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电影,突然有种感觉,我们其实都在忽视着自己,看着别人的生活,忘了自己的初心,不知道当初的想法,只如一头低头拉磨的牛。
你看,我们看着别人地位高,所以我们努力的加班熬夜,努力的阿谀奉承,努力的喝酒应酬,只为了能更上一层。
你看,我们看到别人有钱,住着大的房子,开着好的车子,然后我们还是拼命加班,周末回老家看看的时间都没有。
你看,身边的朋友身材好,女朋友靓,刚买了豪车,于是乎我们又是更加的拼命。
后来想想,这种看着别人的生活,然后拼命的低头拉车有意义么,真实的自己在哪呢?
就像片中的两姐妹一样,虽然性格不同,经历不同,但是最终都失去了自我,没有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一个死时连自己的名字都丢掉了,一个面对孙辈时,心底里还是对自己当初的钢琴梦想有点不舍。
开始的时候觉得是比较女性主义模板的故事,但后来就越来越被这种细腻的情感和叙事打动,结局泪目。
姐妹俩都是很理想主义的人,但是妹妹更加隐忍,姐姐更加大胆奔放。
妹妹被父母安排糊里糊涂嫁了个自己也不了解的人,过上了被怀孕生育家庭支配的生活;姐姐自己选择了婚姻,在意识到了感情的虚伪后大胆舍弃,却从此背负被血缘家庭抛弃,在底层艰难生活的命运。
妹妹人生中难得开心的时刻,是在钢琴中找到了对姐姐的思念和寄托,并那么靠近自己的梦想;姐姐艰难的生活中幸运的是找到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但有足够温情的家庭,虽然她不再相信爱情但还是希望在虚妄的派对感情中找到乐趣,直到被菲洛一语点破,“谁会需要一个男人来找乐子?
我受够了取悦别人,我想要取悦我自己。
”可是,彼此的经历平行也交织,虽然两人自始至终没有在现实中寻找到彼此,但冥冥之中两人心意相通。
她们活在彼此对对方最理想的想象中,对彼此寄托了自己最好的祝愿和梦想,姐姐希望的妹妹已经实现了自己的钢琴梦,这让自己底层的生活也多了一丝梦想的支撑;妹妹希望的姐姐享受着自己从不曾享受的爱情,那似乎能让她忍耐住枯燥的婚姻生活。
这种彼此的心愿实则与现实有极大的反差,电影中也屡次表现这种反差下巨大的痛苦。
姐姐谈论妹妹的钢琴事业时,妹妹其实正抑郁地在厨房里叹息,妹妹欣慰于姐姐拥有的爱情时,姐姐自己独自抚养孩子。
但这种对对方的美好想象才是继续她们彼此生活的动力,她们能够在灵魂中倾听到彼此,理解彼此,把梦想投射到对方的身上,这是彼此无奈的人生里唯一的一点慰藉。
所以,妹妹才会为了姐姐去考钢琴,音乐会让她忘掉自我的痛苦,享受和姐姐在一起的快乐。
最后,妹妹得知姐姐去世的消息,梦碎了,钢琴已经成了一种痛苦的根源,于是焚烧掉一切,也毁灭自己。
导演通过姐妹二人的人生,对传统的父权制度,以及巴西贫富差距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
男性角色中除了很传统的父权角色父亲、妹妹丈夫,也有一些小角色,如在明知女方不愿怀孕的情况下还告知男方怀孕消息的妇科医生,和不经受父亲允许就办不了孩子签证的职员。
这些角色算不上坏,他们只是男权背景下的大多数,成为了无形的帮凶。
妹妹丈夫角色也算得上是有家庭责任,但他毫不在意姐姐的梦想,甚至想在钢琴上发泄自己的欲望。
酿成这场悲剧最大的原因可以说是父亲,却也是一场合谋。
而这种父权制度下的女性们,才是最能够温暖彼此,理解彼此的人。
最在意你梦想的那个人,时时刻刻惦念你过得是否幸福的人,能够给你精神陪伴的人,也许从来都不在身边,但因为这种共同的女性身份而在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坚强的连接。
也许这种对女性联结的期待过于理想,却也是一种不公下最为有力的反抗吧。
导演镜头下的巴西热带风情和人物的忧郁情绪完美契合,画面弥漫着一种凄凉又唯美的氛围。
植物的旺盛,造船厂的劳作,充满风情的着装等等都展现了女性的力量感和美感。
异域风情浓烈的南美,女性也面对着一样的困境,这种困境就像是片名《invisible life》,看不见却时时在我们心底。
🎥简介:看了之后才发现,这部🎬尺•度有点大🙊,这不是重•点。
•本剧讲述了一对姐妹的故事。
(影片翻译有些混乱,姐姐妹妹分不清)——————👰🏼♀️姐姐的故事:姐姐趁家里来客人时偷偷外出会见男友,本来打算只是一夜而已,却从此远去希腊。
💔怀孕后才发现男友是个无赖,她只能回家,但父亲并不待见她,甚至让她离开。
她独自一人生下孩子,之后抛弃了他…•❌姐姐渴望真爱,结果热恋之后人生毁了,梦想破灭了。
没有多少人会不期望真爱,只是想象归想象,一定禁止越过红线。
⭕️虽然有时候看着别人成双成对,也会羡慕,也会叹息。
但我知道,在没有遇到对方之前,自己能做的就是专注于学習、工作和生活。
•📌那句“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我从不觉得是一句空话,哪怕你所期待的未曾实现,但至少你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会拥有更多的选择。
•💚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向来相信命运,相信缘分,也信奉顺其自然。
什么阶段做什么样的事,什么时候遇见什么样的人,一切都自有安排。
——————👰🏼♀️妹妹的故事:妹妹要结婚了,但她不想怀孕,🪁因为她还有音乐梦想。
但结婚后丈夫总是“打扰”她…她还是怀了,而此时距离音乐学院的面试还有七个月…此后就是争吵…女儿几岁大了,她才有机会去面试,但所幸被录取了。
🌹撒贝宁说过,如果命运是世界上蕞烂的编剧,你就要争取做自己人生蕞好的演员。
哪怕生活再难,也不要放弃梦想,因为这样,至少你还有同它握手言和的可能。
——————🍃爱情、婚姻与梦想似乎会在某一刻站在对立面,即使再不情愿,我们也不得不妥协。
•有时候我会想,人生短短几十年,一次次妥协,一次次遗憾,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吗?
🌟然而,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有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米扎尔.穆罕默德1627年,诗人穆罕默德途经喀布尔城时,慷慨地用一千个太阳来比喻喀布尔少女。
人类从不吝于赞美女性,但仿佛“恶之花”,赞美终交织在女性无尽的苦难里,延绵成了她们布满创口的史诗。
或许,那一千个太阳的光热,依旧不足以驱散她们身下土地的冰凉。
但总有一些人,会看到她们,深深凝视她们的苦难。
比如巴西导演卡里姆.埃诺兹。
1950年代的里约热内卢,拥挤而沉闷。
Guida和Euridice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姐妹,但Guida一个夜晚的不辞而别却改变了一切。
两个女孩一生彼此牵挂,却再未能相见。
她们一度活在彼此的想象——一种自己曾热望,却终不能成真的生活中,直至真相在岁月的冰雪消融中猝然绽出。
片名《看不见的女人》显然具有某种多义性。
一方面,这种“不可见”指涉的是两个女孩在彼此生命中的缺场,一种终生不遇所带来的现实层面上的不相及。
另一方面,这种“不可见”隐喻的是女性身份其独立性的被遮蔽,女性生命的被物化,和女性的集体性“失语”。
Guida和Euridice的原生家庭是一个父权森严的传统家庭,甚至母亲亦不过是父亲亦步亦趋的影子。
或许正是这样压抑而森然的氛围,反向催生了Guida寻求真爱和逃离樊笼的渴念,于是她选择了私奔——和一个浪漫的水手。
意料之中,父亲怒不可遏。
而当一年后,Guida厌倦了水手的水性杨花,毅然离开他回到里约热内卢——带着腹中那注定不被给予合法身份的孩子时,父亲愤怒地将她逐出家门,并叱责她:“贱货!
”这是我们至今熟悉的场景——"荡妇羞辱”。
在Guida的遭际里,分明她的恋人才是那个浪荡者,而她不过是一个过于轻易地付出真心的受害者,她的错误,亦只是陷入爱情的少女的纯真和热烈所衍生的盲目,而完全无关道义与伦理。
但吊诡的是,在现实中,她却恰恰成了承担道德批判的那一个,仿佛在男性与女性的纠葛中,女性永远是可以被“合理”地污名化的一方。
甚至直至已步入后现代的今天,Metoo运动中发声的受害者依旧会遭受“咎由自取”“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衣着暴露就是勾引”诸此的指摘、怀疑和冷嘲热讽。
而影片中渗透着对女性的不友好的情节可以说俯仰皆是。
最暴烈的一处矛盾,则发生在Euridice和她的丈夫间。
Euridice的梦想,是去维也纳读音乐学院,但她却意外怀孕了。
在考试前一个月,丈夫知悉她想去参加考试,控诉道:“我只是希望你多为你的儿子着想,为你的家庭着想!
”那一刻,我知道她再也无法和自己的理想生活相遇。
这样一种同理想的自我发生断裂而渐行渐远的疼痛,一瞬间刺中了我。
后来,她考上了当地的一所音乐学院。
但当她试图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家人时,父亲的第一反应是:你怀孕了么?
而丈夫知道后则是同当初如出一辙地愤怒。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前段时间甚嚣尘上的关于“女性生育”的争论,和一位教授的大放厥词:“生育是女性天然的职责”。
所谓“天然”,不过是为某种性别间的“暴力”所涂抹的合法性色彩,如此,女性所承受的所有生育苦痛,都成为一种天经地义。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这样谈到:“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这种“形成”就是一种建构,而建构的主体则是男性。
显然,在影片中的父亲、丈夫,和现实中无数男性的视界中,女性身份的宏旨与要义所在,便是“生育”(对于生育的这种自以为是的执着,真的可以入选男性迷惑行为大赏)。
于是,当女性的个体权利,女性的独立的生命渴望与生育的“义务”发生抵牾时,她便被要求放弃自己的渴望,和更多体验的可能性。
我看Euridice的故事时,有着一种愈来愈深沉的绝望,一种更甚于Guida的困窘和艰辛的希望渺茫。
我明白,她早已被抛入了一种被男性规定、审视和安排的命运之中,难以挣脱。
我明白她对丈夫说的那句:“当我弹琴的时候,我就像是消失了”,消失的是此在的这个被异化的生命,这个虚假的女性身份,只有在这种消失中,她的自我赋权的独特生命,她的女性自觉,她生而为人的最本真的感觉,才能绽出。
看电影时,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Euridice和Guida之间的感情何以如此深笃,以至漫过了时间的千山万水,依旧彼此念念不忘。
但我感到,这并不仅仅是一种亲情。
思量许久,我忽然明白,在那亲情的外衣之下,包裹的其实是两个同样具有女性身份的个体的命运牵缠。
正是这种相同身份所带来的命运暗合,使她们深深地彼此眷顾,彼此怜惜,甚至彼此悲悯。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只有懂得彼此苦难的两个女性,才能如此熨帖地安抚彼此的孱弱,珍视彼此的渴慕。
所以,当Euridice发现Guida已经“去世”,而自己这么多年一直被父母欺骗后,将视若珍宝的钢琴点燃了——燃烧钢琴不仅是一种精神疾病的症候,更是一种诀别。
对于Euridice来说,Guida或许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真正懂得自己,无条件地支持自己,爱怜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本真生命的人,而当她彻底地离开了,Euridice身体里那个一直试图醒来和逃脱的自我,也就“夭折”了。
从此,她将彻底成为一个“看不见的女人”。
影片的最后,垂暮的Euridice见到了Guida的孙女,一个同样叫Guida的女孩。
仿佛一种最深沉的慰藉——在女孩奶奶的口中,Euridice是一个钢琴家,一个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企及了自己理想的,骄傲的女性。
看到这里,我的眼眶竟有些酸涩。
我想,导演终归是个温柔的人,他看到了那些女性的美丽,也看到了她们的疼痛,于是他为她们留下了一个微末的出口,好透过她们那最后一点关于人间理想的余温。
藉由Guida的朋友Filomena之口,他试图让女性告诉这个世界:“我受够了取悦别人,我想要取悦我自己”——这是一部真正的女性主义电影。
在传统的电影文本中,男性角色占据着话语中心,女性角色通常被架构成男性主导世界的“他者”或“局外人”,失落了叙述自己故事的空间。
而这部电影却将镜头对准了女性,为女性挣扎的自我表达,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召唤,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影像空间。
他让人们看到了,那被遮蔽的灿烂千阳。
Acho que foi uma melancolia das duas protagonistas, Eurídice e Guida. Eurídice, casou-se com um homem que só sabia penetrar e queria que ela ficasse apenas em casa, mesmo que ela pudesse ser uma pianista talentosa; Guida, que foi traída por um homem e deu à luz um menino, acabou sendo expulsada pelo pai por motivo de que ela tinha trazido vergonha para toda a família. Assim as duas irmãs foram separadas por uma vida inteira. E tudo isso foi a culpa de machismo. Assim como o que Guida disse no filme, que sua mãe era a sombra de seu pai, isso já dá para a gente ver como eram as relações de gênero naquela época na sociedade do Brasil. É muito triste que hoje em dia, na China, o estado das mulheres ainda seja inferior que o estado dos homens, e isso tem que mudar para um mundo bem melhor. O filme foi bacana, mas foi uma pena que as duas irmãs não pudessem se encontrar no final. Mas, quando a gente pensa com cuidado, isso pode ser um tipo de beleza incompleta, não é? Talvez seja a verdadeira vida essa.
看不见的女人 (2019)7.82019 / 巴西 / 剧情 / 卡里姆·埃诺兹 / 朱莉娅·斯托克勒 卡罗尔·杜阿尔特
他们——姐妹的父亲和姐姐的丈夫,他们太恐惧了。
他们内心深处知道,姐妹在一起的力量会让姐妹俩的人生冲破父权夫权的枷锁、无限绽放。
所以他们打压、驱逐、隐藏。
他们像阴沟里的老鼠,暗地里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生怕姐妹俩相遇后互相鼓励、给与彼此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们太怕失去她们了,太怕失去他们泄欲的工具、传宗接代的工具、料理家务抚养后代的工具、施展权利的工具了。
我一直在猜测,姐妹俩会在什么时候怎样的场景下重逢。
是在妹妹在每一次停下车抽根烟的时间,都在路人中寻找着姐姐的身影时相遇吗?
是在她俩的孩子在餐厅里一起看鱼时,她们惊喜的相遇吗?
还是在姐姐老年时发现了妹妹的信件,去妹妹住址处,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悲喜交加的相遇吗?
都没有,有些遗憾就是一辈子。
但在妹妹的想象中,姐姐过着钢琴家梦想实现的一生。
超出预想的好电影,附梵艺老师的笔录,资料馆首映现场提问,被制造的命运,呈现了古时年代巴西那一代的故事!
超出预想的好电影,附梵艺老师的笔录,资料馆首映现场提问,被制造的命运,呈现了古时年代巴西那一代的故事!
超出预想的好电影,附梵艺老师的笔录,资料馆首映现场提问,被制造的命运,呈现了古时年代巴西那一代的故事!
超出预想的好电影,附梵艺老师的笔录,资料馆首映现场提问,被制造的命运,呈现了古时年代巴西那一代的故事!
超出预想的好电影,附梵艺老师的笔录,资料馆首映现场提问,被制造的命运,呈现了古时年代巴西那一代的故事!
超出预想的好电影,附梵艺老师的笔录,资料馆首映现场提问,被制造的命运,呈现了古时年代巴西那一代的故事!
超出预想的好电影,附梵艺老师的笔录,资料馆首映现场提问,被制造的命运,呈现了古时年代巴西那一代的故事!
超出预想的好电影,附梵艺老师的笔录,资料馆首映现场提问,被制造的命运,呈现了古时年代巴西那一代的故事!
超出预想的好电影,附梵艺老师的笔录,资料馆首映现场提问,被制造的命运,呈现了古时年代巴西那一代的故事!
看到半个小时的时候,觉得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看不见的女人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一些悬疑片呢,然后后面慢慢的理解了看不见的女人是因为只有男性主宰。
感觉就是想了三个女人悲惨的一生吧,也不能说悲惨,就是不受自己控制的一生。
我觉得生孩子以及做爱那些部分都很真实,那个小孩我会真的以为是从女演员肚子下生下来的,因为血什么的都很真实。
是很良心的作品在姐姐和丈夫新婚做爱的时候,有一种荒诞的感觉,姐姐好像很迷茫很无措。
有一些事情开头部分没有交代清楚,比如姐姐为什么突然和那个男性结婚?
以及母亲怎么突然生病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自己没有认真看的原因。
那些新出现的时候就开始忍不住的哭了。
我应该找一些医疗的警察的那一句画,结果就是她们姐妹的印证。
明明隔得那么近,却这么多年都没有见过。
到学校的原因是什么?
归根结底是他们的父亲。
父亲的大男子主义,就是这个杀了她。
为什么女人被看不见?
因为她们是丈夫的影子。
必须得依附丈夫而生,没有了自己。
母亲因为丈夫的强势以及觉得羞耻而不得不与女儿分开。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母亲的懦弱,但也可能是当时那个社会风气而导致了母亲的懦弱。
在姐姐。
面试成功后丈夫说了,难道我要辞掉我的工作,然后在家里打扫卫生这一类的话,那凭什么你要求妻子在家打扫卫生,明明妻子可以做到家庭和事业兼顾,凭什么就让她当家庭主妇,这是自私以及大男子主义。
我不懂为什么姐姐又再一次做出了妥协。
烧掉钢琴也烧得莫名其妙,可能是我没有看清楚吧。
刚刚得知本片获得了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电影!!!
bravo!!!
好开心哈哈哈!!
观影最后结束时和Guida的演员拥抱了,我对她说“This is the best film of my year”。
没想到不仅是my year,还是year of 2019!
激动!!!
—————————————之前看了《看不见的女人》(The Invisible Life of Euridice Gusmao)的首映,这也是我在本届戛纳电影节看到的第一部作品。
当影片结束时,主创人员们在掌声中站起来互相拥抱,灯光聚焦在他们身上,为每个人都铺上了一层银光。
那一幕比电影里的任何一个镜头都更动人,让我想起来春夏在采访时说过的话:“我只希望这世界上有一束光是为我而亮的”。
我站在黑暗里鼓掌,脸上的泪痕还没有干,新的眼泪又坠了下来,只是这次眼泪不再是为电影而流。
这部巴西电影被选中在一种注目单元(法语:Un certain regard)放映,和它同阶段入围的还有祖峰的《六欲天》。
入围一种单元的作品,具有鲜,奇,新的特点。
鲜是题材鲜有,奇是故事诡谲离奇,新是演员多刚崭露头角。
这个奖项设立的目的便是鼓励电影人们不拘一格,突破自我,勇敢挑战。
《看不见的女人》这个翻译并不能完美反应电影的主题,我更喜欢它的英语名的直译:Euridice Gusmao的隐形生活。
戛纳官方曾盖章说这是一部“女权”电影,我现在想来也有这样的感受。
影片描述了一对姐妹的挣扎人生。
姐姐Guida明媚娇艳,妹妹Euridice恬静优雅,像一株双生花一样娇滴滴地成长在1950年代的巴西里约热内卢。
妹妹是个一心想去维也纳学习钢琴的“理想主义者”,但是在父母授意下嫁给了一个初夜将她按在厕所地板上摩擦的野蛮男人。
姐姐追求自由恋爱,却只能在未婚先孕后,孤身一人从希腊回到巴西。
姐姐提着厚重的行李蹒跚着回到家,迎接她的不是拥抱和亲吻,而是父亲用拨过鱼鳞的手打来的一记腥臭耳光。
1950年,社会眼里的未婚妈妈,和妓女没有什么分别。
于是姐姐Guida离开了家,并且发誓再也不会回来。
Guida对父母已经失望,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去寻找自己的妹妹。
父亲骗她说妹妹去维也纳学习钢琴,于是她每隔几天就给妹夫家(电影没有写出具体地址,但结合后面来看很可能是妹夫家)写去一封信,向她诉说思念。
当然,这些无效信自然是没有办法传达给她心心念念的妹妹,因为Euridice正过着一种比姐姐更加隐形的生活。
Euridice的丈夫不支持她成为钢琴家,甚至会在她弹琴时脱下她的裙子求欢,将妻子视为自己随时随地发泄欲望的工具。
Euridice的父亲刻板严肃,只会站在男人的角度责备她不够贤惠持家。
在Euridice的生命里,男人象征着霸权和剥夺,是脚腕上无形的枷锁,桎梏了她的人生。
梦想,对于那时的巴西女性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
钢琴这样“高贵”的爱好,对于女性来说不过是求偶时增加的几分附加价值。
于是Euridice一次又一次的反叛,又一次次的失望,漫长的岁月中,她几乎忘记如何欢笑。
姐姐过得也并不如年少时幻想过的那样美好,恰恰相反,社会对单亲母亲的蔑视让她只能做最廉价的工厂体力劳动来换取微薄工资。
但好在她还是乐观开朗的,并且幸运的遇见了一位女性挚友(虽然我觉得是挚友,但也有人说她们之间有queer correlation。
可是我觉得这两人之间的关系难以用一个词概括,Guida说 "Filomena is my mother, my father and also my sister." ),拥有了新的“家庭”。
但当挚友身患绝症,Guida只能去恳求工厂老板借她钱去买吗啡。
老板说,你可以用你的身体来换。
于是,Guida点了头,带着耻辱接受了那一连串插入和拔出的机械化动作。
但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她选择了以身体为武器换取她所爱之人片刻的安宁,至少这样的献身并不是毫无意义。
后来的后来,姐妹俩辗转数十年,彼此思念对方,却从未见面。
Euridice误以为姐姐死了,心灰意冷之下烧毁了自己的钢琴,封锁内心做了一个模范主妇。
直到七十年后,Euridice已白发苍苍,在后代们的簇拥下发现了姐姐留给自己的信件。
她读完后去姐姐居住地地方寻她,见到的却是姐姐的孙女。
那是一张风华正茂的脸,没有鹤发,没有皱纹,眉梢眼角皆是俏丽风情,一如她记忆中的姐姐。
Euridice用颤抖的手紧紧拥抱着女孩,喊道:“Guida”。
孙女告诉Euridice,自己的奶奶Guida有一个钢琴家妹妹,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演奏着音乐。
她问Euridice,这个人就是你么?
Euridice不语,然后缓缓说,是我。
影片里两个女孩都是社会里的隐形人。
姐姐美丽大方却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下,过着底层生活;妹妹看似拥有完美的家庭,高尚的爱好,但除了姐姐以外,没有任何人理解她。
乍一看姐姐好像更“Invisible”,毕竟从一开始她就被爸爸放逐,没有金钱也没有爱情,如同一株浮萍般生长在灰色地带。
但电影之所以叫“Euridice Gusmao的隐形生活”,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
妹妹那看似光鲜亮丽的生活,实则早已千疮百孔。
父权社会的压迫直接体现在了家庭关系的不对等里,Euridice的丈夫婚姻里充当支配者的角色,性方面暴力随意,情方面更是自私自利,他伙同其父亲一道瞒着妹妹,使得她们到死都没有姐妹相认的机会。
古往今来,有无数女孩活在这样的婚姻里。
她们没有话语权,也无法控制自己的人生,嫁给一个男人,自己的子宫和双手就变成了他的附属品,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安分懂事”成为了一个女性化的标签?
在这部电影里,男性蔑视女性的理想,打击她们的信心,以此换取社会所认可的“模范妻子”。
而女性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鼓励。
保守的妹妹看到姐姐盛装打扮去和男人约会,一面感到了罪恶,一面却支持着她的选择。
姐姐也一直重视着妹妹在维也纳做钢琴家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只被两个人认可,另一个是妹妹的女儿。
你看,女性,往往更能理解女性,我们共同背负着世俗的偏见和误解,因而更能理解彼此所承受的种种。
可是现实中,我却觉得女性给女性带来的恶意要更可怕。
微博上,豆瓣上,甚至QQ空间里,你都可以看到一些女性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背后散播另一位女性的谣言,说她整容过度,婚姻不幸,fake happiness。
我甚至想象的到手机屏幕背后,这些可怜女孩对她们口诛笔伐的女性的羡慕和嫉妒,甚至不惜用“我朋友说.....”这样可笑的开头表达自己对他人生活的可悲臆想。
本应该相互依靠,却相互伤害,女性之间复杂的关系值得更多的研究。
讲述女权的电影有很多,但这一部是最打动我心的。
电影导演很擅长调动观众情绪,我在最后妹妹和孙女拥抱那一幕哭得眼泪哗哗掉,结束了就去拥抱了演姐姐的演员。
好喜欢这部电影!
希望有更多人去看它!
电影其实是四星。
剧情煽情略为刻意且有一些bug,我给3星;guida演技精湛而且最后还和我拥抱了,私心给5星;故事探讨女性的生育价值和自我价值,有社会意义,给4.5星;看首映太动人了,所以偏心给5星。
这部电影的色彩用得非常好,几乎每一帧画面都像是油画样非常的漂亮。
色彩的冷暖使用的非常考究。
背景以冷色为主,中间偶有一点暖色和标题的红色字进行呼应。
姐姐焦躁不安的用窗帘扇风这个家庭比较偏向保守,所以整体的颜色主要是以冷色和中性色为主。
姐姐姿势随意,显示出他开朗,不拘小节又急躁的性格。
妹妹的性格更加偏向沉稳。
同时开头就在弹钢琴,更加显示出他对钢琴的喜爱。
姐姐想要出去私会水手让妹妹帮他打掩护。
虽然妹妹并不是很情愿,但还是同意了。
而此处两姐妹之间发生争执。
屋顶当中的冷色光十分显眼,凸显两人的矛盾
姐姐逃离冷色调的家庭。
冲向外面的世界,而外面的世界是一片暖色,和家里的压抑形成强烈的对比。
酒吧这场戏的颜色用的非常好,有很多高饱和度的颜色,同时冷暖对比非常的强烈,明暗对比也很强烈,颜色用的非常的漂亮。
很好的营造出了酒吧当中那种嘈杂,急躁不安和激情昂扬的气氛,也烘托出了一种暧昧的气息。
两人依依惜别,画面左边是暖色,右边是冷色,颜色用的非常好看。
妹妹在家中等待姐姐回来,他从窗户看到远处璀璨的灯光,那是外面的世界,去姐姐所在的地方。
妹妹始终没有勇气逃离家庭的束缚。
也显示出了他的性格的拘谨。
姐姐来信,要和水手私奔。
充满压抑的冷色和中性色。
此处画面中间的一个镜子中间反射出了部分的冷色,可以暗示为妹妹受到家庭的束缚,整体画面是以暖色为主。
应是强调姐妹之间的温情。
妹妹虽然爱着姐姐,但是受到家庭的束缚,却只能远远的看着她。
顺从家里人的决定,准备出嫁。
然而他的婚礼上却用逆光打出了冷色。
如此欢快美好的场景,却总是缺少了那么一丝喜悦。
右边是暖色,左边是冷色,这个画面真的非常漂亮。
啊,不急。
妹妹的初夜只有在开始的时候用了大量的高饱和度的颜色,而在后面颜色的饱和度被大大的降低了。
同时,红色类颜色用得很少了,这和前面姐姐在酒吧当中的色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暗示了此处妹妹对于丈夫并没有那么浓厚的情感。
妹妹在初夜之后,整个人都似乎陷入了抑郁的状态,她在思考这段感情也在思考自己的未来。
这里几乎是整部电影当中。
蓝色最浓郁的一个场景。
姐姐怀孕之后离开渣男水手回家。
这个镜头用的非常好,很有构成感。
姐姐一个人从游轮上走下来,后面空无一物,暗示了他此时的无助。
虽然整个画面是冷色调的,但是她穿着暖色的衣服,表示他对未来还是抱有很大的希望的。
姐姐步入了男性的世界。
姐姐回家之后受到了父亲的驱赶。
注意,此处母亲每次出场穿着的颜色都是浅蓝色的。
而他们家里的整体色调就是以蓝色为主,母亲的衣服颜色甚至接近于墙面的颜色。
而母亲在整个家庭当中都是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无论何时都一直在压抑自我,活在父亲的权威之下。
姐姐的暖色衣服和冷色的背景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
在这个场景里面,母亲背后挂着的红色衣服在画面中,显得非常的突兀,此处可以理解为母亲情绪的一种外化,就是母亲虽然心里是惦记着女儿,牵挂着女儿的,但是迫于父亲的威压之下,母亲只能不断地压抑自我。
妹妹和丈夫的第二次房事,虽然妹妹非常的不情愿,但还是不得不顺从丈夫。
后面一如既往的是在房事过后,妹妹陷入了抑郁和沉思当中,就是画面中的蓝和上一次房事之后的蓝不一样,这次画面当中不仅仅有蓝色,而更多的其他的一些中性色,由此可以显示妹妹虽然心里不情愿。
但是他对于这段关系还是慢慢的接受了。
导演用这种蓝和后面姐姐生产之后,手术室当中的路进行一个非常恰当的衔接,而这个率是整个影片当中最绿的一个场景。
通常来说,妇女在分娩之后的日子是最为痛苦和难熬的。
还在这里,姐姐生完孩子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中,你路上的场景也都是偏冷色调的,尤其是在房间里面。
导演用颜色区分看了姐姐和舍友,舍友身上的蓝色是那种鲜艳的,明亮的,积极向上的,而姐姐身上的颜色的是那种暗淡的颜色。
由此可见,舍友比姐姐幸福的多了。
这次分娩其实不仅仅是一次分娩,也是姐姐的一次重生。
在这之前,姐姐一直都处于一种懵懂幼稚的状态,而在这最后,姐姐算是真正的一种成长。
他获得了之前所没有的成熟和理智。
这一场在酒吧里的细和之前,姐姐跟水手在酒吧里的颜色是差距很大,这场戏里面主要是偏暖的黄色为主。
少了之前在酒吧里面的那种暧昧激动的气氛,而在这里,姐姐也身着绿色,在整个画面当中显得并不是那么的和谐。
红色颜色偏浅,一些暧昧之意少了更多而冷静占据了上风,而事实上姐姐也做出了一个比较理智的选择。
在这里会发现姐姐和她的这个朋友,他们两个同时都穿过这件红暖色的衣服可以暗示出来。
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好。
同时呢在一片冷色调当中,她穿着着暖色衣服站在姐姐旁边,你可以显示出她是姐姐非常要好的一个朋友,去他生活当中一盏温暖的灯。
妹妹去医院接受检查。
但是妹妹心里所想的主要还是音乐学院的事情。
整体冷色调,并且采用了医院一贯采用的白色,很符合当时妹妹心里的想法。
妹妹在艰难的前行。
在这里,导演采用了红色的灯光。
我觉得这个地方都不是很好,因为一上来这么整体画面就红色饱和度很高很暖,他让我产生了一种误解,我以为这是一种暧昧的氛围。
但是仔细看下就会发现,其实妹妹她只是在打电话托人帮忙寻找他的姐姐,而此处导演使用这个红色只是为了凸显妹妹一种紧张,期待又兴奋的心情。
但是这里的红色用的太过暖和,之前它用于营造暧昧氛围的红很像,所以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我觉得此处导演应该换成另外一种红会更加好一些。
不是在弹钢琴,而是借助高琴声抒发自己对于姐姐的思念。
,和对未来的思考丈夫回到家,整体画面色调就变成了冷色调,而且两人没有过多的视线接触,由此可以显现妹妹生活之压抑,同床异梦这是多么痛苦啊。
妹妹看着窗外五颜六色的世界在思念姐姐。
之前姐姐离开的时候,妹妹看着窗外的世界期待姐姐回来。
妹妹的生活充满了压抑。
一方面,她需要不断地集中注意力去准备音乐学院的考试,而另一方面,她又怀孕了。
姐姐在这里交到了新朋友。
开始了新的生活。
姐姐在男性的世界里打拼,周围的人和背景全部都是绿色,只有他一个人是蓝色姐姐攒钱怀揣着希望想要去维也纳找妹妹。
但是在登记护照的时候,由于儿子没有父亲,所以无法登记护照,和姐姐一同去看望妹妹。
为此解决不得不放弃这一计划。
这场戏主要是表达了以下几个目的,1.姐姐非常的思念妹妹。
凸显姐妹情深2,姐姐独自在男性社会当中打拼,生活不易。
3,女性社会地位低。
旁边红色的灯是姐姐内心情绪的外化。
妹妹坚持要考音乐学院,受到了丈夫的反对。
为的生活当中主要以冷色调为主,连他的衣服也变成了冷色,由此可显示妹妹生活是多么的压抑。
姐姐在餐厅当中遇到了父亲,但是他内心容就不能原谅之前父亲对于他的无情,所以他选择了离开。
而在这里,导演之所以选择用一个鱼缸来隔开姐姐和父亲让姐姐透过鱼缸去看到对面的父亲,就是暗示着姐姐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父亲,无论过时间多久,父亲在他眼里仍是冰冷的蓝色。
妹妹家的温暖热闹和姐姐家的凄凉冷清形成对比。
姐姐照顾自己的舍友。
此处场景颜色偏暗,而且以黄色为主。
显示出他们的生活条件的艰难。
舍友生重病姐姐不得不靠身体交换来,此处可以显示出,一是姐姐心地比较善良。
二是姐姐和舍友的感情很深,三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过低,在社会上受到排挤。
凸显女性生存状况的恶劣。
这场戏和之前的几场房事的戏都不太一样,这里采取冷色以绿色和黄色为主。
完全没有任何的暧昧和柔情在里面。
更加凸显出姐姐的被迫与无奈。
舍友还是病死了,姐姐和舍友交换身份。
从此姐姐用着舍友的名字活下去,并且用自己的名字按照了舍友。
妹妹去参加音乐学院的考试,这里妹妹穿着的衣服是红白相间的衣服。
上衣比较花,暗示出妹妹内心激动紧张的复杂心情。
通过妹妹手上拿的纸可以看出,应该是已经收到了录取通知书,而背景画面是妹妹站在栏杆上眺望远方,背后冷暖分割得非常鲜明,也可以暗示出妹妹此处内心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我非常的开心,而另一方面她却又想到了他的姐姐。
回到家后,妹妹非常激动的把自己被录取的消息告诉家里人。
然而她的丈夫和公公却并不是那么的开心。
原因很明显,因为对于大多数传统家庭里面的丈夫,他们是不愿意妻子超过自己的,因为这样子会使得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妻子。
所以丈夫非常担心,可能以后妻子能有能力了,比自己强了,会不会逃出自己的手掌心。
逃出自己的掌控。
整个冷色的背景,妹妹的红色衣服显得那么的不和谐。
妹妹收到了关关于姐姐死去的消息。
妹妹沉浸在一片蓝色的悲伤当中。
这一场戏可以和之前姐姐去上坟的那场戏进行对比,同样的背景的颜色更暗,更冷一些。
用于烘托妹妹悲伤的情绪。
并且在这里南兴穿着的衣服基本已就是为主,而妹妹则穿着红色。
很明显,导演通过衣着的颜色把它们分成了两部分,主要是这群男性,他们很难理解妹妹对于姐姐那深挚的情感,所以说他们一直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和姐姐进行对话。
在坟地里,爸爸告诉了妹妹,之前姐姐曾经回来过,并且也怀孕了事情。
妹妹因为父亲之前对自己的欺骗而非常生气。
这一场戏的走位和运镜拍的非常的精彩。
值得反复看
讽刺的是,上一场戏妹妹还在英姐姐的离去而非常愤怒的时候儿下一场戏立马就是姐姐笑得很开心的场景,并且阳光明媚。
因为姐姐离去而非常的痛苦。
与愤怒,她决定把姐姐留下来的物品全部都烧掉,并且她也消掉了自己的钢琴,以此向这个世界进行抗议。
为妹妹之前的生活一直都处在不断地压抑自我当中,所以说姐姐的死可以看做是压垮妹妹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此,妹妹把自己内心里积压着,所有的情绪全部一次性的发泄了出来。
而导演通过这个方式可以更好的凸显姐妹之间的情感,像之前那么多痛苦都没有压倒他,而且姐姐的死却压倒了它,更好地表现出妹妹对于姐姐深挚的情感。
妹妹被确诊患有精神类方面的疾病。
注意看这个镜头整个色调偏冷,以中性色为主。
画面景深很小,长镜头,可以很好的表现出丈夫对于妹妹的那种担忧,还有妹妹精神恍惚的状态。
一晃多年,妹妹老了。
你看得出妹妹现在的家庭当中虽然有一些冷色,但是主要还是英,短色为主,显示出现在的家庭比之前妹妹的家庭氛围显得更加的宽容。
他们找到了妹妹的父母的遗物。
其中找到了姐姐,当时写给妹妹的信,被父亲拦截下来,而一直没有到妹妹手上。
妹妹找到了姐姐的孙女,她和姐姐长得一模一样,混了这么多年,即使妹妹老了也不能忘却,对于姐姐的感情,更显得姐妹之间的深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当然我觉得此处导演用了很多蓝色,很明显就能看得到妹妹的孙女,对于这个突然之间冒出来的亲戚,明显的感到了一些不适,态度也略有敷衍。
这部电影的颜色整体运用的非常好。
就像电影的海报一样,上面出现了很多种颜色,可以看得出来导演在拍的时候对颜色方面是下过了很大的功夫。
其实说实话,我非常反感这种男导演来拍女性被社会压迫的电影,因为很多情况下,这些男导演他们拍这些电影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同情女性、理解女性,而是他只是为了借助目前流行的女权思想,为自己在各大电影节当中博得一个奖项。
而实际上等他们拍完这部电影之后,并不会去关心女性的处境,而会反过来继续去迫害其他的女性。
巴西版……苦情戏……各种苦情元素都有了,足足够的
2.5近年最失望的坎城一種注目(是不是沒有之一思考中),精緻的八點檔,全程大概只有入戲70%吧;結構有夠零散,這一慌神、直接進去精神時光屋,姊妹互動雖身處同一個國家,但感覺兩個人就是如此之遠、甚至是在不同的時空,斷裂感就是這部在結構上失敗的原因,這樣子篇幅的故事文本根本不適合用在長片,套在140分鐘的片長更是不切實際。
49分钟看不下去了 吐槽一下姐姐私奔的时候怎么没想过自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吗。是想不到吗?真就全指望着那个水手了呗?然后觉得水手太浪了自己hold不住,只能大着个肚子回到家人面前。你怎么不考虑一下家人的感受?看把你能的啊家人说妹妹去欧洲了,她就信以为真。信不信又有什么区别,是还想从妹妹手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还是经济上的帮助还是咋滴?总结一下:短视 无知 没能耐就是没能耐 和你是男是女无关
#Cannes 77th 补课【D+】
在我的想象中,你们都是自由的。希望有一天,这种自由不是想象,而是真实。
Euridice的新婚夜拍得像恐怖片,她所期许的性,结果粗暴又痛苦。我建议所有被日本porn浸染的男性看看这段。
真是看不得这种女性困境,很难受。一切似乎都很正常,而这种正常最让人心口堵得要死。
编剧有点没意思。但是景色都很好。
看到后半段我开始了暴风哭泣的模式……太难受了,比我的天才女友更能触动我。一个自以为是的老顽固父亲毁掉了两个女儿的人生,姐妹俩就在一个城市住着却余生没能再相见,只能靠着对彼此生活想象和思念艰难度日,真的诠释出了什么叫“咫尺天涯”。原本她们和她们的孩子曾在一家店里短暂相遇但最后还是戏剧化的擦肩而过了……一个自私的丈夫害怕妻子离开她束缚了她的音乐梦想还将姐姐所有的来信都藏了起来,这该死的狗男人!!
对南美文艺一贯排斥
像是六七十年代的印度片,但缺了歌舞。该简明的部分拖沓赘述,该深入的地方蜻蜓点水。
摄影非常美,胶片就是不一样,那个色彩哦~~令人沉醉。但是整个故事感觉挺平淡的……尤其是在看完《被玷污的鸟》之后看这部,就觉得这根本算不上痛苦………
看到女演员裸露的方式的时候知道是男导演但又不同于其他电影他把里面的镜头呈现出一种现实里的女人被剥削和侵入的状态疲劳的状态而她的丈夫则是青蛙一样的丑态和发情。小津安二郎拍单亲母亲嫁女儿(他用一种"岁月静好"的方式厌恶那部电影)这里则是婚姻分裂了母女姐妹,父亲剥夺妹妹的钢琴梦想向她撒谎姐姐没回过家向姐姐撒谎妹妹在维也纳深造丈夫为了不让她离开也剥夺她深造的机会甚至在之后她面试上后说她不能去母亲则是影子没有对妹妹讲实话,最后是失智症。姐姐一开始准备丢掉孩子的。妹妹为了不被夺走朋友赠予的房产("他们会夺走一切"黑女道出了真相)"假死",妹妹以为姐姐死了发疯年老后看到姐姐写的那些信,她们相隔不远,但姐姐死了。"如果知道不会穿上那条绿裙子"超出我预期的一部惊喜(但很哀伤)姐妹也可以指她的灵性面被"父"剥夺
我的天才女友灵感来自这里吧
太坏了
一个幽怨沮丧的姊妹情深故事,超过半个世纪的两个执念,被无情碾压。那一次年轻顽皮反叛无知的出走,那一个失之交臂的圣诞,命运屡屡在捉弄人。看似波澜不惊的叙事方式,很适合用在这个史诗式的时代故事里。
两个在分离后活在彼此想象中的四重成长,剧本扎实得让人盈眶。大家觉得难熬的前三分之一部分我觉恰恰异常精彩。关于男性负面的刻板印象其实也有偏颇,里面也有一些还不错的男性形象,只不过大家只会记得渣男,也或许不过是当时的信仰和社会环境造成的思维差异而已。另外,看的时候会觉得他想讲的东西有点多,姐妹情、女性意识崛起、心理疾病、非血缘关系、黑人歧视等等,但回过神想想都没有太多展开,所以这些所有,只是当时的社会组成元素。上世纪五十年代里约热内卢的女性生活状况是完全没看过的,另一种关注奖实至名归。
矫揉造作,为了爱情抛弃家族的姐姐,你可曾想过父母的寒心;为了梦想漠视丈夫的妹妹,你可曾想过丈夫的无奈。自己的选择要自己承担,我一点也不同情姐姐,反倒我同情妹妹的丈夫,娶了一个不爱自己的自私的女人。本片肯定能得到那些女拳的喜爱,女人只要为了自己好,别人的感受都不重要,多棒啊。
无感,故事老套,人物符号化严重
结尾刻意拔高的老年戏份实在捉襟见肘,两位女性各自面对困境时的妥协与抗争也远比交汇时更有力,那一封封信件串联起的联系偶有动人时刻但也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