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南屏晚钟

再见 南屏晚钟,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

主演:南吉,娜仁花,吴任远,托马斯·菲凯,张馨月,姜冰,康轩,明星,李福竹,王溪鹭,黎俊言,陈振远,孙佳,方馨蒂莲,崔楠,姚金飞,赵中娟,林子涵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西班牙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19

《再见南屏晚钟》剧照

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2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3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4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5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6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3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4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5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6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7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8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9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20

《再见南屏晚钟》长篇影评

 1 ) 2021.4.13

再见南屏晚钟那个片子,小成本是真的很小成本,有些地方太过舞台剧了一点,融入得略显生硬。

另一方面从电影中段开始塞的东西太多了,导致在很多议题上给人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

比较喜欢的是和父亲的学生在饭桌上那一段,不直接拍摄人而拍摄局部,一方面有第一人称的视线代入感,另一方面表现出一种怪诞感。

看到很多人讲这个片子剧情很drama;然而整部影片又都是一种淡如水的叙述方式(甚至连镜头都没怎么动),激烈的冲突都隐在灰色的水流下暗流涌动,并且事实上这些冲突去掉一些要素在每一扇门每一套老式中式装潢或非老式中式装潢后随处可见。

全片可以说完全没有看一部影片能让人感到酣畅淋漓的点,甚至到了结尾某些角色也在一步步走向更深的深渊中去。

九十分钟以后把故事推向了一个更有意思的方向,进一步点清了中译名再见的“南屏晚钟”的指代。

(就这还有人觉得南屏晚钟只出现了一次不够有代表性不配做标题........让我怀疑看的是否是同一部片子........片中的母亲形象是一种极端的夸张了的负面形象,你甚至很难找到一点她的好的地方。

她是受害者也是迫害者,她受害的原因也恰恰是她迫害的理由。

对于这样一个给整部影片带来表面的情绪上的不愉快的角色(深层原因当然是女主她爹),你却很难真的去恨她,因为她的语言和逻辑是让人觉得啼笑皆非的。

我看到我关注的一个博主讲起这部片子说词汇量不一样的人无法交流,是词汇量和语料库的问题。

对于这样一个角色你好像也没有办法真的去恨她,你只能转而去恨某个虚拟的语境,模糊的环境,传统、习惯、时代。

可能你只能恨看不清楚的一片虚无。

 2 ) 南屏晚钟催醒相思梦,走出丛林看到夕阳红

这个反转好牛,同妻变形婚,这个妈妈说的那些话感觉在成长过程中,传统强势的大人让我想到一亲戚,她家庭氛围跟这家情况类似,都是凑合过日子时不时会爆发争吵。

这些大人说过很多遍,习以为常的话语却让人好烦躁,甚至我中间觉得女儿和妈妈沟通方式太硬了,依着他妈软着来会不会好一点?

其实是不会的,妈妈压力太大了导致她无法接收外界不一样的声音,当初决定凑合结婚这一步就错了,她却不能承担责任,只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是对的,总想着拉回世俗上的正轨。

有一个细节丈夫偷情她本来听到之后想装作若无其事,但还是选择捉奸,他享受着丈夫的亏欠越发变本加厉,放不过别人也不放过自己,一步步走向疯狂信邪叫... 女儿从小到大受到了很多伤害,小时候无法解决父母关系矛盾,庆幸的是女儿坚韧的长大了,冷静理智客观但还是会被妈妈咒骂哭,她对妈妈是有感情的,当妈妈坦白与刘姨的关系她那只想要安慰的手。

影片最后如何也不知道他妈妈还信教吗,应该放下了吧,爸爸和爱人在一起了吗,女儿有了新生儿是新的希望吧,都过好自己的生活吧。

 3 ) “每个人都有依照自己意愿生活的自由” 香港电影节QA节选(其实只摘录了我的问题但短评写不下了。。。)

跑错了影院,错过了前20min的戏。

映后谈本片摄影也是导演的丈夫来了现场。

他强调这个片子内核是关于自由而非lgbt。

我问他结局不觉得太狗血了么?

一切鸡飞狗跳一辈子不得平静竟然是因为妻子多年的秘密?既然意不在讲同性题材,为什么又用这么大的篇幅围绕这个部分,不怕观众跑偏么?

他说自由当然有很多表现方式,可以谈反越战谈各种内容。

但是现在同性问题更明显,中国世界都是这样。

而且片子里女主自始至终是多大的一个反叛者(rebel),大家不要忽略她。

片尾他认为这不是一个明确的答案,觉得妻子是不是都全看观众自己解读。

但这也不是解开一切他们家问题的谜底答案,因为发展成故事里这样也有父亲也有女主在参与其中。

他们意图在表达每人都有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的自由(Everyone has the freedom to live the life as the way they want to)。

以及这部片子60%基于导演真实生活(片子里妈妈说的那些话你们是不是也常听? 导演她嫁给了我嘛,一个老外,别人有时看着我俩有点儿奇怪,她也是有点儿反叛的。

我们跟她家人吃饭的时候就跟电影里一样,我啥也听不懂。

还有她妈妈有时候会说那些个cult的东西 2333333)以及这片子100%不会在国内上映,跟爱奇艺谈过了,他们觉得也很难播。

sigh。。。

关于电影打光滤镜的选择,摄影大哥刻意将女主和老公的戏份调了暖调,跟母亲则是冷调。

镜头刻意回避父亲是意图突出女主。

还有,摄影大哥说了,他们不是没有拍真车的经费,拍这个假开车比真在车里拍费钱多了233333。

虽然故事想想还是略微狗血(毕竟爸妈皆homo),但经过大哥启发,确实是围绕freedom展开了。

妈妈歇斯底里这么多年坚持不离婚是不是害怕一旦离婚当年的牺牲与放弃就失去了意义? 父亲更别说了,为了过所谓的正常生活,害了自己还有妻儿的幸福。

全片母亲台词集中了近年来各类祸害型父母的极端言论,看了直让人搓火,还是挺接地气的。

最后,这个片子在国内拍出来就是一种胜利,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公映。

每个人都有依照自己意愿生活的自由。

 4 ) 施害者应该有什么样的身份

常说不要苛求受害者是完美的,作为受害者他总是无辜的。

我们却总喜欢给施害人找一些借口,让他的伤害变得情有可原。

很多影评给这电影打一个同妻电影的标签,我也不知道算不算合适,但是带着惯性去看一个同妻的故事,却发现最后这个所谓的同妻自己就是一个同性恋。

父亲在知道她是一个拉拉的情况下选择与她结婚,以一起应对这个社会的压迫。

但是母亲不满足于简单的搭伙过日子,想要的更多,但父亲到底不能给。

故事的结尾施害者和受害者的标签调了个个。

人本来都是自私的,奉献精神不过也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执念而无关他人。

但出于与他人共处的需求,只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影响到他人安乐,不然自己的美满也总会被他人破坏。

诡秘之主里说的为所欲为但勿伤害早已经是许多人的共识,但总有不能理解。

施害者是不需要什么身份的,一旦伤害,他就是那个施害者。

 5 ) 关于家

  家对我来说是一个只有味道的空壳。

我试着想象这个概念的形成:首先我要有好多童年的回忆去架构它,然后又有好多现在的感悟去解构它。

但我不喜欢回忆,也不想去感悟,这些都让我紧张。

我想起小时候躲在衣柜里,衣柜有木头和肥皂香料的味道,我听见脚步声,从丝质的裙子往黑色外套上靠,把自己藏起来,又把门缝推得更开,希望被找到。

现在我知道这是弗洛伊德说的“去/来”游戏,如果这是一个电影,当我看到这个名词解释的时候,这个回忆的画面就停止了,再也不会播放,我去重新摆弄一下投影,或者把碟片拿出来再放进去,然后我知道一切都结束了。

当我知道一个概念,我就吞掉了很多经历。

  反过来讲我可以把很多经历隐没在某些概念里,总结。

如果不再总结,而去体会一切,我和我的母亲就会发疯,会回到十年前的某个分岔点的反面。

总之我们都学会了总结。

但有的总结是用来翻开的,有的总结是方便抹去的。

  母亲是玻璃房间前的眼睛、犯错装睡时枕头后的人影、厕所门口的计时器,手机和书包的放大镜,是指令和违背指令的惩罚,是昨天今天还有明天未知的遭遇,是小学语文课本和电视机上的牺牲,是无私奉献和限定条件,是侮辱和爱,是愧疚和爱,是恐惧和爱。

父亲是一个词语,这个词的传统含义只有文字的延展,没有现实的延展,好像我不认识茱萸但在字典里见过,父亲是母亲的影子,影子的痕迹。

父亲和母亲是家,家是我18岁前逃不掉的陷阱,18岁后自己跳进去的坟墓,是永远在修补却又无法修补的裂缝,是只有味道的空壳。

味道是不愿看见一切后的反刍。

  在看《南屏晚钟》的时候,我又想起我的母亲,我们的起点是她的伤害和我的伤害。

父亲是一个空的符号。

我看见母亲想到过去种种,但她现在衰老并且温和,我为我想到的怨恨,又为我的想到愧疚。

  我的家不寄托在这样的回忆里。

我的家在我虚构的梦里。

梦是我幸福瞬间的假定,假定我在外婆小区的屋顶上玩耍、在更幼年的时候和母亲在床上拥抱、在江边捡平滑的鹅卵石打水漂、在家里没人的晚上用老电脑偷偷看我第一次看的动画《Angel Beats》,在春节放烟花和爆竹,在睡不着的晚上起来看星星。

假定我的回忆里只有这个而没有那个,假定是没有延续的延续。

但我总是做噩梦,在梦中我也回不到故土。

我永远的乡愁。

  

 6 ) 再见 南屏晚钟

以为只是探讨一个用孩子视角看家庭的破碎。

殊不知,却是探讨了几个年代的解释,容忍,冰释前嫌。

值得我惊喜的是这一段伏笔:阴晴不定的母亲,一会想要离婚,一会又安排丈夫的孩子来吃晚饭。

开始以为母亲是想要自己的离婚再注入一剂良药,不磨下去了。

一个小小的伏笔慢慢埋了下去,静静的藏在哪里,其实她一直在自我挣扎,想要放纵丈夫,让丈夫与自己的学生兼爱人多一次的见面。

让自己丈夫自我救赎,但是却无法让自己得到的救赎。

丈夫能够在这段关系里早早脱身,勇敢的去寻找真正的爱。

但是她不行,她本来就是为了逃避,为了躲在这个温柔乡里,静静躺着,她知道,她只有这个温柔乡可以依靠了,如果她离婚了,自己不仅失去了这个家庭更失去了自己容忍这么多年的意义。

流淌的漫漫时光,只是为了与这个世界挣扎,与那些思想挣扎。

其实每个人都心有明镜,都三观很正,母亲是,父亲也是,学生也是,母亲闺蜜也是,甚至女儿和她丈夫也是。

一些片段真的令我动容:当学生和女儿谈起他的形婚对象的时,女儿以为他在骗别人传宗接代,其实只是无奈的为了给孩子一个身份。

媛媛,她完成了他的任务,对应起她之前在高处和母亲的对话,这个任务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她妥协了,最后她也让母亲妥协了。

最后说说父亲:父亲拒绝母亲离婚的要求时,其实最后我们知道,他的说辞,母亲这个脾气谁受的了啊,其实他知道母亲在这个家分散后,更没有人会接受她,父亲在女儿报警后说的话也是字字珠玑,说断了别人财路,不应该报警,他知道,当初不是他不想阻挡他去学法事,母亲需要一个慰籍去冲淡自己荒唐的一生,而这时她也要接受自己人至暮年也没有什么可以再改变的了,孩子也要拥有自己的孩子了。

父亲虽然好像一开始就充当着这个家庭的过错方,一直都在迁就,但殊不知,其实他才是为了这个家做的最多的那个人,他知道自己名分不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但还是战战兢兢的问了孩子想要和谁走,他知道怎么选择答案最好,怎么才能最好的保护这个妻子,去伪装成一个施害者。

看了下影评,好像南屏晚钟没什么含义,就一句歌词,他是一个西湖景点,十景最早一景,声音回响悠扬,母亲的一生,就像晚钟一样,深省自我,但也悠悠然就逝去了。

那些高山上的不舍也随着时代的流转慢慢的就过去了,现实生活也需要重新鼓起勇气去接受了。

 7 ) 再见!爱人,妻子,母亲。

原创:修修(首发于公众号:杰克的仙女岛)

电影里,父亲黄涛深柜骗婚出轨为女儿不离婚,实际不愿面对社会压力逃避真实的自己。

母亲李久梅身为同妻心有不甘误信cult只为治好丈夫同性恋的病,而青葱岁月时她心里也有过真心相爱的女人。

女儿黄筱萸海归跨国结婚怀孕归来只为劝父母离婚,虽然思想开放,自我意识强,但是仍然无法逃离父母对于她的影响,当她面对千疮百孔的家庭,她很难不责怪自己。

影评里面许多影评打低分,质问为何女主角不和外国老公逃离出来,为何还非要去面对家庭里那些无解的问题?

但现实是社会里很多很多LGBT人士,已经如同电影里的角色一样深陷泥沼。

大部分人难以脱离充满被催婚,社会压力,流言蜚语,父母期望,一个谎言接着另一个谎言的生活。

看完《再见,南屏晚钟》,我好感动,之前给过一部美国同志片打一星,写了这样的影评:大陆能出一部同志片就谢天谢地,而美国真的啥烂剧本都可以拍,虽然被这部电影气到,但是有点点羡慕这种无脑同志片都可以被拍出来。

《再见,南屏晚钟》是一部好作品,是的,资金不足导致电影有些许粗糙的地方,但是我也不是啥专业的电影人,我就是一个电影爱好者,而这一部实在让我动容。

从外来看,这部电影是女导演相梓的处女作,而107分钟的时长里,加入同妻,女同性恋,中年深柜骗婚男同性恋,母女关系,cult等元素却不显得拥挤,我看得直呼过瘾。

在中国大陆的环境下拍出这样一部从人物性格,到剧情都不失真的电影实属难得,看背景前期投资不足,但是导演四两拨千斤,许多镜头场景用巧劲儿拍出了质感,佩服导演。

从内来看,影片中令人崩溃的亲子关系,令人窒息的家庭环境。

夫妻相互怨恨纠缠不清,母女相互责怪难舍难分,爱与恨的转变就在一瞬间。

即使没有酷儿身份的观众,也可以深刻体会到其本质——痛苦源于本身。

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循环往复,所以筱萸渴望父亲真实的关爱,而不是一昧的欺骗与隐忍。

从小时便渴望母亲放下得到解脱,却屡次三番遭到母亲的伤害。

她想要解决问题,为了年少时痛苦的自己,为了肚子里的孩子,为了和老公开启新生,可是问题却一环扣一环,循环往复的痛苦让她身陷其中难以自拔。

外国丈夫能理解她吗?

其实相当难,丈夫代表了脱离在外,不被家庭所限制的一个形象,他最重要的一句台词就是:你不应该让你的母亲这样伤害你——可是筱萸无法脱离,她尝试去面对家庭真实的问题却遭受到更大的痛苦,最后仅剩下无奈,在大雨中乘坐纸飞机,远离了一切痛苦的根源——她的原生家庭。

影片结尾响起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李久梅直面她的众多身份,作为爱人,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与众人齐舞,然后下起了一场大雨,爱人屈于社会压力同她一样嫁作他人妻,丈夫也许选择了面对真实的自己与他的爱人走到了一起(私心希望最后学长和他也在共舞),女儿和她相互拉扯不肯放手,但当大雨来临时,她依然乘坐那架飞机,远走高飞。

曲终人散,她苦苦维系的家庭只剩下她一个人,全身湿透,继续等待着,等着等着,她关掉了灯。

结尾的共舞实在戳中我的泪点,令人动容。

共舞时舍不得放手,想要抓住与舞伴相交融的某一瞬间,心中却暗自期冀着永远。

看完这部电影,看其他影评对于母亲这个角色的恐惧十分真实,但是站在李久梅的角度,她只是苦苦在维系整个家庭,坚守在她所有身份上面,作出了在其社会环境下十分真实的抉择。

她求女儿不要毁了她的唯一信仰,否则她会疯掉。

却在前往冰城(影片中cult头子所在地)的途中,向观众揭露了她曾在年轻时迫于社会压力选择与同性爱人分手,并走进正常的婚姻。

她最后还在欺骗自己了吗?

她放下了吗?

导演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答案,但在我看来,社会中,咱身边都有这么一位坚韧的女性,她们作为母亲,女儿,妻子,像李久梅一样站在众多角色的立场上苦苦维系着一整个家庭。

女性总是更坚韧的,而当一个女性放下众多身份和被贴上的标签,她是谁?

我希望抛开所有身份后的李久梅也许做出了一个选择,选择去寻找真正的自己是谁。

父亲与其情人的角色也没有脸谱化,被沦为工具人,也许在许多观众的心里,只认为父亲的情人是破坏家庭的小三,父亲是骗婚同性恋恶心至极,在心里对他和父亲这个角色只有厌恶之情。

我理解,但是父亲的情人对筱萸说他等她父亲离婚等了两年,筱萸对学长(父亲的情人)说,你是我父亲的爱人,又……更像他的儿子,他把他知道的都教给了你。

而我想要从他那里得到一些教诲,却没有机会。

父亲的角色一下子立体了起来。

既点明了父亲黄涛和其情人之间的爱,只不过学长爱错了人等错了人,黄涛也不应该骗婚,又点明了筱萸对于父爱和亲密关系的渴望,以及父亲的角色在她和母亲的生活里有多么缺失。

而中国大陆大环境下,即使不是骗婚的同性恋,在异性恋婚姻家庭中,父亲一角的缺失也相当严重,在此就不赘述了。

再看整部电影中,男性角色的沉默寡言,对于真实问题的隐忍不发和忽视,以及满口谎言,实在符合咱们父母一代中大多男性的性格,女性角色的控制欲,细致入微,委曲求全,偏执寻找出路却深陷泥沼又符合大多女性。

黄涛和李久梅的角色代表了多少同妻家庭悲剧的缩影。

筱萸在电影最后洞悉到母亲和同性爱人的过去,她想要伸出的那只手却遭到忽视,接着又慢慢收回。

就像我们总是舍不得为我们付出一切的父母,却无法解决从原生家庭那里所遭受的创伤。

放不下父母的爱,但是同样也放不下父母带来的恨。

这一切大概就是无解的。

这部电影,我打了五颗星,就像我之前说的,虽然看过好多同志烂电影,但是想看一部大陆本土同志电影却难上加难。

《再见,南屏晚钟》就是我期待看到的大陆同志电影,没有失真的剧情,让人能够产生共鸣,反映社会现象,导演审美,演员演技全在线。

这部电影拿下了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评审团奖,但是在国内却完全遇冷,甚至在LGBT群体里都无法与同年中国台湾地区上映的《谁先爱上他的》掀起的热度相比拟。

同样的同妻题材,同样的女导演作品,我就不在此赘述谁比谁好了,在我心里,以华人为主角的同志电影越多越好。

仅仅以难产程度这部电影的诞生实在难得,作为自来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这部电影,多多支持中国大陆的本土LGBT电影。

2020年的冬天很冷,来年也许不够明朗,中国大陆酷儿电影的未来依然困顿,但我们仍不要忘了起舞,在心中期冀永恒春天的到来。

 8 ) 一个女同性恋为了世俗的眼光隐藏扭曲自己

故事的时间线有点乱,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自己从开始做了错误选择,然后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不仅仅对于家人是一种折磨,对于自己更是,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毁了,然后各种责怪别人,认为自己已经为了世俗改变了,为什么还有别人没有改变,各种自怨自哀,到最后甘心被洗脑,来解脱自己。

所以啊,不要为了周围人的看法,而扭曲自己,勇敢做自己吧

 9 ) ∴

压抑而真实,让我不断代入自己跟母亲相处的场景。

临近结尾的时候,在山崖上她和刘媛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孩子,活在上一代的婚姻观中出不来,很可悲,但没办法,她们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其他路都通往悬崖。

2021年了,还有很多地方,农村甚至是城市,包括我家所在的小镇上,那里的人们都是这么想的,他们被过去的观念束缚,从外部是攻不破的,从内部苏醒的可能性更渺茫。

这也是属于无可奈何的事情之一。

但与此同时,我又觉得,她结婚生子,一生给自己给别人带来许多灾祸,尽管如此,她和筱萸的缘分,这段母女情,终究是值得珍惜的事物。

看到结尾我人傻了,原来母亲也是。

 10 ) 今年最重要的国产LGBT电影,瑕不掩瑜

看死君:“花园”第18期,我们要推荐的这部电影,是今年注定绕不开的一部国产LGBT电影《再见 南屏晚钟》。

但基于各种“技术原因”,这部关注“同妻”的电影也终究无法像去年台湾那部《谁先爱上他的》一样引发社会性热潮。

栏目| 花园作者|晚不安最早关注到《再见 南屏晚钟》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因为它在今年二月拿到了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的评审团奖,更因为导演相梓说的几句话:“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

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

”“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

作为大陆电影里少见的同妻题材,加上导演斩钉截铁的创作态度,不由让人对电影多了几分好奇。

三月末,在香港电影节的大银幕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它,看到了这部肉眼可见的低成本电影,是如何用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的表达。

哪怕有不少粗糙的地方,我也依然要为这份勇敢叫好。

整部电影以女儿黄筱萸(南吉 饰)的视角切入,并穿插母亲李久梅(娜仁花饰)年轻时的片段。

而所有的上世纪的闪回画面,其对时代感的塑造完全不输《地久天长》。

在整体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这种制作上的一丝不苟令人钦佩。

拥有相近的剪辑编排思路,电影《再见 南屏晚钟》在文本层面上甚至更加有力度。

所谓文学性,是这部电影的长项,也是短板。

除了内容以及影片结构上的扎实外,当“文学性”落在女儿具体的台词上,还是难免显得有些用力过猛,即便她的设定是一个作家。

而摄影机似乎在极力补足这方面的缺陷:尽管固定机位中的场面调度相对贫乏,但一些特写镜头的运动却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在主动寻找戏剧冲突,挖掘这个家庭内部涌动的暗流。

除了毫不露怯的服道化及影像质感,《再见 南屏晚钟》对一些关键性段落的处理也令我刮目相看:舞台上的无实物开车,超现实的舞蹈——后者甚至让“穿帮”的洒水车出镜,大胆地点明“片场”的存在。

除了成本的考量,这种近乎实验的尝试,更包含导演对观影节奏的把控,以及对观众观影习惯的挑战。

不像同题材的《谁先爱上他的》用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像编造出的“爱最大”来解决问题,《再见 南屏晚钟》抛出的困局是无解的、更靠近现状因而也更加悲剧的。

导演在后段更是毫不避讳地大篇幅引入对X教的描述,刻画母亲的偏听和愚昧,进而呈现那种人生的无力感,也放大原生家庭的裂缝。

于是,我们也可以理解女儿的选择,与外国丈夫结婚,或许是一种逃避。

外国丈夫的存在,亦是这个家庭无法沟通的外在象征。

而母亲在当下无法跨越的情感障碍,越是爱无能却越是要捆绑在一起的执念,原来都源自多年前的一次选择。

正是如此,才造成了她根深蒂固的心理顽疾。

导演在结尾精心布置的这个情节点,无疑使影片的立意又上了一个台阶。

至此,观众们才终于明白,真正的主角其实是李久梅。

她不只是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典型。

加害者,亦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

中产阶级家庭的痛,其实并不比底层人民少。

娜仁花演出了一种不着痕迹的聒噪,以至于所有演员在她面前都相形见绌。

回顾她曾经演过的角色,我们会发现,她就是三十多年前被压迫的《湘女萧萧》(1988,谢飞导演)!

被压迫者“成长”为施压者,一个演员,不经意地串联起中国女性银幕形象变迁史。

《湘女萧萧》这部电影想要承载的主题显然过于冗杂,这是处女作的初生牛犊不怕虎。

而它又何尝不像我们耳闻目睹的魔幻生活?

在香港电影节的映后环节,导演当天有事不能到场,于是委托她的老师、导演应亮向观众念了一封信。

在信里,她给大家讲了一个儿时亲身经历的故事。

儿童节庆典前,老师组织幼儿园的孩子们排练舞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临上场前,不知为何,老师宣布她不能上台表演。

坐在台下,她感到既莫名又不甘,等到音乐播到“娃哈哈,娃哈哈”的时候,她竟径自在座位上跳了起来。

这一跳吸引了家长的目光,也使得台上小朋友们方寸大乱。

那天的演出就这么仓皇地结束了。

我记得在最后,相梓还写了一句:拍什么、怎么拍、拍完能不能上映,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持续拍下去。

要起舞,哪怕不让你上台。

要说话,哪怕堵住了你的嘴巴。

栏目| 花园;作者| 晚不安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再见南屏晚钟》短评

部分桥段是华彩章节。母女虐杀也太激烈了。那压抑的情感像曹七巧一样几近崩溃。三星

5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还行

故事其实很琐碎,看着一地鸡毛我就烦。但是演员演得都特别好,能把他们千疮百孔矛盾百出的生活看下去

6分钟前
  • 傲娇凛冽雷大山
  • 推荐

摄像构图很有想法

8分钟前
  • aaadzy
  • 推荐

如果资金足一点可能会更好

10分钟前
  • 雨二厶
  • 力荐

人際、代際、國際……“文化”的衝突鬥爭演繹於“文明”摻“文暗”的糾纏之中。建議下次演習增加那位大鬍子丈夫的戲份。

12分钟前
  • nearly
  • 推荐

导演在省钱方面颇有一手,几个具想象力的处理场景应该都是被没钱逼出来的。。

16分钟前
  • 余小岛
  • 还行

2.5;话题性足够——lgbt+中老年被洗脑交智商税+荡妇羞辱+重男轻女,能触及到这些很有勇气;然而每个话题砸出来都很已经这般生猛,还全都交集在一个中国式母亲身上,简直是塑造奇观了,过于戏剧的表达如同每个新导演蓬勃的创作欲一样,不节制收敛就会泛滥成灾。舞台桥段设想不错,不过用得很生硬,与整体走现实向的风格非常不搭。

2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较差

中国式家庭的问题,LGBT群体的现状,同妻的命运,中国社会的性压抑,全在这短短的的一个半小时。导演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而南吉是最适合叙述这个故事的载体。看首映的时候,观众提了一个问题,这个电影可以在中国上映吗?导演说,她不知道,也许把男朋友换成女朋友可以><让人难以想象吧?而这又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发生了。电影的字幕里出现最多的英文单词是cult,我发现整个中国社会就挺cult的,对摆在面前的事实视而不见,即使揉碎了掰开了也无动于衷,逼着你指鹿为马。像电影中的母亲一样,一辈子和自己别扭较劲,自欺欺人,a dog parking at the moon,还是有很多没有放弃的人

24分钟前
  • x
  • 力荐

1.89G。平静中有惊雷。舞台剧穿插也很省钱,又有艺术效果。电影的英文名取自著名画家米罗的同名画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寓意是:“即使沟通无效,也不应放弃尝试,要坚持下去。

25分钟前
  • 勇敢的心
  • 力荐

节奏?水词!

26分钟前
  • 波拉客
  • 很差

反婚反育反协叫,原生同妻瞎胡闹。果然恐同必深柜,几处话剧感很强的意识流镜头有点创意,可惜对白和表演都过于直白,如果换作英语中字,这个国产彩虹片会流畅许多。有个猜想:相对于gay的执着,上一代的les是不是更忽视自己的取向?

28分钟前
  • 老泰瑞
  • 还行

故事还是蛮不错的,导演想讲的东西也很多,同性恋,邪教,宽恕与包容,亲子关系,婚姻,以及性别。内容很丰富,有几场戏也确实挺出彩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还是故事深度不够。故事只留在了故事层面上,没有往更深层次的去挖掘很多东西。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把所有东西都塞进来的结果就是电影主题看起来很乱。优缺点都比较明显的一部电影,导演讲故事的功力还是很值得看好的。

33分钟前
  • 抱抱
  • 推荐

究竟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促使女主千里迢迢带着外国丈夫回国待产,忍受着来自母亲不变的谩骂和羞辱,依然每次施施然多拿一个靠垫坐在母亲身旁?赵老师的冰城道场绝对发挥了巨大能量作用。

35分钟前
  • 突然一朵大荷花
  • 还行

探讨了两个目前几乎不让在文艺作品里讨论的主题。有几个转场很喜欢。结尾的配乐也是我们之前很想用的233333333

37分钟前
  • 乔峰
  • 还行

这片子不少段落都拍出了国产电视剧的质感。除了故事的核心设定,导演好像对什么都不在意,整部电影在很多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都出了问题。同样是女性导演的长片处女作,看完《过春天》以后连着看这部落差实在有点大。社会意义大于本身作为艺术作品的意义。

41分钟前
  • 吮指原味田鸡
  • 较差

她妈是直的,说她是拉拉不合理,而且不要再用丑化同妻的戏码减弱骗婚gay的罪恶感。再也不想看lgbt题材的电影了,无聊。

43分钟前
  • Li
  • 较差

导演说:“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

46分钟前
  • 下大垅
  • 推荐

大家都不要权利,只要利益,和最亲的人斗得血肉模糊。剧本是父母皆祸害小组独家赞助的?

48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最后“一场戏的谢幕”给片中荒诞的现实一丝丝退路,可还是架不住所谓反转给观众的别扭感。母亲没有给出的答案模糊了“骗婚”和“形婚”之间的结论,让影片脱离了俗套。但同时也让后半段邪教戏无效化了,之前建立的同情再次变成了质疑,别扭得像是刻意为之。如果不淡个人选择问题的话,大时代背景下自我认同所造成的家庭悲剧这个议题本身是有趣的,只是影片完成度还是不够,艺术化的处理也还是有所欠缺。

52分钟前
  • 未命名搪瓷🌈
  • 还行

2.5星,虽然电影很一般,但是具有话题性。支持一下导演的态度

54分钟前
  • Sundanckid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