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对历史的侮辱。
这个片子污染了我的眼睛。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瞎编。
这部片子充满了英国人对俄国人的歧视,以剧集的形式对俄国人进行了羞辱。
我从中看出的是英国人的自大和无知,以及我自己对这种羞辱他国历史行为的气愤。
看过俄版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剧情有些压抑,但女帝的成长是看得见的,宫廷的险恶和卑鄙是确实存在的,没有美化也没有丑化。
本来想看看喜剧版本的,我对范宁这个姓氏还是很有好感的,但这个片子令人气愤。
我看完了第一集,浪费了我的拿铁和雪茄,完全没有周末放松下来抽烟、喝咖啡、刷剧的惬意和轻松感。
看完第一集,里面充斥着大英帝国对别国的诋毁和污蔑,让人厌烦。
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像这部剧里的人一样,不用等索菲亚成为叶卡捷琳娜,沙俄早就被彼得三世玩没了,而且伊丽莎白一世直接就死在了剧情之前,那索菲亚是怎么嫁过来的?
彼得三世应该是懦弱的,否则女帝也不可能掌权,但懦弱不是二B,有人把这说成是荒诞的表现手法,但我觉得这是荒唐,不是荒诞。
英国人只有在唐顿庄园里才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只要不是大英帝国的事情,出现在他们的剧集中,都是荒淫无度、无知蠢笨且没有开化的烂事儿。
其实恶搞也没什么,比索菲亚大50多岁的韦小宝都能和索菲亚亲密接触呢——但金庸起码承认沙俄这个国家当时很强。
可这部剧里完全把沙俄统治者演成了2B,如果这样,刚刚签订塞维尔条约不久,应该在当时都比不上沙俄的他们自己是个啥,2B起码是个人,他们是2哈吗?
把俄国人演成什么样,我是无所谓的,这剧让我最生气的是他们的态度。
可以想见,他们眼中的武则天应该比索菲亚更不堪,因为那只是1000多年前东方落后国家的一个酋长罢了;同样的,君士坦丁、亚历山大、屋大维这些人在英国的剧集中都出现过,看看他们的形象,就能知道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只留给自己人,对于外国伟人他们从来都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度。
不多说了,我去把剩下的半截烟点了,接着抽,这个片子我不看了,玩会儿游戏放松下吧。
S1E1 女主和男主结婚,幻想着第一次房事,却是被男主敷衍,当成了任务。
那边的女人都不识字,以聊八卦和时尚为每天的话题。
彼得皇帝还和大臣的老婆搞在一起,残酷,残忍。
奥洛伯爵是文官,爱读书。
当男主知道学校是给女人的时候,烧毁了学校。
不过第二天早饭饭桌上男主主动找话题求和ww。
女主这种文化人真的不适合在这里,这里的女人愚蠢嚼舌根,男主还打死了她的熊,女主直接给他一巴掌,男主就揍了女主一肚子。
有点霸总的味道了,她逃,他追。
女仆后面说的一席话直接给了女主一个purposeS1E2 男主朋友安慰他,男主还和他老婆干上,我就问谁会听命于他。
女主想通过勾引奥洛让他站边,失败。
男主说we are both pretty 哈哈哈哈哈。
女主在慢慢伪装自己,讨皇帝开心。
因为胡子事件,奥洛加入女主阵营S1E3 女主发现Ivan 也是彼得一世的私生子。
彼得在军事方面不受重视,被士兵们嫌弃,来到了大臣和他老婆的床上睡在中间和一个baby一样。
女主接受了这个情人S1E4 这集老教皇死了,要选一个新的。
奥洛的人选有一样的思想但是不尊重女性,最后凯洛琳选了皇宫里的牧师。
女主在茶话会被针对,最后用了杀鸡儆猴的方式让他们老实S1E5 战争的残酷啊,皇后华丽的裙子和精致的马卡龙和这些短腿断胳膊的士兵鲜明的对比。
男主作死,又玩人家老婆还弄出伤,大臣往他饭里下了东西,男主吐血。
男主濒死,女主本来想接任,但是没有准备好,想让男主活下来接管。
那个阿姨杀了ivan,男主最后醒来了,贱兮兮的i feel a bit hungryS1E6 男主醒来发生了一些改变,但不多,拒绝了其他女人,找女主。
奥洛感觉要觉醒了,杀了一个瑞典人然后救下了俄国人。
原来mario的爸爸要上彼得妈妈的尸体,怪不得把他处罚那么狠,自己作死啊。
S1E7 女主和男主关系慢慢变好了,女主给了男主一些想法,艺术,科学和打印机,让peter更受到爱戴。
男女主的情人互相吃醋了啧啧啧,女主情人用画图诋毁女主。
天花爆发,为了接种疫苗而争吵。
最后女主主动以身试法S1E8 俄国和瑞典国王皇后大臣会面,两个一样的人,一样的国家领导人,也难怪了。
最后两方领导人闹崩了,还是女主来解决问题的。
虽然尼子演的角色很混账,但是他可爱值爆满了啊,他对女主说我知道我没说过梦话,一脸宠溺,我的天。
S1E9 高尔基被情人砸死了,Peter要对整个皇宫的人进行忠诚检测,太痛苦了,就是逼人用刑啊,Catherine要去,Peter满眼心疼一直制止。
最后黑人哥被当做替罪羊了。
我靠peter喜欢上凯瑟琳了,你小子一脸便宜样啊!
不过我还是很嗑你们的S1E10 凯瑟琳怀孕了,她打算生日当天刺杀Peter。
但是Peter请了她尊爱的一位哲学家(manybe),让女主延缓了行动。
后面告诉女主,leo走了,女主生气,刺杀,失败。
男主手臂抵着女主脖子性张力好强。
刺杀失败了,但是其他小分队还不知道,已经开始下一步了。
尼子哭起来好好看ww,真的是看到老婆要杀自己又心疼又心酸吧。
不过这个男主的感情就是有点突然。
我不相信历史上叶卡捷琳娜是这种胆小,柔弱,不果断的女人,不然怎么能当女皇?
整个剧一边看一边生气,简直描述的凯瑟琳就是个傻逼。
从没看剧这么生气过,导演脑子进水了吧,主角做事优柔寡断,一边看一边骂sb。。。。。。。。。。。。。。。。。。。。。。。。。。。。。。。。。。。。。。。。。。。。。。。。。。。。。。
喜欢喜剧的一定要去看《凯瑟琳大帝》吖。
虽然影视剧改编脱离了历史,把彼得三世塑造成一个“黑梗皇帝”,但凯瑟琳和彼得三世真是彻头彻尾的诠释了撒么是相爱相🔪。
彼得三世在第二季里说:我好像总是分不清勇敢跟胆小。
所以,这个人总是这么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哪怕凯瑟琳要摘了他的皇帝帽子,也还喜欢跟死神玩游戏。
其中有一个剧情,凯瑟琳把彼得围在城堡里四周了,他在里面开趴、好像一切都跟他无关似的,凯瑟琳也非常头痛,举棋不定如何活捉而不至于被判一个shi君罪,转眼彼得就派人调虎离山找个宫廷厨子回来,而凯瑟琳也聪明的想到,在城堡门口烤乳猪逼他出来投降,果然,卤猪肘子换来了皇位。
彼得三世被尼古拉斯·霍尔特的颜提升了不止三个档次,同时诠释得既调皮又疯p,看谁不爽就爆谁头,搞笑易怒却护妻心切,年轻霸总模子。
(这里提醒下大家:看这部剧,纯粹是为了轻松、幽默,不要代入太多史料去矫正,也不要思考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皇帝,搞笑的东西解释、追究就不搞笑了。
)但唯独在凯瑟琳面前永远以卑微、宠溺的样子肆意妄为。
最虐心的是,凯瑟琳面对这个🔪了她情人、🔪了她母亲,且不得不🔪才能坐稳皇位的前君主,她也越来越挣扎,而看出凯瑟琳起🔪心,彼得不辩解,不退让,心甘情愿领受。
这一段刻画的非常催泪、凄美。
太喜欢这份沉溺爱河、欢喜冤家的挣扎感了,虽然历史没有那么欢脱,但至少停有片刻美好。
编剧是真的有毒,中毒那段告诉你,你看,我马上把狗皇帝弄死了,当你以为狗皇帝马上嗝屁了然后又跳出来说:哎,假的啦,狗皇帝并没有死,我虚晃一枪,要看他什么时候死接着往下追呀,嘿嘿,气不气。。。。。。。。。。。。。。。。。。。。。。。。。。
从来没试过看一部剧可以这么期待某个角色快点死,有跟我一样同感的朋友吗
看了2集了,是看到海报里范宁竖了中指才来看的,没想到居然还有尼尼!
尼真的好看,还在剧里说“pretty face”哈哈哈哈笑死从开始范宁在秋千上说草莓,她小姐妹听到她是俄国女皇气死的样子就觉得应该是搞笑的。
尼尼真的演得挺好的,这个皇帝真的挺荒谬的,把国事当儿戏,还把他妈尸体做成木乃伊也不嫌恶心。
皇后和他说话的时候也装疯卖傻,不过感觉他心底知道真相就是懒得管太多,可能觉得毕竟自己是皇帝吧。
皇后本来是一个怀有浪漫心思的文艺青年,一直被打击,装也不装,等了好久好终于在第2集末尾开始装了。
加油,装到最后你就能上位了,剧情随便看看就好啦,帅哥美女就满足了,现在就等着就看最后一集能不能搞死皇帝了。
基本可以完全忽略部分真实的说法,当成一场纯粹的戏,甚至是美式讽刺剧来看,该剧是戏剧且精彩的。
其中权力场的“扑朔迷离”,甚至因为人物利益关系的复杂性,稍带了一丝权游的意味。
同时由于人物刻画的片面,放置于当下的舆论环境,缺乏了有力的讽刺内核,权当是看看美颜罢了。
人物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可信度在半真实与戏说之间失去了基石。
比如女主看似坚定的信念,没有充分的逻辑起点。
一个少女坠入情欲又混战政坛,而且未来是位大帝,这两端的链接过渡,似乎有意避开了“套路”,有熟悉的设定随处可见,但又不构成人物立体的形象。
这导致每一集的女主都仅表现某一主题特质,很分裂又不真实。
尼子(男主)的形象也扑朔迷离,但孩子气和混乱感倒是被他演绎得有一丝可爱。
毕竟两位演员演技在这部剧中还不错,加之颜值在线。
但这也摆脱不了人物不够丰满可信的拖累。
全片节奏有操作痕迹可循,只不过最后一集过于仓促,许多没能完成铺垫的人物转变,出乎意料地发生,令人不禁皱眉。
服装和布景过于华美了一些,不过夜间的昏暗金黄和白昼的高饱和,可能正好迎合了“戏谑”的主题。
辅助成分的精良让人联想起迪士尼的城堡,而这位皇家女主的中指,并没有如海报般竖起。
玩味不足,根本原因还是在放进去的内容丰富而不得章法,无法顾全每一个目的。
黑人、女性、异族、爱与权利,本就复杂的权力争斗,添加了太多内容。
不着眼于某一细微的真实,便不大具备传播主旨的可能。
若真的将此剧按照讽刺喜剧看,竟然讽刺的是政治斗争还是人性的阴暗?
如今的政治正确,放置在有一些正史背景的古人身上,还是异国对象,是否真的可为如今的平权宣言作出贡献?
还是从侧面给了左派更多的讽刺理由?
但该剧估计还上升不到那个影响力。
最后的最后,呈现度依然尚可,6.5分。
(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的艺术单元之一,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不可否认尺度是留住我胃口很大的因素。
虽然不算正儿八经历史剧但是确实是参照了彼得三世的一些人物生平比如暴虐,荒淫无度等,没记错的话他好像不喜欢女人。
但同时嬉笑打闹式的犯浑有些地方是蛮有趣的,女权意识的萌芽速度很快但缺少一些调理性比如皇后要政变说服奥罗前期勾引男人都不会的笨拙和第二集最后那个逻辑清晰就很割裂压根不是一个人。
有Apple tv的《狄金森》在前就很有对比了。
男性角色大家普遍觉得扁平也确实太明显了,范宁和霍尔特俩人一看上去就压根不适合角色但是这个轻喜剧氛围倒完成的不错,你家水平高的勾心斗他俩估计也不行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抱着恶补俄罗斯帝国历史,观摩古装正剧的心态来看《大帝》,那失望在所难免——毕竟这可是凯瑟琳大帝啊!
凯瑟琳大帝(叶卡捷莲娜大帝),也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作为俄罗斯第十二位沙皇,也是历史上唯一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皇,被视作俄罗斯的一代英主,搁在我们这儿就是“俄罗斯武则天”。
叶卡捷莲娜原名索菲亚·奥古特,本是普鲁士小国安哈尔特公国的公主,被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看中选作彼得三世的妻子,跻身俄罗斯贵族。
宫廷生活赋予了她广阔的视野和知识的路径,促使她在丈夫登基后不久迅速勾结权臣成功篡位,登上沙皇的王位。
被誉为“铁血女沙皇”的凯瑟琳大帝功绩几乎全部来自于战场,在她统治期间俄罗斯发动了一系列扩张的战争,从奥斯曼帝国和波兰立陶宛联邦手中将大片领土纳入囊中,三次瓜分波兰,对土耳其作战取得黑海沿岸地区,并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
凯瑟琳大帝曾经在日记中提过:“如果我有200岁的寿命,全欧洲必将臣服在我的脚下”。
当你终于了解凯瑟琳大帝其人,一切英明神武挥斥方遒的女帝幻想最终被《大帝》挑破——敢情这根本就是个沙雕宫斗剧。
凯瑟琳是一个纯真的奥地利少女,她梦想着一段伟大的爱情,也梦想这段爱情能把她从破产的贵族生活里解救出来。
她来到了俄罗斯,前来赴约嫁给命中注定的丈夫彼得三世。
没想到丈夫彼得三世却毫不着调,他像是一个穿着紧身皮裤的反社会粗人,总是张牙舞爪展现粗俗白痴的自恋狂本质,根本就是一个邋遢、懒惰而又放荡的摇滚明星。
他对爱意不解风情,
他把母亲的尸首供养在王宫,
他光明正大地邀请妻子做多人运动,
他根本就是个女权主义者口中妖魔化的虎扑jrs,一言不合就要把妻子置于死地。
在水深火热的生活里,凯瑟琳认清了婚姻的本质,也了解了政治的本质。
她像一个豆瓣女孩一样完全相信自己的智慧和魅力,成天捧着书深入学习,
和思想活跃的精英大臣沟通感情,既为解救俄国人民,也为找到真正的幸福,
“虎扑男”和“豆瓣女”的婚姻生活成为了尔虞我诈的猫鼠游戏,你方唱罢我登场,政权和婚姻在国王和王后的一场场闹剧中逐渐展开……
对我来说《大帝》当然是《上载新生》后又一部喜剧惊喜,专治矫情反鸡汤的这一套与历史结合再绝妙不过。
被古板严肃历史包裹的,是剧集刻薄的讽刺和欢快的戏谑,大段直白到可笑的性内容让观众很难不对那些历史书上正经八百的伟人产生漫不经心的亵渎。
作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历史这回可漂亮极了。
用笑话诠释历史并不少见,可是在片头首先申明“偶尔基于历史”的混不吝姿态倒不多见。
《大帝》最动人的是把对政治的解构和对血淋淋残酷历史的解读统统用幽默化解,让历史的草蛇灰线在讽刺里温柔地扎破观众根深蒂固的幻想,又没有偏离历史的逻辑轨迹——这个“话糙理不糙”姿态,还真有点像豆瓣条目里早已失踪了的《斯大林之死》。
《大帝》由编剧托尼·麦克纳马拉主导,自然也展现出同编剧前作《宠儿》的种种既视感交叠——虽然《大帝》初稿剧本早在2008就已创作完成。
2019年《宠儿》在奥斯卡大放异彩使托尼·麦克纳马拉拥有了继续“魔改”历史的野心。
《大帝》依然和《宠儿》一样,充满了老百姓对“亵渎”的禁忌愉悦感——上流社会看起来越愚蠢,观众笑得越开心,妒忌心作祟得恰到好处。
华美的视觉和听觉主题同样为两者增色不少。
草莓、柠檬、熊、假发、“Huzzah”、摔杯子、三叶草……这些实在的符号象征令后现代的主题呈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愈快乐愈堕落,尽管我对历史细节毫无发言权,但是那个摇摇欲坠时代里物质的极度充足和思想的极度落后碰撞产生的荒谬感,确实都给观众备好了。
而与《宠儿》不同的是,《大帝》本质上还是一个关于理想主义的乐观故事,尽管凯瑟琳大帝面对困难不断,但是总有人性的光辉在危机中闪耀,赋予积极向上的“甄嬛”宫斗竞逐本能。
为什么翻拍过无数次的凯瑟琳大帝故事如今又会被重新提起?
当然是时代的回响啦!
说俗套点就是“借古讽今”。
开篇名义的“偶尔基于历史”早就主动把学究排除在外,《大帝》展现的现实性作者表达显然就是左翼文化运动。
英国伦敦腔的俄罗斯贵族最终聊的无非是声援女权、讨伐特朗普政权等聊烂的话题——要不然怎么会把大多男性处理成白痴?
要不然怎么会把历史上敦厚善良的彼得三世处理成恶棍?
除了从《宠儿》就和托尼有过合作,饰演彼得三世依然出色的尼古拉斯·霍尔特以外,艾丽·范宁饰演的凯瑟琳大帝显然更加惊喜。
无数前辈好莱坞女星珠玉在前,不论是美若天仙的凯瑟琳·泽塔-琼斯还是年老弥坚的海伦·米伦都早就给这角色定下了标准答案。
与之相比,童星出身的艾丽·范宁自然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演绎方式,那就是……迪士尼公主。
人畜无害的正能量小姐姐宫廷逆袭翻盘的故事更有迪士尼公主的气质,跟《宠儿》或是《后宫甄嬛传》相比,艾丽·范宁的宫斗无非是过家家——又有什么比过家家更适合沙雕闹剧的文本呢?
聊到最后,不用想也有很多“历史专家”跳出来摆出国际巨星的姿态,用“改编不是胡编,戏说不是胡说”数落种种历史bug。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永远不要忘了“偶尔基于历史”的概念设定。
如果你再较真,那么凯瑟琳大帝肯定不想和你说话,并对你比出了中指。
剧中,沙皇的专横和恐怖有些夸张的戏剧效果。
历史上,彼得三世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一场推翻他的革命。
他那沉静和看似单纯的妻子,成为俄国史上最传奇的一位大帝。
本文并非剧情,而是介绍几个在欧美广为人知的凯瑟琳的背景知识。
历史背景:1, 凯瑟琳大帝原本不是俄国人凯瑟琳大帝,闺名索菲·冯·安哈尔特·泽布斯特(Sophie von Anhalt-Zerbst),生于1729年,是一位贫穷的普鲁士王子的长女。
索菲的母亲家族,血统渊源,在欧洲王室颇具声望,备受尊敬。
1741年,伊莉莎白女皇在俄国宫廷政变中即位。
未婚无子的伊丽莎白选择侄子彼得作为继承人,并急切地想为彼得寻一个血统高贵的妻子。
1744年,15岁的索菲娅和她母亲,应伊莉莎白之邀来到俄罗斯。
据说,索菲的母亲,后被伊丽莎白女王以间谍罪赶离俄国,因为她喜欢在宫廷里搬弄是非。
家教良好并希望飞上高枝的索菲,努力学习俄语,并皈依东正教,更名凯瑟琳。
索菲在谨言慎行中博得了伊丽莎白的欢心。
1745年8月,凯瑟琳和彼得完婚。
1745年,婚礼前后的凯瑟琳画像2,私生子疑云凯瑟琳和彼得的婚姻从一开始就乌云笼罩。
伊丽莎白女皇盼望子嗣,可是八年过去了,两人还没能生育。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彼得性功能有障碍,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不育。
由于婚后生活的不和谐,彼得和凯瑟琳都开始了婚外情。
凯瑟琳与俄罗斯军官谢尔盖·萨尔蒂科夫有染。
1754年,婚后第九年,凯瑟琳生下长子保罗。
流言纷飞,坊间传闻长子生父是军官谢尔盖,而非彼得。
凯瑟琳其回忆录中也提及这一谣言,甚至暗示,这是伊丽莎白女皇默许的。
有些历史学家却认为,凯瑟琳的说法只是为了羞辱彼得,彼得确实是长子保罗的父亲。
3,政变上位1762年1月,伊丽莎白去世,彼得继承了王位,成为沙皇彼得三世,凯瑟琳成为皇后。
彼得急于在政治上一展宏图,匆匆结束了俄罗斯与普鲁士的战争,这引起俄罗斯的军事阶层的反感。
彼得旨在改善穷人生活的国内改革计划也疏远了下层贵族。
这些对彼得不满的势力,转向支持凯瑟琳,随着紧张局势的升级,推翻彼得的计划已有雏形。
1762年7月,凯瑟琳宣布政变,此举获得俄国军队的支持,并安排逮捕了她的丈夫,彼得三世。
7月9日,在成为沙皇仅仅6个月后,彼得三世被迫退位,凯瑟琳成为唯一的统治者。
之后,一场原本未曾流血的政变失去控制。
7月17日,彼得三世被凯瑟琳的情人格雷戈里的弟弟阿列克谢谋杀。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凯瑟琳事先知道这场谋杀,但它从一开始就给她的统治蒙上一层阴影。
4,凯瑟琳的情人们凯瑟琳对她的情人是出了名的大方,无论是在进行中,还是结束后。
她总是与他们友好分手,赐给他们头衔、土地、宫殿,甚至是农奴。
斯坦尼斯拉夫·波尼亚托斯基(Stanislaw Poniatowski)是凯瑟琳早期的情人之一,也是她一个孩子的父亲。
波尼亚托夫斯基出身波兰贵族,他在英国驻圣彼得堡大使馆任职时,与凯瑟琳有了交往(当时凯瑟琳还没有登上王位)。
1763年,在他俩情人的关系结束很久之后,在凯瑟琳掌权一年后,她支持波尼亚托夫斯基成为波兰的国王。
后来,因为俄国的国家利益,凯瑟琳迫使波尼亚托夫斯基退位,之后,俄罗斯分裂和解散了波尼亚托斯基成立的波兰-立陶宛联邦。
本剧:Hulu的这部剧,在每集一开头就提示,”本剧偶尔符合史实“:剧中,对当时的俄罗斯女王伊丽莎白做架空处理,并未提及凯瑟琳的原生家庭对凯瑟琳的训练,将彼得描绘成恶霸和”毫无人性“,将刚登场的凯瑟琳描绘成迪士尼里”不食人间烟火“的公主……这些其实都是不符合史实的。
所以,看到第四集的笔者,虽然对凯瑟琳后来的经历都知晓,却猜不透,下面的剧情会怎样进行。
剧中的华丽布景,俄罗斯和瑞典互殴的往事(当时的芬兰还是瑞典的属国,所以,十八世纪的俄罗斯和瑞典因为领土纠纷,在波罗的海发生过多次战争),奢靡的俄罗斯贵族的茶会,沙皇对领土扩张的痴迷等,这些剧情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这部剧的定位是喜剧和历史笑谈,观众可以把这部剧当作——美国人拍俄国的”甄嬛传“,更讽刺和情色。
几位主演的表现,可圈可点,女主范宁也比迪士尼剧中的角色更立体。
男主的呈现略显单薄,可能和剧本的设计有关。
推荐指数: ✸✸✸✸ (满分5分,个人点评4分)文献参考:维基百科和history.com欢迎关注本人公众号: 波希米亚生活
披着古装皮的现代大女主轻喜剧
不怎么能接受把宫廷剧都拍成青春偶像剧。啊,说起来,这不是中国的专利么。
就…没长在我笑点上的喜剧。但男帅女美可真养眼
这版比去年那部电影好看多了,不仅仅是颜值,我至少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大帝的修炼成长记[嘻嘻]。范宁和霍尔特都贡献了有节制,有质感的类戏剧式表演,体现了腐国演员很好的素质基础。剧集也是走英式风格,讽刺起来毫不留情,戏剧质地上透着幽默的火花,期待第二季。
着什么校园青春剧伪装的历史题材,坚持到一半看不下去了
这真的是喜剧。。。。比《叶卡捷琳娜大帝》差了十万八千里,这是有侮辱俄罗斯的意思吗?
???我看了纽约的一个雨天真的讨厌Fanning也太做作了…我只感觉她很聒噪…表演神情都很浮夸…怎么在欧美圈这么火的
美国人拍历史剧都不爱看历史书吗
peter太可爱了!!!果然还是要看脸!!
真是严肃活泼
很戏说 但细节中有不少闪光之处 整个剧的lightness 因为两位主角的演技 个人感觉不那么轻浮。很喜欢结尾的方式,那么不切实际但又情感澎湃。
趣说历史
把洛可可时代的俄国人都拍成了裹着兽皮的蛮子。宠儿好歹没这么狠。
妈的,他怎么这么可爱?!!
下饭摸鱼看着很爽,已知结局之后就等着看姐姐干掉男人登基。
边翻译边看!
恶搞也是一种风格,但值不值得叫好,得看搞的是什么,以及搞完了以后剩的是什么。本剧给人的感觉是连恶搞都那么不思进取,父权/封建/沙俄,这种烂纸堆里的渣还要再拿出来嘲一下?您这恶搞也太安全太无力了吧?
套着凯瑟琳大帝历史传记的傻白甜大女主玛丽苏式狗血剧,这片的受众年龄应该不会大,在看到Peter送来的那个情人的时候,就知道凯瑟琳一定会和他fuck的,呵呵,真好啊,男人都很恶心,老娘又聪明又能干,长得又好看,雄心壮志要推翻没用的老公当上女皇,还可以随时享用Peter送来的小情人,出轨得理直气壮。连一个女仆都可以参与政变毫无尊卑了??!这种级别的大女主傻白甜yy简直堪比国内马桶台的长期思路,配合着美国直男式的思想真的无比恶心。
烂到不想说话
荒诞剧