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夫故事
Metsurin tarina,木独佬的离奇人生(港),伐木工人好意外(台),The Woodcutter Story
导演:米科·麦利拉提
主演:亚尔科·拉赫蒂,汉努-佩卡·约克曼,马蒂·奥尼斯马,克丽丝·艾芙·埃涅希尔姆,劳里·迈亚拉,卡佳·库科拉,伊沃·图里,乌拉·塔帕尼宁,马克·加索,阿尔米·
类型:电影地区:芬兰,荷兰,丹麦,德国语言:芬兰语年份:2022
简介:快乐的樵夫佩佩在一家木材公司工作,当公司被无情收购后,他的厄运开始了。曾为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获奖影片《奥利最开心的一天》编剧的米科·麦利拉提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采用35毫米胶片拍摄,分两章叙述一个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谋杀案。在糖果色调下,裹挟着超现实元素,如会说话的鱼头、黑长毛怪兽、发光的漂浮球等,营造成人童..详细 >
SCA22 Sydney:大量固定镜头、画面留白,偶尔出现一些角色也都在沉默不语或是重复无意义动作。整部电影更像是由一张张寂寥构图的画面组成的情绪放大器,剧情被刻意弱化,也不重要了。画面无疑是出色的,充满实验性和诗意的镜头,经常在一片冷色背景中突出暖色的矗立的重点,仿佛爱德华霍普的画。每个人似乎都在询问生活的意义,和nothing matters的冲突。男主不断的重复“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同时,又是最没有情绪的。 对我来说影片的高潮在神棍不断的颂唱他的诗歌,“你是否想过寻找那片不存在的地方,等待一个不存在的人?”镜头扫向舞台下的观众,其实也扫向了荧幕前的我们。我听到后排有人在抽泣。
【SIFF影展精粹】 本片的影像带有北欧特有的冷峻和梳理感,许多静态镜头的构图也很有罗伊安德森丰富的前中后景的画面信息的特点。故事其实很简单,是工人失业后的存在主义危机,这一点近年来的许多影视作品都有涉及,我们看着本片的主人公经历了强制下岗、妻离子散、好友自杀、妻子出轨、邪教侵袭等各种遭遇,在宏大意义消解的时代,一切信仰都崩塌了,倘若有幸走进一所《宇宙探索编辑部》都是万幸,可惜大多数人都淹没在《樵夫故事》中,勉强弹着《钢的琴》,被困在《漫长的季节》中重复着荒诞生活的《日久天长》。这是苦难的最高境界:苦得无奈以至于只能选择麻木。(影片里许多超现实意象我看了半天看不出前后的联系和意义,但确实在画面上塑造的不错,而且音乐真的很好听。要是那一场的字幕没问题而且我没睡着一段的话,应该会更好看。)
比较慢热,后半程开始发力,如果说前半段还有些考里斯马基的影子,那后半段各种超现实主义和荒诞主义就变成了另一种风格,还是在探讨有确定意义的精神世界的坍塌和现实世界的无意义这一主题
懂了又没完全懂
初尝爱情的孩子都知道爱是温暖,是冰雪小屋里的炉火。习以为常的大人却把爱当成了分开吃的餐食,背叛后砍下的巨斧。妻子去洗发店是背叛,伐木工去做矿工是背叛。当职业被时代抛扔,那些追不上历史步伐的人们,看着舞台上幻变的戏法,学不会时代变给他们的魔术,只好在冰雪中捱过一个又一个无爱的冬季。
确实不是每个导演都是考里斯马基,那种冷峻寡言的寒气是独有气质。
2023BJIFF#感觉像是北欧电影哲学为王里掺入了乌克兰电影的神秘主义感觉。一切的剧情、台词乃至超现实的元素似乎都在聚焦与回答——“明天是周六,我们准备讨论存在问题”“那是什么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某些超现实元素太过晦涩,这很不北欧;某些人也不要只认识阿基所以看到北欧电影就硬说有阿基的影子了,真的很搞笑
挺好看的,配音也很好,人物表现的也不错,推荐大家去观看哟。
HKIFF47
很难评价…符合我对北欧电影的刻板印象
确定这不是阿基·考里斯马基拍的???
一般
挺好看的,配音也很好,人物表现的也不错,推荐大家去观看哟。
我在今年(SIFF)首次遇见——放映完毕,无人鼓掌⋯⋯
sign很多 不确定具体含义 需要二刷 很怕是彻底的形而上 典型的北欧风格 冷峻坚毅 很想早日找到片源仔细研究一下。黑狗 北欧神话 🐍 通灵者 善良的光球 信仰者和传道者的分歧 背叛和小孩子的爱 总不会真的是毫无意义堆砌吧
超意识流?镜头的拍摄方法很有上世纪的感觉,配乐以及前半段的叙事方式总觉得莫名地很日式。电影结束的最后镜头应该是echo了最开始的打牌哭泣那里吧,看完的整体感受:一切皆虚空🙏
看完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
看不懂的文艺片😩 但是艺术 真是艺术😭为了芬兰的雪和通灵歌手的曲子决定给四颗星
形而上学的电影
★★☆。贫穷衍生痛苦,寒冷使人麻木,一座每周六探讨哲学的小乡镇最终被生死的对立所困顿,任何一点超出北欧冷峻色彩的激情都会带来不可逆转的消亡。表意的光色和大量固定镜头让我总想起《狂人皮埃罗》,部分构图又有些韦斯安德森即视感,结尾回归臆想中不存在的庸常,比起电影,更像是梦幻般的戏剧。不过,之所以说它梦幻,主要是因为我真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