寂寞了吧,有一个看似完美的婚姻,但是内心深处的空虚让她感到孤独痛苦。
最后的结局略有突兀,华子一下子就反抗到底了,可能也有赖于自身家庭也有实力,换作是另一个普通人,估计要隐忍甚至是"很享受"的过完一辈子吧。
两种女性的人生,最后都归于独立,自強,反映出来影片所想倡导的希望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自主于社会的态度。
最终的结局,华子与前夫的对视,可以看出华子的新生让前夫有了不同的感受,人格平等上的两人好像又有了新故事发生的契机。
ps:影片开始华子与前夫顺利迅速的发展就让我觉得,这个男人肯定有另外一面,这个感觉是来自真实生活的经验,导演节奏把控的很好,拍出来感同深受。
女主挺幸运的,原生家庭好,她还有得选。
大部分底层女性如果从小家庭环境不好,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甚至于连想走一条被安排好的道路都不得。
如果你还有忧伤的权利,你是幸运的,很多时候哭是一件很花力气的事,顾影自怜并没有谁想看,还是省点力气,希望今天不要加班活或者站在流水线的时间能缩短一些吧整部片子充满了粉红色的意向泡泡和自以为洒脱的明朗气息。
女主的角色不想说了,想结婚就结婚,离了婚马上就变身事业女性,闺蜜正好是知名小提琴家。。
编剧但凡多关注点日本真管新闻,都写不出这样所谓的大小姐。
水原希子更是编剧对所谓小镇奋斗女性的臆想集大成者。
考上庆应大学,在日本那种升学极其残酷的地方就是万中挑一了,结果人家退学去陪酒还碰到赏识的客人。
男主又没有过分的要求,还介绍了不少靠谱的客人。
这些靠谱的客人照顾了生意,也没有非分要求。。
除了没有豪门公子的真爱,虽然分手的那段可以看出女主的丈夫明显动心了,大学同学借笔记实在是太俗套的日影纯爱桥段。
最后这个世界哪有什么自由,每个人都是被当下社会经济角色束缚住的动物而已。
我们不断努力更多时候都不是为了摆脱现有的位置,而是为了不被挤下去而已。
电影全篇有点道理的就是那句,每个人都是圈层中的动物,只看得到能够看的到的风景。
这种指向不是你换个工作甚至你嫁不嫁人就可以改变的,而指的是你的阶级,你的趣味,你的三观和你的思维模式。
女主离了婚就脱离了她的圈层吗?
可笑!
服务发型变了变,就成职业女性了,这是什么变装游戏吗??
相信这种片子逻辑的女性,我祝愿你在轻易摆脱自己原来生活轨迹后,也有一个著名小提琴的不婚闺蜜,也展开自己的环游世界的经纪人之旅。
最后说下我这几年看这种关于女性成长的,日影小清新氛围片的感受,刚开始觉得画面干净,打光舒服,人人脸色平和,街道干净,大家都好亚撒西。
在这种氛围里,即使主角做着最无聊的事,我也能默默感动流泪,感叹真好呀,嗯对追寻你的自由和天地吧!!
但年岁上来了,遭受过社会的毒打,再多看点纪录片,了解下真实的日本社会,就能明白日影跟韩剧一样都是小国为了突破国土限制向外发散影响力的方式,跟真实情况差了十万八千里。
他们只要把细节做得精细些,人物感情转变处理得细腻些,就仿佛能把所有情节合理化?
但实际上结构上没有突破,进程上控制得再好,不过是加速这个社会的衰败和固化,停滞不前,一片死气沉沉。
1. 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女生会面和解未婚夫找情人的问题,拿捏恰到好处,不狗血,很细腻,全片拍得最好的地方。
2. 有人因为家庭贫穷辍学,被有钱人当做随叫随到的人,但是她却不依附于谁,她能养活自己,她能在东京这个大城市里创业拼搏,虽然房间又小又简陋,但这一切都是属于她自己的。
3. 你现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4. 有人娶你并不是因为爱你,又可能是因为你适合结婚。
没有交流没有爱没有独立人格的婚姻很难维持。
5. 女孩子靠自己也能活的很好。
重要的不是你结不结婚,而是你过得是否幸福。
6. 有一说一,这部电影的台词真心不错,拍摄手法精妙自然,语言简洁凝练,没有废话,没有多余的表情,看着很享受。
前几日休假回到母亲家短住几天,不出意料的刚回到家便和她吵了一架。
虽然如同过去所有不那么严重的争吵一样,我们两人很快就忘记这件事情。
第二天下午,打开优酷电影,这部电影出现在显眼的推荐位,貌似曾经在某社交平台刷到过剧照,但电影讲的是什么,看之前我完全不知道。
影片从华子的贵族日常开始,元旦前夕和未婚夫分手的她陷入了被催婚,被相亲的境地,和28-29岁的我面临同样的焦虑和烦扰,这时我已经被代入了。
接下来,让我欣喜的是镜头中的绿意盎然,无论是第一次相亲的餐厅,还是和闺蜜下午茶的餐厅,还是青木家的宅邸,满目浓郁的绿色宛如仙境,让人沉醉。
我不仅感叹,能够在这样的餐厅用餐,能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是多么幸福!
华子的每一身衣服,以及一举一动,都散发出优雅、低调的气息,我已经被布景和服化道的考究深深吸引了。
说回人物和剧情,华子瘦小的身躯、腼腆沉默,温吞如白开水的性格,确实符合我们对传统日本女性的印象。
和小镇女孩美纪相比,她的人生可谓是大写的无聊。
所以青木才会被这样的女孩吸引,她们自称是为东京这座大城市提供养分,但却充满了生命力,可以尽情享受属于平民的自由,华子精致华丽的生活之下,是被丈夫忽视的窒息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同样是女性主题的作品,以日本代表的东方将静水流深揉进其中,和以美国代表的西方影片截然不同,华子不可能在发现自己丈夫出轨后拿起枪,那就成了《Why Woman Kill》,西方的女权看起是很爽快直接,但在东亚,女性长时间被规训的结果就是,她们很难挣脱一层又一层的束缚,但影片中,也有小提琴家闺蜜这样的角色,她们是觉醒的一代,而如今这样的女性越来越多。
近些年,我看多了以女性复仇为主题,或者描写男权压迫的作品,《东京贫困女子》看的我有如石块压胸一般沉痛,也会生出“日本这个国家果然要完蛋”的想法,但《东京贵族女子》以独有的清新格调,把我从那个黑暗的世界拽了出来,或许有人觉得这部电影在表达主题方面太过“藏着掖着”,但我却觉得,这恰恰是这部电影独有的风格,正是因为没有赤裸裸的揭露阶层造成的不公,以及性带来的压迫,这部电影以其缓慢的节奏呈现了镜头之美,讲述了两个出身不同的女孩殊途同归的命运,不知怎么,就会让我想起多20岁出头看的《下妻物语》《沼泽女王》这样的电影来,虽然相比起来,《东京贵族女子》是非常现实派的表达,并没有什么夸张、神秘、特别反常的情节。
总之,我看完的感受是,我被这部电影治愈了。
臭长又文艺的电影看多了,偶尔看到一部细腻入微的电影,就有种好爽的酣畅淋漓感。
果然豆瓣8.0-8.3分的电影不一定好看,可能7.7分的正和胃口,还有几部评分不是那么高但是我超爱的电影:《过往人生》是一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也是一部。
看完《东京贵族女子》好开心,就像追到了一部爽剧的后半截的那种爽感。
最近看的几部电影《赛德克·巴莱》《机器人之梦》《椒麻堂会》很“难”看,都是需要坚持才能看完。
可能因为《东京贵族女子》讲的是30岁左右女性的现代故事,所以我看完后才这么的迫不及待的想写点什么,某些方面我面临和他们一样的问题:在大城市当养料,同侪的压力,婚恋的困境,自我探索的迷茫,以及逃脱不了的父辈阶级宿命。
回到这部电影《东京贵族女子》,电影讲的是两个阶级差异明显的在东京的女子,关于她们的出身、成长、觉醒、选择。
女主华子是出身优渥,成长在医院世家,从小接受贵族女子教育长大,成年后也注定要成为某个上流阶层人士的妻子,性格温柔含蓄,是上层人士妻子的不二选择。
女二美纪是成长在不知名海边小城的女生,就算辛苦考上了庆应大学,老爸失业后兼职挣扎了一段时间后,最终下海陪酒,演美纪的水原希子kiko那张脸实在不像普女。
华子在27岁分手后加入相亲大军,豪门女孩子不需要费心工作和前途,她只需要找到一个她喜欢的普通人就行,满足情绪价值即可。
但就像她的姐姐吐槽的那样,只有结不了婚的女人才把找一个普通人挂在嘴边。
幸运的是,多次相亲不顺的华子,终于在遇到男主幸一郎结束了这种状态。
幸一郎是比华子家这种新贵还要有钱的巨富家庭,俗称old money,大伯还是政界人士。
上流阶级的两位男女相遇后一见倾心,交往半年后订婚。
我以为是王子公主的童话,结果是,华子在幸一郎求婚的当晚看到了美纪发给幸一郎的短信,真相一触即发。
美纪是幸一郎的大学同学,学生时代不曾相熟,因为幸一郎这样的”内部生“,即使是同在一所大学也不会和美纪这样的”外部生“有过多的交集,即使有,也会像《愚行录》里满岛光那个悲剧角色一样。
退学的美纪在陪酒场合和幸一郎相遇,尔后十年他们成为了彼此最好的朋友和炮友,美纪对幸一郎的召唤随叫随到。
结婚前夕发现美纪存在的华子,在朋友的撮合下,和美纪在东京帝国酒店面谈,我以为会是刀兵相见,结果是两位女生聊的意外的融洽。
也是在这里,我明显感受到了阶层的不同造就成长和习惯的不同:起身打招呼时叉子意外被碰倒,美纪想要弯身去捡,华子却叫来服务生帮忙捡起来;从小会和妈妈去看美术展的华子,会和妈妈一起出去的华子,这些美纪不曾有过;美纪家的女儿是不会和妈妈一起出去看展览,不会日常装饰家里,不会在圣诞节收到礼物,这些稀松的平常也都是华子不可想象的,此刻阶级的鸿沟就这么云淡风轻又赤裸裸的呈现出来了。
出街随手就是一只birkin的华子,窘迫喝着一杯5200日元下午茶的美纪。
美纪很果断的承诺华子,她会和幸一郎分开不再联系,她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和幸一郎say goodbye的那一顿,他们还是在十年前的餐厅,美纪给了幸一郎她家乡的一代特产。
相熟十年,幸一郎从来没有问过美纪的家庭,也没有带美纪见过他的家人。
和华子一样,出生就在罗马的幸一郎,生来就是要继承家业,不会有人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他的梦想是什么,他人生的轨迹就是沿着长辈规划的那样,继承家里的物流生意,或者从政,延续家族。
和幸一郎不同的是,看似内敛乖乖女的华子,顺着父母一辈规划好的路径走下去时,会困惑会迷茫。
终于在某天,华子路上遇到蹬着自行车的美纪,开心的跑到人家的破旧小屋参观一番,回到自己的海景大平层,和忙于竞选的老公一唠嗑,发现他还是没有看他们第一次见面提到的那边电影。
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幸一郎离婚了,从小被规训成为某人合格妻子、温柔母亲的华子,离婚了。
离婚后华子找到了一份工作,出去工作是她那个圈层的女性一定不会做的事情。
在和朋友高兴的在公园嬉戏时,也是电影长达2h后,我第二次看到华子情绪的大波动(第一次是和幸一郎首次见面不舍离开的出租车上),第一次看到了华子的笑,是如此的打开和放肆,此刻的华子终于有了灵魂,不再是提线木偶,找到了她自己的人生意义。
电影里面的girls help girls真动人啊,和美纪一起创业的大学同学,和华子一起工作的小提琴朋友,在深夜大桥上相遇的陌生人女孩····
不过,电影也给我留下了一些困惑:女性是不是只有工作才是被社会肯定的,才会有自我价值;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无法被职业化,不能当作一份工作量化价值被大众认可。
最后的最后,高良健吾是一如既往的帅啊,只是会在某个瞬间,有《横道世之介》里面的那种憨憨感,电影里面他就是一个莫得灵魂的高富帅,板板正正的,但是不如华子可爱。
华子和他最大的不同是,虽然同为上流阶层,华子是对幸一郎动心过的,有过期望,人味比幸一郎多。
最后在选区,前拥后簇的信一郎遇到生机勃勃的华子,那一瞬间他彷佛重新认识了这个女孩。
看门胁麦、水原希子和高良健吾一起演戏,真养眼啊,长得好看的人就应该多在一起演习,洗洗观众的眼睛。
— END —
片子里最喜欢的两场戏都和自行车有关。
第一场戏是美纪和同乡好友在晚上骑着自行车,互载着对方,穿梭在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头,城市的灯火洒在她们身上。
在镜头的空间对比下,她们看起来小小的,飘在半空,又笑容灿烂。
第二场戏,是华子在立交桥上对着两个陌生女孩挥手。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碎了一下。
这里真的很浪漫,因为它是完全陌生人之间的一个行为,不在生活节奏之内,也没有任何社会属性和身份。
本来我以为导演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华子的孤立无助。
她孤零零地走在深夜大街上,遥遥望见两个女孩嘻笑着骑车嬉戏。
此时的华子在想什么呢?
她也有这样的闺蜜吗?
但这个时候,女孩们突然朝华子挥手了,然后华子也跟着挥挥手,笑容仿佛在哭泣,挥手的力度越来越大。
看到这里我突然好感动。
那一刻的华子就像在大海的船上,朝着对岸的人挥手,她正在靠岸。
门胁麦的演出很细腻,短短十几秒脸上闪现了孤独、迷茫、诧异、惊喜……各种复杂的情绪,最后露出的笑容很温暖,让我想起一句评价:「有着一张温和的脸,却满身伤痕啊。
」
看过简介,本以为这是类似东京女子图鉴一般深刻展示东京不同阶层差异的电影,然而看后在惊艳于演员演技以及编导对于如此大变故的故事能如日常般娓娓道来没有狗血的轻松叙事以外,更感叹的是这是一部赞颂自由的电影。
对于东京和乡下出身的差异,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异在轻描淡写的日常中刻画得很深入。
同在一个东京却完全没有真正的交集。
印象深刻的是华子家庭对于节日人形的重视既突出了上层的传统,也展示了其有钱有闲。
更关键是通过人形象征了上层那人形一般美丽但又拘束的生活。
更特别的是美纪说的那句话:“感觉东京人(上层)和她那些没离开过小镇的家乡人很像”也是点睛之笔,小镇留守家庭和东京上层无论是生活习惯,眼界经历,社会影响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是天差地别,为什么他们却那么像。
他们像的地方就在于都在走一条既定的路而失去了自我,特别是对于女性,即使贵为皇室也首先是生育工具。
而华子和美纪的相遇让她认识到了自我,看到了不同的景色,所以选择了离婚,去做了全职工作。
关于华子和幸一郎的爱情或者婚姻,真的是华子最后因为幸一郎对她没有足够的关注(比如没把她当诉说心路的对象,没看她介绍的电影)她才选择离婚吗?
个人感觉不是,正如她自己所说她也一直预料到幸一郎不会看那部电影,对于这些她是有预期且能接受的。
她离婚的原因是幸一郎对于走既定家庭路线的追随,而华子已经决定走出那没有自由的世界了。
最后的场景华子和逸子开心的游玩以及与幸一郎的重逢华子的表情都恰到好处反映了华子获得自由的快乐以及她对幸一郎仍然充满爱意。
幸一郎不同的表情以及希望一定能再见一面的商议以及华子立即答应似乎也说明了两者之间重修旧好的可能。
是的,虽然幸一郎走了既定的路,但是他也可以选择给予华子足够的自由并在不脱离家庭的同时也找寻到自己的自由,这何尝不是一个好的结局呢。
不过故事戛然而止给了我们足够多的想象空间。
当然不同阶级获得的自由也是有巨大区别的。
华子一旦想自由了,能很容易成为经理人,家里也有足够资源帮他找寻到这种甚至有议员候选参与的项目。
而美纪追求自由只能和朋友辛苦辗转一场场活动。
但是正如小镇留守和东京上层也能那么相像一样,她们两人也何尝不是那么的相像呢。
华子是那种家教很好的女孩子,总是温温顺顺的样子。
她会脸上带着微笑安安静静的听别人说话,很少谈论自己。
可以想象华子从小被规训着要做一个温顺的女子,乖乖听长辈的安排,好好读书,毕业了听从家里工作的安排。
反正工作也无所谓,重要的时要找一个合适的结婚对象尽早把自己嫁出去。
这些保护不是为了她以后的人生独立而清醒,只是为了让她更好的成为一个男人的依附。
得知华子刚刚分手,家里人马上开始着手安排下一场的相亲,母亲精打细算地希望女儿嫁一个医生以便以后家里的生意可以继承下去。
只有姐夫在边上怯生生的说了一句,还是得看华子自己的想法,这个声音很快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中被忽略过去了。
从小被规训着要听话的华子,感觉到了局促,但是也不知道当下的情况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她只能顺着家里人的安排继续往前走。
在见了好几个歪瓜裂枣的相亲对象之后,遇见青木这样高大帅的富二代,谈吐清楚而且家庭背景优越,很难不动心。
就这样,哪怕知道对方脚踏两只船还是半年后就仓促的结婚了。
成长过程中没有被鼓励过表达自我的华子,在电影大半部分,华子对外界的声音是全盘接受的。
家里希望她尽快结婚,她就用辞职去逼男友;结婚后也是因为丈夫爷爷的期待而主动积极备孕,带朋友来家里还需要提前征得丈夫的同意,她很认真的去完成别人的期待。
在一点一滴的日子里,华子才发现原来自己不过是被这个家庭圈养的天鹅。
丈夫不跟自己商量重要的事情,什么事情都是最后一个知道。
家庭聚会时自己不过是一个端茶送水的工具人,婆家督促自己尽快生孩子。
想要通过姐夫找个工作,姐夫点拨她这样的家庭已经安排好每个人的出路,包括以后出生的孩子。
这个时候她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在懵懵懂懂中走进了这样的一个局面,看起来美满却毫无自由。
电影里华子的离婚来的属实有点突然,这个情节有点过于生硬了。
编剧铺垫了华子好友的成就、华子与美纪的邂逅,但是能容忍婚前出轨的人怎么会突然离婚。
华子比丈夫迟回到家里,上一秒还在跟丈夫感慨说出去玩的很开心,下一秒就转到婆婆给了她一巴掌,父母需要因为她的离婚登门道歉。
这个场景里丈夫青木的情绪还不如婆婆的反应到。
在最后一幕里面,华子和前夫一个站在看台一个站在台阶上,面对面着相互注视。
华子挺直了腰背,自信大方微笑着看着对面的前夫,不再是以前唯唯诺诺的样子,而前夫也终于看到了她。
真是讽刺,离婚之后才把妻子当做一个人来看待。
总觉得美纪是一个美化的形象,为了衬托出华子的醒悟,着墨篇幅也比较短。
事实上,美纪的经历几乎是所有底层女性浓缩,家庭资源倾斜,被迫辍学,从事风俗行业。
现实中这样的女性几乎是被赶进婚姻这个圈里,因为见识受限,她们也巴不得随便抓个男人就结婚,然后这样继续稀里糊涂又贫穷的过完被奉献的一生。
好吧,编剧这样写作为观众也没办法,只能顺着他们的想法继续分析,但是我们有保持清醒认知的权利。
美纪通过青木换了工作,也见识到了更大的世界,脱胎换骨之后肯定是不愿意过之前的日子。
美纪跟好友谈到自己的感情关系时,好友表示自己年轻的时候也跟有家室的前辈有过纠缠,美纪不禁感慨好像是东京在压榨她们一样,事实就是这样,总有人利用资源不均在压榨懵懂未知一无所有的人,特别是那些毫无准备的女性。
看之前以为会是跟东京女子图鉴一样的直面现实残酷故事,不过主角换成了有钱人阶级,看完觉得还是一个粉饰过的理想化的故事。
大家说话都好温柔,特别是华子跟时甘美纪的见面,如果是狗血电视剧的编剧大概会让她们吵上三百回合了。
没想到最后她们只是轻声细语的聊了天,美纪也直接表态说以后不会见面了,华子和好友都表示不会谴责美纪。
实在是太喜欢这个段落,一点也没有拖泥带水。
两个女主的好友都是清醒类型,明白要把养活自己放在家庭之前。
最后两个女生都在友情里找到了支撑自己下去的意义,她们选择了和好友一起奋斗下去,就这样吧,girls help girls。
好看的,与其说是女性觉醒,不如说是吾性自足。
因为女主每一个重大选择其实都是主观意愿,她一直是那个强大的人。
可能有人说那是她有选择的资本比如有家底有好友比方说她是女性不用被逼着继承家业,可是同样境地人的见识和决心当然有高下,比如你看她那婆婆和妈妈,让我见识了什么叫男权最坚实的拥护者反而是家族中的女性∶“她可真是愚蠢呢,只要熬到婆婆去世不就好了” ,男人美美地隐身,锁链通过家族中的女性传承…不同的境地比如说老公家离婚的那位前婶婶,还有明知成为东京的养分仍然坚强独立又不拖拖拉拉的女二和闺蜜∶そうね、みんなの憧れて作られていく幻の東京”。
更不要说女主自己,我就佩服她在女子会中或者即使在长辈面前,遇到不认可或不确定的观点时,从来不附和。
因此她注定不会成为那种俗气的奥様。
她是清醒的,与阶层无关。
刚开始看不惯女主这种循规蹈矩假模假式的做派,因为我自己是动如疯兔的那种,看完觉得自己浅薄了,这怎么能是判断人的标准呢。
温润的力量也是力量。
光凭外表想看到人的内心真的很难呢。
而我作为一位“废柴”,也意识到了自己一直是多么地勇敢。
虽然做的不够好也不够努力,还是要为一直为自己做决定的自己点赞。
就像华子其实也没有多了不起,她只是因为遇到crush而结婚因为桎梏和感觉到了丈夫娶自己是像NPC在完成任务,婚姻中找工作也许单纯因为女子会上听了一嘴没工作会让婆家看不起后来找工作也许只是闺蜜怕她伤心提了句不然来当我经纪人。
但是她能让我感觉到是真实的鲜活的人,就凭她及时止损挣脱牢笼的那份决绝。
总而言之,比那些何不食肉糜的作品强多了(在此点名批评刚看的《死之将至》)。
电影这两小时还是太浅,如果是剧也许层次更丰富。
所以四颗星。
其实还是有点点心疼老公的,虽然他配不上华子,但也是有无奈和重担在身的。
就像剧中女人不去为难女人,男人和女人也从来不是单一的对立面,我反对简单粗暴一刀切的男权或女权。
ps 日本的乡村风景好像不错,今年想去看看。
2024的愿望是更有行动力,将每一步理想显化。
华子和男主家可以算得上背景匹配,门当户对,按照标准匹配的。
可是呢,两个人缺少了爱情点火花。
婚后生活只是空有其名,夫妻俩人倒是没有婚后寻找新的可以倾诉的异性对象。
但是女主在找自己。
她笑得可以很灿烂呀,在和其他朋友一起的时候,在最初合男主刚认识以为他是命中注定人的时候。
看似门当户对,旗鼓相当,其实婚内感觉是怎样的外边的看不到。
最初也是初见甚欢。
我想表达的是:不否定门当户对,可能不门当户对就更多狗血了。
只是要嫁入怎样的家庭,就要承担怎样的责任。
要保持家族的光鲜,要听从长辈的安排。
生活不易,不要丢失自己。
不要把婚姻当身份、精神世界转换的那个跳板。
你首先是一个快乐幸福阳光的人,婚姻是你幸福的一部分。
自己要像太阳一样活着。
女性心境与都市症结都落笔得如此细腻的一个故事,不同人眼中的这里,是偌大和热闹,也是孤独和清冷。不止是东京,首尔、北上广…好像东亚的几个地理区域都在共享着这个背景,所以鼓励人打破界限与性别望见自身。后半段为了表达两人在人生选择和结婚思考的交集与走向,情节设计得稍微过于为之了,有点《三十而已》“王漫妮”告解离婚后的“钟晓芹”那味(门胁麦的扮相都和毛晓彤神似);稍微打破了些前面的平衡与精彩,算是美中不足吧。
光拍贵族的所谓“苦”了,没见穷人真正的苦,此种女性主义表达手段略显拙劣。
所谓的贵族小姐(完全就不是,嵯峨浩才是真正的贵族小姐)连活着都不配,什么贡献也没有,还有真是个人见过最没教养的霓虹金了,路上遇到的小混混也比她有礼貌,伞不能那样收的,塞进嘴里的手指添果酱?这是家教有多坏?!啊啊,难怪三岛看了’斜阳’里贵族小姐在院子随便撒尿的片段大骂太宰治乡下人了。虽然这是太宰治情人yy出来的日记的错。连英语都谈不上会?谁不至少会4种语言啊,除了母语,至少2种语言是能独立工作的程度,另外必须有技能,懂行业懂业务,这只是IT民工的程度啊。有钱人不受教育?这也太胡说八道了吧。像这样的人怎么可能随便就能工作了,工作又不是办家家。另一个陪酒女也是,哪有那么容易得到正经工作的。全都活在童话世界。另外,真是最讨厌的2位女演员…。居然是21年的戏,远远不如100年前拍出的戏,什么糟粕!
水原希子太美了
好看的!赶场时满头大汗非常暴躁,坐定后完全能进入这样静水流深的剧情。门胁麦演得非常好,“贵族”戏蛮有趣;Kiko很美,不同阶段气质不同。自行车少女也深得我心。美中不足是后端节奏可以再加快点,还有一些地方省去了,力度欠一点。回头一定要看看小说(不看就是幸一郎)。
女性角色的衣服都好好看,男主总有种疲态,感觉像瘦版沈腾,有点出戏
过于自以为是,30年前知音上最爱写的那一套:有钱人压抑不幸福,我们穷鬼才是有滋有味奋斗充实每一天。想上岸就是当了🐔也眨眼就上岸,想创业就算大学没毕业没钱没背景也随随便便就成功,离婚了不怕,去当音乐家的经纪人aka优雅独立女性嘛。何不食肉糜呢朋友,这套别说哄我们心肠铁硬的中国人,我看哄当下日本五抛族都不好使
不谙世事的东京白富美和乡下来的小镇姑娘,故事情节也太老套了……唯一还算喜欢的人设是拉小提琴的闺蜜,她在拉两人见面时说的一句话很道理“女人和女人应该是同伴,而不是敌人。”
剧本有点教条啊
看了评论里一些和原著的对比,决定再少给一颗星,少了很多情节,比如这个婚离得就有些莫名其妙。喜不喜欢根本算不得什么衡量人生的标准,价值才是。男主喜不喜欢他的工作他都是创造了价值,女主无非是无聊空虚之后想到自己该做点什么事情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喜欢”只是辅助要素而已。而且这片子就算再怎么赞美独立自主坚强勇敢的女孩子也还是抹不掉那层大小姐尊贵的滤镜。
我寻思这个应该就是黑泽清之前说的那种「いろいろあったけど、よかったよかった」的片子。半吊子的阶级和性别批评、以及乏善可陈的剧作和拍法。
现在这些日影导演是真的为了影像质感去抛弃了各种不必要的观点,人物之间更不用说了 抽失了一般~
我靠,太平庸了,哦不,太刻板了
虽然但是,男女问题解决办法是女女?
挺讨厌的。从里到外都是东亚人的缺乏信心和自我意识过剩。杨德昌早几十年就说了,其实没有什么不同。事到如今日本电影怎么还在给我们灌这种鸡汤?
婚姻就是那个土杯子,因为总也打不破就一直用了。爱人就是那场大雨,是每逢重大事件必定降落的迷信。东京是由不切实际的憧憬想象出来的虚幻东京,是不同阶层很难遇到的折叠东京。葬礼上不请自来的那个离婚女人,即使来了也带不走孩子。发现他始终没去看初遇时说的电影,不如在熬成婆之前,摔碎那杯子。
止于“看起来很轻松”,想探讨阶层和女性问题但是流于表面,而且拍得太无节制了,显得琐碎又无趣。(但就这样,已经算是这届电影节尚可的日影新片了。)
天啊,门胁麦太美了吧,继苍井优之后我宣布这是我最喜欢的日本女星。贵族如果想要绵延百年,里面的人是没有个人的,大家都是为了这个小集体而奋斗的工具人,工具人没有个人的爱情和梦想,只有为家族的兴盛和繁衍而努力。女性在这样的环境里当然是工具的工具,华子有点像迎春,是懦小姐。有那么好的家世背景,英语怎么能只会一点点呢?自己优秀努力又有资源背景才能赢得为自己争取的机会。一直住在娘家,就是精神物质都没有断奶。归根结底我们每个人,性格决定一部分,成长环境决定一部分。当女二和闺蜜说出东京是在汲取我们的养分啊,这句简直潸然泪下。东京为了奥运会在大搞建设,但是具体到每个人,每个圈子,看似发生了交集,其实没有一点点关联。从前不会,现在不会,未来也不会。
都市女性电影吧,双女主和小提琴大女配刻画虽然过于典型但也算精彩,发展有起伏。为主人公取消而搭配的男性,无论是相亲酱油还是门当户对奔故事主题的,就都实在太脸谱化。一切注定却也可以抗争命运的小惊喜外,不也可以有跨越阶层的舔狗吗?
故事清淡有余味,服装太美了,门胁麦的每一身都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