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欧嘉
Já,I, Olga Hepnarova
导演:Petr Kazda,Tomás Weinreb
主演:米哈利娜·奥利尚斯卡,马丁·佩奇拉特,克拉拉·梅丽斯科娃,玛丽卡·索波斯卡,尤拉伊·恩沃塔,玛塔·马祖雷克
类型:电影地区:捷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语言:捷克语年份:2016
简介:1973年,七月十日的布拉格,剛滿22歲的歐嘉開著一輛失速的卡車衝上人行道,造成八人死亡。歐嘉對警察說,她是故意的! 幾天後,地方的報社收到了歐嘉在案發前寄出的自白書,字裡行間不只是她的冷漠與殘酷,更透露出了一個被世人所拒絕的破碎靈魂:中產階級的家庭中她有衣食,卻沒有雙親的關愛,精神狀態與孤獨令她在工作與生活上屢..详细 >
上帝不惩罚你们,我来惩罚你们,最后你们和我都成了替罪羊。你们人类害怕替罪羊,就不要培养他们,或者请把他们都处死吧。
我生命里当然也有乍现的温暖,可它们不但一闪即过,还会带来更深的冰凉。没有人爱我,没有人愿意爱我。这到底是谁的错?
4 纪录片起手的两位导演第一部剧情长片或多或少有些纪实影子,没有丝毫运动的镜头重复对准“被社会孤立”的女主角噙着烟的年轻脸庞,孤独中苛求救赎的眼神,感情宣泄却在表演层面只留下了几处很小的切口,配乐的烘托作用则完全被舍弃。导演对社会异化与反抗者的探讨略显刻意。两场非常激烈的女同性爱戏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
剧情太生硬了(波特曼长大应该是欧嘉那个样子啊)
[HKIFF]导演回答现场问题时说,这部片处理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能保持绝对的孤独吗?”但以“精神病患者”为第一主角,同时描绘出一种感性层面的社会性剥夺,以及现代化的类牢狱譬喻,并以不信神的救赎为终点,这似乎表明了与《天注定》第一段相同的主旨。
小时候看的
影片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整体气氛比较压抑,中间加了几段pub的场景,算是调节了一下节奏。主题是讲复仇社会的不公,但关于女主被羞辱和虐待的片段其实很少,比较详细的叙述只是体现在最后写信时的独白,如果有更多细节铺陈,最后的谋杀和庭审时的昭言会更加自然一点。
大部分的悲剧都是悲剧酿成的。用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让“反抗”发生,不让“对抗”萌动,更不要让前者成为后者的蘖芽。
先不说精神分裂那一层。她的痛恨社会,等同极度关心社会。她母亲来的时候很悲伤,让人想说她也不是故意的,可是依然有那么多这样的父母,那么错的究竟是什么,是tmd什么时代一粒沙土吗?五十年前这样的事情在发生,现代社会发展了这么久,依然在所有角落上演。她的逻辑牢不可破的时候,她是真理。我们每个人都逻辑自圆其说地活着,自己一定达到了某种舒适,于是也把自己圈在里边。所以说,不必自洽?“那可能只是你自己的感受”所谓自己的,到底多不重要?有好多话写得好好啊,写故事的真牛。社会是如此至高无上从来不会做检讨,常常隐秘地受审,有时被惩罚,其他时候只是受点惊吓(这句话可是最后的哀叹?)。我就是我们家的害群之马(审判结果成了犯人的悼词)。我穷得跟最潦倒的瘾君子一样,可是我的毒品在哪里。1973年欧嘉
后30分钟减一颗星
少女美好的脸美好的身体
too didactic to watch
影片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整体气氛比较压抑,中间加了几段pub的场景,算是调节了一下节奏。主题是讲复仇社会的不公,但关于女主被羞辱和虐待的片段其实很少,比较详细的叙述只是体现在最后写信时的独白,如果有更多细节铺陈,最后的谋杀和庭审时的昭言会更加自然一点。
中二到爆炸好吗 就记得黑白画面里的各种烟了
无聊
不得不说,黑白光影很有意思,颇具年代感,不纯的黑白比例又有后现代的审美,结构相对讨巧,而镜头则是不带感情、麻木地进行记录的,可一个关于女性内心郁结而自我毁灭的可探究的故事却因为没有重点的剪辑和故作深沉的气氛而变得模糊不清,倒不是层层深入,更像是碎片拼接,得出的不是所谓的causes,只有reback后以作结束的result。
我会去捷克买一本她的自传看
我是看不懂
整體抑鬱冷調的氛圍配合女主角演技拿捏得宜,反社會性格養成過於理所當然,期待的道德兩難或是主角心境上的正邪拉鋸被淡化了,相當以單一視角的描繪,少了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