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甘小二导演在学校与我们分享了这部影片。
在电影放映前我就被它的英译名所吸引“country far away”我原以为它是说在现代社会,乡村以及它所包含的一些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
看完之后发现不对,说是乡愁我感觉也不是贴切,还有很多是父子情,亲情以及职业的坚守。
影片开始,妻子开车扬长而去,丢下一句“回你的老家吧”就留下心心念念想带儿子回老家生活的男主一个人。
故事的最后,父亲去世,男主携妻儿回老家吊唁,小朋友伸出稚嫩的小手“爸爸我们回家吧”男主握住儿子的手,像是跟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
祠堂重建的过程,其实也是男主与父亲对话,重新找到自我的过程。
地理位置上的远近,我们可以坐火车坐飞机去缩短,可被时间带走的亲人,却去了我们到不了的远方。
本人系退役景观园林从业人员,终生热爱中国古典园林,对古建筑和岭南文化有一定了解,所以提前很久便对这个电影充满热情。
看预告片儿觉得可能有价值观上的雷区,没想到电影大大超出预期,非常好。
从开场第一幕林间漫步和航拍山路车行穿插的画面、理性幽冷的黑管独奏都能感觉到这是一部美学高级的电影。
整个影片都带有建筑师那种强烈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
男主作为一名本土的建筑师,与价值观相近的开发商合作,力图在中华文脉日趋消亡的当下挽回重塑古老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直到这种重塑轮到自家的宗祠头上。
我在多年的工作中领悟到一个真理:坚持做对的事,有时候相当于作对。
男主作为现场的技术负责人,一方面要对施工效果负责,一方面要对开发商的资金工期负责,而在本家宗祠修复方面,他还要对自己老爹负责,对列祖列宗负责。
名门之后,委实难当。
关于古建筑项目修复重建等等方面,这部电影拍得非常真实,建筑系在读的学生看这段应该会受益良多。
电影里有几组矛盾统一的关系。
第一是古典和当代文明在生活方式价值观上相冲突的部分(政治的、经济发展等方面)。
第二是夫妻对儿子的教育方式矛盾,夫妻两人同为建筑师,女建筑师的项目高大上现代化科技感强,男建筑师专注古建和古典的营造做法,都是有追求的人,追求的方向却截然相反。
因为价值观的相悖夫妻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但关键时刻,丈夫能低下头向妻子求助,而妻子也二话不说的给予了帮助,这里呈现出的夫妻关系对立统一,非常感人。
第三是父子关系,这对矛盾里,父亲的价值观大获全胜,儿子选择传承,彻底的崇古,不计代价。
幸好他有一个欣赏他、信任他、倚仗他的好老板,这是非常理想的合作关系。
第四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你主观上愿意做最好的,但客观条件可能不允许,没有足够的人才财物时间来支撑你的理想主义。
妥协退让还是死磕到底,这是所有理想主义者都会面临的问题。
在地方文化日趋消亡、物质文明极度趋同的当代,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归宿,是所有现代化社会必然要面临的问题。
片中的开发商老板通过在景区做博物馆式、标本式的古典物质文明复兴,企图修复古典精神与当代社会的内在和谐。
即便是个假的,也总好过连假的都没有。
最开始娓娓道来难免有些平淡,直到黄精一老师在上大梁前的喊话,“榫,卯,都准备好,今天咱可是上大梁啊”,不只是单纯地歇斯底里,这种情绪让我也陷在兴建古祠的亢奋中,或许有时候生活的节奏容易让我们忽视了最根本的情感,毕竟科技更新换代得眼花缭乱,但假若当我们面对这些无感时,我们是不是,少了点东西呢?
我不知道你们会不会看到家人的某个动作后,会突然心一沉。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有自己的答案了,黄老师在剧中弓背捶腰的动作和表情神态一直很戳我的心,现在仍能清晰地想起那个画面,就是心疼他,很心疼他,可能这就是老戏骨的力量吧。
影片讲述了古建复建工程师陈文远,对城市化、现代化产生了怀疑和抵触,决定辞职,返回家乡生活。
妻子是房地产设计师,坚决反对陈文远的返乡计划。
此时,陈文远在工地遇到了自己的父亲,原是他千里之外的家祠亦被买来此地。
父子异地重建家祠。
然而,作为家祠灵魂的匾额,却一直不知所踪,讳莫如深的父亲不辞而别。
直到文远一家三口在文远母亲祭日返乡,他才终于明白了父亲对母亲的感情,以及父亲不愿碰触的内心伤痛。
最后,陈家祠完美重建,而那个他记忆中的乡土中国,已经一去不返。
新作的题材向我展示了精神生活的另一面:对传统和乡土的眷念,和对道义(东方的,或者说相对世俗层面)的坚持。
观看的时候多处觉得现代中国的生活被高度地符号化了,包括全篇相对素雅或黯淡的色调,但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得全篇有了种童话的属性,于是一切不那么写实的情节包括“100万”和“两百万”这两个过于平整的数字,回想起来仿佛都是稚拙而有表现力的。
同时,也许是熟悉以前作品的缘故吧,我始终忍不住感觉,如果没有超越世俗层面的信仰,人,至少是片中的中国中产阶级主人公,精神实在是太孤独了,文化、血脉、朴素自发的正义感带来的安慰在现代生活中是那样的缥缈和脆弱。
不过考虑到我本人的出生长大的环境,既是过度无神论的,又几乎切断了所有高雅与土俗的传统血脉,我可能会把信仰(不论属灵的还是世俗的)在生活本身的表现想象的太高太强,也许作品中表现的就已经是现代生活中要算很有力量的精神寄托了。
榫卯是古建筑的核心,而影片引出榫卯与古建筑,展现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以家庭的情感隐喻大环境下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榫卯》也平淡刻画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博弈。
随着“明月几时有...”的歌声响起,镜头也越拉越高,随后切向徘徊在尚未完工的祠堂里的陈文远,又转向苏拉和孩子(陈继泽),再转向孤独的陈守拙。
我们假设把这种声画剪接取名为“一曲三观”。
陈文远想的并不是自己掏出了一百万和与妻子孩子的关系,他想的是怎样在罗总规定的霜降期限内用父亲传统的“慢工出细活”的方法展现出建筑原来的样貌。
“文化底蕴”到底怎样才能留住。
而苏拉带着陈继泽拿着钢铁侠和巴斯光年的玩偶一起玩。
这两个玩偶都是美国的电影人物。
说明在陈继泽这一代注定会被新式的建筑方式所吸引,他们会越来越难理解古代工艺,只求“三十天封顶”的快速。
而“陈继泽”这个名字,来源于陈家祠堂的匾额“颖川世泽”。
这也是父亲陈文远对陈继泽的希望。
可陈继泽却拿着美国塑造的人物,生活中还不时说着英语。
这说明父亲的希望泡汤。
父亲陈守拙做了一桌酒席,明显与开头的“坚决不同意文远带继泽回老家”相悖。
我们再分析一下“陈守拙”的名字,“守”字表明他的思想陈旧,不懂变通,就连给陈文远留遗言都用笔墨纸砚和文言文来表达。
而“拙”字,“手”旁边是“出”,体现他坚持使用老式的建筑工艺,认为只有这种方式才可以建造出“好东西”,才可以留住“文化底蕴”,留住“根儿”。
分析完名字后,再说说父亲的一种矛盾。
矛盾点在于他的妻子去世过早、儿子和儿媳的冷战还有家祠建造的“底蕴”。
而他在传统的节日里又不得不希望一家人可以团聚。
《榫卯》表面是关于家庭的故事,继续深挖你会发现这是导演对于传统和现代的疑问:古建筑如何保留,传统文化的“根儿”到底在哪。
这甚至是所有中国人值得深省的问题。
当代人需要妥善的处理来守住“文化底蕴”,守住精神家园。
导演的胆子是很大的。
我想到一个概念是“没有金刚钻,敢拦瓷器活”。
他敢于把“文化底蕴”搬上荧幕,但演员的演技并不是太好。
而且文艺片一般都叫好不叫座。
观众还是喜欢“闹腾”的电影。
开篇风景在大屏幕上的赶脚还是很美的,向往自然。
故事从祠堂拆迁开始,家园被拆的无奈和现代经济发展的矛盾鲜明自然,开始故事线还是比较明朗的,但是后面的有几处就不知所云了。
后面老父亲的去世和对牌匾的交代有些草草了事。
影片对于父辈感情以及对宗族荣耀感的描写还是非常打动人的。
最后想说,男主角的台词功底还是在线的!
传统建筑工艺,只需榫卯无需铁钉,结合的建筑,经得起岁月洗打,比起那钉入的铁定,还要坚实耐用。
从我第一次,有幸了解到榫卯,就对这一种结合方法,产生了小兴趣,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竖起大拇指点赞。
也不知道为什么,现代家具不用了,我周遭会榫卯的人,应该是没有的,家里的家具,也就是钉子解决,大概是榫卯的耗时,跟不上现代生活节奏,哪有分分钟解决的钉子,更招工匠喜欢。
《榫卯》也许是要讲述传统工艺的衰弱,如今都市人的浮躁,我们生活过于追求的快节奏,只是看完之后,告诉我了一堆,成芝麻烂谷子的破事。
以一个家族家祠迁移,现代建筑方法和古法的冲突,讲述出如今古建筑,徒有其形丧失灵魂的悲痛,以及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家祠的象征意义。
打着古建筑的游乐景区,看着古意盎然,砖瓦木头也是历史悠久,其实不能深究,那表之下的质,打上的标签,基本都是现代工艺,可以说我们收到了欺骗。
然,他们何至于敢如此行事,简单的说,就是欺负我们不懂。
也正是这个不懂,让传统工艺注定了,被现代工艺取代,落寞是发展的必然。
一如现在火热的汉服,他能推广起来,可不就是一群,帅哥美女的功劳,让我们看到了美,心生向往之情,也就自然的去砸钱支持。
可那些衣服,说到底很多也是,只具有其形,纺织工艺早就不是原来的,说是挂羊头卖狗肉,也为尝不可。
说来也是没办法,今天的我们人人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若是穿越了也可以鄙视别人,说出高大上的相对论,但是我们证不出来,只是装逼的说出来,这就是大多数的现状,懂得只是肤浅的,一深究就现形。
我们所处的时代,不需要我们懂那些,只需要知道就够了,这也是坏境决定的,你要是生活在古代,不想懂也不行,身边就是那些人,谈话聊天自然会说到,不过现如今可不会,谁会喝个酒,还风雅的玩投壶。
时代已经变了,我们又怎么会活在过去的氛围里,现代的就已经够我们玩了,古代的最多是看个人兴趣,选择性的去了解知道。
懂得古代的,追求古代的,不能就认为是不浮躁,就是澄净,那是欺骗了自己。
现代的澄净,不该是复古,而是内心追求的简洁,在这乱欲得时代,做到简洁生活,才是现代版得澄净,那追求得复古,有时候有些睡棺材了。
言论有些偏激,只是说出,浮躁是时代的必然,我们若想心静,复古是俗套,追求内心得简洁,才是真的任那,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
图片来源豆瓣
《榫卯》电影海报
塞班国际电影节入围海报 塞班国际电影节《榫卯》入围了1.最佳剧本、2.最佳男角、3.最佳音乐、4.最佳影片。
首先听说《榫卯》的主创团队多半是华师师生,还第一次听说:师范学校还能拍院线电影,影片导演是甘小二,他是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教授。
电影讲述了一对父子在他乡异地重建家族祠堂的故事,深入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同角度的思想交锋。
影片以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文化精髓“榫卯”来指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东方与西方的关系,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关系。
导演以扎实的镜头语言,将人与建筑、与空间、与精神家园之间连接起来的情感,还有文化传承之间深沉的表达细腻呈现。
这部电影展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而又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生活感很强,父子、夫妻、传统与现代、乡愁等等的矛盾值得我们慢慢去思考。
一味去提倡、呼吁是没有多大意思的,通过电影艺术来表现是很棒的途径。
作为90后,应该逐渐走向成熟,理解他人,作为学生,应该关注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更应该分析传统文化现状问题。
感受最深的还是现在90后与家人间的联系远不如以前那么深,有时候需要有些契机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与侵入下,我们不能忘记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塞班国际电影节入围海报
中国传统建筑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身为徽人,更是倍感荣耀,一榫一卯,无不是古人智慧的表现。
导演借着一个由现实生活改变的故事,娓娓道尽传统手艺在今天这个繁华社会的没落。
这样的故事,注定不会被主流社会的受众所接受,但却让我看的顿生感触,这或许是我骨子里的东西与导演形成了共鸣吧!
影片中的故事眼是陈家那块“颍川世泽”匾,老父亲就是不肯说过匾的下落来,而身为工程师的儿子却又一直对这块匾耿耿于怀,而最终的结局,相信看完影片的人都会唏嘘不已,因为那匾的所在,最是恰当不过。
影片最后,陈父提笔给儿子写信,那信之文字如涓涓流水,浸润着的是颍川陈家几百年来世代相传的文化底蕴,瞬间让我觉着这就是传承,这就是这些年来,我泡在古徽州的故纸堆中,找寻的传承。
这样的传承非一两代人就能延展开的,它绝对是一部厚重的家族史。
不知道在我的家乡,徽州这样的地方,是否也能延续这样的传承,是否也能有这样的人和事继续下去?
古建筑题材的影片
补标一下,记得还是疫情前在广州的一家影院看的,主创也都到了现场。
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下城市,现代人的撕裂
老戏骨演出来的东西确实很不一样,感动而真诚,难得的好电影。
还可以吧
昨天有幸看了。甘导也在场。克制、丰富,好电影。
挺好
榫卯作为一种传统的连接方式,主角就像榫卯一样连接传统建筑与现代修复,连接妻子与儿子,也连接父亲与对母亲的回忆。“运动没毁了的家庙,搞经济的时候,没有躲过一劫……”
相对没有起伏的剧情评分低也是正常的,但个人认为其实很写实。影片接近结尾时候父亲家书的独白最是感人。
甘老师导演的作品,无条件给个满分支持一下。片子本身比较像寡淡的茶水,没有太激烈的味道,需要静品。
古建筑的传承
情怀有余,水平不足。
飞机上看的,太生硬刻意,情感处理人物关系塑造都显得不太自然或者说过于模式化,但是建房子确实花了功夫,选址也不错,只是可惜这样拍力度出不来。
这个题材可以拍得好太多...
中国古代匠人发明的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钉子,也能做出一把牢固美观的椅子!手工的过程好迷人,为老祖宗的智慧点赞!
这父子俩长得挺像
豆瓣的一群二货,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的胡乱评论。陈道明说得真对,一群没见过世面的人坐在舞台上对别人的汗血指手画脚,问一句你们有什么资格!
这故事剧情和昨天刚杀青的参与的电影项目有什么区别,甘小二这个导演很难说懂视听语言,之前是拍独立电影出来的,这部片子的剪接不是很流畅,剧情也比较死板,没有太多的创意,除了对古建筑的关注,大的矛盾冲突还是在于两代人的观念和思想,不敢说好,等有时间看看他的独立电影再做评价!
平淡。
这部电影以一块匾额为线索,阐述了父子之间的人性关系,使我感受到了一个作为在外求学的与一直默默在家里等待我回家的父亲之间,确实存在着缺少交流缺少沟通的问题,有时间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